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子梁乡位于县城东北十公里处,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4438户,16681口人,版图面积11.4万亩,其中耕地4.8万亩。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响亮地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出成绩、三年创一流”的创业阶段,出现了心奇、气顺、劲足、政通、人和、安定、团结、文明、富裕的新局面。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0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
镇子梁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茂粮丰,井河双配套,旱涝保丰收,素有“塞北乌克兰”之称。建国以来,一直是全县的产粮大乡之一。蔬菜种植在镇子梁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因特殊的气候、土质和地理环境,一向一无污染、无病虫害、质量好而闻名。主要特产有:东辉耀的西芹、城下庄的元白菜、东张寨的萝卜等。全乡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万多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产蔬菜3000多万公斤,已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镇子梁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朔蔚、左砂、应册三条公路穿境而过。元好问曾有诗赞应州曰:“半辈子东西俱有名,三岗四镇护金城。”其中三岗中的东坝岗就是先进的镇子梁,由此足见其自古以来在应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个行政村均距县城相邻,其中四个村直接与县城接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带动了工业、餐饮服务、修理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辖区内有全国闻名的老万炉业集团、大型玉米加工厂――玉雄淀粉交工有限责任公司,还有大型加油站8座,各种汽车修理厂、饭店等100多家,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致富产业链。
镇子梁乡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境内既有雄宏壮阔的龙首山生态旅游区,又有风光修理的龙潭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较多,并有大量的美丽的传说和历史遗址。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带领全乡人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古老的龙首山正续写着新的神话。全乡紧紧抓住建设全省生态畜牧基地、建设晋北旅游大县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艰苦奋斗三年,荒山封禁4000亩,荒山造林4000亩,退耕还林12000亩,造林16000亩,使龙首山初步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生态园林格局,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检查观摩,给予孤独的评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67万人 | ·应县旅游·应县特产·应县十大特产·应县十景·应县名人·应县 | 140622200 | 036000 | 0349 | 查看 镇子梁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金城镇 |
应县金城镇位于雁门关外大同盆地南端举世闻名的应县木塔脚下,地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辽金文化的发源地。大石、应凉、朔蔚三条主干公路线穿越境内。本镇南接世界佛教圣地五台山,东临北岳恒山悬空寺,北连大同煤海云岗石窟,西临全国最大的平朔露天煤矿,加之近年来,应县新建了与木塔相匹配的辽代一条街、广场和塔林公园,形成了一条高楼林立、花草香郁、景色别致、气候易人的靓丽风景线,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旅游圣地之一。 金城镇辖25个行政村,一个居民办事处,9个社区,总人口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非农业人口2.5万人。 全镇境内地势平坦,土地广阔,是应县工、商、贸的集散地,也是应县粮食及蔬菜基地之一。版图面积为14.8万亩,土地面积为8.3万亩,耕地面积5.8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4.5万亩,种植面积为5.7万亩,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山旦、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瓜类、油料等,尤其是日光温室大棚发展到200多个,蔬菜种植已形成规模,玉米、葵花已成增收的产业。特别是二OO四年畜牧业发展成为0,奶牛、鸡、猪、羊养殖迅猛上升,截止年底全镇共饲养奶牛4000头、鸡15万只、猪8500口、羊33000只,为社会提供了上千吨肉、奶、蛋,同时也使全镇人均收入大大增加。 全镇有25个村全部实现了“四通”,有4个大型的综和蔬菜交易批发市场。 全镇有19所农村小学、7所城镇小学、1所镇办中学,2所镇办卫生院,25所农村卫生所。 全镇乡镇企业有586个,年总产值达1.58亿元,实现利税679万元。 二OO四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16元。. |
南河种镇 |
