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甘肃省 >>酒泉 >> 敦煌市

敦煌市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敦煌市谷歌卫星地图)


敦煌市简介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敦煌历经了-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8万人 31200平方公里 620982 735000 0937 查看 敦煌市谷歌卫星地图

敦煌市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七里镇 约1.3万人 56平方公里 白马塔村 杜家墩村 三号桥村 铁家堡村 南台堡村 大庙村 秦家湾村 查看 七里镇谷歌卫星地图
沙州镇 约5万人 30000平方公里 梨园社区 文庙社区 北台社区 红当社区 古城社区 桥北社区 北街社区 南街社区 新建社区 新敦社区 查看 沙州镇谷歌卫星地图
肃州镇 约2.04万人 90平方公里 祁家桥村 高台堡村 魏家桥村 肃州庙村 板桥村 武威庙村 河州堡村 孟家桥村 杨家堡村 姚家沟村 查看 肃州镇谷歌卫星地图
莫高镇 0 0 新店台村 五墩村 新墩村 苏家堡村 窦家墩村 三危村 甘家堡村 泾桥村 查看 莫高镇谷歌卫星地图
转渠口镇 0 0 秦安村 五圣宫村 东沙门村 阶州村 定西村 漳县村 雷家墩村 盐茶村 吕家庄村 查看 转渠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阳关镇 0 1.53平方公里 营盘村 阳关村 寿昌村 龙勒村 二墩村 查看 阳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月牙泉镇 0 0 杨家桥村 合水村 月牙泉村 鸣山村 中渠村 兰州村 查看 月牙泉镇谷歌卫星地图
郭家堡镇 约8600人 112平方公里 六号桥村 前进村 大泉村 梁家堡村 土塔村 七号桥村 查看 郭家堡镇谷歌卫星地图
黄渠镇 约1.01万人 52平方公里 清水村 闸坝梁村 代家墩村 常丰村 芭子场村 查看 黄渠镇谷歌卫星地图

敦煌市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肃州区

   肃州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酒泉市东部,东经98°12′-99°18′,北纬39°10′-39°59′。全境东西长104千米,南北宽84千米,总面积3349平方千米。总人口35万人(2004年)。   区人民政府驻西大街,邮编:735000。代码:620902。区号:0937。拼音:Suzhou Qu。   位置   肃州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神农和五帝之一的颛顼辖地,九州之一的古雍州西界,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自西汉置郡、隋代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设肃州以来,更以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闻名遐迩。西凉国曾在这里建都,其后诸多朝代均以此处为省州府地。肃州区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连接新疆、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的通衢重镇,周边与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中国最早的石油基地玉门油田、国家重要的核工业基地四0四厂、驰名世界的中国西部航天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北最大的钢铁基地酒泉钢铁公司鼎足相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独特。肃州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南依祁连山,北枕古长城,东连金张掖,西连嘉峪关,地理位置为东经98°12′—99°18′,北纬39°10′—39°59′,自古就是“诸夷入贡之要道”,河西保障之襟喉;东西通衢之要冲,军事边防之重镇”。全境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84公里。全区辖6镇12乡,总人口36万人,有汉、回、裕固等15个民族。   肃州地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之处,是甘肃、青海、新疆和内蒙古切合点上的次区域中心,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中转站,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上的“金三角”。   祁连山脉与合黎山脉南北相夹,形成了著名的酒泉盆地。盆地内戈壁、绿洲、河流、湖汉相互交织,属于大西北典型的戈壁绿洲地貌。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奇丽的地貌特征,使肃州成为中国西部一块大有可为的地方和充满神奇魅力与无限生机的热土。   