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安康市 >> 石泉县 >> 城关镇

城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城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城关镇简介

  " 石泉县城关镇地处汉江之滨、秦巴山间,是石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行政区域以县城为中心,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城关镇由原城关镇、古堰乡、长安乡、石磨乡于1997年合并组建,辖3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72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17832户(其中农业户6510户),总人口488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250人),耕地面积18183(其中水田6394亩),辖区有中、省、市、县驻镇机关、企事业单位150余个。
   经济发展状况
   产业布局以蚕桑、黄姜、畜牧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现有桑园11000亩,年养蚕8000张,年产茧230吨,产值达到276万元;黄姜面积7500亩,平均年产黄姜300吨,产值达到330万元;畜牧业年出栏生猎6000头、牛500头、羊2000只,年畜牧业产值达到570万元;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以矿产开发(石英砂、硅酸盐矿)、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为支柱,有投资5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17个,个体工商户240户,乡镇非公有制经济年总产值1.5亿元,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7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主要名优土特产品有:香菇、木耳、银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加强农村主导产业建设,突出发展蚕桑、黄姜、畜牧业三大绿色产业,建起了蚕桑公司、黄姜皂素厂、南江黄羊种源厂三大龙头企业。蚕桑产业以新技术推广为载体,不断得到巩固壮大。黄姜产业以扩大面积,提高皂素含量为途径,规模不断扩大,累计面积达到7500亩,年产鲜姜300吨。畜牧业以培植养殖大户为主稳步发展,发展养牛大户50户、养羊大户80户、养猪大户60户,年出栏牛500头、羊2000只、猪6000头。大棚蔬菜迅猛发展,建有大棚支架场一个,累计发展大棚蔬菜450亩,2003年,新发展优质草莓100亩,建优质莲藕(鄂连四号、五号)示范园300亩,发展板栗2500亩,杜仲500亩。此外中药材、花卉苗木、食用菌产业也逐步起步发展。全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目趋合理,粮经比例为3:7,2002年末实现农业总产值184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196.22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75平方公里 610922100 725000 0915 查看 城关镇谷歌卫星地图

城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城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 石泉县城关镇地处汉江之滨、秦巴山间,是石泉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行政区域以县城为中心,总面积175平方公里。城关镇由原城关镇、古堰乡、长安乡、石磨乡于1997年合并组建,辖33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72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17832户(其中农业户6510户),总人口488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250人),耕地面积18183(其中水田6394亩),辖区有中、省、市、县驻镇机关、企事业单位150余个。    经济发展状况    产业布局以蚕桑、黄姜、畜牧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现有桑园11000亩,年养蚕8000张,年产茧230吨,产值达到276万元;黄姜面积7500亩,平均年产黄姜300吨,产值达到330万元;畜牧业年出栏生猎6000头、牛500头、羊2000只,年畜牧业产值达到570万元;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以矿产开发(石英砂、硅酸盐矿)、建筑建材、医药化工、绿色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等服务业为支柱,有投资5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117个,个体工商户240户,乡镇非公有制经济年总产值1.5亿元,经济发展呈现强劲势头,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7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3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主要名优土特产品有:香菇、木耳、银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不断加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加强农村主导产业建设,突出发展蚕桑、黄姜、畜牧业三大绿色产业,建起了蚕桑公司、黄姜皂素厂、南江黄羊种源厂三大龙头企业。蚕桑产业以新技术推广为载体,不断得到巩固壮大。黄姜产业以扩大面积,提高皂素含量为途径,规模不断扩大,累计面积达到7500亩,年产鲜姜300吨。畜牧业以培植养殖大户为主稳步发展,发展养牛大户50户、养羊大户80户、养猪大户60户,年出栏牛500头、羊2000只、猪6000头。大棚蔬菜迅猛发展,建有大棚支架场一个,累计发展大棚蔬菜450亩,2003年,新发展优质草莓100亩,建优质莲藕(鄂连四号、五号)示范园300亩,发展板栗2500亩,杜仲500亩。此外中药材、花卉苗木、食用菌产业也逐步起步发展。全镇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目趋合理,粮经比例为3:7,2002年末实现农业总产值184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196.22万元。.  

