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马场自1949年9月建场以来,近50年一直归属军队管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保障性企业调整改革的重大决策,2001年9月10日,山丹马场整体无偿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实现了由军队保障性企业向社会化企业的转变,现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下辖4个农牧企业,10个工(商)矿企业,8个社区,4个事业单位,总人口17820人,其中在职职工7878人,离退休职工3023人。
山丹马场建场以来,特别是在军队管理的50年中,几代牧马人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牧马人精神”,爬冰卧雪,顽强拼搏,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创业之路,经营方针不断调整,主导产业不断扩展,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畜牧业打破单一养马的经营格局,着力发展牛、羊生产,大力推广农区畜牧业,实现了养殖业内部的整合,生产潜力得到发挥,形成多元化规模优势。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结构逐年调整,已由原来的种植青稞饲料为主,发展成为以粮油为主,兼种饲草、饲料,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的集约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现代生产要素明显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作物年产量稳定在6500万公斤左右。工业生产以支农项目为主导,农牧产品深加工为主体,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促进了农牧产品的转化增值。已基本形成农牧工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并行发展的农牧工商联合体,成为河西地区较大的粮油肉综合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马匹繁育基地。正常年景社会总产值2亿多元。
山丹马场经济发展基础好,优势多,境内土地、煤矿、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农牧工资源开发潜力大,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养马业长兴不衰,“山丹马”曾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牛羊及特种动物养殖业逐步壮大,形成多元化特色优势。种植业逐步走向成熟,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菜籽连片生产区和河西走廊大麦、青稞的主要产地。工业主导产品菜籽油、青稞酒、化肥、农机产品等在河西地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山丹马场风光秀美,素有“丝路绿宝石”之美称。连天碧草、旷野群马、草原骑牧、祁连松雪、大河清韵、烽燧峡谷、奇异地貌、古城遗址以及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山丹马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适逢油菜花盛开,金波摇曳,蜜源飘香,是旅游避暑的胜地,现已成为丝路旅游线一处不可缺少的重要站点。
在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性机遇中,山丹马场将立足于现有资源优势、基础优势和特色优势,以大开发、大开放的崭新姿态,积极探索和开拓企业发展之路,以二次创业精神,再铸马场明天的辉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20725402 | 734000 | -- | 查看 中牧公司山丹马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马场一场社区 | ·山丹县旅游·山丹县特产·山丹县十大特产·山丹县十景·山丹县 | 0 |
---- |
查看 马场一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马场二场社区 | ·山丹县旅游·山丹县特产·山丹县十大特产·山丹县十景·山丹县 | 0 |
---- |
查看 马场二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马场三场社区 | ·山丹县旅游·山丹县特产·山丹县十大特产·山丹县十景·山丹县 | 0 |
---- |
查看 马场三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马场四场社区 | ·山丹县旅游·山丹县特产·山丹县十大特产·山丹县十景·山丹县 | 0 |
---- |
查看 马场四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总场社区 | ·山丹县旅游·山丹县特产·山丹县十大特产·山丹县十景·山丹县 | 0 |
---- |
查看 总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清泉镇 |
清泉镇是一个乡镇企业、高效农业比较发达的经济强镇,地处山丹县城郊,辖20个行政村,58760人,面积102.58平方公里,耕地71915亩,2005年人均纯收入4550元。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花岗石、石灰石、硅石、白云石、滑石、石荧砂、玛瑙、高岭土等。其中煤炭、花岗石、石灰石、硅石已形成开采规模,以建筑建材为主的乡镇企业达到280户;农业以井灌为主,80%的农田配套了U型渠和低压暗管,现有拾号沙产业示范区、西街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2个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区,高标准日光温室500座,温室蔬菜已形成规模,制种田面积5000000亩;以羊为主的畜禽育肥运销业发展迅速,年育肥贩运万只以上肉羊的大户2户,千只以上的1000户;村镇道路四通八达,有线、无线电话覆盖全镇;境内有保存完整的汉明长城遗址,亚洲最大的室内泥胎坐佛。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1998年被甘肃省委授予“全省先进乡镇党委”称号,2002年6月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学教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欢迎在建筑建材业、设施农业、煤炭业、羊产业等方面开展合作。. |
位奇镇 |
位奇镇地处山丹县城南16公里处,总面积572.5平方公里,耕地10.57万亩,辖17个行政村,212个村民小组,5846户、22458人。2001年人均纯收入3156元。1999年被评为甘肃省财政综合实力百强乡镇之一。 位奇镇灌溉便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已建成万亩优质小麦基地,万亩啤酒大麦基地和2万亩纤用亚麻基地。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具有较强实力,在青海、新疆、敦煌等地建立了10个以建筑建材和石棉开采为主的劳务基地。镇水泥厂生产的“石燕”牌水泥连续五年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位奇亚麻厂年加工纤用亚麻2000吨,麻屑板40万平方米,产品畅销省内外。财政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部分达到40%。交通通讯发达,实现了村村通汽车、电视、电话。 欢迎在纤用亚麻、啤酒大麦、粮油深加工、建筑建材等方面开展合作。. |