区划   肃州区辖6个街道、7个镇、9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东北街道、东南街道、工业园街道、新城街道、西北街道、西南街道、西洞镇、清水镇、总寨镇、金佛寺镇、上坝镇、三墩镇、银达镇、西峰乡、泉湖乡、果园乡、东洞乡、丰乐乡、下河清乡、屯升乡、黄泥堡裕固族乡、铧尖乡。共有154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   历史   酒泉,又名肃州。位于祖国西北甘肃河西走廊西部,是传说中古雍州的西界。从酒泉下河清农场,丰乐河东岸干谷崖等地方出土的马场类型和火烧沟类型中的石犁,石锄,石斧,石刀,石纺轮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纺织工具;以及彩陶器等证明:远在距今四千年前,这里就有了人类定居,并且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畜牧业已很发达,制陶业已趋于成熟。夏,商,周时期,这一带都是西羌等游牧民族的居牧地。战国到秦代,酒泉又成为“逐水草而迁徙”的乌孙和月氏的驻牧地。在果园乡赵家水磨附近发现的骟马类型的文化,可能就是他们居住过的遗址。当时的月氏人是一个有“控驽十万”的强大部簇,他们赶走了乌孙人,称霸河西。直到西汉初,匈奴人侵入河西,才迫使大月氏西迁。从很早的古代起,酒泉地方,就已经和中原地区连接在一起,“皇帝,大禹经营之处,古迹犹存。”这里所有的文化古籍,都是构成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一部分。   目前肃州区总人口3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5万,居住着有汉、回、裕固等15个民族。   传统庙会   肃州的传统庙会,大都根据民间传统节日,并配合宗教佛事活动进行。一年一度的庙会活动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最高表现形式。   农历正月初九日,叫“上九会”。这天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庙会活动便在玉皇庙举行。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玉皇楼拆迁至肃州行政分校(今酒泉中学图书楼)后,庙会活动改在钟楼寺。钟楼寺是酒泉城内大型古建筑群之一,楼台殿宇座落有序,塑像壁画琳琅满目。林园花木郁郁葱葱,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实为市内游览胜地。“上九会”这天戏剧弹唱、游艺杂耍、风味小吃、商贩摊点,皆云集于此,热闹非凡。这是春节期间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第一个高潮。   农历正月十五日,叫“元宵节”、又叫“灯节”、 “上元节”。一般从正月十三到十五,在城隍庙(今市医院)举办,照例唱戏三天。城隍庙是肃州城内面积最大、殿堂最多的古建筑群。正月十五这天城乡群众蜂拥而来,各行各业竞相贸易,游人香客都要携带劈柴去烧秦桧。在通往城隍正殿的走道两旁塑着秦桧和他的长舌妇王氏的跪像,游人们将大把的劈柴从泥人的0里丢进去,火焰从七孔冒出,表示人民对-、奸佞的惩罚。   农历的三月十八日,叫“娘娘会”。这天是送子娘娘的圣诞日。钟楼寺里举办庙会一天,城市和郊区群众都来这里逛会,照例是有买有卖、有唱有说。人们从庙会活动中得到了娱乐、消除了疲劳。   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八的文殊山庙会,是整个庙会活动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游人最多、内容也最丰富的群众-,来自高台、玉门、金塔、肃州的游人看客、商贾小贩每天不下数万人。这里的前山、后山三百六十座庵、观、寺、院处处香烟缭绕, 钟磬常鸣,车水马龙,人如潮涌。两台大戏对唱,秦腔、眉户争艳。唱曲的、说书的、耍猴的、驯兽的、拉洋片的、耍杂技的、卖字画、捏泥人的、吹糖葫芦的……七十二行、三教九流,各献技艺、各显身手。这里的雕塑壁画、古建艺术和洞窟彩绘突出地表现了历代人民群众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技巧,使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达到高峰。   农历四月初八,还有一处庙会活动在新添墩(银达乡两三口村东北部)。新添墩有殿堂庙宇十几座,建造于小山巅中,是肃州泉水片群众朝山拜佛、游览助兴的去处。一般从四月初六到初八唱戏三天。来自城乡的游客、商贩每天也不下万人。一些农村学校还把这里做为远足(野营)活动的落脚点,让学生们受到大自然和群众文化活动的陶冶。   五月十三日是“祈雨节”。相传,这天是关老爷(关羽)磨大刀的日子,城乡群众都要在关帝庙里举办庙会。有的地方办社火,有的地方唱眉户。酒泉城内在山西会馆(今第二幼儿园)唱大戏三天,旨在求雨。民间有“五月十三滴几点、肃州城里买大碗”的俗谚。   其它小型庙会尚有五月二十五日的“仙姑庙会” (今食品公司屠宰场处);六月十五日在城隍庙、孤魂滩举办的“城隍奶奶摆针线”庙会;六月十九日在观音堂(今西大街小学)举办的“观音菩萨圣诞会”;七月十五日在城隍庙举办的“孟蓝会”;腊月初八在钟楼寺举办的“佛祖成道会”等。   庙会是由一个地区的特殊条件、自然形成的,它最具有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性、综合性和普及性。一年一度的庙会不但给人民以最好的精神享受。还起到了增进友谊、加强团结、交流物资、交流生产经验的作用。   

