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朔州 >> 朔城区 >> 神头镇

神头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神头镇谷歌卫星地图)


神头镇简介

  神头镇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古老文明集镇。距朔城区东北部15公里。辖区国土总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13人/平方公里。境内共有34个驻地单位,30个行政村,10759户,34440口人,13290个劳动力,耕地80744亩。2008年完成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营业收入18.9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8亿元,实现增加值8.8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3亿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亿元镇”、“百强乡镇”、“明星镇”、“小康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据有关古代史书记载,神头在唐代就已形成集镇。民国时期是区公所所在地,1984年辖为区制镇。周边有不少名胜古迹和古文化遗址,现代又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电力城——神头一、二电厂和大唐发电公司的所在地,直接担负向京、津、唐送电任务,目前装机总容量为350万千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这座新型电力城早已成为塞外高原的灿烂明珠。
   全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雷阵雨,气候凉爽。平均海拔标高1070米,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5℃,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平均风速4.2米/秒,多为西北风,无霜期为130天左右。地形北高南低,境内有恢河、元子河等常流性河流,两河合流后称桑干河,属海河流域水系。由100多个泉点组成的神头泉群,是山西省高原著名大型岩溶群之一,为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中心,泉涌量最小为6.3立方米/秒,流经区域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素有“塞上西湖”的美称。
   自古以来,神头镇就是交通要道,为朔城区东部门户。交通快捷便利,北同蒲电气化铁路复线、大运高速公路朔州支线、朔蔚公路等横穿东西,设有神头、袁树林火车站,世纪大道公路纵贯南北,镇村公路纵横交错、已形成以铁路为干线,公路为辅线以及地方运输线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络。矿产业是神头镇的传统产业,境内由优质石灰岩构成的洪涛山脉长达9公里,据有关部门测定和鉴定,石灰石储量在40亿立方米以上,碳酸钙含量可达98%以上,是建筑、化工生产的极好原料。
   独特的区位优势,奠定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配套。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基础农业、高效农业、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文化教育、网络通信、生活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广大居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得到了全面普及与提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围绕“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战略,全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全面优化“四个发展”模式定位: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又要做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既要发展科技创新型产业,又要注重保护传统品牌产业;既要优化招选大项目小产业,又要淘汰关闭落后产能的小企业大产业;既要抓重点抓骨干行业,又要兼顾小而全小而精行业的全面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44万人 162平方公里 140602100 036000 0349 查看 神头镇谷歌卫星地图

神头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红壕头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红壕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小泊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小泊村谷歌卫星地图
吉庄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吉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神头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神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吴佑庄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吴佑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文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新文村谷歌卫星地图
西神头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西神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神西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神西村谷歌卫星地图
马跳庄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马跳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肖西河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肖西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峪沟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峪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烟墩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烟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水磨头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水磨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大夫庄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大夫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下西关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下西关村谷歌卫星地图
地上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地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陈西河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陈西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毛道村 ·朔城区旅游·朔城区特产·朔城区十大特产·朔城区十景·朔城区 0

----

查看 毛道村谷歌卫星地图

神头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北城街道

  北城街道办事处成立于1992年,地处朔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市区两级政府的所在地,下辖2个行政村(北关村、小村)和11个居委会(市府南、市府西、市府、古北西、古北东、北关路、马邑路、建设路、开发路、西兴街、东兴街)。地域区划南至鄯阳街,北至七里河南滨河路,西至二级路(包括路西北关小康村),东至建设路(包括东兴居委),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辖区共有居民28963户,固定人口84041人,流动人口19000多人,有党政事业单位193个,公共复杂场所168户,特种行业198家,个体单位4157家,法人单位700家。   

