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汉中市 >> 勉县

勉县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勉县谷歌卫星地图)


勉县简介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42.9万人 2406平方公里 610725 723000 0916 查看 勉县谷歌卫星地图

勉县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勉阳街道 约7.52万人 36.68平方公里 黄家沟村 查看 勉阳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武侯镇 约1.15万人 93平方公里

----

查看 武侯镇谷歌卫星地图
周家山镇 0 38.45平方公里

----

查看 周家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同沟寺镇 约1.89万人 206平方公里

----

查看 同沟寺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街子镇 0 0

----

查看 新街子镇谷歌卫星地图
老道寺镇 约2.6万人 66平方公里

----

查看 老道寺镇谷歌卫星地图
褒城镇 约1.14万人 34.6平方公里

----

查看 褒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金泉镇 约1.55万人 44平方公里

----

查看 金泉镇谷歌卫星地图
定军山镇 约2.69万人 ·勉县旅游·勉县特产·勉县十大特产·勉县十景·勉县学校名录·

----

查看 定军山镇谷歌卫星地图
温泉镇 约2.69万人 ·勉县旅游·勉县特产·勉县十大特产·勉县十景·勉县学校名录·

----

查看 温泉镇谷歌卫星地图
元墩镇 约1.52万人 105.6平方公里

----

查看 元墩镇谷歌卫星地图
阜川镇 约1.26万人 ·勉县旅游·勉县特产·勉县十大特产·勉县十景·勉县学校名录·

----

查看 阜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铺镇 约1.79万人 128平方公里

----

查看 新铺镇谷歌卫星地图
茶店镇 约1.12万人 79平方公里

----

查看 茶店镇谷歌卫星地图
镇川镇 0 53.5平方公里

----

查看 镇川镇谷歌卫星地图
漆树坝镇 0 89.3平方公里

----

查看 漆树坝镇谷歌卫星地图
张家河镇 0 323.6平方公里

----

查看 张家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长沟河镇 约6000人 420平方公里

----

查看 长沟河镇谷歌卫星地图

勉县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汉台区

  汉台区位于陕西省南部,是陕西汉中市城市中心区。全区辖7镇2乡7个街道办事处,205个行政村,40个社区,总面积5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4.5万亩;人口51.0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4万。 汉台区辖7个街道、7个镇、2个乡:北关街道、东大街街道、汉中路街道、中山街街道、东关街道、舒家营街道、七里街道、铺镇镇、武乡镇、河东店镇、龙江镇、宗营镇、老君镇、汉王镇、望江乡、徐家坡乡。    2003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72亿元,比上年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1亿元,增长5.2%。财政总收入达到2.7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3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11.3%和10.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3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0元,分别增长7.3%和6.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汉台区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这里历史文化遗存丰厚、自然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在这块史称“天汉”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褒斜栈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汉台、拜将坛等14处古迹被分别列为省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动植物生长环境得天独厚,被专家论证为水稻“最佳生长区”、有“天然植物基因库”和“天然药库”之称,也是重要的畜禽和水产品生产基地。   汉台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收、农村稳定”两大目标,以“建基地、引精品、抓销售、增效益”为指针,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重点,积极实施四大主导产业(粮油、畜牧、蔬菜、蚕桑)带动战略,同时对全区27万亩耕地进行了合理布局,划分了四个作物带,大力推广农业农村高新实用技术,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确保了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亿元,其中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92%,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1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全区压粮扩经,压劣扩优成效显著。粮食产量大幅下降,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快速增长;全区发展烤烟1万亩,桑园2万亩,蔬菜6.4万亩,杂果2.1万亩,家畜存栏210万头(只),肉、蛋、奶总产分别达1.24万吨、5050吨、3200吨。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已形成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田成方的新格局。   汉台区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大力实施结构调整战略,充分发挥地处城市中心的区位优势,稳定发展一产,扩大发展二产,加快发展三产,以此壮大地方财源,增加财政税收。目前, 全区三次产业结构已经调整到10:50:40,财政总收入达到26072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7618万元,五年年均递增6.6%和8.6%。   工业是汉台区支柱产业。汉台区着力构建以汉江建材为龙头的建材产业群,以汉江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群,以百特纸业为龙头的造纸和包装装潢产业群,以青啤汉中分公司为龙头的食品饮料产业群,以伟志服装为龙头的服装产业群和以理想化工为龙头的化工产业群,形成龙头带动下的群体型区域工业格局。在抓好“龙头”的同时,该区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乡镇工业和街道工业,优先工业产业结构,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43亿元,五年年均递增7%。同时,加快发展建筑业,去年建筑业增加值达到18.7元,五年年均递增13.5%。2002年,在全区财政总收入中,二产占36.9%;在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中,二产占29.9%,达9621万元。其中工业达6609万元,建筑业达2558万元。   服务业、商贸流通业和新兴产业是汉台区主导产业。我区积极发展批发零售贸易业和房地产业。先后建成北城货运市场、盛隆家俱城、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新时代建材批发市场、陕南电子城等各类市场50多个,在为一产、二产提供产品终端服务、拉动相关产业的同时,对财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区依托城市资源,以科技、房地产、文化娱乐、信息咨询、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提升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目前,以第三产业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45%,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分别达32710户和659户,从业人员达到84972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的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26.4%。   立足“汉、水、绿”三大特色,加快了天台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褒河省级森林公园、拜将坛等景点建设,开发了凤家沟田园风光旅游区、太阳岛旅游区等一批旅游新产品,使旅游产业对全区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三产业提供的财政税收已占汉台财政总收入的58.1%,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2.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达5248万元,房地产业达2174万元,在三产提供的财政税收中,分别占34.66%和14.36%。   旅游资源   汉台是汉王朝的发祥地,有天汉、天府之美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世人所瞩目。区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石门十三品被誉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拜将坛与饮马池、明珠桥、汉中府文庙、宝峰寺、天台山、汉南书院。有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历史文化名城纪念地8处。现存古遗址有褒斜栈道、山河堰、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瑞王府等;古建筑有东塔、汉中府文庙、汉中府城隍庙琉璃照壁、明珠桥、虎头桥等;风景名胜有天台山、哑姑山、磨子桥等;有兴元湖、莲花池及天台山森林公园三座公园。   以本区为轴心,东有名重天下的朱huan之乡及张骞、蔡伦墓;南有山水清幽的风景区南湖及古文化遗址梁山;西有-的古战场定军山、阳平关及诸葛亮墓祠;北有道教仙山紫柏山张良庙及褒斜栈道遗址。本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虽地属西北,但处处一派南国风光。区内交通便利,有航空、铁路、公路连通四面八方。还有鑫源湖、金江、花苑、田园、汉中等星级宾馆饭店和世纪阳光、天汉、东方红、商业、友谊、中汇等众多商场,为旅客行、玩、吃、住及购物提供便利。   

南郑区

  南郑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6°30ˊ-- 107°22ˊ,北纬 32°24ˊ-- 33°7ˊ之间。县域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旺仓县接壤,边界长度分别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与陕西省宁强县、勉县为邻,边界长度分别为37公里、83公里;东与城固县、西乡县毗连,边界长度分别为79.3公里和39公里;北与汉中市汉台区隔江想望,边界长度为40公里,县界总长度围437公里。县境东西最长直线距离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县总面积2823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城关镇周家坪村,位于县境北部,东北距汉中城12公里,距陕西省省会西安390公里(经佛坪、周至县)。有跨省公路汉中~南江路穿城而过;距汉中火车站13公里,距汉中飞机场10公里。   行政区划   南郑县辖18个镇、12个乡:   镇:城关镇、圣水镇、大河坎镇、协税镇、梁山镇、阳春镇、高台镇、新集镇、濂水镇、黄官镇、青树镇、红庙镇、牟家坝镇、法镇镇、湘水镇、小南海镇、碑坝镇、元坝镇   乡:胡家营乡、歇马乡、郭滩乡、忍水乡、两河乡、塘口乡、喜神乡、高家岭乡、西河乡、福成乡、白玉乡、魏家桥乡   建制沿革   南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考古工作者在县境北部的梁山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址遗物证实,南郑地区早在数十万年前即有古人类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时期,已有较发达的农牧业、手工业。南郑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社会从古到今各个时期的承载、延续踪迹都可以在这找到。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筑南郑城后,厉为汉中郡.道.府附郭首县。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正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三国时蜀汉与曹魏在南郑地区进行过激烈较量;   晋武帝泰始年间,南郑为梁州及汉中郡治所。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南郑县改为光义县,治所不变;隋开皇初年复称南郑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废汉川郡置梁州,南郑为州治所;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南郑为山南道梁州属县;   宋代,南郑为府辖县及路、府治所;   元朝(1271~1368年)设陕西行中书省,南郑为兴元路路治,南郑县正式划归陕西;   明朝时期南郑为汉中府治,其间明末农民起义军在南郑地区留下众多可歌可泣的斗争史话;   清朝时期南郑属陕西布政司汉中府辖县。   民国17年(1928年),撤销汉中道,南郑县直属省辖。20世纪30年代初,南郑县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之重要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随即将南郑分置为南郑县与南郑市。南郑县迁治与汉中城东的十八里铺,除汉中城及郊区归南郑市外,其余集镇和乡村仍由南郑县辖领。   1954年底,将四川省通江县的碑坝区划归南郑县。1958年底撤销南郑县,辖区并入汉中市。1961年9月县市分设,划汉江以南原南郑县辖的冷水、汉山、红庙、南海、碑坝五区及原褒城县辖的高台、新集、黄官三区和原黎坪中心区的部分区域为南郑新政区。   今南郑县实为两省四县(区)边缘地区组成的老名新县,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1996年6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将原来县辖的9区、10镇、58乡合并为19镇、19乡;2001年11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合并乡镇,全县辖18镇、12乡。乡镇以下行政村501个,村以下村民组3805个。2002年4月,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14个。   地形地貌   南郑在陕西的地貌分区中,属陕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境内横 东西的米仓山构成地貌骨架,汉江环绕东北部,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县域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区(属汉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区(属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区(属米仓-大巴山构造剥蚀中山的一部分)。三种主要地貌的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11.8%、22.5% 、65.7%。全县最低处是圣水镇东部的汉江河滩,海拔484米;最高点在南部碑坝镇与四川省交界的铁船山,海拔2468米;相对高度差1984米。   河流水文   本县主要河流有9条,除汉江过境外,以米仓山主脊为界,北坡有濂水河、冷水河、漾水河汇入汉江;南坡有西流河、碑坝河、后河、长潭河、焦家河汇入四川省嘉陵江。河流总长度365.4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支流65条,总长886公里。河网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年径流深835.14毫米,径流总量多年平均为2352亿立方米,年内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5、6月径流量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区域夏季水稻插秧时用水困难。   [气象要素评述]   气温2002年是最高年,冬无严寒,夏季酷热,冬、夏、秋气温持续偏高,前年平均气温15.1 ,较常年偏高0.9 ,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年。   矿产资源   全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储量较大,品味较高。现已发现的矿产资源24种,矿产地139处。已经过不同程度的勘查,有探明基础储量及资源量的矿产10种,矿产地24处,矿产资源中,金属类8种:铁、钛、钒、铜、铅、锌、镍、钴;非金属类16种:白云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长石、黄铁矿、磷、石灰石、高岭土、砖瓦粘土、大理石、花岗岩、水晶、重晶石、煤、矿泉水等。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碑坝地区,非金属矿分布在浅山丘陵地区。矿藏中,石灰石、花岗岩、石英砂石、白云岩、高岭土等,在汉中占有重要位置,尤以分布在上、下梁山的石灰石储量大,达12613万吨,且品位高,易开采。硅矿储量约1000万吨。铁矿882万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按1990年不变价)估算约754亿元。目前除已经或初步开采的14种矿产外,其余尚待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南郑地处南北过渡地段,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薯、油菜、烟叶、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萝卜、白菜、番茄、黄瓜、苦瓜、茄子、山药、瓜类等34种。此外,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乔灌木、中药材、花、草为主。已知乔灌木57科、164种,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马尾松、漆类,杉、柏、椿、竹等;还有油桐、油茶、茶叶、柑、桔、棕榈、楠竹等亚热带树种;药用树种主要有杜仲、厚朴、樟类;珍稀树种主要有冷杉、银杏、粗榧、鹅掌楸等约14科、18种。中草药用植物品种多、品质好、数量多,计有661中,已开发169种。大宗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黄姜、乌药、党参、元胡、栀子、细辛、金银花等,贵重药材有麝香、熊胆、牛黄、黄连等。其中党参、天麻、何首乌、绞股蓝等分布广、出产多,为传统出口药材。全县林业用地18万余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1.18%,活立木总储量1188万立方米。全县草地近3.26万公顷,可利用面积3.06万公顷,已利用2.3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75%,其中300亩以上的大块草场33块。草地植物多达56科、600多种,可用作饲草者500多种。   [动物资源]   已发现兽类5目、11科、18种鸟类9目、22科、81种;两栖爬行动物雷3目、7科、14种。   [水资源]   全县河流密布,水量丰盈。水资源总量24.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3.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车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顷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于陕西省及全国人均占有数。   旅游资源   南郑地处秦岭、巴山之间。跌宕起伏的山川地势,温暖湿润的海陆气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南秦巴山地自然风竟和湖光山色。  