金塔县

   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西北端,有一块大漠深处的绿洲盆地,它就是宛若镶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甘肃省金塔县。而今,金塔县是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甘肃省第二产业棉大县和甘肃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   金塔县位于祖国西北部,地处东经90°58`-100°20`、北纬39°47`-49°59`之间。全县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东、北与蒙古额济纳旗毗连,西面与甘肃嘉峪关、玉门、肃北接壤,南与酒泉市和张掖地区的高台县为邻。海拔在1100米—1400米之间,属于我国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0摄氏度,平均日照总时数为3193.2小时,平均太阳辐射总量153千卡/平方厘米。这里光热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林茂粮丰,六畜兴旺,被外国制种专家选定为制种基地。   行政区划   金塔县辖3个镇、10个乡、123个行政村、693个村民小组、15个城镇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3多万人。   金塔县辖5个镇、5个乡:中东镇、鼎新镇、金塔镇、东坝镇、航天镇、三合乡、大庄子乡、古城乡、西坝乡、羊井子湾乡   是个以农牧业为主,工业为辅的县。   金塔的历史,源远流长,4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定居。此地春秋战国史称羌、戎。战国后期至秦代,活动在河西地区的月氏和乌孙是当时较强大的民族部落,现金塔境域,曾先后为乌孙王和月氏王领地。此后金塔经历了西汉、东汉、三国(魏)、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2个朝代3000多年有历史沿革和变迁。此地是历数各朝各代兵家争战之地,留有较多的古代军事设防遗迹和丰富的古墓群及名胜古迹。4000多年的历史,金塔历尽沧桑,曾有过政治、经济、文化的鼎盛和衰落时期,先后有汉、蒙、回、藏、维吾尔、裕固等7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如今天翻地覆,人民主宰了这块大地,欣欣向荣的金塔,正在现代化建设征途上展翅腾飞。   金塔县除有充足的水土与气候资源条件以外,其富饶的农牧业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实为世人鲜知。县境内有可开发利用的宜农、宜林、草荒地150多万亩,现有农用地43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籽瓜、胡麻、孜然和各种果品等100多个品种。农作物产量高、品质优,已形成了年产40万担棉花、16万吨甜菜、1亿公斤粮食和6万亩中药材、4万亩孜然及瓜籽的生产基地。玉米和西瓜、甜瓜、番茄、大辣子、花卉等制种,倍受国内外种子商家的青睐。已为美国繁殖出口籽种长达8年,享有良好的国际信誉。   金塔县现已探明的矿藏有7大类30多个品种,总储量达20多亿吨。矿产品主要有铁、锰、铜、铅、锌、铝、萤石、陶土、菱镁石、冰洲石、白云石、石炭石、花岗石、芒硝等。其中稀有金属有锶、铬、钡、金、银等。另外探明的烟煤和无烟煤、焦煤等煤炭有5种,总储量达1亿多万吨。金塔境内矿藏的分布点有70余个,主要在沙枣园子、七个井、穿山驯、俞井子、神洛山、玉石山、沙婆泉、梧桐沟、南泉、大红山、账房山、芨芨台子、野马井、石板泉、白山堂、野马泉、黑尖山、疙瘩井、夹山、碱泉子、三个井等地。其矿藏地质构造简单,矿体与围岩接触解理明显,矿体多呈脉状、鸡窝状、网状、透镜状、层状,矿石为致密块状、核状和串珠状等。金塔的矿藏储量和品位均居甘肃省87个县市前茅,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条件也极为优越。   全县的土地资源、牧业资源、经济林木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这五大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也充满了投资的无限商机。   工业   金塔是个农业大县,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兴办工业一直是该县遵循的一个原则。近10年来,全县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作思路,大力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至目前,已形成了以棉花加工为主导,粮食、蔬菜、籽瓜、甜菜加工为补充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各类投资主体兴办的加工企业多达140多家,年加工农副产品26万多吨。其主要产品有:质量上乘的皮棉、面粉,回味悠长的籽瓜饮料、酒,色鲜味美的脱水菜、番茄酱等10多个品种。   投资6270万元引进意大利先进设备和技术兴办的金塔县番茄酱厂,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年消化农产品9万吨,产品主要销往欧洲。金塔县康维食品有限公司、金塔乡脱水菜厂年加工洋葱、青红椒、胡萝卜等蔬菜2万多吨,生产脱水菜1000吨,产品销往国内和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金塔酒厂、金池酒厂和中东酒厂等3家酿酒企业年加工白酒、饮料、酱醋等产品2000多吨,转化小麦、玉米、果品等1300多吨。金塔棉花公司和棉花种子加工厂及其它棉花加工企业,年加工棉花能力达到80万担。年加工1000吨无菌瓜籽的中东镇无菌瓜籽厂,每年可收购、加工、销售黑瓜籽1500吨。金塔县飞富粮油公司及全县100多个小型面粉加工厂,年加工转化粮食7000多万公斤。   金塔县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采矿和冶炼。到目前,全县共建起铜、铁、铝、锌等采矿、冶炼企业50多家。其中主要有:金塔县矿冶有限责任公司及金塔县海绵铁厂。该企业年可开采铁矿石15万吨,生产铁精粉7万吨,可生产氧化球团8万吨,直接还原铁2.5万吨,产品销往河北、山东、酒钢等地。金塔县白山堂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年开采铜矿石4万吨,年加工18%以上的铜精粉2000吨。金塔县康利达公司年加工铅、锌、萤石精粉1500多吨,产品销往白银和外省。金大钢铁有限公司和鼎新生铁冶炼厂,年加工生铁1万多吨,产品销往上海、广州等国内钢铁冶炼企业。甘肃省最大的金属镁生产企业---金塔县镁业责任有限公司采用际先进炼镁工艺技术,年生产“金冶”牌镁锭2000吨以上,产品符合进出口标准,主要销往西欧一些国家。   另外,全县还有40多个从事金、萤石、花岗石、白云石、煤炭等30多个品种的矿石开采小型企业,年开采矿石多达10万多吨。矿石除本地消化外,部分销往外地。   随着国家“增加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逐步到位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金塔县建筑建材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目前,全县组建起了具有高层建筑水准资格的建筑企业8家,先后辗转县内外修建楼房及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公用设施70多座,其中30%的工程获得优良工程。