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酒泉 >> 玉门市 >> 老市区街道

老市区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老市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老市区街道简介

  老市区街道位于甘肃省酒泉玉门市。下辖:
   620981001001 111 广场路社区
  620981001002 111 钻井路社区
  620981001003 111 安康路社区
  620981001004 111 友谊路社区
  620981001005 111 自由路社区
  620981001006 111 民族路社区
  620981001007 111 和平路社区
  620981001008 111 建设路社区
  620981001009 111 青年路社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620981001 735000 -- 查看 老市区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老市区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老市区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老市区街道

  老市区街道位于甘肃省酒泉玉门市。下辖:    620981001001 111 广场路社区   620981001002 111 钻井路社区   620981001003 111 安康路社区   620981001004 111 友谊路社区   620981001005 111 自由路社区   620981001006 111 民族路社区   620981001007 111 和平路社区   620981001008 111 建设路社区   620981001009 111 青年路社区   

新市区街道

  新市区街道位于甘肃省酒泉玉门市。下辖:    620981002001 111 南街社区   620981002002 111 北街社区   620981002003 111 玉关路社区   

玉门镇

   玉门镇是古丝绸之路、新亚欧大陆桥河西走廊上的一个千年古镇。东临万里长城的西端嘉峪关,西通举世闻名的莫高窟,312国道和兰新铁路复线横贯全境,幅员面积103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85亩,辖3个行政村,1个街道办事处,下设19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委会。总人口3.8万人。是玉门石油城、嘉峪关钢铁城、敦煌旅游城、甘肃矿区核工业城、酒泉航天城的中心地带,清代名宿林则徐、左宗堂曾经驻足于此,-率领的西路军曾经在此浴血奋战,这里还是-总理学习实践的第二故乡。如今随着玉门市政下迁,玉门镇已成为玉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上大项目,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近年来,玉门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市委、市政府战略中心转移的两大发展机遇,发挥独具特色的城郊、地理、区位和交通等四大优势,把项目建设作为带动全镇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主线,按照“超前设想一批、规划论证一批、前期储备一批、建设实施一批”的思路,认真落实领导包挂项目考核制、跟踪服务制、协调联系制等项目建设制度,树立了“不会抓项目,就是不称职,不抓项目就是失职”的意识,努力克服信息闭塞、科技落后、既不沿边、也不靠海的不利因素,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将投资过500万元的项目逐一落到领导班子成员头上,促使各级干部都把项目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潜心运作项目、多渠道联系项目,多方面协商办理项目前期手续,全力以赴抓拟建项目的联系落实,全力打造亲商、安商、富商、促商的投资环境。建成莫高麦芽厂、酒花浸膏厂、玉门关酒业食品有限公司、牛羊清真屠宰厂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全镇初步形成了以矿山开采冶炼、农副产品加工、交通运输、水电能源、建筑建材为骨干的五大工业体系。五年间累计投资7.6亿元,建成投资过百万元的各类项目58个,近三年连续实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产值“双过亿”的历史性突破。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 亿元,工业总产值达 亿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1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93元。项目建设呈现出市场前景广阔、效益发挥好、经济拉动效果显著等特点,共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创利税300万元。    建大市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玉门镇自汉代置县以来,一直是河西走廊过往客商停留交易的一个重镇。随着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逐步西移,玉门经济开发区的兴建,兰新铁路复线和兰乌光缆线的开通,尤其是疏勒河流域工程的开发,前来玉门镇投资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城镇经济迅速发展,乡镇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基础服务设施的压力也日益增大。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镇委班子不断创新市场融资机制,按照分类规划,分期建设,多元投资的指导原则,共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新建、改建各类市场15个,使玉门镇成为河西走廊最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输转中心,仅人民市场、阳关商贸大楼、荣鑫大厦、九洲家俱市、温州商贸中心、供销社自选超市、老城蔬菜批发市等七大市场的年交易量可达2亿多元。    兴大产业,拓宽助农增收渠道    产业兴镇是玉门镇经济增长的又一突破口。