城固县

  城固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盆地中心地带,北靠秦岭,南依巴山,是西汉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县境东临洋县,西接汉台、留坝,南界南郑、西乡,地处北纬32°45′,东经107°02′——108°29′之间。全县南北长101公里,东西最宽42公里,海拔最高2602.2米,最低467.0米,县域总面积2265平方公里,辖18个镇(18个镇,5个办事处,17个社区居委会),310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县人民政府驻地博望镇,距汉中市31公里,距省会西安242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阳安铁路穿境而过,西汉高速、石天高速横贯全县,108、316国道与境内70余条通乡公路联通成网。境内有军民两用机场一座,形成了铁路、公路、船运三大体系相互配合的交通网络,是陕甘、川毗邻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城固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年降雨量843.9毫米,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誉。长江最大支流——汉江横贯东西,其支流湑水河、文川河、南沙河、堰沟河、牧马河纵横交错。我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物产富庶。主导产业形成了以桔、猪、药、菜、蚕、茶、水产养殖七大产业格局。   城固历史悠久,迄今有2300余年的历史。汉高祖蓄粮练兵曾以城固为重点,赖以完成帝业。诸葛亮北伐曹魏以城固为屯粮之所。据《汉书·地里志》:“汉中郡有成固县”,且汉中郡下注有“秦置”二字。故城固县设置县级政区始于秦置汉中郡之年。秦置成固县,南朝刘宋改“成固”为“城固”,唐武德二年更名“唐固”贞观二年复城固迄今。   全县行政区划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唐至清代,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唐到清代,本县行政区域采取“里”、“地”等单位进行划分设置;民国时期,本县分东南西北4个区,区下有村、排、甲的设置,后4区划为12区;1949年12月,全县划编为11个区119个乡,城内并设8街,乡以下为行政村,1958年9月全县人民公社化,成立26个人民公社,公社下的社、队,按营、连、排建制。   1986年初,全县共设9区(辖44个乡和11个乡级镇)、一镇(镇辖4个办事处)。随着乡镇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全县行政区划进行了较大的调整,1996年撤区并乡后为18个镇、12个乡;2001年9月,根据省政府在杨凌召开的全省并乡建镇工作会议精神,我县乡镇行政区划又进行了相应调整,调整后,全县共辖18个镇、6个乡,5个办事处、17个社区,310个行政村。2015年根据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再次进行了撤并乡镇,调整后全县共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 处,分别是:博望街道办事处、莲花街道办事处、龙头镇、沙河营镇、文川镇、柳林镇、老庄镇、桔园镇、原公镇、上元观镇、天明镇、二里镇、五堵镇、双溪镇、小河镇、三合镇、董家营镇。  

洋县

  洋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盆地东缘,北依秦岭,南靠巴山,东接佛坪、石泉县,南邻西乡县,西毗城固县,北界留坝、太白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1′~108°33′,北纬33°02′~33°43′之间,东西宽约56公里,南北长约76公里。汉江由西向东横贯其中,西汉高速、108国道,阳安铁路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3206平方公里。历史文化悠久,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四通八达,开发前景广阔,古为“汉上明珠”,今称“朱鹮故乡。”是黑米的原产地, 洋县辖16个镇、10个乡: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龙亭镇、谢村镇、马畅镇、胥水镇、溢水镇、磨子桥镇、黄家营镇、黄安镇、黄金峡镇、槐树关镇、金水镇、华阳镇、茅坪镇、白石乡、长溪乡、四郎乡、关帝乡、窑坪乡、草庙乡、石关乡、秧田乡、桑溪乡、八里关乡。   【历史沿革】   洋县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定居.古属梁、雍之域.晋以前为城固县辖地.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内置兴道县、黄金县。 其后,时局多变,郡县频设。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洋州。唐乾元元 年(758年)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为洋县。中华民国2年(1913年),县地属汉中道,17年(1928年)撤道,行省、县制,洋县录属陕西省政府。1931年8月,成立了中共洋县地下县委,机关驻地在洋县中学。1949年12月4日,中共洋县地下党组织紧密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五十七师由安康西进部队,胜利解放洋县,14日,宣告中共洋县委员会、洋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直至1961年9月,县域前后共有七次变动,之后迄今,县域再无变更。自解放以来,一直是汉中市(地区)的属县。   【行政区划】   2002年4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撤销本县阳河、铁河、坪堵等6个乡,将全县32个乡镇合并为26个乡镇。至2003年末,本县辖16镇,10乡,366个行政村,2496个村民小组,4个居民委员会。26个乡镇(按经度排列)是:洋州镇、戚氏镇、贯溪镇、龙亭镇、谢村镇、湑水镇、溢水镇、马畅镇、磨子桥镇、黄安镇、黄家营镇、黄金峡镇、草庙乡、槐树关镇、金水镇、茅坪镇、华阳镇、桑溪乡、白石乡、四郎乡、关帝乡、窑坪乡、石关乡、秧田乡、八里关乡、长溪乡。   【人口状况】   2002年底,全县总户数123043户,总人口4400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5382人。总人口中男236444人,占总人口的53.73%;女203639人,占总人口的46.27%。男女之比116.11:100。全年出生人口3884人、死亡人口297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29‰。现为国家级贫困县,农村人口平均年收入1570元,生活在贫困线下(标准是年人均收入693元)的人口数量是92510人,31503户,占全县人口总数的21%。(2008年2月)   2003年,全县总户数133260户,总人口439746人,其中非农人口66607人。总人口中男234971人。占总人口的53.43%;女204775人,占总人口的46.57%,男女之比为114.75:100。全年出生人口4030人,死亡人口299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洋县气象局是国家事业单位,集业务、服务、管理于一体,承担洋县气候监测、预报服务、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安全管理职能。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令社会满意,是我们的工作目标。为地方政府领导提供防灾减灾决 策服务,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发展气象科技信息服务,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进入九十年代,业务现代化建设迅速。如今,单位建成局域网,开通了电信Adsl和移动光纤宽带,气象数据采集实现自动化,气象观测的编、发报和统计报表全部电脑化,办公实现无纸化;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气象资料接收、处理完全自动化.一个颇具现代化的“气象防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已经建成1.84‰。   【地形地貌】   洋县东部为秦岭山脉向东南延伸的余脉和巴山向东北斜落的山麓交汇处;中部汉江自西入县境,汇南北22条支流横贯其中,切割而下,形成90余里黄金峡;北部山地为东西走向,是我国巨型纬向构造带的一部分,属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以来的仰斜断块构造,在新生代强烈褶皱块断作用和第四纪古冰川作用及现代流水切割作用下,形成东、南、北三面环山,一面迎川。全境地势北、东部山坡高陡,中、西部川道低平,南部浅山丘陵地带低缓。根据地貌分为:中西平川区,占6.7%,一般海拔高度在500米左右;东、南、北山地区,占72.2%,一般海拔在950米以上;南、北丘陵区,占21.1%,一般海拔在550~840米之间。境内最高点华阳昏人坪梁,海拔3071米;最低点黄金峡的白沙渡,海拔389.7米。   【县城驻地】   洋县县城位于洋州镇内,属县委(驻地:县城文明西路)、县人民政府(驻地:县城卫生街)机构所在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县城距陕西省会西安市约195公里,距汉中市56公里,海拔476米。2003年底,城区总人口约5.4万人,县城面积8.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1.2%。   ①2007年10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缩短了洋县与省会西安的距离!   西安荷池寨—户县崂浴口30.9公里,户县崂浴口—洋县槐树关147.73公里 洋县槐树关— 洋县洋州镇约17公里   【河流状况】   洋县境内主要河流有汉江、湑水河、溢水河、灙水河、酉水河、金水河、子午河、沙河、东沙河和椒溪河10条河流。其中,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境内流长84公里,天然落差84.5米,流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洋县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2002年全县气候总的特征是:温度高、降水少、日照 充足.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5.2℃,较历年平均值偏少0.8℃,年降水量682.3mm,较历年平均值偏少20%,日照2010.6小时,较历年平均值偏多15%,年极端最高气温38.2℃,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6.8℃,出现在12月.   2002年气候变化最大的是6月8日~9日的特大暴雨。全县累计降雨量达69mm以上,其中秧田、金水等暴雨中心地区累计降雨量达269mm,境内江河水暴涨,沟溪山洪暴发,塘库爆满洪溢。汉江、湑水、溢水、灙水、酉水、金水河等主要河流均出现近年来最大洪峰流量。金水河9日凌晨2:30~4:30洪峰流量达4400m 3/s,下泄水头高达6m,为历史罕见。   2003年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水丰富,日照偏少.气候概况是:年平均气温14.7℃,较常年偏高0.3℃,年降水量935.3mm,较常年偏多11%,日照1543.8小时,较常年偏少12%,年极端最高气温37.0℃,出现在7月31日,最低气温-6.3℃,出现在1月6日。   全年出现暴雨3次,分别是:8月29日,降水量59.4mm,9月6日,降水量61mm,9月19日,降水量65.5mm。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2年底,洋县土地总面积4796297.3亩,其中农用地 4413671.4亩,占总面积的92.02%;建设用地 146878.6亩,占总面积的3.06%;未利用地 235747.3亩,占总面积的4.92%。农用地中耕地621671.8亩,占14.09%;园地7676.4亩,占1.08;林地3505931.6亩,占79.43%;牧草地139797.9亩,占3.17%;其它农用地98593.7亩,占2.23%。建设用地中交通运输用地11925.6亩,占8.12%;水利设施用地18094.1亩,占 12.32%;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116858.9亩,占 79.56%。   2003年比2002年,灌溉水田减少了685.2亩,望天田和旱地减少了19357.1亩,耕地面积共减少了20042.6亩,园地面积减少了455.3亩,林地面积增加了23836.2亩,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减少了260多亩,年末农用地总面积4416741.6亩,比上年增加了3070.2亩;建设用地147375.7亩,增加了497.1亩;未利用地232180亩,减少了3567.3亩。   【水力资源】   洋县有江河面积2675亩,塘库面积10653亩。地表水年径流量13.8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4.5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36.44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15万千瓦。   【矿产资源】   洋县矿产资源较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16种。钒钛磁铁矿总储量4507.3万吨,膨润土5711.6万吨,石墨1000万吨,石英100万吨,石膏2815.7吨,石灰石90亿吨,粘土2503.3万吨,沙金约282公斤,还有铜矿、硫铁矿、矽线石、长石、稀土、电气石、熔炼水晶、花岗石、大理石等。   【植物资源】   洋县境内植物品种繁多。有铁杉、冷杉、红豆杉、银杏、香樟等乔木树种72科152属321种,活立木蓄积量1689.5万立方米,其中用材林929万立方米,年生长量约36.8万立方米。有天麻、杜仲、厚朴、枣皮、黄姜、绞股蓝等中药材469种,其中2002年发展中药材8.2万亩,2003年发展中药材4.4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油菜为主,其次有玉米、黄豆、蚕豆、高粱、大麦、芝麻、花生和薯类等。   【动物资源】   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兽类20多种,鸟类30余种,两栖爬行动物10多种,鱼类15种,昆虫类30余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朱鹮(红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扭角羚)、金钱豹、白冠长尾雉等6种。尤以世界珍禽——朱鹮,闻名全球。1981年5月曾在本县四郎乡金家河、八里关乡姚家沟首次发现,当时仅7只,止2003年底,朱鹮种群数已超过400只。二级保护动物11种,有:狗熊(黑熊)、鬣羚(苏门羚、明鬃羊)、猕猴、岩羊(石羊)、灵猫(大灵猫、九节狸)、水獭、大鲵(娃娃鱼)、锦鸡(金鸡)、红腹角雉(野鸡)、长耳鸮(猫头鹰)、雀鹰(鹞)。   【旅游资源】   洋县地处汉江之滨,青山碧水,风景秀丽。境内可开发的旅游项目繁多,现已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有:世界珍禽朱鹮生态园游览区,古柏环绕的龙亭蔡伦墓祠和蔡伦纸文化博物馆,金碧辉煌的智果寺藏经楼,松青竹茂、四季如春的石关青武山(青山观浏览区),群峰竞秀、层峦叠翠的华阳森林公园(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古朴雄伟、结构精美的开明寺塔。傥滨公园正在筹建之中,还有风光旖旎的两角山、金鸡山,“宫殿锁烟霞,流泉万壑幽”的丰都山,“雷向江中驱乱石,水从天上倒狂澜”的黄金峡奇观等待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项目和自然风光旅游项目。   【地方特产】   黑米,洋县种植黑稻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西汉汉武帝时代开始,直到清朝末年,洋县黑米均是向帝王进献的贡米。 洋县黑米色泽乌黑,内质色白,煮成粥为深棕色,味道浓香,营养价值甚高。据1981年陕西省粮油检测站化验分析:黑米含蛋白质8.5%,比普通大米高1.7%;含赖氨酸等8种氨基酸,比普通大米高15%。另据商业部有关部门化验分析:黑米每百克内含维生素B10.21mg,B20.16mg,含脂肪2.8%,另外含磷、钙、铁、锌等无机成分也比较高。  

