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平凉 >> 静宁县 >> 深沟乡

深沟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深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深沟乡简介

  深沟乡位于静宁县西南部,西南与通渭县毗连。总面积 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万亩,辖8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7800多人。
   深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适宜于林果、蔬菜、药材的种植。苹果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 6430亩,其中优质红富士占80%,所产苹果色泽鲜亮,脆嫩香甜、每年吸引大量客商前来洽谈订货。洋芋产业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4690亩,基本实现坑种化和良种化,年产量5000多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建成“121”集雨水窖1556眼,大口井3眼,小机井11眼,塘坝2处,人饮工程1处,初步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农电网络覆盖全乡,砖瓦、草编等个体加工业逐步兴起,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63平方公里 620826209 744000 0933 查看 深沟乡谷歌卫星地图

深沟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樊沟村 ·静宁县旅游·静宁县特产·静宁县十大特产·静宁县十景·静宁县 0

----

查看 樊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户村 ·静宁县旅游·静宁县特产·静宁县十大特产·静宁县十景·静宁县 0

----

查看 小户村谷歌卫星地图
深沟村 ·静宁县旅游·静宁县特产·静宁县十大特产·静宁县十景·静宁县 0

----

查看 深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麦顶村 ·静宁县旅游·静宁县特产·静宁县十大特产·静宁县十景·静宁县 0

----

查看 麦顶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岔村 ·静宁县旅游·静宁县特产·静宁县十大特产·静宁县十景·静宁县 0

----

查看 大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联民村 ·静宁县旅游·静宁县特产·静宁县十大特产·静宁县十景·静宁县 0

----

查看 联民村谷歌卫星地图
王堡村 ·静宁县旅游·静宁县特产·静宁县十大特产·静宁县十景·静宁县 0

----

查看 王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孙山村 ·静宁县旅游·静宁县特产·静宁县十大特产·静宁县十景·静宁县 0

----

查看 孙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深沟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区街道

  城区街道位于甘肃省平凉静宁县。下辖:   620826001001 121 庙川居委会   620826001002 121 北环路居委会   620826001003 121 人民巷居委会   620826001004 121 阿阳路居委会   620826001005 122 东城区   

城关镇

  城关镇位于葫芦河与南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是静宁县城所在地和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镇辖 5 个行政村、 33 个村民小组、 4 个居委会、 10 个居民小组,总人口 3.3 万人,总面积 25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1.79 万亩。 312 国道、静秦、静西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 2002 年社会总产值 3.09 亿元,财政收入 732.86 万元,人均纯收入 1688 元,粮食总产量 0.38 万吨,果品总产量 0.18 万吨,蔬菜总产量 0.1 万吨。现有乡镇企业 3 家,产值达到 8200 万元,基本形成了以建材、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经济迅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果品、养殖、蔬菜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镇政府在原有果园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果品基地规模,先后建成东关 312 国道沿线 600 亩早酥梨生产基地,静庄公路沿线 3600 亩优质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目前,全镇果园面积达到 4919 亩,年产果品 0.29 万吨,产值 350 万元,人均果品收入 296 元;蔬菜种植面积达到 1706 亩;规模养殖户发展到 230 户。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总户数达 481 户,产值 9802 万元,年上缴税金 260 万元。 社区服务逐步完善。围绕“提高居民素质、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这一主题,在城区口设立北环路、阿阳路、人民巷、庙川四个社区居委会,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了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工作制度,把社区党建、综治、计生、文化、低保等工作纳入社区日常事务管理,为居民生活提供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依托县域教育资源,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现有小学 5所,在校学生3286名;民办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200余名,教职工173名,其中小学高级教师53人,一级教师85人;学校校舍总面积为1. 1万平方米 。学校各类教学设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驰名西北的静宁烧鸡加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静宁烧鸡是静宁地方风味小吃,其加工工艺已有百年历史,以其色、香、味俱全驰名西北地区,静宁烧鸡已成为全镇经济发展的一项龙头支柱产业。全镇现有烧鸡加工户 56户,日加工量达1.7万只,日销售利润达3.3万元。.  

