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玉县新城镇地处县城所在地,109国道贯穿东西,虎山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四大集镇之一,全镇国土总面积172平方公里,基中:耕地面积37000亩,森林覆盖充达57%,境内的大南山、小南山、双山夹山、贾家窑山等五座山环镇,素有“山川秀美、绿树成荫、粮丰草盛”之美称,具有“独特的地貌、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优越的区位”之优势。是全县特色生态旅游胜地之名镇。全镇辖2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0786户,37856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4000人,共有党组织29个,党员586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忠实践行“三个人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0元。
生态治理持续推进。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建设的政策机遇,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生态造林等政策,大做生态建设文章,全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5.8万亩。为我县特色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畜牧经济蓬勃发展。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维护了我镇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畜牧业发展,大畜发展到4100头,奶牛2100头,羊49600只,各类养殖大户161户,农民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
招商引资渐入佳境。“按照敞开镇门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提升品位,繁荣集镇促进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资5000万元,完成了县城周边村庄拆迁改造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了福玉苑、滨河苑、新城住宅楼、园丁住宅小区和馒头庄临街住宅等楼群建设。在此基础上,引进了“晋玉”源油脂公司,玉林建材有限公司等30多个项目安家落户。
城郊经济欣欣向荣。依托国道之势,广泛搭建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输出劳务1200名,大力发展商饮服务、修理加工、建材等各类民营摊点860家,极大繁荣了我镇经济。.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72平方公里 | 140623100 | 036000 | 0349 | 查看 新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新城镇 |
右玉县新城镇地处县城所在地,109国道贯穿东西,虎山公路纵贯南北,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县四大集镇之一,全镇国土总面积172平方公里,基中:耕地面积37000亩,森林覆盖充达57%,境内的大南山、小南山、双山夹山、贾家窑山等五座山环镇,素有“山川秀美、绿树成荫、粮丰草盛”之美称,具有“独特的地貌、良好的生态、凉爽的气候、优越的区位”之优势。是全县特色生态旅游胜地之名镇。全镇辖26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0786户,37856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4000人,共有党组织29个,党员586名。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忠实践行“三个人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全县工作大局,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005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0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90元。 生态治理持续推进。抓住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建设的政策机遇,按照国家退耕还林,生态造林等政策,大做生态建设文章,全镇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5.8万亩。为我县特色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畜牧经济蓬勃发展。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不仅维护了我镇的生态环境,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畜牧业发展,大畜发展到4100头,奶牛2100头,羊49600只,各类养殖大户161户,农民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70%以上。 招商引资渐入佳境。“按照敞开镇门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提升品位,繁荣集镇促进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资5000万元,完成了县城周边村庄拆迁改造面积1.2万平方米,新建了福玉苑、滨河苑、新城住宅楼、园丁住宅小区和馒头庄临街住宅等楼群建设。在此基础上,引进了“晋玉”源油脂公司,玉林建材有限公司等30多个项目安家落户。 城郊经济欣欣向荣。依托国道之势,广泛搭建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输出劳务1200名,大力发展商饮服务、修理加工、建材等各类民营摊点860家,极大繁荣了我镇经济。. |
右卫镇 |