饶峰镇

  位于县境西北,面积93平方公里。1996年前,这里曾是饶峰区公所所在地,1997年初撤区建镇,现辖19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25个村(居)民小组,总户数3655户,人口1.3万人,耕地总面积16016亩,是石泉县第三大镇。    该镇地处南北交汇地带,处于西安“半日经济圈”辐射之内,210国道横穿集镇,西渝光缆越境而过,境内群山雄峙,峰峦叠嶂,溪流蜿蜒,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地上地下,处处藏宝。其中,18万亩森林资源,14万亩山地资源,分布在山山峁峁的板栗、核桃、香菇、木耳、生漆、山棕、天麻、茯苓、魔芋、黄姜、蚕桑、烤烟等林特资源,丰富的黄金、白云母、锑矿、石英矿、硫铁矿、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为发展多种经营、地方工业和地矿开采业等独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展示着饶峰镇实施开发战略,实现经济腾飞的巨大后续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镇政府抓住省委组织部在本镇联点帮扶的机遇,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社会稳定”总体目标,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通过艰苦创业,使贫穷落后的山乡发生了可喜变化;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1736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814.8万元。粮食总产量58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551元,财政收入73万元,分别比十年前有显著增长。贫困人口由五年前的800多人减少到200多人。    发展主导产业    烤烟、黄姜、蚕桑、香菇、矿产开发等区域特色经济现已初具规模。近3年来,全镇优质地膜烤烟连年稳定在2000亩以上,仅此一项农民每年人均增收100元,位居全县第一;蚕桑生产重振雄风,年饲养量在4000张;黄姜生产从无到有,三年时间发展到4000多亩;村民自筹资金,以户办联户办等形式兴办石英砂开采加工厂12处,年产值200万元;新华村以联营方式办起了机砖厂,年产值30万元;储量较大的羊坪湾金矿已投入前期开采;独具地方特色的天然椴木香菇木耳现已自成体系,实现了“一条龙”生产,其产量位居全县第一,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两河镇

  两河镇位于石泉县西北部,离县城41公里,南与西乡、洋县接壤,西与佛坪交界,北与宁陕毗邻,五县交界,四面环山。210国道(西万公路)、石泉至两河二级公路穿境而过,距西汉高速公路4公里,蜿蜒清澈的汶水河、堰坪河汇聚两河集镇,故名两河镇。全镇辖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08个村民小组,21个驻镇单位,全镇2988户,总人口10003人。有国土面积15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0742亩,其中水田6208亩。    2002年,农业总产值999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615.4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500万元,本级财政收入75万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610公斤,人均纯收入1370元。    镇内山川秀丽,山地面积广阔,河流纵横,山峦叠障,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特产丰富,山地面积达13万亩,其中林地面积10万亩,退耕还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9%,生态环境建设良好。    境内主产水稻、玉米、大豆、小麦、油菜、花生及薯类作物;盛产香菇、木耳、天麻、银杏、核桃、板栗、黄姜、魔芋、生漆、杜仲及野生食用菌。年产白果20000斤,运销全国各地,质优骨嫩,远近闻名。    水利、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小水电基地乡镇之称。境内有小水电4座,总装机容量11330千瓦,年发电量7500万度,年总产值2250万元。云母矿遍布全镇,钻天坡钒钛磁铁矿品位高,储存量大,可供中型选矿厂开采50年,倍受客商关注。投资4000万元的席家坝电站和投资1200万元的钒钛磁铁矿开发项目,于2003年在西部贸易洽谈会上与客商签约,目前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2002年镇政府投资30万元对集镇进镇路进行了全面改造,两河镇的投资环境有了较大改善,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村道建设步伐加快,拓宽村级道路11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2002年对全镇电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全镇实现了村村组组电器化;集镇开通了有线电视,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90%以上,11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村,移动、联通机站5个,信息网络遍布全镇,四通八达,投资环境十分优越,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迎丰镇

