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樊学镇位于定边县西南山区,东邻吴旗县王洼子乡、南至张崾崄乡、西接姬塬镇、北靠王盘山乡。地处定边县定铁公路中段,是连接各乡镇和甘肃省及吴旗县的重要交通支点。全乡所辖12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186个自然村,891户,4642人。
樊学乡属于典型的山峁沟壑地区、境内海拨1572米,年无霜期125-135天,降雨量320毫米,年平均气温7.90C。全乡总土地面积209平方公里(合313131亩)。有现耕地26485亩,宜林地95700亩、宜牧地154400亩、羊子存栏4000只,大家畜存栏1426头。
樊学乡主要以农牧业发展为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主要以绿色无公害小杂粮为主。盛产荞麦、葫麻、洋芋、谷子、黄豆。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鼓励下,林牧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累计造林保留面积79357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1910亩。建成了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林保护基地。舍饲养羊发展迅速,有小尾寒羊、萨福克公羊、白绒山羊、波尔山羊等,建成了羊子繁育生产基地、品种齐全,发展迅速,成为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樊学乡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县钻采公司和长庆油田进行了积极的合理开发。预计在三年内建成十万吨原油生产基地。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亮点,普九建设全面实现,加快了山区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樊学乡这块热土,生活着勤劳善良的人民,乡党委、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人民群众,利用本地资源,使全乡经济、社会事业有一个全面的发展。热烈欢迎各界投资者前来我乡建功立业。".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09平方公里 | 610825112 | 719000 | 0912 | 查看 樊学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定边街道 |
定边县定边街道地处陕西省西北边缘榆林市西部,全镇现辖9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属单位,28个党支部(含1个党总支),113个省、市、县驻镇机关,系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中心。全镇总土地面积22万亩,地接内蒙毛乌素沙漠边缘,属典型的荒漠风沙带区与黄土高原接壤带,气候干旱,四季分明。总人口容量54000余人,常住人口约 35000余人,其中回民 1200余人,系全榆林市仅有的少数民族乡镇,境内307国道与在建的靖王高速公路南北贯穿而过,西北防护林东西绵延覆压西北部,交通北接内蒙,西接宁夏,南接甘肃,东接本省县区,早有“旱码头”之称,是全省西北边缘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商贸流通区。 定边镇具有悠久而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宋、明之际,这里的人民就为反封建、反压迫、反侵略做出了英勇斗争,特别是在定边人张献忠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中,将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的斗争推向了0。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定边镇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了早期的党小组,不断发展壮大,领导广大群众会同三边人民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定边镇行政建制与区划几经演变,于一九五八年成立了三星公社,基本上确定了现在的行政区划,于一九八四年在机构改革中改为现在的定边镇,同时组建了0定边镇委员会。 定边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紧跟时代,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尤其是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依法治镇战略,从全镇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努力推动两个文明建设上台阶,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显著成绩。1998年,镇党委首次被省委授予“小康乡镇先进党委”;1999年镇党委被原榆林地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省委授予“双万工程”先进党委,年终全县工作考评中名列第一;2000年被原地委行署命名为“小康乡镇”和计划生育“三为主”工作先进集体;2001年镇党委被省委授予“六个好”先进党委,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依法治理先进集体”,年终在全县工作考评十二个奖项中,获得十项表彰,2002年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
