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榆林市 >> 横山区 >> 白界镇

白界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白界镇谷歌卫星地图)


白界镇简介

  白界乡位于横山县北部,地貌为风沙草滩区,总面积3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万亩,共有23个行政村11274人.
   近年来,全乡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原的发展.推广了水稻种植新技术,产量达6103吨;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羊、草产业的培育已初见成效;200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紧紧抓住榆林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加快苏庄则、草海则两村开发区建设步伐,累计投资达1.2亿元,建成二级油路16公里,排洪排污、通讯、电网、供水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东海则开发区已初步具有城市发展建设规模,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龙头。.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374平方公里 610803113 719000 0912 查看 白界镇谷歌卫星地图

白界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白界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街道

  城关街道地处县城,总面积360.6平方公里,属风沙沟壑地区,全镇29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5.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5万人。有耕地73400亩,其中水田2450亩,水浇地9437亩,旱地61530亩,林草面积30万亩,林草覆盖率55%。经济发展以大农业为主,主导产业羊、豆、草。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66元。全镇有党支部38个,党员761名,其中农村支部29个,农民党员666名。   二、半年基本工作   半年以来,我镇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总揽工作全局。以农村工作为重点,紧紧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抓稳定,求发展,重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是以“见实效,群众满意”为最终检验标准,按阶段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各支部都建立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以一份承诺含盖全部,将所有虚工作落在实处。党员承诺制是发挥农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摸范带头作用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把过去的“五型支部”创建、“三学三带三争”等活动,真正落实到的实处,使广大党员觉得工作再不是空口号,再不是唱高调,而是实实在在的自己能办到的事情。   三是扶贫济困,体现党的关怀。建党85周年之际,党委从党费中提出6000元经费,对生活特困的老党员上门看望,每人送去200元慰问救助金,对7名奋斗几十年的农村老支部-,送上慰问品,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送到最基层。   四是严格把关,发展新党员。“七一”前夕,镇党委吸收了25名积极分子入党,18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为农村党的组织注入了活力。   (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   1、大力培植主导产业。今年我镇主导产业建设的预期目标是:羊子存栏达9万只,产值达3300万元;豆类种植1万亩,产值达500万元;人工种草达2万亩。三主导产业的效益要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为此,我们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防疫不放松,确保境内不出现大的疫情(今年共防疫羊子8.6万只,猪1.3万头,牛403头,鸡4.3万只)。二是进一步加强封禁治理、舍饲养畜的力度,充分发挥镇政府封山禁牧稽查队的作用,严打偷牧、乱砍伐现象。三是积极促进草、豆种植。今年在全镇推广了双沟覆膜集雨窖灌大明绿豆种植技术。.  

怀远街道

  610803002 怀远街道  

夏州街道

  610803003 夏州街道  

怀仁路街道

  610803004 怀仁路街道  

崇德路街道

  610803005 崇德路街道  

石湾镇

  石湾镇位于我县最南部的黄土高原之陵沟壑区,大理河两岸。镇辖一个居委会,15个村委会,153个村民小组,有人口1690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8人。总土地面积17091公顷,占全县的3.99%,耕地面积为2533公顷。    近年来,该镇以“-”为指导,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根本,以农村稳定、农民增收为目标,组织和动员全镇人民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投资120多在万元,架通了史家洼新城大桥,为我镇的小城建设拓宽了地域。先后投资近200万元,对我镇的中小学进行了维修建设,大大改善了我镇的为学条件。大力调整了产业结构,在8个山区村种植了大绿豆、白豆等豆类作物6000多亩,全镇舍饲养16000多只,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80元。2002、2003年累计退耕还林15800亩。狠抓了计生、安全、综治等工作,目前该镇呈现出了政通人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镇党委、政府将带领全镇人民在奔小康的大道上勇往直前。.  

