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庄乡位于故城县东北部,邻靠石王公路,全乡共辖33个村,5850户,2.7万,总耕地面积5.9万亩,果树面积1.4万亩,荣有“双秋双麦”“花果之乡”的美称,是一个典型的“三农”乡。故城县大外环在本乡贯穿而过,途径1个村,全长11公里。全乡共有企业摊点265家,其中乡办企业4家,个体私营企业261家,建省经济小区2个,其中万小么经济小区占地120亩,西辛庄经济小区占地90亩。2003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2580元。.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7万人 | ·故城县旅游·故城县特产·故城县十大特产·故城县十景·故城县 | 131126200 | 253800 | 0318 | 查看 辛庄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郑口镇 |
故城县农业科技园位于故城县郑口镇五户村,以股份制形势经营,法人代表是现任五户村党支部-秘运华。科技始建1999年,占地100亩,共计投资450万元,建有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46个,种植蔬菜果品10个品种,科技建成以来,实现利润320万元,上交税金22.5万元,年实现人均增收800多元。2000年又发展国内优质韭菜9-1品系,园区规模扩大到530亩。在科技的辐射带动下,周边各村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提高,截止2003年底,共带动周边群众700多户,发展韭菜面积近2000亩。现在,科技园的经营管理体制在镇、县领导的扶持帮助下,在自身的积极努力下已得到健全和完善,下一步计划加大调整力度,扩大生产规模,计划重点发展花卉式果树盆景,并于2005年前形成规模生产。. |
夏庄镇 |
夏庄镇地处冀鲁两省交界,辖46个行政村, 3.6万人,区域面积80.8平方公里。本镇东部、南部与“九达天衢”之称的鲁西北重镇德州市相接,北部同景县相邻。距京沪、石德铁路8公里,距京福高速公路5公里,邢德公路横穿本镇通过,“村村通”工程将全镇46个村相连。交通条件相当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在工业上,现在各类大中小企业500多家,有省级重点项目区1个,省级重点项目1个,市级重点项目3个。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全镇有乡级中学2处,中心小学9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乡级卫生院2所,文教卫生事业蒸蒸上。本镇有固定电话5000多部,有移动通讯塔3座,通讯发达。2003年,夏庄镇先后被衡水市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三五普法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3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经济综合实力强镇。. |
青罕镇 |
故城县青罕镇南靠卫运河,东近山东省德州市。镇域面积 49.6 平方公里,全镇下辖 24 个村,常住人口 2.6 万人。 青罕镇个体民营经济比较发达,历经 20 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以汽车刹车片、小帆布和面粉加工为特色的区域经济。2003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 5.2 亿元。刹车片生产企业 49 家,有 16 家拥有行业生产许可证,占全国同类行业总数的 1/12 ,河北正大、衡水北方、衡水众成、故城华亚等公司已成为汽车刹车片配件市场有影响的企业,销售网络已遍及全国各地。小帆布行业已形成集纺纱、织布、染整、成型、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程。帆布企业 40 家,其中年产值 100 万元以上的 28 家。面粉加工企业 4 家,日加工小麦能力达到 500 吨,产品打入京、津市场并远销山西、内蒙及东北三省。青罕镇将做大做强汽车刹车行业,着力打造中国刹车片总成生产基地,为故城经济的发展再做新贡献。 [青罕乡镇企业] 汽车配件企业 49 家,拥有行业生产许可证的 16 家;帆布 40 家,其中年产值 100 万元以上的 28 家;面粉 4 家,其中日加工小麦 120 吨的 1 家, 80 吨的 1 家, 60 吨的 2 家。 [青罕农业] 青罕镇农业基础雄厚,镇党委政府在稳定粮、棉、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蔬菜、稳林果、搞养殖,全镇植棉 1.8 万亩,改造果树 4000 亩,棉油间作蔬菜 5000 亩,造林 4000 亩,肉蛋鸡存栏 300 万只,建成存栏 200 ? 300 头的良种猪场 4 个,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区域经济] 青罕镇个体经济比较发达,已形成以汽车配件、小帆布和面粉加工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帆布行业已形成集纺纱、织布、染整、成型、销售一条龙的生产流程,2003年年产值1.2亿元。汽车配件行业历经整改后,迅速发展壮大,全镇拥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达到16家,占全国行业总数的1/12,“众成利华”、“冀星”等十几个品牌已成为该行业的知名品牌,2003年行业产值达到1.8亿元。面粉加工行业也有近二十年的发展历史,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不断提高,产品远销京、津地区和山西、内蒙及东北三省,2003年行业产值0.8亿元。. |
