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辖乡。1961年设马圪当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50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0.3万。陵马公路过境。辖双底、大双、古石、武家湾、灵岩寺、长山底、松根铺、暖和窑、寺铺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建材、水电业为主。农业主产小麦、水稻、棉花,盛产花椒、核桃、木耳。旅游景点有灵岩寺、仙人桥、古石、太行狭谷一线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10平方公里 | 140524206 | 048000 | 0356 | 查看 马圪当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西闸水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西闸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四义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四义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郊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小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郊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大郊村谷歌卫星地图 |
段家庄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段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石门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西石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苏家井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苏家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岭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西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任家掌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任家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塔题掌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塔题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巡家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巡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横水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横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后郊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后郊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松根铺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松根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庙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双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闸水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东闸水村谷歌卫星地图 |
腰带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腰带村谷歌卫星地图 |
前郊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前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底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双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双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大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古石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古石村谷歌卫星地图 |
灵岩寺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灵岩寺村谷歌卫星地图 |
武家湾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武家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长山底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长山底村谷歌卫星地图 |
瓦窑上村 | ·陵川县旅游·陵川县特产·陵川县十景·陵川县名人·晋城品牌网 | 0 |
---- |
查看 瓦窑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崇文镇 |
崇文镇位于陵川县县城中部、该镇占尽南依晋城、西邻高平、北毗长治、东傍中原的地域优势,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镇、陵川第一大镇,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辖7个社区,48个行政村,123个自然村,15455户,5.67万口人,39365亩耕地。近年来,崇文镇借改革开放东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已初步实现由传统型农业镇向工业重镇、蔬菜、中药材、商贸、服务、旅游、运输10大产业,一批拳头产品饮誉中外,尤其二硫化碳反应炉荣获国家五部局最新产品证书,镇财政收入占到全县1/9。党的-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后,崇文镇党委、政府在陵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大胆开拓、紧抓机遇、与时俱进,团结带领5万崇文人民投入到了小康建设的大潮中,他们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经济效益、经济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财政增收、农民增收、坚定不移地实施“党建 镇、工业强镇、民营活镇”三大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新型化、民营规模化、城镇一体化”。崇文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截止2004年底,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亿元大关,税收收入116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50元,被山西省农村小康建设领导组授予“农村小康建设百强镇”。目前,一个繁荣发达、绿色秀美、信用开放的新崇文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全镇基础设施大大改善,8%的村主要街道实现了硬化,绿化,55个村(社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油)路的目标。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9%的人口达到了小康标准,6%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新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5平方米,村通电话和居民电视普及率达到100%。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也得到较大发展。. |
礼义镇 |
陵川县辖镇。1958年设礼义公社,1983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15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3万。沁辉公路、长晋公路过境。辖北街、东街、西街、苏村、崔村、脉龙、龙头沟、庄河、平川、长土戋、桥西、西伞、瑞马、东伞、-、侍家掌、梁泉、拱池、野川底、大义井、椅掌、申庄、马新庄、韩庄、小义井、牛家河、沙河、东沟、杨幸河、西尧、桃山头、西头、东头、安乐庄3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玉米、果品、蚕茧、蔬菜。乡镇企业产品以煤炭、生铁、铸件、硫氰、酸铵、耐火材料为主。1993年被省政府授予“亿元镇”称号。名胜古迹有崔府君庙、南吉祥寺、北吉祥寺、千佛造像碑、龙岩寺。“秦岭卧云”为陵川八景之一。. |
附城镇 |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9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0]6号),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区划调整后附城镇人口33144人,面积190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附城村。 附城镇位于山西晋城陵川县。下辖: 140524102200 121 附城村委会 140524102201 220 庄里村委会 140524102202 220 盖城村委会 140524102203 220 神眼岭村委会 140524102204 220 小会村委会 140524102205 220 山后村委会 140524102206 220 下壁村委会 140524102207 220 后山村委会 140524102208 220 平道村委会 140524102209 220 窑岭村委会 140524102210 220 川里村委会 140524102211 220 鼻良掌村委会 140524102212 220 城东村委会 140524102213 220 峰西村委会 140524102214 220 西下河村委会 140524102215 220 东下河村委会 140524102216 220 大槲树村委会 140524102217 220 新庄村委会 140524102218 220 下东河村委会 140524102219 220 岭东村委会 140524102220 220 玉泉村委会 140524102221 220 黑土门村委会 140524102222 220 东庄村委会 140524102223 220 王教村委会 140524102224 220 九章村委会 140524102225 220 南村委会 140524102226 220 沙泊池村委会 140524102227 220 北马村委会 140524102228 220 田庄村委会 140524102229 220 北庄村委会 140524102230 220 岭西村委会 140524102231 220 南马村委会 140524102232 220 东河村委会 140524102233 220 毕家掌村委会 140524102235 220 青杨庄村委会 140524102236 220 丈河村委会 140524102237 220 东西掌村委会 140524102238 220 东瑶泉村委会 140524102239 220 西瑶泉村委会 140524102240 220 台北村委会 140524102241 220 台南村委会 140524102243 220 柏崖村委会 140524102244 220 桑家坪村委会 140524102245 220 里进掌村委会 140524102246 220 仙泉村委会 140524102247 220 南河村委会 |
