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榆林市 >> 榆阳区 >> 朝阳路街道

朝阳路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朝阳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朝阳路街道简介

  榆阳区朝阳路街道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36万人 123平方公里 610802010 719000 0912 查看 朝阳路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朝阳路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朝阳路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鼓楼街道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鼓楼街道   鼓楼街道 代码:610802001   鼓楼街道办事处辖鸳鸯湖、红文昌楼、米粮市顶、普惠泉、东岳庙、城皇庙滩、凯歌楼、长虹路等8个居榆林市榆阳区鼓楼街道委会。  

青山路街道

  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青山路街道  

上郡路街道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上郡路街道  上郡路街道 代码:610802003   辖桃花园、凌霄村、秦庄路、桥头巷、校场路、太白路、德静路、上郡南路等8个居委会。  

新明楼街道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新明楼街道  新明楼街道 代码:610802004   辖万佛楼、新明楼、灵秀街、三官会、大坝头、税房、定慧寺、八狮、驼峰南路、翠花路、育才路、兴中路、毛纺厂家属、榆阳路等14个居委会。  

驼峰路街道

  驼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榆林市城区东郊,东至金沙路以东,西至城墙、东岳路,南至榆阳河畔,北至制革厂家属院以北,管辖面积14.5平方公里,下设八个社区居委会,有机关干部78名,居民组长66名,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295名,其中:有机关党员 39名,居民党员118 人,流动党员138人;辖区人口总户数14941户,总人口49864人,其中:常住人口8145户,25734人,流动人口6796户,24130人,辖区有单位40 个,918人。享受1204户,3152人,其中孤寡老人 3人,孤儿6人;住宅小区33个,安全小区83个。辖区有部队2个,市级单位13个,区级单位13个,中小学6所,民办幼儿园13所,民营企业9个,社区医疗服务点24个,社区服务网点18个,中老年活动中心26个,个体工商户1069户。主要有驼峰路、长虹路、金沙路、银沙路、东岳路、恒安路、红山路、望湖路、桃园路、兴中路、兴庆路、育才路、翠华路、金华路、景阳路、朝阳路16条街道纵横交错,有3米以上6米以下巷道169条,已硬化102条,未硬化67条,3米以下门前小巷762条,已硬化508条,未硬化254条。   驼峰路街道办事处为榆阳区0行使行政职权的乡镇级派出机关,区委下设0驼峰路街道工作委员会。内设党委办、行政办、纪工委、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工会、妇联、团委、武装部、信访办、精神文明办、民政办、司法所、财政所、财务室、老龄办、劳动保障站、文体办、环卫(爱卫)办、企业办、计育办、计划生育服务站、环卫站等24个业务部门。   办事处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街道党工委的正确-下,带领全办干部和辖区居,团结奋进,勇于创新,在社会各项事业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为构建和谐榆阳做出了新的突出贡献。   

崇文路街道

  陕西榆林市榆阳区崇文路街道   

航宇路街道

  陕西榆林市榆阳区航宇路街道  

长城路街道

  2015年,榆阳区政府决撤销榆阳镇,设立长城路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和驻地不变   榆阳镇地处榆林市区和近郊,由榆阳乡与刘官寨乡合并而成,南北30公里,东西5公里,全镇总土地面积148.8平方公里,耕地27525亩,辖29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5843户,21804人,下设39个基层党组织,814名党员。镇办中学1所,小学15所,是榆阳区人口较多,经济实力最强的大镇。镇机关在职干部职工84人,其中男56人,女28人。    近年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确立了“抓稳定,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第一产业,壮大提高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按照“-”的要求,努力加强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立足镇情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工作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1989年以来,受到中、省、市、区表彰奖励近100项。其中被命名为“全国民政工作全优乡镇”、“三秦乡镇之星”、省级“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市级“小康乡镇”、“党管武装先进单位”等,成为榆林市第二经济强镇,榆阳区第一经济强镇。.  

金沙路街道

  2月4日,金沙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举行揭牌仪式并召开成立会议。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万勇为金沙路街道工作委员会揭牌,副区长贺德飞主持揭牌仪式,区政府副县级领导、区创建办主任王艳菲为金沙路街道办事处揭牌。   贺德飞指出,新的挂牌意味着新的责任和作为,金沙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工作人员要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充分了解情况,做好春节期间慰问、安全保障工作;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工促学,加强政策学习、法制法规学习和社会管理引导教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万勇强调,金沙路街道要明确职责,无缝对接,配合市、区工作,承担社会治理等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主动作为,大胆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全力服务群众。万勇寄语金沙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要研究新形势下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转变观念,提升参与城市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我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朝阳路街道

