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沟镇地处疏勒河上游, 是安西县东部的农村集镇,距县城126公里,东西宽28.5公里,南北长39.6公里,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东与玉门隔河相连,西与本县河东乡和腰站子乡相邻,南与祁连山相望,北与疏勒河流域开发项目七墩移民基地和肃北县马鬃山镇接壤。现辖有7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一个街道办事处,两个居民委员会,3618户,11428人,其中农业人口2353户8629人,非农业人口1265户2799人,镇区常住人口3000余人。全镇共有各机关单位、站所42个,其中驻镇单位22个,铁路火车站一个,管委会一个。全镇现有耕地31880亩,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栽培以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籽瓜、孜然等为主,是安西县重点产粮区之一,素有“安西东大门”之称。
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4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镇财政收入达到240万元,镇村企业总产值完成2530万元,镇村企业利润完成330万元。
——发展历史。1949年10月7日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立三道沟鄉,属二区(柳沟区)管辖。1955年11月3日县人委决定,将四夹滩、山水梁乡并入三道沟乡。1958年10月2日,三道沟、四道沟、河东、布隆吉乡合并成立五星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原四道沟乡,现四道沟村。1959年7月五星人民公社改为桥湾人民公社。1961年4月三道沟从桥湾人民公社划出,成立了三道沟人民公社。1962年1月桥湾人民公社改为四道沟人民公社。1964年5月四道沟人民公社并入三道沟人民公社。1966年10月,三道沟人民公社命名红光人民公社。1969年12月又改称三道沟人民公社。1983年3月改为三道沟乡。1985年5月改建为三道沟镇。
──气候条件。三道沟镇地处疏勒河上游,全年日照总时数达3260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73%,年平均气温8℃,≥10℃积温为3100℃,年降雨量45.7mm,年蒸发量为3140.6mm,年平均无霜期为142天,最长可达170天,属典型冷凉灌区,有利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生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14万人 | 1134平方公里 | 620922102 | 735000 | 0937 | 查看 三道沟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三道沟社区 | ·金塔县旅游·金塔县特产·瓜州县十大特产·金塔县十大特产·金 | 0 |
---- |
查看 三道沟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东湖村 | ·金塔县旅游·金塔县特产·瓜州县十大特产·金塔县十大特产·金 | 0 |
---- |
查看 东湖村谷歌卫星地图 |
四道沟村 | ·金塔县旅游·金塔县特产·瓜州县十大特产·金塔县十大特产·金 | 0 |
---- |
查看 四道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道沟村 | ·金塔县旅游·金塔县特产·瓜州县十大特产·金塔县十大特产·金 | 0 |
---- |
查看 三道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山水梁村 | ·金塔县旅游·金塔县特产·瓜州县十大特产·金塔县十大特产·金 | 0 |
---- |
查看 山水梁村谷歌卫星地图 |
北滩村 | ·金塔县旅游·金塔县特产·瓜州县十大特产·金塔县十大特产·金 | 0 |
---- |
查看 北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五四村 | ·金塔县旅游·金塔县特产·瓜州县十大特产·金塔县十大特产·金 | 0 |
---- |
查看 五四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渊泉镇 |
渊泉镇,以西汉时期当地设渊泉县而得名,沿用至今。地理坐标为东径95046/ ,北纬40032/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西距敦煌117公里,东距玉门镇154公里,南距石包城80公里,北距柳园镇70公里,疏勒河古道从镇区北3公里处向西流去,312国道从镇区北大桥(瓜州新区)东西走向通过。313国道从镇区中心南北方向穿越。 周边地理环境,地形平坦,属于疏勒河河谷,戈壁平原,向南临十工山直距12公里,向北至石板墩山(属马宗山脉)42公里,东西形成狭长地带。海拔1177.8米。气候干燥,少雨多风,少阴多晴,年平均降雨量46毫米,平均气温90C,达42.80C,极端气温为29.30C。年平均大风天气71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城区地层多为沙砾石,城郊地表土层深厚不均,宜耕种。地下水位距地表5—8米,是西北地区的一片戈壁绿洲。 老城池建于清代壅正元年,占据西通新疆,东往内地,南通青藏,北通内蒙的交通咽喉要冲,1970年老城因地下水位上涨,潮湿严重,因而向南搬迁1.2公里,开始建设新城区。新城镇占地面积4.383925平方公里,基本呈正方形, 至今已形成南北二纵,东西六横,“一道、二路”“七街、七巷”的新格局。主要街道宽12米—24米,全部铺设柏油路面,人行道宽3米或5米,用方块彩色水泥砖铺设,绿化占地面积4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13.6%。 全镇常住总人口21132人,7552户,辖四个社区居委会,一个管委会,一个街道办事处,城郊两个农林分场。城区有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123个,工业主要有棉花公司和粮油公司、锁阳饮品公司,主要市场有瓜州市场,临街有个体商业门点538个。. |
柳园镇 |