威戎镇

  威戎镇地处静宁县中心地带,素有静宁“天心地胆”和“九洲通矍”之称,为慑西戎长期骚扰,取 ""威震西戎""之意,遂名威戎。总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辖17村93社,总人口3.1万人。    全镇大部分地处葫芦河及甘渭河流域的平缓地带,整个河川地带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壤肥沃, 农田灌溉便利,有发展农业、林果业和商贸业的良好条件, 为静宁县 5个万亩果园乡镇之一。近年来,威戎镇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进程,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财政收入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4元。建成了 武家塬高效农业示范园等 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优势产业,全镇果园面积达到 1.8万亩, 年产量 2700吨 ,川区全部实现了果园化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全镇现有建筑、建材、水泥等乡镇企业 8户,年产值1.3亿元。以县二建公司、工商综合公司为龙头的建筑企业实力雄厚,年工业总产值710万元,上交税金250万元。小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建成了面积为34亩的威戎综合市场,成为中南乡镇商品集散地。打通了小西环路、北二路、南二路,镇区面积达到16万平方米。 畜牧业有了历史性的发展。向阳养殖厂先后引进良种小尾寒羊 320只,沙农奶山羊12只,波尔山羊40只,累计繁育出栏小尾寒羊606只,波尔山羊24只,实现收入41.7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良好。近几年,共投入建设资金2680万元,实施了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硬化工程,共安装路灯50盏,广告灯箱50个,栽植国槐、刺柏、红叶李等各种风景树7000多株;建成了 2100平方米 的镇中心广场,开通了长 3.3公里 的西环路、泰安路、永昌路、朝阳路和西街,完成排污工程 7.2公里 ,给水工程 11公里 ;建成了威戎河大桥、威戎中学教学实验大楼、威戎中学学生公寓楼、派出所办公楼、电信大楼、信用社办公楼和新华书店超市,开发建成了总建筑面积为 5617平方米 的 50套仿欧式居民小康住宅楼,引导沿街居民进行上宅下店式住宅改造,目前已建成92套。为增强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配套建设变电站一座,开通了连接县城的有线电视网。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一座新型的小城镇已初具规模。    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来投资开发。.  

界石铺镇

  界石铺镇位于静宁县西北部,西与白银市会宁县接壤,总面积 1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8万亩,312国道穿腹而过,素有平凉“西大门”之称,交通极为便利。1935年、1936年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两次过境并留宿和播撒革命火种,文化底蕴丰厚。1999年被平凉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被省上命名为“全省体育先进乡镇”、“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发扬长征精神,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生态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使全镇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 2003年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782吨,人均产粮36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0元,群众整体解决了温饱,部分群众达到了小康。    界石铺有早酥梨栽植的适宜条件,而且交通便利。为此,镇上将以早酥梨为主的果品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科学管理,至目前,累计栽植优质早酥梨7432.5亩、黄金梨1421亩、苹果215亩、大接杏6469亩,挂果面积达5000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总收入达到150万元,人均增加收入100元左右,川区基本上实现了果园化,人均达到了1.7亩。产业规模初具雏形。同时,结合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坚持多品种开发,在山卯梁系大力发展退耕还林3万亩、三荒造林42000亩,前景十分可观。.  

八里镇

  八里乡位于静宁县东北部,毗临县城,国道 312线、静西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5.7万亩。辖10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7万人。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1.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300万元,农业总产值1717.8万元,财政收入378万元,粮食总产量6607吨,人均产粮 348.9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 1370元。辖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 7.1摄氏度 ,日照总时数 2237小时,年均降水量 497.3毫米 。区内葫芦河年经流量 831万立方米,地下水年贮量5042.51万立方米。现有行政事业单位74个,有各类企业437个,其中国营企业8户,民营企业429户,个体工商户529户。    八里工业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投资环境宽松,建成了果品经销公司、精威饲料厂、恒达纸箱厂、成纪酒业有限公司、果蔬恒温保鲜库等一批龙头企业,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以八里工业小区为依托,以乡镇企业为支撑的工业体系初具规模。八里建筑公司己发展成为年产值总额7000万元的乡镇财柱子企业,年吸纳劳动力2000多人,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八里砖瓦厂己成为年生产能力1500万的机砖厂,年收入150万元,人均年收入8000元以上。八里镇餐饮服务业发达,从事餐饮服务的个体户达123户,从业人员389人。农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现代农业初具雏型。全镇累计完成梯田建设3.84万亩,梯田化程度达85%,宽 8米 的标准化乡村、村社、田间道路达 150条 399.3公里 ,村社通车率 100%。在山区建成集雨水窖2200眼,川区打大口井64眼,建人饮工程3处。建成防风林带8条 86公里 ,累计工程造林 2.11万亩,林草覆盖率达28.3%。建成果园1万亩,发展养殖大户60户,坑垄种洋芋面积8000亩,瓜菜种植面积2500亩。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有独立初中1所,标准化小学1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2001年,该镇被中组部、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农村“-”学习教育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乡,剡白、靳坪两村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参与式扶贫试点村和全国参与式扶贫教学基地。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获得了“级文明单位”、“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等称号。2002年被评为省级文明乡镇。    勤劳朴实的八里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前来,开发这片热土。.  