  榆阳区朝阳路街道  

沙河路街道

  610802011 沙河路街道  

明珠路街道

  610802012 明珠路街道  

鱼河镇

  鱼河峁镇是2001年撤乡并镇的新建镇之一,位于榆阳区南部,距市区45公里。辖41个村民委员会、15个事企业单位,中学2所,5438户、21753人(有劳力9800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雨养农业区,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8℃,平均无霜期149天,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左右。   全镇总土地面积29.1万亩。其中耕地6.8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4.5万亩,灌木林4.6万亩,大扁杏2.1万亩。羊子饲养量4.54万只,生猪饲养量1.5万头,养牛2150头。   全镇公路主干线(董家湾17公里,桐条沟30公里)有效路面达4.5米以上,主要村庄生产道路在4米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现有25个村建立了人畜饮水站、24个村安装上了程控电话和无线电话,12个村实行了农网改造,有三个村实现了微机网络化,全镇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精神,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指引下,按照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人均增收1300元,人均保证2亩田,人均产粮1100斤,人均退耕3亩,人均增收620元,人均种植大扁杏1亩,人均增收410元,人均种植2亩草,羊均牧草5000斤,户均养羊15只,人均增收300元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全镇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000元以上。在具体措施上:以引进大明绿豆为主的经济作物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建立科技养殖示范区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以宝丰大扁杏加工厂为龙头来促进退耕还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上盐湾镇

  2015年,撤销清泉镇,并入上盐湾镇,镇名上盐湾镇,镇政府驻地为上盐湾村,原清泉镇政府驻地设上盐湾镇清泉办事处   上盐湾镇位于榆林城南52公里处的无定河中游东岸,全镇97平方公里,13600人,总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水浇地1万亩。32个行政村有15个村属川道地,17个村属纯山区,是典型的半川半山区。    上盐湾镇交通十分便利,210国道穿境而过,32个村全部能通车。输电线路纵横交错,贯通所有行政村。通信设施也较为发达。上盐湾几届领导,艰苦创业,不懈努力,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贫穷、落后的面貌,尤其以马万荣为-、刘海江为镇长的现任党委一班人,立足镇情,面对发展的新形势,带领全镇人民,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制定了“稳农增粮调结构,兴水治旱强设施,退田还林抓产业,建设集镇促经济”战略,走出一条适合本镇发展的路子,三年来建成小康村14个。    上盐湾镇以农为主。川道以水稻、玉米为主。3000亩的水稻与近7000亩的玉米,年产水稻1650吨、玉米3500吨,特别是水稻,由于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水质状况,产出的稻米,米质香优,含油量高,营养丰富,并含有“硒”元素,是食品中的自然抗癌物,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开发价值。山区17个村以豆类和薯类为主要经济作物,年产杂豆类1000吨,薯类24000吨,为上盐湾群众带来了可观的效益。    近几年来,镇党委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逐步引导群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整体以退耕还林还草为契机,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开发。全镇笼养鸡稳定在5万只左右,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作业,年创收110万元;羊产业发展迅速,全镇舍饲养羊专业户达101户,羊子存栏5000多只。并有了一支活跃在城乡间,专门以贩卖羊肉为主的队伍,直接为群众带来经济效益80多万元;猪存栏达4000多头,肉产量360吨,创产值288万元。    川地在“瓜、果、菜”上做文章。建成以郭山为基地酥梨园;以党街则村为主的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山区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发展羊、杏产业。三年内实施退耕还林15410亩,其中栽植大扁杏5300多亩,种草15000亩。    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大办乡镇企业,农贸公司、造纸厂、加油站、砖瓦厂、米面加工厂等,年创产值850多万元。    通过多年的努力,上盐湾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均纯收入由90年的800元,上升到2001年的1500元,翻了近一倍。.  

镇川镇

  镇川镇是全国有名的商贸重镇,素有“塞上香港”、“旱码头”的美称。她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南65公里处,东南毗邻米脂县,西邻横山县,总土地面积59.87平方公里,规划面积8.2平方公里。全镇辖32村,1个居民办事处,中、省、市、区驻镇单位45个。总人口3万多人,镇川镇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列入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7年被省体改委列为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2002年又被国务院体改办中国小城镇改革中心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先后被国家建设部、省、市授予“小城镇建设先进乡镇”、“小康镇”、“明星乡镇”等称号。   镇川镇原名镇川堡,是古代无定河流域有名的军事城堡之一,始建于公元1550年。明末清初以来,镇川镇已是陕北著名的皮毛集散地,成为晋陕蒙地区的商贸集镇。40年代末,镇川更以她作为支援陕北根据地的商品供应基地的历史功勋,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关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镇川镇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传统商贸业迅速壮大。近年来,镇川镇更是抢抓机遇,超常发展。目前,全镇已形成了九大专业市场(百货批发市场、综合批发市场、烟酒副食市场、皮毛皮革市场、农贸市场、蔬菜市场、建材市场、牲交易市场、饮食市场),占地总面积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安置个体户1400家,逢集遇会市上人口达4万多人,日成交额上百万元,已成为陕北、内蒙、晋西、冀中、宁东、陇东六省市共计50多个县(市)的工农业商品集散中心,摘取了陕北商贸第一镇的桂冠。   商业贸易的繁荣有力地促进了镇川经济的腾飞,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从1995年以来,累计投资近亿元,拓宽改建混凝土道路及排水工程5千米;配套安装道路灯6公里,栽植街道树1100棵;修筑排洪防洪设施8千米;新铺沿街路面巷道1.5万平方米;新建了综合市场、杜园建材市场,占地38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新建居民住宅小区5个,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新建商住楼6幢,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实现人均居住面积19平方米;延伸高压线路5公里,开通了镇川通信移动电站。镇区各项服务功能日趋完善,拥有卧铺、出租等客货车400多辆,可以直接通往晋、蒙、甘、宁、豫等省区的大中城市,有程控电话6000门,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95%,饮食、住宿、娱乐行业已达80多家。.  