1、自然环境 柳园镇位于甘肃省西端,东迎嘉峪雄关,西通新疆哈密,南与旅游名城敦煌相接,北与肃北马鬃山相连,是连接甘、青、新、藏四省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兰新铁路线途经柳园的旅客列车达13对26列,通行于临近县市的出租车百余辆,年客流量达160万人次以上,年货物吞吐量达400万吨,素有“旱码头”之称。 2、行政区划与人口 柳园镇是1958年5月20日铁路通车以后兴起的戈壁城镇,196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镇级建制,1986年改为副县级镇,现辖五个社区居委会,各类驻柳单位176个,居住着汉、回、蒙、藏等多个民族,2002年末人口达12000人,没有农业人口。 柳园镇位于东径94°45′,北纬40°50′,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1797M,总面积9700KM2,镇区面积8.9KM2。年平均气温5.7℃,年最高气温37.5℃,年降水量83.7MM,蒸发量为3140.6MM,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3、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 柳园镇地域广阔,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可供开采选冶利用的贵金属金、银产地24处;有色金属铜、铅、锌、铜、钛、锡等产地12处;黑色金属铁、钨、锰等20多处;花岗石、大理石、萤石、石灰石、重晶石等非金属矿23处。 柳园地处交通要塞,国道312线、215线、兰新铁路线横贯全境,城镇居民以从事矿产品开采、矿产品加工、商业流通、商贸服务、货物运输等为主要经济收入。镇区街道畅通,有自建的供排水系统,有充足的电力供应,邮电通讯、物资供应、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广播电视、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服务体系齐全。. |
三道沟镇 |
三道沟镇地处疏勒河上游, 是安西县东部的农村集镇,距县城126公里,东西宽28.5公里,南北长39.6公里,总面积1134平方公里。东与玉门隔河相连,西与本县河东乡和腰站子乡相邻,南与祁连山相望,北与疏勒河流域开发项目七墩移民基地和肃北县马鬃山镇接壤。现辖有7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一个街道办事处,两个居民委员会,3618户,11428人,其中农业人口2353户8629人,非农业人口1265户2799人,镇区常住人口3000余人。全镇共有各机关单位、站所42个,其中驻镇单位22个,铁路火车站一个,管委会一个。全镇现有耕地31880亩,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栽培以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籽瓜、孜然等为主,是安西县重点产粮区之一,素有“安西东大门”之称。 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44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镇财政收入达到240万元,镇村企业总产值完成2530万元,镇村企业利润完成330万元。 ——发展历史。1949年10月7日安西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立三道沟鄉,属二区(柳沟区)管辖。1955年11月3日县人委决定,将四夹滩、山水梁乡并入三道沟乡。1958年10月2日,三道沟、四道沟、河东、布隆吉乡合并成立五星人民公社,公社所在地原四道沟乡,现四道沟村。1959年7月五星人民公社改为桥湾人民公社。1961年4月三道沟从桥湾人民公社划出,成立了三道沟人民公社。1962年1月桥湾人民公社改为四道沟人民公社。1964年5月四道沟人民公社并入三道沟人民公社。1966年10月,三道沟人民公社命名红光人民公社。1969年12月又改称三道沟人民公社。1983年3月改为三道沟乡。1985年5月改建为三道沟镇。 ──气候条件。三道沟镇地处疏勒河上游,全年日照总时数达3260小时,平均日照百分率73%,年平均气温8℃,≥10℃积温为3100℃,年降雨量45.7mm,年蒸发量为3140.6mm,年平均无霜期为142天,最长可达170天,属典型冷凉灌区,有利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多种作物生长。. |
南岔镇 |
南岔镇隶属安西县,历史悠久,境内有汉、藏、回、蒙、白、东乡、裕固等7个民族。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定居,且有了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自古以来便是西域邻近府县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和牛羊养殖基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延续。南岔以地处八工渠分水岔之南而得名,解放前属瓜州区管辖,1958年撤区并乡,南岔与六工、八工乡合为南岔乡,1964年易名南岔公社,1982年复名为南岔乡,2003年经省民政部门批准正式更名为南岔镇。 南岔镇地处古瓜州(安西县)西南17公里处,占地面积792平方公里,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农村集镇。镇区东与安西县城紧密相连,西与国际旅游名城敦煌为邻,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北与瓜州乡接壤,313国道穿腹而过。全镇辖8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3000户1.2万人,现有耕地7万亩,可垦宜农面积15万亩。南岔镇位于祁连山地边缘,平均海拔1350米, 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中贯截山,山南草原广阔,宜于放牧,山北地势平坦,宜于农耕,平均海拔1350米,年日照数3260小时,年平均气温8.8℃,无霜期150天,平均降水量45.6毫米,蒸发量3140.6毫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种植的瓜州蜜瓜、西瓜、葡萄含糖量高、皮薄瓤厚、甘甜爽口,远销北京、长春、兰州等十多个城市;生产的棉花色白、绒细、衣份长,畅销上海、陕西、重庆等地,素有“瓜果之乡”、“植棉大乡”之美誉,是安西县农林牧业发展最具前景的乡镇。. |