南城街道

  南城街道办事处地处市区中心地段,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店铺林立,商贸繁荣,所辖朔州及周边地区最大的商品批发集散地。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13个社区居委会,驻街单位36家,全国著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福寺就坐落在这里。总人口104862人,其中农业人口12880人,非农业人口91982人。2010年四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3.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50元。近年来,南城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针,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合理配置土地资源,转变经营理念,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经济;积极配合市区两级争创全省园林城市和“两宜”城市建设工作,在拆迁改造过程中,制定有利于农民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购买街面房,大力引导第三产业上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不断深化社区改革,不断完善居民自治,狠抓社区服务,不断加强综治工作,着力夯实城市基层政权;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实现社区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新农村建设和社区工作取得了稳步健康发展。   

神头街道

  神头街道办事处始建于1992年,位于朔州市区东11公里处,北靠巍巍洪涛山,南邻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路,西与世纪大道相连。占地面积16.6平方公里,总户数11345户,34055人,农业人口7054人,非农业人口27001人。下辖3个行政村,9个社区居委会。驻地有神头一、二电厂、电建二公司、大唐公司、晋能公司、山西燕京啤酒有限公司、狮头集团等大型企业,各类商业网点56家,是一个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村企结合区。近年来,神头街道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区位独特、地理优越、人文特殊、资源共享等优势,以打造“特色街道”为主攻方向,以“关注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抓协调、强服务、促稳定”,全办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大洼新农村建设。自2007年4月份开工,拆除面积近5000平方米,施工面积达18000平方米,共有2栋6层楼,28栋2层楼已经基本完工。新建了一幢三层1100平米的村委综合办公楼。司马泊村硬化村中街道约4公里。投资新建村级活动场所,钢精混凝土结构二层22间576平方米,并且对文化大院院墙110米进行翻新,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在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上。通过各种渠道,协调解决了三泉湾居委会办公场所的狭窄问题。积极探索企业居委会的运作模式,加强对企业居委会的领导,配好居委会人员,开展“十进”社区活动,发挥了社区居委会职能。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全面普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惠及千家万户,计划生育工作毫不放松,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等社会-得到了有效保障,教育文化卫生工作得到了巩固,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在改善市容市貌上。成立了神电城建监察分队,卫生服务队,开通了12319城建服务热线,加大了辖区生活垃圾处理,配备了环卫人员13名、一辆垃圾专用车和8个垃圾箱,做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绿化了西马路主干道5220平方米,栽种塔柏、丁香等树种4000余株。投资160万元安装了全新的自动化管理的路灯125盏,使西马路的夜晚亮如白昼。我们坚信,神头电力卫星城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北旺庄街道

    北旺庄街道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中心地段,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街道党工委下辖28个党支 部,561个党员。所辖23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近10万人,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964亩。主要产业有农业、商业、运输业、餐饮业。近年来,街道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发展观,在区委和区纪委的领导下,坚持发扬民主,公开透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为重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三化三结合”为有效载体,积极稳妥地推进全办的党务公开工作,实现了党务、政务、村务的有机结合,转变了党风,带好了民风,改进了村风,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2010年全办经济总收入达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400元。先后荣获山西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称号,连续8年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集体”、“朔州市安全工作生产先进单位”、“朔州市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   历史沿革   1958年设城关公社,1984年改城关乡。1996年,面积107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东关、南关、西街、北 关、小村、照什八庄、李家河、北邢家河、张家河、油坊头、西什庄、名隹儿庄、南泉、新安庄、厦阁、野孤涧、南磨、泥河、曹沙会、七里河、贺家河、崔家窑、东富院、南邢家河、太平窑、二十里铺、牛家店、胡家窑、十里铺、南街30个行政村。2001年,撤销城关乡,设立北旺庄街道;将原城关乡的南关、南街、西街、东关4村划归南城街道管辖,将原城关乡的北关、小村2村划归北城街道管辖。?年,面积104.5平方千米,总人口2681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77人,辖李家河、张家河、油坊头、西什庄、雒儿庄、南泉、新安庄、厦阁、野狐涧、南磨、泥河、曹沙会、七里河、贺家河、崔家窑、东富院、牛家店、胡家窑、十里铺、北旺庄、照什八庄、北邢家河、南邢家河、二十里铺24个行政村。北旺庄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鄯阳街231号。总耕地面积47465亩。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   -   经济发展   近年来,办事处全面启动四大园区建设,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农业园区。形成了3万亩的粮 蔬菜种植园食高产园区和万亩连片蔬菜种植园区,先后在照什八庄等4个村新建了600多个连片日光节能温室。2003年,粮食总产量2700万斤,蔬菜总产量8000多万斤。畜牧园区。先后培植103户养殖大户,2003年又在照什八庄村占地1000亩建设奶牛养殖园区。该园区建成后将形成千亩园、万头牛规模,年产鲜奶6万吨,收入达亿元。工副业园区。在市区黄金地段吸纳100多家民营企业搞开发,现有建筑建材企业56家,白灰窑264座,商业批零、饮食服务点442个,各类运输车辆1453辆。生态园区。改造残破蔬林地10000亩,建设集“人文景观相结合,花草树木相配套,亭台雕塑相点缀”为一体的万亩金沙生态畜牧园。退耕还草还林10000亩,建成万亩优质苜蓿草园。同时,积极创办、引进产业项目,南邢家河村创办了肉畜养殖加工试验基地,现已开工建设。并建设了市区规模最大的钢材市场,大力推进油坊头、野狐涧、南邢家河、雒儿庄、新农苑、崔家窑等设施蔬菜建设,力争5年内建成设施蔬菜5000亩,成为全区最大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为盘活本村资源、带动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神头镇

