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汉中市 >> 洋县 >> 溢水镇

溢水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溢水镇谷歌卫星地图)


溢水镇简介

  磨子桥镇位于汉江河南岸,距县城4公里,总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25740亩,其中水田16140亩,旱地9600亩。全镇辖26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8349户,30936人。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3483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2.24亿元,财政收入1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
   全镇农业上已形成菜、果、烟、药、畜五大支柱产业,工业上已形成以洋州葡萄糖厂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冯杨砖厂为骨干的建材业,以小江花炮厂为特色的传统工艺制造业,以磨子桥集镇为辐射的供销、运输、饮食服务业四大产业,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企业4个,50—100万元企业2个。.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09万人 81平方公里 610723107 723000 0916 查看 溢水镇谷歌卫星地图

溢水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溢水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洋州街道

  洋州街道地处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5个办事处、6个社区居委会、13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万人。总面积29平方公里,耕地13800亩。2004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28690万元,乡企总收入7165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728元。    2004年,全镇投资2807万元,完成了老年人活动中心、西苑小区、雅居小区、金鑫小区商住楼等项目建设,实施了蔡伦路、和平路等城市街区改造工程,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同时,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菜、果、畜”三大重点,加快支柱产业建设步伐。截止2004年底,全镇蔬菜面积达到7680亩,年产量4495吨,产值212万元;发展梨果7000亩,年产量达3000吨,产值240万元;朱鹮牌优质无公害梨果已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荣获“后稷金像奖”,产品远销省内外。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建养殖小区2个,培植养殖大户46户,生猪存栏9346头,牛存栏1670头,肉类总产2049吨,年产值1221万元。108国道和在建的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唐代古迹开明寺舍利塔、党河水库风景区、朱鹮观测台、万亩梨园生态观光旅游等项目正在开发建设之中。.  

戚氏街道

  戚氏街道位于洋县西郊,距县城3.5公里,因境内有汉高祖刘邦戚妃之墓而得名,总面积67平方公里,耕地32800亩,辖18个行政村,144个村民小组,7051户,27000人,108国道横贯其中,交通便利,通讯设施健全。    镇内有加工、建材企业29个,戚氏工业园区已经省级评审,雏形已形成。利达油脂厂年加工油菜5000余吨,玉虎复合肥厂年产量在1000吨以上,膨润土化工福利公司生产活性白土1.5万吨,石英砂厂年产石英砂1.5万吨,农业综合开发皂素厂年产皂素70吨。2004年,实现乡企总收入19354万元,完成总产值15739.4万元。农业基础设施良好,生态环境优美,“菜、果、药、畜、烟”已成为五大支柱,观赏花卉面积不断扩大,公司加农户的定单农业已初具规模。.  

纸坊街道

   撤销洋县白石镇、四郎镇、洋州镇,设立洋州街道办事处和纸坊街道办事处  

龙亭镇

  龙亭镇位于县城以东9公里,108国道横贯东西、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镇域面积52平方公里,耕地2.57万亩,辖19个行政村,119个村民小组,26700人, 200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737.3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137.3万元,工业总产值560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41元。    龙亭镇是全县优质粮油、梨果及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平川9村重点发展大棚菜、烤烟,丘陵10村重点发展梨果、药材、烤烟,同时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的发展思路,快速推进支柱产业建设。至2004年底,全镇累计发展冬暖式日光蔬菜大棚561个,拱棚168个,梨园总面积达6800亩。2002年,龙亭镇梨果注册了“朱鹮”商标,2003年成功申报了国家级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2002年7月在全国早酥梨鉴评会上,龙亭产的朱鹮牌早酥梨被评为“全国优质早酥梨”。2005年全镇建杂果园1800亩,种植烤烟1400亩,建小尾寒羊种羊场4处,养羊1000只。镇内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蔡伦墓祠、纸文化博物馆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镇江庵等文物旅游景点。    2002——2004年,龙亭镇连续三年被汉中市人民政府授予“小集镇建设先进单位”。2003年,镇党委被县委命名为“六好党委”,2004年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2年镇党委被县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委,2002——2004年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综合考核第一名。.  