锁阳城镇 |
一、自然条件概况 锁阳城镇位于安西县城东南38公里处,东与布隆吉乡为邻,西与南岔镇毗邻,南与肃北县接壤,北与小宛农场隔山相望,辖区交通便利,“双石”公路横穿镇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通讯网络覆盖全镇。辖区 露头泉众多,草场资源丰富,围栏封育荒漠、半荒漠草场达到120万亩,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社会经济状况 全镇共辖8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止2004年底,总人口6400人,其中:农业人口6100人,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4707.8万元,比上年增加501.4万元,增长10.6%;农业增加值达到3712.81万元,比上年增加404.88万元,增长12.2%;农村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02万元,比上年增加59万元,增长4%,人均纯收入达到3956元。全镇大牲畜饲养量达到8510头,羊只饲养量达到16.5万只,年内出栏大牲畜 2035头(匹),出栏羊只65000只。耕地总面积32188亩,种植业主要以棉花为主,兼种少量小麦、玉米、食用瓜等。 全镇现有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4所,教学点3个,在校学生1117人,教职工72人。中心医院一所,医疗服务点5个,共有医务人员21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0名。 全镇现有小(二)型水库二座,塘坝9座,支斗渠配套齐全;全镇现有35KVA变电所2个,电力设施完善,电力充沛,共有农业灌溉机井90眼。 镇区现有各类企业288个,主要经营范围:餐饮、商品零售,运输,加工、采矿,住宿,修理等,其中:集体企业10个,私营企业9户,个体工商户269户,从业人员255人。 三、资源状况 全镇总面积497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32188亩,人均5.2亩,辖区属寒带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150天左右,适宜发展草畜产业。 锁阳城镇境内众多,有汉唐遗址锁阳城;有与敦煌千佛洞媲美的榆林窟;有清嘉庆年间修建的木质楼阁---道德楼;有风景如画的塔尔湾景区和桥子东坝;有汉广置广至县遗址常乐城,唐阿育寺;有西夏年间的东千佛洞等30多处,地处旅游黄金中心地段,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各种非公经济和旅游产业。. |
瓜州镇 |
瓜州乡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东连县城安西,西接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南靠祁连雪峰,北望浩瀚大漠,全乡行政区域面积50396公顷,辖3个行政村,4个乡村林场,1个开发区,22个村民小组,1331户,5782人,现有渠路林相配套耕地3.6万亩,人均占有5.8亩。瓜州乡地域辽阔,资源富有,盛产小麦、玉米、棉花,被誉为安西的“粮仓”和“棉花基地”。这里深居内陆,降雨量少,光资源丰富,独特的气候利于瓜果糖分积累,出产的瓜州蜜瓜,皮薄瓤厚,含糖粮高达19%以上,享誉全国。还盛产苹果、梨、桃、杏、葡萄等优质水果,瓜州又有“瓜果之乡”的美誉。 随着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改革的春风吹绿了瓜州大地,也加快了瓜州人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1996年,瓜州率先奔入小康乡,并开始了建设宽裕型小康的新征程,2003年全乡各级组织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全乡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税,预计到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可达到780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突破4000元,全乡村级集体积累达到1100万元,全乡企业产值达到5610万元,实现利润161万元,各项收入较上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乡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2003年投资198万元,完成全乡42.8公里的“村村通”道路土方铺筑工程;投资15万元,完成全乡闭路电视光缆二期铺筑工程;投资68万元完成部分村组渠道建设工程;投资75万元完成瓜州中学和瓜州小学扩建工程;投资92万元,完成人畜饮水和农电网改造工程。这些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为全乡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为了把一个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瓜州全面带入新世纪,瓜州乡立足资源优势,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敞开乡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突出狠抓新上项目,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积极努力与新疆石河子市植保种籽机械厂达成一致,引资建成万吨级种子加工厂;与安徽宁国少赛股份公司达成协议,新建年产600吨耐磨材料厂,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全乡有430人从事二、三产业,占劳动力的21%,人均二、三产业收入达到360元。. |
西湖镇 |