李店镇

  李店镇位于静宁县南部,北靠治平、深沟乡,东邻雷大、余湾乡,南与贾河乡、仁大镇乡毗邻,西与通渭县接壤。相传为人文始祖伏羲的降生地。全镇总面积 80平方公里,辖19村103村民小组。3942户9356人,总耕地面积5.08万亩。现有完全中学和普通中学各一所,小学19所,幼儿园1所,乡村卫生院20个,是南部乡镇的文化、卫生、商贸中心。    李店镇属湿凉半干旱丘陵区,气侯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水源丰富,适宜于瓜果蔬菜的种   植。山川已形成以水果为主,瓜、菜、薯、药间作,长短结合,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的良好格局。全镇苹果栽植面积 1.8万亩,年产量7000多吨,所产红富士苹果含糖高、硬度大,耐贮藏,品质好,深受外地客商的青睐,2003年被县政府命名为苹果生产十强乡镇。在基础建设上,梯田建设逐年上台阶,质量上逐年上档次,同时加快小流域治理的进程。全乡累计建成集雨水窖2135眼,解决了9510人2390头大家畜的饮水问题。    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李店镇充分发挥南部中心乡镇的优势,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新建了占地 2万平方米的有日用百货、果品蔬菜、木材、粮油、畜禽蛋等五大服务区的农贸市场,吸引县内外个体户来做生意,集日人流量达2万余人左右,年集贸成交额1350万元。全镇电话实现了程控化,无线寻呼、移动电话与外联网 。以静秦、李治、李深公路为骨架的道路网已形成,通讯、交通较发达。.  

甘沟镇

  甘沟乡是静宁县中西部的中心乡镇之一,总面积 2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54万亩,辖28个行政村3.36万人。静新、甘田、甘四公路在此交汇,交通便利,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洋芋、胡麻等,粮食产量11680多吨,油料产量370多吨。   近年来,甘沟乡把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放在农村工作首要位置,自 99年以来,累计退耕26745.74亩,三荒造林43810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先后建成了屯堡闫家梁1000亩、阴洼梁500亩、甘沟班家湾500亩、张湾—梁岔8400亩优质仁用杏、大接杏生产基地,粮经比例从原来的5:1调整到现在12:7;建成三个千亩机修梯田示范点,梯田面积达到7.4万亩,修建中小型水库2处,田间集雨水窖2500多眼,有效灌溉面积10628亩,被授予“平凉地区梯田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果品、养殖、蔬菜三大产业规模发展,以苹果为主的果园面积11177.7亩,年产水果2812多吨,生猪饲养量1.61万头,种植蔬菜3500亩。    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成综合农贸市场和木材、煤炭专业市场6处,日成交额达3万多元。以砖瓦生产、洋芋加工为主的工副业加工点达到136处,工业产值达到1985万元。    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全乡有中小学28所,中心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所28所,先后被评为平凉地区“卫生先进乡(镇)”、“文化先进乡(镇)”、“老龄工作先进单位”。.  

