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平凉 >> 崆峒区 >> 西郊街道

西郊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郊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西郊街道简介

  西郊街道位于甘肃省平凉崆峒区。下辖:
  620802003001 111 广场社区
  620802003002 111 西门口社区
  620802003003 111 二天门社区
  620802003004 111 三天门社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20802003 744000 -- 查看 西郊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西郊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新生巷社区 ·崆峒区旅游·崆峒区特产·崆峒区十大特产·崆峒区十景·平凉品 0

----

查看 新生巷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三天门社区 ·崆峒区旅游·崆峒区特产·崆峒区十大特产·崆峒区十景·平凉品 0

----

查看 三天门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二天门社区 ·崆峒区旅游·崆峒区特产·崆峒区十大特产·崆峒区十景·平凉品 0

----

查看 二天门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门口社区 ·崆峒区旅游·崆峒区特产·崆峒区十大特产·崆峒区十景·平凉品 0

----

查看 西门口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广场社区 ·崆峒区旅游·崆峒区特产·崆峒区十大特产·崆峒区十景·平凉品 0

----

查看 广场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西郊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关街道

  东关街道位于甘肃省平凉崆峒区。下辖:   620802001001 111 解放中路社区   620802001002 111 解放北路社区   620802001003 111 宝塔社区   620802001004 111 兴合庄社区   620802001005 111 虹光家属社区   620802001006 111 铁路新村社区   

中街街道

  中街街道位于甘肃省平凉崆峒区。下辖:   620802002001 111 东大街社区   620802002002 111 南河道社区   620802002003 111 新民路社区   620802002004 111 万安门社区   

西郊街道

  西郊街道位于甘肃省平凉崆峒区。下辖:   620802003001 111 广场社区   620802003002 111 西门口社区   620802003003 111 二天门社区   620802003004 111 三天门社区   

崆峒镇

  崆峒镇地处平凉市崆峒区西南部郊区,泾河上游之滨,全镇辖14个行政村, 88个合作 社,总人口19815人,总面积180.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0422亩,其中 川水地7778亩,山塬地52466亩,境内森林密布,河谷纵横,自然资源丰富,旅游 资源得天独厚。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省级太统森林公园、唐代龙隐寺等30多处齐家、仰韶文化遗址,是观光旅游理想场所。2002年崆峒镇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国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国务院体改办、国家劳动部、国家计委确定为UNDP中国小城镇发展政策改革——规划与发展示范镇,是全国四个示范镇之一,同时列入全国重点小城镇。2002年底全镇农业总产值完成1951.2万元,镇财政收入达到20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22元。    近年来崆峒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生态旅游城镇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优化环境为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把崆峒建成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的园林式生态旅游城镇。境内交通道路四通八达,有平泾公路崆峒大道横穿全境,国家“十五”规划银(川)武(汉)高速公路即将实施,电讯电力、医疗卫生、文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完备。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一大批旅游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从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了最优惠的政策、减化办事程序,减 免一切行政性收费。  

白水镇

  (一)政区情况:白水镇位于平凉市区郊,东邻花所乡,西连四十里铺镇,南接崇信县,北靠草峰乡,东西长约 12公里,南北宽8——10公里,面积107.47平方公里,有18个行政村,99个生产合作社,6780户,28517人。白水镇地理位置优越,国道“312”线横跨全境,这里交通便利,信息通达,文化交流广泛。白水镇历史悠长,自明代万历年间设镇,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名胜古迹颇多,境内有仰韶、齐家、周代文化遗址17处,有汉至元代墓葬群一处,有红25军长征纪念碑一座。    (二)经济指标:据测算, 2003年全镇农业增加值287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056亿元,财政收入3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54元。    (三)干部队伍:镇干部 49人,其中:科级干部11人,一般干部38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34人,占69.4%,平均年龄36岁.村干部6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4人,占53.1%,平均年龄46岁。.  