西湖镇地处疏勒河下游,位于安西县城西70公里处,南接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市,北邻甘肃交通重镇柳园,西与新疆哈密市接壤,国道215线横穿全境。全乡行政区域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84户1698人,总耕地面积12130亩,人均占有耕地7.5亩。 西湖乡自然条件独特,积温高,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充足,草场广袤丰美,天然植被覆盖面积达60%,适宜棉花、蜜瓜生长。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工作全局,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和农村稳定等重点目标,按照“-”的要求,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重点产业落实和项目建设三大重点,外引内联,加大投入,统筹协调,加快发展,逐步形成了棉花、蜜瓜、畜牧养殖三大支柱产业,目前已成为全县棉花、食用瓜生产和敦煌柳园餐饮业牛羊肉原料基地,西湖蜜瓜已远销广州、上海、江苏、越南等地,倍受广大客商的亲睐。二00五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97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2103万元,二、三产业875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3.7万元;乡财政收入完成大口径收入7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68元,居全县之首,全乡闭路电视入户率达到100%,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92%,移动电话户均达到1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各业稳步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快发展,现我乡10000亩棉花收购加工、区内5000亩蜜瓜销售、30000只牛、羊肉生产基地建设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正积极寻求投资合作伙伴,西湖人民将以饱满的精神风貌,热情的服务态度、优惠的政策环境,欢迎您的到来,为西湖经济再度辉煌注入新的活力。. |
河东镇 |
河东乡位于安西县东半县,东与三道沟镇接壤,西与布隆吉乡毗邻,南接腰站子乡移民基地,北通肃北县马鬃山镇。乡间交通便利,兰新铁路、312国道、266公路贯穿全境。地势宽阔,土壤肥沃,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864平方公里。全乡5个行政村,39个村民小组,1556户,农业人口5758人,现有耕地面积36315亩(计划内30007亩,计划外6308亩)。乡内邮电通讯设备齐全,全乡架设固定电话613户,移动电话292部,广播、闭路电视入户1464户,入户率达到95%。文化教育设施齐全,全乡共有文化活动中心场所2处,中学一所,小学5所,教职工267名,中小学生1092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现有医疗设备齐全的卫生院1所,下设8个门诊部,有医护人员20人。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6800万元;乡镇企业实现利润120万元,村组集体经济总收入179万元,财政收入265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574元。 农业发展由以往的种植粮棉为主转变为“林、草、畜、特”的产业格局,全乡共有速生杨林草套种面积7435亩,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草面积13360亩,啤酒花面积1020亩。建成了千只规模的种羊场5个,百头养牛场1个,带动了全乡1556户畜牧养殖业发展。羊饲养量3.7万只,其中以小尾寒羊为主的多胎羊达6240只。牛饲养量1248头。以发展甘草为主的中药材面积1200亩,以黑蜜无籽西瓜、瓜州系列白兰瓜为主的食用瓜面积2040亩,并建成了桥湾瓜果交易市场一处。引进资金建成啤酒花加工厂一座。 全乡现有历史悠久的旅游景点6处,即:康熙怒斩巨贪的历史古城桥湾,汉长城遗址,魏晋古墓群、永宁寺遗址、五道沟汉墓群,生地胡杨沙窝汉墓群。旅游景点分布在312国道沿线,交通便利,景色宜人。. |
双塔镇 |
双塔镇位于瓜州县东部,南靠长沙岭,北连布隆吉乡,东临农垦公司七道沟分场,西接双塔水库,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7公里,行政区域总面积595平方公里。 - 历史沿革 双塔镇是疏勒河移民开发项目以整建制形式,由地方政府参与建设并移交管理的新建移民乡镇。于2002年初开工建设,2005年12月项目实施完毕并移交瓜州县管理。2006年3月正式成立双塔乡党委、政府,辖金河、古城、福泉、月牙墩和新华回族村5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共有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耕地3.5亩,安置永靖、礼县、和政3县移民2762户,12988人。 - 经济发展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双塔乡接交初期,由于原项目建设存在缺项漏项,全乡基础设施不配套,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新垦土地地力差,加之群众均来自甘肃东南部贫困山区,生活不习惯,也不会耕作灌溉农业。面对这一状况,双塔乡党政一班人立足乡情现状,制定了“一年完善机构、三年打好基础、五年解决温饱、十年步入小康”的奋斗目标,突出抓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乡上请来了科技、司法、农业、农机等方面的专家,利用农闲季节,广泛开展各类培训,发放各类科技宣传资料;乡干部和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群众灌溉、耕作和使用各种农业机械、工具。2007年,按照县上提出的新建移民乡镇在结构调整上要“一次性导入新型产业”的指导意见,乡上在金河村建成600亩的集特色种植、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群众种植高效作物4500亩,占总面积的16.5%,全乡农户仅此一项增收198.9万元,人均增收196.43元。2008年,按照县上提出的大力发展“三品二化”农业的总体思路,全乡农作物粮经比例由07年的86:14调整为今年的78:22。