古城镇

  古城乡位于静宁县东部,东、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温堡乡、联财乡接壤,西连威戎、司桥两乡,南   与庄浪县毗邻,因宋置章川堡古城而得名。全乡南北长 20公里 ,东西宽 14.5公里 ,总面积 145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157个村民自治小组,人口 34231人,总耕地面积10.9万亩,其中梯田10.2万亩,灌溉面积7710亩。    甘渭子河自东向西横穿而过,河谷地带海拔 1660米 ,河谷南北梁峁起伏,沟壑交错,海拔 1960   米 。全乡乡村道路 29条 284公里 ,铺砂 8条 58公里 。县乡主公路 --威曹公路已于2004年6月全面油铺。北部山区气候相对冷凉,是黄芪、党参、甘草等药材的适宜栽培区。所产药材因药物含量高、药用价值好而远销安徽亳州、广东等大中城市。全乡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500亩,人均药材收入达到100元。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新型产业逐年增加,全乡现有果园面积9093亩,洋芋种植面积3000亩,订单蔬菜面积300亩。养殖业继续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思路,在现有160座暖棚式牛舍的基础上,从外地引进优良秦川牛50头,使上程村牛饲养量达900头。并积极发展养牛重点社6个,形成了以养殖业为主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仁大镇

  仁大乡位于静宁县最南部,南接秦安县,北接李店、余湾,东接庄浪,全乡 26个行政村,114个社, 25463人,总面积114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9.8℃,无霜期183天,治平河、清水河、葫芦河流经全乡,水资源丰富,素有“静宁小江南”之称。现有完全中学1所,独立初中1所,小学27所,乡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所。    仁大乡立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资源。从 1986年开始,就大力发展果品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全乡果园面积达到3万亩,所产苹果含糖量高,果形好,着色艳而被客商广泛看好,果品远销广东、海南、云南、新疆、俄罗斯、东欧以及东南亚地区。今年,全乡大力发展无公害标准化苹果生产技术,实现了果实套袋化和施肥喷药的无害化。果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乡财政收入1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3元。.  

城川镇

  城川乡位于静宁县中部城郊而得名。东邻司桥乡、石咀乡、西接祁川乡,南界威戎镇,北傍城关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连接城乡的黄金地段,发展经济具有明显的城郊型特点。总面积 8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5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万人。    城川乡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出土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靳寺汉墓群,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南使城、宋代靖边寨城等遗址。境内山川交错分布,川区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是全县农业高产区。至 2003年底,全乡耕地总面积4.24万亩,梯田面积1.33万亩,有引灌渠道36条,塘坝3处,电机井98眼,集雨水窖846眼,有效灌溉面积2.1万亩,保灌面积1.86万亩。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洋芋、豆类、糜谷为主,播种面积4.07万亩,总产量6994吨;经济作物以胡麻、菜籽、葵花、药材为主,播种面积5240亩,其它作物以青饲料、蔬菜、西瓜为主,播种面积4091亩。大家畜以牛、驴为主,存栏2156头,全乡猪存栏6517口,鸡3.6万只。建成高标准日光温室200座,2002年人均纯收入2380元。    全乡梯田、水利、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较快,建成优质梯田 3800亩。果园建设以优质红富士为主,建成了大地摊无公害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靳寺果林高科技示范园区和红旗绿源林果示范园区。至2003年,全乡果园总面积达1.26万亩,年产量3830吨,年产值870万元,人均果品收入500元。全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至2003年全乡有砖厂、建材厂、制箱厂、磷肥厂、养殖厂等私营企业11户,以加工、运输、商饮服务为主的个体工商户340户,从业人员1490人。全乡教育事业发展较快,有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12所,幼儿园2所,各类学校占地总面积7.2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9650平方米 ,校藏图书 4.3万册。2003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84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0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是广大客商投资的最佳去处。.  