南河种镇地处应县闻名山脚下,小石峪、茹越峪冲击扇地带,全镇辖26个行政村,3.6万口人,现有11万亩耕地。境内山川各半,土质肥沃,物产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紧紧抓住发展这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创新为目标,确立了“蔬菜强镇、畜牧富镇、生态兴镇、工业立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步伐,推动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002年,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8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460元。 经过几年来坚持不懈求发展,全镇各项工作呈现了方方面面争创一流的崭新局面。 蔬菜产业支柱。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省规模生产蔬菜区和晋北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总播种面积稳定到了6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蔬菜总产量1.4亿公斤。大路菜与精细菜的配套,夏季菜与淡季菜的衔接,主要菜种达26个之多,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产品远销全国26省70多个地市。以全国201家定点专业市场之一的南河种蔬菜批发市场为龙头,牵动各类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已建成大型预冷库3座,脱水蔬菜厂3家,成品加工厂2家,加工储藏能力达到了5000万公斤。围绕蔬菜流通应运而生的劳务、运输等种类服务业的季节性总收入达到了700万元。仅蔬菜产业一项,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元。 畜牧养殖强势壮大。以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建设为契机,全镇突出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畜牧养殖业。2002年,扶持壮大了“富康”、“华士达”2个奶牛养殖龙头,其中“富康”奶牛场奶牛饲养量已达135头,为全市个体奶户之最。培植发展了东崔庄、大穗稔2个奶牛专业村,建起了2个高标准挤奶站。2003年,借全县奶牛养殖招商之机,全镇已引进6000亩养殖园区的投资项目达8个,其中6个奶牛养殖场、1个草料加工厂、1个黄牛改良中心,总投入在3年内将达到1.6亿元。目前,全镇奶牛饲养量已达1300多头,以奶牛为主畜牧业正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
下社镇 |
村集镇之一。全镇共有15个行政村,20587口人,版图面积7.9万亩,耕地面积3.5万亩。境内交通便利,大石、朔蔚公路穿境而过;土地平坦肥沃,地下水源丰富,气候条件温和。自古以来,人杰地灵、商贾云集,是一个开放型的农村集镇。尤其是堡内七村相连,集中居住着12043口人,形成一条繁华的十里长街。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集镇焕发出新的生机,到处充满政通人和、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近年来,全镇围绕打造“平安下社、富裕下社、文明下社”的奋斗目标,以“抓调产,保稳定,促发展”为中心,大力实施“政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高标准小康镇的积极性。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大幅改善,基本实现园林化;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镇的立体种植模式独具一格,占到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以紫皮大蒜、架豆、萝卜等无公害蔬菜为代表的农业已形成规模,种植面积占全镇耕地的一半以上,冷贮业的兴起和大型蔬菜市场的建设,为我镇的蔬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业也蒸蒸日上;以红宝石为主的经济林业方兴未艾,农牧林三业的发展日渐合理。2005年全镇经济总收入达到一百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三千元。 全镇的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完善。教育体系在农村是一流的,小学全部达到教育部的验收标准,并建有全县仅有的职业高中。 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先后被省、市命名为经旗基层党组织、党建先进镇、社会治安先进集体、小康镇、政务公开先进集体、计生工作先进集体、平安乡镇等称号。. |
镇子梁乡 |
镇子梁乡位于县城东北十公里处,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4438户,16681口人,版图面积11.4万亩,其中耕地4.8万亩。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响亮地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出成绩、三年创一流”的创业阶段,出现了心奇、气顺、劲足、政通、人和、安定、团结、文明、富裕的新局面。2005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0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95元。 镇子梁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草茂粮丰,井河双配套,旱涝保丰收,素有“塞北乌克兰”之称。建国以来,一直是全县的产粮大乡之一。蔬菜种植在镇子梁乡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因特殊的气候、土质和地理环境,一向一无污染、无病虫害、质量好而闻名。主要特产有:东辉耀的西芹、城下庄的元白菜、东张寨的萝卜等。全乡蔬菜面积已发展到1万多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产蔬菜3000多万公斤,已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镇子梁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朔蔚、左砂、应册三条公路穿境而过。元好问曾有诗赞应州曰:“半辈子东西俱有名,三岗四镇护金城。”其中三岗中的东坝岗就是先进的镇子梁,由此足见其自古以来在应县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3个行政村均距县城相邻,其中四个村直接与县城接壤,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带动了工业、餐饮服务、修理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辖区内有全国闻名的老万炉业集团、大型玉米加工厂――玉雄淀粉交工有限责任公司,还有大型加油站8座,各种汽车修理厂、饭店等100多家,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致富产业链。 镇子梁乡积淀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境内既有雄宏壮阔的龙首山生态旅游区,又有风光修理的龙潭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较多,并有大量的美丽的传说和历史遗址。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带领全乡人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干事创业,古老的龙首山正续写着新的神话。全乡紧紧抓住建设全省生态畜牧基地、建设晋北旅游大县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艰苦奋斗三年,荒山封禁4000亩,荒山造林4000亩,退耕还林12000亩,造林16000亩,使龙首山初步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生态园林格局,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各级领导的检查观摩,给予孤独的评价。. |