全县建材企业中生产规模较大的金塔县漠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425”、“525”两个系列六个品种的水泥2万多吨。金塔县砂业建材有限公司年生产灰砂砖能力达1500多万块,生产加气块1万立方米。金塔县陶瓷厂年加工各种陶瓷墙、地砖、壁画砖等装饰彩釉砖30万平方米。这些产品可满足县内市场并供应外地。   农业   金塔县努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农业创新上狠下功夫,以“再造”目标为主要内容,坚持优势开发,依托优势产业,培肓产业群体,延长产业链条,使其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农业已开始进入一个以质量效益为特征的新阶段,在市场农业向传统农业严峻挑战面前,着眼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以特色产品开发为突破口,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用超常的手段,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培肓地方优势产业,名牌产品,发展一县一特、一乡一特、一村一特的特色农业。依托原有资源优势,培育新突现的优势,以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为重点,在加强粮食、棉花、林果、畜牧、籽瓜等老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激发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再造”战略的爆发力,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   在具体实施中,采取政策扶持、资金倾斜、领导包挂、部门帮扶、招商引资等措施,使日光温室、对外制种、肉牛肉羊、种草、中药材开发、特种水产养殖等六大新兴产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在高效日光温室产业上,县上把日光温室建设作为推动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措施,实行物资帮扶、政策激励、科技助推、信息引导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采用战役性攻坚的办法,开发建设二代日光温室1600亩,建成三合、东坝、鼎新、双城、金塔等五个乡镇为重点的10个规模连片小区,指导农民成功种植生产出茄子、辣子、黄瓜、葫芦等高档精细蔬菜和反季节西瓜及优质水果。二代温室亩均收入达8000元。制种产业,县上规划近期实施5万亩。今年落实对外制种20347亩,可产各类作物外销良种477万公斤,总产值达3367万元,全县农民人均从对外制种产业中获收入200多元。规划全部落实后,对外制种产业将成为我县经济增长的亮点,人均可增收500元。肉牛、肉羊产业上,在主攻品种改良和名优新品引种的同时,着力发展规模大场大户,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基本成形。到目前,肉牛、肉羊养殖量达30.78万头(只),引进发展鹿、肉狗、肉鸽、肉兔、三黄鸡、七彩山鸡、珍珠鸡等特种畜禽3万多只,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草产业上从草种引进着手,先后从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引进牧草良种12个,购进草种22吨,种苗5万株,新播牧草面积2.28万亩,建成百亩以上连片种草小区34个,面积达7275亩,涌现出牧草种植示范村8个。中药材产业开发,坚持人工规模种植和封肓保护相结合,鼓励多方投资,积极引进新品种进行规模开发。仅2000年,全县共封种中药材15090亩,其中人工种植12090亩;引进中药材新品种30个,种植面积达2800亩,发展连片千亩示范点3个,百亩点12个。全县中药材累计开发达6万亩,向规模目标10万亩的目标逼进。特种水产养殖业,加快了适合该县水域养殖的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今年新增养殖水面400亩,全县水养面积达7776亩;新建的6座温室鱼池正在抓紧建设。已引进河蟹、建鲤、彭泽鲫24.7万尾(只),引进板鸭、白玉蜗牛、肉鸳鸯5300只,藕鱼混养也已起步。与此同时,挖掘植棉大县的潜力,长绒棉发展到20万亩,年产量达40万担,成为农民增收最多的产业。   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六大新兴产业和棉花种植业都已形成较大的规模优势,生产基地逐步扩大,产品质量、产量提高,农副产品加工业前景看好。   林业   全县森林面积达到45.2万亩,其中:人工林25.8万亩,天然林19.4万亩,在人工林中,营造防风固沙林17万亩,农田林网3万亩,经济林4.5万亩,村屯绿化1.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93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6%,绿洲内覆盖率达到25.3%。   农田林网日趋完善。现已建立起基干林带7条184公里,绿化四级渠道5390公条2650公里,四级道路357公里,居民点670个,林网化率达到92%,初步开成了片、带、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组织实施了生物治沙护库工程。鸳鸯池、解放村两大水库灌溉着全县39万亩耕地和80多万亩林草地,是金塔片10万多人民生存和经济发展的“金饭碗”。由于金塔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而两大水库又位于长达75公里的白水泉沙系尾端,受风沙危害十分严重。据测定:每年因风害入两库的沙量达65万立方米,直接威胁着水库调蓄功能的发挥。对此,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每年都采取人工和机械等措施进行治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了从根本上治理两库沙害,县委、县政府、县林业局及治沙研究试验站在总结历年治沙经验教训、邀请省、地有关专家进行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将滴灌节水新技术引用到了防沙治沙上,制定了解放村水库滴灌生物治沙规划。从1996年开始,连续7年在解放村水库西北这一重点风沙口组织实施生物治沙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开工,全县每人集资16元,共筹资147万元),完成滴灌造林2541亩,78万株;营造以红柳、花棒、梭梭、毛条、胡杨等沙生植被为主的长3300米、宽210米滴灌防风固沙林带两条;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充分显示并发挥了防风固沙,护库保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此项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全县人民满意,同时还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地、县领导的好评。