  神头镇这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古老文明集镇。距朔城区东北部15公里。辖区国土总面积16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213人/平方公里。境内共有34个驻地单位,30个行政村,10759户,34440口人,13290个劳动力,耕地80744亩。2008年完成各种经济成分的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营业收入18.9亿元,上缴国家税金4.8亿元,实现增加值8.8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6.3亿元,人均纯收入5600元。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亿元镇”、“百强乡镇”、“明星镇”、“小康文明镇”等荣誉称号。    据有关古代史书记载,神头在唐代就已形成集镇。民国时期是区公所所在地,1984年辖为区制镇。周边有不少名胜古迹和古文化遗址,现代又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电力城——神头一、二电厂和大唐发电公司的所在地,直接担负向京、津、唐送电任务,目前装机总容量为350万千瓦,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这座新型电力城早已成为塞外高原的灿烂明珠。    全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多雷阵雨,气候凉爽。平均海拔标高1070米,最高气温32℃,最低气温-25℃,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平均风速4.2米/秒,多为西北风,无霜期为130天左右。地形北高南低,境内有恢河、元子河等常流性河流,两河合流后称桑干河,属海河流域水系。由100多个泉点组成的神头泉群,是山西省高原著名大型岩溶群之一,为区域地下水的排泄中心,泉涌量最小为6.3立方米/秒,流经区域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素有“塞上西湖”的美称。    自古以来,神头镇就是交通要道,为朔城区东部门户。交通快捷便利,北同蒲电气化铁路复线、大运高速公路朔州支线、朔蔚公路等横穿东西,设有神头、袁树林火车站,世纪大道公路纵贯南北,镇村公路纵横交错、已形成以铁路为干线,公路为辅线以及地方运输线相连接的交通运输网络。矿产业是神头镇的传统产业,境内由优质石灰岩构成的洪涛山脉长达9公里,据有关部门测定和鉴定,石灰石储量在40亿立方米以上,碳酸钙含量可达98%以上,是建筑、化工生产的极好原料。    独特的区位优势,奠定了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与配套。有力地促进了全镇基础农业、高效农业、医疗卫生、金融服务、文化教育、网络通信、生活保障等事业的发展,广大居民的精神文明程度和文化素养得到了全面普及与提高。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围绕“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战略,全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全面优化“四个发展”模式定位: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又要做到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既要发展科技创新型产业,又要注重保护传统品牌产业;既要优化招选大项目小产业,又要淘汰关闭落后产能的小企业大产业;既要抓重点抓骨干行业,又要兼顾小而全小而精行业的全面发展。  