安崖镇

  安崖镇地处榆阳区东部,榆、神、佳三县交界处,全镇辖31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2867户、11647人。总土地面积为228平方公里,其申耕地面积43457亩,下设33个基层党组织,589名党员,镇办中学1所,小学28所。    安崖镇政府位于各个行政村的中心地段。安崖村机关企事业单位有,中学、中心小学、信用社、医院、供销社、粮站、放大站、邮电所、电管站、兽医站各一个,是榆阳区较偏远的乡镇,镇政府在职干部职工30人。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区委、区政府总的工作思路和要求,结合我镇的具体情况,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按照"-"重要思想的要求,以经济发展为主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创新、超前意识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加快我镇的总体建设步伐,并得到省联县扶贫团帮扶,共修通乡村道路147公里,使全镇31个行政村都通了公路,共建淤地坝40座,家家通电,户户饮上自来水。全镇万亩红枣初具规模,急需高科技加工项目。小米豆类等土特产品驰名区内外。1989年以来受到市、区表彰奖励近60多项,逐渐摆脱贫穷,向小康迈近。.  

麻黄梁镇

  榆林市辖镇。1958年建麻黄梁公社,1984年改乡,1997年改设镇。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26.5公里。面积430.6平方公里,人口1.1万。榆府公路经乡过境。辖磨庄、花龙镇、旧堡、乔界、盘云界、十八墩、大圪达、东王家湾、东清水河、断桥、李家峁、刘占峁、上黑龙滩、下黑龙滩、崖窑、瓦窑沟、张虎沟、十字焉、段家湾、店坊、阎山、双山、东刘家畔、大沟24个村委会。农产有糜子、谷子、黑豆、玉米、马铃薯。出产中药材冬花。.  

牛家梁镇

  牛家梁镇位于榆林市城北12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总土地面积18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3万亩,总人口2.1万。辖12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3300户, 农业人口1.5万,下设22个基层党支部,460名党员。镇办中学1所,小学13所,镇机关在职干部49人。 辖区内,设有省、市、区属各单位42个,全镇有大小企业98家,个体户400余家。地处榆林市近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群众文化活跃,生活富裕,民风淳朴,地下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是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地带,也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技兴镇、工商富镇、三产强镇”的经济战略。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江总-的“-”重要思想,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小城镇建设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成三个基地(即:建成煤碳 、化工生产;蔬菜种植;养殖业发展三个基地),实现四个转变(即:实现小城镇建设由马路集镇向城市化转变;非公有制经济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农业由传统型向高效生态型转变;经济结构由纯农业型向工业为主多业并举转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    1999年被省委授予“小康乡(镇)先进党委”,2000年又被省政府命名为“明星乡镇”,郭家伙场村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被榆阳区评为经济社会综合指标考核第一名。.  

金鸡滩镇

  金鸡滩镇地处榆阳区东北部27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南沿、属北部草滩区区东部与神木县大保当镇相接壤,西南与榆阳区牛家梁镇接壤,北部同榆阳区孟家湾乡相连,神延铁路、榆府公路、110、330千伏线路均穿镇而过,地下水、煤碳储存量大,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属国家二期煤碳开采——金麻煤田腹地。   全镇辖10个村委会,85个村民小组,2880户,13119人(其中农业人口111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镇辖14个党支部,327名党员。全镇总土地面积为395711亩,耕地44830亩,其中水 浇地44130亩,水田700亩,累计完成国家农业综合配套21000亩,有林地84721亩。2001年工农业总产值8930万元,财政收入58万元。   镇区内种植日光温室1780亩,舍饲养羊3万只,温室养猪5万头,笼养鸡12万只。已建成规范化舍饲养羊示范村1个,生态环境示范村1个,生态工程造林3.2万亩,营造樟子松1万亩,混交林1.2万亩,人工种草12000亩,人均占有粮1117公斤,人均纯收入达2050元。1999年被命名为“小康镇”,镇党委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基层党委”,连续两年被市委说为“先进党委”,连续两年夺得区委、区政府颁发的“秀美杯”和“惠泽杯”,2001年获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乡镇,2002年获农民体育运动先进乡(镇)称号。   镇属范围共有学校25所,在校生2700多人,其中金鸡滩中学一所,在校生1038人,私立民办学校3所,(奋飞残疾学校、惠融国贸学校、体校)在校学生240多人。   镇域内共有事业单位17个,已建成集贸大市场一处,商业门市678间,个体工商户253个户,主要从事商业服务业。建成大型非公有制经济企业42个,其中煤矿3个,机砖厂6个,造纸厂1个,养殖场7个,楼板厂2个,大棚蔬菜公司3个,银河电厂1处,火车站1个,粮食储备库1处,玻璃制品公司1处,塑料编织袋厂1处,生态园5个。   镇区内共有文物建筑8个处,其中大坟滩古墓群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   按照“十五”规划,到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500元,人均占有粮保持1400公斤,乡镇企业总产值企业总产值达7000万元,高标准基本农田人均3亩(达到“三端一平八配标准”),林草覆盖率达到98%以上。.  

