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榆林市 >> 靖边县 >> 张家畔街道

张家畔街道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张家畔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张家畔街道简介

  张家畔街道是靖边县城所在地,是靖边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宁、陕、蒙商品交易、物资集散中心,历来为陕北三边重镇。该镇北靠毛乌素沙漠,南临白于山区,芦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地域平坦、交通便利,榆靖(榆林至靖边)沙漠高速公路起于该镇,目前已全线建成通车,靖王(靖边至王圈梁)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全镇辖5个社区居委会,16个行政村,总人口11.3万,全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畔镇历经三次大规模的改造规划,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县域油气资源的开发,使该镇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城区由6个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区域和纵横14条主街道组成,城东有年产能100多万吨的榆林炼油厂,城西有全国瞩目的长庆石油天然气基地办,城北有亚洲最大天然气净化厂。
  近年来,张家畔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发展经济,增加村(居)民收入,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主线,按照 “改革推动、科技驱动、产业启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目前,以乡镇企业和高效农业为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已基本形成。2002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794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50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张家畔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县“两高一优”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初步形成以高桩洋葱、日光温棚蔬菜种植、苗木花卉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体系,建成了林家湾、胡伙场科技日光温室基地、瓦房村千亩园林绿化基地、千亩苗圃基地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张家畔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全镇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数达27000多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以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为主的二、三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张家畔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幼儿教育先进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小康镇”和“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张家畔镇既是亟待建设开发的新兴城市,又是环境优美的风景区。.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212.2平方公里 610824001 719000 0912 查看 张家畔街道谷歌卫星地图

张家畔街道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张家畔街道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张家畔街道

  张家畔街道是靖边县城所在地,是靖边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宁、陕、蒙商品交易、物资集散中心,历来为陕北三边重镇。该镇北靠毛乌素沙漠,南临白于山区,芦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地域平坦、交通便利,榆靖(榆林至靖边)沙漠高速公路起于该镇,目前已全线建成通车,靖王(靖边至王圈梁)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全镇辖5个社区居委会,16个行政村,总人口11.3万,全镇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张家畔镇历经三次大规模的改造规划,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县域油气资源的开发,使该镇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转变。城区由6个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区域和纵横14条主街道组成,城东有年产能100多万吨的榆林炼油厂,城西有全国瞩目的长庆石油天然气基地办,城北有亚洲最大天然气净化厂。   近年来,张家畔镇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以“发展经济,增加村(居)民收入,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主线,按照 “改革推动、科技驱动、产业启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目前,以乡镇企业和高效农业为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已基本形成。2002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794万元;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50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   张家畔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全县“两高一优”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初步形成以高桩洋葱、日光温棚蔬菜种植、苗木花卉种植和养殖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体系,建成了林家湾、胡伙场科技日光温室基地、瓦房村千亩园林绿化基地、千亩苗圃基地等一批新兴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张家畔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全镇集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发展到3000多家,从业人数达27000多人,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多万元。以商业、服务业、运输业为主的二、三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张家畔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城市体育先进社区”、“幼儿教育先进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小康镇”和“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张家畔镇既是亟待建设开发的新兴城市,又是环境优美的风景区。.  

东坑镇

  东坑镇位于靖边县城西22公里处,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结合带,307国道和银太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拥有农业人口4.2万人,是榆林市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    东坑镇是一块造就英雄的宝地,有全国治沙女杰牛玉琴,有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省级劳模张安,有治沙能手郭成旺,还有科技致富女标兵郭彦花……;也是一块天然气聚集地,境内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陕6#气井是全县产量最高的天然气井;位于镇政府西南5公里的古文化遗址祭山梁庙,又称“乌云山庙”,海拔1805米,占地面积30多亩,庙宇林立、古雅神厅,是塞上三边最大的道教圣地,也是靖边县游览胜景之地;东坑镇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更是一块宜蔬、宜草、宜牧的风水宝地。    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带领全镇人民群众,依照“南封山、中改水、北治沙,国道沿线兴工商”的“三元一带”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先后争取移民扶贫资金2000多万元,建设集中移民点19个,发展水浇地8600亩,移民6500人,其中小桥畔村移民点搬迁群众500户,平整土地5000亩,是全省最大的整体移民村;完成退耕还林(草)11万亩,水地种草3.5万亩,植树927万株;治理流域面积126平方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和民办公助水利工程3.8万亩;解决了涉及16个村委3.6万人的水、电、讯等生产生活问题;铺设村级黑色油路40多公里,提高乡村公路等级,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气东输、银太高速公路、11万千伏变电线路相继在我镇境内实施。通过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完成了镇政府办公大楼、粮食储备大楼、电信大楼、卫生院大楼、镇中小学教学、实验大楼等一大批骨干工程建设,建成两个规范化农贸市场,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环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王贵集团、新田源集团、东方苗圃、远特沙漠矿泉水厂等大型企业纷纷落户东坑,其中新田源集团公司是全省最大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投资7000多万元。.  