贺圈镇 |
陕西省定边县贺圈镇属城郊镇,素有县城南大门之称:全镇辖27个行政村、66个自然村、4202户22781人,其中集镇暂位人口3200人。总土地面积273平方公里,有现耕地9.4万亩,其中井灌水地1.1万亩,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50元。2000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乡)镇。 土地资源辽阔。依据地形地貌,全镇可划分为北部以井灌为主的农业开发区、中部以农产品加工及制砖运输为主的加工区和南部以封山舍饲养畜为主的林草畜牧区三大区块。北部农业开发区包括八个行政村。该区土壤沙化松软、地下水位浅且水质好、发展井灌水地条件得天独厚。改革开放以来,已开发水地1万余亩,现所有3万余亩土地函待开发利用;中部农副产品加工区包括工10个行政村,该区块土地肥沃,旱作农业发达,是定边县冬小麦、豆类、葵花的主产区。该区城可办大型机砖厂,前景广阔,效益可观。南部林草畜牧区,沿白于山区边缘分布9个行政村,该区块土地面积大、载畜能力强。随着退耕还林 (草)、封山禁牧等政策的逐步实施,该区丰富的饲草资源将为舍饲养畜业提供无限商机。 矿产资源丰富。贺圈镇矿产资源以石油为主,红庄油区、粱圈油区,马泉沟油区辐射本镇全境,且贮量可观,油质良好,近年来,该区块石油开发效益明显。从1997年开始,梁圈等三区块已成为定边县石油开发的新热点。 交通通讯发达。307国道廷定 (省道)、定铁 (县道)、定刘张(县道)纵横穿越全镇,并在镇境内交汇。镇、村道路纵横交错。通讯网覆盖全镜,实现了村村通电话 (手机)。 集镇建设加快。集镇为贺圈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仅2.5公里。集镇始建于1986年,经过10多年的建设己初具规模。集镇现有镇村企业22家,个体工商户218户。有镇属事企业单位及县直部门派出机构14个。幼儿园、学校、医院、广播电视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由于我镇近年来发展迅速,建设成就显著,1999年被原榆林地委行署命名为文明集镇。 国家开发大西北的发展战略为贺圈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定边的石油开发为贺圈集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利用地理优势,创建十里文明长街。. |
红柳沟镇 |
定边县红柳沟镇位于县城西南33公里,西与宁夏盐池县红井子乡相邻,定刘张公路横贯全镇。全镇辖26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3255户,16027人,其中农业人口15886人。驻镇事、企业单位15个,29个党支部,442名党员。全镇总土地面积384.1平方公里(合57.6万亩),人均占有耕地9.3亩。全镇整体地形分为南部山区,中部盐碱滩区、北部风沙滩区,是定边县地形地貌的缩影。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立足本镇实际,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行“决战在林草,致富求富物”的经济发展战略。建成人工种植优质紫花苜蓿基地63139亩,建成定刘张公路两侧长22公里,宽50米的绿色长廊。在以饲草为基础的草产业带动下,全镇羊子存栏达到5万多只,同时还办起了年产3000吨精淀粉加工厂一处,为我镇洋芋种植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和发展后劲。2004年,镇政府又与盐池绿海苜蓿草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建成苜蓿粗加工厂一处。 红柳沟镇人杰地灵,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和生机,敬请各位有识之士前来经商投资办企业,我们将给予最优惠的政策和投资环境。". |
砖井镇 |
砖井镇地处定边县城东沿307国道23公里处。古长城横贯东西。北部为毛乌素沙漠南缘,中部为白于山前洪漫滩区,南部为白于山北麓斜坡区,是定边县的缩影。全镇辖14个行政村,129个自然村,18600人,534.79平方公里。2000年小城镇通过了规划、评审。镇驻地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平方公里。 镇域有四大资源: 一、 土地资源:人均土地45亩,镇内山地、滩地、沙地均有,适宜于农、林、牧、副全面发展。 二、 矿产资源:地下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全县财政收入的很大部分来源于该镇的石油资源。 三、 生物资源:有九大生产基地,即:万亩玉米基地、万亩荞麦基地、万亩向日葵基地、万亩油料基地、万亩洋芋基地、万亩瓜果蔬菜豆类基地、万亩人工优质牧草基地、万只商品羊基地、(舍饲养羊3万只占全县的十分之一,牧业收入占农民经营收入的30%)万头商品猪生产基地。 四、 文化资源:境内古长城东西穿过。 五大优势: 一、生态环境优势:总土地面积80.2万亩,其中林地36万亩,牧草地24万亩(人工种柠条20万亩),林草覆盖率50%左右。 二、 交通优势:307国道、银川一青岛高速公路纵贯东西;延定公路、黄砖公路、闫铁公路南北穿过;交通四通八达,是全县黑色路面密度最大的乡镇。 三、 电力优势:集镇上设有变电站、供电所,是全县的电力枢纽。 四、 广电优势:全镇建成电话村6个,电话入户率达6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8%。 五、 文化科技优势:集镇内有文化站、计划生育服务站、医院、农技站、有中学、中心小学,其中计划生育服务站为省级优秀服务站。 六、 牲畜交易市场优势:集镇上的市场活跃,特别是大牲畜交易市场,吸引周边县、市的客商,是远近闻名的大牲畜集散地。 七、小城镇优势:科学规划小城镇,改造高低压线路10km,硬化街道3公里,绿化街道,植树5000株,亮化街道,新装路灯30盏,具有良好的小城镇服务功能。 从2000年全镇总体规划以来,该镇对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硬化街道2公里,新装路灯30盏,建自来水厂1处。该镇生态环境良好,资源丰富,交通通讯便捷,电力充足,政通人和,是投资的理想之地。. |