马合镇

  马合镇位于榆阳区西 北部,北与内蒙古乌审旗接壤,西南与小纪汉乡相连,东与岔河则乡相连,距榆林城区40公里,榆乌公路(三级油路)贯穿全境。全镇总土地面积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253亩,辖 10个村民委员会,59个村民小组,全镇共有事企业单位16个,总人口10570人,人均产粮7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860元,财政收入40万元,属典型的风沙草滩区。   马合镇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镇,近年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全镇交通便利,通讯设施齐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正在组织实施国际科技信息扶贫项目(简称UNDP项目),温棚养猪、舍饲养畜已成规模。全镇生猪存栏38600头,出栏38600头,羊子存栏35520只,出栏23780只,特别是养猪规模逐年扩大,全部实现温棚规模快速养猪,家家户户有温棚,户均温棚4间,养猪品种有双基臀大白、长白、北京花、杜络克等,建起大型饲料加工厂2处,生猪营销公司3个,麻生00村被原榆林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养 猪大村"荣誉称号,并被原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 村"光荣称号,全镇光养猪一项人均纯收入800多元,2001年被 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镇,被区委、区政府命名为"文明机关"等 多项荣誉称号。   目前,马合镇党委、政府借助已开通的榆乌路(榆林至内蒙乌审旗)和"信息扶贫项目网"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马合镇农贸市场和补兔商贸小区两个集贸市场,加强信息交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为把一个崭新的马合全面带入21世纪而努力奋斗。   马合镇党委、政府热烈欢迎省内外各界人士来马合投资开发,我们将以一流的服务、非常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环境,为各界投资者提供诚实守信的服务。.  

巴拉素镇

  巴拉素镇位于榆阳区西北部45公里处,全镇辖12个行政村,52民个村民小组,2449户,10758人,其中农业人口10610人。总土地面积44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8920亩,其申水地面积21188亩。    我镇是西部风沙草滩地区的一个农业大镇,近年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经全镇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都有长足的进步。2001年,我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728.8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2163吨,在连续五年大旱的情况下,人均占有粮仍保持在1000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稳中有升,达到1776元。乡镇企业及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在2001年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达550万元。近年来我镇狠抓了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财源建设,促进农民增收。    镇党委镇政府根据区上的产业布局及封山(沙)禁牧、舍饲养羊总体思路,结合我镇实际,大力转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树立"立草为业"的思想,狠抓农田种草、水地种草,仅2002年上半年完成种草面积14673亩,其中水地种草1673亩。为了很好的保证种草成果,全面推进产业化发展,全镇已于2001年秋季实行了全面封禁,坚决要做到 "草进田、林进沙、羊进圈”。目前全镇羊子存栏33250余只,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羊产业已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制种玉米是我镇近年兴起一项新的产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经济效益也愈加明显,2001年,全镇种植制种玉米7600亩,总产值达到798万元,人均增收达700元。    为了加大财源建设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2年上半年经镇政府领导多方协商、争取,我镇与榆林市沙驼公司达成协议,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在我镇白城台等村建设480亩的红地球葡萄样板工程。该工程进展顺利,可望在一两年之内发展成为辐射周边,带动全乡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新兴产业。    为了加强民主监督,规范政府及村委会的管理行为改变干部作风,我镇已于2001年全面实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  

鱼河峁镇

  鱼河峁镇是2001年撤乡并镇的新建镇之一,位于榆阳区南部,距市区45公里。辖41个村民委员会、15个事企业单位,中学2所,5438户、21753人(有劳力9800人)。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雨养农业区,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8℃,平均无霜期149天,平均降水量420毫米左右。   全镇总土地面积29.1万亩。其中耕地6.8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4.5万亩,灌木林4.6万亩,大扁杏2.1万亩。羊子饲养量4.54万只,生猪饲养量1.5万头,养牛2150头。   全镇公路主干线(董家湾17公里,桐条沟30公里)有效路面达4.5米以上,主要村庄生产道路在4米以上,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目标。现有25个村建立了人畜饮水站、24个村安装上了程控电话和无线电话,12个村实行了农网改造,有三个村实现了微机网络化,全镇电视入户率达90%以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精神,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指引下,按照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人均增收1300元,人均保证2亩田,人均产粮1100斤,人均退耕3亩,人均增收620元,人均种植大扁杏1亩,人均增收410元,人均种植2亩草,羊均牧草5000斤,户均养羊15只,人均增收300元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全镇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000元以上。在具体措施上:以引进大明绿豆为主的经济作物来带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建立科技养殖示范区来带动畜牧业的发展;以宝丰大扁杏加工厂为龙头来促进退耕还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青云镇