通过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户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变化,已由过去的单一种植模式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为今后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劳务输转收入增加。双塔群众有外出务工的习俗,搬迁后部分群众由于土地产出少收入低,自己出外打工增加收入。根据这一情况,乡上积极举办务工培训班,教会群众生产技术、务工技能以及外出务工基本常识、经验等。乡上还想方设法协调联系务工单位,集体输出劳务增加收入。2007年乡上组织成立了劳务产业协会,订立互助章程。劳务产业协会与外界沟通、联络,先后在县内外联系务工基地7个,确保务工人员都能按时拿到务工费。目前全乡每年向外输出务工人员在3000人以上,收入达到1000万元左右,劳务收入已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比重。 - 社会事业 积极推进社会事业。由于双塔乡是新建移民乡,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差,加之迁移人口本就是来自贫困山区的贫困群众,生活极度困难,有相当一部分农户还挣扎在温饱线上。为了化解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以及因灾因病致贫的难题,乡上向民政部门争取扶贫救助资金,几年来累计向困难群众发放救助款物折合现金28万元;贫困救助面达到了31%。为扶持移民发展生产,乡上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和农资供应单位,向农户发放贷款400多万元,联系购买化肥1600吨,种子35.8吨、农药2.5吨,解决了发展生产缺物资、缺资金的难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初级中学1所,小学11所,投资铺筑校园10万平方米,体育场1万平方米、硬化地坪4800平方米,配备教师76名,吸收中小学生1436名,努力做到不让一名小学生辍学。2007年初中毕业会考中,双塔中学取得了农村初级中学毕业会考第一名的可喜成绩。为解决群众医疗问题,乡上建立中心卫生院1所,各村设立医疗点7个,2007年全乡开始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参合农户67户,267人。2008年,乡上争取县上支持,对参合农户住院报销比例按要求进行了提高。为宣传先进文化,激发移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乡上还建立了文化活动室,组建了两个群众自乐班,利用农闲和节庆假日,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竞技、文艺会演等活动,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 - 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乡党委政府坚持立足实际,对集镇建设和住房改造进行全面规划、精心设计。乡集镇结构开阔、布局科学,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万元,建成商业门点104套,上宅下店楼房56套,前店后院砖混结构平房48套,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架设供排水管道4.5公里,铺垫人行道2公里,定植风景树948株,初具现代农村小集镇气息。各村修建商业区7个,改扩建农户住宅257户,翻新维修各类渠道55公里,整修乡、村、组道路7.8公里 改造农电线路4.5公里。 双塔乡筹建至今经过6年的发展与建设,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显著提高,人居环境已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已从无到有发生了十分显著的变化。相信在全乡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双塔乡一定会迎来一个美好灿烂的明天。[1] |
腰站子东乡族镇 |
腰站子东乡族镇位于安西县城东104公里处,地处疏勒河中上游,东邻三道沟镇,西至扎花移民基地,向北与河东接壤,地势南高北低,境内平均海拔1410米,年均气温7.6—8.2℃,年均降水量58.2—75.3毫米,无霜期135天。 腰站子,因隋唐时期此地是三道沟小街通往双塔堡的中间一站而得名。1986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两西”移民基地开始筹建,1996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乡政府,全乡辖4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49.37平方公里折合7.4万亩,人口3969人。腰站子,建国以来至80年代中期一直是辉铜山、兰州军区、省军区等国有企业和部队的后勤生活基地。这里交通较为便利,兰新铁路沿乡而过,乡政府距河东火车站4公里,县、乡、乡村道路通畅。区域内气候温和,光热水土资源十分丰富,很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境内栽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胡麻、油菜、大蒜、孜然、茴香、板兰根、甘草。其中紫皮大蒜已小有名气,倍受消费者亲睐。孜然、茴香、板兰根、甘草由零星种植开始向小规模生产发展,境内天然草场面积为3100亩,利用耕地连片人工种林草2900亩。养殖业开始由副业向主业、放养向圈养、单胎向多胎转变,养殖总量开始大幅度增加。2003年上半年全乡养羊总量达到8600只,比上年同期增加3800只,增长70%。 境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止2002年底,共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58项,开挖衬砌渠道41公里,修筑县乡、乡村道路20.25公里,营造防风林带36条27.5公里,定植成片林3100亩,开发农田1.6万亩,新打机井45眼,架设农电线路28.5公里。并相继完成了光缆通讯线路架设和移动传输设备架设。 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6元,全乡80%的移民已全面脱贫,20%的农户已发展为富裕户,达到了小康标准。同时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每百户农户拥有农用拖拉机59台,电视机98台,洗衣机85台,摩托车38辆;全乡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装机总量达到310门;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8%。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止2003年7月全乡共建立6个党支部,28个党小组,发展党员143人,村组干部51人,平均年龄39岁。. |