镇党委以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优质化、优质产品市场化为方向,按照“产业调特、品质调优、规模调大、效益提高”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围绕已形成的啤酒原料、设施养殖、温室蔬菜和以劳务输转为主的三产服务四大主导产业格局,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通过品牌农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立足于已取得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中国绿色食品认证的莫高“飞农麦芽”、中汇“敦煌绿洲”、拓璞浸膏等品牌农业,以特色造优势、凭优势创市场,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增收。2005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了340元。其中,养殖业和种植业在龙头企业带头下增收110元。按照千家万户养殖、养殖小区示范的思路,镇党委在主抓品种改良、温精授配、设施精养、防疫灭病等工作的同时,发展千只规模养鸡户8户、百头(只)以上规模养猪养羊大户62户,使牛羊猪鸡存栏数达到5.35万头(只)、年出栏数达到3.7万头(只)。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典型示范引导、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实施“订单”蔬菜,引进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方式等促农增收。全镇共种植以西甜瓜、西红柿等蔬菜为主的日光温室1243座,有机质无土栽培100座,棚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种植面积仅占全镇耕地面积四分之一的蔬菜产业,其收入占到全镇种植业总收入的一半,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充分利用312 国道沿线商业网点改造、国家西气东输、西油东输及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途经玉门的实施,通过集资建商业门点和先培训后输出、分批组织外出务工、向镇内企业引荐、吸收下岗职工中“40、50”人员组成治安协管员队伍等措施,使全镇三产业总户数达到680户,劳务输转980人,实现创收280万元,以劳务输转为主的三产服务业真正成为促农增收的新亮点。    搞大开发,各项事业和谐发展    经济发展了,收入增加了,镇委领导一班人又把目光放在了城乡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在硬件建设上以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切实抓老城改造、小康住宅、沼气入户、村组道路、生态林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在软件建设上以深化“学温州经验、创宽松环境、促玉门发展”活动为契机,一方面提高居民素质,规范居民行为,主动做好农民转市民的教育引导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改进工作作风,不断营造人人都是招商主体、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为招商引资工作奠定良好的外部环境。针对镇区沿街门点破旧外观形象差的实际和居民区土坯房安全隐患大的问题,镇党委于2001年全面启动了危房改造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镇区95%危房进行拆建改建,2005年又投资1176万元对道路进行了铺油罩面,对上下水、人行道、绿化带等基础设施配套进行了改造,亮化美化了城市环境。针对农村住房观念落后的实际,镇上紧紧抓住“小康住宅示范工程”建设的契机,按照“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干部帮助、统筹规划”的方针,发动农户转变传统思维模式,修建样式新颖、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高标准小康住宅,在广大农村掀起了一股小康住宅建设热潮。至目前,全镇共新建小康住宅 户。如今,掩映在绿树丛林中的红砖碧瓦已成为农村的又一道亮丽风景。针对农村道路设施差、通行质量低、晴天行路一身土、雨天行路一身泥的实际,镇党委适时提出了“村组道路建设三年规划”,按照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镇上把村村通和组组通道路建设作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实行分管领导挂项主抓,包村干部一线盯着干的措施和办法,倾斜资金和技术人员,动员农户积极投工投劳。三年间先后投入资金900多万元,完成了3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的村组道路铺油罩面工程36公里,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目标,使全镇80%的村组实现了组组通油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年来,共投资300多万元,彻底改善了镇属六所学校的校舍,其中南门小学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教学大楼。校校建起了微机室,开通了远程教育网,为农村孩子的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不断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努力规范各类文化市场;不断深化卫生医疗制度改革,投资过百万元,新建玉门镇医院,并购置了成套先进医疗设备,使玉门镇医疗设施条件迈上了新台阶;认真落实宣传计划生育各项优惠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完善落实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千方百计关心、解决-及特困户生产生活困难,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平均每年为城镇困难居民发放低保金、救灾金,优待金及老复转军人、老红军生活补助近百万元,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二女结扎户养老保险费等资金50多万元;有耕耘就有收获。玉门镇的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近年来,先后被评为“省级卫生镇”、“全省民政工作全优乡镇”、“全省严打整治先进单位”、“省级五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   

