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据《镇原县志》记载:《魏书》初于高平置高平镇改太平群,后改为高郡领朝那等县,今邑东太平镇犹存其名。
太平乡位于镇原县东部,土地面积201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26575人。
太平乡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文史遗址较多,有万佛洞遗址,古脊椎动物化石(俗称龙骨)。历代书画人才辈出,作品珍藏丰富。民间社火、刺绣艺术都较为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农村形成了杏果、黄花、烤烟、畜禽系列开发的格局。全乡杏干年产量24吨,杏仁20吨。黄花菜品质优良,栽植面积1.2万亩。烟叶色黄味浓,是全县主要的烟叶生产基础地之一。养殖、加工业等已初具规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201平方公里 | 621027106 | 745000 | 0934 | 查看 太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俭边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俭边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兰庙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兰庙村谷歌卫星地图 |
席兰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席兰村谷歌卫星地图 |
枣林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枣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柴庄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柴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慕坪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慕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老庄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老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塬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大塬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丁岘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丁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南庄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南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何湾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何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上城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上城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柳咀村 | ·镇原县旅游·镇原县特产·镇原县十大特产·镇原县十景·镇原县 | 0 |
---- |
查看 柳咀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据《镇原县志》记载,曾为原州、临泾县、镇原州的驻地。 城关镇为镇原县城所在地,茹河流经全镇川区十村。辖14个行政村,33518人。土地面积136平方公里,耕地6.7万亩,可灌耕地8965亩。 农业生产小麦、玉米、高梁、糜谷、豆类等。经济作物有烤烟、黄花、瓜类、蔬菜等。 文教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有各类学校28所,各村设有医疗站。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曾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的表彰奖励。现有乡镇企业544户,从业人员2823人,总产值达到6718万元。以西街密饯厂为龙头的17户杏制品工业企业已形成优势,年创利润633万元,缴纳税金80万元。 境内有潜水和隋代所建石佛寺。. |
屯字镇 |
据传,屯字集所在地形象“屯”字故得名屯字镇。 屯字位于镇县东南,距县城25公里。眉肖公路横穿境内,交通方便。总面积12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1万亩。辖14个行政村,27880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屯字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屯字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1998年工农业产值达5717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159万公斤,农民人均收入1284元。果园建设已形成规模,累计面积达1.1万亩,年产果品3500吨以上。1997年新修了占地53亩的综合农贸市场,可容纳固定摊位2000多个,年销售额达1600万元,年创利税11万元。 近年来,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镇文化站为 地级达标站和省级示范站。校容校舍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村村设有医疗站,镇中心医院已达成一等甲级医院标准。 屯字镇1996年、1997年连续两年被地县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1998年被地和地位树立为“地级文明乡镇”。. |
孟坝镇 |