草峰镇

  草峰镇位于平凉市崆峒区北部塬区,距市区 40 公里,省道 303 线平镇路和陈路贯穿全镇,交通便利,总面积 125 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 82739 亩。辖 13 个行政村, 112 个村民小组, 4670 户, 20969 人,其中山地 38287 亩,塬地 44472 亩。有机关单位 29 个,金融、保险、仓储、电力通讯等单位 7 个,农村经济管理单位 8 个。种类企业 159 户。农村社会总产值 1.55 亿元,(其中农业2081 万元,乡镇企业 11969 万元,畜牧业 420 万元,林果业 467 万元,建筑业 9195 万元,运输业 514 万元,商饮业 763 万元,服务业 346 万元,其他 20 万元)。    镇党委下属 29 个支部,一个党委,党小组 112 个,共有党员 718 名,其中男党员 631 名,女党员 87名,平均年龄 40 岁,科技领导 15 人,平均年龄 41.9 岁,大学文化 4 人,大专(镇 18 人)、中专(镇 7 人)、高中 2 人、一般干部 28 人,大专以上学历 6 人,中专 9 人,女干部 5 人,已命名的“五 好村” 11 个。    先进机层党组 3 个(陈洼、安家、名星)全镇共产生 52 户党员致富户, 39 户致富名星户, 26 名产业 带头人, 29 名致富能手,形成党员帮扶对子 52 对,帮带 156 名群众走上致富路。.  

安国镇

  安国乡地处崆峒区西部,宝中铁路和“ 312 ”国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乡辖 20 个行政村, 91 个生产合作社, 3557 户, 15864 口人,总面积 97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8838 亩,其中山地 28906 亩,塬地 3034 亩,川地 6898 亩,全乡粮食总产量达到 5280 万元,农业增加值 189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10 元。境内存有古泾阳县城、韩王墓等文物古迹多处,其中东沟遗址被省考古界命名为“寺洼文化安国式”,古文化内涵丰富。.  