利民镇

  利民镇地处朔城区西部,35公里处,是朔城区唯一的山区乡镇,全镇共辖41个自然村,37个行政村,全镇总人口16382人,耕地面积98018亩,共有501名0员,在职人员38名,利民镇党委、政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新农村”这一发展主线,奋力拼搏,真抓实干,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0完成年初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二O一O年,粮食总产量14000吨,增长14%,大畜存栏7750头,增长18.6%,羊存栏 23000只,增长11.1 %。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增长14%,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村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创新治理模式,生态建设成绩斐然。   二O一O年,利民镇紧紧抓住国家生态治理政策机遇,积极争取项目投资,提出了“绿化儿女山、造福千万代”的奋斗目标。科学规划,连片治理,全年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栽10000亩,荒山造林补植补栽10000亩,飞播造林6000亩,围栏封育13000亩。截止目前,全镇12万亩宜林荒山全部得到治理,3万亩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实行封禁育草,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二、夯实基础设施,集镇建设整体推进。   二O一O年,利民镇继续加大集镇建设力度,从完善基础设施入手,投资40万元建起了镇中心卫生院,投资25万元新建了汽车站,并且筹集资金15万元对利民村南北大街进行硬化,并积极支持朔州市移动公司完成了网络基站建设,实现通讯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利民镇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建起了化肥、农药、优种等生产资料销售网络,为本地土特产进入市场提供了平台。   三、深挖文化内涵,生态旅游初具雏形。   利民镇地处要塞,历史上的兵家必争之地,经过多年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边塞风光,近几年,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一个风景秀丽的儿女山生态旅游区正逐渐形成。利民镇紧紧抓住这一发展锲机,投资15万元完善修复了古亭台、观光长廊、烽火台,并做了进一步开发建设的整体规划。   四、坚持和谐发展,各项事业齐头并进。   利民镇把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作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今年投资修建了人口文化大院,组建起了农民文艺队,走街串村,为农民送去精神食粮。并且利用农村传统“六·一”古庙会,精心组织,让农民娱乐的同时,接受教育,交易商品。同时,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建起一座电视差转台,为农民接收了中央一套,七套、十一套等深受喜爱的节目。   五、加强组织建设,干部素质明显提高。   利民镇结合创先争优教育活动,边学习边整改,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号召多位0员都要为困难群众办一件事,不仅让群众得到实惠,也使党员干部受到了教育,改变了作风。利民镇党委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对全镇支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学习,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正确引导农民行使民主权利,行政 37个村委会中,全部实现了村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一肩挑,大部分村达到了两委成员交叉任职。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由于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民增收的任务还很艰巨。由于资金不足,许多村还没有根本解决生活生产难题。由于服务意识不强,农民增收致富观念还很滞后。今后,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致,创新思路,早日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为利民镇的经济再上新台阶而努力工作。   

下团堡乡

  -易乡地处朔州市近郊,东与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神头电厂毗邻,西与平朔露天煤炭工业公司相接,具有丰富的煤炭、建材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广阔的商品市场。全乡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辖19个村,有7092户,农业人口26758人,是山西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和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明乡。    乡党委、政府以乡争创全国“文明乡”,村争创区、市、省三级“文明村”,户争创“十星级文明农户”、“文明诚信农户”“三层联创”为载体,全力营造“文明家园”:构筑了煤炭工业、建材工业、加工工业、新世纪农业科技示范和生态畜牧五大经济园区,其中新世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评为朔州市七大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实施了“个十百千万”增收工程;实施了农村支部、乡级干部、农村党员“三层联赛”;建立了“乡镇政务公开坚持从具体事抓起”模式;实施了平安“金字塔”稳定工程。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率先进入了朔州市“小康建设先进乡”和三晋百强之列。2002年以来,接受了省、市、区创建平安三晋、党建、综治、计生、武装、政务公开、中小学危房改造、村通油路、生态畜牧暨基本农田建设等十八次现场会的检阅。六项工作创省、市区唯一:作为全省唯一的乡镇被中纪委确立为政务公开联系点;作为全市唯一的乡镇被国家-命名为“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作为全市唯一的乡镇被中宣部和国家计生委联合命名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乡”;作为全市唯一的乡镇被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命名为“转移劳动力先进单位”;作为全市唯一的乡镇党委、政府被山西劳动竞赛委员会荣记“集体一等功”,是全区唯一的国家级“文明乡”。.  