孟坝,据传说该镇建于清初。当时有一姓孟的人持意做得兴隆,该镇的集市贸易被他一家独霸,人称孟霸,后依此而得名。 孟坝镇位于镇原县西部。辖17个行政村,37057人。土地面积235平方公里,耕地12。87万亩。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孟坝镇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逐步形成了“南烟北果带路、中部畜禽先行,川区瓜菜示范、全镇黄花迈步”多业并举、多种经营的经济发展格局。同时,把农田、流域治理、小水利建设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主力工程来抓,1998年累计有梯条田9.33万亩,人均2.56亩;小水利工程6926处,户均0.9处;流域造林完成3.43万亩。. |
三岔镇 |
三岔,地处安家川河,白家川二水汇合处的浦河源头北岸,故取名三岔。 三岔镇位于镇原县北部,距县城84公里。辖13个行政村,1.7万人。土地面积240平方公里,耕地9.56万亩。 农业主产小麦、玉米、糜谷、高梁、洋芋等,农村经济形成了杏果、黄花、烤烟、油料、畜牧等系列开发的新格局。 1935年10月10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率领中央红军长征驻此地。刘志丹同志派陕北红军在此迎中央红军,并给毛主席送来了他的亲笔信。是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最早接头的地方。. |
平泉镇 |
平泉塬上很早以前有一水泉,故取名平泉。 平泉镇地处五指原之首,辖14个行政村,2882人。土地面积145平方公里,耕地8.65万亩。 镇党委以“抓党建、促经济,科技兴农,实干兴镇”为宗旨,推广农作物地膜覆盖等技术,修建日光温室大棚18万亩,全镇人均产粮达到670公斤。大力发展养殖业,现有规模养畜56户,养猪162户,养鸡场15处,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元。商贸流通日趋繁荣,现有集体企业3个,私营企业5个。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很大发展,已被省列入小城镇建设示范乡之一。 平泉镇历史悠久,文化、交通较发达,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四.八”古会誉满泾渭。1935年8月徐海东同志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平泉镇,随后顺利到达陕北。. |
开边镇 |
开边,据《镇原县志》记载 :“宋时设有开边岩,开边者,开拓边疆也”,故此得名。 开边乡位于镇原县西部,距县城20公里,地形较为复杂,山、川、原兼有。辖11个行政村,21285人。土地面积149平方公里,耕地7.36万亩,其中川地1.07万亩。 该乡水利资源较丰富。茹河自西向东横穿贯全境,两岸建有东风渠,解放渠;有机井18眼,大口井11眼,提灌站40处,塘坝6处。水渠萦回,衔接成网,可灌溉万亩粮田。 农业主产小麦、玉米、高梁、糜谷、豆类、荞麦等,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烤烟、大麻、蔡花、茴香等。近年不来,全面推推行科技兴农战略,发展粮经型,果业型带田规模种植,高产高效,富民富乡。. |
太平镇 |
太平,据《镇原县志》记载:《魏书》初于高平置高平镇改太平群,后改为高郡领朝那等县,今邑东太平镇犹存其名。 太平乡位于镇原县东部,土地面积201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26575人。 太平乡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境内文史遗址较多,有万佛洞遗址,古脊椎动物化石(俗称龙骨)。历代书画人才辈出,作品珍藏丰富。民间社火、刺绣艺术都较为流行。 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农村形成了杏果、黄花、烤烟、畜禽系列开发的格局。全乡杏干年产量24吨,杏仁20吨。黄花菜品质优良,栽植面积1.2万亩。烟叶色黄味浓,是全县主要的烟叶生产基础地之一。养殖、加工业等已初具规模。. |
临泾镇 |
临泾,据《镇原县志》记载:因临近泾河,取名临泾。 临泾镇位于甘肃省镇原县城东北部,境内半山半塬,属黄土高塬沟壑区,地势自西向东倾斜,东西长约22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临泾镇总土地面积28.02万亩,耕地面积9.46万亩。平均海拨1302.9米。属北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9℃,无霜期150天,年降雨量400至500毫米。土特产品种类繁多,黄花菜享誉五洲。临泾镇地处王符故里,文化名人辈出不穷,《潜夫论》蜚声中外,北魏灵太后,治国清明,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 临泾镇共辖14个行政村,114个自然村,12个乡直单位,总农户8188户,其中农业人口36299人。临泾镇已形成“三纵两横”的道路网络,临泾镇14个村全部通电、通邮、通电话、通公路,拥有固定电话(移动)17768部。临泾镇共有学校23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20所,幼儿园1所,教师278人,在校学生511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5%,拥有卫生所14所,医生18人,病床数72张。2007年年底,临泾镇共有各种经济类型企业669个,工业总产值16285万元,粮食总产量18973吨,油料产量1238吨,年末羊存栏3725只,大家畜存栏7354头,农业总产值84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20万元,乡财政一般预处收入14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临泾镇有机动车辆2598辆,其中汽车36辆,农用车2562辆。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25元。名优特产有杏、黄花、刺绣、剪纸、书法、绘画。 临泾属典型的农业大乡,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优越。但由于受资源限制,工业发展无明显优势,到90年代初期,群众生活相当贫穷。从90年代初开始,临泾把烤烟作为支柱产业大发展、快发展。到1996年、1997年栽植面积达到万亩以上,成为当时全县唯一的万亩乡镇,收入达到2000万元左右,户均2500元,仅此一项收入占到当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90年后期,由于受市场影响,烟叶生产一度受损,乡党委、政府瞅准市场,积极调整思路,果断提出发展“黄花、杏子、草畜”三大产业。到2004年,临泾镇黄花累计留存面积达到了3.2万亩,果树栽植面积达到1.24万亩,与镇原县新一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联姻,建成镇原县第一个农业产业化杏子栽植示范园;养殖业也得到长足发展,实现了万头牛乡镇目标。 