柳湖镇

  柳湖乡境内著名园林“柳湖”得名。解放前为暖泉乡、双桥乡和峻谷乡,解放初期设暖泉区。1958年建立红旗公社,1959年并入崆峒公社,1961年从崆峒公社分出成立柳湖公社,1964年将原赵堡公社并入,1983年12月改为柳湖乡,沿用至今。   地理环境   柳湖乡地处泾河川西段,地势略向东倾。海拔1300米至1600米。泾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颉河从安国乡流入,至城西八里桥汇入泾河。沿河川区,土地肥沃平坦,水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唯南北两侧,为黄土山塬边沿,沟壑破碎,土地较贫瘠。境内气候温和,但间有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另外,城郊环境污染,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宝中铁路、西兰公路横贯全境,各村通公路,通电话,大部分村通水。   基本概况   柳湖乡地处崆峒区城郊,柳湖乡辖14个村67个合作社,现有常住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84户 柳湖乡34705人,居民及流动人口2万人,约占40%,回族1万人,约占20%。土地总面积6.3万亩,其中:耕地3.83万亩,山地1.7万亩,塬台地0.79万亩,川水地1.34万亩,林地1.82万亩,草地0.04万亩,其它0.44万亩;柳湖乡有村社干部134名,其中村干部73名,社干部61名,有中小学17所,其中中学3所,小学14所,有教师296名,学生5568名,乡机关有领导、干部83名,其中领导10名,一般干部60名,工人13名。乡党委下辖3个党总支,30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144名,其中:机关及事业单位党员219名,农民党员925名,女党员231名,少数民族党员237名,预备党员45名;2006年柳湖乡农村经济总收入80886.01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628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2.35亿元,集体积累达到了2.9亿元,本级财政收入完成785万元,村级集体收入达34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02.3元,新建、续建项目28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5个,500—1000万元2个,50—500万元21个,计划生育完成“四术”467例,其中结扎173列,放环262例,人流26例,引产6例,收回社会抚养费13.27元。   经济发展   柳湖乡经济工作坚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抓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以“三增一稳” 柳湖乡为目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方向,紧紧围绕乡情合理规划布局,确定了果、菜、畜、草四大支柱产业,把柳湖乡分为东、西、中三大块,中部的泾滩、柳湖等五村,重点以招商引资、项目开发为主,围绕环城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基本形成了建材、屠宰、商贸、饮食、服务、加工、贩运等八大行业格局。抢抓城市开发建设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坚持“项目栽桩、企业拉动、典型引路”,大力实施了“项目带动”战略和“工贸强乡”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市场、开发、加工、三产”为一体的环城经济带建设,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项目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柳湖乡累计实施的项目达80余个,完成投资5.1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9.52亿元,柳湖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了1860户,从业人员达12000余人,并形成了一批在崆峒区乃至平凉市都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典型。截止2006年12月,柳湖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8.9亿元,柳湖乡农业总产值完成6280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2.35亿元,集体积累达到了2.3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785元。   支柱产业   畜牧养殖。柳湖乡畜牧业生产坚持与市场同步,按照市场需求,狠抓了八里畜牧示范园、土 柳湖乡坝畜牧养殖示范园的发展壮大及奶牛、黄牛养殖产业的发展。一是投资9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麻黄村畜牧养殖整村推进工程;二是投资2488万元,以发展奶牛为主,规范和壮大了八里奶牛养殖专业村,现已完成新增奶牛1000头,奶牛存栏量达到了2000头以上,八里村的鲜奶供应量占到了崆峒区总量的70%以上;三是启动了马庄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完成了场地平整等前期工作。柳湖乡牛存栏达6860头,年出栏4050头,生猪存栏5000口,年出栏8000口,羊存栏6000只,年出栏1850只,柳湖乡畜牧业总产值完成2600万元。   蔬菜生产。在蔬菜生产上,柳湖乡利用实施泾河川区农业示范园区为契机,狠抓了以八里、马庄两个蔬菜生产专业村为重点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指导工作和新李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建设。柳湖乡已累计完成日光温室800座1600亩,拱棚1850座410亩,柳湖乡蔬菜面积累计达到15570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完成3000余亩,蔬菜年收入达2070万元,蔬菜种植户纯收入达到1300万元,占到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   果园建设。柳湖乡依托“平凉金果”品牌,不断扩大果园建设规模,在提升现有果园档次上下功夫,以赵堡果品基地为主的红富士苹果成功注册为6200GY109,成为平凉市允许出口、销售打通了国际市场的5家注册出口果品基地之一,柳湖乡年果品年总产量达1.2万吨,总产值达1500万元,果品收入达1300万元。   林草业。柳湖乡累计完成“三北四期”造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近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1万亩,并按照创建全中国旅游城市的相关要求,狠抓了土坝生态游乐园建设。同时,在新李、马庄、杜沟狠抓了紫花苜蓿的种植,形成了三个千亩规模的草基地。  

四十里铺镇

  四十里铺镇继1997年被甘肃省确定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1997年12月又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镇区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现已建成面积4.53平方公里,镇区内公安、法庭、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等机构健,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学校、医院、商饮、娱乐、法律等服务功能齐全,粮油、果菜、商贸、木材、牲畜、货运、食品7大专业市场已经形成。    为了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乡镇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省体改委等11个部门《关于转发〈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通知》精神,按照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我镇进行充分考察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了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小城镇规划方案,按照“南商贸、北农业”的发展思路,采取“一体两翼”(镇政府所在地为主体,东西为两翼)的组团式建设方案,确定了电厂、火车南站、镇中心三个开发小区,现建成区面积4.53平方公里。通过近几年小城镇建设,农村城镇化水平已达到38.73%,小城镇商贸、市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已建成了一个政府精干高效、企业制度规范、市场竞争有序、城镇规划科学、保障机制健全、经济运行机制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繁荣、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镇。.  

