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村距熨斗集镇4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239户,981人,耕地面积1323亩,其中水田145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10元,属小康村一档。村两委班子健全,0党员38名。
近年来,村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党员活力,紧盯蚕桑、畜牧产业发展不放松,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该村建成喻家坪、银盘梁蚕桑综合示范点2个,新修蚕桑产业路1条1.3公里,建标准化桑园560亩,标准化蚕室17间1100平方米,培育蚕桑大户17户,年养蚕500张以上,发展桑枝食用菌6万袋,孔令兴、张诗才等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年养蚕量达15张以上,多次受到县镇表彰,蚕桑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全镇蚕桑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壮大畜牧产业,拓展增收渠道,已建正大模式圈舍4间300平方米,启动建设万头猪场1个,培育养猪大户20户。
村支部按照“党建工作向上攀升、民生利益向下扎根”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内建有五保安置点一处,已安置6人,修建组级道路5条10公里,便民桥1座,新建堰塘1口200立方米,堰渠1500米,河堤350米,建人饮工程4处,解决80户350人的饮水问题,农民自建砖混结构房屋36户,完成民居改造45户,农民进城12户、进镇14户。新建村民集中安置点3处,已完成主体工程1处,可安置20户80人,自筹资金完成社区建设迁址场地平整。
2012年村支部将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推动本村晋升为小康村二档次。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 | 610922107 | 725000 | -- | 查看 高兴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中河村 |
中河村位于熨斗镇西侧的干沟河,距熨斗集镇7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83户,人口735人,土地总面积9.6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246亩(其中:旱地2130亩、水田114亩),2011年人均粮食526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8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10元。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5人、村委会成员5人。有0党员28名,平均年龄48岁。有党员活动室及村两委会办公室一层六间176平面米。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开展基层组织整建为契机,扎实抓好党建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突出“-”重要思想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热情,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村两委会一班人紧紧围绕镇域经济发展思想,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蚕桑等主导产业,畜牧产业不断规模扩大,今年全村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8户,育肥猪累计达到1008头、养牛92头、养羊286只,新建桑园20亩,桑园面积累计达到258亩,年养蚕233张。向省内外输出务工人员237人,实现劳务收入116.8万元,由于地理原因,本村无河流,地面保不住水,水资源极缺乏,干旱多,农民生产生活用水经常得不到保证,村支部积极争取,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争取实施了小流域治理,建大堰塘1个,抓住兴水治旱工程机遇,建优质水窖65多口。组织群众筹资投劳,对2公里的村道进行了拓宽改造。预计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10元,属小康村一档次标准。 |
长岭村 |
长岭村是熨斗镇政府所在地,总面积9.32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017亩(其中:水田348亩、旱地669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315户1233人。去年年底人均产粮408公斤,人均纯收入3275元,属温饱村一档。村两委班子健全,有支部书记1人、村委会主任1名、支部委员9人、村委会委员7人。有0正式党员19名,预备党员3名,平均年龄60岁。有党员活动室及村委办公室两层6间(公房),已于2009年12月完工,现已投入使用。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依托集镇周边环境优势和镇域经济发展思路,抢抓国家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99年至2004年累计实施退耕还林面积1100亩;通过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有95%的户都已通电。该村以“狠抓道路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长期坚持不懈地搞好村级道路管护工作,并不断提高公路的通车质量,每年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新修维修村级道路,基本实现了道路“组组通”的目标。为加快产业化建设步伐,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倡兴桑建园,截止目前,全村建桑园250亩、培植优质无性系列茶园82余亩,果园45余亩。积极引导村民大规模发展畜牧产业,今年以畜牧养殖大户建设的重点,共发展养殖大户40户,全年饲养生猪6200头,户均19.3头,养蚕319张,产茧12.4吨。精心组织本村富余劳务力外出务工,今年组织外出务工人员430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70元,属小康村一档标准。 经过全村广大干部村民的艰辛努力,农村经济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底子相对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乏,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 |
先联村 |
先联村紧邻熨斗集镇,辖7个村民小组, 232户, 853人,耕地面积715亩,其中水田11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395元,属小康村一档。村三委班子健全,0党员34名。 该村支部以旅游为依托,兴办二、三产业,大力发展蚕桑、畜牧、茶叶优势产业,全村发展个体工商户36户,兴办农家乐5户,发展工业企业4个,其中熨斗茶厂所产“灵雀茶”深受顾客欢迎。桑园面积达到215亩,标准化蚕室5间300平方米,蚕桑大户15户,年养蚕300张,桑枝食用菌3万袋;已建正大模式建设5间300平方米,养猪大户18户,全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镇党委、政府要求,结合熨斗集镇建设规划,在先联村一组新建农民进镇安置小区1个,规划建筑面积48500平方米,计划投资6450万元,计划安置搬迁农户430户,1700余人。2011安置搬迁群众90户,2012年安置搬迁群众160户。该集中安置小区于2011年5月规划、设计、立项,通过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规联建的模式,极大的节约了集镇土地资源,促进了集镇人口的聚集,拉大了集镇骨架。同时积极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硬化村级公路2条4公里,新修组级道路2条3公里,51%的农户住上砖混结构房屋,85%的农户吃上自来水,完成民居风貌改造85户,建设生态广场1个,建设千亩观光茶园示范园区1个。该村被安康市人民政府授予“绿色村庄”称号,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村”称号,2012年被县委授予“升级晋档先进党支部”称号。目前,该村正在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村”。 今后,先联村将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状态,更加真抓实干的作风,抢抓机遇,扎实奋进,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
瓦子沟村 |
