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事处位于甘肃省平凉灵台县。下辖:
620822001001 121 东大街居委会
620822001002 121 西大街居委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20822001 | 744000 | -- | 查看 街道办事处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碑子沟社区 | ·灵台县旅游·灵台县特产·灵台县十大特产·灵台县十景·灵台县 | 0 |
---- |
查看 碑子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城南社区 | ·灵台县旅游·灵台县特产·灵台县十大特产·灵台县十景·灵台县 | 0 |
---- |
查看 城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城东社区 | ·灵台县旅游·灵台县特产·灵台县十大特产·灵台县十景·灵台县 | 0 |
---- |
查看 城东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西大街社区 | ·灵台县旅游·灵台县特产·灵台县十大特产·灵台县十景·灵台县 | 0 |
---- |
查看 西大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东大街社区 | ·灵台县旅游·灵台县特产·灵台县十大特产·灵台县十景·灵台县 | 0 |
---- |
查看 东大街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街道办事处 |
街道办事处位于甘肃省平凉灵台县。下辖: 620822001001 121 东大街居委会 620822001002 121 西大街居委会 |
中台镇 |
中台镇位于灵台县城郊,东连新开、邵寨,南接蒲窝、陕西省麟游县天堂乡,西邻百里,北靠西屯、独店,全境总面积105.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8个合作社,3313个农户,13357口人。有回汉两个民族,其中:汉族占人口的73%,回族830户,3576人,分布在下河、罗家湾、东王沟、许家沟、康家沟等村,全镇有农业人口13357人,非农业人口375人,镇人民政府驻地在灵台县城。 镇域属陇东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90—1320米之间。境内有达溪河干流及蒲河、涧河、寺沟河等支流。年平均气温8.6°C,极端最高气温35.8°C,极端最低气温-23.2°C。年平均降水量654mm,且分布不均,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均日照总时数2453h,≥10°C的积温2804°C,全年无霜期157天。 解放初期,中台境内曾设安岭、坷台、中台三个公社,1964年合并为中台公社,1981年改社建乡,1985年改乡建镇至今。镇属单位有中台粮管所、派出所、工商所、税务所、营业所、财政所、信用社、供销社、农电站、农机站、计生站、敬老院、镇林场、西关小学、东大街居委会和西大街居委会。 中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资源丰富,适应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长期以来以农业为主。全镇共有耕地47120亩,人均3.5亩。其中川地97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0.6%,山台地37420亩,占79.4% 。有水平梯田27000亩,人均2亩,新修园田化1500亩。达溪河灌区主干渠纵横西川,新建岭上800立方米大水窖1眼,小水窖360眼,罐罐井630眼,水利灌溉较为方便。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交通四通八达,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建设蒸蒸日上,建成了城关村岭上农业立体种植综合示范点开发小区、杨村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依靠科技兴农,推动粮食持续增产,全镇人工造林21000亩,其中经济林10000亩,建起东川杂果基地,南川仁用杏基地,下河牛心杏较为闻名,年产杏300多吨;全镇有村社林场25个,荒山荒坡20000亩,累计种草10000亩,为发展畜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饲养大家畜6450头,每年出栏商品肉牛2000多头,产牛肉1250吨,出栏羊4000只,猪1000口,鸡上万只。. |
邵寨镇 |
邵寨镇地处灵台县东南部,东临彬县、南接麟游、北连长武,是贯通陕甘两省四县八乡的商贸重镇。总流域面积119平方公里。全镇辖13村129社4029个农户,24个镇直单位,总人口16576人,其中农业人口16198人。 邵寨曾于秦始皇27年至唐天宝年时置鹑觚县,是灵台县所在地。境内有石坊文王山、三坡鹑觚亭、三联经龙寺、东庄滚龙寺等名胜古迹。特色风味小吃“手工面”享誉陇塬。 邵寨有耕地面积5.8万亩,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农村经济以种植业、养殖业和二三产业为主。目前全镇共有各类果树经济林7600多亩,材胡等药材种植面积5000多亩,瓜菜种植面积4000多亩,牛饲养量3700多头。温棚养猪等特色支柱产业具有一定规模。 邵寨是市列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之一。四纵四横”的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共有二层以上建筑26幢,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现有日用百货、批零综合、牲畜交易、农副产品、建筑建材等5个集贸市场,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近千万元;有个体私营企业4户,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43户,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534万元。. |