  青云乡位于榆林市东南5公里处,属黄土高源丘陵沟区,榆佳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利,地理位置优越。全乡辖15个行政村,总2人口10650人,总土地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万余亩。98年被榆林地季授予""小康乡""称号,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1.1亿元,财政收入为120万元,农民人均纯入达到2210元。    青云乡地处城郊,农业资源得天独厚。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一改过去传统、单一的耕种方式。主要以稳定粮食产量,优化种植结构,加快畜牧业发展为指导思想,突出抓好""菜、畜""两大产业。2002年,全乡农业产业5344万元,粮食总产量为3292吨,全乡大棚菜保存面积累计达到71亩,效益良好,年纯收入110万元。在舍饲养畜方面,实行""扶持得点、典型示范""的办法,日前,已累计发展舍饲养殖户600多户,舍饲羊只存栏达6400余只,养牛初具规模达500多头,养鸡达7万多只,养肉鸽1万多只,全部供于城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交通便利,运输业发达,全乡15个行政村,有7个村在榆佳公路沿线,有5个村在榆林市南郊、东郊,乡村道路全部实现了焦砖硬化。全乡共有四轮530辆,推土机70台,各类汽车300多辆,2002年,全乡交通运输业收入达1017.5万元。 资源丰富,是全区得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有充裕的电力、矿泉水、粘土资源,榆林市南郊变电站毗邻我乡农牧场及南郊沿后刘家洼、家湾、崔家畔三个村,用电条件十分便利,向适合新办以电能为主的高耗能企业和相关产业。现生产的硅铁、电石、碳化硅等产品,供不应求,畅销全国各地。我乡的水资源丰富,是榆林""桃花水""的发源地,水质好、无污染,日出水量1.2立方米,供应了榆林城区居民60%的生活用水,具有生产矿泉水、桶装水的优越条件,现生产的""篮天""系列纯净水已打入市场。粘土资源丰实,是生产内燃砖、空心砖的主要原料,现有砖厂29处,年产粘土砖19.8亿块,占领了榆林市区70%的建筑市场。现在全乡已初步形成了以粘土砖、纯净水、塑料制品、纸制品、电线、硅铁、电石、碳化硅等工业产品为主的企业体系。2002年,全乡共有各类企业103家,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56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7560万元,乡镇企业年固定资产投入达1631万元。.  

古塔镇

  古塔乡位于榆阳区城郊东南15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丘沟陵壑区,西接刘官寨、北靠青云、南临鱼河、余兴庄。三余公路穿境东西。乡村道路纵横南北。全乡总土地面积122.9平方公里,农作物播种面积30285亩,辖20个行政村,53个村民小组,2179户,8366人,历年累计栽植大扁杏仁4690亩,人工种草23100亩。生态林业部650亩。拥有乡镇企业及个体商户69家。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146万元(现价)。2001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804元,人均占有粮114公斤,财政收入完成15.6万元。    主导产业:    1、 大扁杏:古塔乡境内地貌丘陵纵横,梁卯起伏,属黄粘土。特别适宜大扁杏生息。现已成榆阳区南部山区杏产业基地示范乡。全乡从一九九七年栽植大扁杏,现在已栽植大扁杏14690亩。人均1.6亩。部分杏园已进入初早期。杏产业将成为我乡农民增收主要经济增长点。    2、 发展人工种草。推行舍饲养殖。我乡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发展人工种草,现在人工种草面积已达2300余亩,牧草品种主要以紫花苜蓿,阿东岗多苜蓿,沙打旺为主,户均10亩。目前牧草长势良好。适宜发展舍饲养畜。目前,全乡羊存栏7000余只,大牲畜2000余头,生猪存栏4000余头,舍饲养畜工作作为我乡农民发展经济主要增收项目。同时,拥有丰富的牧草资源,适宜发展饲草深加工企业。    3、 古塔大葱、绿豆    古塔大葱以味甘、辛辣、味长而赢利市民的欢迎,在20余年来一直享有知名品牌,产品运销内蒙。山西、西安等地。客商纷涌争购。供不应求。目前,我乡的王家卯小流域为中心辖射周边7个行政村,已种植大葱3100余亩。亩产大葱2400余斤。古塔大葱已成为我乡经济增长地一个新亮点。   绿豆:我乡现已种植绿豆2120亩,户均1亩,它以颗粒浑圆、粒大、饱满驰誉陕北。具有广阔市场环境,被称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我们的目标是建成绿豆地生产基地和打入国际市场。    交通状况:    主干线三鱼公路21公里纵贯东西,其中8.2公里三级油路直达古塔乡政府,乡村道路横穿南北、村村、村组、组组公路相通。生态线道路连通二十个行政村主导产业基地,路面宽度10米。.  

大河塔镇

  榆林市辖乡。1958年建大河塔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市区东北部,距市区43.5公里。面积284.4平方公里,人口0.9万。榆府公路东西穿过。辖西窑则、香水、方家畔、后畔、兰家峁、大河塌、石灰窑、柴兴梁、断桥沟、牛圈沟、刘赵沟、青草沟、王家崖、马家村、杨家畔、任庄村16个村委会。农产有糜子、谷子、水稻、玉米、豆类、马铃薯。.  