义井乡 |
义井乡位于应县北部10公里处,是应县较大的乡镇之一。全乡有24个行政村,21490口人,耕地面积8万亩,版图面积196平方公里,境内依山傍水,人杰地灵,草茂林丰,山川映染,环境优美,应河路和鳖镇两条公路横穿而过。悠久的历史给义井人民留下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全乡到处充满政通人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近年来,全乡围绕"平安义井.富裕义井.文明义井"的奋斗目标,以"抓调产,保稳定,促发展"为中心,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以瓜菜为代表的农业已形成规模,大型农贸综合市场的建设,为我乡的蔬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业也蒸蒸日上。200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先后被市县命名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党建先进集体,科普文明乡,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计划生育"三为主"先进集体,党员科教工程示范乡,发展奶牛先进乡,精神文明乡,省科普宣传教育基地。. |
臧寨乡 |
臧寨乡象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塔乡大地的北端,她西依黄花岭,东临桑干河,北与怀仁接壤。全乡有28个行政村,6695户,24321人。 这里,土地广阔,是应县川区乡镇面积最大的乡。国土面积193.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万亩。 这里,交通方便:应同(应县到大同),左砂(左云到繁峙砂)公路贯穿全乡南北东西,乡村公路四通八达,全省南北交通大动脉大运高速公路贯穿境内,出口设在该乡马庄村。 这里是全县的产粮产糖(甜菜)大乡。正常年景全乡产粮5500----6000万公斤,产甜菜3000----4000多万吨。主要盛产玉米,葵花,黍谷等农作物。 这里是全县的畜牧大乡,现在千亩以上的牧草基地5个,千头奶牛养殖园区1个,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2个(长城园,桂香屠宰公司)。目前,全乡大牲畜存栏1.5万头,其中奶牛5000多头,羊存栏2.5万只,生猪出栏1.2万头,存栏1.4万头。 这里是全县最大的建材基地。现有大型轮窑十座,年产青砖2亿块。 由于土质好,加上传统技术与现代化机械作业,生产出的青砖色道纯正,棱角分明,坚硬耐压,十分受用户和建筑单位的欢迎,产品远销大同,朔州和应县的整个建筑市场。 这里是投资的热土。交通最方便,土地最广阔,人民最好客,水、路、电话全通。近年来,先后有27家外商前来投资兴办企业,引进外资1.5亿元,兴办起陶瓷、建材、煤洗、屠宰加工等大型龙头企业27个。. |
大黄巍乡 |
应县大黄巍乡位于县城西部10公里之处,全乡管辖20个行政村,3120户、12600口人,版图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2万亩,境内桑干河、黄水河纵贯全乡,属桑干河灌区。 全乡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葵花、甜菜、蔬菜、黍谷和山药,特别是葵花,葫油更是誉满同朔地区。奶牛已达到1000头以上,猪3000口,羊25000只,大型奶站2座,奶牛养殖场3个,养猪场2个。全乡交通便利,洗朔线横穿全乡,特别是从2003—2005年,有18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水泥(油)路,并有部分村实现了巷巷通通水泥路,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全乡土地广阔,除6.2万亩耕地以外,还有近3万亩荒地、盐碱地,因此对发展养殖业和为各种加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乡生态环境建设突飞猛进,从2001年开始,有近2万亩土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群众不仅得到了实惠,更主要的是黄河遍地、尘土飞扬的恶劣环境大大改善。 特色产业独树一帜,特别是郑庄村的铸造业在全乡首屈一指,目前产品已达30多个品种,畅销整个华北地区和山东省、陕西省。此外、煤炭转运站已达10多家,蓖麻加工业正在起步发展。 应县大黄巍乡热忱欢迎各位有识之士来投资建设,我们将为您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便利的条件,更加热情服务周到的态度,欢迎您来投资,欢迎您来考察。. |
杏寨乡 |
" 杏寨乡位于应县西南部,东与南河种镇接壤,北与大黄巍乡相连,西同山阴县-庄乡为邻,南和下马峪乡结伴。境内国土面积96.6km2,耕地84170亩,辖19个行政村,计有农户总户数4828户,全乡总人口18861人。素有应县西南“粮仓”和奶牛养殖“明珠”的美誉。全乡生态畜牧业发达,蔬菜业发展迅猛,玉米年平均种植面积3.76万亩。蔬菜面积达到1.7万亩,全乡创造农村经济总收入522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0元,各列全县前茅。 ". |
下马峪乡 |
下马峪乡号称翠微山脚下的一朵“奇葩”,位于应县西南方向25公里处,马岚峪冲积扇上。全乡版图面积1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万亩,现辖21个行政村,3600户,1.3万口人。,. |
南泉乡 |
南泉乡系革命老区,抗曰战争时期,区政府曾驻扎在我方。1960年成立南泉乡,文革时为南泉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南泉乡。2000年,乡镇撤并,原梨树坪乡东部十个行政村划归南泉乡,现辖有27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共有人口14667人。 南泉乡地处县城西南,距县城20公里,版图面积100 .5平方公里.南与繁峙县山区接搛,东北与南河种镇眦邻,西与下马峪乡相连,境内有山,有川,也有滩,既有终年气候凉爽的避暑胜地,又有稳产高产的肥田沃土,还有宜芪,宜林,宜草的辽阔坡地,幅员辽阔,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为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南泉乡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一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全乡经济和社会进入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4年,三项指标创历史:全产粮食总产17139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上到74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56元。