新屯镇位于枣强县境南部,南邻大营镇,距县城18公里,京九铁路、肃临线纵贯全境,交通便利。现在总面积72平方公里,辖57个行政村,3.7万人,经济总量在全县列居第三位。该镇经济发展以皮毛加工销售为主,现有皮毛专业村40多个,皮毛经营户近4000家,是全国最大的兔皮集散地,经营产品主要有兔皮褥子、编织、裘皮服装等多个品种,产品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北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皮毛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来源。
该乡素有皮毛加工的历史,今年以来皮毛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县第二皮毛大乡。2003年全乡基本消灭了皮毛空白村,经营皮毛户达3780多家,经营产品主要有裘皮服装、兔皮褥子、编织、毛、皮一体服装等1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东欧、俄罗斯、韩国、日本、北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皮毛业已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4300元。
该乡上下弘扬“团结、民主、务实、创新、争先”的新屯精神,大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助商”的兴商氛围,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职能,对外来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努力搭建发展平台。规范建设皮毛专业示范村10个,现有纳税80万元以上的企业47家,投资50万元以上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87家,2004年实现工业产值7.96亿元,完成工商税金1560万元。2005年将全力实施1562工程,即全年规范建设10个皮毛专业示范村,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投资50万元以上企业60家,完成工商税收2000万元。
新屯乡地势平坦,索泸河流经乡之西与冀州相邻,境内有娄官渠,卫千渠纵贯其境。全乡耕地面积4565公顷,其中水浇地3988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大豆等,果树有苹果、梨、红枣等。由于该乡自然条件较好,万亩优质小麦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中。
该乡现有乡办初中2所、小学18所。乡级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院57个。2004年新增村级公路30公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2万人 | 72平方公里 | 131121201 | 053100 | 0318 | 查看 新屯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枣强镇 |
位于县境中偏北,系县人民政府驻地。金代天会七年(1132年)始为县治所至今。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镇政府驻地建设路,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京九铁路纵贯镇域,设枣强站。 全镇总面积192平方公里。辖131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18459户,66444人。为衡水市第一大镇。 该镇地势平坦,索泸河,卫千渠纵贯镇域。境内有南干渠、老盐河。索泸河两岸多沙岗沙地。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3109公顷,其中水浇地11049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果树有红枣、苹果、梨、杏等。孟庄种植红枣历史悠久,至今不衰,马莲小枣品质优良,为省优质果品。该镇以通道绿化、河渠绿化、闲散荒地绿化、生态文明村绿化、匹配造林为重点,绿化美化工作井井有条,杨苏四纵六横的方田林网、阳谷庄150亩的河渠绿化、郑昔线通道绿化是该镇一道亮丽的风景。近两年来,该镇把奶牛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带动产业,在杜烟建起可容纳2000头奶牛的奶牛养殖小区一个,目前奶牛存栏637头。 民营经济是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关键,该镇逐步培育、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均超亿元。其中,玻璃钢年产值3.5亿元,铸造业年产值1.5亿元,燃气调压器年产值1亿元,橡胶年产值2亿元,砂轮片年产值1亿元。 为实施以工强镇战略,枣强镇明确提出“全党抓经济、关键抓民营、重点抓项目”的工作思路,2004年项目建设呈现亮点增多、重点项目突出的特点,共新上、续建超300万元的项目18个,其中投资超千万元的项目4个,分别为枣强县第一玻璃钢设备有限公司、枣强县恒信钢结构有限公司、河北正阳红实业有限公司、瑞星调压器有限公司。 该镇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有镇办初中4所,小学26所,幼儿园20 所,文化站1个,镇卫生院4所。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架鼓、旱船、跑驴等民间文艺活动遍及全镇,培养文艺骨干近3000人。60%的村还建起了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有的村还成立了文化夜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受到了该镇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在全镇131个村得到了很好的普及。. |