青阳岔镇

  青阳岔镇位于靖边县城东南60公里处,地处大理河上游,属白于山区。全镇共辖18个行政村,130个村民小组,3322户,13993人。全镇总面积306平方公里,耕地55179亩。   青阳岔镇是靖边县革命的发源地之一,也是0靖边县委的诞生地。早在1932年就成立了党的地下组织,1934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时,在此生活和战斗了12个昼夜。目前毛主席旧居保存完好,是全县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近年来,该镇加大了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全镇人工种草20075亩,飞播种草15000亩。1999年至2002年,四年退耕还林(草)32226亩,2001年至2002年两年完成荒山造林21098亩。从2000年10月起全镇实行了封山禁牧,7100只羊子全部舍饲,同时镇上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种羊场,帮助农民发展畜牧业,现在全镇优质白绒山羊存栏达到1600多只。   在油气开发的带动下,该镇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发展。截止2002年,全镇18个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通路、通电视,13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固定电话用户达1340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00多户,6个村3300多人吃上了自来水。全镇公、民办学校发展到21所,在校学生350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青阳岔镇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等。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兰州军区后勤部在青阳岔黄家湾村打成第一口油井起,到2003年6月全镇共有生产油井778口,日产原油400多吨,日产值达50万元左右。石油开发给青阳岔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促进了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各类个体工商户达110多家,运输业十分发达,全镇有大小车辆180多辆。财政收入由石油开发前的不足30万元,猛增到2002年的3796万元,居全县首位。 2002年全镇工业和乡镇企业的总产值达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达到2001年的2600元,名列全县前茅。到目前全镇共建成小康村5个,其中省级小康示范村1个,市级小康村2个,2001年镇政府被命名为市级“文明乡镇”。.  

宁条梁镇

  宁条梁镇位于靖边县城西45公里处,307国道横贯东西,是历史古镇,靖边的西大门,素有“旱码头”之美誉。全镇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万人。总面积288平方公里,有耕地5.5万亩,其中水浇地1.8万亩,林草保存面积27.7万亩。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带领全镇人民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目前,该镇以“粮、菜、草、畜”四大主导产业为龙头,初步建成五个基地,即以玉米为主的1万亩粮食生产基地、以大蒜、辣椒为主的1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以紫花苜蓿为主的1万亩优质牧草示范基地、1万头生猪生产基地和2万只舍饲养羊基地。同时,该镇集市贸易繁荣昌盛,客运、餐饮等第三产业发展迅速。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100万元,粮食总产93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小城镇建设进程,“井”字形小城镇格局已初步形成。文教、卫生、通讯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近几年,该镇新建了镇文化站、中学教学楼、中心小学宿办楼、镇卫生院住院楼、电信所营业楼、镇政府办公楼,新建了第二供水塔,改造了电视差转台,新建和改造村办小学12所,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通讯等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该镇将继续以主导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基地建设为龙头,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积极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工商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进步。宁条梁镇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前来,共振古镇雄风。.  