赤金镇

  赤金镇原名赤金堡,座落在层峦叠嶂的赤金峡和水足草丰的赤金湖之间,南望祁连雪山,北临走廊平原,左肩红山白塔,右连丝绸古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表——“铁人”王进喜就出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赤金堡最早在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即为酒泉郡玉门县地,沿革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设赤金所,解放后历设赤金人民公社、赤金乡,1985年撤乡建镇。赤金一名的由来,传说跟康熙帝有关,相传,康熙西征准葛尔后,途经赤金准备回朝,看到当年曾为玉门县地的城池已面目全非,只留些残垣颓壁,不由十分伤感,偶拣得一块血红色的赤金。约模有一斤重,正面还刻着四个篆字“固若金汤”,下面两个小字是“赤斤”,背面盘龙卧凤围着一幅宏伟的城廓图样。康熙帝当即下令按此图建城,并御赐赤金。    赤金镇总面积2012平方公里,现辖8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3344户,13700人,耕地面积37190亩。2005年赤金镇财政收入2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92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以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二三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持续增长的目标。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业产业化围绕结构调整,以设施养殖业、温室蔬菜业、制种业、饲草业为主的各项重点产业形成了规模。连片种植的紫花苜面积达到了17650亩,建成了万亩饲草种植基地;全镇羊饲养量达到了7.8万只,建成连片规模20户以上的设施养殖专业组15个,饲养量在100只以上的大场大户13个,草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在温室蔬菜业的发展上,共建成一代日光温室617座,二代日光温室390座,总面积达到1350亩,形成了全市最大的有机质无土栽培蔬菜生产基地和韭菜专业生产基地,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在龙头项目的发展上,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思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先后建成了年产15万立方的石料加工厂;与玉门石油管理局科达公司合作建成玉门市铁人故乡油田助剂有限公司,引资1680万元建成年加工2万吨的草颗粒厂和年产量达500吨的脱水蔬菜厂,年产量12万吨的水泥厂成为全市规模最大的乡镇企业,产品通过了国家ISO9000质量认证。.  

花海镇

   花海镇现辖5个行政村,3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803人,3240户,总面积4011平方公里,约占玉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4.2万亩,有可开垦荒滩、荒地20多万亩。区域内有五个农场、一个民族乡、一个移民基地。包括周边团场、乡镇,区域内总人口达3.6万人,耕地15万亩。2002年七月撤乡建镇,2003年1月被批准为全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同年被省建设厅授予“全省村镇建设先进乡镇”称号,2004年被酒泉市委授于“十强”乡镇,2004年2月批准成立了省级乡镇企业项目示范区。    近年,花海镇按照建设区域中心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大城镇、项目建设力度,目前已形成棉花、“花海蜜”食用瓜、草畜三大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2005年接近5000元。在城镇建设上,把城镇基础设施、乡镇企业示范区、小康住宅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先后在镇区建成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楼、中心卫生院、水管处、邻镇村委会等办公楼14栋、14200多平方米;围绕主导产业建成加工企业8个、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商贸、流通等服务工程4项、12000多平方米;建成商业网点340个,10000多平方米。建成区面积由2002年以前的不足30公顷拓展到目前的68公顷,街道由原来的一条,发展到目前的三横三纵6条,行政区、商贸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初步区划。同时,先后投资1500多万元,完成了5.8公里道路拓宽、3公里供暖线路、11公里供水线路、2.9公里供电线路、3.8公里通讯光缆改造工程和5公里排污工程等建设,镇区的供电、供热、给排水、通讯、邮电、金融、有线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功能齐全,商贸、流通、服务等网点快速建设,基本满足了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城镇带动效应日趋显著。2003年以来,共引进资金1.5亿元,建成了加工、建筑、建材、商贸流通项目24个;新增个体工商户300户,零售业、餐饮业、娱乐业、信息产业、流通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镇集中了区域内80%以上的流通和交易活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近三年,共有1500余名农民脱离了土地,在城镇居住。2005年,据初步统计,来我镇从事商贸经营活动的外来人员达到3万多人次,市场各类交易额8000余万元,城镇自身吸引资金、人口、信息和各种经营活动的功能不断增强,农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老君庙镇