恩察镇 |
恩察镇位于县境中南部,乡政府驻地恩察工业小区,距县城12公里,交通便利 ,衡大公路、京九铁路纵穿镇域。 全镇总面积37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人口总计14959人,共4448户,党员766人,党支部2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23个,机关支部1个,中学支部1个。 该镇地势平坦,卫千渠、索泸河纵贯镇域,全镇耕地面积3、9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6万亩,深浅井325眼。 经济以农业为主,除小麦、玉米、棉花等常规作物外,主要盛产优质红富士苹果。林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渐成为农业支柱产业。到目前,全镇新老果园面积1、3万亩,占总耕地的1/3,其中盛果期果园8000亩,近几年发展新果园5000亩。另外,养猪、养鸡、养羊等基础养殖业,养殖狐狸、獭兔等特色养殖业也初具规模,正在崛起。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项目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该镇抓住位置优势,大力实施营皮北扩战略,通过放宽政策界限,组织参观学习等形式,有力促进了皮毛业发展,截止到目前,全镇皮毛业户已涉及16个村共700余户,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项目建设上,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内引外联、加大扶持力度等方式,有三家投资超百万的企业落户小区。 镇有初中1处,小学10处(含教学点)镇卫生院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卫生室11处。. |
大营镇 |
大营镇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属衡水市枣强县管辖。大营镇在枣强县城南25公里,距衡水市50公里。东邻 枣强县大营镇裘皮加工工场[1]山东德州市,是邢德公路和肃清公路的交叉口,京九铁路大营站客车停车目前达六对,是同级站停车最多的。 - 乡镇概括 大营镇辖88个自然村,6.5万人,总面积136平方公里,是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小城镇改革发展重点镇,省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镇,是省“农业专业化十大专业市场”之一。200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0亿元,销售收入35亿元,行业自营进出口4100多万美元,间接出口1亿多美元,上交税金8000多万元,占到全县税收的一半以上,连续两年被评为衡水市第一工业强镇。 - 产业介绍 皮毛业是大营的传统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有了跨越式发展,到目前,大营现拥有皮毛企业和摊点1.1万个,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27家,千万元以上的企业73家,固定门店2160个,流动及固定摊位7000多个,全镇皮毛业的加工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3%,农民家庭收入的90%来自皮毛业,经营的皮毛种类有各种皮张、半成品、裘皮服装、饰边饰品、裘皮鞋帽、羊剪绒制品、工艺品等七大系列近3000个品种。大营皮毛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现已辐射到周边5市县300多个村庄,形成了以大营为中心方圆上百里的经济圈。 为促进行业发展,尽快形成产业集群,2001年下半年,规划了皮毛工业区,投资1.1亿元加速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七通一平”,即路、电、讯、上水、下水、有线、宽带通,地平整,目前已有77家企业进区,45家企业已投入生产,固定资产总投资达3.07亿元,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企业4家,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家。04年,实现产值30个亿,上交税金达6000多万元,恒兴、竞佳、富尔派、双狮、冰蝴蝶、维罗纳等十几个品牌的裘皮服装畅销国内外市场。 皮毛业的发展与壮大,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目前,城区累计固定资产投入4.5亿元,城区面积由92年的0.5平方公里发展到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5万人,路、电、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善,影剧院、车站、学校、医院、金融等社会服务设施齐全,群众业余生活丰富,安居乐业,城内商贸楼鳞次栉比,展现出绿、美、洁、亮的新形象。 |