右卫镇位于右玉县西北部,距县城25公里,北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接壤,曾是朔平府治所在地和右玉县人民政府驻地,现为右玉县四大建制镇之一,是山西省的北大门。镇内辖37个行政村,50个自然村,全镇人口为13763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1570人。全镇总土地面积为37.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为7.5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7%。 全镇种植业主要以土豆、玉米、小杂粮为主,畜牧业以羊、奶牛为主。2005年,全镇共种植高产高效作物4.2万亩。其中,优质土豆2.5万亩,高产玉米1.2万亩,饲料玉米5000亩。仅此一项,全镇增收2470万元,人均增收795元。截止2005底,全镇纯种奶牛养殖量已达到900多头,羊发展数达到了80120只,牛的存栏数达到了4300多头。 全镇辖区内建有以土豆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祥凤薯业公司,和现代化高标准养殖园区——山西三源绿缘奶牛养殖有限公司。全镇范围内的种植草玉米大部分为此公司收购。 全镇辖区内矿产资源主要为大理石,并在红旗口工业园区内引资兴建了源泰大理石厂,加工生产“大花白”、玄武岩等大理石系列产品。该厂的建成投产还吸收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全镇农民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686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980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08元。. |
威远镇 |
威远镇位于右玉县西南部,距县城10公里,西临平鲁区凤凰城镇,北与杨千河乡、丁家窑乡接壤,南与高家堡乡接壤,东临新城镇,辖32个行政村、2563户、1.16万口人,总土地面积38.7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8.3万亩,土地广阔,地势平坦,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纯农业大镇,是右玉县四大建制镇之一。 全镇境内水资源丰富,苍头河干流穿境而过,有全县最大水库—常门铺水库。全镇农业优势较强,是全县瓜菜、苗木、小杂粮、马铃薯重要的生产基地。境内石材资源丰富,现有8家石料开采加工厂,开采加工各种规格的石料,年生产能力100万方。境内呈“一线、两区、三带”生态绿化网。交通发达,有109国道和通乡油路两条骨干道路,32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村村通电话,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0%; 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为37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60元。 2001年,被0朔州市委评为“六好乡镇党委”;2002年,被朔州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2003年,先后被右玉县政府、朔州市政府、朔州市委评为“村通水泥路先进集体”、“公路建设先进单位”和“农业综合开发先进镇”;2004年,先后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村务公开先进集体”和“市级文明单位”;2005年,先后被右玉县委、朔州市科技局以及市委、市政府评为“红旗单位”、“科技创新示范镇”和“计划生育先进镇”。. |
元堡子镇 |
元堡子镇位于右玉县最南部,与山阴、左云、平鲁三县接壤。全镇总土地面积21.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81万亩,共辖14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1800户,8080口人。 全镇矿产资源丰富,交通条件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右玉县工矿企业相对集中的一个乡镇,也是全县优势独具,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乡镇之一。境内有丰富的原煤、石灰石、铁矿石等自然资源,原煤储量高达34亿吨。虎山公路纵贯南北,董西、元左公路横穿东西,元元公路紧接相连,为全县的“南大门”。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实施了“南工北牧”战略,找准了元堡子镇发展的根本途径。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营造环境。全镇共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14个村村通水泥路34.1公里,农村交通状况得到根本改善;25个村通了电话,入户率达70%;4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0%;新建了红寺洼、董半川两个移民村,搬迁移民205户,1195口人。2005年,投资205万元新建了镇政府办公大楼,改善了办公条件。 其次,以煤炭为产业龙头,外引内联,完成了所辖教场坪、吐儿水、平顶梁三座煤矿的改制。先后引进了同煤集团、东易集团等大型煤炭企业,吸引外资9000多万元,做大做强了煤炭产业。同时,对煤炭进行深加工。引进资金1500万元,建起了洗煤厂,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同煤集团54公里运煤铁路专线项目落户我镇,填补了右玉历史上无铁路的空白。 第三,依托资源优势,在大力发展运输业和增加劳务输出上做文章。近年来,通过组建运输专业队等多种形式,全镇共拥有各类运输车辆1500多部,大型客运车辆6部,小型客运输车辆31部。累计输出劳力1200余人。2005年全镇运输业收入达到1323万元,劳务输出收入达到240万元。 第四,以国家退耕还林为契机,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0285亩,引种甘草13400亩,种植多年生牧草1100亩。到2005年底,全镇羊的饲养量达到2.4万只,黄牛改良从无到有,奶牛饲养量达到200多头;种植业结构明显优化。 2005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8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960元,畜牧业成为全镇北部村庄的支柱产业。. |