花所镇

  花所乡地处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东部川区,东接泾川、北邻镇原、南依崇信,为四县(区)交汇之处,距城区45公里,全乡总面积63平方公里,312国道和北大路纵贯全境,交通便利,地势西高东低,南北两山夹峙,东西长11.5公里,南北宽7.8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降雨量350—400mm。人口集中,政治、经济、文化发达。   全 花所乡乡辖9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4070户,16535口人。总耕地面积31139亩,其中:川地12696亩,山地18443亩,人均耕地1.89亩。乡党委、政府按照“农业稳乡、科贸兴乡、企业活乡、果畜菜富乡”的思路,因势利导,抓重点,办实事,推典型,求发展。2006年,全乡农业增加值达到276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8463吨,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437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7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商贸中心   崆峒区东大门商贸中心已经形成,每逢集日各种百货、食品、畜禽、果品等交易品种齐全,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笤帚市场,外地客商云集,年交易额达740万元,带田西瓜、竽席等特色产业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活跃,人民富裕,社会稳定的新花所已矗立于“崆峒区东大门”。   -   特色产业   (1)花所 花所乡乡寺沟优质果业示范园:核心区面积500亩,南依312国道向北纵深450米,西与白水史家沟果业示范园相接向东延伸850米。辐射区包括光明、信河、寺沟三村,总面积达1500亩。园区建设坚持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目的,集典型培育、示范带动为一体,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的建设要求,集中规划,分户实施。园区中心区共定植优质红富士苹果400亩,美国黑李子100亩,辐射区共定植红富士苹果1000亩,共栽植杨树2100株、国槐760株、黄刺梅600株、垂柳800株;整修道路6条4170米,新打机井1眼,配套机井1眼,园区新修看管房5间,乡上成立果业站,专人管理看护,为群众提供服务。   (2)信河带田西瓜示范园:自1995年以来信河村顺应市场需求,试验种植带田西瓜,经过乡村的宣传、扶持鼓励和推广,使该套种方式很快被该村群众所接受,并且发展形成了多种套种方式。主要包括小麦套种西瓜、玉米套种洋芋、西瓜套种红薯、辣椒,油菜地移栽西瓜等模式。2007年信河村发展带田种植户164户,种植面积749亩,占全村总户数32%,占耕地面积25%。全村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效益明显。   (3)苏陈千亩油桃基地:位于苏陈村三社的陈家山,实有面积524.2亩,于1999年春季定植分户经营,从2002年开始已经挂果,农户初见效益。2006年果品收入共计10.5万元。基地内共配套集雨水窖30眼,管护房1间,立护林碑3面,刷写护林公约3处15条,落实专职看护人员2名全部落实了报酬,签订了责任书;并培训专兼职技术员23人,长年进行果树修剪、整形等工作从而使油桃基地进入良性发展。   (4)塔山优质苹果示范点:是花所乡在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中建成的农业产业化示范点。该示范点总面积627亩(沿北大路长3200米,宽240米),涉及塔山、潘口两村6个社205户894人。在建设过程中,按照因地制宜,高标准规划建设的要求,广泛宣传动员,精心组织实施。累计投入资金13万元,投入劳力2500人(次),动用机械10台(辆),高标准定植陕富六号优质苹果苗木4.1万株,并组织群众及时进行了浇水、套袋、覆膜、涂白、定杆,落实了专职管护人员及报酬,加强了苗木的后期管护。该示范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采取园企结合、综合开发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力吸取各层面、各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速配套建设,做到高起点、高科技、高投入、高回报,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全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周柳笤帚加工示范村:帚笤加工是周柳人传统的手艺活,为了扩大生产,壮大规模,乡村两级积极扶持和引导,该村帚笤加工户发展到210户,参与编织800余人,年产帚笤13万把年收入8万元以上,提高了收益,带动了生产。全乡帚笤加工户达2100户,参与编织3800余人,年产帚笤210万把,年销售收入500多万元。   (6)段沟竽席加工示范村:芋席加工一直是段沟人拿手的绝活,在乡、村两级的大力扶持下,该村芋席加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发展芋席编织加工户150户,参与人数400人左右,年产芋席、芋帘等3万个,年收入45万元以上,使该村农民偿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索罗乡