西河底镇 |
平城镇位于太行山南端,是陵川的北门户。地理位置在北纬35°48〃—53〃,东径113°16〃—21〃之间。东、西邻本县六泉、秦家庄乡;南靠崇文镇;北与壶关县毗邻。距县城10公里。境内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9公里,总面积51.8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总人口24106人。 全镇年平均气温为7.9℃,年均无霜期约150天,降水量650毫米左右。自然资源丰厚。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铁矿、硫磺、粘土、石灰岩等。煤炭藏量丰富,年可产煤炭在60万吨。全镇有耕地35123亩,主要产玉米、谷子、土豆等农作物。林地1.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29%。 近年来,全镇农业生产发展多样化,已形成粮食、苹果、蔬菜、中药材,养殖各业并举独具特色的立体农业新格局。乡镇企业达到蓬勃发展,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冶炼、建材、食品加工为主的五大产业,壮大了全镇的经济实力。科技、教育、卫生发展较快,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喜人。 2004年初,平城镇新的党委政府班子组建以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出了“工业强镇,农业、商贸富民,夯实基础,三年再造一个新平城”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该镇进一步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镇26个村全部完成了“村村通”,通路里程达到44公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循环交通网。在产业发展上,新上古兰养殖场和南路河千头猪场,带动全镇养殖业掀起新的热潮。投资300万元,租赁原阿珍集团,成立山西太行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已正式运作。引进晋城神利公司投资3200万元,建设晋城古陵山淀粉有限公司,并建立1000亩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在地下转地上、可持续发展上迈出了新的步伐,工业结构日趋合理,社会各业蓬勃发展。. |
平城镇 |
杨村镇位于陵川县西北部,全镇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东与秦家庄乡相连,西部和南部同礼义镇相接,北部与长治县毗邻,全镇19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6968亩耕地。镇政府驻地杨村,距县城17.5公里,境内曲辉公路东西通过,横杨公里贯穿南北,1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本镇属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和南部开阔平坦。全镇主要土特产品有玉米、谷子、蓖麻、中药材、核桃、苹果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铁矿石、铝矾土等。 全镇经济发展较快,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250元,完成国家税收420万元,主要企业有泉头、杨村、掌沟等9个煤矿,产品以生产原煤为主,煤炭产量年可达30万吨左右。本镇为了发挥区位和地理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注重了地下向地面转移,工业向农业转移。全镇新发展干果经济林2000亩,建设有大型养殖园区2个,年产1万吨饲料加工厂1个,规模养殖户达到400余户,畜牧业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优势产业。 全镇共有小学校19所,镇办中学1所,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国家标准,并通过了省级验收。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全镇19个行政村开通了加密光缆电视及互联网业务,并于98年开通了程控电话,固定电话用户达3000余户。同时,修建了移动、联通通讯发射塔,使移动电话业务在全镇业蓬勃发展。主要名胜古迹有杨村真泽宫、南银山烈士纪念亭、南湖农民公园,寺润村三教堂等。. |
杨村镇 |