2004年初,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按照“市场引导、农民自愿、政府推动、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政策,适时提出发展“苹果、草畜、瓜菜、劳务”四大产业,稳步经营黄花、杏子的产业发展思路,并倾注全力,狠抓落实。苹果产业坚持优质高效、以点带面,共新栽各类果树1.48万亩,其中苹果7200亩,建成桃园、十里墩千亩苹果示范园;草畜产业按照“小群体、大规模”发展思路,重点发展舍饲圈养和暖棚养殖,建成了沟圈、良韩两个千头规模养牛示范村,沟圈恒兴,祁焦两个年出栏500头的标准化养殖厂,带动临泾镇新建暖棚860座,规模养殖户755户,种植多年生牧草2.42万亩,大家畜存栏量13364头,其中牛9300头,出栏数5600头,2007年人均畜牧业收入58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31%;瓜菜生产由农户种植自用型向规模发展经济型转变,年均种植5000亩以上,收入500万元左右,户均600元;劳务产业由过去的农户自发外出务工向政府组织输转方向迈进,通过引导培训、政府组织、职介输转,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务工收入逐步提高,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2007年,务工人数达到1万人(次),收入6000万元,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由2001年15%提高到2007年的45%以上。通过这些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发培育、壮大发展,不但调优了经济结构,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经济社会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崭新阶段。 素有“文化之乡”美称的镇原县临泾镇,组织乡村妇女,积极开发剪纸、刺绣新产品。临泾镇香包刺绣能手罗桂霞,在历届香包节上收入达万元,在她的带动下,临泾镇家家户户绣香包。罗桂霞1985年就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巧手,由她设计制作的“老虎枕头”、“鸳鸯戏水”、“春姑娘”、“龙凤呈祥”、“奥运福娃”等300多个品种的香包,既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深受当地妇女和外地客商的喜爱。在她的带动下,临泾镇涌现出了贺彩霞、许改莲、张爱绒、贾有玲、任小艳等一大批香包刺绣能手。临泾镇从2007年11月份开始,积极发挥香包、刺绣能手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农村妇女全力迎战香包节。已形成个体门店5处,制作成品1.3万多件。 |
新城镇 |
新城,据《镇原县》记载,宋代原州(今镇原)所辖二县(新城、柳泉),以古置得名。 新城乡土地面积178平方公里,耕地9。48万亩,辖12个行政村,25700人。 近年来,新城乡党委、政府历届领导班子不断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带领群众奔小康,使农村经济呈蓬勃发展喜人景象。利用眉肖公路交通便利优势,招资引商,开发新项目达建办以镇原磷肥厂为骨干的乡办、村办、联办及个体企业546家,工业总产值达6255万元。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建成各灯集雨节灌工程8372处,推广了滴水渗灌技术,改善了生产条件,并修建人饮工程一处,辐射了本乡7个行政村,解决了畜饮水困难。畜牧业已形成规模,养殖户达335户,大家畜存栏10660头,牧业产值630万元,牧业人均收入310元。. |
上肖镇 |
上肖,自古以来,以泾川荔堡为基准,按路程下七里有下肖,上八里有上肖,由此而得名。 上肖乡地处镇原县东南部,面积162平方公里,耕地7.29万亩,辖13个行政村,32752人。 上肖乡人口众多,地势平坦,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来为镇原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实现了整乡脱贫,已成为全县小康建设示范乡。烤烟、杏果、药材、畜牧、瓜菜、油料、黄花已成为 主柱产业,逐步迈上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道路。依靠丰富的农业资源,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一批杏制品加工、建材、规模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格局。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拥有地级小康达标文化站一处,“普九”工程也受到省、地、县各级表彰。. |
南川乡 |
南川,由于地处县城南部的洪河川道,故命名为南川。 南川乡地处镇原县以南10公里处,辖12个行政村,21112人。该乡上一个雨养农业乡,耕地面积7.82万亩,山、川、原地兼有。 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农业结构主调整,把支柱产业开 发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首先以烤烟行产为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其次以林果工程为长远目标常抓不懈,至1998年底累计建成果园面积4800 亩。同时在川区利用有利的灌溉条件大力发展优质蔬菜基地,建塑料大棚102座,面积20.40亩;原区以地膜粮食作物为中心,推广地膜小麦3400亩、地膜黄豆2400亩、地膜玉米7500亩;山区以烤烟、药材等经济作物为主。面对严峻的干旱困扰,大兴小水利建设,近年来完成上庄人饮工程一处,并在山原川完成各种小水利工程4900处。以科技为指导,普及推广适用新技术。全乡拥有农业技术人员162人,科技示范户280户,为全乡的科技兴农奠定了基础。. |
新集乡 |
新集,1949年在集家土瓜新世界设集镇,故起名新集。 新集乡位于镇原县东北部,属黄土地高原残原沟壑区。面积129.26平方公里,耕地5.61万亩。辖9个行政村,11767人。境内石油资源丰富,是长庆石油勘探局在镇原的重点产油区。 全乡以农业为主,主产小麦、玉米、糜谷、豆类、洋芋等农作物和油料、瓜菜、烤烟、黄花菜、药材等经济作物。杏、苹果、花椒、羊毛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改善环境,治旱兴农,大的高不流域治理、平均整地、集雨蓄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走农副并举的路子。 1935年8月徐海东同志率领红军二十军五军长征经过新人集,随后到达陕北。. |
方山乡 |