  玉门老君庙是中国石油的发祥地,1939年8月11日,中国第一口油井在此出油,中国从此甩掉了“无油国”的帽子。解放前的10年间,玉门石油产量占当时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奠定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基础。图为位于河谷中的玉门油田老君庙油矿。1955年,为保障生产,玉门油田所在地被设立为玉门市,县政府也搬迁至此。到20世纪80年代,石油产业鼎盛时期,这座典型的石油资源型城市的总面积扩张到1.35万平方公里,人口一度达13万余人。   清朝和民国时的玉门县政府位于玉门镇。而老君庙原指石油河谷中一祭祀太上老君的小庙。1939年中国第一口油井在老君庙附近掘出,老君庙油矿因此得名。以此为中心形成的以石油工业为经济基础的居民点也被称之为老君庙。民国时,这里设玉门县老君庙镇。五十年代以后设玉门市,政府位于老君庙,辖玉门镇。老君庙镇政府撤消,分设南坪、北坪、新市区三个街道办事处,构成了现在所谓的玉门市老市区。2003年玉门市政府迁回玉门镇后,在地图上把老市区标记为“老君庙”或“老君庙镇”。  

黄闸湾镇

  黄闸湾镇位于玉门市新城区北侧城郊,“312”国道横穿其境,总面积137公里,辖4个行政村,2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374户,9315人,有劳力5310人,总耕地面积4万亩。    近年来,黄闸湾乡依靠特有的啤酒原料、高效蔬菜、制种、草畜产业、石材等资源,持续坚持“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农业经济工作思路,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农村工作的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积极建设加工业大群体,加快实施品牌农业、工业强乡和科技兴乡战略,初步形成了以啤酒原料、高效蔬菜、制种、草畜产业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建成了以铁精粉生产、石材、酒花加工、造纸为主的各类企业15个,固定资产总投资达13500万元。200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农村经济总收入分别达到7000万元和17500万元,实现财政收入193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20元。.  

下西号镇

  一、基本概况    玉门市下西号乡距玉门新市区5公里,东邻国营四0四厂,西接本市黄闸湾乡,南与玉门新市区接壤,北与黄花农场相邻。国道312线横穿其境,金玉、玉青公路纵横其间,县乡道路四通八达。境内面积709平方公里,全乡辖8个村,29个村民小组、2588户, 1101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05人。乡党委下设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54名,其中:女党员66名、占14.5%,农民党员375名、占82.6%。初中以上文化程度409人、占90.1%,35岁以下党员291人、占64.1%。全乡各类群团组织健全。全乡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6万亩,为走廊平原地带,平均海拔1400米,年无霜期135天,年均降水量61.8毫米,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适宜多种作物生长发育,农产品产量高,品质优良,是玉门市重要的粮、油、蔬菜、瓜果和畜产品生产基地。2005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5325万元,较上年增长8.2 %;农业增加值达到3072万元,较上年增长6.1%;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较上年增长21 %;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5637万元,较上年增长20%;乡财政完成大口径收入26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 235万元,较上年增加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95元,较上年增加318元。增长7.7%。交通、水、电、暖、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全乡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已率先步入全省“明星乡镇”行列。    二、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下西号乡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已形成了农、林、牧、工、商、运输、建筑、流通、餐饮服务多业并举,特色优势明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柳河镇

  柳河乡辖6个行政村和1个乡林场,下设54个村民小组、3个村属林场。全乡总人口10052人。乡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和1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453名。近年来,柳河乡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了草畜、蔬菜、啤酒原料、制种、棉花五大支柱产业,建起了啤酒花加工厂、脱水蔬菜厂、棉花加工厂、美葵加工厂等龙头企业,带动了全乡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1.23亿元,农业总产值4552万元,农业增加值296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010万元。.  

柳湖镇

   甘肃玉门市柳湖乡,是继小金湾乡成立之后,又一个在玉门安营扎寨的移民乡。   柳湖乡是省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乡镇,地处玉门市东北端,东、北邻花海镇,西连甘肃矿区。柳湖乡开发建设始于1996年,2000年以前以示范点的形式由省疏管局组织建设,2001年成立玉门市毕家滩移民工 柳湖乡作指挥部之后,正式大规模开发和安置移民。几年来,指挥部一班人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和移民安置、扶贫攻坚这个主题,发扬战天斗地的"铁人"精神,狠抓各项措施落实,使移民生产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已开发荒地3.28万亩,安置岷县移民1390户、6301人,集中分布在全乡五个行政村。建成乡政府、乡医院、乡中学、五所村小学、五个村委会、五所村卫生所的办公设施及业务场所,建成村两级公益设施建筑面积6589平方米;新建砂石道路59.87公里,实现了县乡、乡村、村村通的目标;建成拥有40万株各类树木的千亩片林,农田配套渠系71.32公里,保证全乡3.28万亩农田的灌溉;铺设自来水入户管线75.1公里,自来水入户率达80%;架设供电线路91.8公里,照明入户率达100%。   