牛心堡乡 |
牛心乡位于右玉县东境9公里处,东与左云接壤,北邻李达窑乡,西接右卫镇,南连新城镇。总土地面积28.9万亩,下辖22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1817户,6816口人。乡政府驻牛心堡(牛心堡位于牛心山北麓,并在明朝修筑堡子并名)。 该乡地处黄土丘陵缓坡区,北部欧村河由东向西流贯,南部牛心河由东向西流贯,中部由老龙山、卧羊山、老老山、团山、巴掌山山脉连贯东西,海拨高度1500—1900米之间,岩石裸露,山体由三棱柱石形成,盖土极薄,坡度较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全乡由以农为主向以牧为主转变。现主要农作物为土豆和葫麻,饲草为紫花苜蓿、草玉米、野莞豆。全乡现有耕地5.95万亩,其中草地1.104万亩,每年种植土豆约1.5万亩,葫麻约1.5万亩。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1014万公斤,油料总产58万公斤。随着绵羊改良和黄牛改良工程的实施,全乡母羊存栏达23100只,母牛存栏达1895头,并有养羊50只以上的规模户138户,牛50头以上规模户2户,现规模养殖正快速发展。现乡境内有石料厂3座,年产石料可达35万方。农村经济总收入3178万元,人均纯收入1650元。全乡森林覆盖面积74.7 平方公里,四旁植树89万株,森林覆盖率达38.5%,绿化率为41.4%。 随着村村通工程实施,全乡6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新右线从牛心乡中部南北贯穿,并与虎山线相接,境内道路纵横交错,交通便利。有移动基站3座、联通基站2座,通网通有线电话村8个、无线电话村16个,全乡信息畅通。 随着右玉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乡也正打造牛心山和石炮沟两个旅游景点。牛心山海拨1604.5米,山的西北由牛心河环绕,周长5.5公里。山上原有文昌阁、玉皇殿,均建于明代,现已拆除,遗址尚存。山顶平底园,为玄武岩孤山,山的左右开黑白二峡,冬不积雪,夏不生草,似若牛心,殊为灵异,为右玉衡阳十景之一,名“牛心孕璞”;石炮沟有水库、松树、柳树、果树、杏树、葡萄树、杨树等树种,夏季花、草、树、果香气四溢,沁人心脾,令人陶醉,观赏者仿佛置身于世外桃园,其乐无穷。. |
白头里乡 |
" 右玉县白头里乡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东与左云县接壤,西与高家堡乡,南与元堡子镇,北与新城镇相连。“山和公路”过境。总土地面积22.98万亩,其中耕地4.85万亩。辖19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1300户,5169口人。全乡设21个党支部,党员286名。 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全乡已由过去纯农业经济转变为现在的生态畜牧业、高优种植业和民营企业多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全乡现有奶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奶站、优种养殖场各一处,为全乡养殖方式改革,畜牧改良发挥示范推动作用。2005年,全乡完成退耕还林1万亩,种植多年生牧草1.5万亩;羊存栏数达到2.5万只,奶牛发展到130头;全乡粮食总产670万公斤,油料总产135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1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5元,其中畜牧业人均纯收入8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43%,居全县中等水平。 全乡80%的村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四网”覆盖率达90%,去年完成了乡政府改扩建工程和乡计生服务所、司法所、19个行政村村级计生服务所、5个村委会阵地建设等工程。 全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及社会救助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
高家堡乡 |
高家堡乡地处右玉县西南部,距县城26公里,东北与白头里乡、威远镇相邻,西南分别与平鲁县、山阴县、元堡镇接壤,总土地面积37.88万亩,总耕地面积为8.7万亩,85%的耕地为坡梁地。全乡共有34个自然村,设31个行政村、2522户、10671口人,设22个党支部、党员478名。 高家堡乡地形属典型的石灰岩质区,山多沟深,森林覆盖率低,植被稀疏,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无霜期仅为100天,年均降雨量400毫米左右,严重缺水,人畜饮水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近年来,全乡以建设生态畜牧强乡为目标,大面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牧战略,累计造林种草12万亩。其中,荒山造林26000亩,水保工程造林5000亩,日援、德援项目工程造林2100亩,首都水资源项目造林20000亩,退耕还林、还草7500亩,道路、村庄绿化5万株。 全乡境内油路、水泥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建有大批民营企业和厂矿企业。目前,效益好的企业有:玉岭山煤矿、兴隆石料厂、聚鑫金属镁厂、布村石料厂、乡办预制厂等。另外,全乡还有油料、小杂粮、豆制品加工作坊46处,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全乡林草种植力度的加大和生态环境改变,使得畜牧业迅速发展壮大。截止2005年底,羊发展到了29600只,牛1654头,猪2100头,100只羊以上大户50户,30头牛以上大户5户。近几年,随着家养边鸡、土种鸡市场需求量的增大,养鸡业发展很快,目前,户均养鸡达5只多。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30元,其中,畜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8%以上。. |
丁家窑乡 |