西乡县

    西乡县,古属梁州,东汉设城置县。现属陕西省汉中市,辖15个镇、8个乡:城关镇、杨河镇、柳树镇、沙河镇、私渡镇、桑园镇、白龙塘镇、古城镇、峡口镇、堰口镇、茶镇、高川镇、两河口镇、五里坝镇、大河镇、钟家沟乡、左溪乡、罗镇乡、司上乡、马家湾乡、三花石乡、子午乡、白勉峡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23500。行政区划代码:610724。区号:0916。拼音:Xixiang Xian。   该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介于东经112.87与北纬35.17之间。县境东邻石泉、汉阴,南界镇巴和四川通江,北连洋县,西接城固南郑。东西长94.5公里,南北宽64.5公里,总面积3240平方公里,海拔在371—2413米之间,山区丘陵面积占93.2%,平川占6.8%。全县辖25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0.48万户,40.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2万人,农业劳动力17.7万个,有汉、回、苗等13个民族。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14.4oC,年平均降水量923.5毫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生态优异,素有“小江南”美誉。   历史   本县自蜀汉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已历l769年(止于199O年),其间,隶属关系、疆域扩削、县名更易、治所迁移均变化巨大,据《薛志·建置志》云,曾有一城、二州、四郡、六县等设置。   建置沿革   夏、商(约公元前2l世纪一前11世纪)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   西周(前lO27一前771)县地属雍州楚国。   东周(括春秋、战国)前期(前77O一前312),县地仍属楚有。周赧王三年(即楚怀王十七年,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秦楚发生“丹阳之战",秦师获捷,乘胜占领楚之汉江中上游地区,直至战国末(前221),县地属秦国汉中郡。   秦(前22l一前2O7)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   西汉(前2O6---25,包括新莽和更始政权)承袭秦制,仍行郡县。武帝元封五年(前1O6)分全国为十三州(郡),县地大部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东北隅属汉中郡之安阳县。新莽地皇四年(23),公孙述割据益州,占有巴、汉,13年中,县地为公孙政权所辖。   东汉光武建武十二年(36),破蜀灭述,县地复归汉有,仍属益州汉中郡成固县。和帝永元七年(95)以班超平定西域有功,封定远侯,食采于县地(括今镇巴),并建平西城(又名平阳城、定远城),为本县建城之始。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据汉中,复汉中郡名。郡名两更,县地仍属。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l9),刘备取汉中,县地归蜀。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县南境置南乡县(即今西乡、镇巴二县地),从此本县脱离成固,独立行政,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设县治于归仁山(今镇巴县渔渡坝古城堡)。是年,蜀将张飞晋封“西乡侯",寄食采于南乡县。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即魏元帝景元四年(263),曹魏灭蜀,分广汉、巴、涪陵以北7郡为梁州,本县归魏,属梁州汉中郡。   西晋统一中国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张飞封侯西乡,改南乡县为西乡县。   西乡县之得名,虽有数说,但以张飞食采之说较为可靠。治所由归仁山北移平西城,仍属梁州汉中郡。愍帝建兴元年(313),仇池氐杨难敌据汉中,次年,梁州人张咸起兵逐氐军,投归益州巴氐李雄,;由此本县遂为李雄所建之“大成"所有,行政隶属仍为梁州汉中郡。   东晋(括十六国)初,本县尚归成汉(即大成)所有。晋穆帝永和三年(347) 桓温伐蜀,成汉灭,本县归晋。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 73),苻坚派兵攻取梁、益二州,本县遂为前秦占有。孝武帝太元九年(384),桓冲遣将杨俭期收复汉中,本县复为晋土。安帝义熙元年(405),谯纵叛晋,割据梁,益,仇池氐王杨盛乘虚据汉中,以地请降后秦,但因杨盛窥伺两端,游离于东晋、后秦之间,东晋、后秦皆无实际管辖能力,汉中郡、县实为杨盛政权所辖。义熙九年(413),刘裕命益州刺史朱龄石灭谯纵,收复四川东晋王朝乘胜克汉中,本县再归晋。在东晋1O3年中,汉中郡县兵连祸结罗几易统治,但西乡县名未变,治地平西城未动,始终归梁州汉中郡所辖。   南北朝历刘宋、萧齐至萧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即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梁州刺史夏侯道迁以汉中叛降北魏。北魏政权于县境(今峡口)设丰宁戍。改西乡县为丰宁县,寓五谷丰稔,四季咸宁之义。并立丰宁郡领丰宁县,郡县同驻丰宁戍,改属东梁州领辖,旧治平西城遂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北梁州刺史兰钦收复梁州,本县还梁,复西乡县名,治所仍驻丰宁戍,属北梁州汉中郡所辖。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551)侯景溯江犯江陵,梁萧绎(次年称帝)求救西魏,约许割让汉中。西魏乘机于废帝元钦元年(552),遣将达奚武占领汉中,本县又为西魏所有。西魏恢复北魏建置,废西乡县名,再立丰宁郡、丰宁县于丰宁戍。次年,析北梁州和直州(即北魏东梁州)之地置洋州于泾洋河口西岸蒿坪山之阳(即今四季河),以洋水为名,此为本县立州之始。洋州领洋州、怀昌、洋中、丰宁四郡。洋川郡辖黄金县;怀昌郡辖怀宁县;洋中郡无考,丰宁郡辖丰宁县。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觉代魏立周,本县即为北周所有,仍属洋州丰宁郡,县名驻地均无变动。   隋立,本县即属隋土。文帝开皇三年(583)撤郡,行州县两级制,时,丰宁县仍属洋州。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州复郡。翌年撤梁、洋二州,合为汉川郡;改丰宁县复西乡县名(从此县名迄无更)多同时将县治由丰宁戍移往所废之洋州治地蒿坪山之阳,且立洋源镇(军事建置)于此,县镇同治,归汉川郡所辖。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废郡复州,析汉川郡之西乡、兴势、黄金三县,再立洋州于西乡州县同治蒿坪山之阳。七年(624)析西乡南境置洋源县(今镇巴县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lO道,本县属山南道洋州辖。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调整区划,山南道分为东西二道,本县随洋州属山南西道。天宝元年(742)改洋州为洋川郡。十五年(756)郡治由西乡迁往兴道(贞观二十三年改兴势为兴道,今洋县)。   肃宗乾元元年(758)再撤郡复州,改洋川郡为洋州。一迁一改,本县仍属。代宗大历元年(766),洋源县治因兵事烧劫,侨驻本县白湍村(今古城子,亦为两晋至萧梁的西乡县治)。敬宗宝历元年(825)撤销洋源县,其地大部并入西乡县。僖宗光启三年(887),洋州设立武定军(军事建置)。昭宗景福元年 (892)风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以讨杨复恭为名,取凤、兴、洋三州。昭宗天复二年(902),朱温进入关中,把持朝政,杀戮大臣,四川王建乘机以假道勤王为名,占领兴元(汉中),洋州武定军节度使李思敬迎降,本县随洋州归前蜀。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即前蜀咸康元年,皇子魏王继岌伐蜀至兴州(略阳),前蜀武定军节度使王承肇即以洋州北降后唐,本县随之。后唐闵帝应顺元年 (934)正月,盂知祥遣将张业入兴元,武定军节度使孙汶韶又以洋州降后蜀,因避孟知祥讳,乃改洋州为源州,本县从属。   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将王全斌、刘光义灭后蜀,改源州复洋州,本县与兴势、黄金、真符同为洋州辖。宋太宗至道三年(997)改道为路,分全国为15路,本县随洋州属陕西路。神宗熙宁五年(1072)增建利州路,本县随洋州属之,县治仍驻蒿坪山之阳。   南宋仍行路、府(州、军)、县制。高宗绍兴十四年(1l44)利州路东西两分,本县归利州东路洋州辖。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灭。次年,蒙古军入侵金、洋、梁(兴元)三州,战争屡年,西乡城毁治废达18年。宝祜元年(1253),即蒙古宪宗三年,忽必烈遣使戍守兴元诸州,“草创之初,未暇为经久之规",沿袭宋制,并利州东西两路为兴元路。本县归兴元路洋州辖。时,县城已毁,因陋就治于蒿坪山之阳。   自忽必烈在兴元诸州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后,历19年始建国号为元,其时,本县已为元土。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全国设lO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后增至11个),代“中书省"分治天下。从此,本县脱离洋州,改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元晚期县治方由蒿坪山之阳迁来今治。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 (1365),夏明玉珍取兴元,本县随之又属“大夏"6年。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O),大将徐达克兴元,改兴元路为汉中府,洪武九年废行中书省,分全国为13承宣布政使司,本县即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汉中府。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肃亲王豪格遣将贝勒尼堪等进占汉中,县土遂归清有。清承明制,本县仍属陕西布政使司(后改称陕西巡抚部院,俗称陕西省)陕安道汉中府辖领。清仁宗嘉庆七年(1802)析本县南境24地置定远厅(今镇巴县)。   中华民国元年(19l2)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日成立临时政府,是时,陕西省已先宣告脱离清朝统治。民国2年并汉中、兴安 (安康)、商州为汉中道,本县属之。民国17年撤道,行省、县二级制,本县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省下增设行政督察区(即专员公署,简称专区),本县属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南郑)所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O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乡解放。新中国行省、县两级制,省下分区设置行政督察机构。本县初属陕甘宁边区陕南行政公署,l951年属陕西省南郑区专员公署,1954年属陕西省汉中区专员公署,1955年6月属陕西省汉中专员公署,l96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l97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7月,汉中撤地设市后属汉中市至今。       农业资源:      西乡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茶叶基地县、瘦肉猪基地和樱桃产业基地县。全县有耕地47万亩,其中水田21万亩;林地266万亩,牧地68万亩,经济林20余万亩。年产粮食15万吨,西镇牛为全国良种黄牛之一,另外银杏、香菇、黑木耳、核桃、板栗、生漆、蚕茧、龙须草等林特产品也有一定规模,还产杜仲、天麻等20多种名贵中药材。   目前,西乡已成为全国第二大樱桃产业基地,近日又专程从农业科技大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请来专家,研究樱桃产业的深加工,在未来的几年里,相信樱桃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由于西乡县地处汉中盆地东部,北由秦岭山脉阻挡,气候条件决定了西乡是一个适宜种植茶叶的地方,茶中极品的午子仙毫正是出自这里,近年来,政府大量发展种植茶叶,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实惠。      