  迎丰镇位于石泉县东北部,池河上游,故又名后池,距县城60公里。东与汉阴酒店镇接壤,西南与红卫、中池毗邻,北与宁陕龙王镇、狮子坝乡交界。全镇辖12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46个村民小组,2009户,7830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有耕地16770亩,其中水田5561亩。    2002年全年粮食总产量4312吨,油料总产105.6吨,工农业总收入98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162.06万元。农民人均产粮600公斤,人均金纯收入1260元,实现财政收入45万元。    镇内后池河贯穿南北,并有弓箭沟、迎丰沟、小梧桐沟、大梧桐沟、香炉沟、五两沟、粮站沟等七条支流大沟,和彭家山、档家山、杨家山、金鸡山、桥板坡、云雾山、七里川等八座大山。形成沟壑纵横,山峦叠障,川山相间的小流域,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山地面积达10万余亩,其中林地面积8万余亩,荒山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薯类和各种豆类,盛产香菇、木耳、核桃、板栗、黄姜、生漆、药材、弥猴桃等多种经济作物以及杂竹、藤条、山棕等林特资源。    全镇12个村全部架通了高压电,农用电普及率达到100%。正在建设中的迎丰35千伏安变电站,将从根本上改善迎丰人民的用电状况。集镇开通了有线电视,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85%以上,1995年以来先后开通了程控电话和寻呼台,2001年先后开通了移动、联通两家移动电话。镇内迎(丰)池(河)路,迎(丰)云(川)路,迎(丰)铁(炉)路,迎(丰)红(卫)路四通八达,12个村全部达到村村通公路,公路总里程达到114.5公里。    各项事业发展    全镇以黄姜、蚕桑、畜牧三大产业为龙头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到2003年全镇黄姜种植面积达6000亩,桑园面积达到3300亩,全年养蚕3000张,产茧82吨。畜牧产业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生猪饲养量达到5400头,羊3200多只,牛1100头。    全镇有中小学了16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小学15所,在校学生1080人,教职工93人。    镇内有闻名遐尔的云雾山鬼谷子遗址,“高山平原七里川”,在奇险雄秀的相子池、娘娘洞、千佛洞、桥板洞、锣响岩、白马庙等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数十处。.  

池河镇

  池河镇位于石泉县城东部,镇政府驻地池河街,距县城约12公里,池河集镇西依马岭关,东临池河水,故又名马池。池河,古称直水。池河、即古直谷口。南北朝时,北魏曾在此设置东梁州,金城郡,直城县站(今池河老街东)。因城西临直水,故名直城。西魏、北周时,隶属金城郡。隋代,始隶属于石泉县。清代属兴化里,太平里,后改称东区。民国初年,为第二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称马池镇。1961年称池河区,辖4个公社(即新田工社、前池公社、大坝公社、松柏公社)。1983年公社改乡。1984年新田乡改为池河镇,其他3乡建制不变。1996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时,将原池河镇、前池乡、松柏乡合并为现在行政建制的池河镇。    全镇辖23个村,1个居委会,153个村民小组,10个居民小组。总户数6205户,总人口21493人,多数为汉族,集镇居民中有少数回族。镇域总面积约10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9739亩,其中水田和水浇地占13537亩。    区位优势    池河镇地理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东、西、北为浅山丘陵,南面环山,境内海拔最高约1880米,最低345米;主要山脉为凤凰山,地跨石(泉)、汉(阴)两县;中部池河沿岸是石泉最宽阔的川道地带。该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肥水美,物阜民丰,是石泉县美丽富饶的东大门。境内交通便捷,安(康)石(泉)二级公路,安(康)阳(平关)电气化铁路穿境而过,池河火车站与集镇近在咫尺,池(河)迎(丰)公路将316国道和210国道接通可直达省城西安。镇村公路四通八达,11万伏、36万伏两道高压电主干线横穿池河,并建有35千伏变电站一处,村村通电,通电户达99%以上。有17个电话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镇,程控电话直通国内国际,装机总量1700多部,广播电视、电话入户率达90%以上。集镇建有自来水供水公司,农村自来水设施遍布乡村农户。镇内有县直完全中学一所,在校学生1805名,教职工105名;小学15所,在校学生2652名,有教职员工126名。有医院2所,其中中心卫生院1所,医疗设备条件较好,村村建有医疗卫生室。政府驻地池河集镇有常住人口4100余人。.  