周河镇

  周河镇位于靖边县城西南110公里处,是靖边县的南大门。全镇辖6个行政村,7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600人,总土地面积192平方公里。靖红、靖志公路经过镇区,是靖边通往延安的主要通道。镇政府驻地红柳沟村历来商贾云集,被誉为靖边南部“旱码头”。   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周河镇依托区位优势,加快建设步伐,使地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按照粮食固本、牧业富民、资源强镇的总体发展思路,镇域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农业上初步形成了“川粮、坡林、梁草”的生态农业发展势态。同时,镇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资源开发,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58万元,财政收入突破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40元。   农业为该镇主导产业。镇域内是全县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也是宜林宜草地区。西部大开发以来,全镇确立了“山绿、水青、畜肥、人富”的发展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生态农业之路,大力推进草、牧业的发展,以草促牧,以牧富民,积极向“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牧业、综合生态型农业”目标迈进。目前全镇共完成退耕还林10000亩,荒山造林1.5万亩,发展人工种草2万亩,建成大型养殖示范户3户,舍饲养畜1.2万只。   近几年,周河镇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镇交通、水电、小城镇建设、文教卫生、广电通讯等社会事业迅猛发展。目前,全镇乡村公路里程达120多公里,85%的村小组通公路,25%的道路油化,50%的道路砂石化,交通十分方便。镇内建成一座能供12000人饮水的大型供水厂和300个水窑窖,基本上解决了全镇人畜饮水困难。架设高压线5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建成了有线电视机房1处,电视、电话入户率分别为75%和50%;建成联通、移动基站共2处,满足了通讯的需求。镇内现有学校14所,“普九”验收全部达标。   2002年,周河镇党委、政府又确定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龙头,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全面启动了小城镇建设工程,小城镇框架已基本形成,城镇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目前,全镇拥有大型企业2个,个体工商户100多家,私营企业年产值突破400万元,已成为周河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红墩界镇

  红墩界镇位于靖边县城北35公里处,地处陕蒙边界,地貌以风沙滩地为主。全镇辖9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9447人。总面积288平方公里,耕地35000亩。境内有著名的大夏国统万城遗址。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强镇富民为目标,以科技兴农、典型带动为主要措施,以玉米制种、舍饲养畜为龙头,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引进优质品种,大力发展水地种草、育苗、药材、双膜西瓜、地膜夏洋芋、高淀粉脱毒洋芋、麻黄等新兴特色产业,鼓励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和小城镇建设,促进集市商贸流通,大力招商引资,开发统万城旅游资源,逐步形成农、林、牧、商共同发展的产业化格局,镇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全镇农业产值达26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0元。   该镇利用地处玉米制种适生区和农民近年来形成的制种技术和制种意识的优势,大力扶持制种产业,实施名牌战略,争创国家级优质玉米制种基地。现有制种玉米7000亩,已有多家种子公司和7个村签定了制种合同,玉米种子销往全国各地。   为了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该镇按照“引进新品种、建设新基地、争创高效益”的原则,推广舍饲养畜,改良品种结构,扶持规模养殖,重点发展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白绒山羊,提倡养猪、养鸡。目前全镇羊子存栏2.2万只,养猪5300头,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7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2%,已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该镇坚持扶贫与发展相结合,完成了水、电、路及广播电视“四通”工程,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加快了小城镇建设,为繁荣集市贸易提供了良好环境。为了彻底改善生态环境,从2000年以来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3000亩,荒沙地种草6000亩,造林5400亩。现在全镇绿意盎然,走上了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该镇先后被榆林市委、靖边县委、县政府评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奔小康先进集体”、“民办水利先进乡镇”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六个好’先进镇党委”。.  

杨桥畔镇

  杨桥畔镇位于靖边县城东20公里处,芦河与鱼靖公路横穿全境。全镇辖6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2322户,10398人。总面积201平方公里,耕地19935亩。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有秦长城遗址。   杨桥畔镇是全县农业大镇之—。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根据优势条件,不断探索寻求新的发展路子,十分重视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从2000年度该镇全面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来,截至目前全镇累计投资500多万元,打成深井173眼,改造中低产田1.8万亩,衬砌U型渠36.5公里,架设高低压线38.5公里,完成了所有的配套设施。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镇党委先后从广东、杨陵等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使全镇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0%,农业总产值达900万元。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该镇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全镇营造各种林草3万多亩,飞播造林达4万多亩,使全镇林草覆盖率达到50%,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同时镇党委大力提倡农民在水地种植优质牧草,实施舍饲养羊,使舍饲养羊率达到100%,实现了草畜同步发展。目前全镇累计水地种草5500亩,舍饲养羊1.5万只。   杨桥畔镇经贸繁荣,到2003年初,境内共有私营企业16家,其中大型机砖厂13家、楼板厂3家,个体工商户96家,2002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656万元,其中私营企业完成产值1600万元,为该镇增加了新的税源。2002年该镇财政收入达到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00元。   随着该镇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其交通枢纽位置的显现,2001年县政府将该镇所属2村委规划为小城镇发展园区,镇政府将于2003年底迁址到新规划的发展园区内。目前,县镇两级投资700多万元,已完成了相关小城镇建设的所有规划设计,完成了镇政府办公楼主体工程,完成了中心大街、新城大街的部分土建工程。   2002年以来,通过学习“-”重要思想,全镇干部彻底改变了以前软、懒、散现象,呈现出奋发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都给予及时的解决、落实,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王渠则镇