高镇镇

  高镇,位于横山县南部山区的小理河中上游,全镇辖20个行政村、180个村民小组,面积251平方公里,总人口24681人。境内交通发达,横子公路、刘阳公路穿境而过,李家洼至马岔、高镇至魏家楼公路与307国道相连,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路目标。即将建设的太原——中卫铁路有望通过全镇。    高镇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相对较差。高镇是全县的农业大镇,有耕地4850公顷,林地3300公顷,农作物以豆类、洋芋、谷子、玉米为主,无污染,无虫害,品质优良。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紧紧抓住醅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实施山川秀美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国契机,以创建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镇为目标,立足镇情实际,农业方面确立了“羊、豆、薯”三大主导产业。狠抓封山禁牧、舍饲养羊工作,羊子年存栏2万只,羊肉肉质鲜嫩,味美无膻。高镇是横山大明绿豆的发源地,主产区。绿豆及各类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2300公顷左右,产量达700吨左右。洋芋远销河北、山西等地,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700公顷左右,产量达5000吨。谷类等杂粮种植850公顷,特别是小米,色正味爽,在全县享有美誉。在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3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80元。    近年以来,以党建统揽全镇各项工作,按照既定的工作思路和奋斗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村村通电、组组通电的目标,农网改造全面启动,投资近千万元的高镇变电站即将建成投用。新修乡村道路147公里,实现了村村通路目标。退耕还林(草)11200亩,建成高标准水窑2000眼,建人畜饮水工程15处,防氟改水工程全面启动,解决了近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修复开通了两条民营渠道,使沿小理河川2000多亩旱地变成良田。新建补修大小淤地坝30多座,农业基础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电视覆盖面达90%,通讯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固定电话装机达400余门,手机网络建成投用,打通了与外界联系的信息通道。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硬化了3公里街道,改造了临街110间旧建筑,新修门面房70多间,充分发挥了地处两县六乡商贸交易中心的作用,街道路灯通明,店铺林立,贸易活跃。.  

武镇镇

  武镇位于横山县东部、西邻米脂、南靠子洲,全镇辖45个行政村、223个村民小组,人口23823人,其中农业人口23476人,土地面积249.9平方公里,占全县的5.84%。    近年来,该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目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新修乡村道路85公里,拓宽、硬化道路17公里,实现了村村上公路的目标,建成了全县最大的“大明”绿豆生产基地,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成效显著,造林累计达23000亩,种草达40000亩,形成了牛吃草一二庄科,一步——南塔两大绿化带,羊子存栏数达到31000只,来过多方争取,建成了移动,联通两个信塔,彻底给了武镇汤不能打手机的历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今年年底,武镇的两条大动脉党 公路,河武公路的油化工程全面峻工,届时,将会为武镇的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党岔镇

  党岔镇,位于我县东部,无定河南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镇辖1个居委会,29个村委会,1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总土地右积180平方公里,占全县的4.2%,总耕地面积3467公顷。人口密度为146人/平方公里。    近年来该镇坚持保稳定求发展的原则和按照安全、稳定、理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开展“两个文明”一起抓,树立实施“生态立镇”、“科教兴镇”、“工业强镇”的发展绿业,逐步实施小城镇建设,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立争实现陕北经济强镇为目标。新修公路7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总投资达120多万元,解决人饮困难问题、发展水利事业、兴水治旱、改善生态环境;投资40多万元改善教条件;农电改造全部完成;计划生育工作向综合服务镇迈进。    在抓“一区两带”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创建“五型机关”、“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婚育新风进万家”等活动,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政治思想觉悟,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各项工作成绩显著,曾多次受到了市、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响水镇