曹务镇

  曹务乡位于静宁县东部,处甘宁两省区交界处,东与宁夏隆德县接壤,总面积 70平方公里,耕地5.77万亩,辖13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 21382人。    曹务乡紧靠六盘山,甘渭子河从境内流过,两岸有少量河谷川地,年均降雨量 550毫米 ,属东部温寒半阴湿丘陵区,病虫害较少,适宜于农作物生长,是小麦、胡麻、洋芋等农作物的理想种子培育基地。境内交通便利,东通平凉、隆德、泾原,西通古城、威戎、静宁,南达庄浪,北接 312国道直达静宁。经济作物以胡麻、果品为主。其中早酥梨栽植面积达到1800亩,大接杏3000亩。目前全乡形成以早酥梨、大接杏、洋芋为主的特色产业,尤其是洋芋产品因淀粉含量高、口感好、品质佳得到美国麦当劳公司上海分公司认可,有着十分广阔的开发前景。近年来,工业得到了不断发展,主要生产项目以机砖为主。目前有机砖生产企业3家,其中村办企业1家,私营企业2家,年生产量达2400万块,畅销周边隆德、庄浪和静宁相邻地区,年产值达288万元。全乡文教、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初级中学1所,村小学15所,其中标准化小学5所,在校学生4465人,教师168人。全乡已建成农业示范点4处:其中马岔湾大接杏示范园区总面积3000亩,栽植金太阳大接杏15万株,幼园套种坑、垄种洋芋1500亩;店子村早酥梨示范园区总面积1800亩,栽植优质早酥梨8万株,其中初果期果园350亩,幼园套种定单洋芋、蔬菜1200亩;张洼砖厂示范点年产量900万块,年解决剩余劳动力110人;中庄村养牛示范点总投资12万元,采用混合饲料喂养陕西良种黄牛29头,年收入2万多元。各类示范点每年可帮助180多户群众摆脱贫困。.  

雷大镇

  雷大乡位于静宁县中南部,西与双岘乡接壤,南于李店乡毗邻,东于庄浪县赵敦乡相依,北于威戎镇为邻,为纯山区。静秦公路纵穿全乡,交通比较便利。总面积98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116个村民小组20900人。    境内海拔较高,雷大梁成为全县南北地形、气温的分界线。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谷子、洋芋为主,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果园面积4000多亩,挂果1500亩,其中套袋面积达450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秦冠。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着色好,品质优,耐贮藏,深受省内外顾客的喜爱。现建成雷大、双合两所砖厂和一所石料场。通讯,教育,卫生等事业发展迅速。.  

四河镇

  四河乡位于静宁县西部,东邻甘沟乡,北接红寺乡,南与新店乡、西与通渭县、会宁县接壤,总面积 135平方公里,耕地89702亩,辖28村175社4761户22193人,海拔高度1500米—2000米,年降雨量423毫米,年平均气温7.1℃,属西北部寒旱丘陵农牧区。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因地制宜,紧紧围绕洋芋、果品、药材、养殖、劳务输出等支柱产业,全面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以示范园建设为龙头,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成了王河村千亩早酥梨示范园、郭岔村两千亩大接杏示范园,发展果园 5422亩,其中早酥梨3337亩,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6738亩,荒山造林32000亩。建成水窖4230眼,程控电话760门,移动电话网络覆盖全乡,建成人饮工程一处,有个体客运车   9辆,农用车1100辆。    全乡有初级中学 2所,教职工64人,学生1285人,小学22所,教职工147人,学生4000人,其中有标准化小学6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学历达标率为97.6%。有乡属卫生院2所,医务人员18人,床位16张,村卫生所28个,村卫生员39人,文化站1个,敬老院1个。.  

细巷镇

  细巷乡位于静宁县西北部,总面积10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万亩,其中梯田6.8万亩。辖16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700人。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洋芋、胡麻、葵花及杂粮。土地面积广,黄土层深厚,便于农作物生长。   该乡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果品、养鸡、药材、洋芋规模发展,成为四大支柱产业。建成了川区千亩优质红富士生产基地和千亩早酥梨基地,果园面积达到6220多亩。坑种洋芋面积超过2万亩,产量4万吨。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治理面积6500亩,建成了县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米岔粱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个体地毯加工企业异军突起,加工点达到300多个,年产值过3千万元。乡村道路四通八达,村村开通电话。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建成标准化小学6所,基础教育质量稳步上升,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  

治平镇

  治平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 56公里,东与雷大乡、双岘乡相邻;南与李店乡相邻;西与深沟乡相   邻;北与新店乡接壤。总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7万亩。辖12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1.4万人。境内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纪故城遗址和庙儿坪西汉墓葬群等,考古、旅游潜力巨大。    全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适宜于瓜果蔬菜的种植。近年来,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先进技   术,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相继建成了雷沟村胡家塬、大庄村杜家坪、阴坡村 3处苹果示范园,全乡果园面积达到1.1万亩,所产红富士苹果香甜脆嫩,耐贮藏,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等地,深受广大顾客的好评。1997年,被地委、行署评为林果业建设先进单位。在大力发展果园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广应用温室技术,目前,日光温室蔬菜面积已达到70 亩,年收入可达30多万元。.  