  王渠则镇位于靖边县城西南45公里处,地处白于山区腹地,属丘陵沟壑区。全镇共辖8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2432户,12509人。全镇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有耕地50940亩。境内有靖边县八大景观之一的“西涧丹林”。   200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各类大家畜存栏2553头,羊子存栏4586只,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几年来,镇政府先后投资120多万元在王渠则村、闫米洼村、代黄口村打机井123眼,发展水浇地5500多亩。2000年该镇配合县地道站修通至大沟的油路,2002年修通至新城油路,目前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为全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环境建设。自红柳河流域治理开始以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治理工作作为改善全镇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事来抓。到2002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平方公里,发展水浇地4800亩,营造水保林14600亩,筑拦洪堤坝70道,控制面积4500亩,为全镇实现山清、水绿、人富奠定了基础。   产业结构调整。王渠则镇是一个农业大镇,在种植结构调整上,镇政府积极引导农民改变过去单一的种植模式,以洋芋、荞面、蔬菜、代黄为主的多元种植格局已初步形成。镇政府还引进脱毒洋芋种子、榆荞2号荞面种子、张裕2号玉米种子等优良品种,推广地膜覆盖法、单行密植、垄沟种植等技术方法,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量。为了彻底改变老畜种低效益的状况,镇上先后引进布尔山羊、小尾寒羊、白绒山羊等优良羊种2500多只、德克种猪200多头、法国“伊普吕”肉兔500只,为全镇农民打开了致富之路。为了更好的发展全镇畜牧业,2002年又引进种植了阿尔冈金苜蓿草46000亩、鲁麦克斯、紫立苋等高效优质牧草200多亩,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小城镇建设。王渠则镇是靖边南部山区的中心城镇,在历史上有“旱码头”之称,是全县主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为了更好的发挥商业地理优势,2001年,镇政府根据陕西省城镇建设规划院的小城镇设计规划,积极开展拆迁建设工作。目前,一个主街宽20米,长1100米,累计建筑面积达3600平方米,服务功能齐全的新型小集镇已经初具规模。全镇有个体工商户180多家,非公有制经济产值达1090多万元。.  

中山涧镇

  中山涧镇位于靖边县城西南63公里处,地处白于山区腹地,是2002年1月由原中山涧乡和水路畔乡合并而成的新建制镇。全镇辖12个村委,10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04人。全镇总面积2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0000亩。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200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86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669万元,牧业收入1897万元,粮食总产596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960元。   中山涧镇是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乡镇,农业已逐步形成了以洋芋、荞麦、地膜玉米、豆类、油料作物为主,其它特色作物为辅的种植结构,其中荞麦以品质优、口感好而远近闻名。2002年底全镇共有大家畜2868头、羊18400只、猪5200头、家禽26000只。   中山涧镇属于古长城沿线山川秀美工程重点乡镇之一。2002年底全镇已全面实施封山禁牧,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草)7650亩,荒山造林24000亩。在流域治理0打淤地坝90座,拦洪坝31座,种植柠条48000亩、紫花苜蓿22000亩,累计治理面积达到112.68平方公里。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在短短的几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投资900万元的庙畔至水路畔35公里油路已经建成通车,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修建了邮电所2处,安装了程控电话100部,建成了2处移动电话基站,解决了当地群众通讯难的问题。镇政府对街道两旁建筑做了统一规划,加强了集镇建设,中山涧镇已成为靖边南部山区物资集散地之一。目前,全镇拥有学校27所,其中中学1所,完全小学13所,2001年“普九”验收达标。先后投资50万元修建了两处卫生院,现已投入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缺医少药就医难”的问题。   此外,中山涧镇的旅游资源也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总库容量6010立方米的水路畔水库碧波荡漾,四周高山环绕,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是游人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  