白泥井镇 |
白泥井镇位于陕西省定边县最北端,北邻内蒙前旗二道川乡, 西接周台子乡,东靠安边镇,南毗定边镇与砖井镇。全镇辖 26 个行政村、 3779 户、 18206 人, 18 个驻镇单位, 33 个支部,476名党员,镇政府现有干部职工 69 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3人。总土地面积 484 平方公里,现有耕地 71190 亩,其中水地 44806 亩,人均 2.4 亩,地貌类型为风沙盐碱滩区,农业生产以小型水地为主,是我县重要的产粮基地和畜产品基地。羊子、辣椒、西瓜为主导产业。其中,年种植保加利亚辣椒2万亩,产量8000万斤,产品远销山东、广东、东南亚等地,被誉为“天下第一椒”。 从 2003 年起,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建成以羊草产业为主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以辣椒为主的蔬菜基地;巩固提高小型水地单复种水平。加大退耕还林力度,使粮经比例达到 1: 3 ,退耕还林达到 2 万亩。 到 2003 年,建成二(二楼)海(海子梁)公路黑色路面,建成一次性库容 800 顿冷库一座,彻底改善投资环境,实现招商引资大突破。2005 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 3000 元,财政收入突破 300 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4‰ 以内。. |
安边镇 |
安边镇地处定边县东部,距县城50公里,始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是历史上有名的三边之一,1949年撤县建区,“素有旱码头”之称,是东滩经济文化的中心,物资商品集散地。1998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镇辖1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驻镇单位30个,总面积240平方公里(36万亩),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人口密度为48人∕平方公里。 镇域有四大资源:一是土地:人均土地26亩,宜农、宜牧、宜草。二是矿产:探明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天燃气、红砂石,开采前景广阔。三是生物:荞麦、羊子、洋竽、油料为传统主导产业。近年来抓基地、兴产业,又形成以玉米、葵花、大棚菜、辣子、大葱、西瓜、小瓜为主导的新的产业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文化:镇内建有鼓楼、牌楼、庙宇等,明代长城穿镇而过,相传1697年康熙西征途经此地,进行私访,并送安边高善仁龙图马褂一件。现代文化气息浓厚,说书、腰鼓、唢呐等远近闻名,形成了独特的三边文化。 五大优势: 1、地位:古今重镇、旱码头、集散地,承东起西连接带。 2、交通:307国道纵横东西,安一海、安一学公路连接南北。 3、电讯:有线电视、电话、电讯设施相继建成。 4、科技: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园区都以建成。已培养科技人员200余人。 5、资源:土地、矿产、文化、生物等资源将转化为经济优势。 近年来,安边镇经济迅速发展,2000年大灾之年,也获得了较好的收入,乡镇企业总产值3000万元,农业产值1200万元,粮食总产量7200吨,人均纯收入928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新的突破。相继建成大棚蔬菜基地、高效牧草基地、舍饲养羊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科技推广有了新的发展。引进良种布尔山羊;以鲁梅克斯、籽立苋为主的七种高效牧草试种成功,将大面积种植。大棚蔬菜的嫁接、无土栽培、四位一体等现代农业技术,以全面推广应用,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相继建成安边商城、商厦、商业二道街。地段医院、新华书店大楼、供销商贸市场将在今年建成,新区开发工程将尽快起动。. |
堆子梁镇 |
定边县堆子梁镇位于县城东北部。东与靖边相连,北与内蒙相接,南与郝滩毗邻。 人口面积:2002年底,全镇总人口11536人。其中非农208人,占总人口的2%。2002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5.2‰,自然增长率4‰。全镇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土地面积130.35平方公里(折合195525亩)。 地势地貌:镇地域面积较为辽阔,属风沙滩区,北部河带纵横,中间有大面积盐碱地。属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风沙频繁气候。 行政区划:全镇辖11个行政村,75个村民小组。 资源优势:主要是生物资源,粮油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葵花等;辣椒产业被榆林市列为第二大“无公害、纯天然”产销基地。镇内畜牧业发达,2002年未,羊子存栏680只,粮食34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全镇人有完全小学5处,学生1988人,教师87人,内有公办教师37人。有卫生院1处。 新一届党委、政府以“培育特色,发挥优势,突出效益,加快发展”为工作思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各项工作争创一流,带领群众共奔小康。. |
白湾子镇 |