后柳镇

后柳镇后柳镇后柳镇后柳镇后柳镇后柳镇后柳镇后柳镇  后柳镇,位于石泉县南23公里的汉江沿岸,东与本县池河镇接壤,南与喜河镇交界,西与中坝乡毗邻,北连城关镇。该镇东西宽约11公里,南北长约13.5公里,面积约8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12564亩。    历史上后柳盛产桐油,人们沿江砌坎,修建油坊,出产桐油,故称“油坊坎”。清朝时期,称后柳镇,属怀柔里所辖。1931年,称长春镇,1939年改称后柳镇。1951年民主建政时,命名为后柳乡。1958年公社化时为后柳管理区,归喜河公社所辖。1961年改为后柳公社,归后柳区所辖。1966年“文革”中,更名为东风公社。1971年恢复原后柳公社名称。1983年政社分设时改为后柳乡。1984年又改称后柳镇。1996年12月撤区并乡建镇,后柳镇成为石泉县所辖17个乡镇(现为15个乡镇)之一。现辖10个行政,79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产数2288户,总人口7871人。    1977年元月,石熨公路通车,后柳镇是必经之地,从此,改写了后柳运输长期靠水上航运的历史。二OO二年,石紫三级公路动工,后柳成为石泉连接紫阳县和本县中坝、喜河、熨斗以及西乡、汉阴县的汉阳坪等地的要塞。    后柳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距喜河电站20余公里,喜河水电站的上马,其经济效应将直接影响和辐射后柳;距石泉县城23公里,是石泉通往南区各乡镇及至汉阳、西乡的必经要道。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全镇有总耕地面积12564亩,其中水田面积3161亩。历史上后柳的农业主要是生产玉米、水稻、小麦、薯类、豆类。在多种经营生产上主要是蚕桑、药材、油料、兼种棉花。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这里由过去的主要生产粮食向林业和移种经营生产转移,当地政府充分利用本地适宜发展蚕桑、黄姜、杜仲、天麻、养殖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到二OO二年,全镇桑园面积发展到4000余亩,其中高标准多倍体良桑面积已发展到300余亩,年养蚕达3000张,实现总产值120万元;发展黄姜2000亩,烤烟350亩。这里的天麻、杜仲很受外来客户欢迎。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5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983.95万元。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691万元,其中蚕桑等多种经营产值就达85万元。.  