故城镇 |
故城镇辖37个行政村,26126人,6553户,耕地面积43974亩。南靠京杭大运河,邢德公路横贯全境。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近几年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瓜棉间作、露地菜、夏播西红柿、地窖蒜黄等种植规模逐年扩大。 养殖业快速发展,有养鸡专业村5个,奶牛养殖小区两个。 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全镇主要有刹车蹄、农机具、纺纱、化工等行业。 镇办初中2所,小学13所。卫生院2所,村村设有医疗卫生室。. |
武官寨镇 |
武官寨镇地处冀鲁两省交界,位于故城县中南部,东邻山东武城县,西与枣强县接壤。人口3.46万,所辖44个行政村,6.3万亩耕地,区域面积76.4平方公里。距京九铁路10公里,郑清路、大外环两条平行公路竖穿我镇通过。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我镇大力实施“以工强镇”战略,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使我镇的工业经济呈现出较为迅猛的发展态势,特别是皮毛皮革业势头强劲,空前繁荣,兆鑫、泽腾、兴旺、华盛等一批骨干企业蒸蒸日上。同时,本镇不断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皮毛一条街(郑清路武官寨村段)建设,全长2公里的街面拓宽为14米,并计划修建排水、照明等设施。武官寨镇是农业大镇,农产品以粮、棉为主,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不断推进。我镇叩庄村的露地菜、马庄村的韭菜大方、周楼村的大葱、张洪屯村的信用菌、杨刘庄村的养猪小区从培植到壮大,已逐渐成为我镇农业的特色龙头产业,并发挥了重要的幅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本镇农业的发展。我镇的文教、卫生、计划生育、社会稳定等各项精神文明工作,也均得到了较快发展,位于全县前列。. |
饶阳店镇 |
饶阳店镇 位于京杭大运河河畔故城县西部,是团中央命名的绿色富民生态示范重点乡镇。镇域面积84平方公里,辖区3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1万人。仅距京九铁路7.5公里,省级公路邢德线横穿全境,2004年实现村村通油面路,交通十分便利。 饶阳店镇经济欠发达,是一个典型三农为主的平原乡镇。近年来,该镇已初步形成皮毛加工、林业生产、畜牧养殖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具有平原乡村文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格局,林木覆盖率达到14.3%,生产生活环境优良。200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7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4元。皮毛加工是饶阳店镇特色行业,具有皮毛加工企业摊点120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万人以上,完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村级公路网络和皮毛生产基地已形成。2003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村民自治模范乡镇”“政务公开样板示范乡镇”。主要有兴发裘皮制品有限公司、郑成功酒业、本富达饲料加工厂等十几家企业,企业生产前景良好,主导产品高档裘皮服装、郑成功特酿、生物颗粒饲料等已进入国际市场。饶阳店镇将着力打造生态品牌,继续加快三大行业的发展,为故城县经济加力提速、再创辉煌而不懈努力。. |
军屯镇 |
军屯镇位于故城县南部,东邻建国镇,南毗清河县,北见西半屯镇,西面与清河县、南宫市接壤,全镇总面积30.9平方公里。以政府驻地为点,北距故城县城郑口32公里,东距山东省武城县城18公里,东南行21公里可至夏津县城,西南行16公里可达清河县城,西北距南宫县城29公里,且与石家庄、济南、邢台相距均不到200公里。政府驻地西行11公里即是京九铁路、青银高速和308国道,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优势明显。 军屯镇共有21个自然村,包括军屯、贾庄、牛庄、军王庄、胡官屯、刘行杖、王行杖、高行杖、杨寺、关庙、刘庙、赵庙、庄科、大辛庄、小辛庄、大王里村、小王里村、张里村、赵里村、丁里村、徐里村等,总人口1.6万,耕地2.7万亩。镇政府驻地军屯村。全镇道路建设以方田为主,有“条条大路通军屯”的美称,其中南北向路24条,东西向路12条。建军公路和大外环公路把21个村串连在一起,交通十分便利。. |
建国镇 |