小平易乡

  -易乡地处山西省朔州市近郊,东与华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神头电厂毗邻,西与平朔露天煤炭工业公司相接,具有丰富的煤炭、建材资源,肥沃的土地资源,充裕的劳动力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比较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广阔的商品市场。全乡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辖19个村,有7092户,农业人口26758人,是山西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和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文明乡。   -   行政   乡政府驻-易村,辖19个村委会:-易、林家口、张家口、魏家窑、杨涧、担水沟、祝家庄、耿庄、陡沟、大平易、上泉观、上马石、刘家窑、安庄、梁坡、木寨、元子河、西赵家口、东赵家口。      

滋润乡

  滋润乡位于朔城区东南方,东临山阴县,南靠雁门关。全乡有21380口人、4907户,土地面积71904亩。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一班人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带领全乡人民紧紧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建设的大好时机,大搞生态畜牧建设,努力创建小康社会和谐滋润。去年全乡农业总收入达108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020元。人民群众生活富裕幸福安乐。近年来主要工作有以下几项:    一、农田林网建设。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农田林网建设任务3万亩15万株。全乡达到了田成方、树成行、四通八达、错落有致的林网、道路、水井、渠道四配套,极大地改善了我乡和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    二、砷氟改水工程。2003年在我乡夏关城村打深水井两眼,对我乡六个村和福善庄乡7个村的砷氟水进行了改造,工程总投资398万元,其中我乡境内埋设管道8.244公里,受益群众5504口人,确保了群众吃水安全身体健康。    三、村村通工程。今年村村通工程完成路基13公里,维修桥涵3座,新铺水泥路8.4公里,涉及石都庄、里沿疃、乔家梁、刘家湾、十里后、大梁六个村,截止现在全乡85%以上的村通了水泥路。    四、学校建设。在前几年的基础上,今年新建了滋润、十里后、里仁村、旧营、高庄5所小学,61间1320平米,维修了汴子疃、夏关城两所小学57间教室。全乡各学校彻底告别了危房困境,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五、乡中心医院建设。今年新建的乡中心医院主体为二层楼,18间,建筑面积740平米,建成后全乡2万多群众将摆脱看病就医难的问题。    六、奶牛养殖和奶站建设。今年全乡新增奶牛923头,新建青贮窖9个,累计养奶牛5627头,其中产奶牛3668头,全乡仅奶牛一项收入近1700万元,“生态产业、牛奶富民”的格局产业初步雏形。开工兴建了西河底、石都庄、下辛庄等17个高标准奶站都已营运,确保了当地“奶源、奶质、奶价”的三稳定,对全乡生态畜牧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七、计生工作。今年全乡计生工作狠抓落实,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奖罚分明,到8月底彻底摸清了底数,规范了簿表卡册,到目前社会抚养费征收已完成90%,上环107人。.  