谢村镇

  谢村镇位于汉江沿岸,距县城10公里,全镇辖16个行政村、153个村民小组, 31357人,耕地面积27105亩,其中水田19455亩,旱地7650亩。200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81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431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1.57亿元,财政收入3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30元。    谢村镇境内有省级一类文物保护单位——智果寺,著名风土游观——东韩民居,观光旅游名山——丰都山。醇香的谢村黄酒闻名海内外。   ".  

马畅镇

  马畅镇位于汉江以北县城以西,距县城22公里,全镇辖16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5152户,18744人,总面积5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695亩。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6618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718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13232万元,财政收入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5元。    镇内盛产优质稻米、蔬菜、水果以及中药材,是全县蜂窝煤加工业、草袋、草帘编织业的集中地。.  

溢水镇

  磨子桥镇位于汉江河南岸,距县城4公里,总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25740亩,其中水田16140亩,旱地9600亩。全镇辖26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8349户,30936人。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3483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2.24亿元,财政收入1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    全镇农业上已形成菜、果、烟、药、畜五大支柱产业,工业上已形成以洋州葡萄糖厂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冯杨砖厂为骨干的建材业,以小江花炮厂为特色的传统工艺制造业,以磨子桥集镇为辐射的供销、运输、饮食服务业四大产业,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企业4个,50—100万元企业2个。.  

磨子桥镇

  磨子桥镇位于汉江河南岸,距县城4公里,总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25740亩,其中水田16140亩,旱地9600亩。全镇辖26个行政村,176个村民小组,8349户,30936人。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3483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2.24亿元,财政收入12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    全镇农业上已形成菜、果、烟、药、畜五大支柱产业,工业上已形成以洋州葡萄糖厂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以冯杨砖厂为骨干的建材业,以小江花炮厂为特色的传统工艺制造业,以磨子桥集镇为辐射的供销、运输、饮食服务业四大产业,其中,年产值百万元以上企业4个,50—100万元企业2个。.  

黄家营镇

  黄家营镇地处洋县南部浅山丘陵区,距县城32公里,全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耕地1098公顷,其中水田633公顷,旱地465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9亩。辖14个行政村,135个村民小组,5059户,18322人。 2004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3167万元,其中多经产值2183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元。    本镇是全县黄姜种植基地和龙须草生产基地,至2004年底,除发展黄姜3894亩、龙须草1.5万亩外,还发展黄苓、银翘、乌药等药材2957亩,食用菌1.5万架、干杂果1111亩。.  

黄安镇

  黄安镇位于巴山北麓,汉江南畔,距县城11公里。全镇总面积5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414公顷,林地2852公顷,辖17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17444人。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8259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31元。    近年来,黄安镇立足本地区位和资源优势,走“平川药菜、丘陵烟果、集镇工贸”的经济发展路子,着力做强烟、药、菜、果四大支柱产业, 至2004年底,发展中药材5000亩,烤烟2000亩,蔬菜9500亩,干鲜果1500亩,境内有道教名山——祈子山。.  