  响水镇地处横山县城东北部,无定河南岸,榆靖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位于榆靖公路50公里处的响水街。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7个村民小组,3400户,1.55万人;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9%;耕地面积2939公顷,其中山耕地占80%,川水地仅占205,是一个典型丘陵沟壑、草滩风沙、川水结合的农业大镇。全镇年羊子存栏2万只,现有林草面积7.5万亩,围河造田0.3万亩,年粮食总产量达465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0元。   响水镇交通便利,集贸繁华。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呈倒“分布”,与波罗、白界、殿市、党岔、南塔等五个乡镇相通。逢集遇会客商云集,日交易额达8万多元。全镇现有采料场、粉料场4个、楼板厂4个、机砖厂3个、个体工商户120户(主要包括:餐饮、卫生、服装、百货、五金、建材等),从业人员达600多人,年创利达300多万元,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响水电站年发电120万千瓦,创利税200万元。    响水镇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广播电视、电讯业迅猛发展,全镇有2个村和镇属各事企业单位及居民看上了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8个村,农村电视微波接收器普及率达60%以上,11个村接通有线、无线电话,总装机700余部,移动电话在网用户7000余户。近年来,完成自来水改造工程15个村,农网改造17个村,现在全镇村村吃上了自来水,户户用上了安全点电。“以上城镇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是响水镇发展镇域经济的立足点,为此响水镇2002年对响水街道进行了全面的整建,新街道呈“丁”字形,铺设街道2500米,压排水、排洪管道5000多米,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种地难、运输难等生活困难。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立足镇情实际,确立“生态立镇、产业兴镇、项目带动”三大战略,以“羊、草、豆、苗”为四大主导产业,按照“做强羊产业,壮大草产业、扶持豆产业、引导薯产业”的整体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03年全镇豆类播种面积1.6万亩,种植优质饲草1.2万亩,镇党 委、政府在努力抓好退耕还林草、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发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2003年镇内已开发了三口天然汽车产井,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波罗镇

  波罗镇位于横山城东北部约25公里处,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及黄土高原丘陵沟壑交界处,无定河两岸。东部与白界、响水两镇相连;南部与殿市镇毗邻;西部及北部与横山镇及榆林市接壤。全镇辖2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4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4万人。总土地面积317.3平方公里,占全县的7.19%,总耕地面积为2387公顷。人口密度 为56人/平方公里。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调结构、兴产业、立支柱、壮财源、抓基础、求发展”为目标,狠抓“羊、豆、煤、稻”四大主导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变生产生活环境。飞播种草7.5万亩,人工种草3.6万亩,荒地造林5.2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2万亩,68800亩天然林得到有效管护。打机井307眼,旱井2700口。新修乡村公路66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里。投资370万元,完成移民273户,1358人,收到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计划生育工作由“综合服务镇”向“优质服务镇”迈进。投资284万元完成波罗中学、下泥湾希望小学、龙洋小学、鲍渠希望小学等校舍的新建和扩建工程,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全镇共有各种企业280多个,企业总产值达4258多万元。2003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89元,财政收入667万元。各项工作均取得一定成绩,曾多次受到市、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波罗镇自古是“北进咽喉、西去隘口”,“山明水秀、物阜人杰”的塞上重镇。古秦直道、万里长城、雷惠、波惠二渠贯通东西,鱼靖、榆靖、波乌公路穿境而过,电信、交通方便通达,水电供给充裕优良。是陕北甘露工程示范镇,国家飞播造林重点实施区。镇内煤炭、油气、瓷土资源丰富,被列为长庆油田天然气重点开发区,同时又是横山县的工业区,境内有横山电厂、凡河煤矿、硅铁厂、炭化硅厂,钢板纸厂、波罗陶瓷厂和二十克林场等大小工业企业35个,这些厂矿的兴办,为促进波罗经济发展,有效安排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力保证。    波罗镇发展前景广阔,西安市艺术中心计划投资2800万元,建设波罗镇影视城,由中国地区开发促进会投资1.3亿元的10万亩毛乌素沙漠低效林改造项目,凯静煤矸石电厂、横山电厂二期工程和高兴庄煤矿,现在,这些项目有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续,并进入设工阶段。.  