小纪汗镇

  2015年,撤销小纪汗乡,设立小纪汗镇,行政区域和镇政府驻地不变   小纪汗乡地处榆阳区23西北公里处,属北部风沙草滩地区。南与榆林市区、巴拉素镇、芹河乡接壤,北靠马合镇、西连内蒙、补浪河乡,东接牛家梁镇。新榆乌路纵贯南北,长石路横穿东西,市交警司训大队即将在昌汗界建成,榆林机场选址也已初步定在我乡。地下水、煤炭、天然气、储量丰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资源丰富,村村通电、通话(移动电话和程控电话)、通路,是一个相当有发展潜力的城郊乡镇。   全乡辖14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民小组,2799户,12584人,其中农业人口12389人,有劳力6529个。辖18个党支部,其中机关支部4个,党员425名,其中女党员47名。全乡土地总面积648421亩,耕地34488亩,其中水地29730亩。完成国家农业综合配套3000亩,全乡共有多管井1138眼。全乡林地面积392465亩。2001年农业总产值2450万元,企业总产值695万元,工业总产值619万元。   主导产业方面:   1、2001年已建成舍饲养羊示范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2001年秸杆利用舍饲养羊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羊子存栏4.4万只,户均16只。养牛和温室养猪也初具规模。   2、全乡可用于制种的土地面积达2万亩,近几年一直给安徽省和我省关中地区制西瓜和玉米种子。今年全乡的制种面积达9000亩,其中制种玉米7700亩,1300西瓜亩。   3、生态农业:今年飞2皤万亩,退田还林2000亩,春季植树造林12000亩,育苗160亩。划管采种基地7000亩,种植红地球葡萄株3230。种草18341亩,其中青杆玉米600亩,章玉2号890亩,苦荬菜946亩,沙打旺12119亩,其中水地种草面积人均达到1亩。2000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乡村道路绿化先进集体,在年终考核中综合得分全区第二,今年被区委评为先进党委。   乡属范围有25学校所,在校学生3000人,其中中学两所,在校学生1100人。   乡域内共有乡企业单位17年,非农业人195口人,已建成集贸大市场2处,(其中小纪汗每月逢5、10集日,可可盖每月逢6集日),个体工商户18户,主要从事商业服务;有煤矿1处,砖厂2个,楼板厂1个,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   我们的发展思路是:以“-”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收和稳定为目标,控制种植业、优化畜牧业,开发沙产业、强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芹河镇

  2015年,撤销芹河乡,设立芹河镇,行政区域和镇政府驻地不变   芹河乡位于榆阳区西南,属北部草滩区,离城约3公里,东与榆阳镇接壤,南与横山县白界乡交界,西、北分别与本区巴拉素镇、小纪汗乡为邻,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28公里,总土地面积332.8平方公里。乡辖16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全乡总户数2940户,农业人口12628人,2001年人均纯收入1900元。    一、 农业主导产业:    全乡由于人多,人均耕地相对少,加之群众爱传统作业的影响,至使群众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近年来,党委、政府根据这一状况,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因地制宜,在各村掀起了抓经济,建产业的浪潮。首先结合城郊村这一优势,根据市场蔬菜和奶蛋产品供不应求状况,人力发展大棚菜和笼养业。据统计,全乡已有大棚菜50多亩,投资70多万元,笼养业已在全乡形成一定规模,将成为近郊村组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也是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其次根据僻远村组人均耕地相对多,地域宽阔,草场资源丰富,制种效益高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引导,大搞舍饲养畜和制种产业,根据近年舍饲养畜的不断发展,部分村组已建成了规范化、标准型的蓬、圈、场等舍饲养畜配套设施,有部分村组制种前景可观,种类多,主要是以玉米、西瓜、蔬菜为主。还有部分村组以葡萄为依托,从外地引进新品种红地球500多亩来更新模式,从而来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从目前看,葡萄产业正逐步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有望成为全乡一项独特的新型主导产业,从全乡各村的地理环境特征看,产业结构逐步走上了以种植产业为主,养殖业不断发展状大,其它产业并存的合理的产业结构格局,从根本上改变了“种粮”到“种钱”的思想观念。    二、 基础设施建设:    全乡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很大步伐,群众从古老的土坯房屋住进新式的砖石结构平房,在住房条件明显得到改善的基础上,乡上组织有关人员,对新修建的住宅和其它建筑进行整体规划,坚持布局科学、合理、规范;首先,以马家峁集市为纽带,建成了集市一条街,门市和其它服务行业齐全的市贸综合性市场体系。其次,在榆---靖高速公路和榆---补路穿越我乡的带动下,乡上新修了长色路,并形成了村村通公路,组织(村民小组)相连的“网络”道路格局;.  