独店镇 |
独店镇地处灵台县东部甘陕两省泾长灵三县交界之处,交通便捷、商贾云集、商贸活跃,为陇东商贸重镇,也是首批市列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镇辖21个村168社3.53万人,总流域面积162平方公里。 独店开发较早,人杰地灵,文化积淀丰厚,晋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针灸医学鼻祖皇莆谧于公元256年,移居独店张鳌坡,博览群书,精心研读,耕作种药,行医济世,《针灸甲乙经》在此问世,留有“皇莆花园”、“皇莆谧陵园”等古籍遗址。春秋战国时鲁国大夫左丘明择居独店秋社射,并安葬于此,现留有丘明古冢。姚李、饮马等西周古墓群出土国家珍贵文物多件。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上下抢抓历史机遇,面向市场,强基础、调结构、创特色、兴商贸、开放开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2004年底,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万元,人均GCP达到 元,财政收入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农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草畜、林果、药材产业初具规模,种植优质牧草1.2万亩,肉牛年存量1.2万头,林果面积0.87万亩,种植药材1.67万亩。城镇面貌大大改观,完成总投资4810万元,城镇化水平达到了27.9%。乡镇工业以磷肥、小化工、建筑建材、地毯轻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等行业为支撑点,兴办各类企业59户,个体工商户842户,工业总产值达到2447万元。 先辈的独店人民创造了历史辉煌,今天的独店人民将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与时俱进,铸造辉煌。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办乡镇工业,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大力改善生态条件,努力建设繁荣兴旺的新独店。 独店是一片亟待开发的热土,真诚欢迎省内外、国内外客商来独店投资,共同开发,共同发展。. |
什字镇 |
什字镇地处灵台县什字塬中部。崆峒山—王母宫—灵台—法门寺旅游热线穿境而过。位于吴风公路、灵千公路交汇点,全镇辖2 6 村,1 5 9 社,7 0 6 1 个农户,6 8 个驻镇行政企事业单位,总人口3 . 5 万人,流域面积1 7 6 平方公里,耕地8 . 5 万亩,海拔1 0 0 0 —1 5 1 0 米,平均气温8 . 6 ℃,年降水量6 6 0 毫米,无霜期1 6 0 天。1 9 9 6 年和2 0 0 0 年分别被列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和全市“乡镇企业示范小区”。 近年来,全镇上下紧抓区位优势和政策机遇,按照“草畜药果富民、兴工活商强镇”的发展思路,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特色和品牌,走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步伐。2 0 0 4 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 . 0 3 万元,大口径财政收入3 2 9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 8 4 1 元,粮食总产量1 . 8 8 万吨. 。1996年以来累计完成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 . 4 亿元,建成项目1 6 5 项,建成区1 . 4 4 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2 8 % 。尤其是今年镇上以争创“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为目标,以镇区西扩工程为总揽,重点实施了“三路(常青街、二中路、三叉路)、三场(文化广场、灵台县皇甫谧中药材贸易市场、什字塬牲畜交易市场)、三区(乡镇企业示范小区、民营经济园区、小康住宅区)”和镇政府搬迁工程,极大地推进了镇区西扩工程的实施,为今后五年内城镇建设拓开了发展空间,增强了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新建大型市场4 处,吸纳个体工商户3 6 0 户,先后建成了汇丰酿造厂、绿源杏仁加工厂、源丰畜牧有限公司、利民面粉厂等7 8 户民营企业和3 0 0 0 亩无公害旱作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全镇种植以柴胡为主的中药材2 1 种2 0 8 0 0 亩,以阿尔冈金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1 6 2 0 0 亩,养牛1 5 0 0 0 头,定植以沙红枣、黑李子为主的果树经济林1 2 0 0 0 亩。. |
朝那镇 |