勉县

宁强县

   宁强位于陕西省西南角、汉中西部,介于东经105°21′10″—106°35′18″、北纬32°37′06″—33°12′42″之间,地界三省、毗邻八县,东邻勉县、南郑县,南接四川的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西连甘肃的康县、武都区,北与略阳县相连。   全县总面积3246.8平方公里,常用耕地面积31万亩,其中水田6.6万亩。总人口33.96 万人,其中农业人j口30.55万人,有回族、蒙古族、苗族、藏族、壮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近千人。辖26个乡镇269个行政村、8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超过2万人的乡镇有6个,其中3万人以上的2个,低于5000人的乡5个。宁强属中低山区县,北属秦岭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600米;南属巴山山系,大部分海拔1000-1800米。县委、县政府驻地海拔800米。毛坝河镇三道河九垭子主峰海拔2103.7米,为全县最高峰;燕子砭镇嘉陵江入川处海拔520米,为全县最低点。宁强是汉江发源地,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4.68亿元,财政总收入7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1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1元。   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地形多呈“V”形构造,最高海拔2103.7米,最低海拔520米,分为谷坝、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五个地貌类型。属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   行政区划   宁强县辖12个镇、14个乡:汉源镇、高寨子镇、大安镇、代家坝镇、阳平关镇、燕子砭镇、广坪镇、青木川镇、毛坝河镇、铁锁关镇、胡家坝镇、巴山镇、舒家坝乡、庙坝乡、南屏乡、宽川乡、巩家河乡、东皇沟乡、曾家河乡、太阳岭乡、苍社乡、巨亭乡、安乐河乡、禅家岩乡、黄坝驿乡、二郎坝乡。   历史沿革   宁强原名宁羌。古属梁洲,为氐羌据地。唐朝初年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宋乾德三年直属京师,南宋绍兴三年设大安郡,辖三泉县。明洪武三十年在县城建宁羌卫,后置宁羌州。1935年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2000年,宁强县辖11个镇、2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339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31121 高寨子镇 17971 大安镇 24369 代家坝镇 18774 阳平关镇 25946 燕子砭镇 26830 广坪镇 9880 青木川。镇 7260 毛坝河镇 12309 铁锁关镇 13704 胡家坝镇 14793 舒家坝乡 8802 滴水铺乡 5963 庙坝乡 5422 南屏乡 6172 宽川乡 6042 巩家河乡 6763 东皇沟乡 4251 曾家河乡 7160 双河乡 4893 竹坝河乡 3297 太阳岭乡 6600 苍社乡 4426 巨亭乡 3778 安乐河乡 5641 八海乡 4038 关口坝乡 6236 禅家岩乡 5664 黄坝驿乡 4014 茅坪沟乡 3729 二郎坝乡 4218 水田坪乡 3329。   优势资源   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生物、矿产、水能资源是宁强的三大优势资源。全县林木资源丰富,有树种282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树种有连香、杜仲等7种。林业用地316万亩,森林覆盖率49.8%,活立木总蓄量达419.8万立方米,有五丁关、红石梁两大林场。已初步形成以杜仲、天麻、西洋参为主的中药材,以木耳、香菇为住的食用菌,以核桃、柿饼为主的干鲜果等七大生产基地。生漆、油桐是宁强的传统项目,历史悠久。“宁强雀舌”、“金牛早”等名优茶叶,享誉海内外。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种,属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0种。宁强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养殖。养牛、养羊、养猪、养禽为主的养殖业已成为县上的优势产业。   宁强地处宁略勉三角地带,成矿条件优越,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列汉中市第二位。金属和非金属矿藏31种,矿石量26840万吨,潜在价值达132亿万。其中金属矿藏5种,42个矿点,主要有铁、铜、锰、锌、金等,经初步探明,单黄金储量既有3万多公斤。非金属矿藏占全县矿藏的94%,构成本县矿藏的主体,主要有石棉、磷、硫、重晶石、大理石、花岗石、海泡石、菊花石等。   县境内有嘉陵江、汉水两大水系,蕴藏水能资源17.46万千瓦,已开发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23万千瓦,正在建设中的省级重点建设项目——二郎坝水电工程计划装机5万千瓦,年发电量2亿度。   历史文化   宁强原名宁羌,系卫、州旧称,古属梁洲,县境东周以前为氐羌所据。秦汉为葭萌县地,唐初在阳平关设三泉县,宋乾德三年三泉县直属京师,开我国历史上中央直辖县之先河。1935年红军长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时,分别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于佑仁提“安宁强固”,改名宁强。1949年12月11日宁强解放。宁强历史文化沉淀甚厚,独特险要的地理位置,促使南北文化在这里撞击,秦蜀风情在这里融合,巴蜀文化特色鲜明。历代文人骚客对宁强多有题咏,如唐代的杜甫、李白,宋代的文同、陆游,明代的薛宣、杨慎,清代的曾国藩、何绍基以及近代的于右任、罗章龙等人,都曾写下赞美宁强的壮美历史篇。李白有诗曰:“秦开蜀道置金牛,汉水元通星汉流。天子一行遗圣道,锦城长作帝王州。”三国名将赵云曾在阳平关子龙山驻扎军队,古时入川险道“金牛峡、五丁关、西秦第一关”等遗迹犹存。诸葛亮经此而北伐,唐明皇越境而奔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宁强文化事业也蒸蒸日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本土书画、文学、音乐名家,其中多名书法人才多次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各项展览中获奖,这一现象被界称为“宁强书法”现象,引起了省内外的广泛关注。   名优特产   绿笋针茗茶   产于汉水之源的宁强县境内,是采摘清明前后的细嫩芽头,要求芽叶紧包,长短基本一致,不采病芽、虫芽、紫芽,经杀青、理条、做形、烘干、拣剔精制而成的高档名茶。此茶冲泡方法也相当讲究。取克茶叶置透明杯中,将杯倾斜,用开水(温度在95℃以上)沿杯壁冲下,使芽叶在水中翻滚,然后放平茶杯,不加盖,不摇动,先是茶叶悬堕于上,后芽叶舒展如绿伞徐徐下落,待完全泡开后,鲜活的芽叶如绿笋一般玉立杯中。即可见“绿伞下降,春笋玉立”之景象。   “绿笋针茗”茶是宁强县农业局2000年新研制开发的针形名茶,同年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品质鉴定,为陕西省唯一一枝针形名茶。全国著名茶专家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主任、全国茶叶学会理事长程启坤品“绿笋针茗”茶后,挥毫题字:“碧汤绿笋,嫩香针茗”。   宁强雀舌   来自汉江源头,茶叶生长在海拔800米——1200米间,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云雾缭绕,是生产有机茶叶的理想基地。   “宁强雀舌”茶是宁强研制出的扁形名茶。该茶于清明前后采摘,标准为1芽1叶初展,不能采紫叶、病虫叶、展开叶、对夹叶,不带鳞片、鱼叶、茶蒂、茶果、老叶及其它夹杂物。制作分杀青、理条、做形、烘焙、简易分装等工序完成,外形微扁挺秀,色泽翠绿,银毫披露,形似雀舌,汤色绿亮,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可谓茶中至宝,人间仙品。 1992年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品质鉴定,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测中心检测,茶叶含氨基酸3.34%,茶多酚24.7%,水浸出物44.11%,咖啡碱4.07%,产品面市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主销汉中、关中、广元、陇南等地,远销上海、北京,出口日本。199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奖,同年被选为国家特需用茶,1997年,参加97ˊ中国(北京)国际茶技术和茶文化交流会,并在茶业展会上荣获银奖,2004年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006年其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注册为证明商标。   工业经济   历程:宁强工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就有制陶业,唐宋时期有酿酒的记载,明朝时期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已经得到开发,清代逐渐兴起了纺织、印染、土陶、冶炼、火柴等工业,民国年间出现了以米面加工、酿造、缝纫、制鞋、木器、砖瓦、造纸为主的手工业,解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宁强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对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挂牌保护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健全了企业包抓联系制度、“绿卡”制度和挂牌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对工业的扶持力度,全县工业经济呈现出发展增速、效益增高的良好态势。   现状:“十五”期间,依托矿产、水能、生物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加大资源开发,盘活整活原有企业,先后建成了汉中长江公司、陕西金燕锌业、汉中金燕公司、山坪铅锌矿、天洋制药公司、丁家林金矿、球溪矿业、大关峡电站、永康油脂公司等一批规模企业,县域工业由矿产资源开发拓展延伸到水能、生物资源开发,工业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初步形成了以矿产采选冶炼、水能开发、生物加工为主的三大工业支柱体系。同时,“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汉中长江公司2万吨电解锌技改、天洋制药公司GMP生产线技改、球溪矿业公司西矿区和尾矿库技改、西秦建材公司10万吨粉磨站、丁家林金矿环保技改等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累计投入技术改造资金11976万元,年均增长11.4%,工业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28.03亿元,年均递增6.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09亿元。2006年,全县地方工业总产值完成9.29亿元,其中26户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6亿元。   前景:宁强地域宽广、物华天宝,是一块发展工业经济的热土。县境内矿产、水能、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极具开发潜力。今后,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坚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动力,通过改造提升和整合扩张,逐步壮大矿产采选冶炼、水能开发、生物加工三大工业支柱,努力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依托矿产资源,抓好代家坝、广坪、巩家河、庙坝等工业小区建设,建成一批矿产企业群;依托水能资源,重点启动嘉陵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新增水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依托生物资源,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宁强绿色食品工业品牌;依托科技进步,进一步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大力发展环保、循环、高效经济,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力争五年内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以上,完成金燕、鑫燕、同强公司和火烽垭金矿等工业企业技改项目。同时,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的突破口;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切实强化政务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努力把全县打造成低门槛、高回报的投资“洼地”,力争五年引进到位资金5亿元以上。到2012年,力争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13亿元以上,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6户以上,其中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到10户,过亿元的企业达到3户。   城市建设   近年来,宁强县按照“打造魅力绿色宁强,全面提升城市品位”的工作思路,以建设“人在绿中、绿在城中、城在园中、园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生态型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改造旧城和开发新区并重,完善功能和加强管理并举,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县城常住人口达到4万余人,县城建成区拓展到5.2平方公里,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县城。   聚集各种社会资金,先后投资4亿元,实施了上关街、河街、等15个片区的拆迁改造和校场坝、王家坝等5个新区开发,完成拆迁12万平方米,新建商住楼34万平方米,建成了河滨小区、石狮小区、宁兴花园、永惠小区和山水嘉苑等一批精品商住小区,二郎坝商住楼、羌城明珠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县城骨架不断拉大。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人民广场、羌州公园、供水工程、天然气工程、永惠桥、永宁桥和垃圾处理场一期工程,改建、硬化城区道路13.4公里,2007年又完成了云书西堤、临溪东路拓宽改造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羌南路、永惠北路、梁家巷拓宽改造及人民广场扩建工程正在紧张进行。加大城市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力度,自2005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完成了玉带河县城段综合治理一、二、三期翻板闸工程,县城形成了近20万平方米的人工水面,极大地改善了县城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拆墙透绿、破硬植绿、见缝插绿工程,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3%,   2006年,被建设部通报表彰为“全国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县”。在狠抓县城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乡镇集镇建设,胡家坝、高寨子、铁锁关、大安、代家坝、燕子砭、广坪、青木川等一批小城镇蓬勃发展,聚集、辐射、带动功能明显增强。   