殿市镇

  殿市镇位于横山县中部,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黑木头河川两岸。全镇辖29个行政村17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910户2.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万人.总土地面积232.2平方公里,占全县的5.43%,其中耕地面积4940公顷。人口密度为94人/平方公里。   殿市镇资源、区位优势明显,地上农林牧产品多种多样,主要有羊子、豆类、薯类、小米;地下煤气、高岭土储量丰富,具有极高的开采价值;距县城28公里,横一子公路、韭—殿公路穿境而过,村级道路通村达组,生产道路延伸到田间地头,交通条件非常便利。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立足自身实际,突出特色,扬优成势,认真实施封山禁牧、植树种草、舍饲养羊工程,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加强生礅环境、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羊、草、豆煤四大主导普,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均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70万元,较上年增长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340元,较上年增加200元;粮食总产7824吨,其中豆类2330吨,薯类3000吨;煤炭产量80万吨,较上年增长了32%;退耕还林累计面积41466亩,草场面积43100亩。全镇村村通、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快捷方便,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年终综合考评居全县第二名,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并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和创建“五型”机关标兵单位。    该镇党委、政府把加快发展作为富民强镇的第一要务,以农民增收,财总增长为目标,着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工作强镇”占略,突出羊、草、豆、煤四大主导闰业的开发,狠抓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农工统筹,整体推进,项目带动,越长发展,努力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塔湾镇

  塔湾镇位于横山县城西南沿芦河28公里处,史称横山县的西大门。全镇共有13个行政村,139个自然村,15460人,其中农业人口1.52万人,总占地面积为363.1平方公里,占全县8.48%,耕地面积3100公顷,南部属沟壑丘陵区,北部为毛乌沙漠的网沙区,古长城脚下,东西由芦河隔成两,岸,为鱼米之乡。全镇总面积361.5平方公里。    塔湾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20万亩的草原资源已初县规模,草产业、羊产业已在小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年人均草籽收入达600元。这里又是陕北白绒羊示范基地的发源地,现羊子存栏达7万只,人均4.6只,羊子人均年收入达700元,品种在陕北占主要地,塔湾的羊只、羊子高市场也是陕西北羊子的最大交易市场。    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十分丰富、长庆油田在此大量开采利用。.  

赵石畔镇

  赵石畔镇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芦河两岸,榆靖公路沿线。距横山县城17公里。    全镇所辖12个行政村,14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422人,总土地面积238平方公里。    赵石畔镇地域辽阔,土地资源充足。芦河与榆靖公路横穿而过,将全镇分割为两部分,西北部为风沙草滩区,约占全镇总面积的30%,传统的牧业收入是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东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层厚,土质好,加之光照充足,昼诊温差大,牧业和绿豆、大豆、洋芋等小杂粮为群众的主要收入。    赵石畔镇具有三富的地上、地下资源。地上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全镇现有林场面积13万亩,可开发利用的宜林宜草面积还有10万多亩。为林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特质基础。东南部现种植以豆类为主的小杂粮面积稳定在3万亩,还有2万亩的开发利用面积。赵石畔水资源十分充足,建国以来,以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先生建成了30多座中小型骨干坝,其中水坝10座。初步形成了拦、蓄、灌为一体的坝系工程,可灌坝地达2205亩。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居国家保护区块,已开发油气井4口。    特殊的自然环境使畜牧业与豆类作物成为农业的两大主导产业。2003年全镇羊子存栏4.5万只,豆类种植面积达1066公顷,其中大明绿豆种植面积546公顷,总产量达800吨。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我镇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制定了“羊豆两大主导产业发展10年规划”,即通知过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结合退耕还林(草),加大饲草基地建设截至2003年底全镇累计退耕还林(草)2.6万亩;推广饲草青贮氨化等技术,努力增加羊子数量,提高羊子质量。至2010年全镇羊子存栏10万只以上。豆类种植通过深翻土,增强有机肥等,努力提高单产,到2010年使绿豆总产达到2300吨。    赵石畔镇有丰富的劳力资源,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无时无刻不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农业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电,石亩沟、小坝沟生态环境治理已通过国家省级机关验收达标。石旋流域治理已全面启动。让兴窑村二加一工程已全部完成任务,王皮庄村二加一工程也铺开;全镇十二个村氟改水工程年底可望完工;村村通了电话,中国移动网络覆盖全镇60%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  