朝那镇地处什字塬西端,是全县西部商流、物流和人流中心,灵千、朝水、朝龙公路在此交汇。全镇辖12村127社4073个农户,25个企事业单位,现有人口19569人,其中城镇人口1904人,总耕地面积64601亩,总流域面积128平方公里。朝那镇设置较早,自古以来,就为陇东重要商品集散地,军事要冲。尤其是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我国晋代伟大的针灸医学鼻祖皇莆谧,其传世之作《针灸甲乙经》被世界医学针灸领域奉为药典。. |
西屯镇 |
西屯乡地处灵台县什字塬中部,吴凤公路横穿全境,东与本县独店镇,南与中台镇、星火乡,西与什字镇毗邻,北与泾川县梁河乡接壤,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乡辖15个村122个合作社,2个乡林场,15个乡直单位,20所学校。2004年在册农户4640户,农业人口17910人,非农业人口642人。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9774亩(其中塬地3万亩),人均3.9亩;年均气温8.6℃,降雨量650毫米,无霜期159天,发展农、林、牧和二三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近年来,全乡上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村稳定和发展这一主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初步走出了一条以“草畜、药材、林果、二三产业”为主导的农村经济发展路子,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乡新增牧草面积3747亩,药材面积4237亩,果园面积1200亩,退耕还林5495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77650亩,总产量1.46万吨,农民人均产粮815公斤;以优质苜蓿为主的牧草留床面积1.7万亩,牛饲养量达到1.18万头,出栏肉牛4100头,一业收入达到860万元;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5529亩,以退耕还林林药间作为主要种植方式,药材面积达到1.12万亩,年均出售药材120万公斤,实现收入120万元;果园面积达到20292亩,其中挂果面积3300亩,水果总产量1875吨;年均种植以苦瓜、油料为主的经济作物23560亩。通过实施项目、工业带动战略,年内实施农业类项目4个,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20多万元;建成以建材、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农业产业化企业5个,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1182万元,带动就业269人,为乡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止年底,全乡农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3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0元。. |
上良镇 |
上良乡位于灵台县西北部,东依什字镇,南隔涧河与星火乡相望,西连朝那镇,北邻黑河与泾川接壤。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8公里,总流域面积85平方公里。全乡共有12个行政村,15个机关单位,总人口15974人,其中农业人口15505人。 上良乡是全县唯一的纯塬区乡。总耕地面积4.43万亩,其中塬地2.41万亩,占54%,山地2.02万亩,占46%。海拔1400米,年平均气温8--9℃,正常年降水量550-600mm,无霜期为160-170天,属半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粮田面积3.4万亩,天然草地2.6万亩,森林1.8万亩,宜林地1.5万亩,可开发利用的滩涂地1.9万亩。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储量广,现有大型水库1处,蓄水量达200万立方米,有开发种养业的优越条件。农产品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高梁为主,年粮食总产量8170吨,谷子、糜子、荞麦、豆类等小杂粮品种繁多,经济作物除传统的油料、蔬菜、瓜类之外,食用葵、中药材已成为新兴经济产业,林果业主要有苹果、梨、杏等,现有果园面积5600亩,年果品总产量223吨。 城镇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街容市貌有了很大改观,街道建成上宅下店式商住楼27栋274间6100.1平方米,水、电配套设施齐全,“井”字型市场已经形成,有牲畜、布料、蔬菜、饮食等专门市场四处2.4万平方米。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突破,农村全面解决了人畜饮水,户户实现了电灯照明,并有8村1500多农户装上了自来水,8村实现了电话杆线到村,全乡共安装固定电话1130门。农村上等级砂化主干道路6条20公里。全乡有学校15所,近几年新建砖混结构校舍90间,维修危房42间,现有436间校舍全面消除了危房隐患,中学、中小、旧集小学共配备微机108台,建成了三所微机教室。全乡12个村近几年有7村改善了办公条件,新建二层办公楼1栋,砖混结构平房60间,并配备电视、VCD等电教设备7套。 上良乡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农村资源丰富,人民热情好客,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上良发展,热忱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
百里镇 |