六墩镇

  六墩镇位于甘肃省酒泉玉门市。下辖:   620981110200 210 柳北村   620981110201 220 昌河村   620981110202 220 安康村   

昌马镇

  玉门市昌马镇地处祁连山西麓,四面环山,是一个天然小盆地,东、南、西三面分别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安西县接壤。昌马乡原名昌马湖,疏勒河从其境内奔腾而过,因水草茂盛,相传为唐代名将樊梨花饲养军马之地,故名“昌马”。    昌马乡属沿山冷凉灌区,总面积1670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7万亩,法定耕地面积20741亩,草场面积45.7万亩,农村人均耕地5.1亩。全乡平均海拔2100米,年均无霜期92天,降雨量789mm,年均气温3.9℃。全乡辖区有5个村,现共有12个村民小组,1221户农户,3910人(农业人口),党委下属10个支部(农村支部5个,机关和街道支部5个),全乡共有党员331人(男264人,女67人)。    由于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适宜种植的常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啤酒大麦、胡麻和蚕豆、豌豆等耐低温作物。种植业收入占2/3,以游牧为主的养殖业占收入的1/3。近几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大力改造农村基础实施,实现通自来水、通信息、通电、通路的“四通”目标。全乡5村已全部架通自来水,全乡信息通讯便捷电话入户率达到46%,电视入户率达96%。享受国家电网供电的农户占全乡总农户的99.7%。全乡村组道路畅通,玉昌油路全程71公里,于2004年实现全线柏油铺筑。    “金铜煤锰、聚宝一盆”。 地处山区的昌马乡物产丰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呈现出种类多样、品质优良的特点,加之昌马乡地处肃北鱼儿红、石包城的地理区位中心,项目建设工作发展迅速,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了众多客商,列为计划招商项目有西湖泉铁矿、香毛山铁矿、西湖泉铅锌矿、车路沟金矿、照壁山石膏矿、水滤矾矿、家什窑粘土矿、北大窑煤矿、红土弯子铁矿、黑山头铁矿、西湖泉金矿等。现乡境内有较为大型的铁精粉选矿厂4家,年生产铁精粉10万吨,金矿2家。投资3.1亿元的天生桥水电项目正在勘探之中。.  

小金湾乡

  玉门市小金湾东乡族乡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由甘肃省“两西”建设指挥部负责实施的少数民族移民基地。1990年开始移民,1996年移交玉门市管理,1998年8月8日正式成立了乡党委、政府。是玉门市唯一的移民乡和少数民族聚居区。该乡位于玉门市以北62公里,祁连山北麓,东经94044/46//——97021/32//,北纬40018/20//——40055/。总面积22.4平方公里,耕地13500亩,辖5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968户5103人,其中99%为东乡族。    境内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宜小麦、玉米、棉花、孜然、红花等农作物生长。所产棉花铃大、壳薄、絮长、洁白;所产花季籽然个大粒饱、色鲜味浓,曾荣获玉门市首届名优农产品评选“名优产品”称号。棉花产业和草畜产业为全乡的主导产业。棉花种植面积达到5405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3.3%。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达到1000头和28000只。    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成油路11.9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无缝隙覆盖,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7%,农网改造达到100%。农业灌溉以疏勒河水系河灌为主,机井为辅,现有灌溉机井18眼、各种渠道52公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灌溉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境内文化资源丰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西墓群魏晋文物保护区和沙锅梁西汉文物保护区,还有东乡手抓羊肉、东乡洋芋、烧壳子、散子等东乡特色风味。    小金湾东乡族乡党委、政府在玉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本乡实际,发挥民族优势。坚持“保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的思路,建成了以棉花种植业和草畜产业为龙头的支柱产业,形成了以外出务工和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点。2005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225万元,人均纯收入798元。.  

独山子乡

  独山子乡位于甘肃省酒泉玉门市。下辖:    620981208200 220 源泉村   620981208201 220 春柳村   620981208202 210 金泉村   620981208203 220 金旺村   


老市区街道特产大全




老市区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