福善庄乡

  福善庄乡位于朔城区东南方23公里处,距旧广武10公里,朔南公路横穿境内。北靠神头镇,东临滋润乡,南接南榆林乡,西连贾庄乡。有20个行政村,4320户,15820口人,总面积51平方公里,总耕地7.3万亩。主要种植作物有玉米、山药、葵花、瓜菜等。大畜存栏5100头,其中奶牛2600头,肉牛2500头,羊存栏3.2万只,养鸡6.5万只。2004年全乡总收入一亿元,粮食总产3600万斤,人均纯收入2960元。属典型的农牧之乡。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围绕“兴林兴草兴畜牧,兴学修路上项目”的思路。具体实施了8项工程:    一、到2005年底完成退耕还林还草8000亩,农田林网4000亩,人工种草2000亩,已播牧草1000亩,11个村的人畜吃水工程。新建奶站10个,青贮窖24个。    二、到目前已完成6个村的村通水泥路工程,全长9.8公里,总投资130万元,新建了汽车站、候车亭。    三、在今年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中,投资220万元,新建三所(南辛庄、福善庄、北辛庄)改扩建三所(安子中学、小岱堡、里林庄)维修四所(小坝、下水、辛村、安子小学),新建校舍8间,建筑面积149㎡。    四、今年投资50万元,新建乡医院,占地面积1750㎡,建筑面积550㎡,2006年可投入使用。    五、计划生育工作,按照区委的要求,在全乡紧张有序进行,做到人、机、簿、卡统一,完成收缴社会抚养费6.5万元,上环116例。    六、引进北京新地开发公司,治理开发盐碱地3000亩,可引进8万元资金,播种植、养殖、加工。引进市科技局在盐碱地试种构杞项目,获得成功,29种玉米试验品种获得成功。    七、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大见成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全乡社会稳定。    八、今年投资9万元对乡政府的危房进行了部分维修、改造。.  

南榆林乡

  南榆林乡位于朔城区东南部,距市区30公里,辖26个行政村,4864户,15360人。全乡国土面积192.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万亩。2010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27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65元。   近年来,以大力实施“五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全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南榆林乡虽地处半山区,但雁阳路、朔广路穿乡而过,村通水泥路已实现全覆盖,路网发达,交通便利。全乡26个村,村村建起了卫生室,喝上了放心水,收听收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全乡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安定,民风淳朴。   乡党委、政府立足南榆林乡资源现状,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这条主线,以项目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养殖、优质果树、无公害蔬菜、新型食用菌、有机肥料等特色农业,走出一条绿色有机的循环农业新路子。同时,乡党委、政府大力推介和筹备紫荆山自然保护区开发项目,着力开创一条生态旅游、生态富民之路。   朔州市金土地农业科技园区2004年落户南榆林乡青钟村,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公司致力于农业高科技领域的产品生产与开发。现有国内最大的3000亩的胡萝卜种植基地、国家专利产品“黑皮鸡枞菌”种植基地以及15000平方米的“茨夫甲”养殖基地。短短几年便形成以“胡萝卜-茨夫甲-食用菌”为核心的种养加一体化的绿色有机循环农业产业链,实现了从依托现代农业机械、设施到依托现代农业科技的转型跨越,成长为朔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公司拟在5年内打造成国家级农业生态园区。   朔城区紫荆山农业科技园区位于南榆林乡西村以北,东距朔广路2.5公里。它是以盐碱地开发、设施果蔬生产、农业科技推广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项目。项目计划占地2300亩,投资8000万元,2010年8月正式动工,整个工程分两期完成。其中日光温室区1634亩,弓棚生产区266亩,优质露地果蔬区140亩,优质蛋鸡养殖区30亩,生态观光休闲区60亩,高品质生活区90亩。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阳光塑脂联栋温室7800平方米,日光温室410栋,水、电、路等配套设施也快速跟进完成,整个工程计划于2012年9月全部竣工。该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年创利润3500万元,能够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00多人,创造近亿元的劳务收入,同时还能为园区周边农村发展运输业、养殖业提供近3000万元的市场机遇。   紫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项目选址于朔城区南榆林乡,2004年被朔州市政府列为重点建设工程。朔城区紫荆山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列为自然保护区,紫荆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万亩,保护区内山势雄伟,山岭巍峨,山脊北区宽阔,有一百多种野生动、植物。其中二十六种为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植物。保护区核心区有国内少有的森林与草原过渡区5万亩天然次生林,森林茂密、泉水漫流、鸟语花香、野生动物多、林草长势好、森林景观好,林草总覆盖度达90%,是绝佳的休闲避暑之地。    欢迎社会各届有识之士到南榆林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贾庄乡