丁家窑乡位于右玉县西部,距县城约38公里,西与内蒙古和林格尔接壤,南与平鲁区为邻,北接本县杨千河乡,东邻威远镇。全乡总土地面积约23.2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9万亩,现有12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887户、3449口人。 全乡为典型的半农半牧乡。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全乡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农作物主要以小杂粮为主,兼植土豆、葵花、玉米和葫麻。 全乡自然草坡丰富,小泉小水充足,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以畜牧强乡、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发展畜牧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品种改良,基本实现了养羊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全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硅线石、石灰石、硅石、铁矿石、大理石。近年来,全乡上下积极开展了招商引资活动。目前已引进福建投资商,开发尖山大理石,前期工作现已全面开展。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380万斤,油料总产180万斤,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8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3元。. |
杨千河乡 |
杨千河乡地处右玉县西北边缘,距县城35公里,西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毗邻,东、北与右卫镇相邻,南与威远镇相接。全乡地形西高东低,西部环山,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多丘岭地带,总面积为25.2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占4.67万亩,辖17个行政村,共907户,3662口人。 杨千河乡是纯农业乡。近年来,在生态建设上,累计完成植树造林2.8万亩,其中退耕造林1.2万亩,其它项目造林1.6万亩;在畜牧业发展上,2005年底,全乡羊发展到23140只,母羊存栏数达到11570只,牛的发展数为2140头,母牛存栏数为1860头,奶牛饲养量达到104头,并建有标准化奶站1座;在牧草种植上,到2005年底,累计种植多年生紫花苜蓿5000亩,每年种植当年生牧草1万亩,并村村配置了青贮窑;在道路交通建设上,全乡共完成通村水泥路24公里,基本解决了全乡行路难的问题;在移民并村上,作为今年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金牛庄移民村,已接受移民78户409人,基本解决了移民的生活问题;在网络建设方面,全乡建起移动基站2座,为12个村架设开通了有线电话。 2005年,全乡粮食总产270万公斤,其中油料总产23万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10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0元,其中畜牧业人均收入880元。 同时,全乡以创建平安乡村为目标,加强了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秩序明显好转。连续多年,全乡没有发生一起违法案件。. |
李达窑乡 |
李达窑乡位于右玉县东北端,古长城脚下。北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凉城县毗邻,西连右卫镇和杀虎口古文化旅游区,南与牛心乡接壤,东邻左云县。全乡总土地面积34.1万亩,其中耕地面积5.8万亩。共辖36个行政村,42个自然村,共有2716户,10632口人。-河自中部东西向纵贯全境,平均海拨1500米以上,境东南曹家山海拨1950米,为全县最高峰。 李达窑乡生态旅游资源、石材资源、风力资源比较丰富。全乡现有森林面积1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质地优良的玄武岩遍布全乡,储量大、易开采、易加工;风能资源位居全省前列,是一块急待开发的“宝地”,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李达窑乡立足实际,发挥优势,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全乡“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实现了新突破,开创了新局面。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实施了村通水泥(油)路,“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乡交通、通讯、工农业用电、用水条件实现了根本改变。2003年以来,全乡新增基本农田1100亩;新增水泥(油)路76公里;新增农用运输车辆1200辆,中小型客运车辆10辆;通电话村达到32个,覆盖了90%的村庄;安装有线电视的村达到11个,72%的村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通自来水的村达到26个,占72%;建起了应洲湾移民新村,搬迁移民13个村、286户、931口人;新建了乡政府机关大院、计生服务所和人口文化大院。 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突破。近年来,连续多年进行省级优质杂粮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突出发展以莜麦、杂豆、荞麦、土豆为主的小杂粮生产,全力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做大做精杂粮产业。年杂粮种植面积达4.5万亩,年产量达450万公斤。不仅实现了杂粮品种更新换代,而且通过了国家农业部优质杂粮原产地保护认证,成为了晋西北地区有名的优质“杂粮之乡”和全省重要的优质杂粮主产区。 生态畜牧经济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充分发挥当地山大坡多,自然牧坡广阔,水草丰美的独特优势,发展奶牛养殖和优种肉牛、肉羊生产,加强牧草基地建设、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近年来,全乡累计退耕还林近5000亩,工程造林2.1万亩,种植多年生牧草1.2万亩,年种植当年生牧草1.5万亩,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