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合理调整。四大特色农业基地(玉米制种,小辣椒种植,西瓜种植,黄芪产业)已初具规模,并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强势产业。以同朔水泥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建材业发展势头强劲,年实现产值400万元,为国家创税近300万元,全乡人民的居住环境和膳食结构得以较大改观。 本乡境内有南环公路横穿东西,与应广线相接,是直达朔州的捷径,应梨公路纵贯南北,是走出山门的要道,也是应县的南出口通道。两条主要干线在我乡境内全长30公里,全乡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油路),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全长70公里,成天有四辆大型客车定时往返县城与各村。交通十分便利。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实现了有线天线交汇,国际国内贯通的现代化立体交叉信息网,对外联系非常方便。各类商品服务网点星罗棋布。农副产品集散地点缀其间,极大地方便了全乡群众。文化教育欣欣向荣,经过两年来的艰苦努力,全乡中小学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具有乡土气息的民间小戏为群众带来了喜闻乐同的节目,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旅游资源底蕴丰厚,开发远景可观。历史文化遗址王十万洞遗址恢复重建闻名遐迩的龙王观,即将开发恢复的六郎城,将成为应县南山脚下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 |
大临河乡 |
大临河乡位于应县城东16公里处,南临翠微山,北依龙首山,东邻浑源县,西接下社镇,全乡辖有33个行政村6694户26200口人,国土面积27.3万亩,耕地面积10万亩。 大临河乡的自然条件概括地讲叫做:南北有山,中间是川,浑河贯穿,河旁有滩。自然资源的综合性、多样性使产业结构既有相对的同一性,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南北两坡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农业生产条件先天不足,农产品以马铃薯、糜黍、豆类等为主。尤以四联社黍子、羊肉、王家窑大葱、北楼峪黄芪最为出名。特别是两坡宜林宜芪面积达1万多亩,通过退耕还林、飞播造林、水保治理,未来将会成为两道绿色的生态屏障。两山所夹的平川地带土地开阔,其间360眼机井星罗棋布,280公里防渗渠纵横交错,发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并已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以马铃薯、脱水萝卜、青椒、架豆为主导的蔬菜产业。特别是罗庄蔬菜市场、大临河农贸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市场功能、规范交易行为,外销量逐年增加,全乡初步形成了以两大市场为龙头、以5万亩蔬菜基地为龙身、其它各类相关产业为龙尾的龙型经济格局。200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0元,其中蔬菜业收入占到了农村经济总收入的40%以上。 大临河乡交通便利、朔蔚线、镇韩线、双东线三条为主干线境内总里程60公里横贯全乡东西,是全乡交通的大动脉、郝罗线,通乡(村)水泥路形成了肋字形骨架,促进了全乡人流、物流的迅速发展。通讯事业日新月异,现在全乡装机总容量2100部。交通和通讯事业,形成了由地面到空间、四通八达、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与物流网络,并已转化为经济优势,年销各类农副产品2亿多斤。 “十一五”期间,大临河乡将继续围绕建设“蔬菜名乡、生态大乡、畜牧强乡”的奋斗目标,按照“井区种菜粮、山区养牛羊、河滩种牧草、畜牧做文章、土豆产业化、山川一起上、退耕还林草,建设生态乡”的调产思路,以“-”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白马石乡 |
夏集明初形成,清道光(1854年)始名南程、肖陵,后改称夏集。历代民风淳朴、人文荟萃,境内物产富铙、 风景秀丽,是高邮、宝应、兴化三县(市)结合部的经济文化中心。镇内建有古刹东岳庙、潼口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庙会,据传始于明末,期间客商齐聚,商贾云集。 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智慧的夏集人民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个体私营经济多元化发展的经济格局。全镇科教、文卫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投资环境不断改善,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夏集镇-黄才堂、镇长夏维善和夏集人民愿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与前来投资兴业的海内外客商共铸辉煌,共绘美好蓝图。 宝应县夏集镇是苏中里下河地区的“鱼米之乡”,位于东经119°06′32″,北纬33°06′58″,属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有明显的亚热带海洋季风型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14.4℃。东与兴化接壤,西与京杭大运河、淮江公路相连;南与高邮一衣带水,北连盐金国防公路,为兴化、高邮、宝应三县交汇处,境内外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界临沙公路横贯全镇东西,-穿境而过,并在镇域内设有出入口。2000年初行政区划调整,夏集镇与邻近的郭桥、子婴河两乡镇“合三为一”,现辖1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人口6.4万,总面积124.5平方公里,拥有水面1万亩,耕地10.2万亩。2002年全镇工农业产值达2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县前列,为宝应县的工业重镇、农业大镇、新型示范集镇。 夏集,民风纯朴,人杰地灵,物产丰富。聪慧、诚实、热情、善良的夏集人以文明、开放、安全、美丽的人文环境为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夏集成为投资者创业的极佳去处。夏集人愿与海内外有识之士携手合作,共创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