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登镇是阳高县重要大镇,全镇国土面积110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一个自然村,5521户19930口人。镇所在地大白登村距县城10公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辽代为长青县地,金大定七年(1167)改长青为白登县。明初撤县为镇,白登置县有近千年历史,素有“先有大白登,后有阳高城”之说。
全镇耕地面积90985亩,其中水浇地29810亩,地形有平川、丘陵、滩地、山区和边山峪口五种类型,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和内蒙古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1℃,年平均降雨400毫米,年日照时数2961小时,年大于等于 10℃有效积温2909℃,无霜期135天。解放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后,全镇人民治山治水,努力改变自然环境,总结出了“挖坑(鱼鳞坑)、开渠、培埂、作坝”的八字经验,在全国推广。1955年11月1日,毛主席亲手写了《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按语,使大白登镇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典型。50年来,全镇人民发扬大泉山精神,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使大泉山更加秀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9930万人 | 110平方公里 | 140221102 | 037000 | 0352 | 查看 大白登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龙泉镇 |
龙泉镇是阳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距煤都大同50公里,东至首都北京300公里。大张公路、神丰公路、京包铁路穿境而过,拥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全镇国土面积183.4平方公里。镇内辖29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全镇共有39711户,总人口为99860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3517户,共44848口人。农村劳动力2.6万人,总耕面积7.8万亩,其中水浇地6.2万亩。全镇共有党员1430名,其中农民党员906名,“两委”干部165名。 龙泉镇是全县的蔬菜大镇,蔬菜面积3.5万亩,其中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占全县的一半以上。目前,全镇日光温室累计达到3300栋,移动大棚2400栋,每栋日光温室年平均收入达2万元左右,每个移动大棚年平均收入1万元左右。仅此一项,全镇收入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在蔬菜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他各业也迅速发展,如粮食、畜牧、林业及商贸业日新月异。 镇境内西山、北山有少量铁矿石分布。主要河流由本县采凉山区发源的黄水河,由内蒙古丰镇发源的黑水河。镇境内有守口堡古长城和城内云林寺等旅游景点。 |
罗文皂镇 |
罗文皂镇位于阳高县城东部15公里处,北与内蒙古兴和县接壤,东与天镇县相邻。全镇辖19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7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0695亩(其中水浇地面积32170亩),现有人口9051户,30619口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50人),是我县第二大镇,境内山、坡、滩地兼有,温泉、寺庙、怪坡、明长城一线贯穿,京张铁路、张同公路建站横穿,村同水泥路阡陌交错,中心集镇有上百年历史。简言之全镇有四大特点:人口比较集中、农业条件一般、文化底蕴深厚、商贸历史悠久。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89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83元。镇党委下属党支部33个(其中农村支部23个),共有党员881名。现有中小学19所,其中民营学校2所,在校学生5642名。境内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7家,其中温泉3家,选矿厂2 家,洗砂厂2家。. |
大白登镇 |