白湾子镇位于定边县南部山区,距县城45公里处,境内梁、塬、涧、台各种地形兼有,白于山脉主峰魏梁雄居中部,海拨1907米。 全镇总土地面积283平方公里,总人口8740人,辖14个行政村。 白湾子镇土地资源广阔,矿产资源主要以石油为主,目前已形成连片开发。 近几年已形成以荞麦、豆类、土豆、葵花为主的主导产业。特别是克星系列土豆品质好、贮藏久,销往全国十一个省区并远销到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印度等国,成为定边乃至榆林最大的土豆购销市场。 白湾予镇信息畅通,交通便捷,定边至铁角城公路定边至甘肃省环县穿境而过。 -范文哲,镇长陈世经热忱欢迎各界人士到我镇投资及从事各种农付产品交易活动,我们将创造最好的环境。". |
姬塬镇 |
定边县姬塬镇位于定边西南部的白于山区,是由原刘峁塬乡、堡子湾乡、姬塬镇三乡镇撤并组建而成的大镇,地处陕、甘、宁三省之交界,东部是我县张崾先和樊学乡;南部与甘肃环县接壤;西部与宁夏自治区盐池县毗邻;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79公里。是定边县西南山区最大的乡镇,也是定边县境内唯一与陕、甘、宁三省交界的乡镇。行政区划,全镇辖30个行政村,145个村民小组。有2899户,12522人,其中:男6457人,女6065人;非农业人口162人,农业人口12360人。 全镇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50公里,总土地面积52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人;全镇耕地面积171079亩,人均占有耕地13.8亩。 地势地貌 镇境内地域辽阔,全部处于白于山区覆地,山、塬、川、沟皆有,是黄土高原黄土层最后地区之一,北部为十字河源头,中部为塬、山、沟、壑混杂地带,南部梁、塬、涧地,东部山川绵延。 气候水文,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春多风、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风沙频繁;气候日差较大,降水四季分布不均,雨季迟,雨量年际变化大。年平均降雨量316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40天左右,绝对无霜期110天。境内地表经流贫乏,四条河流均属泾河支流,水量小,水质差、季节变化大,矿化度高,可利用水缺乏。 资源优势,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具有独特优势。目前,已探明镇境内有世界级的大气田。且石油资源分布很广,涉油行政村已达14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7%。现已形成年产10万吨的石油生产基地,成为县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 生物资源是姬塬镇的又一优势资源。粮油作物主要有小麦、荞麦、豆类、糜子、玉米、洋芋、胡麻、芸芥、葵花等,其中荞麦、洋芋、杂豆、葵花已发展成为万亩生产基地,年种植面积约7万亩。镇畜牧业发达,主要产品有大家畜、羊子、猪、禽类。2003年末大家畜存栏4733头,羊子饲养量28900只,生猪存栏3896头,绒、毛、皮的产量较高,是全县绒山羊和羊肉产量最多的乡镇之一。水果有苹果、梨、山杏、桃等。中草药主要有甘草、蒲公英、麻黄等。 另外光能、热能、风能等绿色能源较为丰富。. |
杨井镇 |
杨井镇是定边县东南山区第一大镇,距县城44公里。全镇辖9个行政村,10759人,土地总面积263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有洋 芋、荞麦、杂豆、羊子等;地下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现为定边县、长庆石油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 近年来,石油开发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的推进了杨井镇小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2002年,新一届党委、政府坚持“农业富镇、科教兴镇、石油强镇”的指导思想,立足现实,依托资源,明确提出任期目标和发展规划。总的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富民强镇。搞好两项建设:依法治镇为主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德育民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办成六件实事:建成杨井中学教学楼;硬化集镇街道;建成杨井农贸市场;建成杨井农科服务站;修筑杨井崖腰渠大坝:杨井、孙克崾先、秦湾三村通程控电话。实现五大突破:种养业结构调整突破、退耕还林(草)突破、羊产业突破、集镇建设突破、计划生育突破。. |
新安边镇 |
新安边镇位于定边县东南门户之地,距县城71公里。全镇辖13个行政村,92个自然村,有驻镇机关单位8个,有学校14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在校学生1290人,有党支部16个,党员308名。2001年底,全镇总户数1592户,总人口7554人。全镇总土地面积305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25万亩,现耕地40665亩,总林地面积59900亩,森林覆盖率达13%左右。全镇土地资源丰富,以草产业、羊产业、洋芋、葵花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基本形成,杂豆及其它小杂粮也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同时,新安边也是全县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底,大家畜存栏2100头,生猪存栏1400头,羊子存栏4200只,水果主要有苹果、梨、桃、杏等。. |
樊学镇 |