目前,它已成为金塔县节水灌溉、防沙治沙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新亮点。2002年6月,滴灌节水生物治沙技术被酒泉地区科技处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8月3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视察后,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经济林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全县林果基地面积达到4.5万亩,水果产量达到1500多万公斤,以早酥梨、砀山酥梨、锦丰梨、库尔勒香梨为主的优质梨基地面积逐渐扩大,庭院 经济林户达到80%,果品品种达到80多个,使林果业经济成不大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全县共有经济林面积4.6万亩,年产果品1500万公斤。其中:苹果:面积1.3万亩,占面积的28%,产量280万公斤。梨:面积2.4万亩,占总面积53%,产量1100万公斤。葡萄:面积800亩,占总面积2%,产量20万公斤。桃杏:面积2200亩,占总面积5%,产量80万公斤。枣:面积3000亩,占总面积6%,产量10万公斤。其它:面积3000亩,占总面积6%,产量30万公斤。   水利   金塔县水利电力局属县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下设四所一局两站,共有职工397名,其中干部89人,技术工人308人, 在专业技术人员上有高级工程师2名,工程师12名, 助理工 程师39人,技师6名,各类技术人员108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的蓄引提灌,防风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监督管理,发电运行,水产业开发和工程建设管理等工作,多年来, 该局依靠雄厚的技术力量,承建了鸳鸯总干渠,大墩门引水 枢纽,鸳鸯池水库除险加固,解放村电站,鸳鸯续建配套等 8项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和一大批田间配套工程, 而且把科 技应用转化到水利建设之中,在干支渠衬砌施工中,应用了渠道防冻胀技术,“U”型渠道衬砌,低压管道,喷滴渗灌 等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大型基建工程上,引进“组 合钢模”,“钢管脚手架”和自行研制的“特殊”部位钢 模板施工及“凌空立模”等技术,使工程期缩短,投资节省, 质量优等特点。在节水灌溉中,通过强化修渠节水,地膜保 水,改地省水,改革活水,结构调水,科学配水,以法治水 等“七水”措施的实施,建立了一套功能优良,配套完善, 科技装备水平较高的蓄引,提灌溉系统,为市场化农业和农 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水利基础。截止目前,全县建成 大、中、小型水库15座,总库容1.877亿立方米, 完成衬砌 各类渠道2700多公里;各类机井1350眼,田间配套面积23.5 万亩。形成了以河水灌溉为主,地下水资源为补充的农田灌 溉格局。以农村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并正在推动金塔县逐步变成河西最具有代表性的现代 农业示范基地   电力   金塔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边缘,总面积18830平方公里。金塔县电力局(供电公司)是金塔县供电辖区唯一的供电营业管理机构,成立于1970年4月,现有干部职工156人,肩负着全县3镇10乡,123个行政村、693个村民小组、15个居民委员会,共39125户13.8万人的供电管理工作。   金塔农电建设从七十年代初办电开始,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断发展状大,目前整个供电网络已具备一定规模和较强的供电能力,止目前全县境内共有110千伏“嘉大线”(嘉峪关变---大庄子变)线路100.2公里,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2台,容量40000千伏安。有35千伏变电站9座,主变13台,容量29730千伏安(其中:上杰变主变2台,容量8000千伏安;城南变主变2台,容量8000千伏安;三上变主变2台,容量3500千伏安;鼎新变主变2台,容量3600千伏安;晨光变主变2台,容量2000千伏安;羊井子湾变主变2台,容量2000千伏安;芨芨变主变1台,容量1000千伏安;铜矿主变1台,容量630千伏安;石泉子主变1台,容量1000千伏安)。35千伏线路8条256公里,共有10千伏线路18条总长750公里,配变855台,总容量42350千伏安。共有0.22--0.4千伏线路1400公里。全县境内有小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4690千瓦,年发电量1600万千瓦时。全县各类用电设施完备,设备齐全,电气化程度较高。   全县的供用电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年供电量以10%的速度递增,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完善,各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供电量逐年稳步增大,到1999年底,年供电量突破6000万千瓦时,全县人均年用电量达到435千瓦时,电力经营成效显著,总收入达到1200万元,实现电力销售工业产值28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2400万元,供电实力不断增强。   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初,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两改一同价”工作的开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金塔县电力局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改革农电管理体制、改造农村电网、实现城乡用电同价入手,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在争取国家4424万元农网建设改造资金、抓好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农村高压电网及配套低压入户线的同时,又筹集1000多万元资金修建了电器开关厂、电力综合大楼和附属配套等工程。电器开关厂以设计、生产、加工、制作开关柜、配电盘、计量仪表箱、补偿柜、铁附件及配变改造修理等为主,年产值300余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电力综合大楼地处县城黄金地段,集办公、住宿、餐饮、娱乐、健身、电力销售为一体,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4200平方米,建有高标准豪华客房36间80余张床位,设施齐全、设备先进的大小歌舞厅及卡厅,大型健身、桑拿、保健中心,大、小会议厅及培训大厅,舒适豪华、环境优雅的餐饮中心2部60多张席位,可同时容纳600多人就餐,电力综合大楼整体效益显著,发展前景广阔。  

