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范仲淹曾在此筑寨抵西夏,寨名“柔远”,柔远镇即由此得名。
柔远镇为县城所在地,是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共辖6个行政村,8082人,土地面积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境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近年来,镇党委和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农业科技项目,高速农作物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万人 | 212平方公里 | 621023101 | 745000 | 0934 | 查看 柔远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南关社区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南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北关社区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北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庙巷社区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庙巷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城关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城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孙家川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孙家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川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张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
刘沟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刘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柳湾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柳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土坪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土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李庄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李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田庄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田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岔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黄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杨岔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杨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岭子村 | ·华池县旅游·华池县特产·华池县十大特产·华池县十景·华池县 | 0 |
---- |
查看 张岭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悦乐镇 |
悦乐、古称业乐。据《华池县志》记载:宋时蕃部内附,范仲淹筑此城纳之,起名为业乐,即安居乐业之意,后人将业乐俗传为“悦乐”。悦乐镇位于华池县南部的柔远川内,距县城28公里。土地面积16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8万亩。农业以小麦为主,兼种玉米、高梁、糜谷和油料等。土特产以黄花菜为主。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确立了“种植业由粮油型向粮经型发展,畜牧养殖由役肉自给型向商品型转变”的发展格局。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华池酒厂、食品厂、砖瓦厂效益显著。集贸市场的繁荣镇建筑公司、悦乐农工贸股份公司的应运而生,为发展市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
柔远镇 |
宋代范仲淹曾在此筑寨抵西夏,寨名“柔远”,柔远镇即由此得名。 柔远镇为县城所在地,是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共辖6个行政村,8082人,土地面积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万亩。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境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近年来,镇党委和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农业科技项目,高速农作物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
元城镇 |
元城,宋代属怀安西谷寨,范仲淹曾在该地筑古城一座,城廓似椭圆形,故取名为“圆城”,后讹传通称为元城。 元城乡属北部干旱半农半牧区,辖6个行政村,5102人。土地面积企业达到10户,年产值350万元,利税33万元,新建的元城商场共投资179万元,年成交额400万元。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农电入户率达87.8%,乡村、村组道路达到村村通车。兴修水利工程4处,现有小提灌工程18处、机电井、小心窖1878眼(口),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370亩。坚持科教兴农,成立了科技培训中心、农业技术学校,新建了小康文化站一处。近年来共投资39.93万元改建、维修小学校舍和添置教学用具;投资94万元新建初中教学楼1幢。. |
南梁镇 |
南梁,为纪念刘志丹等同志开创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和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即南梁政府)而命名为南梁乡 。位于华池县东部50公里处。全乡共辖3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4711人,其中农业劳动力1884人。总土地面积22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1771亩。 南梁乡属子午岭林缘地带,地势平坦,草场宽广,气候湿润,适宜发展规模养殖。农作物以玉米、油料、黄豆为主,支柱产业以白瓜籽、羊畜为主。2000年全乡粮食总产3230吨,农业总产值564万元,乡镇企业产值3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人1198元。 南梁乡是当年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1986年在乡政府驻地荔园堡建成南梁革命纪念馆,被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参观者10000多人(次)。还有列宁小学旧址等名胜景点。全乡邮电通讯便捷,交通便利。. |
城壕镇 |