喜河镇

  喜河镇位于石泉南部,距县城21公里(公路里程35公里)。本镇东至汉江与长阳乡隔江相望,东南至石泉咀,隔藕溪沟与汉阴县汉阳镇毗邻,西南与熨斗镇接壤,北至大王山与后柳、中坝交界。面积约81平方公里。本镇西北多山,东南为丘陵地带,海拔最高处西北界大王山海拨1381米,最低处石泉咀海拨319米,为全县最低点。境内主要河流为汉江,由东部边缘自北曲折行进,境内长约15公里,省重点项目—喜河水电站正在镇境内距石泉咀约3公里处兴建。本镇属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14.6度,年均日照数1811小时,冬无严赛,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喜河镇历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时期的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在建立石泉县的同时,就在此设立了魏宁县,清代称梅湖镇(因水流迂回,水面呈梅花形),后因“梅”与“霉”谐音,故改名为喜河,因水运方便,素有“小汉口”之称。    喜河镇政府设立于1996年12月,由原石泉县熨斗区喜河、藕阳2乡合并而成,镇政府驻喜河街。全镇现辖1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89个村民小组,2513户9796人。耕地面积11507亩,其中水田3178亩。    经济发展状况    喜河镇现为石泉县“两区两带”规划中的汉江生态经济建设区。水陆交通方便,汉江可通行轮驳船只,石泉至熨斗公路、石泉至藕阳公路过境,北通县城,南达熨斗,西至汉阴县汉阳镇,境内公路里程约30公里,连接石泉至紫阳县的三级公路即将贯通。镇内14个村都通村级公路。全镇植被覆盖良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青水秀。境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如高达上百米的瀑布,深数十米的碧潭,有鬼斧神工的天然潇洞,还有水量蕴藏丰富的巨大溶洞—黑龙洞等等。    近年来,喜河镇党政领导一班人抢抓机遇,开阔思路,带领全镇干部群众苦干实干,为实现镇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布下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在战略部署上,镇党委政府一是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省重点项目—喜河水电站的建设机遇,借移民搬迁的东风,依照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指导思想,构筑镇、村两级建设体系,按照经营城镇的思路,拉动镇域经济增长。目前正在进行新集镇和王家庄新村的高标准规划。同时,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畜牧业、蔬菜生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突破建材业发展,重视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熨斗镇

熨斗镇熨斗镇熨斗镇熨斗镇熨斗镇熨斗镇熨斗镇  熨斗镇是一个位于石泉县南部的边缘山区镇,距县城50公里,东与汉阴县汉阳镇接壤,南与西乡县两河口镇毗邻,西与西乡县高川镇交界,北与本县中坝乡、喜河镇相连。    全镇总面积81.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0个村民小组,3406户,13751人,其中农业户数3294户,农业人口13200人。现有耕地面积19155亩,林地 8410亩,经济林特园9380亩。    交通方便,直达该镇的县级公路1条,与西万公路、石紫三级公路相连,全镇拥有个体客车10辆。有村级公路14条,总长104公里,村村通汽车,50%的组通农用三轮车,有横跨地区的村级公路3条,分别与汉阳镇、两河口镇相通,拥有机动农用车30辆。100%的村、90%的户通电,移动、联通通讯网络覆盖全镇,有12 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20个村开通了有线电视,富水河横贯其中,汇入汉江。平均流量250 立方米/秒,流经本镇15 公里, 流域面积37 平方公里,已建成的熨斗联运电站 装机135千瓦,年发电量70万千瓦时 ,富水河梯级电站正在 招商开发之中。三县交界,构成了熨斗镇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之形成了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和交通网点,是石泉县南部市场最为繁华的集镇。    镇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四种类型,海拔460~1590米。地貌类型多样,有利于农、林、牧、副、渔产业立体布局,综合发展;境内热量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林木品种繁多,主要有松、杉、柏、栎、杨、榕等。拥有药用树种杜仲4200 亩,银杏1200 亩;经济林品种有蚕桑、茶叶、板栗、竹、核 桃、五倍子等,其中拥有蚕桑示范基地5600 亩 ,丰产示范茶 园2500亩,“灵雀山”牌系列绿茶、魔芋、板栗是该镇地方名优土特产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5300 亩,13个村实施成 建制退耕还林7600亩。    该镇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煤、砂金、石灰石、大理石、铁、硫、磷等,其中偏坡村煤炭湾、金星村老岩洞石煤储量大,布里村的大湾、板长村的水井湾是一条可供开采的金带,全镇范围内有大量的石灰石、大理石可开采利用。.  