杨米涧镇

  杨米涧镇位于靖边县城南35公里处,地处县中部梁峁涧区和南部丘陵沟壑区的交界地带。全乡辖8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1667户,9054人,总面积223平方公里。乡境内交通便利,延靖公路从乡中心穿过。   杨米涧乡资源、物产丰富。境内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可观。水土资源丰富,全乡有滩涧地1.2万亩,大中型水库7座,其中猪头山水库畜水量达到150万立方米,发展水利事业有很大的优势。境内盛产洋芋、玉米以及黄芥等土特产。其中洋芋种植条件得天独厚,品质优良,驰名省内外,杨米涧乡也被誉为“全省洋芋之乡”。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退耕还林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加农民收入。2002年全乡实现财政收入39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目前,杨米涧乡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该乡紧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积极引导农民种草养畜,不断调整农业内部的粮经结构,鼓励发展畜牧业,农民增收效果明显。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乡先后建成水厂17处,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加强了乡村政权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建设,建成乡政府办公楼2幢,建成中学1所。开通了联通、移动通讯网络和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自油气开发以来,全乡共打成油气井200多口,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新世纪的征途中,乡党委、政府将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勤劳淳朴的广大群众,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并将以更加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欢迎四海宾朋来杨米涧乡投资、创业,共谋发展。.  

天赐湾镇

  靖边县天赐湾镇地处白于山腹地,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靖安高速公路和延靖公路穿乡而过,东靠小河,南临安塞县镰刀湾,北接乔沟湾,西依杨米涧,距县城东南39公里,总土地面积165平方公里,属半干旱内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420毫米,无霜期135天,海拔在1728米到1480米之间,平均海拔在1560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650米,是全县乡政府所在地海拔最高的乡。下辖6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1138户4542人,乡党委下辖8个党支部。党员247名,其中,农村支部6个,农民党员195名,学校7所,驻乡单位6个,全乡干部职工71人。境内油气资源十分丰富,现有油井400口,日产量500吨。旅游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有毛主席内居、天赐大峡谷、芦岭飞瀑等。农作物以荞麦、糜子、谷子、洋芋为住,这里的羊肉味美汤鲜,享誉陕北。    近年来,在全体乡村干部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乡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长足进步,农民人均收入由2002年的1280元增长到2006年的1750元,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生态建设进入规范化轨道,以小杂粮为主的特色农业初具规模,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精神文明、科教文明、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全面发展,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群众性体育先进集体,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全市林业工作先进集体、计划生育先进党委、五个好先进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及安全等称号,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龙洲镇

  龙洲乡位于靖边县城东南21公里处。全乡辖8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 10960人。全乡总面积220平方公里,属山涧地区。境内水资源丰富,有土桥、坪庄河、清水河、沙嘴河等库坝及河流。境内油气资源丰富,已进入开发利用阶段。龙洲乡历史悠久,汉代龙洲即建寨,名石堡寨。明代建龙洲堡,为靖边六大古堡之一。境内有秦、明长城遗址及靖边八大景观之一的“龙潭碧月”。   近年来,龙洲乡党委、政府认真实践“-”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围绕“打基础、兴产业、调结构、重科技”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绿色、光明、致富、希望”四大工程,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02年全乡农村社会经济总收入达198万元,财政收入达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17元。   龙洲乡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以建设山川秀美工程和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按照“三区两线”的发展思路,逐步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三区”即将全乡按地理特征和自然资源等分为农业区、牧业区、农牧区。农业区依靠丰富的淡水资源和国家级万亩农综项目,种植制种玉米、药材,增加农民收入。牧业区大力引进优质牧草和白绒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种羊,发展标准化养羊示范户180户,舍饲养羊9000只。农牧区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种草植树7000亩,绿化荒山1.1万亩,促进林草协调发展。“两线”指政府驻地至清水河村、新窑梁村两条道路,在这两线的延伸中,加快电话、有线电视的网络建设,形成双网并轨建设的发展态势。   龙洲乡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优先发展,狠抓水电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修通县乡油路12.3公里,全乡道路总里程达48公里。建成35千伏变电站1处,供电所1处,实现了“户户通”。2000年以来全乡新打淤地坝8座,淤地2500多亩,新建抽水站12处,不仅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而且使人均水地达1.1亩以上。   全乡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政府办公楼、乡卫生院办公楼、小学教学楼、中学实验楼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乡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海则滩镇