  索罗乡位于崆峒区北部干旱塬区东端,与泾川、镇原接壤,全乡辖 10 个行政村50 个生产合作社, 3020 户 12465 人,总土地面积 85700 亩,其中耕地面积33003 亩,人均耕地 26 亩。 2002 年乡财政收入 113 万元,农民人均收入650元。.  

香莲乡

  香莲乡位于崆峒区北部,呈东西走向柳叶形残塬山区地形,总面积 82.5 平方公里 , 海1200 ―― 1500 米 , 北与本区草峰镇、杨庄乡接临,东、南与四十里铺镇、白庙乡相连,西至寨河乡,为崆峒区北部塬区的中心“十字”。共辖 11 个行政村 53 个村民小组, 1735 户 7324 口人,总耕地面积 37350 亩,人均 5.1 亩 其中 73% 为山地。 2003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1110 元,粮食总产量 3680 吨。.  

西阳回族乡

  西阳回族乡成立于 1984年,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北部干旱山区,东接寨河乡,西连青龙乡,南与安国、大秦乡相接,北与宁夏彭阳县毗邻。全乡总积约89平方公里,辖中营、清明、高梁、姚湾、陡沟洼、唐湾、西阳、罗沟、尹山、上马、下马、安河、火连湾13个行政村62个合作社2644户12228口人,总耕地面积58646亩。全乡地形走势为西高东低,海拨在1556——1742米之间,泾河一级支流大芦河、小芦河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将全乡分成三道梁,形成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地处偏僻、自然地理条件差,经济文化相对比   较优落后是西阳乡的基本乡情。.  

大秦回族乡

  大秦回族乡位于平凉市崆峒区西部干旱山塬区,虎山沟流域上游,总土地面积87690亩,全乡共辖12个行政村,45个生产合作社、2283户10120人,其中回族人口8703人,占总人口的6%,耕地面积38110亩,人均耕地3.77亩,截止2003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605.6万元,较优上年3677.6万元增长2%,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612元。.  

白庙回族乡

  白庙乡辖9个行政村,52个生产合作社,2750户,12738人,其中回族人口6126人,占全乡总人数的48%,耕地面积39358亩,人均耕地3.1亩,截止2003年底,全乡社会总产值完成6336万元,较上年5906万元增长7%(种植业产值761万元,林业总产值50万元,牧业总产值1668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978元,较2002年4517万元增长10%(种植业收入761万元,林业收入50万元,牧业收入1296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827元,占计划1757元的104%。.  

寨河回族乡

  (1)自然条件    寨河回族乡地处平凉市北部干旱山塬区,北与宁夏彭阳县接壤,境内被大、小芦河分隔为两沟两塬,惠宝公路横贯全境,属黄土高原沟壑丘陵区,平均海拔1440米,年降雨量400-500毫米,年平均气温8.6℃,无霜期160天。全乡总土地面积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万亩,人均3.9亩。属雨养农业区。   (2)社会概况    寨河回族乡下辖12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3100户13894人,其中回族2245户10023人,占总人口的75%。    驻地设有信用社、派出所、卫生院、工商所、粮管所、初级中学、兽医站等单位。.  