云雾山镇

  云雾山镇   610922108200 220 齐心村委会   610922108201 121 双河村委会   610922108202 220 秋树坝村委会   610922108203 220 奋家沟村委会   610922108204 220 云阳村委会   610922108205 220 水田坪村委会   610922108206 220 沙坝村委会   610922108207 220 官田村委会   610922108208 220 南沟村委会   610922108209 220 板沟村委会   610922108210 220 一心村委会   610922108211 220 丁家坝村委会   610922108212 220 板桥村委会   610922108213 121 银杏坝村委会   610922108214 220 铜钱峡村委会   610922108215 220 松树沟村委会   

中池镇

  中池镇位于石泉县东南部,距县城28公里,安石二级公路12公里。东与汉阴县酒店镇接壤,西与城关镇相连,北临迎丰镇,南与池河镇毗邻。迎(丰)—池(河)三级公路穿境而过,全乡辖16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3400户11777人,全乡总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96亩,其中水田9832亩,有桑园面积7419亩,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4979吨,人均产粮844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19元。    全乡属浅山、丘陵地带。主干河是迎池河,境内较大的支流有东沙河、西沙河,全长15公里都汇入汉江,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3℃,年降雨平均890毫米。境内土地肥沃,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水源灌溉有保障,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红薯、豆类等作物。全乡森林资源丰富,有森林面积9万余亩(林地6万亩,棘地林和荒山3万亩),目前已开发利用2万余亩,规模板栗林150亩;盛产香茹、木耳、板栗、天麻、油料等多种经济作物;辖区内有容量113万立方米的西沙河水库一个,有电灌设施44处,装机容量552.7千瓦,堰塘136口,蓄水量33.36万立方米,渠道370条67.3公里,水窖129眼,蓄水1880立方米,同时与国家大电网并网的筷子铺电站也座落在本乡境内,其装机容量为1040千瓦,全乡16个村村村通电,2003年对5个村进行了低压整改;全乡交通便利,有跨东沙河、军民、山岔三村连接汉阴酒店的东酒公路,全长18.5公里。全乡共有各种客、货运车辆40余辆,车辆每半小时往返一趟,40分钟直达石泉。350余部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用户覆盖全乡,新建两个手机信号发射塔,基本上消除了信息盲区,手机用户也呈现上升趋势。    以蚕桑、畜牧、黄姜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其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状大和提高,产业布局合理。蚕桑在全乡已形成育苗、建园、养蚕发种、收烘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年养蚕发种达到7000张,产茧220吨,实现产值250万元;以各类畜牧养殖大户为示范带动,全乡畜牧发展速度快,年生猪饲养量1.2 万头,出栏6500头、养牛、羊、鸡、兔也具有一定的规模;黄姜产业发展势头旺,年种植面积在2000亩以上。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全乡经济的全面发展,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24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958.6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达65万元。.  

曾溪镇

  曾溪镇位于石泉县西南,与西乡县茶镇接壤,总面积10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1644亩,其中水田2400亩,全乡辖13个行政村,1989户,7213人。    改革开放以来,乡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及农村主导产业和乡镇企业都取得子长足发展。2002年农业总产值674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570.82万元。到2003年黄姜种植面积达2700亩,产值达600万元;烤烟种植面积达1000亩,产值达100万元;桑园累计2000亩,年养蚕2500张,产值达100万元。现有个体工商户50户,客货运输个体户30户。以小沟富安矿及同庆石英矿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几年来,通过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年产值达到600万元。县第十二次-会后,按照“两区两带”发展战略规划,投资15万元的六台茶场已正式投入生产。投资50万元的腾飞石灰厂已完成前期筹建工作,计划于2003年10月正式投产,预计产值可达100万元。    乡党委、政府按照“兴产业、壮企业、强基础、重教育”的发展思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步伐,不断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一是在县级包抓部门的大力协助下,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建成了“黄诗田希望小学”并续建了50m2微机室和600 m2的水泥球场,进一步改善了办学条件,美化了校容校貌;二是加快新村建设步伐和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从而使乡政府所在地的村风、村貌大为改观;三是大力宣传和实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四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利用境内独有的“天池瑞莲”及“烟波灵洞”等自然景观和闲置的原左溪乡政府办公楼,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城关镇特产大全




城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