魏家楼镇

  魏家楼镇,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南部,处大理河川两岸的丘陵沟壑区。于子洲县、子长县、靖边县三县接壤、307国道贯穿全乡9个行政村,交通条件便利,自然条件较好。全乡辖12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1万人,2771户。总土地面积121.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35公顷,人口密度102人/平方公里。全乡1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话、通公路,其中电话总装机554部,移动、联通均以开通。    2002年以来,魏家楼乡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思想。以扶贫攻坚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经济建设发展为主题,大力发展“羊、豆”两大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科技含量。2002年至2003年全乡退耕还林3500亩,荒地造林3500亩,完成枣杏林基地建设815亩,常绿树种造林119亩。全乡羊子存栏数4800只,建成标准化羊舍48座。以豆类、薯类、玉米、谷物类种植为主,增加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以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乡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2002年以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加固给维修枣大坝,投资3万元,加固维修枣坪马阳湾坝投资2万元,组织新修拓家峁忠义山村公路7.5华里;为魏家楼乡中学修建教师办公室16孔,投资16万元,解决了中学校舍严重困难问题;完成了梁西山村生态工程项目,投资 38.4万元;投资14.6万元对政府进行了全面的维修和改建;2003年争取开通了马邑河沟至梁西山的光揽电信工程,投资127万元;为杨家楼村、委家楼、郑寨争取建高抽站3座,投资13万元;为郑寨、庙湾争取去氟改水工程项目,预计投资2万元。为全面建设全乡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韩岔镇

  横山县韩岔镇位于横山县中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乡辖19个村委会,1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1万人.总土地面积267.6平方公里,占全县5.3%,耕地面积5684公顷。横子公路穿境而过,使该乡成为连接县城与南部乡镇的重要交通要道。    近年来,该乡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全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煤、豆、薯、羊”为促进全乡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2003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新修乡村公路3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维修加固病险坝库12座,实施了五个行政村的农电网改造和九个行政村的防氟改水工程,全乡人畜饮水覆盖面达80%以上。该乡现有煤矿两处,年产原煤30多万砘,年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豆类种植面积2万多亩,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实施用磷肥及地膜覆盖技术,努力提高单产。全面实施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草)工程,种草4万多亩,舍饲羊子存栏已初具规模,达到1.8万多只。目前,该乡确立的四大主导产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为全乡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精神和“-”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契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开发优势资源,组织劳务输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狠抓农村基层组织整建工作,整建工作不合格村支部2个,调整村委会班子成员5人。计划生育工作认真扎实,向“综合服务乡迈进,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表彰奖励。    该乡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目标,以羊产业和草产业为突破口。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制定了“3221”工程,即在三年内全乡户均达到了3亩旱涝保收田,20亩人工种草,20只舍饲养羊,人均1亩旱地变水地,力争使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元。在新的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韩岔乡人民正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  

白界镇

  白界乡位于横山县北部,地貌为风沙草滩区,总面积37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8万亩,共有23个行政村11274人.    近年来,全乡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长原的发展.推广了水稻种植新技术,产量达6103吨;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推行封山禁牧、舍饲养羊政策,羊、草产业的培育已初见成效;2002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元。紧紧抓住榆林市重心西移的有利机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加快苏庄则、草海则两村开发区建设步伐,累计投资达1.2亿元,建成二级油路16公里,排洪排污、通讯、电网、供水等配套基础设施也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目前东海则开发区已初步具有城市发展建设规模,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龙头。.  