  " 贾庄乡位于城区东南15公里处,全乡有13个行政村,3731户,15720口人,耕地面积59900亩。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9366万元,人均纯收入3004元。    全乡实施了“一稳、三增”战略,即“稳定粮田面积,增加蔬菜面积,增加养殖数量,增加农民收入”。乡政府专门成立了种子、技术、蔬菜、水利、养殖五个协会和一个综合服务公司,并引导农民组建了由65人组成的农民经济人队伍。2003年由乡政府牵头,贾庄村“科技带头人”白文明投资26万元建起了一个占地约1500平方米的“五龙蔬菜批发市场”,解决了全乡及周边乡村菜农“卖菜难”问题,既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菜农收入。大力发展奶牛养殖,2003年全乡奶牛饲养量达到4200头,比上年增加1900头,并在化庄村西建起一个占地800亩,饲养量达8000头的“朔城区世纪奶牛养殖园区”,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个新亮点。   ".  

沙塄河乡

  沙塄河乡位于朔城区东南15公里,是一个农业大乡,土地面积198平方公里。全乡辖21个行政村,2个自然村,沿铁路线村庄4个,公路沿线村庄12个。其中新农村建设试点村7个。总人口1.56万人,总耕地面积6.9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万亩。全乡共有机井106眼,主要分布在北部11个村。2013年预计全乡粮食总产量75000斤,全乡经济总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大关。   沙塄河乡由其地貌特征可分为平川区、丘陵区和山区。北部为平川区,地处城郊、交通便利且土壤肥沃,地下可利用水资源丰富,田面平整,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发育,是粮食作物和蔬菜的生产区;南部为丘陵区和山区,丘陵区土壤疏松,干燥风大,适合小杂粮、药材,油料等作物生长,是发展畜牧业和林草业的理想之地;山区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有煤炭、铝矾土、石灰石、铁矿石、建筑用石、建筑砂砾,这些资源贮量大、质量高、易开采、运输便利。   近几年来,全乡乡立足优势,创造特色,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各项工作正在健康有序发展。   一、瞄准市场狠抓调产,确保农民增收。在种植业方面引导农民本着“以发展为主题,以调产为主线,因地制宜,科学部署,蔬菜建基地,养殖建园区,强化农业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努力开创全乡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这一指导思想,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新品种、新项目、新技术、新信息拓展市场,培育特色产品,一大批有市场前景的名优农产品正在稳定增长。可谓一村一精品。如:大涂皋洋葱、后圪塔峰大葱、一半村香瓜、上沙塄河尖椒、三甲村蔬菜制种、官地村西瓜、下石碣峪葵花籽、小涂皋绿豆等,都是优质优价产品。   二、紧紧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把“畜牧富裕百姓,生态造福后代”作为农业调产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切入点,大念畜牧经,大唱养殖戏,力建畜牧业大乡。现在,全乡大牲畜已发展到1万头,其中奶牛1300头,养羊4万只,猪存栏1万头,鸡40万只。北部一半村还兴建一个大型奶牛养殖园区,投资220多万元,占地55亩,实现规模养殖奶牛300头。不断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环境卫生双发展。同时抓好南坡区退耕还林的牧草管理,让牧草进园区,变效益。   三、依托资源优势,利用外资,发展大型产业。全乡境内现有煤矿2座,年产量可达80万吨以上。均采取利用外资实行托管的办法,投资1000多万元,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大幅度提高生产能力。还有砖厂1座、水泥厂一座、陶瓷厂一座,大量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四、基础教育扎实有序。全乡现有1所寄宿制初中学校,14所小学学校。现有中小学生1480人,公办教师77人,代课教师30人。所有学校于1996年通过了“普九”教育验收。全乡11所学校四、五、六年级学生可以集中乡中就读,寄宿学生200多人。二OO三年新购进了电教设施,配置了两个电脑室、两个语音室、投影仪等,在全区农村学校中较为领先。   五、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全乡道路畅通,交通便利;联通、移动、网通各网齐全,通讯灵敏;变电所、农村电网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到位;文化站、卫生院运转正常。近年来,沙塄河乡先后被国家、省、市授予“统计工作先进单位”、“奥运安保先进集体”、“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五好乡镇党委”等荣誉称号。   