余兴庄乡

  榆林市榆阳区余兴庄乡位于榆林城区东南部35公里处,境内山大沟深,岇梁起伏,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全乡辖27个行政村,1622户,7719人,总土地面积13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7万亩,林草地5.7万亩。羊子存栏6937只,猪存栏2342头,大家畜1137头,由于自然条件极差,加上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001年,全乡人均占有粮387斤,人均纯收入625元,属榆阳区重点贫困乡镇之一。   近年来,在上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稳定总揽工作全局,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重点实施了羊、杏两大主导产业,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两大工程,实行封山禁牧,发展舍饲养畜。   一、有效实施科技增粮工程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全乡大面积实施科技增粮工程。重点施行地膜绿豆、小米和大垄沟脱毒洋芋种植全乡种植洋芋15582亩,亩产3000斤,总产4600万斤,远销省内外全国各地。地膜绿豆、小米也是我乡的主要特产,年产量16000斤,因质优远销省内。                             二、生态环境建设初具规模,窖灌工程合理配套。   几年来,乡党委按照“良田奠基、林果创收、窖灌起步,综合配套”发展思路,大搞山川秀美工程,其治理模式是:山顶修集雨窖灌工程,山坡地打鱼鳞坑修草灌带,营造大扁杏,栽植灌木林,岇缘线下种紫花苜蓿,沟底打淤地坝,沙棘封沟,确保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有序进行。目前全乡营造林草5.7万亩,其中造林2.9万亩,经济林(大扁杏)12000多亩。庭院林1050亩,种草19649亩,沙棘封沟10000多亩,打淤地坝17座,为了使大扁杏早日见效,在大扁杏基地配套大型窖灌(200方以上)19处,可浇灌经济林5000多亩,并建 成集雨灌工程2处,可浇灌大扁杏400多亩,建小型(40-50方)集雨窖灌工程440眼,水窖容积15400方,可浇灌庭院经济220亩。   三、羊杏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潜力很大,生态环境建设得到较大改善。   去年以来,乡党委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对全乡12000多亩大扁杏进行精心管理,目前长势良好,已有6000多亩开始挂果。舍饲养羊是我乡的主导产业,全乡养羊达到6937只,已初具规模,见到实效。.  

刘千河乡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刘千河乡位于榆林城东20公里处,东与佳县方塌镇接壤,南与余兴庄乡、古塔乡相邻,西与青云乡相邻,北与麻黄梁镇相邻,榆佳二级公路由西向东横穿全境,总面积187.5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乡辖24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2045户,8653人,有耕地38600亩,人均4.5亩,2001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82万元,粮食总产562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25元,人均占有粮325公斤。    刘千河乡矿产资源丰富,地下藏有丰富的煤、天然气等,现有煤矿2处,杨渠、蔺家畔,高家沟、大连沟等村石料资源丰富,现有小型石料加工厂12处,农特产品主要有 绿豆、洋芋、小米、黑豆、羊毛(绒),皮张等。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全乡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制定出“稳粮、保畜、管护杏,促豆、薯、猪、羊、杏产业化;林草并行,舍饲养畜,促荒山荒坡生态化;增投入、强基础;走水、电、路综合开发之路,促基础设施大发展;抓能源,增收节支,促财政状况好转;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以副补农,多业并举,促全乡各业全面发展”的经济工作思路。2001年以来,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扶贫和国际计划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刘千河乡属榆阳区重点贫困乡,乡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攻坚作为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来抓,以扶贫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取得了明显成效。两年来,共发放扶贫代款201.08万元,扶持贫困户1236户;组织实施地膜玉米等“温饱工程”11060亩;新建人饮站2处,集雨节灌窖154眼;新修乡村公路25公里,拓宽改造乡村公路56公里;完成农网改造6村;争取上级投资45万元,完成了郭沙畔村省级扶贫开发综合示范村工程;争取国家投资29.8万元,完成了丰山村移民搬迁一期工程。    国际计划是一个国际性的,人道主义的以儿童为中心的,非宗教、非政治和非政府的发展组织。两年来,我们共计利用国际计划项目资金125万元,建成完全小学3所,中学学生住宿楼一栋,人饮站5处,为各学校配备桌凳446套,同时为部分学校配备了电教、体育等设备,为乡卫生院、村医务室配备了部分医疗设备,有力地改善了全乡的基础设施条件。.  

孟家湾乡

  孟家湾乡位于榆林城北37公里处,属典型风沙草滩地区。全乡辖16个行政村,106个村民小组,2830户,11652人,总土地面积451平方公里,境内林草丛生,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降水量350MW。    土地、水、矿藏资源丰富,全乡人均拥有土地3.87公顷,总耕地面积2733.4公顷,林地1590公顷,林草覆盖率达70%,尚可开发为良田的平缓沙滩500多公顷。境内中营水库,养殖水面达1300亩,主产淡水鱼等水产品。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天然气,极具有开采价值。地下水位较高,品质清爽、纯净,可以满足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乡的基础设施基本完善。210国道陕蒙高速公路贯穿本乡。1997年实现了村村通电。1999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2001建成了移动、联通通讯机站,多路微波电视讯号遍布全乡。   本乡以农牧业为主,羊子产业开发初具规模。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渡,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经济作物以玉米制种,青椒种植为主。2002年全乡玉米制种达8000多亩。乡党委、政府结合本乡实际,确定了“以农养牧,以牧富民”的发展思路,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2000年在全区率先走了“封沙禁牧、舍饲养羊”的产业开发之路,先后投放各项资金30多万元,建成“五位一体”舍饲养羊示范户180多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全乡羊子存栏1.8万只,年出栏8000多只,牛存栏2000多头,生猪年出栏1万多头,农田种草1.2万亩,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52%,成为全乡经济收入支柱,人均纯收入1750元。   乡党委、政府将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围绕财政增收,农民增收两个目标,狠抓基础实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加快羊子主导产业开发进程,推动我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小壕兔乡