百里乡位于灵台县城西南,系古密须国所在地。东邻中台,南接麟游,西连龙门,北靠星火,乡域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20.5公里,总面积358平方公里。2004年元月原新集乡撤并后并入百里乡,全乡辖19个村114个合作社,2453个农户,10238人。 百里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灵台近四千年文明历史的源头。商周之际,密须国在此立都,秦为阴密,西汉置阴密县,唐置行原州,号百城、百里城,金时置镇,明代全胜时是灵台十四镇之一,属上隆安里,崇祯时为双白景里,清末复设镇。 百里自古地灵人杰,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共王灭密,元谅料马洞山,白起迁徙阴密等历史事件赫然载入史册,境内发现仰韶、齐家、周文化古遗址20多处,发掘出土文物140多件,蒋家咀文化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百里洞山出土的西周铜鼎为世界最早的青铜器,阴密古城墙遗址残迹犹存,洞山密康公墓依青山俯溪河流水,古城唐槐枝繁叶茂察古今变迁,“密城秋望”乃“灵台八景”之一。境内山环水绕,地域广阔,气候阴湿,物产丰富,全乡有耕地面积8.6万亩,人均耕地8.2亩。农作物种植品种主要有玉米、高梁、豆类等秋杂粮,干杂果有核桃、大枣等,经济作物有胡麻、稔子、西瓜等品种,中药材有半夏、刺五加、柴胡、甘草等品种。. |
蒲窝镇 |
一、地理位置 蒲窝乡位于灵台县中南部,东北与本县中台镇毗邻,南与陕西麟游县接壤,西连本县百里乡。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流域面积125平方公里。共辖10个行政村100个合作社2664户10961口人。总耕地面积47998亩,人均4.38亩。 蒲窝乡地处黄土残塬沟壑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海拨在1100—1350米之间。整个地形呈凤爪形,基本是以两条大沟分割成南北走向的东、中、西三道塬组成,东塬稍宽、中塬次之,西塬更狭。相传汉刘秀避难藏土中,用麦秆通气,故称蒲窝为通气三塬。塬面虽破碎狭窄,但土质优良,野生资源丰富,林草茂盛,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23.8%。 二、气象资料 均日照时数2453小时,平均气温9.30C,年降水量650mm,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风速年平均为每秒2.8米,蒸发量1440mm,干燥度80%,平均气压863hpa,无霜期170天,早霜期多出现在10月10日,晚霜期在翌年5月10日,地面冻结多开始于10月份,全年最大冻土深度48厘米,冻土严重期在2月23日左右。 三、历史沿革 蒲窝乡解放前为镇,解放后设蒲窝区;1956年撤蒲窝区归坷台区;1957年撤区并乡时分属城关、蒲窝乡;1958年公社化时分属中台、百里公社管辖;1961年归灵台公社,同年12月设公社时,沿用合作化时五星农业合作社名称,取名五星公社(驻四郎殿)。1982年更名为蒲窝公社,1984年更名为蒲窝乡。蒲窝因其位于蒲谷尾而得名。 四、社会经济发展 (一)农业 2004年底,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3398万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种植业产值2263.09万元,增长3%,林业产值238.27万元,增长5%,畜牧业产值812.58万元,增长8%,农业社会总产值3695万元。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5280亩,总产量达到8600吨,夏粮总产量3160吨,秋粮总产量5440吨,全乡农村人均产粮784.6公斤,财政收入8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6元。. |
新开乡 |
基本乡情: 新开乡位于灵台县东南部,北与灵台县城接壤,南与陕西省麟游县丈八乡毗邻,东与本县邵寨镇相邻,距县城7.4公里,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全乡辖11个行政村76个生产合作社2376个农户10062人。总流域面积106.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1776亩,人均5.1亩。境内植被覆盖率达到了35%,气候湿润,平均日照2453小时,年平均气温8.6℃,年均降水量约为650毫米,无霜期170天左右,土壤质地为黑垆土,适合作物生长。境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牛僧儒墓遗址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屹瘩庙、蛟城龙寺、寺沟坪遗址等。 产业发展: 近年来,新开乡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三个十万亩”基地的要求,通过考察论证,在产业发展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通过招商引资、典型带动、政策引导、会议宣传等渠道和形式,引导农民发展以黄姜为主的中药材种植。目前,全乡种植黄姜3150亩,建成536亩的规范化黄姜种植示范点1处。同时种植其它中药材2000亩,全乡累计中药材达到6000亩以上。在畜牧业上推广以温棚牛舍为主的设施养殖方法,全乡境内建成温棚牛舍200座600间。建成了京华联肉牛育肥厂,种草达到5000亩,牛存栏突破8000头以上。. |
梁原乡 |