杨村镇位于陵川县西北部,全镇东西长6公里,南北宽10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东与秦家庄乡相连,西部和南部同礼义镇相接,北部与长治县毗邻,全镇19个行政村,21个自然村,26968亩耕地。镇政府驻地杨村,距县城17.5公里,境内曲辉公路东西通过,横杨公里贯穿南北,1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本镇属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和南部开阔平坦。全镇主要土特产品有玉米、谷子、蓖麻、中药材、核桃、苹果等,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炭、铁矿石、铝矾土等。 全镇经济发展较快,200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0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250元,完成国家税收420万元,主要企业有泉头、杨村、掌沟等9个煤矿,产品以生产原煤为主,煤炭产量年可达30万吨左右。本镇为了发挥区位和地理优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注重了地下向地面转移,工业向农业转移。全镇新发展干果经济林2000亩,建设有大型养殖园区2个,年产1万吨饲料加工厂1个,规模养殖户达到400余户,畜牧业将会成为未来几年的优势产业。 全镇共有小学校19所,镇办中学1所,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国家标准,并通过了省级验收。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全镇19个行政村开通了加密光缆电视及互联网业务,并于98年开通了程控电话,固定电话用户达3000余户。同时,修建了移动、联通通讯发射塔,使移动电话业务在全镇业蓬勃发展。主要名胜古迹有杨村真泽宫、南银山烈士纪念亭、南湖农民公园,寺润村三教堂等。. |
潞城镇 |
潞城镇于2001年撤乡建镇,是一个是由原潞城乡、侯庄乡撤并而设的新建镇,总面积144平方公里,辖44个行政村,16582口人,镇人民政府驻地潞城村。 潞城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北纬35°37′——47′,东经113°13′——27′,位于县境中部,陵修线(陵川——河南修武)贯穿全境,陵辉线(陵川——河南辉县)檫界而过,是陵川与河南、陵川东部与西部进行经济贸易的必经之地。 潞城景色宜人,文化灿烂。处于陵川旅游热线的中心位置,“一山一区一景一寺一址”闻名遐尔,是旅游观光、寻古览胜的好地方。“一山”为举世闻名的围棋发祥地棋子山;“一区”为灿若云霞的槐树岭金秋红叶主景区;“一景”为景致奇绝的古陵川八景之一义门“锦屏朝霞”,“一寺”为白玉鉴人的隋代古庙郊底白玉宫,“一址”为0陵川县县委第一次-会天池会址。 潞城山大地广,资源丰富。全镇共44910亩耕地、70900亩林地、32000亩牧草地。耕地饲草资源颇丰,玉米、谷子、羊、猪产量较大,历来是我县的粮食主产区和重点牧区;中药材资源极具优势,共11科、50个品种,以连翘、黄芩、柴胡、山桃、五花芯党参最为著名;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石灰石、铁矿石分布广、储量大,开发价值高。另外,境内还有水库4座(上郊、石景山、猪头山、洪河头),有开发各种优势产业的潜在优势。 潞城人民崇尚进步,渴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以富民强镇为目标,全面实施“加快农业调产,扩大工业规模,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战略,使各项工作步步上台阶,年年有突破。2003年底,农村经济总收入达7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94元。 农业林茂粮丰、六畜兴旺。果桑、蔬菜、中药材、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全镇年果品产量达165吨,蚕茧达12吨,蔬菜达2280亩,中药材达6992亩,羊达23500只,猪达4000头,牛达2500头,蛋235吨,一村一业的生产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其中,洪河头的蚕茧、侯家岭的核桃、大河西的萝卜白菜、社葡萄的柴胡、四义庄的小尾寒羊、潞城村的波尔山羊义门村的蛋鸡、冶南的山鸡等产业基地独具规模,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
夺火乡 |
夺火乡地处北纬35°25′-36′,东经113°11′-22′,位于陵川县东南部37公里处。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21公里,面积245.6平方公里。东连马圪当,北接潞城、横水河、西靠丈河,西南与晋城毗领,南和河南修武县接壤,是陵川县面积最大的乡。 乡域内两条主干道呈“人”字型布局,省道“陵修路”纵贯南北,是陵川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县道“夺柳线”横穿东西,使夺火与晋城紧密相连。 夺火乡整个乡域均属石质山区。境内峰岭重叠,悬崖绝壁,山深涧徒,人少村稀。森林密布,覆盖率为84%,是全县森林覆盖面积最大的乡。乡域内仅中西部地势较为平坦,为丘陵地形,其余均为典型的山地地形。地形的总趋势为:平均海拔为1100米左右,驻地海拔为1290米。受地理条件的影响,夺火乡绝大部分时间为冬季风所控制,山谷风比较突出。大陆性气候比较明显,全年温凉,年平均气温约8℃左右。日温差很大,最大日温差约为15℃,出现在春季。年平均降水量为800—1000毫米,春夏季降水量偏大,约占全年降雨量的80%左右;秋冬季降水量偏少,仅占年降雨量的20%左右。 |
马圪当乡 |
陵川县辖乡。1961年设马圪当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府50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0.3万。陵马公路过境。辖双底、大双、古石、武家湾、灵岩寺、长山底、松根铺、暖和窑、寺铺9个村委会。乡镇企业以建材、水电业为主。农业主产小麦、水稻、棉花,盛产花椒、核桃、木耳。旅游景点有灵岩寺、仙人桥、古石、太行狭谷一线天。. |
古郊乡 |