原安镇

  原安乡,取境内自然村“塬头”、“张安”各一安组成,位于静宁县最北部边缘山区,西连三合乡,南邻灵芝乡和界右铺镇,东北部与宁夏西吉县接壤,总面积 107 平方公里,全乡耕地 88320 亩,其中实在耕地 2920 亩,粮田 63283 亩,辖19 村 100 村 3690 户 17893 人,其中非农人口 261 人。海拔在 1800 至 2100米之间,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形多呈馒状,坡度较缓,自然植皮少,水土流失较重,年平均无霜期 150 — 157 天,年降雨量 450mm 左右,高寒干旱,无水利设施。全乡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属全县经济、文化最落后乡镇之一。主要农作物有春小麦、糜子、谷子、碗豆、洋芋、玉米、荞麦、莜麦,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药材等。    原安乡土地面积较大,具有较好的植树种草条件。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列为工作重心,牢固树“载一棵树、护一片林、绿一方地”的思想,坚持造林与护林齐抓,不断加大退耕还林(草)、三荒造林工作力度,目前完成工程造林面积 46202.7亩,其中退耕还林 24662.7 亩,三荒造林 21540 亩,在南营至双术等三道梁之间建成覆盖 19村的三道生态屏障,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不断加强道路建设力度,新修上等级公路 137 公里,村社道路 167 公里,基本实现了村级道路网络化。大打梯田建设攻坚战,梯田累计达 63538 亩,占耕地面积的 76.6% 。先后建成张营、哈拉、吉林、庙川等 4 个千亩战场。兴建水窖 1642 眼,基本解决了部分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    现有普通中学 1 所,村小学 17 所,其中标准化小学 9 所,中小学教师 177 人,中学生1032 人,小学生 2139 人。广播机构 1 所,卫星地面接收站 6 个。设有卫生院、粮管所、邮政所、信用社、教委、兽医站、农技站、供销社、农电站等单位。.  

红寺镇

  红寺乡位于静宁县西部,距县城 31 公里。全乡共辖 17 村123 社 3664 户 17295 人,总土地面积 109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69913 亩,其中川水地 1350 亩,占总面积的 12% ,现在梯田 61706.7 亩,占山旱地面积的 90% ,已实现梯田化。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按照“突出特色、抓点示范、典型引路、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把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抓住实施西部大开的历史机遇,立足乡情,找准优势,确立了“川区 2 村主抓果品瓜菜业,山区 15 村主抓养殖业,大面积推广坑(垄)洋芋,扩大地膜覆盖”的产业开发的思路,抓主抓重,整体推进,全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全乡果园面积达到 5994 亩,其中早酥梨 2952 亩,优质大接杏 2980 亩,苹果 62 亩。抓住退耕还林(草)的有利机,立足优势,积极引导,采取资金倾斜、项目扶持等有效措施,建成了魏沟、化沟 2 个专业养牛村,饲养量达 6320 头。二河农业示范园区,以川区 1350 亩川水地为依托,建成早酥梨园 1283 亩,实现了川区果园化,已有 620 亩开始挂果,每年可产优质早酥梨 620 吨,套种大西洋等订单洋芋 600 多亩,亩产 3000 斤,年总产量达 900 吨,发展洋芋种植 13000 亩,地膜玉米 16000 亩,膜侧小麦 3000 多亩,全年粮食产量总产量达 7150 吨,人均产粮 413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 750 元。.  

双岘镇

  双岘乡位于静宁县南部,土地面积 78平方公里,耕地5.4万亩,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14864人。境内平均海拔 1800米 ,年平均气温 6 -7.6摄氏度 ,降雨量在 470 -520毫米 之间。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    近年来,双岘乡积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狠抓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的支柱产业,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人均纯收入由 2001年的825元增加到现在的984元,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乡梯田面积达到95%以上,1996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梯田化达标第一乡”。近几年紧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1.2万亩,“三荒”造林1.7万亩,苗木保存率达到90%以上,成活率达到8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42.7%。同时,积极实施旱作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生产开始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迈进。2003年种植地膜玉米7850亩,膜侧小麦3100亩,洋芋种植实现坑种化。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吨。果品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全乡果园面积发展到9310亩,年实现收入148万元。文教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每年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1000人(次)。进一步发展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事业,彻底改变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司桥乡