陕西省樊学镇位于定边县西南山区,东邻吴旗县王洼子乡、南至张崾崄乡、西接姬塬镇、北靠王盘山乡。地处定边县定铁公路中段,是连接各乡镇和甘肃省及吴旗县的重要交通支点。全乡所辖12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186个自然村,891户,4642人。 樊学乡属于典型的山峁沟壑地区、境内海拨1572米,年无霜期125-135天,降雨量320毫米,年平均气温7.90C。全乡总土地面积209平方公里(合313131亩)。有现耕地26485亩,宜林地95700亩、宜牧地154400亩、羊子存栏4000只,大家畜存栏1426头。 樊学乡主要以农牧业发展为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农业主要以绿色无公害小杂粮为主。盛产荞麦、葫麻、洋芋、谷子、黄豆。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鼓励下,林牧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累计造林保留面积79357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1910亩。建成了林特产品生产基地和生态林保护基地。舍饲养羊发展迅速,有小尾寒羊、萨福克公羊、白绒山羊、波尔山羊等,建成了羊子繁育生产基地、品种齐全,发展迅速,成为山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樊学乡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县钻采公司和长庆油田进行了积极的合理开发。预计在三年内建成十万吨原油生产基地。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亮点,普九建设全面实现,加快了山区教育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樊学乡这块热土,生活着勤劳善良的人民,乡党委、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带领人民群众,利用本地资源,使全乡经济、社会事业有一个全面的发展。热烈欢迎各界投资者前来我乡建功立业。". |
盐场堡镇 |
盐场堡镇位于定边县西北角,地处陕、宁、蒙三省交接地带,乡政府距县城6公里。全乡辖9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1396户,6631人。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5公里,总土地面积44.7万亩,其中耕地2.9万亩,林地9万亩,人工草地8.8万亩,为开发利用荒地18.76万亩。古长城横穿全乡,有天然盐湖5个,是陕西省最大的天然日晒盐生产基地,也是当年三·五九旅打盐是陕北根据地的财政主要来源地。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党的-精神、-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农村稳定与发展,农民增收统揽工作全局,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突出非公有制经济和生态农业旅游业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全乡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大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大葱、西小瓜、洋芋为主的地方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我国著名羊子优良品种滩羊为主的设施养畜基地,是全县万只养羊示范基地之一;拥有以307国道、靖一王高速公路和二一海路为主的便捷交通路网路;建成以307国道为轴线,以水滩子为中心,集建材、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工贸开发区,目前已有18家个体户,8个股份制企业在此落户,累计引进资金达1500万元;全乡广播、电视、通讯覆盖率达100%,有学校9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已达到国家两基标准,2003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0元。. |
郝滩镇 |
郝滩镇位于定边县最东端,是定边县东大门,是蒙陕两省三县交汇之地。307国道东西横穿而过,北部为井灌化风沙滩区,南部为无定河发源地,属丘陵沟壑区。全乡总面积25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45个自然村,总人口17244人,共3650户。 土地资源广阔,总土地面积为38.3万亩,全乡人均土地23.5亩,人均耕地4.5亩,土地适宜林草和农作物生长,全乡林草面积为15.4万亩,林草覆盖率为40%,居全县第一。 生物资源以畜牧业资源较为丰富,全乡羊子存栏7800只,大家畜存栏2716头,生猪存栏3960头,羊子品种有布尔山羊、白绒山羊、小尾寒羊、细毛羊等。植物资源中,粮油作物主要有玉米、洋芋、养麦、豆类(绿豆、黑豆为主)、糜子、谷子、小麦、葵花、油葵、芸芥、黄芥等,其中荞麦、绿豆为主要出口产品,野生植物有甘草、枸杞、蒲公英及常用药材。水果有苹果、山杏、桃、梨、葡萄等。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是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建成139、130两座移动通讯塔,全乡安装程控电话480门。 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工业方面,全乡有大小砖厂42处,其中大型机砖厂4处。集镇建设发展步伐较快,近年来,新建楼房近100间,商业贸易日益活跃,全乡有商业零售点150个,乡内所产荞麦、柳编制品等大量出口国外。 文化、教育、卫生方面:全乡有完全小学、初级小学共18所,有学生3276人,儿童入学率达90%。全乡共有教师129名,其中公办教师57名。有卫生院一处。另外,郝滩乡柳树涧村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故居,该村境内有明代古堡遗址一处,有较大的文物考古价值。 新一届乡党委,乡政府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按照“团结鼓劲,开拓奋进,各项工作争创一流”的总要求,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恪尽职守,勤政为民,为把赫滩早日建成全县经济强乡而不懈努力,创造赫滩的美好未来。. |