加会镇 |
加会镇位于枣强县城东4南15公里处,东隔清凉江与故城相望,西面和北面有加恩路和王均路与外界桥相通,加会辖20个行政村,拥有耕地30480亩,人口12111人。 加会古称“牙会”,因这一带庙会多以牙行为主,故得其名,改革开放以来,加会人民以纯朴、高尚、拼搏务实、事争一流的精神,使加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两个建设双丰收,加会镇先后获得“衡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明星乡镇”、“科技达标乡镇”、“第三产业发达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综合考试先进乡镇”、“亿元乡”、“双亿元乡”、“叁亿元乡”等几十项市县级荣誉称号。 加会镇是历史悠久的“线缆之乡”,产品涉及橡胶、玻璃钢、地毯、皮毛、红枣、奶牛及相关产品深加工在内的六大主导产业。 加会镇把重视发展农业作为“富民”的关键措施,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开发、植树造林,创办了一批农业生产基地,包括林粮间作、养猪场、羊场、鸡场,我镇全面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会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富民、爱民、为民”出发,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成了全县一流的中小学校和全省一流的卫生院、乡农技术校、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设施完善,人员设施齐全。 加会镇在注重抓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了精神文明建设,近十年来,全乡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在全镇干部中广泛开展勤政为民的教育,20个村都建起了公开栏。75%以上的户被评为“双文明户”、“五好家庭”。 加会镇党委决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开展“讲政治、顾大局、保增长、做贡献活动,围绕“富民强镇”的战略目标,带领全镇人民以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夺取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 |
马屯镇 |
马屯镇是革命老区,地处枣强县北侧,与桃城区的邓庄乡、武邑县的清凉店镇相接,辖61个自然村,4万2千人口,10万亩耕地。京九铁路设有马屯站,镇主干公路马屯路连通衡大公路和枣清公路。2004年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74365.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015元,粮食总产33065吨,棉花总产皮棉2125吨,财政收入860万元,工商税金610万元,镇里98%的村通村公路和村内街道硬化,文教卫生事业不断发展,敬老院获得省“十佳敬老院”称号。全镇政治安定,社会稳定,计划生育、人武、群团等各项工作也取得了好成绩。先后获省小康乡镇、普九达标乡镇,市十强乡镇,乡镇企业十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乡镇、两个文明建设先进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等称号。 镇里骨干集体企业天元散热器集团名牌产品平原牌散热器荣获过省优、部优。为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以工强镇”发展步伐,带动小城镇建设稳定推进,镇里重点抓了工业小区建设,培育新的骨干行业,增上新项目,使液化气配件、玻璃钢业得到长足进步,百花竞放,各呈新貌。深入了乡企改制、经委建设。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制订了一系列发展私营经济的优惠政策,营造氛围宽松环境,从思想措施,领导上向个体私营倾斜,激活民间资金,扩充私企总量,使个体私营经济成为促进镇经济发展极具活力的增长点,个体私制摊点达到518家。 马屯镇是个农业大镇,近年镇里在县委、县政府农业工作思路的指导下结合本镇实际致力于在最稳定的生产资料?耕地上作文章,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全镇出现了奶牛、肉牛养殖、冬枣种植、农业制种、棚菜等项目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在农业发展百花齐放的同时,镇里建立了几个示范典型,培育“种子队”树榜样,以点带面拉动镇域经济发展。奶牛业是新兴养殖业,镇里在刘仓口建起了养殖小区,小区中心的茂源养殖场,规模大,设备优;为壮大该产业,该养殖小区还新上了一套奶制品生产线,创立了“绿源”乳制品商标,使产业链条有效延伸。红枣业是县里确立的“龙型”经济之一,镇结合实际选了枣类最优品种??冬枣,从2001年秋建设了6个冬枣大村,并制订了每年递增5万棵并连种3年的计划,现已有7个村成功定植冬枣植株达到20万株。仝庄村千亩棉花制种项目,也顺利建设成功。. |