大白登镇是阳高县重要大镇,全镇国土面积110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一个自然村,5521户19930口人。镇所在地大白登村距县城10公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辽代为长青县地,金大定七年(1167)改长青为白登县。明初撤县为镇,白登置县有近千年历史,素有“先有大白登,后有阳高城”之说。 全镇耕地面积90985亩,其中水浇地29810亩,地形有平川、丘陵、滩地、山区和边山峪口五种类型,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区和内蒙古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1℃,年平均降雨400毫米,年日照时数2961小时,年大于等于 10℃有效积温2909℃,无霜期135天。解放前,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解放后,全镇人民治山治水,努力改变自然环境,总结出了“挖坑(鱼鳞坑)、开渠、培埂、作坝”的八字经验,在全国推广。1955年11月1日,毛主席亲手写了《看,大泉山变了样子》一文按语,使大白登镇成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典型。50年来,全镇人民发扬大泉山精神,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使大泉山更加秀美。. |
王官屯镇 |
王官屯镇 位于阳高西南15公里。西傍采凉山,面积106.3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7℃,无霜期130天,年降雨量430毫米,春季终霜出现日期坡下5月15日,坡上稍迟。 该镇多为沙石坡梁薄地和盐碱地,农作物产量很低,正常年景亩产50公斤左右。历史上,除少量沟边洼地利用小溪流浇灌和引洪淤澄外,没有水浇地。西山为分化裸露岩山,泥少沙多,无以肥田,反致冬春风大沙多。1958年开始治理盐碱滩,70年代大抓以抗旱为中心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打机井,滩区引洪压碱,引水浇地,坡上充分利用小水小溪,铺设防渗渠道,扩大水浇地,1978年,全镇水浇地面积增加到6300亩,占耕地面积的15%。粮食总产419万公斤,亩产108.5公斤;1990年水浇地达8758亩,加上应用实用科技,粮食总产达600万公斤,亩产提高到178公斤。 该镇为“水果之乡”,气候、土壤适宜发展杏、果、李等经济林,软、硬条京杏是闻名山西的特产,无论生食或加工杏脯,都是上好佳品。50年代引进苹果、梨树,广泛栽植。1979年全镇有果园7533亩,占全县果园面积的27.4%,产水果69.9万公斤,占全县水果总产的41.1%。1985年果园面积达到8492亩,零星果树8490株,水果产量208.6万公斤。占全县总产的40%。其中沙槟果产量74.2万公斤,占全县产量56.3%。本镇用材林地面积也广阔,至1978年有林地29302亩,占总面积的18.6%。森林覆盖率达25%以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先后办起4个果品加工厂,生产的杏脯,出口国外,在日本被称为“中国名贵小食品”。广阔的滩涂近几年得到利用,挖鱼塘40多个,养鱼8万多尾。. |
古城镇 |
古城镇 位于中部丘陵南侧。距县城30公里。面积65.6平方公里。属黄土丘陵地形,丘陵占94%。是本县降雨量最低的地区,平均年降雨360毫米左右;加上日照长,蒸发量大,土壤板结,渗透差,风沙大,水土流失严重,所以十年九旱,不少年份从种到收没有一场透雨。作物一生象缺奶的小孩,勉强维系生存,粮食产量一直很低,亩产1965年前只有30公斤左右。 农业合作化后,建起水库4座,修高灌站10多处,打机井80多眼,到1978年,发展水浇地1511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30%,粮食亩产也突破百斤。1979年,这里设计借后营乡土地在吾其河打井6眼,合流提水三级,打通黑龙洞山引水,全乡青壮年付出很大的努力,山洞已打通,渠道基本挖开,因种种原因,工程报废。 乡驻地古城是方圆几十里的中心集镇,地处三岔路口,交通方便,商业经济活跃。 古城名符其实,历史悠久。“许家窑人”遗址在境内。汉代在这里置道人县。境内有几十座汉墓。日军占领时曾掘开3座,出土文物全部运走。. |
东小村镇 |
东小村镇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中南部,东与河北省阳原县接壤,西与大同县许堡乡相邻。全镇国土总面积101.1平方公里,耕地46356亩,其中水地23805亩。全镇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3230户,10855人。 东小村镇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十分明显。该镇处于两省三县交界,是阳高县对外开放的“南窗口”,距县城45公里,距北京350公里,距省城太原360多公里,京大高速公路神泉堡出口距镇政府1公里,往东走京大高速公路去北京只用两个半小时,往南走大运高速公路去太原只用两个多小时。境内大秦铁路、京大高速、109国道横贯东西,省道神丰公路贯穿南北,是晋冀交界处重要的交通枢纽。 该镇属典型丘陵区,年降雨量一般为400mm左右。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豆类、各种杂粮等;主要特产有葡萄、大接杏、黄花等;主要的矿产资源有石英石、浮石、黑墨石等。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1750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3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40元。 