瓜州县

  瓜州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总面积23150平方千米。总人口9万人(2004年)。县人民0驻渊泉镇,邮编:736100。代码:620922。区号:0937。拼音:GuazhouXian。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平均海拔1500米。   瓜州县,原名安西县。200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地处河西走廊西端,是甘 瓜州县   、新、青、蒙四省的通衢之地。她东连中国石油城玉门,西接国际旅游名城敦煌,南北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毗连,西北与新疆哈密市接壤。现辖7乡5镇,总人口11.91万,总面积2.41万平方公里。境内盛产棉花、蜜瓜、小麦、葡萄,甘草,锁阳、苁蓉等,享有“中国蜜瓜之乡”、“中国锁阳之乡”和甘肃“棉花基地”、“河西粮仓”的美誉。   瓜州县在历史上因其生产蜜瓜独具特色,在春秋时期就谓之瓜州。唐武德五年置县。治所在晋昌(今甘肃安西东南)。辖境相当今安西附近一带。公元八世纪后期至九世纪中叶曾属吐蕃,五代时依附回鹘,1036年后属于西夏,夏亡后废。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复置。到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废瓜州。  安西之名,起始于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安西布隆吉大败葛尔丹部属300 瓜州县   0余人,始称“安西”,取义为“安定西域”,寄托了平定西域之乱的期望。清雍正元年设置安西直隶厅,后改为安西府、安西直隶州,至民国二年(1913年),安西直隶州改为安西县,此县名一直延用至2006年初。2006年2月8日,民政部(民函[2006]31号)批准:同意将甘肃省安西县更名为瓜州县。  2000年,安西县辖3个镇、10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961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渊泉镇 21111 柳园镇 12131 三道沟镇 11428 河东乡 6262 布隆吉乡 4080 环城乡 9012 西湖乡 2581 瓜州乡 5846 南岔乡 10439 踏实乡 4422 桥子乡 1745 东巴兔乡 443 腰站子乡 3968 国营小宛农场虚拟乡4618 东乡县扎花移民工作站虚拟乡1130 积石山县疏勒河移民工作虚拟乡399.  2005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东巴兔乡、桥子乡、踏实乡合并为锁阳城镇;其他待查。(据行政区划网)   -地域风景   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是中国著名的六大 榆林窟   石窟之一;汉唐胜迹锁阳城和“康熙梦城”桥湾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稀世珍宝象牙佛,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见证。大漠驼铃、古道石窟、丝路艺术、瀚海蜃景、胡杨秋色、清泉绿洲构成了瓜州独具特色的西域文化景观。  文物古迹有279处,其中:瓜州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保存完好的其它古遗存多达314处,是甘肃省的旅游资源大县之一,著名的景点有榆林窟、锁阳城、东千佛洞和桥湾城。榆林窟是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窟,为中国著名的六大石窟之一;东千佛洞是一座不可多见的西夏艺术宝库,其壁画“玄奘取经图”,比《西游记》成书早300多年;锁阳城是中国西部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唐古城之一,薛仁贵、张守圭、张议潮等曾在此任指挥使、节度使,延续至明代废弃,具有极高的旅游观赏和考古研究价值;桥湾古城位于312国道线上,距安西县城85公里,康熙夜梦桥湾城,怒斩-程金山父子,至今广为传颂。经久不衰的石窟艺术、众多的古城遗址、水天一色的水库塘坝、鬼斧神工的风蚀地貌、脍炙人口的名人轶事,闪烁着丝路艺术的光芒。久远的历史,孕育了许多美妙的传说,如张骞瓜州尝美瓜、薛仁贵兵困锁阳城等,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瓜州县旅游业设施完善配套,己开通了县城至榆林窟、锁阳城、东千佛洞、双塔、桥湾、白虎关、浪柴沟等景点的数条“一日游”线路,建成宾馆、饭店、旅馆60家,娱乐场所70余处,年接待中外游客近百万人次。  西夏佛教艺术宝库——东千佛洞  东千佛洞又名接引寺,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东南84公里的长山子古河道两岸,与锁阳城相距22公里。现存23窟,尤以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西夏壁画称绝于世。其密宗佛教壁画弥补了莫高、榆林二窟不足,堪称西夏佛教艺术宝库。其第二窟的《密宗曼陀罗》中,观音优美的体形,露脐装,超短裙的妆饰在全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艳佛”。著名敦煌学家段文杰先生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安西6幅《玄奘取经图》,其中东千佛洞2幅《水月观音》的发现是稀世之珍。它比明代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早了300多年,对研究《西游记》成书之前,主要人物艺术形象的创造和完善,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玄奘取经图》的出现,与玄奘对安西的特殊感情是分不开的。据史料记载,玄奘当年西行是朝廷不允许并被通缉的。瓜州刺使独孤达、州使李昌为玄奘取经的壮行所感动,当面撕毁牒文,并派青年胡人石磐陀做向导,夜渡葫芦河,偷过玉门关。这段史实和壁画情节极为吻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2001——2002年,东千佛洞壁画临摹、摄影展在日本展出,瓜州(安西)被媒体炒作为“孙悟空的故乡”。  千古名关——唐玉门关  六朝、隋唐之际,中原通往西域的伊吾大道(今安西通哈密一道)畅通。玉门关由敦煌东迁至瓜州晋昌县境(今安西双塔堡一带)。这里截山横卧,山势险峻,碧水中流,形成天然隘口。东临绿州,西接荒漠,俨然铁关雄视。据有关专家考证,唐代玉门关就设在这里。这处千古名关的关城淹没在碧波荡漾的双塔水库之中,这里山峦起伏,烽燧林立,关内的沃野草原和关外的大漠戈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玄奘0玉门关、夜渡葫芦河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自唐玉门关设置以来,这里成为将士出征的誓师之地,亲人送别的离散之所。也是唐代诗歌长河中最悲壮、最苍凉的千古绝唱“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其豪迈壮阔之气,回荡在中国诗歌不朽的无限时空之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道尽将士的思乡之情,塞外苍凉的景象。关以诗名,诗以关扬。千百年来,唐玉门关已成为中国西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  榆林窟  中国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的组成部分。俗称万佛峡。位于瓜州县城西南约70千米的踏实河两岸。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娇纵姊妹窟。  现存41窟,其中东岸30窟、西岸11窟。无纪年题记,依洞窟形和壁画判断,唐4窟、五代8窟、宋12窟、西夏4窟 、元代4窟、清9窟。彩塑多经过清人之手,艺术性极差,仅第六窟内高约20米的唐代大佛塑像,虽经后代装銮,仍保留大唐风韵。榆林窟壁画保存完好,内容丰富,主要有经变、佛像、密教图像、佛教史迹、装饰图案、供养人等。其中有些形象为其他地区石窟所未见,如描写瓜州节度使曹氏家族的供养像(第十九窟)、都勾当画院画家的形象、沙州工匠都勾当画院使?保供养像、知画手武保琳供养像(第35窟)、西夏时期党项武官画像、唐僧取经图等。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像,皓月当空为背景,观音坐水旁石上,婀娜多姿,五官清秀,半裸的身躯,装饰华丽,一派温柔女相。壁画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 ,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也有兰叶描。  