雷龙湾镇

  雷龙湾镇位于横山县西部,与靖边县的黄蒿界乡、红墩界乡,内蒙古乌审旗的纳林河乡,榆阳区的红石桥乡接壤,是典型的风沙草滩区。   全乡总面积为36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545人、2020户,共分为11个行政村、94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乡的经济总收入为1708万元,人均1556元;粮食总产量为7914吨,人均800公斤,居全县前列。   -发展建设   近几年来,该乡在县委、县0的正确-下,在乡、村两级的共同努力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全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   全乡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羊、稻和制种三大主导民快速发展。先后投资30多万元,引进外地优良白绒山羊200多只,建高标准羊舍100多个,建养羊饲草储窖100多个,配备饲草加工机具40多套,重点抚持养示范户50多户,建成养羊示范村4个。到目前为止,全乡的羊子存栏数为4.5万只左右,预计可创产值900万元,能为全乡农民平均增加收入900元以上。采用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与多家种子公司合作,在全乡范围内形成了几块大的特色制种基地,其中玉米制种面积达3000多亩,苗木繁育面积为1000亩左右,二者预计可创产值为300多万元,平均能为全乡农民增加收入300元以上。全乡水稻种植面积达1万亩,预计可创产值400万元,平均能为全乡农民增加收入400元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条件为目标,全面加强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国家实施西部人饮与防氟改水的有利时机,争取投资40多万打深井38眼,95%以上的农户用土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全乡2900多人摆脱了饮水困难的现状。抓住国家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的有利时机,争取电力部门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对全乡11个行政村的电网全部予以改造,既改善了全乡的电力状况,又降低了农民的隐性负担。2003年多方争取投资105万元,修通了大沽界一张油房的县乡公路,使雷龙湾至横山的距离由过去的31公里缩短为22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与县城的交流。电信事业快速发展,全乡5个行政村架通了通信光揽,三分之一的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2003年移动公司在全乡范围内建电信移动塔4处,全乡90%以上的地方可使用移动电话,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全乡的电视覆盖率100%。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02年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800亩,累计完成各种荒沙地造林面积6.8万亩,其中哈兔湾荒沙治理示范工程由于治理效果明显,技术含量高等原因受到中、省,市的肯定,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全乡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林草覆盖率达到40%左右,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先后投入移民补助资金110万元,建移民点9个,搬迁贫困户178户,安置农村贫困人口890人。投资230万元,新开发机灌地1900亩,打深井38眼,架农用高压线7公里,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   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为了深入推动全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五一”与“七一”期间分别举行篮球赛、乒乓球赛和演讲赛,群众踊跃参加,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推动了全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收益良好。2003年,该乡黑河村被横山县人民银行、横山县信用联社评为全县唯一的小额贷款信用村,为全乡深入开展争做诚信公民,打造诚信雷龙湾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   以创建“五个好”乡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以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为思路,全面加强全乡党建工作。先后建成黑河村党支部、沙峁村党支部等一批先进党支部,消除了三类支部,发展了一批年轻党员,除分一些违纪党员,整顿了党的基层组织,提升了党在基层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全乡的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丰富。全乡的总面积为368平方公里,耕地为21480亩,荒地与未开垦的土地面积较大,仅魏大界沟就有40平方公里荒沙地未开垦;二是水资源丰富。无定河贯通了全乡南北,黑河流经了全乡5个行政村,发展农业的水资源相当充沛;三是林草资源丰富而独特。全乡的林草覆盖率在40%以上,其中,保存面积为5.7万亩的臭柏天然林在全国也是罕见;四是天然气的储藏量比较大。现已在全乡范围内打气井20多口,建成输气站5个,直接向北京、西安等城市输送天然气;五是交通比较便利。榆靖高速公路连接了全乡六个行政村,长庆集团公司的基地生产路贯通了全乡六个行政村;六是本乡的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好,土地广袤,水源充沛,粮食丰产,特别是该乡盛产的大米因其米质好,口感好而闻名于周边地区,市场前景较好。   -发展设想   根据全乡的现状,在今后的一个时期,要坚定不移地全力推进全乡的发展目标--“l、2、3、4”远景规划。“1”即一个主题,就是牢固树立发展为第一要务的主题,努力搞好全乡的经济发展工作;“2”即两大目标,就是经过五年左右努力,率先将雷龙湾乡建成横山县的畜牧大乡和小康示范乡;“3”即三大主导产业,就是努力培育好羊子、奶牛和制种三个主导产业;“4”即四项基 本建设,就全力搞好全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白界镇特产大全




白界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