古郊乡地处太行山之巅,位于东经113°28′—32′,北纬35°38′—45′,在县城东35公里处。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25公里,总面积为230.8平方公里。北连六泉乡,西靠潞城镇,南界马圪当乡,东与河南省辉县市毗邻。包括29个行政村,291个自然村。共有3089户,有居民11154人,其中:农业人口10777人,非农业人口377人;耕地1592亩,其中粮田10005亩,人均约0.89亩,水浇田90亩。1958年建社,由原来的古郊、西南仓、锡崖沟、马圪当乡组成,1961年又分为古郊、西南仓、马圪当三个公社。2001年6月,在撤乡并镇中又同马武寨乡合并,重新出现了历史性大团圆。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38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00元。 全乡年降水量850--1000mm,最多时达1100mm以上,比全县平均降水量高150mm左右;年平均气温约达8℃,极端气温为最高34.4℃,最低零下23.7℃,冷热变化差在52℃上下,全年平均日照为2380至2730小时;乡内季候风、地形风、山谷风比较突出,风力大于全县各地区,最大为9级;霜期为180—230天,无霜期为135--185天,冰期最多8个月以上。 本乡属石质山区,基本特征是:山高沟深,石厚土薄,土地零碎,居住分散,峰岭环列,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森林分布广阔,野生资源丰富。金属镁、花岗岩、大理石储量可观,林坡占总面积的60%以上,有林地约24万亩,其中国有林约3万亩,县第一山林场初建时就座落在本乡光脑岭,尔后场部搬迁赵辿岭,原场部改为木材检查站,属一山下属单位,一山林场近三年又先后在古郊乡上上河、古郊、水洼、营盘、东庙华等6个林管区。 王莽岭、刘秀城、马武山蜿蜒起伏于全乡境内,主峰东大山海拔在1678.3米,王莽岭、刘秀城、马武山三山海拔均在1600米以上,且山势雄伟壮观,多为悬崖峭壁,树木成林,野兽繁多,风光秀丽,昆山、锡崖沟景色迷人,全乡景内野生植物比比皆是,野生药材有100多个品种,党的十一屇三中全会前的时期,林牧收入占全社总收入的一半以上,人均纯收入历年高于全县西部各公社,因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农业(种植业)生产条件较差。. |
六泉乡 |
六泉乡位于陵川东北部,经纬坐标在东经35°44′—35°51′,北纬113°20′—113°34′之间,境内东西长21.6公里,南北宽127公里,全乡总面积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426亩,总人口14436人,辖37个行政村,134个自然村。六泉乡为陵川东之门户,中原大地之“屏障”,陵辉公路贯穿全乡,直达中原,是晋煤外运的重要通道,境内西高东低,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000—1500米之间,海拔最高处1791.9米(板山),最低处900米(东双脑),境内万峰环列,沟壑纵横交错,山势险峻 ,丘陵密布, 峰恋连绵 ,东部为石质性山区,山大坡陡,石厚土薄,耕地零碎,耕种条件差,但森林密布,植被较好;西部为土石丘陵区,岗陵起伏,坡缓谷浅,植被覆盖相对较差,地下铁矿石资源比较丰富,分布着鱼鳞式梯田,也有部分大块耕地,耕种条件相对较好,是我乡农业的主要产区。该乡粮食总产量常年2294吨,平均产量在100—180公斤。 全年日照时数为2350—2680小时。受地理和地形条件影响 ,绝大部分时间为季风所控制,大陆性局 部气候比较明显。年平均气温介于6℃—8℃之间,年有效积温为3000℃,无霜期为112—120天左右。全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相对东部多于西部。境内水资源比较丰富,主要特点是:一是分布不均匀,东北部多于西南部;二是开发难度 大,大部分水量分布在群山低处,如浙水、东双脑等,极难被充分利用;三是水量的多少和人口的多少成反比,即有水的地方人品密度小。 境内山大坡广,森林密布,植被良好,乔、灌、草五花八门,东部森林覆盖率为67.2%,西部为32.4%,森林面积 达13万亩,树种主要有油松、柞木、榆、柏、杨、柳、槐椿等,还有北方罕见的红豆杉,红枫等;经济树主要有:核 桃、苹果 、柿、梨、杏、山楂、棠 梨、樱桃、花椒、香椿等八个品种。灌木则山野丘坡到处丛生,連翘、山桃、沙棘、榛 子、土兰、六道、黄芦、羊枣、马架、青提等应有尽有,药材品种 更多,主要有党参、連翘、桔梗、柴胡、党参、黄芩等数十种。 在境内的深山密林中栖息着丰富 的野生动物资源 ,有豹、狼、獾、狐、猫豹、野猪、黄羊、黄狼、野免等;野鸟有:野鸡、鹊、鸽、啄木鸟、杜鹃、猫头鹰等。. |
秦家庄乡 |
秦家庄乡位于县城西北部,北纬35°47′——53′、东经113°11′——15′之间,南北长11公里,东西宽7公里,面积68.9平方公里,东连平城镇,西界杨村镇,南靠崇文镇,西南接礼义镇,北与壶关县毗邻,坪曲路纵贯乡境,陵长路沿北界而过,乡级公路秦司路横贯乡境。全乡属土石丘陵地带,岗岭起伏,坡缓谷浅,西位区位,东部地形。平均海拔1000米,无霜期14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8℃,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主要山峰是乡北部的原庄岭,是原平河的发源地,原平河是我县西大河,属季节性河流,贯穿乡境中部,建有容量488万立方米秦家庄水库。原平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为本乡主要粮食产区,粮食作物以玉米、谷子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料、药材等。地质为石炭系,有丰富的煤炭、电石灰岩矿及少量的铁矿、铝矾土矿等地下资源,煤炭资源以15号煤为主。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煤炭为主体,铁矿建材相辅助的资源型结构乡镇。乡政府驻地秦家庄距县城12.5公里。 全乡现有24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3690余户,13780余口人,耕地31000余亩,现有两个乡办企业(东山煤矿、平水岭煤矿),23个村办企业,其中,村办煤矿7座,机砖厂8座、石料场6个、耐火材料厂2个。 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0元,较上年增长7%;粮食总产量完成4138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