肃北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的南北两侧,周边与1个国家,3个省区,8个县市接壤,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县。全县总面积6.93万平方公里,约占甘肃省总面积的14%,总人口1.18万人,辖2镇1乡25个村委会,是甘肃省人均 占有面积最大的县份之一。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历史悠久。早在春秋、魏晋时期就有先民居住,西晋已设县,之后历朝都在这里设镇置县。民国25年(即1937年)设肃北设置局,1950年7月22日解放,7月29日正式建立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地域辽阔,是甘肃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全县共有天然草场467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4189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9.5%。主要饲养的家畜有绒山羊、高山细毛羊、牦牛、马、骆驼等,各类牲畜25万多头(只)。年产绒毛近50万公斤,肉类125万公斤,畜产品以骆驼绒、山羊绒享有盛名。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畜牧、矿产、水利、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厚,古文物遗址分布广泛,具有发展牧、工、商、旅游业的广阔前景。全县现有耕地1.2万亩,林地10.97万亩,农作物以春小麦、蚕豆为主。经济作物以胡麻为主,品质优良,产量较高。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县境内有党河、榆林河、疏勒河、石油河四条常年河流,年径流量14.5亿立方,水能资源蕴藏量达26万千瓦。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设水电站5座,年发电量将达到6000万度。自治县境内野生动物分布广、数量多,已查明的有174种,占甘肃野生动物分布种类的25%,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2种之多,主要有野马、野骆驼、白唇鹿、盘羊、岩羊、野牛、雪鸡等。1988年经省政府批准开辟了哈什哈尔国际狩猎场,常年接待国外客人前来狩猎。自治县境内还分布着大量的岩画、石窟、壁画、浮雕、彩塑、城堡遗址和塞墙、烽燧等文化古迹。现已发现的有75处,其中被列入省级保护文化点的有5处。以党河峡谷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业正在兴起。肃北县北部马鬃山地区与蒙古国接壤,1992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开通了甘肃省唯一的边境对外贸易口岸,成为省、市、县对外贸易的窗口。    县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的主要有煤、铁、钨、铬、铜、金、铅锌、菱镁矿、石英岩、蛇纹石、红柱石、煤矿等30多个矿种300多处矿点。其中北山地区的煤年产量40多万吨。南山地区的七十二道沙金沟在省内外驰名。近年来又先后开发了北山地区的南金山金矿和小西乡金矿、南山地区的鹰咀山金矿,黄金年产量达1.5万两。大道尔吉铬矿为全国第三大铬矿。丰富的铁矿资源吸引着众多客商。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有少量的种植业。2005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5亿元,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牧农经济全面发展。自治县地方工业发展较快,近年来,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开放,外引内联,走借助外力求发展的路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企业,形成了以黄金、铁矿、原煤、水电为四大支柱的地方工业体系。    文化、卫生、科技、教育、金融、邮政电信等交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县城所在地党城湾镇距国道215线70公里,距敦煌116公里;北部马鬃山地区由桥马边防公路与国道312线相连距离154公里。境内乡乡通公路,出入方便。全县乡邮健全已形成了功能齐全,方便快捷,灵活高效的邮电通讯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肃北县各族人民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奔小康,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实现小康的民族自治县。   

阿克塞县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地处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是甘肃省惟一一个以哈萨克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3.1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200米,辖2乡1镇10个行政村,生活着哈萨克、汉、回、维吾尔、撒拉、藏等11个民族,总人口9100人,其中哈萨克族3760人,占总人口的41.3%。全县可利用草场面积1480万亩,正常年景载畜量为18.9万个羊单位。境内设有哈尔腾国际狩猎场、大小苏干湖候鸟自然保护区和安南坝野骆驼自然保护区。境内主要河流有大小哈尔腾河、安南坝河等3条内流河,流域总面积8560多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52亿立方米。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有金、铜、铁、石棉、水晶、蛇纹岩、云母、硭硝等金属、非金属矿藏40多种。特别是石棉储量最大,约4500万吨以上,年产量20万吨左右,占全国石棉产销量的一半。石棉是自治县的支柱产业,全县财政收入的90%以上来自于石棉产业。   