近年来,该镇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乡镇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五大支柱产业已具雏形。即以东营石英矿采掘为主的采石加工业,以神泉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饲料加工业和神泉生态化奶牛养殖责任公司、神泉堡奶牛养殖场、东盛种羊场为主的畜牧养殖业,以中农大富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的蔬菜种植业;以煤炭集运、餐饮服务、汽车货运为主的路域经济开发业。 东小村镇人杰地灵,土地广阔,水电充足,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投资政策优惠,社会治安状况良好,来此投资创业大有可为。. |
友宰镇 |
友宰镇位于本县最南端,背靠桑干河,对面六棱山,距县城60公里,面积145平方公里。地质为火成岩,山下洪积扇有的是火山喷发后的浮石层,有的覆盖着厚达150米的砾石层。从1952年东册田村兴建全县第一个高灌站起,注-利工程建设,共建大小灌站19处,修防渗渠40多公里,水浇地1978年达到16374.亩,占耕地面积的39%,粮食亩产突破100公斤。1986年扩大到17442亩,40%的土地变成水浇地。这一年全县因旱大幅度减产,这里反而增产100万公斤,亩产达173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连续六年总产创历史,达到951.7万公斤,亩产279公斤。成为本县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其中东册田村总产就达252.6万公斤,亩产500公斤。 这里有山地15.4万亩,占总面积的68.8%,丘陵面积2.5万亩,占11%。有林地9.8万亩,草地4.7万亩。六棱山北坡有高大的天然桦树和茂盛的山草,覆盖度大于75%,是优良的天然牧场。山区几个村户户养大牲畜一两头,养羊五六只。小北沟户均养羊11只,户均养猪也占全县鳌头。山下传统栽植杏、李、秋果、葡萄等经济林,并引入苹果、梨树。 六棱山有丰富的石灰岩,还有花岗岩、铁矿石、大理石、水晶石、黑色页岩等。发展乡镇企业条件优越,1985年山腰开劈一条13.5公里的山路,进山开采铁矿。现有水泥厂、白灰厂、砖厂、皮毛厂等乡镇企业200多个。. |
长城乡 |
阳高县辖乡。1958年建长城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府20公里。面积175.4平方公里,人口0.7万。辖二十六、十墩、天桥、郭家坡、范家窑、黄颜沟、九对沟、斗林、银腰沟、善友沟、正边堡、小二对营、大二对营、闫窑、庞窑、西三墩、宋家沟、六墩、砖墩洼、罗岭、正宏堡、胡成岭、堡子湾、十九梁、牛马河25个村委会。矿藏有金、铜、铁。农业主产莜麦、葫麻、马铃薯。古迹有古长城遗址。. |
北徐屯乡 |
北徐屯乡 位于县城东10公里处,面积67.2平方公里,全乡10个村恰在阳高滩中心,最低海拔1008米,最高1030米。白登河从南侧通过,黑水河从西北流入,汇入白登河。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下湿盐碱。不少地只能种“黄落”,亩产不过十几公斤。农业合作化后,特别是70年代,县、社、村三级投资,排灌结合,综合治理,挖大小渠道25万米,建水库两座,打机井近300眼,5万亩耕地全部得到改良,并有两万多亩成水浇地。1949年全乡粮食总产183.4万公斤,亩产只40公斤,1978年增加498.8万公斤,亩产121公斤,分别增长172%、203%。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给这片碱滩带来福音。特别是地膜覆盖,使一些捉不了苗的重碱地也苗全苗旺,不仅克服低温苗不旺,而且抑制杂草丛生,提高产量。1990年,全乡总产975.5万公斤,亩产275公斤,居全县第三位。人均占有粮食由1949年182.5公斤,提高劐666.8公斤。80年代,农民开始向商品生产领域迈进,向多种经营发晨。1985年,全乡种植葵花;葫麻等油料作物2万亩,占全县油料作物面积的七分之一总产197.3万公斤,占全县油料总产的18.4%;种植甜菜0.46亩,占全县种植面积的26.9%,总产604.5万公斤,占全县总产的26.5%。荒滩草地多,农作物产品多,畜牧业相应发展。当年大牲畜年末2296头,居全县首位,其中养牛1479头,占全县16.2%。养猪6649头,其中母猪2210头,户均0.6头,占全县能繁殖母猪的26.7%。在农田基本建设中,该乡还注意林网建设和发展经济林。出现农林牧业全面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
狮子屯镇 |