霍城镇 |
霍城镇是以油料种植为主的农业镇,位于山丹县城南43公里处,因汉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安营扎寨而得名,南靠山丹军马场。地势南高北低,中部平坦,东西为丘陵地。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共5180户、21415人,2001年人均纯收入2303元。 霍城镇属高寒半湿润自流灌区,无霜期120天左右,耕地面积8.99万亩,土地肥沃,是油料、豌豆、脱毒洋芋等农作物的理想产区,油料、脱毒洋芋常年种植面积分别保持在3万亩、2万亩左右。盛产黄参等天然食品。交通通讯便利。 欢迎在油料、脱毒洋芋、豌豆基地建设以及制种和农产品深加工方面开展合作。. |
陈户镇 |
陈户镇位于县城东南30公里处龙首山南麓、312国道南侧,地势南高北低,为缓坡灌区,总面积360平方公里。现辖15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22751人。耕地8万多亩,其中水浇地为5万亩。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0元。 主导产业以啤酒大麦、砂旱地西瓜、优质杂果、以羊为主的草畜产业等高效农牧业和劳务输出业为主。特产有优质啤酒大麦、“长城王”砂旱地西瓜、焉支山茶、野生蘑菇、野生沙棘果,其中啤酒大麦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砂旱地西瓜1万亩,2001年劳务输出收入6000多万元,人均2600多元。交通通讯便利,从县汽车站乘车可到达各个村社, “村村通”电视电话。 近年来,全乡经济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人大户,其中资产百万元以上的20多户。 欢迎在砂田旱地西瓜、啤酒大麦、劳务输出等产业方面投资合作。. |
大马营镇 |
大马营位居山丹县最南端,距县城52公里。全镇辖17个行政村,114个社,4954户,农业人口21609人, 区域总面积2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08万亩。新中国成立后,花寨区下辖6个乡人民政府,大马营乡被称为第一乡人民政府,也称大马营乡人民委员会,同年12月撤销。1983年由马营人民公社改设为大马营乡,2005年与花寨子乡两乡合并,定名大马营乡。2014年8月4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撤销大马营乡设置大马营镇。 |
东乐镇 |
山丹县辖镇。1955年设东乐乡,1962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28公里。面积625平方公里,人口1.4万。兰新铁路、312国道横贯北境,东(乐)民(乐)公路通达。辖西屯、城西、城东、大寨、小寨、五墩、十里堡、大桥、静安、山羊堡10个村委会。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兼有少量的林果业。农业种植小麦、胡麻等。境内有新石器时代山羊堡遗址。. |
老军乡 |
老军乡是一个旱农草牧乡,地处山丹县城东38公里处,海拔在2100—2600米之间。总面积389平方公里,现辖10个村,共1812户、7604人,耕地面积6万亩,其中水浇地10200亩。气候温凉,有天然草原79万亩,羊只饲养量5万多只。主导产业以羊产业、劳务输出和胡麻、洋芋等种植业为主,并有蘑菇、地耳等天然食品。交通便利,312国道横贯全境,为山丹的东大门。 欢迎在肉羊育肥基地、畜产品加工方面开展合作。. |
李桥乡 |
李桥乡位于山丹县城南部35公里处,海拔2100-2500米,总面积227平方公里。现辖10个行政村,2640户、10480人。 现有耕地5.49万亩。南部属高寒半湿润区,以种植油菜籽、洋芋、豌豆为主;北部属半干旱区,以种植小麦、胡麻为主。2001年人均纯收入2306元。主导产品有油籽和纤用亚麻。交通便利,山马公路横贯全乡。. |
中牧公司山丹马场 |
山丹马场自1949年9月建场以来,近50年一直归属军队管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保障性企业调整改革的重大决策,2001年9月10日,山丹马场整体无偿移交中国牧工商(集团)总公司管理,实现了由军队保障性企业向社会化企业的转变,现甘肃中牧山丹马场总场下辖4个农牧企业,10个工(商)矿企业,8个社区,4个事业单位,总人口17820人,其中在职职工7878人,离退休职工3023人。 山丹马场建场以来,特别是在军队管理的50年中,几代牧马人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牧马人精神”,爬冰卧雪,顽强拼搏,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创业之路,经营方针不断调整,主导产业不断扩展,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畜牧业打破单一养马的经营格局,着力发展牛、羊生产,大力推广农区畜牧业,实现了养殖业内部的整合,生产潜力得到发挥,形成多元化规模优势。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生产结构逐年调整,已由原来的种植青稞饲料为主,发展成为以粮油为主,兼种饲草、饲料,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的集约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年加强,现代生产要素明显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油作物年产量稳定在6500万公斤左右。工业生产以支农项目为主导,农牧产品深加工为主体,产业体系较为完整,促进了农牧产品的转化增值。已基本形成农牧工三位一体,相互支撑,并行发展的农牧工商联合体,成为河西地区较大的粮油肉综合生产基地和国内最大的马匹繁育基地。正常年景社会总产值2亿多元。 山丹马场经济发展基础好,优势多,境内土地、煤矿、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农牧工资源开发潜力大,且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养马业长兴不衰,“山丹马”曾荣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牛羊及特种动物养殖业逐步壮大,形成多元化特色优势。种植业逐步走向成熟,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油菜籽连片生产区和河西走廊大麦、青稞的主要产地。工业主导产品菜籽油、青稞酒、化肥、农机产品等在河西地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山丹马场风光秀美,素有“丝路绿宝石”之美称。连天碧草、旷野群马、草原骑牧、祁连松雪、大河清韵、烽燧峡谷、奇异地貌、古城遗址以及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等自然及人文景观,构成了山丹马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适逢油菜花盛开,金波摇曳,蜜源飘香,是旅游避暑的胜地,现已成为丝路旅游线一处不可缺少的重要站点。 在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性机遇中,山丹马场将立足于现有资源优势、基础优势和特色优势,以大开发、大开放的崭新姿态,积极探索和开拓企业发展之路,以二次创业精神,再铸马场明天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