略阳县

   略阳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汉中盆地西缘,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总面积2831平方千米。总人口20万人(2004年)。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24300。行政区划代码:610727。区号:0916。拼音:Lueyang Xian。属北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2℃,年平均降雨量860毫米。   略阳县辖11个镇、10个乡:城关镇、接官亭镇、横现河镇、两河口镇、金家河镇、徐家坪镇、白水江镇、硖口驿镇、何家岩镇、乐素河镇、郭镇镇、白石沟乡、马蹄湾乡、西淮坝乡、九中金乡、仙台坝乡、观音寺乡、鱼洞子乡、黑河坝乡、白雀寺乡、史家院乡。   历史沿革   先秦以前属白焉氏族聚居地之东城,自西汉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县。曾用名沮县、兴州,武兴、汉曲、顺政。   西晋以前的略阳郡在今天甘肃天水,东汉末年,大量来自略阳的氐人南迁到沮县,南北朝时期,在沮县侨置略阳郡。   南北朝时,陇之秦安设有略阳郡。因连年战争,彼地大批氐 人南迁至此,仍旧沿用原郡县称谓。《南齐书》因而载之:“武兴县侨置略阳县。”   宋开禧三年(1206年)改为略阳,“以其用武之地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而得名。   2000年,略阳县辖11个镇、14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0149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47483 接官亭镇 8790 横现河镇 7674 金家河镇 6546 徐家坪镇 10573 白水江镇 5932 两河口镇 5172 硖口驿镇 3872 何家岩镇 5025 乐素河镇 9019 郭镇镇 10899 白石沟乡 7888 药木院乡 5923 马蹄湾乡 4103 西淮坝乡 4432 青泥河乡 4568 九中金乡 5673 仙台坝乡 4117 观音寺乡 4294 鱼洞子乡 5699 黑河坝乡 5261 杨家坝乡 7048 白雀寺乡 5232 中坝子乡 3850 史家院乡 3522 略钢虚拟镇 8903。   资源优势   略阳堪称“富山盛矿”。全县地下矿藏十分丰富,现已探明的有金、银、镍、铜、铁、铅、锌、锰、硫铁矿、磷矿、滑石等33种,矿体和矿点143处。其中,铁、金、镍、蛇纹石、白云石等矿藏量较大,金矿和镍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带动了县域工矿企业的发展;植物资源丰富,共有265科1150多种。其中,常见的植物药材102科433种,国家挂牌收购的有172种,尤以杜仲、天麻、灵芝、银杏、猪苓、柴胡、枣皮野生和人工栽培居多,杜仲、蚕桑、食用菌分别被列为国家和省、市生产基地,特别是名贵中药材──杜仲,全县地存48万亩,属全国最大基地县。有用材林近75万亩,活立林总储量650万立方米,为大力发展杜仲、蚕茧、木耳、香菇、天麻和林产品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   全县工矿企业122个,基本形成了以冶金、化工、电力、黄金、食品、建材和农、林、特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格局。其中,中、省、市工矿企业9个,属陕西省钢铁、化肥、电力工业和黄金生产基地之一。有略阳钢铁厂、汉钢杨家坝铁矿、略阳发电厂、宝嘉磷化工集团略阳分厂、略阳磷化工总厂、何家岩磷矿、煎茶岭镍金矿、张家山金矿、铧厂沟金矿等中、省、市企业以及股份合作制企业。主要工业产品有生铁、钢材、磷肥、黄金、普通水泥、低热微膨胀水泥、铸铁管、铸石托辊、石棉瓦、硫铁矿、硫酸、服装、杜仲胶、杜仲油、食品等。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881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390万元。   县城南3.5公里,有被誉为“小碑林”之称的灵岩寺。该寺倚天然溶洞而建,洞临嘉陵江而立。人文景观融合自然景观为一体。寺内楼台错落、红框飞檐、绚丽多彩。现存有碑、碣和摩崖石刻130多通,其中宋代以前的就有25通,著名的东汉《甫阝阁颂》和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交通规则“仪制令”以及新开发的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王富沟溶洞、张岩沟风景旅游区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历史文化   略阳县位于嘉陵江上游,秦岭西段南坡。因其地当秦蜀要冲、陕甘纽带,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兵家必争和商 旅辐辏之所在,素有“襟喉”、“锁钥”之誉。   略阳的古名甚丰,随着历代建置沿革,先后称过“沮县”、“武兴”、“顺政”、“兴州”、“沔州”等等。 至于略阳之名的由来,亦有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至分为三类:一是光照说。据明代《游寺记》载:“时过午, 即不见日,盖山高云障,此略阳之得名也”。二是要隘说。据嘉靖略阳县志载:“此地为用武之地,曰‘略’, 象山之南曰‘阳’,故名‘略阳’”。三是侨置说。南北朝时,陇之秦安设有略阳郡。因连年战争,彼地大批氐 人南迁至此,仍旧沿用原郡县称谓。《南齐书》因而载之:“武兴县侨置略阳县。”   略阳自西汉元鼎年间划定行政区域以来,至今已足2100余年。而华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的历史,则可追溯到 新石器时代。从有关史料得知,先秦之前,这里是氐羌两个北方游牧部族的聚居地。他们以狩猎垦荒放牧为生, 播谷炙肉,存亡续绝,逐渐强盛发展起来。到了西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南边陲,在益州 至武都设郡立县,并将大批氐人内迁长安,划定略阳属武都郡治下的沮县,为白马氐族之东境。三国时期,蜀汉 先主刘备在略阳置武兴都以扼守这一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塞,筑城甚固,周围五面余步,惟开西北一门,外 有仓垒,三面周匝。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氐族统治者杨茂搜据武兴,废沮县。南朝时改置“武兴藩王国”。 北魏又改称“东益州武兴郡”,下置“武兴县”、“长举县”、“鸣水县”,其故址分别在今略阳境内的黑河坝 乡、西淮坝乡、徐家坪镇明水坝村等处。西魏时,又改置东益州为“兴州”,武兴郡为“顺政郡”。隋废“兴州” 之称,只保留顺政郡。唐初,改顺政郡为“兴州”,并置顺政县。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移所辖长举县于 今城北65公里处的白水江镇长峰村。唐长庆元年(公元812年),废鸣水县,并入顺政县。