肖张镇 |
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0.2公里。镇政府驻地肖张村。著名长篇小说《平原枪声》和同名电影、电视剧反映的是该镇人民抗日的英雄壮举。该镇交通便利,衡(水)大(营)公路纵贯全镇,京九铁路纵穿部分村庄。 全镇总面积34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皆为自然村,3700多户,13600余人。 该镇地势平坦。索泸河纵贯中部,中干渠在南部东西穿过。地下浅层水质优良。沙质土壤较多。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00公顷,其中水浇地3063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果树有苹果、桃、梨、红枣等。近几年中,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把养殖奶牛,种植红薯、红枣作为本镇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肖张村北建成了占地100亩的奶牛养殖小区,并建有大型现代化挤奶厅,目前小区内拥有优质奶牛存栏330头。小区的发展辐射带动了周边7个村的320户农民搞起了奶牛养殖。以东坊、梁坊村为中心省科委命名的“脱毒红薯繁育基地”,引进优质脱毒红薯京薯,对本镇的传统红薯品种进行了改良。全镇脱毒红薯种植面积达万亩,年产优质脱毒红薯2000万公斤。以肖张、辛庄村为主的红枣种植示范区,种植枣粮间作4000亩,种植优质马莲小枣16.9万多株。 民营经济有发展。全镇有玻璃钢、防水器材、聚脂干网、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印刷、橡胶等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集体企业改制后的民营企业迅速发展。骨干企业有河北华琦工业网有限公司、枣强伟昌玻璃钢厂、防水材料公司、永大玻璃钢公司、科兴奶牛养殖有限公司等。 镇办初中1所,小学7所。镇卫生院1所,肝病专科医院1家,村村有私人诊室。. |
唐林镇 |
唐林镇位于县境东部偏南,乡政府驻地唐林村,距县城14.2公里。交通便利,393省道横穿全乡。 全乡总面积69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6813户,23379人。 该乡地处清凉江及其西支流之间,地势低洼、滩碱地较多。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991公顷,其中水浇地3988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谷子等。果树有苹果、红枣、梨、桃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该乡把发展红枣业、种植棉花和养奶牛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 乡镇工业持续发展。全乡已有电线电缆、灯具、灯杆、玻璃钢、针织、工艺品、化工、拔丝、钻头、通讯等行业。以弘飞、强日两集团为龙头,带动全乡经济的发展。弘飞集团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后,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抓产品质量。为衡水市唯一一家入选国家经贸委、国家电力总公司、城乡改造线缆供货企业,实现了企业速度效益同步增长。乡政府制定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各种优惠政策,建成河北亚圣实业有限公司、华中玻璃钢厂2家私营企业。乡投资1500万元兴建占地面积1200亩的工业园区,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六通一平",对入住园区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已入园区个体私营企业18家,全年固定资产投入8000万元,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乡政府驻地建成了商业小区,水、电等基础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区内有银行、宾馆、饭店、医疗、娱乐等各种服务设施。 乡办初中2所,小学17所。乡卫生院2所,村村有私人诊室。. |
张秀屯镇 |
位于县境西南部,乡政府驻地张秀屯村,距县城11.9公里。交通便利,乡主干公路连通衡(水)大(营)公路,枣(强)瓦(窑)公路贯穿全乡。 张秀屯建于明朝永乐年初,相传一个名叫张秀之人从-县来此定居,从而得名张秀屯村。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解放后于1953年在张秀屯设置全县六区之一第四区,辖11个乡;1956年撤区并乡为张秀屯乡,1958年取消乡制改为管理区;1961年撤销管理区改为人民公社,1984年取消公社改为乡,1996年由崔庄、卷子两乡并入。因乡政府驻地位于张秀屯村而得名。在该镇侯冢村有一棵古柏,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记载,系明朝永乐年间由天齐庙僧人所植。古柏胸径1.2米,高18米多,挺拔无弯,无洞无裂,上下一般粗,树冠均匀分布,当地流传着“南京到北京,都知侯冢一棵松”的赞言。 该镇位于枣强县西南部,与冀州市南午村镇交界,辖55个行政村,面积93.7平方公里,人口33782人,人口密度363人/平方公里。