  司桥乡位于静宁县东部,南北长 12公里 ,东西宽 7公里 ,总面积 68平方公里,耕地4.97万亩。辖13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 总人口14215人。2003年农业总产值达1958万元,粮食总产量4285吨,人均产粮 301公斤 ,农民人均纯收入 720元。    近年来,司桥乡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主导产业开发等工作,有效推动了全乡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全乡梯田面积达 4.7万亩,梯田化程度达93%以上。近几年紧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1.03万亩,“三荒”造林1.4万亩。立足气候相对凉爽、土地面积宽广、黄土层深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药材产业,形成了村村种药材、社社有大户的格局,种植面积达到4200亩,主要有黄芪、甘草、柴胡、甘蓝、大黄等8个品种。酸刺、上马、杨川等村,种植面积500亩以上。创办了金土地中药材开发中心,成为集籽种供应、技术服务、产品购销于一体的中介组。果品、瓜菜、养鸡产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建成静司公路沿线果品示范园区3000亩,全乡果园总面积达3500亩。以牟沟村的专业养牛为典型,辐射带动全乡养殖业快速发展,全乡现有专业养牛户85户,养牛368头。发展规模养鸡户48户,鸡存栏6.8万只,养鸡户年均收入1.2万元,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渠道。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努力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新修、扩建了张彭、酸刺等小学,现有中小学校15所,其中标准化小学3所,在校学生2000多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  

余湾乡

  余湾乡位于静宁县东南部山区,东与庄浪接壤,北与雷大乡为邻,南与仁大乡相依,西与李店乡毗   邻,总面积 50平方公里,辖10村42社,2184户,10448人,全乡共有耕地面积2.9万亩,人均纯收入980   元。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糜子、洋芋等。    近年来,余湾乡结合自身实际,深入开展了以兴修道路和水利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共修建道路 55条184.5公里,彻底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    余湾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发展林果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传统的栽培技术。苹果种植面积达 6800亩,年产量520吨。所产苹果色鲜味美,品质优良,远销广东、四川、云南等地。洋芋产业发展较快,规模逐年扩大,品质不断提升,种植面积逐步增加,基本实现坑种化,品质优良化。积极发展百合种植,全乡种植面积累计已达540多亩,可增加收入40万元,成为全乡人民增收的又一个新的亮点。.  

贾河乡

  贾河乡位于静宁县城南 77公里,属纯山区乡镇,西与通渭县接壤,南与秦安县毗邻,北靠李店乡,东依仁大乡,总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904亩。辖11村,79个村民小组, 2359户, 11320人。现有中小学校11所。主要作物有洋芋、玉米、冬小麦、糜子、谷子等。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明显,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已建成五处人饮工程,解决了 户人的用水问题。新修建道路5条,连接了通渭县新景乡、秦安县魏店乡、李店镇和仁大乡,两县四乡,加快了贾河乡与周边县乡的经济交流。    贾河乡地势高,山势陡,气候凉爽,便于喜阴性的农作物生长,加之历年偏雨多,洋芋种植已成为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每年种植面积高达 1万亩,总收入达900万元。全乡苹果种植面积达1万亩,所产苹果表面光洁,色度好,味鲜,耐储存,深受省内外客商青睐。.  

深沟乡

  深沟乡位于静宁县西南部,西南与通渭县毗连。总面积 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9万亩,辖8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7800多人。    深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光照充足,适宜于林果、蔬菜、药材的种植。苹果已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到 6430亩,其中优质红富士占80%,所产苹果色泽鲜亮,脆嫩香甜、每年吸引大量客商前来洽谈订货。洋芋产业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4690亩,基本实现坑种化和良种化,年产量5000多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及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建成“121”集雨水窖1556眼,大口井3眼,小机井11眼,塘坝2处,人饮工程1处,初步解决了人畜饮水的困难。农电网络覆盖全乡,砖瓦、草编等个体加工业逐步兴起,为全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店乡