南宋绍兴十四年(公 元1144年),利州路分为东西二路,东路治兴元(今汉中),西路治兴州(今略阳)。南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 年),吴曦据兴州降金,受封“蜀王”,改兴州为“兴德府”。叛平,朝廷即改兴州为“沔州”。元初,以沔州 属“广元路”,稍后迁沔州治于铎水县(今勉县境内)。又废长举县,并入略阳,上属沔州,共为“兴元路” (今汉中)所辖。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略阳改属新置的“宁羌州”,州又上属汉中府。明嘉靖三十 八年(公元1559年),略阳县被划出宁羌州,直属汉中府辖。此建置模式历经整个清代,相因未变。   略阳城区现存两处城池,如今一面榜山、三面环水的商业区,俗称“老城”;与八渡河隔水相望的凤凰山下, 尚可看到半圯城墙的居民区,俗称“新城”。然而,实际情况是“新城不新,老城不老”。据《元和郡县志》载, 早在三国蜀汉时期,诸葛亮出祁伐魏,就在文家坪(即今略阳新城一带),构筑成了武兴城,此即略阳建城之始 举。此后的千余年间,历代的州、郡、县,均设治于此地。直到南宋末年,频繁的战事促使这儿的城池毁废,繁 华烟消。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陕西巡抚蓝璋派员前来略阳重新筑城,新址改选在现在的“老城”之处。 三年竣工,城周五里,共设五门,至今城东门楼依然雄踞在八渡河西畔。由此可见,所谓老城,其实不过400余 年历史;而新城的存在,却已整整1700余年之久了。考其“新城”、“老城”之称错位的由来,当与清代道光年 间一次迁城有关。原来,老城自建成之后,因其三面环水之势,常受洪灾肆虐,苦不堪言。据方志不完全统计, 从明万历年初到清嘉庆十六年的230多年间,略阳老城因特大水患而大规模补修或重建就达8次之多。清道光七 年(公元1827年)七月,大雨连绵20余日,嘉陵江、玉带河、八渡河三水齐发,漫灌入城,以致城垣庐舍,尽 皆倾圯,损失惨重。陕西巡抚林则徐赴略阳勘察,决定将县城重新迁往凤凰山下的文家坪一带,以避洪灾之困 扰。两年后其城竣工,城周一里七分,设城门三座,共耗银四万七千余两。因系新建,故将此处称为“新城”; 与之隔河相对的原县城,自然就成了“老城”。   民族分布   略阳县先秦时为白马氐东境地。自汉至南北朝末,氐人多次在此建立政权,反抗汉族统治,屡遭失败,汉族统治者曾数次将氐族人强制迁往酒泉、扶风、天水、关中一带。未被迁走的氐人,被迫说汉话、学农耕,顺从汉人的风俗习惯,与汉民通婚,逐步被汉人所同化。加之汉民族大量迁入,至晚唐以后,白马氐族已匿迹。羌族亦同样受汉民族生活习俗影响,与汉族融为一体。清雍正《重修略阳县志》载,当地人“兼有南北语音,类秦蜀”,积淀成兼有陕、甘、川地方特色的风俗民情。   县域汉族来源无考。大致以当地土著为主,也有历代辗转迁徙及明、清强制移民。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本县汉族190192人,占全县人中和99.16%。境内少数民族以回民居多,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回族主要分布要城关镇、何家岩、白水江,共1470人。另有蒙古族8人,藏族1人,苗族5人,彝族4人,壮族26人,布依族2人,满族63人,侗族9人,达斡尔族2人,毛难族1人,锡伯族7人。这些少数民族有的因工作迁入,有的事先定居。他们的节日、服装大都与汉族相类,只有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则保留着各自民族的特点。   民间艺术   ①羊皮鼓(舞):略阳县白雀寺、荷叶坝、横现河、马蹄湾、白水江等地,流传着一种带有氐羌族文化色彩的民间舞蹈羊皮鼓。   羊皮鼓舞离不开羊皮鼓,它是舞蹈表演中的伴奏乐器,又是特定的道具,形成羊皮鼓舞的独特风格和动律。羊皮鼓,是用羊皮蒙在蒲扇形或桃形的铁圈上,并在铁圈的把柄处系许多小铁环(多为八或十二个),制成可以舞动的单面鼓。它是用藤鞭击打鼓面和摇动铁环发出的“彭、嚓”声,构成舞蹈节奏和丰富多变的鼓点音响。通常情况下,由两男性表演。表演者左手握鼓,右手持藤鞭,连打带跳,边敲边舞,并在藤鞭击鼓的“彭彭”声和铁环相撞的“嚓嚓”声中,配以曲调高亢的唱腔和粗犷激越的舞蹈,形成一种别致、独特的韵味。表演前,舞者原地先打一通鼓,起着酝酿情绪,烘托气氛和招揽观众的作用。表演过程中,鼓声又担负着舞蹈唱腔的前奏和伴奏任务,同时为舞蹈提供鲜明的节奏。   固定击法的鼓点有软三腰、硬三腰、野鸡扑、偷点子、牛擦痒等。基本的动作有禳鼓、揉麻窝子、单腿跳、凤凰0头、线爬子、禳星神、勾腿跳等。唱腔音乐有两个特点:一是采用传统的中国五声调式,多以“5”为主音的微调式;二是在旋律的进行上多为向下进行,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然后急遽下行。有的曲音呈波浪式,但总的方向仍是向下行,给人以大跌大宕,大起大落之感。   羊皮鼓舞,属旧时秦巴山区的“端公”(巫的一种)用于民间祭祀活动“开坛”时表演的一种形式。一般演奏的曲调有《立五门》、《甲子》、《学家子》、《迎春神》、《舞坛》、《猴子反天朝》、《四点红》、《十二花》、《九道沟》等。   ②社火:社火主要有高跷、彩莲船、狮子舞、龙灯等。逢年过节,民间以此作为娱乐活动。民国年间,多为民间自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是政府提倡、支持下的群众的有组织的活动。   高跷:舞者双足踩在二、三尺高或更高的木腿上,多人组成,扮成各种人物,手持道具,随着锣鼓的节奏,表演各种动作,走圆场,龙摆尾,插花十字或跳跃扭摆,漫游街头。   彩莲船:又叫跑旱船。用竹杆或木棍扎成轻盈的小旱船,周围缀以彩布,嵌以纸、绸荷花。舞者扮成俊俏少女似坐其中,手提船沿,在锣鼓声中,或跑或停,游移不定,象荡游在碧波之上,前有一艄公轻划慢拨,多扮为老者,有的加以唱段。   狮子舞:又叫耍狮子。狮头多以木竹作骨架,绸布包缀于外,狮身、狮尾用苟麻制成。大者2人扮演,1 人舞狮头、1 人摆狮尾;小者1人扮演。表演时,1少年手执绣球,做出各种动作,将绣球或抛或摇,狮子随着绣球在锣鼓声中摇头摆尾,跳跃蹿伏。也有狮子蹿桌子、滚大绣球者。   此外,还有跑竹马、龙灯、耍贝壳等。   ③刺绣:刺绣多用于婚丧嫁娶、打扮孩子和一般生活用品。如装饰在衣、帽、鞋、袜、围腰、腰带、被、褥、床单、床围、帐帘、枕头、荷包、烟包上等。技法多种多样,如绣花、架花、挑花、托花、游花、锁花、勾花等。图案多是花卉禽兽,也有古今人物,历史故事,寄托着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美好愿望。其中凤凰和老虎的图案造形,近于汉朝瓦档图案,色彩常用大红、桃红、草绿、石绿、藏蓝、-、石黄、金银等。颜色的应用十分讲究,大红、翠绿、桃红、草绿等多用在黑底上,看起来底沉色艳而不轻浮,黑而有光泽,加上金银线的点缀,给人以富丽堂皇之感。在白底上多有桃红、粉红、草绿、石绿、石青等颜色,效果鲜艳而高雅。-、藏蓝和石黄多起点缀调合作用。整个色彩单纯而不单调,明朗、绚丽而又柔和悦目。还有用姜黄、淡黄、石青、石黄等各种色布作底子的,这类刺绣看起来质朴潇洒。总的来说,它不象关中的刺绣那样颜色强烈刺眼,也不象四川的刺绣那样纤巧素雅,而是显示出略阳民性的粗犷、奔放,色调艳丽,内涵高雅,绝不粗俗。   刺绣作品中,很多都带氐羌族风格,如《四角蝴蝶》、《中间团花》(俗称四菜一汤)、《四姑娘打牌》、《嫁娶图》、《出巡图》、《姜太公钓鱼》。从石瓮子、青泥河收集的男女式大襟衣服和童帽看,其刺锈有明显的氐羌族风格。   