其中非农业人口4083人,从事非农产业人口11000人。 该乡地势较高平坦,土质属自沙土壤。索泸河、老盐河流经乡域中部,娄官区流经部分村庄。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6491公顷,其中水浇地3674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红薯等。果树有红枣、苹果、梨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形成棉花、辣椒、红枣、食用菌、奶牛等特色农业。2004年,种植棉花面积3.1万亩,种植辣椒面积1.2万亩,栽种枣粮间作面积 亩。东车营村民建成蘑菇食用菌加工厂,与天津山田蔬菜保鲜有限公司签订了农产品收购合同,年销售蘑菇80吨。何江村建成奶牛养殖小区,购进奶牛100多头。包庄村民建成芦笋繁育基地500亩,与天津津美特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常年购销合同。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托辊、印刷两大龙型产业带动力显著增强。玻璃钢、皮毛有了较快发展。04年全乡企业达880家,特别是托辊产业,现已发展成为全县继玻璃钢、皮毛两大产业之后的第三大主导产业。崔庄托辊发展园区已初具规模,投资1.8亿元的远东公司扩建省重点项目已顺利通过省市验收。04年入园企业已达50家,其中超千万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7个;100万元以上的10个;知名品牌6个。2004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2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8亿元,农业总产值1.16万元,财政收入170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57元。 乡有乡办初中2所,完小3所,小学22所。乡卫生院3所,村村有私人诊室,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展顺利。. 2014年,张秀屯正式撤乡建镇。 |
新屯镇 |
新屯镇位于枣强县境南部,南邻大营镇,距县城18公里,京九铁路、肃临线纵贯全境,交通便利。现在总面积72平方公里,辖57个行政村,3.7万人,经济总量在全县列居第三位。该镇经济发展以皮毛加工销售为主,现有皮毛专业村40多个,皮毛经营户近4000家,是全国最大的兔皮集散地,经营产品主要有兔皮褥子、编织、裘皮服装等多个品种,产品出口俄罗斯、韩国、日本、北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皮毛业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要来源。 该乡素有皮毛加工的历史,今年以来皮毛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全县第二皮毛大乡。2003年全乡基本消灭了皮毛空白村,经营皮毛户达3780多家,经营产品主要有裘皮服装、兔皮褥子、编织、毛、皮一体服装等100多个品种,产品出口东欧、俄罗斯、韩国、日本、北美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皮毛业已成为该乡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4300元。 该乡上下弘扬“团结、民主、务实、创新、争先”的新屯精神,大力营造“亲商、爱商、扶商、助商”的兴商氛围,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职能,对外来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努力搭建发展平台。规范建设皮毛专业示范村10个,现有纳税80万元以上的企业47家,投资50万元以上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87家,2004年实现工业产值7.96亿元,完成工商税金1560万元。2005年将全力实施1562工程,即全年规范建设10个皮毛专业示范村,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投资50万元以上企业60家,完成工商税收2000万元。 新屯乡地势平坦,索泸河流经乡之西与冀州相邻,境内有娄官渠,卫千渠纵贯其境。全乡耕地面积4565公顷,其中水浇地3988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大豆等,果树有苹果、梨、红枣等。由于该乡自然条件较好,万亩优质小麦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中。 该乡现有乡办初中2所、小学18所。乡级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院57个。2004年新增村级公路30公里。. |
王均乡 |