布隆吉乡 |
布隆吉乡位于疏勒河南岸,东邻河东乡,西距安西县城70公里,南靠祁连山,北依马鬃山,辖区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全乡辖4个行政村,21个村民小组,1097户,4328人,总耕地面积2.3万亩。2005年全乡财政收入达到17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66元。 布隆吉乡基础条件优越。全乡道路总里程达到86公里,其中,黑色路面32.5公里,同时,312国道及兰新铁路横贯全境,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农村电网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收视率达到99%,电话安装率达到80%,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砖木结构住房占到52%,全乡人行道硬化率达到70%,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布隆吉乡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在这片热土上,曾经生活过突厥、羌族、蒙古等少数民族。布隆吉原名布隆吉尔,按蒙古语或突厥语的意思是露头泉水多,水草丰茂的地方。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放牧的好地方。辖区内现有优质草场47万亩,大小水塘19 个,大型水库一个(即双塔水库),小二型水库4个。目前,全乡羊饲养量达到9.2万只,大畜饲养量达4700头,畜牧业较为发达。 布隆吉地处古丝绸之路要冲,也曾是西北的一个军事、政治、文化重镇。公元1723年,清政府在此大兴土木,将布隆吉建成当时玉门、安西、敦煌一带的政治中心。清代官吏左宗棠赴新疆途中,在此滞留,并植树,现存“左公榆”一棵。著名记者范长江也曾下榻布隆吉。 布隆吉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闻名瑕尔的玉门关,有碧波荡漾的双塔水库,有风景如画的双塔葫芦河,有辽阔的布隆吉尔大草原,有茂密的胡杨林、红柳林,有距今2000多年的东汉古墓群以及神秘的风蚀雅丹地貌。 布隆吉盛产小麦、玉米、油料、棉花、孜然、茴香、蚕豆、食用瓜等作物,当地产的食用瓜尤为出名,由于该地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适易瓜中的糖份积累,含糖量极高,口感好,是本地一大特产。 布隆吉乡现任的党政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奋进、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领导集体。乡党委书记杜新红,34岁,乡长王生祥,40岁,两名主要领导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是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 |
七墩乡 |
七墩回族东乡族乡位于瓜州县城以东100公里处,东与农垦饮马农场接壤,西与桥湾旅游景区为邻,南与三道沟镇东湖村隔河相望,北连312国道,是甘肃省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项目新建乡。 2001年5月开始筹建,2006年3月成立乡党委、政府,总面积4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万亩。现辖三墩、锦华、汇源三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67人,主要来自甘肃省东部的和政、宕昌两个贫困县,有回、汉、东乡、藏族四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44%,少数民族人口占56%,是瓜州县第一个少数民族乡。 基础条件得以改善全乡先后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完成了土地开发、水利设施、农村电网、乡村道路、社区办公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2006年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新建改造乡村道路9.6公里,改造农业灌溉渠道8公里,改良盐碱地沙化地800亩,新建改造农户住宅11200平方米,硬化居民点人行道12800平方米。生态环境逐步优化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大力实施了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完成了植树造林、埋压草方格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坚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在7000亩左右,新增以甘草、油葵、红花为主的经济作物。粮食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以上,基本解决了群众温饱问题。社会事业不断进步重视民生问题,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有关救济、救灾、救助政策,做好春荒、冬寒救济工作,确保五保户、困难户度过生产生活难关。全乡累计发放低保金3.9万元、发放各类救助物资42万元,为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完成投资128万元,开办完全小学1所,教学点1个,完成了校园硬化、绿化、美化工作和校舍扩建工程,新建了图书室、微机室、多功能活动室,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改善了教师办公生活条件,办学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比2006年的60.5%增长了39.5个百分点。 |