自然地理 梁原乡地处灵台县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川、塬间有,境内有两川(南川、黑河川)、两塬(张家塬,安冯、王家沟塬),朝水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境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耕地面积81309亩。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 政区概况 全乡辖13个村委会100个合作社,总户数4059户,总人口17234人,其中:男9231人,女8003人;非农业人口300人;民族以汉族居多,占90%,少数民族以回族为主,占10%。 优势资源 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条件看,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土地资源广阔。乡内土地面积大,可供投资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富,为我乡大规模发展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产业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自然条件。2004年底全乡累计退耕还林15494亩,种植优质牧草10137亩,种植以柴胡、白芍为主的中药材13600亩;二是劳动力资源充足。全乡现有劳动力7990人,60%以上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强,为今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
龙门乡 |
地理位置及土地资源: 龙门乡位于灵台县西部,达溪河上游湫子沟河与黑河上游支流寺峪河谷区间,乡境流域面积142.81平方公里,辖区面积110.56平方公里。乡境内县属珍珠山林场占地32.25平方公里,境内山、川、塬地形齐备,全乡有耕地面积39104亩,其中川地3614亩,旱塬地3786亩,山地31721亩,人均耕地8.4亩,荒山荒坡43574亩,宜林地43574亩,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640毫米,日照总时数2400小时,无霜期148天。 人口及社会经济状况: 全乡辖9个村,1个林牧场,57个合作社,1123户4603人,境内居住回、汉两种民族,回族人口155人,占总人口的3.3%,汉族4448人,占总人口的96.7%,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是全乡主导产业。2004年底,全乡肉牛饲养量达到8780头,存栏3880头,出栏4900头,实现社会总产值1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5元,9个村全部实现了通路、通电。 主要物产: 生产优质小麦、玉米、高梁、豆类等粮食作物,优质党参、柴胡、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西门塔尔、利木辛、秦川三大优质肉用牛。 招商引资: 人口少,耕地面积大,草场广阔,荒山荒地面积大,雨量充沛,植被丰厚的乡情,以租赁、拍卖、承包经营等方式大力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鼓励和支持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带动发展以肉牛、肉羊为主的畜牧业,以药材为主的特种种植业,以牧草种植加工为主的草产业,目前,已引进草籽繁育及草产品加工,药材种植,肉牛(草)养殖客商各1户,向外承包荒山荒坡搞综合开发的客商13户1.9万亩,总投资额220万元。. |
星火乡 |
星火乡位于灵台县中部,地处达溪河与涧河的分水岭地带,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东西长21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1400米之间,全年无霜期17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75.6毫米,年日照时数2445小时。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89个合作社,2799户、11120口人,其中回族22户、113人。乡党委下设15个党支部(农村党支部11个),党员总数513名(女党员61名)。 止2004年底,全乡农村社会总产值3835万元,财政收入完成51.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10元,全乡建成了6000亩制种、8000亩牧草、1100亩林木种苗、21258亩果园和10000亩中药材五大基地。被县委命名为“六好乡镇党委”,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 全乡有耕地45108亩,其中水平梯田25054亩。境内土质疏松,土层较厚,适宜耕作。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中药材、瓜菜、油料、果树等。传统养殖业以牛、羊、猪的饲养为主,牛饲养量11620头,猪饲养量3984只。近年来,温棚养牛、养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草畜产业迅速兴起,前景看好。全乡有宜林地57607.5亩,累计造林39248.3亩,其中退耕还林18915亩,实现了省级绿化灭荒达标。 街道有上宅下店式商住楼3幢76间,现有乡镇企业34户,个体工商户85户,先后有陕西、安徽两地客商投资40万元,承包土地种植中药材100亩,承包果园200亩,租赁荒山2000亩。目前,全乡有塬面耕地5000亩,25处荒山荒坡20000多亩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乡、村都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诚招各地客商来星火投资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