  " 小壕兔乡位于榆阳区最北端,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蒙交接地带,距榆林城区65公里。属典型的风沙草滩区。2001年12月耳林乡与之合并,现辖20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农户2650户,总人 口11534人,其中农业人口11400人,总土地面积563平方公里。境内林草丛生,环境优美,年平均气温6.5oC ,平均降雨量350MM。   土地、水、矿藏资源丰富,全乡人均拥有土地5.09公顷,全乡总耕地面积2582.9公顷,林地18176公顷,草地33752公顷,林草覆盖率达70%,尚可开发为良田的平缓沙滩、泥滩地670公顷。有刀兔海子、锁得浪海子、淘壕兔海子等天然小湖泊,养殖水面达440亩,主产淡水鱼、蚌等水产品。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天然气,极具开采价值。地下水位较高,品质清爽、纯净,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该乡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10国道陕蒙高速公路贯通本乡旋河、刀兔、早留太、沙则汗四村,小壕兔乡政府至210国道8公里三级油路于2002年建成通车。1997年实现了村村通电,1998年建成程控电话交换机房2处(小壕兔、耳林各一处),占地2400M2。1999年开通程控电话,2000年建成移动通讯机站一处,建成330KVA变电站一座,2002年全乡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多路微波电视讯号遍布全乡。    本乡以农牧业为主,羊产业开发初具规模。种植业结构由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渡,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洋芋,经济作物以玉米制种、油葵为主。乡党委、政府结合本乡实际, 确定了以封沙禁牧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舍饲养羊,增加农民收入的工作指导思想和“以农养牧、以牧富民”的发展思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快速调整产业结构,在全区率先走上“封沙禁牧、退耕种草、秸秆青 贮、舍饲养羊”的产业开发之路,投入小额信贷资金近200多万元,创建了“八配套”舍饲养羊示范户800多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2年被授予省级科普示范基地。省、市、区领导曾多 次来本乡检查指导工作,周边省、市、区、乡也多次前来参观学习。中央电视台-栏目,省、市、区多家新闻媒体对我乡舍饲养羊进行专题宣传报道。.  

岔河则乡

  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位于榆林市区西北36公里处,北与内蒙古乌审旗黄陶勒盖乡接壤,是典型的风沙草滩区。全乡土地广阔,水资源丰富,总土地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29000亩,全乡1751户,人口7654人,辖7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和12个党支部,11个企事业单位。    榆阳区岔河则乡新一届党委一班人,以-理论和-总-“-”重要思想为指导,用大手笔描绘秀美山川,使全乡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今年他们确立了以把岔河则乡建成北部草滩地区特色产业中心为目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主抓名优蔬菜。制种等四项产业,跨越小康示范乡,实现富民强乡的指导思想。    该乡根据这一真指导思想。在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方面,首先凋整种植结构,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调整, 打破传统品种种法。他们以市场为导向, 引导农民打破传统农业观念束缚,树立市场经济的现代农业观念,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区域经济,争利头农业品牌。在春播前,乡党委组织乡村干部积极帮助农民寻求种植、收购经济作物的合作单位、场家和公司,制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兴办综合养殖公司和蔬菜公司,加大介绍农业拳头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建立制种基地,发展多元经济作物 在菜产业化建设中,扶持成立了金华大漠蔬菜有很责任公司, 实行订单农业和保护价格。形成了以公司为龙头,带动农户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格局。目前全乡以种植制种玉米、西瓜和食葵、蔬菜等为主要经济作物面积由去年的725亩增加到现在的9135亩,人均近1.2亩;其中制种面积(西瓜制种、玉米制种等)达到6435亩,比去年增长560%;预计明年将达到10000亩;在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引进种植了""牛角王""、""海花311""、。保加利亚辣椒王""等名优辣椒 2200亩,比去年增长93%。投资了34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的蔬菜制冷贮存库。由于该乡种植生产的""沙大王""品牌辣椒,个大色鲜。品质优秀,又无污染,因此引来省内外众多商家,目前已远销北京、深圳、长沙、南昌、河北、广东、湖南等八个省市。今年仅经济作物这一项收入,全乡人均可达1500元左右,比去年增加954元,可占到全年人均纯收入的76%,成为强乡富民的一项支柱产业。.  

补浪河乡

  该乡位于榆阳区西北部,距城72公里,西北与乌审旗接壤,东邻小纪汗乡,南连巴拉素镇、红石桥乡;总面积480km2,人口12092人,耕地4.3万亩,其中水地3.8万亩,人口密度25/km2,是榆阳区土地面积较大的乡镇之一,属典型的风沙草滩区,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偏远落后,生态环境条件脆弱,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    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大规模进行土壤资源改造,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以农业为基础,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舍饲养羊,温棚养猪,玉米制种为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入3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370万元。个体工商户70多户,财政收入36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20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名符其实的小康生活。.  

红石桥乡

  榆林市辖乡。1950年由横山县划归榆林县,1956年属巴拉素区,1958年建红石桥公社,1984年改设乡。位于市区西南部,距市区53公里。面积564.7平方公里,人口1.1万。辖红石桥、闹牛海则、房梁、肖家峁、左界、井界、古城界、张家湾、油房湾、韩家峁、双红、王连圪堵、马路湾、武松界14个村委会。农产有水稻、糜子、谷子、玉米、马铃薯。.  


朝阳路街道特产大全




朝阳路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