广至藏族乡 |
名称来历 广至藏族乡系整建制移民乡,建乡时依据最新考证此地有一座故城遗址为汉代广至县治所而取名。 地理位置 位于东经95°31′20.0″~95°33′54.9″,北纬40°25′03.7″~40°27′19.7″之间。地处瓜州县西片,环包于南岔镇和瓜州乡之间,南至省道314线。乡政府驻新堡村,地理坐标东经98°32′22″~98°36′04″,北纬40°21′54″~40°22′51″,距瓜州县城公路里程25千米。电话区号0937,邮政编码736100。 政区沿革 广至藏族乡是为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而新建的农业综合开发乡。2007年10月甘肃省民政厅批准成立。 政区划分 2007年规划建设6个移民安置点。2009年命名为卓园、卓尼、洮砚、岷县、新堡、临潭6个村。村名均为迁出地县名或地名。2012年末辖6个村,32个村民小组。 人口面积 2008年全乡接收安置九甸峡库区3县(卓尼县、临潭县、岷县)7乡23个村非自愿移民1936户、9193人,有汉、藏、回、蒙、苗5个民族,其中:藏族3218人、蒙古族2人、回族1人、苗族1人,少数民族人口共3222人,占全乡迁入移民的35.04%。2012年末常住农户1988户,农业人口9074人,非农业人口6人,总人口9080人,其中;男性4564人、女性4516人。流动人口850人。 人口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65%,少数民族3222人,占总人口35%。其中藏族3218人。2012年人口出生率11.8‰,死亡率3.18‰,自然增长率8.67‰。区域东西长约9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面积13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7人。 地形地貌 区内为荒漠平原盆地,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地势平坦,局部区域有风蚀地貌特征。海拔介于1124~1136米之间。 气候 属瓜州县双塔水库以西暖温带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9.2℃,无霜期172天,年降水量50.5毫米。 水资源 建在疏勒河中游的双塔水库为全乡农业生产提供水利灌溉保障。 土地状况 全乡耕地为新垦土地,土地熟化程度低,盐碱板结问题突出。2010年—2013年投资5000万元,实施土地整理与改良项目,改良土地2万亩,取得良好效果。 以羊为主的养殖业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羊饲养量15000只、年末存栏10016只。 劳务经济 由于土地贫瘠,产出效益低,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劳务输出。2012年输出劳务3260人,创劳务收入2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10元。 工业 乡内建有瓜州国翔洮砚开发公司,2010年6月建成投产,生产洮砚200立方米。雕刻的《寒宫广袖》、《女娲补天》、《天女散花》、《琵琶行》、《花好圆月》等作品,多次获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商业服务业 2012年末有个体工商户81户,从业人员94人。其中商业68户,饮食业13户。 金融保险 农村信用合作社设立分支机构,仅办理贷款业务。2012年各项贷款余额3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 有小学6所(每村1所),占地面积80820平方米,教学用房5104平方米,教职工60人,其中:本科24人,大专36人,学历达标率100%。在校学生988人,其中藏族学生266人,占26.9%,全学区开设教学班37个,其中幼儿班6个,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医疗卫生 乡卫生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5平方米。现有医护人员15名,有床位20张,医院配备B超、心电图、X光机、尿分析仪等医疗设备。各村有村级卫生室,配备村级医疗卫生人员6名,其中藏族村医2名。全乡6个村6眼人畜饮水机井,备用井4眼,群众饮用安全自来水。 体育 我乡有体育场地7处,各学校每年定期组织一次体育运动会,乡上每一年举办一届农-动会。 广播电视 全乡无线调频广播通村(村民小组)率100%,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社会保障 全乡移民自2009年开始全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截止2012年保障户数1904户,人数8964人,支出1035.9万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每月97元,增长11.4%。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7人,支出9.95万元;农村医疗救助4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8428人次,共支出50.568万元;60岁以上退役老军人生活补助发放18人,支出0.48万元,抚恤事业费支出1.08万元。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1%。 交通 乡村道路70.49千米,其中16.59千米铺筑黑色路面;45.2千米村内道路中7.88千米铺筑黑色路面。每天有多次公共交通往返于县乡村之间。 邮电电信 乡邮电所保证报刊信函当日送到村民小组。全乡固定电话1839部,入户率95%,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乡,移动电话普及率98%。 水利 全乡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田间渠、路配套。现有支渠22.6千米,斗渠76千米,农渠246千米,2.76万亩耕地保障灌溉。 电力 架设35千伏供电线路20.8千米,10千伏线路23.9千米,全面实现电网村村通工程。 |