  新店乡地处静宁县西南部,与通渭县陇川乡相毗邻,金牛河穿乡而过。总面积 64平方公里。有耕地3.8万亩,林草地1.3万亩。辖8个行政村,5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249人。有独立初中1所,完全小学8所。新建标准化小学3所,教学点2处,中小学危房改扩建面积2000平方米,建成了秦王、任刘2处人饮工程,解决了300多户人的饮水问题。境内治平河由西向东贯通,有静宁、通渭团结渠灌溉工程和鞍子山峡拦河闸蓄水工程,灌溉条件较好。    新店四面环山,形成独有的小气候,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川区适宜发展果园、蔬菜,目前已建成果园 2500亩,挂果面积1500亩,优质红富士栽植面积达95%以上。山区按照“集中连片、统一规划,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退耕还林,发展果树经济林。在各村主要沟系推广生态散养鸡,目前规模达已到10万只,形成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店乡剪纸艺术文明遐迩,素有“艺术之乡”之称。.  

三合乡

  三合乡位于静宁县西北部,东与原安乡相依,南与界石铺镇毗连,北与宁夏西吉县接壤,西北与会宁县为邻。总面积93平方公里,辖13村84村2514户12206人。平均海拔1960米左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侧斜,主要耕地和村庄分布在河沟台地,阳山湾岔。境内气候高寒干旱,无霜期短,燃料奇缺。农作物以春小麦、玉米、糜子、洋芋为主,兼种谷子、豌豆、扁豆、莜麦等;经济作物有胡麻、葵花等。    为了彻底改变群众广种薄收的传统农业习惯,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压夏增秋 ,压粮扩经,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走产业化种植的路子。2004年,种植双垄沟集流增墒地膜玉米9608亩,坑种、垄种洋芋10462亩,膜侧小麦1200亩,胡麻5676亩,全年人均产粮307公斤,人均纯收入420元。    历届乡党委、政府把梯田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按照田、林、路配套,综合治理的原则,切实加大梯田建设力度,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梯田面积达 420427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连续6年被平凉市水土保持局评为“梯田建设先进单位”。新修上等级公路达8 .6公里,乡村公路 208公里,实现了社社通汽车。围绕全乡“三大流域、四大林带”(中沟流域、北岔集沟流域、任岔沟流域,中沟梁林带、北岔集南山林带、中山林带、旧堡梁林带)治理,完成退耕还林13174亩,“三荒”15562亩,全乡现有林地33319亩,林地覆盖率达到23 .8 %。    全乡有小学 10所,教学点2年,初中1所,在校学生1834人,教职工91人。新建卫星地面接收站1个,村村通4座,调频广播发射塔2个,全乡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全乡可同时转2个频道的电视节目。乡上敬老院有10位五保老人住居,2000年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灵芝乡

  灵芝乡地处静宁县北部山区,距县城 17公里。全乡总面积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9015.63亩,粮田面积50430亩。辖19村95个社3116户14847人,其中农业人口14603人,非农人口244人。2003年人均产粮382公斤,人均纯收入953元。    境内海拔 1800 — 2000米,沟壑纵横,多为梁峁,植被较差,水土流失较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常有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农业主要以冬小麦、洋芋、玉米种植为主。    全乡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以来,以早酥梨、药材和坑垄种洋芋为主的种植业已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目前,早酥梨种植面积达 1万亩,实现经济收入100万元,种植洋芋达1.2万亩,年实现经济收入540万元。牛、鸡、猪等养殖业发展较快,全乡温棚养牛600多户,存栏2400头以上。 东庄村方圆洋芋淀粉加工厂和肉牛育肥养殖场, 占地 5300平方米,建筑面积3150平方米,年加工洋芋3000吨,生产精淀粉400吨,育肥肉牛60--80头,成为当地的小企业。地毯加工效益较好,年加工地毯2000平方米。坚持生态治理与结构调整相结合,建成万亩生态环境林建设基地3处,全乡造林面积累计达到4.1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65万亩,三荒造林2.47万亩,山毛桃2万亩,山杏1.5万亩,刺槐0.62万株, 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乡上设有独立初中 1所,村级小学16所,在校学生2329人,教师103人,卫生院1所,病床4张,医务人员10人,能做腹部结扎、阑尾炎等小手术。有村乡卫生室21个,村级卫生人员25人,有敬老院1个,文化站1个。同时设有工商所、派出所、邮电所、信用社、粮管所、供销社、农机站、农科所、兽医站等9个单位。安装有线电话462部,无线电话53部,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深沟乡特产大全




深沟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