宋代范仲淹曾在今城壕村置址形状取名“城壕”。 城壕镇位于华池县东南部,辖6个行政村,6910人。属半湿润农业区,气候温和,适宜农作物种植,是华池县小麦主产区之一。面积2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225亩,山、川、原康有。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突出粮食生产,狠抓改土造田,兴修水利。坚持科技兴乡,依托滴灌工程,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推广地膜小麦、玉米等农业技术。全乡经济稳步发展,粮、油、羊、果、黄豆五大支柱产业已初具规模。 各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乡中心幼儿园、文化站、敬老院等到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建设逐步完成,,使全乡人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
五蛟镇 |
五蛟,据《庆阳府志》记载:宋范仲淹曾在此地筑古城一座。因地处三川(元城、白马、五蛟)两沟(兰沟、塌泥沟)、五水汇集之处,其形似五条蛟龙相会,故取名为“五咬”。 五蛟镇位于华池县城西部的元城川内,交通便利,悦乔公路横穿而过。辖9个行政村,7899人。土地面积194平方公里。 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高梁等为主。支柱产业开发潜力大,市场资源配置合理,农、电、水利设施齐全,现有水窖2405口、小电井眼。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为五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上里塬乡 |
上里塬,因该地是一个较高的小原,最宽处只有一华里,故得名“上里塬”。 上里塬乡地处华池县西南部,属典型的残原沟壑区。土地面积1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0万亩。辖6个行政村,5921人。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实施生产科教兴农战略,在农业适用新技术方面,推广地膜和山地水平沟种植技 术;在林果业生产开发上,以核桃、花椒为主;在畜牧业发展上,以兴办规模养殖场为主,促进了经济发展。其它各项社会事业也稳步发展。. |
王咀子乡 |
王咀子,因地邻一咀,原住王姓人多,故得名。 王咀子乡位于华池县西南部,距县城约50公里。面积87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6020人,境内山、原兼有,交通较方便,有“上孙”、“冠孙”两条公路穿插越本乡。全乡属农业区,以小麦为主,兼种玉米、豆类、油料等。经济林有山杏、苹果、核桃等。1998年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67万亩,总产量467.80万公斤,人均产为粮82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920元。 全乡现有村、小学15所,截止1991年底,全部告别窑洞小学。. |
白马乡 |
白马,据民间传说,在白马村张兴庄有个水泉,古人见有一匹白马常在此饮泉水,故取名为“白马泉”,后人俗呼“白马” 白马乡位于华池县的西北部。东靠怀安乡,南邻五蛟乡,西接环县的八珠、樊川乡,北连元城、乔川乡。辖6个行政村,4567人。土地面积167.7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5万亩。 主产小麦、玉米、豆类、糜谷、洋芋等农作物和胡麻等经济作物。粮、油、羊、杏果、黄豆、白瓜子为主要支柱产业。石油资源较为丰富。地膜种植、机械平田、畜牧养殖已有重点突破。羊肉、荞面、黄酒独具特色。白马泉、石佛塔、菩萨山为旅游景点。. |
怀安乡 |
怀安,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开元十一年括逃户置‘怀安县’”。后宋范仲淹废县置镇,因得名。 怀安乡地处华池县西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地形沟壑纵横,梁峁相间。辖8个行政村,6650人。面积34.11万亩,耕地面积6.73万亩。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发展经济总揽全局,重点实施两项工程(以地膜覆盖为主的科技示范推广工程,扶贫攻坚工程),(狠抓三项建设精神文明、基层组织、文教卫生),发展四大支柱产业(粮、油、羊、果),确定5个重点(农田、水利、农电、乡村道路、计划生育的工作思路,使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
乔川乡 |
乔川,民间传说不一,一说此地过去曾有一个名叫乔翠翠的,以其聪明能干,处事公正而闻名,且居住在窄川里,故取名为“乔川”;一说该地自古盛产荞麦,其皮薄面白,吃后肚腹不胀,故有“荞麦川”之称,后讹为“乔川”。 乔川乡地处华池县西北角,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横,秦长城横穿而过。面积296平方公里,耕地6.03万亩,土地贫瘠,干旱少雨,属半农牧区,是全区14个特困乡之一。当年红军长征途经乔川艾蒿掌、铁角城进入陕北。 乡内适宜种植糜谷、玉米、豆类、油料、荞麦、瓜类。畜牧业以养羊为主。黄酒、羊肉、荞面、小米、大蒜是乔川五大特产,闻名区内外。 近年来,村村通路通电,贫困面貌已大为改变。羊畜、油料、豆类、秋杂粮成为全乡稳定脱贫的四大支柱产业。. |
乔河乡 |
乔河,在乡以东五华里处有一自然村,旧时曾居住乔姓,加之沟水流经该村,故得名“乔河”。 乔河乡地处华池县城县城北部陕、甘交界的分水岭处,总面积13601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68万亩,是一个半农半牧的纯山区乡。全乡共辖6个行政村,5120人。 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糜谷、洋芋等。胡麻、荞麦、黄豆、白瓜籽、林果为本乡的五大支柱产业。经济发展主要以农牧业为主,发挥土地面积较为宽广的自然优势,以农养牧,以牧保农,农牧并举,共同发展。 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大力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已成为本乡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 |
山庄乡 |
山庄,在民主革命以前,曾有阎姓分居在三个庄头,故取名为“阎三庄”后流传俗称为山庄。 山庄乡位于华池县东南部,属子午岭林缘区辖4个行政村,4516人。面积215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78万亩。境内山势较低。沟壑密度小,气候湿润,土地肥沃,有麦、荞麦;经济作物有胡麻、白瓜子、黄豆等;畜牧业以养羊和大家畜为主。 乡党委、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广农业科技,狠抓粮食生产和支柱产业开发,实现富乡富民目标,形成了羊、油、白瓜子、黄豆四大支柱产业。1998年全乡人均产粮8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实现了“双过干”的目标。. |
林镇乡 |
林镇,原系深山老林的一个村镇。古时曾建有庙宇数座,故取名为“林镇庙”。因座落在子午岭次生林区,风景优美,故又有“林景庙”之牙雅称,后来人们习惯叫为林镇。 林镇乡地处华池县东南部,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属子午岭边缘区。耕地面积1.03万亩,辖5个行政村,4000人。 粮食作物主要以秋杂粮为主,有玉米、糜谷、荞麦等,部分山区可种冬小麦。经济作物主要有豆类、胡麻、白瓜子等。畜牧业较为发达。林区内出产山桃、杏、木耳等到大宗农副产品及甘草、川地龙、柴胡、秦艽等20多种名贵药材。. |
紫坊畔乡 |
紫坊畔,相传在很早以前,在该地开设过染 ,且地处四条川之发源地,故取名为紫坊 畔。 紫坊畔乡地处陕甘两省交界处,周边毗邻8个乡镇。全乡黄土梁峁多,沟壑纵横,四面被高山所环抱,气候干燥寒冷,年降水量低于400毫米。无霜期约120天。耕地面积2.40万亩。海 1683米,属半农、半林、半牧区。古秦直道犹如一条长龙穿越于山岭之间,宋代大顺城、万佛塔古迹犹存。 1995年以来,全乡集资2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架设高低压农电线路200公里,修路70公里,建成了农贸市场,安装了程控电话。农林牧产品丰富,市场活跃,已形成一定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