沙河回族乡 |
沙河回族乡属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根据-,于2008年10月正式成立。现辖5个行政村共6995人,有耕地27249亩。 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即原农垦建设公司所属的七道沟分场,是由农垦建设公司负责规划并实施的河西走廊疏勒河农业灌溉综合开发既移民安置项目区,2008年10月正式移交瓜州县管理。现辖5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常住农户1383户6995人,其中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168人,占总人口30.1%。现有耕地27249亩,其中可耕种面积18951亩,占69.5%- 。 特色经济 由于土地沙化、盐碱化程度严重,种植业投入产出严重倒挂。为尽快实现移民“迁得来、稳得住、快致富”的目标,2011年左右沙河回族乡在培育发展既能改良土地又能促进移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上进行了大胆探索,逐步形成了 “两红一黄”(枸杞、红花、甘草)特色产业,为广大移民脱贫增收创出了路子。 为促进“两红一黄”产业发展,乡党委、乡政府在反复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653”特色产业发展目标,即发展枸杞种植6000亩、红花5000亩、甘草3000亩,并采取政策激励、资金扶持、典型引导等措施,激发和调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2011年全乡特色产业面积发展到15260亩,占到可耕种面积的80%。其中红花面积达到5670亩;枸杞面积达到6040亩,比上年增加2030亩;甘草种植栽培面积达到3260亩,增加2150亩,预计今年全乡特色产业可达到526.48万元,占到种植业收入比重的63%。- 畜牧业 为了切实加快移民乡镇的发展,有效改善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加快脱贫步伐,推动社会各项事业进步,逐步缩小与老乡镇之间的差距,该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把特色产业培育、劳务输转、生态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狠抓重点产业任务的落实,推行“四个一”即:人均一亩优质田、1头牛和10只羊、户均一个明白人,户均输转一个劳动力的具体目标。 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全乡“1245”养殖户任务为50户,实际落实养殖户108户,占任务的216%;建设集中连片示范小区3个;动员农户调引优质多胎基础母羊760只,占任务500只的152%。至目前,已动工修建暖棚圈舍250座,已有156座投入使用,其余94座也将于年底全面完工。全乡计划配套修建农村沼气池105座,实际落实105座,目前,75座沼气池已基本完工,30户分散户现正在组织技工进行修建。并落实优质紫花苜蓿饲草基地1个,为实现以草定畜草畜协调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了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改良僵化板结地,增加农民收入,我乡在常顺村建立200亩枸杞种植及僵化板结地改良示范点一个;计划修建洗盐排碱渠5.6公里,协调解决洗盐排碱用水90万方,改良盐碱地 1500亩。 该乡突出“一村一品”,根据移民乡的村情和民情,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完善规划,合理布局,紧盯甘草、枸杞、啤酒花等高效产业为依托,以辅助产业为基础,坚定信心,狠抓结构调整。河洲村重点发展红花种植,常顺村、沙河村重点发展枸杞等农作物种植,临河村重点发展甘草种植,民和村重点发展畜牧业,真正做到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 劳务输出 外出打工如今已成为瓜州移民脱贫致富不可或缺的“铁杆庄稼”,沙河乡更不例外。采取“政府引导、信息先行、能人带动、技能培训”等措施,组织包村领导、干部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动员,发放《劳务信息指南》等务工读本300余份,并利用本乡外出务工人员中的典型人,组织他们回乡“现身说法”;乡劳务办利用各种方式收集各类用工信息,以公开栏的形式不定期地予以公布,并积极与省内外用工单位联系洽谈,建成了柳园铁矿厂等4个劳务基地。紧盯社会用工需求的“风向标”,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培训模式,不断拓宽劳务输转渠道。今年全乡共举办驾驶员、电气焊等劳务技能培训班5期,培训技能型务工人员480人。1到9月,全乡共输出劳动力1391人,有计划、有组织输出352人,实现劳务收入600多万元。[ |
梁湖乡 |
梁湖乡属甘肃酒泉市瓜州县移民乡镇,处疏勒河中游,东距甘肃最大的农业灌溉水库--双塔湖28公里,西离瓜州县城18公里,南有截山和南干渠,北是一望无际的黑戈壁和疏勒河河道以及连霍高速G30。 2008年4月8日,《甘肃省民政厅关于酒泉市在疏勒河项目农垦辖区内设立玉门市独山子东乡族乡瓜州县沙河回族乡和梁湖乡的批复》(甘民复[2008]15号)同意设立梁湖乡。2008年10月27日疏勒河移民项目梁湖农垦项目区移民移交瓜州县,成立梁湖乡。 梁湖乡共辖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陈家庄村。其中7个移民村,分别为金梧村、雁湖村、陈家庄村、银河村、岷州村、双州村、青山村,和小宛村,为国营小宛农场遗留连队编制。 金梧村为该乡最早的行政村,当时编号为1号点,1998年从陇南宕昌移民至此,原名小宛农场十二连,未安置移民前只有三户人家,后因南边有一片金色的胡杨林,当地人把胡杨树(也叫胡桐树)叫做梧桐树,而取名金梧村。 雁湖村为2号点,以地势得名;陈家庄村为3号点,老地名,乡政府驻于该村。该二村多为宕昌移民,也有天祝古浪等县落户。 银河村为4号点,是麦积山移民,因灌溉主渠从村中间而过,像银河将村庄分成了两半而得名。 岷州村为5号点,是岷县移民,取岷县瓜州而得名。 双州村和青山村为舟曲移民,双州因舟曲瓜州同音而得名,青山村在双州村东北,靠近截山而得名。 小宛村原属小宛农场,由场部和一至五连队组成,为梁湖乡最后接管并最大的的行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