大寨回族乡

  大寨回族乡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山塬区,东领白水镇、南依华亭、崇信县,北连四十里铺镇,西接麻川、康庄乡,总面积160.3平方公里。全乡辖14个行政村,57个合作社,2982户,13114人,其中回族1477户,6525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口的49.5%和49.8%。有耕地面积60388亩,人均4.6亩。境内地形复杂,北部为塬区,人口居住相对集中,交通较为便利,有宝平公路纵穿全境南;部为山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交通信息闭塞,经济文化落后。全乡地貌以沟壑、残塬、丘陵为主,土壤多为黄绵土,海拔1350—1700米,年均气温8.5℃,无霜期165天,年均降雨量480毫米,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属旱作雨养农业区。    改革开放以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本乡实际,大力开展以农田、水利、道路、农电、林草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畜牧、蔬菜、林果、乡镇企业为主的支柱产业,实现了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乡面貌有了显著变化。至2002年末,全乡共完成梯田建设面积31403.9亩,梯条田面积累计达到40868.9亩,人均达到3.1亩;共修建集雨水窖1266眼,建成高塬、大寨2处喷灌工程,实现可灌面积700亩;建成人畜饮水工程2处,解决了3村15社3800人的人畜饮水;新修乡村道路   5条,长27公里,整修村、社道路6条,长30公里;实施了14个村50个社的农网改造和5个村7个社通电工程。    2002年末,全乡粮食总产量完成8013吨,单产142.3公斤,农业总产值完成1601元,总收入达到25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元。大家畜存栏12240头,建成暖棚牛舍294座,种草2000亩,畜牧业形成了以畜带草,以草促畜的良性发展势头。乡镇企业总数达到40个,从业人员275人,总产值达到1695万元,总收入1640元。    在大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积极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农业适用技术推广,“两基”达标,“四五”普法等活动,努力建设文明、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全乡社会稳定、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先后被原平凉市委(崆峒区)评为“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六好党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上杨回族乡

  上杨回族乡地处崆峒区南部山区,全乡辖7个行政村,33个生产合作社,1546户,6830人。其中,回族6340人,汉族500人。全乡总面积67130亩,其中耕地面积2759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亩,地域分布为两道沟三架梁。 近年来,紧紧围绕乡上确定的“一个支柱、两个重点”发展经济的总体思路和年度工作计划,即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这一支柱,草畜、果菜两个重点产业,各项工作取得了全面健康的发展。到期末全乡实现农业增加值完成425万元,粮食总产量完 成3095吨,全乡人均占有粮食达到了450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了74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000元。.  

麻武乡

  麻武乡地处平凉市崆峒区南部山区,东邻本区麻川乡,南与本市华亭县接壤,西与宁夏泾源县交界,北靠本区崆峒镇,与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一脉相承、隔沟相望。东西长15.5公里,南北宽8.5—12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关庄距市区23公里。   全乡辖7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62个自然村庄,有1085户4708人。辖区面积122.6平方公里,有耕地3.68万亩,人均8.3亩。境内山恋环抱、沟壑纵横,海拔1800—2230米,最高处仅低于平凉最高峰太统山4米。麻武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无霜期90—110天,年降雨量500—680毫米,自然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23.6%,有天然草场10万亩,宜林宜牧。中药材资源丰富,主要有柴胡、秦艽、黄芩等,据明代《平凉府志》记载有104 种之多。蚕豆、洋芋、莜麦等作物种植环境得天独厚风味小吃莜面柔柔独具特色,回味无穷。.  

峡门回族乡

  峡门回族乡位于平凉市崆峒区东南部,东与上杨回族乡毗邻,西与崆峒镇相依,北接柳湖,南靠麻武、麻川,距城区12公里,全乡辖14个村,69个村民小组,3260户,14851口人,其中回族14056口人,是全区较大的民族乡之一,有学校15所,教师93人,学生2018人,全乡区域面积76.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490亩,人均耕地2.4亩,海拔在1500 — 2400米之间,无霜期154天,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华公路穿乡而过,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已控明的矿产有石灰石、煤、铁、粘土等。主导产业坚持以农业为基础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龙头,逐步形成了以制革、造纸、骨素、人造板、硅铁、建材、运输、饮食服务为主体的企业群体。到2002年年底,全乡社会总收入达到60445万元,社会总产值达到5860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303万元,乡企总产值完成57300万元,全乡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93元。.  


西郊街道特产大全




西郊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