镇巴县

   镇巴县位于陕西省南端,汉中市东南隅。北纬32°8′54〞-32°50′42〞,东经107°25′30〞-108°16′42〞。东邻紫阳、汉阴两县,南靠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西北与西乡县接壤。东西长80.45千米,南北宽77.45千米,总面积3437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泾洋镇,邮编:723600。行政区划代码:610728。区号:0916。拼音:Zhenba Xian。   巴山主脊东西横亘,构成南北两个地理单元,分属嘉陵江和汉江两大水系。地形以中山地为主。平均海拔1231米,年降水量1250-1350毫米。   全县平均海拔1234米,最高箭杆山海拔2534米,最低处为巴庙镇葫芦村,海拔425米,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年平均气温13.8℃,无霜期236天。   行政区划   镇巴县辖11个镇、13个乡:泾洋镇、渔度镇、盐场镇、观音镇、巴庙镇、兴隆镇、长岭镇、三元镇、简池镇、碾子镇、小洋镇、青水乡、永乐乡、陈家滩乡、杨家河乡、赤南乡、巴山乡、大池乡、田坝乡、麻柳滩乡、平安乡、仁村乡、黎坝乡、三溪乡。   历史沿革   2000年,镇巴县辖10个镇、1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5152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泾洋镇 24129 渔度镇 13237 盐场镇 15230 观音镇 12065 巴庙镇 18163 兴隆镇 11924 长岭镇 12904 三元镇 8197 简池镇 6202 碾子镇 10821 小洋乡 6894 高桥乡 4005 陈家滩乡 5163 杨家河乡 6152 赤南乡 12814 巴山乡 10262 白河乡 4339 田坝乡 7536 麻柳滩乡 6009 平安乡 9456 仁村乡 6744 黎坝乡 7531 红鱼乡 2926 三溪乡 5892 大池乡 4971 永乐乡 6906 青水乡 6575 凉桥乡 4475。    

留坝县

  留坝县地处陕西省西南,汉中市北部,东连洋县、城固,南接汉台,西邻勉县,北靠太白、凤县 。东经106°38′05〞-107°18′14〞,北纬33°17′42〞-33°53′29〞。全县总面积 1958 平方公里 , 东西长 46.4 公里,南北宽 67.2 公里。县人民政府驻地城关镇,邮编:724100。行政区划代码:610729。区号:0916。拼音:Liuba Xian。距西安 367 公里 ,距汉中 85 公里。   地势北高南低,西、北、东三面山岭环抱,东南部地势较低,形如簸箕。境内最高海拔 2610 米,最低海拔 585 米,平均海拔 1547 米。现有耕地 45049 亩,占总面积的 1.8% ,其中旱地 34023 亩,占 75.6% ;水田 11026 亩,占 25. 4 % 。全县 9 个乡镇和 98% 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车总里程达 668 公里。   县域属亚热带北缘山区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系长江流域汉江支流褒河水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日照 1804.4 小时,年降雨量 886.3 毫米,平均气温 11.5 ℃,无霜期 214 天。   留坝县辖5个镇、4个乡:城关镇、马道镇、武关驿镇、留侯镇、江口镇、青桥驿乡、火烧店乡、玉皇庙乡、桑元坝乡。   历史沿革   清代初,本境沿用明代建置。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汉中府水利通判迁驻留坝,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5)十二月,设置留坝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正月,将凤县南星(留凤关为界)以南,褒城县武休关以北,划归留坝厅管辖,东以洋县松坪子交界,西以沔县黑河为界,改汉中府水利通判为抚民通判。乾隆三十九(公元1775年)十二月,升汉中府抚民通判为总捕水利同知,主理留坝厅行政事务,兼理凤岭(酒奠梁以东)、柴关驿务,隶属汉中府。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治所移至留坝。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留坝厅为留坝县,隶属陕西省。民国3年(公元1914年)1月,废汉中府,设汉中道,留坝县属之。民国17年(公元1928年)撤汉中道,直属陕西省。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汉中设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留坝县属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2日留坝县成立人民政府,隶属陕南行政公署。1950年1月,将褒城县的铁佛殿镇划归留坝县。1951年,设南郑专区,留坝县属之。1954年,南郑专区改称汉中专区,留坝县属之。1958年12月29日,撤销留坝县置,划归凤县管辖,隶属宝鸡专区。1961年1月15日,将留坝县辖区划归汉中市管辖。1961年9月2日,恢复留坝县置,隶属汉中专区。1968年,改汉中专区为汉中地区,留坝县属之。1996年6月,改汉中地区为汉中市,留坝县属之。   2000年,留坝县辖5个镇、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6294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11065 马道镇 5381 武关驿镇 5727 留侯镇 3196 江口镇 7713 青桥驿乡 2388 火烧店乡 3511 石门乡 1735 玉皇庙乡 3520 桑元乡 2058。   资源优势   生物资源得天独厚。县境内山岭陡峻,垂直高差大,河谷深邃,地貌复杂,气候多变,形成了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明显的植物垂直分布带。林产品极为丰富,盛产板栗、核桃、猕猴桃、天麻、生漆、杜仲、食用菌等林副产品。特别是以留坝命名的“留坝香菇”被列入陕西省优质产品名录。天然中药材和生化植物品类繁多,人称“绿色宝库”、“天然药库”。全县可供药用的动、植物药材有1320多种,盛产党参、当归、猪苓、杜仲、天麻、金银花、生地、西洋参、枣皮、灵芝、九节菖蒲、黄姜、柴胡、茯苓、山药、川芎等稀有名贵药材,尤其是黄姜、西洋参、党参、天麻、猪苓等中药材品质极佳。境内野生动物达410余种,其中常栖飞禽类270多种,被列为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毛冠鹿、金钱豹、羚羊、苏门羚、林麝、鬣羚、豹猫、熊、灵猫、大鲵、蝾螈、白冠长尾雉、血雉、大鸨、白肩雕、红腹角雉等;俗称“山珍”的菌类资源有乳菇、柳针菇、平菇、红菇、冬菇、裂褶菇、侧耳、金线菌、猴头菌、木耳、羊肚、多孔菌、口蘑、喇叭菌等21属300余种,极具开发价值。全县林地面积181673.71公顷(272.5万亩),占总面积的92.8%,森林覆盖率86%,人均林地4公顷。树种以红桦、栎类、山杨、冷杉、华山松、油松为最多,大部分为天然林。现有马道、火烧店、闸口石、桑园、庙台子5个国营林场和9个天然林管护站,负责全县森林的管护和营造。全县现有天然牧草场2312.32公顷,占总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县城西北。   矿产资源储量大。现已发现的矿藏有50余处,主要有铁、铜、镍、铬、金、银、铝、锌、锑、煤、硫、水晶、石墨、石英石、大理石、冰洲石、花岗石、石榴子石、石棉、滑石、蛇纹石等,其中以铁、铜、铅锌、煤类、大理石、蛇纹石蕴藏量大,极具开发价值。铁矿总储量约490万吨,含铁量35%左右,现有18处28个开采矿点;矽线石储量约170万吨,其主要成份Al2O3含量达56.32%;铬矿品位在35%以上,储量3万余吨;大理石储量2.3亿立方米,尤其以雪花白大理石最为珍贵,石体洁白无瑕,高雅华贵,通体晶莹,似雪花飞舞一般,是现代建筑装潢的最佳之选。被视为石材珍品的大花绿蛇纹石,总储量3.3亿立方米,其丰富的储量与独特的色泽已引起国内外石材界的广泛关注,享誉盛名,可与台湾、意大利大花绿相媲美,特别是豆瓣绿、苹果绿、黄金绿等品种色泽鲜美,特色独具,倍受市场青睐。   水资源丰富。以光华山为分水岭,东为褒河水系,西为黑河水系。褒河水系流域面积1758.0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8%;黑河水系流域面积198.6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2%。有大、小河流20余条,总径流量6.78亿立方米,其中褒河水系流量占绝对优势。径流量1亿立方米以上的河流有5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6条,水资源总量12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21.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3.5万千瓦,河内有各种鱼类21种,有大鲵、甲鱼等名贵水生动物。   基础设施   全县100%的乡镇和98%的行政村通公路,316国道纵贯全境,达到山区二级以上公路标准,与宝成、阳安铁路南北相接,姜眉公路(姜窝子至宝鸡眉县)即将竣工,留张路(留侯镇至勉县张家河)、西平路(西河口至凤县平坎)两条县际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境内初步形成以316国道、姜眉路、高江路为骨干、乡村道路为辅的环形公路网络,交通十分便捷。城乡实现了程控电话自动化,62%的行政村通电话,89%的乡镇开通了移动电话,宽带互联网开通,通讯网络覆盖率大大提高。“村村通电”目标顺利实现,电网改造有序推进,供电质量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县城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江口、玉皇庙、火烧店等乡镇小城镇建设初具雏形,物产丰富,市场活跃,经济繁荣,以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状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二次创业”和“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克难攻坚,扎实工作,实现了县域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步伐加快。2003 以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 30:23:47,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82 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 4765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3016 万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67 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 1790 元,年均增长 5.9% ,较 2002 年净增 445 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产值占全县 GDP 的 40.2% 。   农村经济活力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西洋参、食用菌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山无公害蔬菜、林果、畜牧等骨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林麝、大鲵等后续产业不断壮大,“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逐步发展。西洋参累计留床面积达到 2600 亩,比 2002 年翻了两番。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达 1 万亩,总产达 9500 吨。核桃、板栗、银杏种植面积累计达到 3 万亩,发展梨、李、桃等小杂果 3500 亩,被中国林学会银杏分会授予“全国银杏示范基地县”称号。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以猪、禽、蜂为主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2007 年全县猪、牛、禽、蜂饲养量预计分别达 5 万头、 7000 头、 12 万只和 2 万箱。西洋参、蜂蜜、花粉绿色认证以及香菇、木耳无公害产地认定顺利完成。以大鲵、林麝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县已建成大鲵养殖场 84 个,养殖林麝 140 余头,成为农民致富新的产业项目。   社会发展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姜眉路、高桑路建设工程陆续完成,庙二路、西坪路等县际公路相继完工,累计新建、改建公路 442.2 公里,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 668 公里, 40 多个通行能力较差的行政村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乡乡通三级以上柏油路或水泥路, 87% 的行政村通公路,以 316 国道、姜眉路、高桑路为骨架的环形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先后完成了河滨路上段、紫柏路及厅城路、桥等新建和改建工程,硬化路面 1.9 万平方米,新增绿地 8000 平方米;完成了石峡子沟水源地封禁治理,县城净水厂投入运行,城区居民饮用水质量和安全得到保障;县城农贸综合市场主体工程已竣工,即将投入使用;县城文化广场、河滨路二期工程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带动的绿地开发完成规划设计,拆迁、筹建工作正在加紧实施;火烧店、江口、玉皇庙等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双创”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实现了村村通电, 93% 的行政村通电话,乡镇机关所在地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 100%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县城综合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江口、玉皇庙、火烧店等乡镇小城镇建设已见成效,物产丰富,市场活跃,经济繁荣,以人流、物流、信息流带动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科教文卫   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中小学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职业教育稳步发展。“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教育改革深入实施,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高考升学率逐年提升。   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食品药品监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扎实推进,医疗综合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各乡镇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成功开通,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 63% 和 93% 。   发展规划   新的世纪,是留坝县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县委、县政府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 - ”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突破发展、团结稳定两大主题,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着力在优势资源保护与开发、农业产业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旅游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突破,全力推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积极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留坝。   主要奋斗目标是:到 2012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 5.34 亿元,人均 11946 元,年均增长 12% ;完成财政总收入 1765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925 万元,年均增长 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 15.29 亿元,年均增长 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9000 元,年均增长 8%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630 元,年均增长 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3 ‰以内。力争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奋斗,实现“人均 GDP 强县”目标,使全县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佛坪县