方山,据《镇原县志》 记载 :镇原、环县之界,有两座方形的山,大者为大方山,小才为小方山,以此取名为方山。 方山乡位于镇 原县北部60公里处的蒲河北岸。东连新集乡,南接孟南坝镇,西邻三岔镇,北濒环县吴城子乡。土地面积198平方公里,耕地7.35万为亩,辖13个行政村,13237人。 该乡纯属丘陵沟壑区,山峦起伏,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500米左右,兰宜公路横穿境内18公里,交通较方便。气候干燥,温差较大,冬干少雪,春早多风,无霜期150天左右。 农业生产小麦、玉米、 高梁、洋芋、糜谷、豆类等。近年来,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98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4.6万公斤,人均产量546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元。. |
殷家城乡 |
相传古时在此修有城堡,且居殷姓人家,由此得名殷家城。 殷家城乡位于镇原县西北方向约130公里处,属全区14个特困乡之一。辖10个行政村,7377人,土地面积217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 近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社会各项事业都有了很大发展变化,乡镇府筹集50万元修建了全乡第一幢楼房——殷家城中学教学楼;集资10万元开通程控电话;投资8万元修建改造机关上水工程;改造整修县乡道路、新修乡村道路,实现了村村通汽车。199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完成18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5元,人均产粮达到460公斤 。畜牧业已成为该乡支柱产业,占总收入的36%。大家畜存5570头,户均3.5头,出栏2120头,收入105万元;羊存栏11720只,户均7.3只,出栏7980只,收入139万元。. |
马渠乡 |
马渠,古时此地有一渠道,相传经同者贩马在此设有马店,故取名马渠。 马渠乡位于镇压原县西北部。土地面积157平方公里,耕地7.93万亩。辖14个行政村,13908人。 马渠乡曾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率领红军长征经过此地。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涌现出了李国英、何发孝等革命烈士,张宗贤、野桂林等优秀领导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马渠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黄花、杏果、畜禽、药材、油料、烤烟等支柱产业开发为本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马渠人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立足当地,开拓进取,为建设一个文明富庶的马渠辛勤耕耘。. |
庙渠乡 |
因古时修建庙宇一座,故此而得名。 庙渠乡地处镇原县西北部,辖11个行政村,1867人。面积212平方公里,耕地8.64万亩。 该乡历史悠久,曾为原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老虎咀新石器时代的排水、灌溉工程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庙渠素有“黄花之乡”的美誉,黄花、杏子实现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黄花面积达9500 亩,年产500吨以上,产值达400万元,并形成了年吞吐量达600至800吨的黄花批发市场。杏子6万多株,折合面积2514 亩,年总产800吨,产值140多万元。 农村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支柱产业开发初具规模,杏果、黄花、油料、畜牧、药材、瓜菜、烤烟七业并举。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实现了整乡脱贫。. |
武沟乡 |
武沟,很久以前,此地沟圈处居住姓武的人,故取名武家沟圈,以后简称武沟。 武沟乡位于镇原县西部山区,境内残原梁峁多、沟壑纵横,镇固公路贯穿全乡。辖10个行政村,12938人,耕地面积6.2万亩。主产小麦、玉米、谷类等作物,油料、黄花、杏子、羊毛等农副产品资源比较丰富。 近年来,历届党委、政府班子把改变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培育和开发财源建设作为根本任务,成效显著。现有人工沙棘林6.3万亩,各类水源工程4826处。种植烤烟近6000亩,年产优质烟叶100万公斤,仅此一项,农民和财政收入分别为360万元和100万元。 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率领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
郭原乡 |
郭原,以姓氏和地理实体取名。 郭原乡位于镇原县西部40公理处,土地面积159平方公里,耕地8.05万亩。辖10个行政村,16924人。 全乡耕地山、川、原兼有,宜种植小麦、玉米、糜谷、洋芋等;经济作物有原麻、荏、葵花、烤烟、黄花、党参、黄芪、养殖业以猪、牛、驴、羊为主。水利资源较丰富,境内筑有蓄水量242万立方米的西杨水库,有效灌溉面积在千亩以上。 文教卫生等服务设施健全,有中小学校25所,在校学生3279人,教职员工158人。乡村卫生机构11个,医师85人。新建敬老院一所,供养五保户14人。境内有较大的农村集贸市场4个,日成交额万元以上,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商客。. |
中原乡 |
据《镇原县志》记载 ,中原镇位于草峰、湫池、原峰、原成四大之中,系五指原的中指原上。民国初取中指之意,设中原镇。 中原乡地处镇原县南部,分南北两道原。辖4个行政村,20624人。 近年来,该乡经济建设有很大了展,农业基础实力增强。至1998年底新修农田3.08万亩;兴修各种水窖4056口,有效灌溉面积5135亩;栽植苹果面积4948亩;种植烤烟5050亩;大家畜存栏6600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56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3561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216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10215吨,人均纯收入1244元。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户户通电,村村通车,30门程控电话和30门无线接入电话直拨国内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