黄金峡镇

  黄金峡镇位于洋县县城以东,汉江以南,距县城53公里,属边远山区。东与西乡县子午镇接界,南与西乡白龙相邻,西与黄家营镇交界,北与金水镇接壤。汉江九十里黄金峡越境而过.纵贯全镇,地势险要,有“汉江第一峡”之美誉,旅游和水电开发前景广阔。镇政府驻地新铺村,全镇总面积166 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 73万亩(其中水田4290亩),辖10个村,70个村民小组,2003年底有3250户,11917人。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迭1555万元,同比增长4 .5%;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483万元,农业总产值10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65元。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621万元,比2002年增长4. 2%;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502万元,农业总产值lll9万元,多种经营总产值71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516吨,油料作物总产量选草庙乡562吨,肉类总产量69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幢15元。完成地方财政收人40 6万元.其中地方税收完成5万元,农业税35 6万元。    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走粮油稳镇,基础设施兴镇,特色经济富镇之路,以黄姜、板栗、花椒、中药材为龙头.带动其他项目,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收为目的,长短项目互补,林粮果畜齐上的经济发展格局。全镇新发展黄姜2500亩+板栗2000亩,花椒1260亩,中药材2050亩,发展养殖大户12户,创建养殖小区2个,发展畜牧业3. 7万(头、只),发展木耳、香菇5000架。2003年,多种经营产值达71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3. 4%,粮经比例达3. 7 :6 .3。    投资20余万元,对新铺集镇进行了规划和建设,铺设水泥街道500多米,井完成了自来水安装和地下排水工程,新增商业门点26个,繁荣了集镇建设。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恢复水毁农田200亩,修地210亩,整修渠道56条8800米,新建渠道19条3200米,修复水利设施工程28处,新修村组道路3条5公里。浆砌护墙2l处420米,修复桥涵17处,累计投资42万元。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解决256户812人饮水同题。.  

槐树关镇

  洋县槐树关镇位于洋县城东17公里处,全镇辖37个村,216个村民小组,8023户,30154人,总面积214平方公里,耕地3.78万亩。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741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562万元,工业总产值2850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收入92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8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努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即发展优质花椒10000亩,干果10000亩,中药材10000亩,草食家畜10000头,烤烟1000亩),突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项目。至2004年底,已发展优质大红袍花椒15000亩,陆续挂果后产量达250吨;优质桃2500亩,产量达3000多吨;红薯15000亩以上,产量达3万多吨,红薯及其粉面、粉条等系列产品俏销省内外,完成产值800多万元。水飞蓟、黄苓等中药材以及鲜桃、花椒等农产品因量大质优,深加工前景广阔,市场开发潜力较大.  

金水镇

  金水镇距县城35公里,108国道和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镇辖16个村、80个村民小组、2746户、10914人,总面积245平方公里,耕地13025亩,其中水田2820亩、旱地10185亩。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952万元,实现财政收入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0元。    本镇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花椒、板栗、核桃、魔芋、龙须草为主的林特产和黄金葛、黄姜、枣皮、天麻、杜仲、五倍子等为主的中药材,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 ".  

华阳镇

华阳镇  华阳镇地处洋县北部秦岭中山区,距县城76公里,辖15个村,73个村民小组, 7220人,全镇总面积56100公顷,其中林地48000公顷,河流约6500公顷,耕地557公顷(水田337公顷,旱地220公顷)。2004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704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435元。山木药材和木耳、香菇、蜂蜜为本地的主要特产。.  

茅坪镇

  茅坪镇地处洋县北部山区,距县城45公里,总面积317平方公里,耕地435公顷。全镇辖11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1858户,7142人。2004年,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15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32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116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稳粮、扩经、增药、兴牧”的总体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地域特色抓发展。至目前,以枣皮、厚朴、杜仲等为主的木本中药材累计达7000余亩,其中枣皮年产量达40吨以上,草本药材2500亩,板栗4000多亩,核桃2200多亩,年产量700吨以上,银杏600多亩,年产量30吨。发展以南江黄羊为主的养殖小区2个,饲养量近8000只。另外,土特产蜂蜜颇有盛名。.  

八里关镇

  八里关镇位于秦岭山区,距县城以北47公里,全乡总面积151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 1087户,3869人,水田201公顷,旱地128公顷。2004年全乡完成农业总产值1015万元,其中,多种经营产值7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3元。    近年来,乡上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以点带面”的发展思路,现已形成以杉林、三木药材、板栗、核桃为主的种植基地和以养牛、养羊为主的养殖基地。境内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千佛洞;是“东方宝石”——朱鹮的栖息地和发现地。.  