建国镇总辖58个行政村,现有人口44580人,耕地58342亩,位于故城县最南部,地处冀鲁两省、四县交界的古运河西岸,东与山东省武城县、夏津县隔河相望,一桥相连;南与号称“北方小温州”的清河县接壤,距故城、清河、武城、夏津四县城均不足25公里。武城运河大桥把建国镇与山东老城镇连为一体,是衡水市南清河县北部进入山东的唯一通道,又是山东省武城、夏津等地向京九线靠拢的主要通道。 [经济情况] 200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9.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655.7万元,其中农业税完成121万元;国税完成430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290%,同比增长280%;地税完成104.7万元。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72元。 [农 业]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要求,结合我镇“东菜、中粮、西间作,河渠、通道全绿化,遍地开花搞养殖”的农业发展规划。继续抓蔬菜生产和以养鸡、猪为重点的畜牧养殖这两项主导产业。如今全镇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2.7万亩,其中小拱棚设施菜8000亩,地膜大蒜10000亩,裸地菜9000亩。全镇猪存栏2.4万头,出栏1.2万头;蛋鸡存栏20万只,其中万只以上的养鸡场15个。 建国镇2005年秋冬季植树造林植树12万株,农田林网修路长度7.5万米,公路绿化1.5万米,闲散荒地绿化400亩,修路50条。 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36087吨,比去年增产3965吨;油料总产915吨,棉花总产529吨。 [工业项目建设] 2005年,我镇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工业项目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党委、政府一班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加大新项目的跑办力度,全镇形成了持之以恒跑项目和全民上下上项目的浓厚氛围。通过党委、政府一班人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我镇在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方面比往年有了更大的突破。截止到目前,全镇企业摊点已达1760家;完成企业总产值10.58亿元;完成增加值3.11亿元;实现利税8119万元;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00多万元。. |
西半屯镇 |
[地理位置] 西半屯镇位于故城县南部,南邻建国镇,北接武官寨镇,西与枣强县大营镇、南宫市以清凉江为界,东与山东省武城县隔京杭运河相望。全镇总面积81.5平方公里。以镇政府驻地为基准,距故城县城20公里,距清河县城22公里。 [政区沿革] 西半屯镇于1945年解放并建政,当时分为西半屯和瓦子庄两个公社,属山东省武城县管辖,1954分别建初级社,1956年发展为高级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全部属于山东省武城县武官寨公社管辖。同年武城县与夏津县合并后,属夏津县管辖;1962年夏津与武城分开后仍属武城县武官寨公社管辖;1964年行政区划时,划归河北省故城县,属武官寨公社;1966年规模调整时,武官寨公社划分为武官寨、瓦子庄、西半屯三个公社;至此有西半屯、瓦子庄两个公社到1980年撤消人民公社分别成立乡政府;1995年12月两乡合并为西半屯乡,2001年12月经省政府批准西半屯正式撤乡建镇,成西半屯镇至今。 [基本情况] 全镇辖48个行政村(何刘屯、南召、万庄、东半屯、西半屯、随庄、南于庄、天水屯、时庙、前赵、后赵、李洪屯、于洪屯、徐董屯、双屯、牛庄、盐厂、树儒林、李儒林、牟儒林、郑儒林、书村、北庄科、前孝兰、后孝兰、藏庄、北梁、姚庄、东桥、西桥、西里屯、瓦子庄、南小屯、付庄、西李庄、西张庄、姜庄、范庄、十八里、南梁、十二里、西郭庄、孙庄、王洼、康庄、乔家庄、湖心寺、西高庄),全镇总人口3.7万人,总耕地79110亩。镇政府驻地西半屯村。 [农 业] 全镇农业以粮棉为主,蔬菜、林果产业在原有一定规模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全镇共种植蔬菜6000余亩、优质苹果近1000亩。畜牧养殖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有双屯种猪厂、何刘屯养猪厂、南梁蛋鸡养殖厂等十几家龙头、七个养殖专业村,2003年实现畜牧总产值9000万元. 境内有卫运河、武北沟、官道河、卫千渠、辛堤干渠、清凉江六条河流经过、水利条件便利,地下水资源非富。 [教 育] 西半屯镇现在学校12处,其中初级中学两处,小学10处;全镇现有在校生5713人,其中中学生1810人,小学生3903人;全镇共有教师258人,其中中学教师97人,小学教师161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 |
房庄镇 |