王均乡(Wangjun Xiang)位于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东部偏南,距县城9.8千米。交通便利,393省道横贯全乡。乡政府驻大王均村。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2.30万人(2002年),辖34个行政村。 1953年建王均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7年,面积61.5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 - 行政区划 王均乡辖大王均、东王均、南刘庄、曹庄、夏家庄、宋庄、苏家庄、李迁庄 、文登庄、焦家庄、大李庄、徐家庄、仉家庄、郑家庄、前陈庄、后陈庄、大师友、前师友、前大市、后大市、刘大市、商大市、赵大市、阎大 市、东故县、西故县、边村、同进、文登、于胜屯、苏谷、庄科、安门、刘进伯34个行政村。[1] - 辖区代码 代码 131121202:~201 大王均村 ~202 曹庄村 ~203 东故县村 ~204 东王均村 ~205 于胜屯村 ~206 大师友村 ~207 苏谷村 ~208 刘进伯村 ~209 同进村 ~210 文登村 ~211 李迁庄村 ~212 庄科村 ~213 苏家庄村 ~214 西故县村 ~215 大李庄村 ~216 前师友村 ~217 刘大市村 ~218 焦家庄村 ~219 赵大市村 ~220 后大市村 ~221 郑家庄村 ~222 商大市村 ~223 边村 ~224 南刘庄村 ~225 前大市村 ~226 后陈庄村 ~227 前陈庄村 ~228 徐家庄村 ~229 阎大市村 ~230 仉家庄村 ~231 宋庄村 ~232 安门村 ~233 夏家庄村 ~234 文登庄村 - 经济概况 该乡地势平坦。清凉江西支流流经部分村庄,南干渠横贯乡域北部。[2]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800公顷,其中水浇地4063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豆类等。果树有苹果、梨、红枣等。近几年中,该乡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棉花、蔬菜、果品、奶牛为主导产业。2004年,全乡种植优质抗虫地膜棉4万亩;果品生产已成为王均乡的优势产业,现已有果树2.3万亩,实现了人均1亩果树,2003年请果树专家进行了7000亩果树环评,在省工商局注册了“王均”牌果树商标,为果品打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2005年申请了果品出口权。百亩红肉苹果、垂枝鸭梨等特色果品观赏旅游科技园区已基本建成,建拥有大型果品冷储库五座、果品销售门店百家、年销售优质果品3000余万公斤的果品专业购销市场1个。前陈庄养殖奶牛小区初具规模,投资30万元,建养牛户住房、牛舍32间、牛槽260个,饲料清储池3个;投资30万元建挤奶厅一座,已有奶牛60余头入住小区。[2] 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发展。全乡有化工、纺织、食品等行业。2004年个体民营企业达到499家。是年,新增企业摊点6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入3124万元,同比增长4%,营业收入实现17450万元,同比增长5%,实现增加值4950万元,利税1290万元,招商引资1230万元。是年完成八个重点项目建设:庄科天联化工厂投资243万元,用于扩建厂房,引进新技术,采用环保设备生产的化工原料,年产值1500万元,被列入衡水市百强个体私营企业;王均乡填料厂投资180万元,新建了厂房,增上了设备,完成整体搬迁,年增产值360万元,王均乡棉花加工厂投资400万元,扩建厂房,增上设备,年增产值400万元,华辰织布厂投资300万元,完成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了生产规模;华强衬衫厂投资155万元,新建厂房,增上设备20余台套;投资280万元和410万元,新建了瑞丰棉花加工厂和枣花棉业有限公司,年实现产值分别为230万元、1000万元;果品专业市场完成二期限扩建,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储库3座,年增产值400万元。乡政府驻地商贸一条街,投资30万元,用于水、电基础设施改造,投资320万元的13幢二层楼门店已投入运营,投资140万元改造商贸街2700平米和工业区道路。[2] - 文化概况 乡有县办中学1所,乡办初中1所,小学9所,乡文化站1个。乡卫生院1所,在8个村建立了社区服务诊室。[2] 参考资料 |
王常乡 |
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16.1公里。乡政府驻地后东王常村。前旧县村为枣强县最早县治所所在地,后旧县村是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里。该乡交通便利,枣(强)景(县)路、石(石家庄)德(州)路从境内横穿而过。乡级公路通往县城。 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40个行政村,皆为自然村。全乡共6810户,21110人。 该乡地处清凉江及其东支流之间,地势低洼,沿江多滩碱地。 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4033公顷,其中水浇地2419公顷。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另有疏菜、小杂粮。近几年中,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注重发展特色农业。 个体私营经济有发展。全乡有玻璃钢、摩托车配件、印刷、服装加工、橡胶等行业。以玻璃钢、铁塔、橡胶、棉花加工为主要项目的个体私营企业达149家。南臣赞村宏达防腐公司,被衡水市委命名为市一星级企业。 乡办初中2所,小学18所,私立董子学校1所。乡卫生院2所,村村有私人诊室。后旧县村有董仲舒石像,明朝万历年间刻,为省级保护文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