桑溪镇

  桑溪镇地处洋县东南边缘,距县城80公里,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69个村民小组,8764人。2004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500多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281元。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确立了“抓药、增果、兴牧、促矿”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了以黄姜、天麻、杜仲、枣皮等为主的中药材和以核桃、板栗等干果为主的干果业,目前已形成一定规模;矾钛磁铁矿储量极为丰富,现已成为全乡乃至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帝镇

  关帝镇地处洋县西北,2001年底由原关帝、铁河两乡合并而成,与戚氏、四郎、溢水、华阳等乡镇接壤,洋(县)铁(河)公路纵贯南北。全乡总面积228平方公里,辖12个村、78个村民小组l865户,总人口6943人。乡党委下设14个党支部,有党员271名。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加快经济发展为中心,确定了“突出中心抓经济,强化基础促发展,面向市场攻支柱,着眼特色兴财源”的工作思路,带领全乡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落实中央农村工作政策,已初步形成了药、果、畜富民富乡的产业格局。至2004年底,全乡累计发展以厚朴、杜仲、枣皮为主的木本药材1.5万亩,核桃、板栗、银杏等干果2000亩;养殖业突出羊、猪、牛的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   境内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铁河流域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成水电站两处;石墨、铁矿贮量大,品位高。   -   介绍    关帝乡  全乡有林坡6450亩,耕地789l亩,其中水田3634亩,早坡地4248亩。乡内设纪委、武装部、工会、财政所、计生站、林业站、士管所.有干部45人。2002—2003年,新一届乡党委、政府按照“-”要求,立足地域实际,围绕建设“科技大乡、基础强乡、畜药果富乡”的目标,突出中心抓党建,强化基础促发展,面向市场攻支柱,着眼特色兴财源,大力实施“畜药果三业四万工程”(即至2004年底,全乡畜禽存栏2万头(只),优质干果8000亩,厚朴、杜仲、枣皮等中药材l7万亩),全面推行“以户为战、以户立业、基地示范、小区带动、整体推进”的发展措施。止2003年底,实现农业总产值837万元,实现多经产值733万元,实现乡企总收入200万元,完成财政收人4l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达到1146元。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机遇,全乡干群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饱满的热情和崭新的风貌,勤政为民,团结卧作,苦干宴干,奋勇争先,努力营造党建优势,培育经济强势,抢占新一轮经济腾E制高点。   -   建设   乡党委在全乡党员干部中扎实开展以“创优良成绩、剖标兵单位(村组),为党旗增辉、为人民争光”为主题的七大类党建活动,营造党建优势。一是每月一日各支部党员学习活动;二是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活动,63名农村无职党员上岗工作,占无职党员总数的67%;三是创建党员示范基地13个,面积5000多亩。其中厚朴、 关帝乡杜仲、枣皮基地8个,面积28∞多亩;吉利2号、丹参、桔梗、尢黄基地3个,面积2200多亩,良种猪羊养殖基地2个,养羊500多只;四是村支部整建活动;五是党员培训教育发展活动.每年至少开展两次人党积极分子、党员集中培训教育恬动,在全乡累计设立了党员电教播放点12个,新发展党员25名,其中35岁以下的农村优秀青年18个:六是“五个好村党支部”、“标兵村党支部”、“优秀党员”创建活动,创建“五个好村支部”10个,其中县委命名5个;七是开展乡村党员干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恬动和思想作风教育整顿活动。 全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仅2003年,全乡群众渴盼已久的洋铁(河)公路乡政府到马蛱段水泥路面铺设基本完工。新修整修村组道路6条28新建人饮工程5处,解决了200多户899人、2000多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新挖整修灌溉渠道6条25公里,修复水毁塘坝11处。争取市县支持,新建村学校一座,修缮危房6多间,大西沟村扶贫重点村建设全面开工。新安装了移动通讯接收塔,开通光缆电话200门,全乡8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电视入户率达到了75%,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话、无绳电话遍布全乡。  


溢水镇特产大全




溢水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