玉门市

  玉门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面积1.35万平方千米,人口17.72万,汉族为主,另有回、裕固、哈萨克等20个少数民族。   离汉代玉门关有上百公里,离清代玉门县旧址约70公里,它高高地蹲伏在祁连山绵延重叠的余脉上,依靠着白雪皑皑的雪峰。市区有石油河流经,玉门镇有疏勒河流过。   这里是诞生中国第一口油井的地方,这里是诞生中国第一个油田的地方,这里是诞生中国第一个石化基地的地方,这里是孕育大庆、胜利、克拉玛依油田的地方,这里是养育和繁衍中国现代工业的地方,这里曾经激荡着整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   玉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除丰富的石油资源外,还有煤炭、芒硝、石膏、重晶石、金刚砂、金、铁、锰等矿产资源。工业有电力、煤炭、石油、机械、化工、建材、服装、食品等部门。土特产品有元明粉、羊毛、驼毛、蚕豆、花海瓜等。市内有昌马石窟、昌马岩画、汉长城及烽燧、火烧沟遗址、干海子候鸟保护区、老君庙、孙健初纪念碑等名胜古迹。   玉门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石油工业已有65年的发展历史。1955年建市,1957年建成全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58年为了服务油田发展,原玉门县从玉门镇(现为玉门新市区)迁至老市区,与玉门石油管理局合并为地级市,1961年市局分家,玉门市改为县级建制。1999年中国石油企业改制重组,将玉门石油管理局分设为玉门油田分公司和玉门石油管理局。2002年国务院批准酒泉撤地设市,玉门市被确定为甘肃省直辖市,由酒泉市代管。2003年玉门市0驻地迁址获得国务院、民政部、省0、酒泉市0批准,并付诸实施。同年玉门油田酒泉生活基地在酒泉市新城区奠基,石油企业"下山工程"正式启动。   【行政区划】   玉门市辖4个街道、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南坪街道、北坪街道、新市区街道、玉门东镇、玉门镇、赤金镇、花海镇、下西号乡、黄闸湾乡、柳河乡、昌马乡、清泉乡、小金湾东乡族乡;国营饮马农场、国营黄花农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18893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南坪街道10237 北坪街道 26676 新市区街道 21259 玉门东镇 2979 玉门镇 25015 赤金镇 13508 下西号乡 9432 黄闸湾乡 8749 柳河乡 9821 昌马乡 5531 花海乡 12240 清泉乡 4101 小金湾乡 4137 国营饮马农场 5206 国营黄花农场6682 官庄子企业公司1675 农垦建筑公司1739 甘肃矿区19944   【历史沿革】   商至战国为西羌地,秦至汉初为月氏、乌孙国和匈奴地。汉元狩二年(前121)始置玉门县,隶酒泉郡。西凉置会稽郡,北魏置玉门郡,后屡有变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复置玉门县 。1949年9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玉门油矿,翌日解放玉门县。1955年12月成立玉门市(省辖市)。1958年合县、市为地级市,1961年改为县级市,隶属酒泉地区行署。2002年酒泉撤地设市后,玉门由酒泉市代管。   2003年4月4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3]63号),同意将玉门市人民0驻地由解放路(南坪街道)迁至玉门镇。   2003年?,辖4镇、6乡和4个街道办事处:南坪街道、北坪街道、新市区街道、玉门东镇、玉门镇、赤金镇、花海镇、下西号乡、黄闸湾乡、柳河乡、昌马乡、清泉乡、小金湾东乡族乡等。境内分布着玉门石油管理局、玉门油田分公司、省疏勒河工程管理局、四〇四厂和农垦团场等10多家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有汉、回、蒙、藏、东乡等29个民族,总人口18.8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10.9万人。   2006年,柳湖乡挂牌成立。柳湖乡是省疏勒河农业灌溉暨移民安置综合开发建设过程中新建的乡镇,地处玉门市东北端,东、北邻花海镇,西连甘肃矿区,安置岷县移民1390户、6301人。2000年以前以示范点的形式由省疏管局组织建设,2001年成立玉门市毕家滩移民工作指挥部之后,正式大规模开发和安置移民。   【农业情况】   全市土地面积133.08万公顷,其中耕地2.87万公顷;水域1.22万公顷,园林牧草8.75万公顷,其它用地13.28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06.42万公顷。农业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开创了品牌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培育开发了啤酒原料、饲草、棉花、绿色保健食品等新兴产业,建成了30多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出了“草王”饲草、“绿峰春柳”酒花、“参乐”南瓜粉、“沁馨”甜玉米、“花季”孜然、“雅丹”红花油等六大品牌产品。   【工业状况】   主要矿产除石油外,还有煤、铁、硌、铜、硫磺、石膏、芒硝等30多种。现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为主及电力、建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矿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153种石油制品中有30种产品荣获省、部、国家优质产品奖。规划建设中的电冶小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及玉门东镇建化小区、老市区工业小区等五个小区,将成为玉门工业纽带式联合开发的重点区域。   【人文景观】   玉门文物古迹众多,名胜风景独特。全市被省、地、市保护的景点104处。著名的有距今3700多年的我国最大、最古老的古代羌族文化遗址——火烧沟原始部落村、昌马石窟、红山寺、骟马城、吾艾斯墓等文化遗址和干海子候鸟自然保护区、梦江南、玫瑰沟度假村及“中国石油第一井”、“铁人”故居纪念馆等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敦煌市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人口18万多,全市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旅游服务业次之,为敦煌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属暖温带气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日照充分,无霜期长。在这个群山拥抱的天然小盆地中,党河雪水滋润着肥田沃土,绿树浓荫挡住了黑风黄沙;粮棉旱涝保收,瓜果四季飘香;沙漠奇观神秘莫测,戈壁幻海光怪陆离;文化遗存举世闻名,人才辈出……美丽的敦煌,是块富饶、神奇、诱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原部落战争失败后被迁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以狩猎为主,开始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技术。敦煌地区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铜器。夏、商、周时,敦煌属古瓜州的范围,有三苗的后裔,当时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区发现游牧民族留下的许多岩画至今历历在目。战国和秦时,敦煌一带居住着大月氏、乌孙人和塞种人。以后,大月氏强盛起来,兼并了原来的羌戎。战国末期,大月氏人赶走乌孙人、塞种人,独占敦煌直到秦末汉初。   敦煌历经了-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宋宁宗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强大的部落联盟。1227年,蒙古大军灭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区归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为沙州路,隶属甘肃行中书省。后升为沙州总管府。元朝远征西方,必经敦煌。当时瓜、沙二州屯兵济济,营寨栉比,屯垦农兵遍布党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和西域的贸易更加频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这一时期途经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统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开凿得以延续。现存元代洞窟约10个。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扫除元残部,派宋国公冯胜率兵三路平定河西获胜,修筑了嘉峪关明长城,重修了肃州城。明王朝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防卫,设置了关西七卫。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吐鲁番攻破哈密,敦煌面临威胁。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设置罕东左卫。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鲁番占领。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闭锁嘉峪关,将关西平民迁徙关内,废弃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旷无建置,成为“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渐次收复了嘉峪关外的广大地区。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卫,并开始从甘肃各地移民2400户到敦煌垦荒定居,同时又迁吐鲁番、罗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带。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万余亩,引党河水分10渠灌溉,农业得到很快的恢复和发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绿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卫升敦煌县,隶属安西直属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敦煌一直是县府所在地。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立敦煌市。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敦煌,历经沧桑,几度盛衰,步覆蹒跚地走过了近五千年漫长曲折的里程。悠久历史孕育的敦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辉煌;那遍地的文物遗迹、浩繁的典籍文献、精美的石窟艺术、神秘的奇山异水……使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绿洲越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就像一块青翠欲滴的翡翠镶嵌在金黄色的大漠上,更加美丽,更加辉煌。  


敦煌市特产大全




敦煌市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