石洞沟乡 |
定边县石洞沟乡位于陕西省定边县东部滩区,307国道从全乡腹地横穿而过,全乡有9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7个机关单位,4425户,20003人,是全县农业人口最多的乡镇, 总土地面积144平方公里,有耕地60000亩(其中大型洪漫地40000亩,小型水浇地10000亩),2002年人均纯收入1405元。 土地平坦,人多地少是我乡的基本特征,石洞沟乡有文化乡之称,群众文化素质较高,思想进步,科技意识强,懂管理,善经营,当地土地肥沃,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水资源,村村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程控电话、通广播电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农副产品深加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诚招天下有之士来我乡开厂办店。 全乡唯一的内流河——八里河横贯全乡终止,河水灌溉着中部两岸40000余亩大型洪漫地,俗有“粮仓油海”之称。南部北部地下水位高、水质好,大面积发展小型水地。 我们坚持“减粮、稳油、扩草、兴牧、优果、增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逐渐形成了“北草、中油、南菜、白色绿色覆盖”的农业生产发展格局。全乡已建成四万亩大型洪漫地葵花示范园,年产优质葵花逾 千万斤,年产优质辣椒100多万斤,舍饲养羊存栏1.5万只。诚招天下商 。 新一届党委、政府确定的工作思路是: 围绕一个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打好三个硬仗:打好计划生育硬仗。打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硬仗,打好生态环境建设硬仗; 四大战略:一是科教兴乡战略;二是项目带动战略;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四是小城镇带动战略; 实现六个突破: (1)在党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突破; (2)在发展环境的保障与改善上求突破; (3)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求突破; (4)在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求突破; (5)在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求突破; (6)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上求突破。 按照这一思路,几年来总投资1000多万元对全乡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全乡面貌快速转变,农民收入显著增长,整体工作跃居全县前列,党委政府领导是您合作其事的伙伴。. |
油房庄乡 |
陕西省定边县油房庄乡位于定边县西南,白于山区中西部,东与本县黄湾乡相连,南与扬井镇、吴旗县王洼子乡毗邻,西接纪畔乡。自湾子镇,北靠砖井镇。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2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林地面积近10万亩。地形地貌呈山、涧、梁结构,全乡辖8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1816户,8931人,其中农业人口8839人,占总人口的9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6人,乡政府距县城35公里。 该乡属典型的温带半千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差较大,降雨四季分布不均,年平均气温7.9℃,最高38℃,最低-29.4℃,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315mm左右,土地矿藏、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石油天然气储量可观,养麦、洋芋、油料、杂豆以及羊子远近闻名,开发前景十分广阔。石油资源吸引全国各地投资商前来投资,为该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全乡村村通汽车路、通电、通电话,东线省道廷定公路,西线定王公路(定边至吴旗县王洼子乡)纵贯南北,交通便利。 该乡是典型的农业乡。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荞麦、洋芋、油料、杂豆规摸种植,全面实施 ""退耕还林、封山禁牧、人工种草、舍饲养羊""工程,生态效益十分明显。2001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106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元。 