狮子屯乡位于阳高县城东南部,天阳盆地南端,东与天镇县接壤,南、西、北分别与本县古城镇、大白登镇、北徐屯乡毗邻,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山、川、滩地形分布,白登河横穿北部,吾其河经流南北两端。全乡总面积10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5420亩,其中水浇地32650亩。辖23个行政村,5709户,18765口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据地质部门初步勘探,苏家夭有优质天然矿泉水,山口头墨玉石矿,全乡荒滩16600亩,荒山、荒坡33550亩,未开发面积32700亩,开发潜力巨大。本乡交通方便,神丰公路、陈唐公路纵横全境。和控电话、有线电视网络全部开通,经济发展目前以农业为主,种植业、养殖业为两大支柱产业,2005年粮食总产2180万斤,猪存栏28000头、羊9000头、牛3552头、奶牛1536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到6715万元,人均收入1662元。 特色产业 奶牛:兴旺养殖场。现在全乡奶牛发展到1000头,其中产奶的606头。 猪场:培养了后营养猪专业村,该村1999年省计生办协会帮助贷款8万元,37户计生户养猪,在他们的带动下,会村80%农户都养猪。该村人均养猪10头,户均年收入5000元,全村仅养猪一项收入150万元。今年,全乡养猪达到5万头,出栏4万头,收入1000万元。联系电话 0352-6741018 无公害蔬菜: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工程涉及下梁源、狮子屯、汪家屯、东双寨、西双寨、罗家屯六个村,种植青椒、胡萝卜、小日元等五个品种,蔬菜种植面积达8000亩,无污染。 杏树:主要品种有仁用杏、大接杏和京杏。2004年栽植仁用杏3050亩,2005年发展8000亩,2006年又发展3000亩。狮子屯乡将成为阳高县规模最大的仁用杏、食用杏生产基地。. |
下深井乡 |
阳高县辖乡。1958年建下深井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府30公里。面积48平方公里,人口0.9万。辖下堡、上堡、深井洼、孙家港、贾峰、观上、贾庄、砖井、上佃、下佃、东坨、西坨、丰稔山、小堡、上深井、东中佃、西中佃、东水头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谷子、马铃薯。. |
马家皂乡 |
张官屯乡 面积47.6平方公里,是全县面积最小的乡。有山丘、有川滩,丘陵面积占37.1%。年降雨430毫米左右,平均气温7℃,坡上稍低,无霜期130天左右,十年九早,地贫土瘠,1949年粮食亩产55公斤。农业合作化以后,生产条件逐步改善,70年代在滴滴水、金家庄等地建起高灌站和蓄水工程,平川打机井100多眼,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变成水浇地。粮食亩产1978年达116公斤,翻了一番。1990年,提高到196公斤,是1949年的3.6倍。张官屯村1979年的谷子平均亩产400公斤,最高亩产552公斤,刨全县谷子亩产历史最高纪录。 本乡坡大滩广,适宜林、牧业发展。1979年有大片林6300亩,经济林700亩,零星树65万株,草地5692亩。养大牲畜931头,猪1696头,羊2663只,到1986年,年末存栏大牲畜为1194头,猪2885头,羊1800只。果园面积发展到1023亩,新引进培育的梨树正进入盛果期。金家庄村民利用河水,挖池塘养鱼,为农村致富开辟新的门路。. |
鳌石乡 |
鳌石乡 位于阳高东南端的六棱山脚下,距县城70公里。面积63.2平方公里。 历史上这里虽傍桑干河,却无法利用河水,只靠六棱山山洪淤澄,土地比较 肥沃,耐涝耐旱,粮食产量1965年前一般平均亩产70公斤左右。1960年在国家的 资助下,建成乱石灌区,到1978年,实际可灌面积8256亩,占耕地面积的29%。1982年,发展到近1.8万亩。1986年巩固水浇地1.6万亩。全乡1949年总产237万公斤,1978年增加到702万公斤,1982年提高到832万公斤,1986年在严重干旱全县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这里总产仍提高到907万公斤。亩产431公斤。相当于1965年前的6倍。1990年总产973.5万公斤,亩产达412公斤。1984年乱石村43岁农民宋喜清,栽培的1.14亩中单二号玉米,亩产1143.55公斤,夺得全国同一品种最高纪录。全乡在-谢彪倡导下联合实行万亩玉米统一科技管理,亩产超过千斤。这项试验于1986年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后连年实现万亩玉米超千斤,并建成部分吨粮田。 这里有栽培杏、果、李树的传统,鳌石的黑李远近有名。70年代村村建果园,大面积栽培苹果、梨树,近几年又发展葡萄,成为阳高第二个水果产区。1979年全乡有果园3319亩,1990年达9327亩。水果产量由1979年的33万公斤,达到ll0万公斤,占全县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其中苹果产量46.2万公斤,占全县苹果总产的38%;梨26万公斤,占全县梨总产的37%。除国有杨树属林场外,本乡有大片林一万亩,四旁栽植的杨树高大笔直,全乡一片葱绿,林茂粮丰。林多粮多,畜牧业也随着迅速发展,1990年存栏大牲畜1703头,其中牛979头,猪1077头,羊4040只。 农业生产责任制后,鳌石乡率先闯开商品生产的大门。1983年,西-村用地肥水足的条件种植大片青椒,获得好收成,打进北京市海淀区菜市场,自此,全乡大面积种植青椒、辣椒、西红柿,每年有近千万公斤蔬菜销往京津等地。 西-村共有耕地2397亩,粮菜双丰收。1986年种青椒800亩,总产250万公斤,外销225万公斤,仅此一项人均收入390元。人均粮食1100多公斤,亩产800多公斤,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全县最早普及电视机的村,不少农家用上电冰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