  海则滩镇位于靖边县城北20公里处,西与内蒙古接壤,属风沙滩地区。全乡辖7个行政村,55个村民小组,1886户,8573人。总面积312.7平方公里,耕地2.4万亩。黑河发源于该乡杨虎台村,全乡有天然湖泊(海子)31个,榆靖高速公路和靖乌公路贯穿全乡。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494.35万元,粮食总产62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12元。   近年来,该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和退耕还林政策,结合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掀起了退耕还林(草)、治理生态的热潮。通过争投资上项目,该乡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禁牧、治沙造林、流域治理等工程,共完成退耕还林(草)1.2万亩,封育林草25万亩,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促进了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999年以来,该乡着力培育有竟争力的特色农业,大力推广农村科技实用技术,引导农民发展地膜、温棚、节灌农业。养殖业上引进了优良畜种,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草产业上大力引进和推广优良草种,发展城市用绿化草皮种植和中药材种植。林业上提倡普通树苗育种,鼓励珍贵树种、城市居室绿化花卉的培育和生产。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该乡投资500多万元,治理荒沙3500亩,改造低产田1300亩。筹资140万元新修乡村油路7公里,改造乡村公路28公里,补修维修45公里。投资400万元修建3.5万伏变电站一处,延伸高压线路10公里,改造低压线路35公里。   按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方针,乡党委、政府多渠道筹资300万元,新修教学楼2栋,配齐了各类图书、仪器、桌凳,为中学配备了教学实验器械,新修6所完全小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并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全乡有学校8所,共有在校学生2120人。2001年顺利通过了“普九”验收。2000年投资45万元新建卫生院门诊楼一栋,为全乡人民就医提供了方便。2002年,乡上投资12万元新建海则滩畜牧站工作室11间,展开了牲畜免疫和疾病防治工作,为全乡畜牧业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黄蒿界镇

  黄蒿界镇位于靖边县城北37公里处,属风沙滩区。全乡辖7个行政村,6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86人。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有农耕地19500亩,其中水地13500亩。全乡地势平坦,境内有黑河和二道河流过,水资源十分丰富。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天然气已大规模开发利用。位于该乡高升村的神水沟出产天然优质矿泉水,经有关部门鉴定,具有出水量大、矿物质含量高、口感好等特点,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榆靖”高速公路贯穿全乡,全镇交通便利,通迅发达。该乡以舍饲养羊为主导产业,从1998年开始在全县率先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2002年底,全乡舍饲养羊达4.2万只,羊子以白绒山羊为主,几年来曾多次从辽宁省调回优良的白绒山羊进行改良,经有关专家鉴定,现改良后的白绒山羊以适口性强、产绒多、绒质好等优点,已超过了辽宁的白绒山羊,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陕北绒山羊新品种。为配合舍饲养羊,该乡大力造林种草,全乡退耕还林草6000亩,“三北”四期工程造林4995亩,全乡林草覆盖率达70%。   近年来,黄蒿界乡已逐步走上了“农、林、牧、商”协调发展的路子,连续被市县评为先进乡镇,乡党委、政府将继续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乡人民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向“山青、水秀、民富”的目标迈进。.  

席麻湾镇

  席麻湾镇位于靖边县城南35公里处,属白于山区。全乡辖12个行政村,87个村民小组,3521户,16800人,总面积197.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72400亩,其中涧地35000亩。境内有靖红公路纵穿南北。   席麻湾乡以农业为主要产业,长期以来形成了农、林、牧结合型产业结构。洋芋、玉米、荞麦、羊子是全乡四大主导产业,其中洋芋、荞麦为该乡特产,行销全国各地。2002年全乡农业产值达1500万元,畜牧业产值350万元。   2000年以来,该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按照“山上种林、种草、种药材;涧地打井、打坝、打粮食;家庭养猪、养羊、养家畜”的发展思路,重点抓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生产。几年来,该乡完成退耕还林(草)6万亩,全乡林草覆盖率达70%。大力推进涧地开发,新打灌溉深井80眼,发展水浇地15000亩。引进小尾寒羊、波尔山羊、白绒山羊种羊200只。发展养殖大户100户,使单纯的种植业产业结构转为科学的“农、林、牧”相结合的多元产业结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文教、卫生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全乡现有完全小学14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2460人,共有教职工140名。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该乡大力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2000年至今,全乡投资400万元,新修学校9所,新建中学教学楼1座,绿化校园800平方米。现有乡级中心卫生院1所,占地1500平方米,医务人员12名,设备齐全,能满足全乡群众的就医需求。.  