窑子头乡

  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地处朔城区的西南端,是朔州市的南大门,是朔州、宁武、神池三市县的交汇处。东与沙塄河乡、红旗牧场接壤,南与宁武县阳方口镇毗邻,西与神池县交界,北与张蔡庄乡、北旺庄办事处相邻。全乡总面积196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总人口14622人,户数4526户,党员470名,耕地面积79800亩,其中水浇地33000亩。2009年,全乡粮食总产4056万斤,蔬菜总产1.2亿斤,油料总产80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2.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6700元,中小企业总产值完成2.52亿元,增加值完成1.06亿元,营业收入完成2.4亿元,实现利润4795万元,畜牧业收入实现6800万元。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预计2010年粮食总产4200万斤,总收入2.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50元。 境内煤炭、铝钒土、河沙等矿产资源丰富,现有15万吨/年产煤矿一座,前寨煤炭集运站一处,中煤、同煤两大集团规划开采的特大型煤矿即将开工建设,即将成为全市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恢河(桑干河的源头之一)纵贯全境,水资源较为发达,河沙资源丰富,同时也是朔州的十大景观之一 —— “十里钻沙”的所在地。全乡退耕还林还草30000亩,荒山造林26000亩,牧草资源丰富。北同蒲铁路(复线)、神木铁路和大忻二级公路纵贯南北,22个行政村都通了柏油(水泥)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日车流量达2.6万辆。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建有20万伏变电站一处,移动、联通、网通、铁通的基站、网线、网点遍布全乡,电力资源优越,通讯发达。广大村民勤劳善良,乡风纯朴,是投资者的理想场所。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总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托国家投资建设的退耕还林还草、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三大生态项目,发挥城郊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提出了“发挥优势抓调产,创造特色举龙头,突出争先求发展,转变作风促落实,优化环境保稳定,小康文明创一流”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稳粮、增菜、兴工、突牧”的发展战略,全面启动了西部山坡区生态畜牧经济、河湾片精细蔬菜种植、河西片高产优质玉米种植、梵南片玉米制种、青贮和大忻路两侧服务业五大园区建设,逐步形成了五大主导产业园区。以葱头、大葱、胡萝卜、元白菜为代表的蔬菜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种植格局,出现了梨元头、后寨、裕民、井子洼、窑子头、丰玉村、稻畦、青圪塔、梵王寺等蔬菜专业村,产品远销太原、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生态畜牧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以发展草食牲畜为主,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大畜发展到8900头,猪6300头,羊56000只。 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齐头并进;基层政权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全面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医疗、卫生、计生、体育事业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进展顺利;社会保障工作卓有成效,扶贫帮困迈出了新步伐;乡党委、乡政府多次被区、市、省评为先进集体,连续多年被市、区评为“平安乡”,一个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乡风文明纯朴、文化生活丰富、管理民主有序、村容整洁卫生的新窑子头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张蔡庄乡

  张蔡庄乡辖区面积196km2,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10231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数据),党员总数281人。设19个农村支部,1个机关支部,1个联区支部。2010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18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50元。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全乡20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活动阵地,有5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或推动村(峙庄、高庄、张蔡庄、后村、前村)标准较高,配套了远程教育网,建起了农家书屋。   2010年,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高庄村、张蔡庄村建起了高标准舞台;8月份在张蔡庄村举办了我乡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容纳了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本着公开、公正、公平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原则,村村成立了村民意识评审会和民主理财小组,推荐了专职纪检委员,实施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自创的“三诺双评一考”工作法互相渗透,使支部的战斗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地发挥。   我乡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工作以发扬“三不”传统为主线,对强农惠农政策的监督检查一以贯之。信访工作实施了“从实”、“从快”解决信访工作法,呈现出多年无信访案件的良好局面。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初步确立,正在完善。总之,全乡风清气正,“三不”传统正在结出累累硕果。   

朔州市开发区

  朔州市开发区位于山西朔州朔城区。下辖:   140602400001 111 穆寨居委会   140602400002 220 红旗牧场居委会   


神头镇特产大全




神头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