石油资源的大规摸开发促进了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截止2001年底,境内有油井210口,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55万元,各类个体私营工商户发展到106户,成乃定边经济强乡。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99年以来,全乡集资投资累计191.4万元,建校舍156间,建筑面积2878m2,特别建成了白于山区一流的店房洼村希望小学。目前全乡有学校16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3所,简易小学13所,现有教师74名,在校学生1464名,目前正在实施 ""普九""工程。有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室8个,乡村医务人员24人,初级保健达标。. |
冯地坑乡 |
定边县冯地坑乡地处陕西省定边县西南山区,属贫困乡之一。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 50 公里,定刘张公路纵贯全乡,全乡辖 11个行政村, 59个村民小组,1142户,5318人,有机关企事业单位6个,干部职工96名。全乡有完全小学 l所,初级小学7所,教学点4个,公民办教师59名.在校学生889名,总土地面积 217平方公里,合 32.55万亩,南北最长端 26公里,东西最宽端约12公里,人均土地63亩,耕地30298亩,林草保存面积 26820亩,宜林地 16.796亩,大家畜 1820头,羊子存栏2588只,有水窖 3286眼。 冯地坑乡曾经是一块革命的红色土地。红军长征时期途经我乡任塬、稍沟塬、新城滩三个村,行程12公里。1936年11月,-老总率部队转战陕北,曾经在我乡稍沟塬村李彦林院子的土窑洞里工作、生活过40天,彭老总当年用过的那张办公桌子和两把木靠椅至今保存完整无损。 我乡的优势是农民群众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地广人稀,适宜于大面积造林种草,大力发展舍饲养羊。主要农作物有荞麦、洋芋、葵花、糜谷、杂豆、葫麻、芸芥、黄芥。据初步探明地下石油较为丰富,已被长庆石油勘探公司开始开发,成为石油开发区。 2001年全乡造林13678亩,人均2。57亩;种草2810亩,人均0.52亩;2002年全乡造林 27345亩,人均 5l亩;种草16280亩,人均3亩,其中:种植紫花苜蓿1081亩,人均1.9亩。2003年上半年完成造林6324亩,其中退耕还林1000亩,计划种柠条1.2万亩,人均2.2亩。 冯地坑乡的劣势是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林草覆盖率低,风、冻、冰雹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7.9℃,年降雨量300mm左右,无霜期100——120天。多数群众生活水平一直徘徊在温饱线上,还有488户,1926人处于贫困状态。. |
学庄乡 |
【地理位置】学庄乡地处陕西省定边县东南部白于山腹地,东至东南靠吴旗县周湾镇、吴仓堡乡,南接新安边镇,北邻安边镇,东北角与郝滩乡接壤,西与武茆子乡隔河相望。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4公里,距307国道20公里。 【人口面积】2002年底,全乡总户数 2739户,总人口 12480人,其中承包地人口,11498人,占总人口的93.6%。全乡共有育龄妇女2407名,人口出生率为8.6%,自然增长率为4‰。 全乡南北长29公里,东西宽21公里,总面积400平方公里(折合60万亩,全乡人口密度平均为31人/平方公里。 【现行区划】 现在的学庄乡由原胡尖山乡并入学庄乡而成,辖15个行政村,140个村民小组,6个机关单位。有学校22所,其中完全小学3所,在校学生总数1972人,有17个党支部,372名党员。 【地形地貌】乡境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复杂,丘陵沟壑纵横,梁茆涧塬台坡等山区地类齐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海拔在1300——1900米之间,黄土层平均厚度70米。 【气候水文】学庄乡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别是:春暖快、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春风多、夏干旱、秋阴雨、冬严寒,日照充足,风沙频繁.干旱、霜冻、暴雨、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多。年平均降水量 300——40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 7、8、9月份,占到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平均气温7.9℃,极端最高气温39℃,极端最低气温-29.4℃,昼夜最大温差25℃。无霜期120—140 天。最大风力10级。 境内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而地表经流贫乏,水质较差。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分布不均,境内是八里河。红柳河、洛河三大水系的发源地。有杨伏井、营盘山、 汰庄等九座大中型水库,其中杨伏井、营盘山水库属省一类水库,始建于六十年代。 【资源优势】境内土地资源丰富,宜耕地11万亩(2002年税费改革核算耕地面积72177亩),林牧适宜地35万亩。 石油资源相对富集,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生物资源是学庄乡又一优势资源。以荞麦、玉米、葵花、洋芋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糜谷、油籽及其它小杂粮也有一定的种植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