小河镇

  小河乡位于靖边县城东南42公里处,307国道从境内穿过。全乡辖7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1924户,8064人。总面积195.5平方公里,属山涧干旱区。乡内小河村是0中央转战陕北时著名的“小河会议”的召开地点,现留存有毛主席旧居。   小河乡是靖边县位于白于山区的 7个乡镇之一。过去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群众衣、食、住、行非常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小河乡的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更加迅速。   乡境内物产资源丰富,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目前,油气钻采是全乡工业主导产业,有生产油井340眼,气井5眼,日产原油300吨。全乡农业年产值677万元,年产玉米302吨,洋芋2500吨。几年来全乡退耕还林草18660亩,种草10000亩,荒山造林20000亩。全乡目前羊子存栏5000只。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投资100多万元,新修、硬化乡村公路2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投资1000多万元,架设10千伏高压线路58公里,低压线路150公里,并完成了35千伏输变电站建设,实现了村村通电。投资120万元新修了邮电大楼,安装程控电话160多部,建成程控电话村1个,建成并开通移动公司和联通公司两家通信基站。几年来,打成深水井8眼,建成高抽站1处,水窑2000多个,水厂3个。建成政府驻地自来水工程,受益群众达1300多人,彻底缓解了农民长期吃水难、用水难问题。修建医院办公房30间,投资7万元购置了最新医疗设备,改善了医疗环境。   目前,该乡拟招商引资的项目有山杏深加工、肉用羊养殖及深加工,热忱欢迎各界朋友前来投资,共同创业。   通过“-”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小河乡党委、政府形成了一个更加团结,思想解放,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领导班子,将带领全乡人民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镇靖镇

  镇靖镇位于靖边县城南10公里处,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区。全乡共辖12个行政村,85个村民小组,2493户,11222人。总面积21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5万亩。该乡土地辽阔,水资源丰富,有大岔、张峁、旧城三座大中型水库。农、林、牧、渔业发展潜力很大。地下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天然气已进入开发利用阶段。旅游资源丰富,30年代镇靖曾是县城所在地,现留有古长城、中山台、北城门等遗址,特别是城东有1平方公里的纯天然草坪,是风景优美的自然景区。   镇靖乡是靖边县解放最早的地区。20世纪40年代任靖边县委-的惠中权同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表扬,并为其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该乡民俗艺术风格独特,久负盛名:大秧歌热情奔放,信天游高亢悠扬,剪纸细腻洒脱。著名诗人李季在此写下了轰动中国文坛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   该乡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牧业生产。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荞麦、糜谷、豆类、洋芋、油料作物;畜牧业生产主要是发展羊子产业和草产业。截止目前,全乡羊子存栏达24000只,年种植牧草1.5万亩,羊子舍饲率达100%。2002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233.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达1017.8万元,牧业产值达749.6万元,粮食总产531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全乡经济已逐步走上“农、林、牧、商”相结合的路子。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全乡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是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修梯田1200亩,平整地3000亩,打井86眼,建高抽站12处,修筑防渗渠道5600米。实现人均占有水浇地1亩多,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二是修乡村道路200余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三是先后为群众打吃水井40余眼,建水塔10余座,打水窑420个,彻底改变了农民吃水难的问题。四是全力搞好电力、广电、通讯工程,实现了户户通电,架设程控电话线路18公里,建成移动、联通网络基站各1处,电视入户率达98%。五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全乡共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2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5%。六是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按照“大面积封禁、小流域治理”的思路,该乡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大搞造林种草,加快恢复植被,到目前,全乡累计造林13728公顷,其中退耕还林783公顷,初步呈现出天蓝、山青、水秀、人富的景象。.  


张家畔街道特产大全




张家畔街道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