   佛坪县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东北部,东接安康市宁陕县、石泉县,北临西安市周至县和宝鸡市太白县,西南连洋县,距汉中150公里、西安200公里。古有傥骆、子午道,今有108国道和西汉高速公路穿越县境。全县人口3.5万,总面积1279平方公里。佛坪是“大熊猫的故乡”和“中国山茱萸之乡”。   佛坪县辖2个镇、7个乡:袁家庄镇、陈家坝镇、长角坝乡、西岔河乡、十亩地乡、大河坝乡、石墩河乡、栗子坝乡、岳坝乡。境内有: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   境内自然生态原始古朴,天然独特。介于东经109°41′——108°16′,北纬33°16′——33°45′之间。海拔515米至2904米,属亚热带北缘山地暖温带温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水量938毫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孕育了天然独特的生态系统,境内群山雄峙,溪流纵横,珍禽异兽,鸟语花香。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惊叹古傥骆道的诗中写道:“峰攒望天小,亭午见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满车”。原始古朴的自然生态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7%,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   自然生态   佛坪自然资源丰富,尤以野生动植物和生态旅游资源而闻名中外。佛坪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433种,其中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大熊猫野外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被认定为秦岭亚种,设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三度获得国际性组织的正式认定:1992年被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全球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2002年被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认定为最具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区,2004年被批准加-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发现高等植物5门180科2000余种,其中野生红豆杉群落、庙台槭、独叶草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3种。已发现野生中药材10大类1000余种,是名贵中药材山茱萸的道地产区。   佛坪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国宝大熊猫、原始森林、奇山异水、珍稀动植物观赏堪称“四绝”,被省上认定为5A级旅游资源。佛坪还拥有丰富的森林、水能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属原生状态,林木蓄积量大。境内大小河流240多条,总流量11.7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0.4万千瓦,可开发5.1万千瓦,是长江中上游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保护地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调水点。矿产资源已探明有黄金、大理石、石英石、云母、水晶、石墨、刚玉、花岗岩等20余种。   近年来,该县坚持把保护和开发自然生态作为立县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围绕绿色中药、生态旅游两大特色产业和大熊猫、山茱萸两大品牌,大力实施“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努力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县域经济体系。以山茱萸为龙头的绿色中药材产业逐步壮大,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佛坪是全国山茱萸主产区,以果大、肉厚、色泽鲜艳、药用有效成份高而著称,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山茱萸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被命名为“中国山茱萸之乡”。全县山茱萸已发展到8万亩300万株,年产干萸肉600余吨,并已取得了GAP认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以板栗、核桃为主的干果业,以生猪、土鸡、养蜂为主的养殖业,以木耳、香菇为主的食用菌,以水稻、玉米、土豆为主的粮食生产等绿色种养业亦有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围绕农产品加工、旅游配套产品开发和水能、矿产资源开发,新的工业体系正在形成。山萸肉饮片、山茱萸保健酒、“农家香”系列绿色食品、旅游纪念品、软木橡胶、硅碳棒、大理石等产品,深受用户青睐。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逐步转型升级。佛坪生态旅游是陕西省十大旅游工程之一,是陕南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链点,已高起点编制了《旅游总体规划》,建设了旅游专线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精心包装推出了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大坪峪景区、秦岭国际狩猎场、科考探险观光等一批旅游产品,生态旅游县城初具规模,“重游千年蜀道,探访神秘秦岭,亲近国宝熊猫,关爱生态家园”的旅游宣传不断扩大,一个“游生态佛坪、品生态文化、购生态产品”的旅游新形象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历史沿革   佛坪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设厅,1913年改厅为县,后经几次撤并变迁,1961年恢复县制。   2000年,佛坪县辖2个镇、9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369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袁家庄镇 7020 陈家坝镇 3912 龙草坪乡 1758 长角坝乡 2349 东岳殿乡 3204 西岔河乡 3999 十亩地乡 1963 大河坝乡 3702 石墩河乡 1986 栗子坝乡 2019 岳坝乡 1783   气候特征   1、过渡性:   在气候上,地处南北气候的过渡带,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和不同海拔的山体,使光、热、水的分布有着明显的水平区域性和垂直带状的差异,总的趋势是气候温凉,日照偏低。佛坪县属暖温带气候,有显著的山地森林小区气候特征,成为特殊的亚热带北垣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年平均气温6-14°C,无霜期220天左右,降水量940毫米。   2、多样性:   土壤由于地势多变,生物种类繁多,气候差异较大,成土条件复杂,呈现出土壤类型的多样性。据查共有5个土类,15个亚类,27个土属,其中黄棕壤和棕壤面积占总土壤面积的91.94%。境内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水能源都十分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76.98%(不含灌木林)林地面积170万亩。佛坪素有“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之称,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433种,其中;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金钱豹、华南虎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0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有野生高等植物5门180科近2000种。区内自然生态保护完整,是避暑、旅游、探险、狩猎基地。已探明黄金、石墨、大理石、云母、石材等矿藏资源20余种,这里既有大理岩、白玉岩、石墨等沉积矿,又有铁、金等风化残积矿。全县有大小河溪240余条,水能理论蕴藏量10.4万千瓦,可开发5.1万千瓦。   3、区域差异性:   综合各种自然条件的分布状况,佛坪县地理环境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最高海拔2904米,最低海拔515米,县城海拔840米。按地形可以划分为不同的4个自然区,即低山河谷、低山谷坡、中山沟谷、中山陡坡。四个区域在自然地貌、土壤资源特点、土地利用线装和改造利用方面也有显著差别。在农业区划中,为了便于农林牧生产,把全县由北而南归并为北部中山林特牧药自然保护区、中部低山林特工牧区、东南部河谷粮牧林副区。   自然资源   佛坪生物资源得天独厚。佛坪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433种,其中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大熊猫野外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被认定为秦岭亚种,设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发现高等植物5门180科2000余种,其中野生红豆杉群落、庙台槭、独叶草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3种。已发现野生中药材10大类1000余种,是名贵中药材山茱萸的道地产区。   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国宝大熊猫、原始森林、奇山异水、珍稀动植物观赏堪称“四绝”,被省上认定为5A级旅游资源。佛坪自然保护区三度获得国际性组织的正式认定:1992年被全球环境基金确定为全球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2002年被世界旅游组织——“绿色环球21”认定为最具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区,2004年被批准加-合国科教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矿产资源储量大。矿产资源已探明有黄金、大理石、石英石、云母、水晶、石墨、刚玉、花岗岩等27种,其中以大理石、石墨、石英石、锰、磁铁矿蕴藏量大,极具开发价值。大理石(方解石)储量2000万吨以上,CaCO3含量在98%以上,白度达92度以上;石墨储量500万吨以上,属晶质石墨,粒径为0.0125—0.22mm,鳞片呈短而厚,固定碳含量5—10%,精矿品位大于90%,回收率大于93%以上;石英石(岩)储量达1000万吨以上,SiO2含量一般在90%以上,局部达到99%以上;锰矿石储量约400万吨,属氧化矿,MnO2含量为48.31%,Mn含量为28—36%;磁铁矿储量1000万吨以上,赋矿岩系为晋宁期辉长岩、辉绿岩、角闪辉长岩,磁铁矿含量90%以上,品位18—34%,平均品位25%。   水资源丰富。境内大小河流240多条,总流量11.7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10.4万千瓦,可开发5.1万千瓦,是长江中上游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保护地和陕西“引汉济渭”工程的调水点。   观光旅游   佛坪县地处中国自然地理之南北分界线的秦岭南麓,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群山雄峙,溪流纵横,珍禽异兽,鸟语花香。生态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大熊猫、原始森林、奇山异水、珍稀动植物观赏堪称“四绝”,被省旅游资源普查小组认定为AAAAA级旅游资源。全县旅游适宜开发的景点分布集中,有奇山怪石32处,溶洞3个,瀑布泉潭13处,温泉1处,奇木古树、奇异植被9处,风景河段7处,人文景观及历史遗迹17处。已发现野生脊椎动物433种,其中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二级保护动物39种,是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北缘的栖息地,被专家称为“野生大熊猫最有希望生存繁衍下去的地方”,大熊猫野外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被认定为秦岭亚种,设有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坪自然保护区曾三度获得国际性组织的正式认定:1992年被全球环境基金会确定为全球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和《中国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最优先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2002年被世界旅游组织—— “绿色环球21”认定为最具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地区,2004年被批准加-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佛坪生态旅游被列入陕西省十大旅游工程之一,是陕南旅游精品线路上的重要链点。近年来,该县坚持把保护和开发自然生态作为立县之本、富民之基、发展之源,围绕绿色中药、生态旅游两大特色产业和大熊猫、山茱萸两大品牌,大力实施“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生态旅游产业已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高起点编制了《旅游总体规划》,建设了旅游专线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精心包装推出了秦岭人与自然博物馆、大坪峪景区、秦岭国际狩猎场、科考探险观光等一批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开工建设,集避暑度假、山水观光、科考探险、观赏狩猎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服务体系正逐步健全。“重游千年蜀道,探访神秘秦岭,亲近国宝熊猫,关爱生态家园”的旅游宣传不断扩大,一个“游生态佛坪、品生态文化、购生态产品”的旅游新形象正逐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公路交通   全县境内共有各类公路5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过境8.5公里,108国道过境路53公里,县乡公路75公里,乡村公路351公里,旅游路33公里。大、中、小型桥梁62座2340.6延米,其中,大型桥梁3座,中型桥梁17座,小型桥梁42座,有铁索桥70座。西汉高速公路佛坪连接线、三陈、秧岳县乡油路和长角坝至沙窝通村水泥路,大河坝至水田坪、十亩地至凤凰通村公路即将开工建设。   “九五”以来,县在上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交通厅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顽强拼搏,苦干实干,大力开展公路交通建设。三年来,共计完成国债、代赈和公路专项资金50万元以上项目14个,总投资4500多万元,新建和修复乡村道路295公里,恢复和新建大型桥梁3座、中型桥梁9座,铁索桥70座,新建成2条33公里旅游公路,改造2.8公里108国道佛坪县城过境路,恢复重建了佛两、三陈、秧岳三条县乡公路路基75公里,打通了“西金”、“共力”两条共计29公里的通村公路。通过三年的建设,我县公路网络等级均超过灾前水平,覆盖面不断扩大,密度不断增加,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一个新的公路交通网络正在逐步形成。   


勉县特产大全




勉县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