房庄镇地处故城县正北方,辖55个行政村,有人口3.3万,耕地面积9万亩。西与枣强县、衡水市接壤 ,北与景县交界,东紧邻鲁西北重镇德州市,安郑公路南北纵贯全乡,距衡德高速公路、石德铁路12公里,故城县大外环公路可由本乡东西直达德州市、衡水市,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在工业上,坊庄工业项目区占地1000亩,倚安郑公路2003年建成。 [经济与特色农业] 目前,入区企业已达7家,形成了以铁塔系列、三豆生产、装饰布出口、摩擦材料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在农业上,以红小豆、瓜菜、蛋肉鸡、生猪、林业、棉花为重点的农业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量大增。坊庄乡被省政府冠以“红小豆之乡”的美誉。 土元养殖基地位于吴梧茂村西,该项目是河北以岭医药集团投资800万元,占地75亩建成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土元养殖基地内划分为办公区和生产区,园区实行封闭式管理,花园式养殖。生产区面积约4.8万平方米,2005年投资500万元,已建成30个高标准大棚,用于制取种卵和扩繁,每个大棚建筑面积310平方米,养殖面积600平方米,投资2.5万元建设17个简易大棚,用于野生土元养殖。土元作为一种中药原料,市场供求缺口很大,在京沪等地,土元作为一种高档滋补营养品已被摆上餐桌,价格不菲。因此发展土元养殖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公益事业] 在社会公益事业上,全乡有乡级中学3处,中心小学17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坊庄中学连续四年升学率全县第一;乡级卫生院3所,文教卫生事业蒸蒸日上。本乡有固定电话7300部,有移动通讯塔4座,通讯发达。坊庄乡先后被市、县评为市级“改树建”先进乡镇,县“植树造林”先进乡镇。连续五年被县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社会氛围安定祥和。. |
三朗镇 |
三朗镇位于故城县城西北,与枣强、景县交界,郑枣公路横穿全乡。全乡共有2.6万人,耕地6.7万亩,有38个行政村。 2003年,全乡完成粮食总产13850吨,实现农业总产值9700万元,乡镇企业实现总4.15产值亿元,收入3.9亿元,利润2604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2680元。 三朗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主要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把林业生产和蔬菜生产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在杨夫屯村建成380亩韭菜种植示范大方,明年将建成三朗乡千亩韭菜大方。 三朗乡有乡镇企业231家,包括铸造、砂轮、油毡、拔丝、棉花加工、消防器材等行业。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把上项目、引资金、发展企业做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成效。目前已形成铸造、棉花加工为龙头的支柱产业。长林铸造小区占地130亩,共有铸造企业及摊点105家,其中资产超500万元3家,年产值达4000万元,利税320万元。全乡共有6家大型棉花加工厂,基本实现了全乡棉花产、供、销一条龙。. |
辛庄乡 |
辛庄乡位于故城县东北部,邻靠石王公路,全乡共辖33个村,5850户,2.7万,总耕地面积5.9万亩,果树面积1.4万亩,荣有“双秋双麦”“花果之乡”的美称,是一个典型的“三农”乡。故城县大外环在本乡贯穿而过,途径1个村,全长11公里。全乡共有企业摊点265家,其中乡办企业4家,个体私营企业261家,建省经济小区2个,其中万小么经济小区占地120亩,西辛庄经济小区占地90亩。2003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2580元。. |
里老乡 |
里老乡位于故城县北端,与景县相邻,距山东省德州市10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8146人,耕地38600亩。 里老乡是典型的农业乡,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同时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按照“稳粮、优棉、增菜、扩畜、营林”的农业结构调整十字方针,结合我乡实际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夺取农业全面丰收夯实基础。2003年全年粮食面积32625亩,总产12888吨;油料面积4005亩,总产801吨;棉花面积17010亩,总产皮棉115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716元,比上年增长3%。在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按照工业强乡的战略构想,发挥毗邻德州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狠抓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3年全乡完成工业总值3.15亿元,总收入2.99亿元,实现利润1980万元,税金404万元,实现了乡镇经济跨越式发展,荣获衡水市委市政府的晋位奖。2004年,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创优环境,强化服务,仅上半年,投资百万元以上项目两个,即林丰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寒下高级装饰材料厂已投入运营;投资8000万元的里老国营林场林畜一体化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已就绪;投资2000万元的里老粮食其货交割库已开工建设,为里老乡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