瓦子沟村位于熨斗镇最东面,东与汉阴县汉阳镇接壤,辖区总面积2.66平方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209户799人,有耕地面积678亩(其中旱地488亩,水田190亩),2011年人均粮食452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79.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80元,达到小康村一档标准。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7人,村委会成员5人。有党员24名,平均年龄46岁。公房化党员活动室及村两委会办公室一层一间90平面米。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镇域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创建“五个好”村党支部为目标,重点突出“-”重要思想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工作热情,村级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不断增强。村两委会一班人紧紧围绕镇域经济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以发展蚕桑、畜牧为主,2011年年养蚕236张,收入达到15.8万元,畜牧养殖达到2310头。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今年共向省内外输出务工人员23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75万元。 |
松树村 |
松树村位于熨斗镇西南面,距熨斗集镇2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25户,人口876人,土地面积1.9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945亩(其中水田187亩),2011年人均粮339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5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20元,达到小康村一档标准。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7人、村委会成员4人。有0党员24名,平均年龄52岁。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的发展思路,以夯实责任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突出发展蚕桑、畜牧两项主导产业。畜牧产业不断规模扩大,今年全村发展畜牧养殖大户25户,育肥猪累计达到1082头、养牛70头,年养蚕175张。向省内外输出务工人员250人,实现劳务收入220万元,积极鼓励村民举办个体工商户,全年新发展个体户3户,年收益都超过万元。 |
双坪村 |
双坪村位于熨斗镇北面,距熨斗镇4公里,村辖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62户,人口1026人,2005年10月与塘春村合并,有耕地面积1720亩(其中:旱地1559亩、水田161亩),2011年人均粮食487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420.3万元。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7人,村委会成员4人。有党员40名,平均年龄51岁。党员活动室有一层三间90平面米。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镇域经济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蚕桑、畜牧、茶叶、为主导产业,畜牧产业不断规模扩大,今年全村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0户,年育肥猪累计达到1754头、养牛50头,新建桑园160余亩,桑园面积累计达到971亩,年养蚕500张。组建蚕桑产业经济协会组织1个。精心动员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今年共向省内外输出务工人员313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62.2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30元,属小康村一档标准。修建集中安置点1个,安置6户24人,新修组级公路6.2公里,拓宽组级路1.2公里,较大的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
沙湾村 |
沙湾村地处熨斗镇富水河岸边,紧临集镇,2005年10月与长花村合并,共有耕地面积1258亩,其中水田213亩,旱地1045亩,全村6个村民小组,322户1207人。2009年人均产粮38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50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95元,属温饱村一档。村“两委”班子成员9名,其中交叉任职的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岁。党员34名,其中女党员5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25人,党员平均年龄56岁。全村70%的农户看上电视,85%的农户用上了移动电话,8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计划生育率达100%,社会治安稳定。村党支部先后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小康示范村”荣誉称号,被市委评为“综合示范先进村党支部”。2005年9月投资18万元开始新建三层村两委办公楼,2006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办公楼集村党支部活动室、村委会活动室、村民会议室、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蔬菜产业协会活动室、社会治安综合接待室等于一体。 近年来,村党支部坚持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核心,以建设五好支部为目标,围绕“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路,立足村情,强化措施,使党支部的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促进了村容村貌的快速改善。一是以固本强基为核心,开展党建活动。村党支部制定了党员责任目标管理办法,完善了“三会一课”制度,签定《党员干部目标管理责任书》,开展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带”、“双示范”、“三开展三树立”活动。二是让群众得实惠,架党群关系连心桥,推行“双承诺”。立足于党员素质和社会主意新农村远景规划,在村两委会和党员中推行了“承诺”制。三是依托项目,借势发展。四是依托区位优势拓富路。在集镇周边开办商品零售、运输、加工等个体企业,村内近半数劳力从事非农新型产业,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2010年全村养猪3543头,发展无公害蔬菜150余亩,发蚕种341张,产茧13吨,劳务输出320人,实现劳务收入2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到5380元,属小康村一档标准。 |
齐建村 |
齐建村位于熨斗镇最东面,东与汉阴县汉阳镇接壤,辖区总面积3.15平方公里,有4个村民小组,177户684人,有耕地面积713亩(其中旱地647亩,水田66亩),2011年人均粮食394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47.4万元。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5人,村委会成员5人。有党员13名,平均年龄57岁。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镇域经济的发展思路,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蚕桑产业,全村发转畜牧养殖大户8户,年育肥猪累计达到2056头,养牛185头,新建桑园28亩,桑园面积累计达到56亩,年养蚕164张,新建茶园5亩,茶园累计达到20亩。精心动员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今年共向省内外输出务工人员20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02.7万元。积极鼓励村民举办个体工商户,全年新发展个体户1户,年收益都超过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村缺水户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较大的增加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080元,属小康村一档次标准。 |
麦坪村 |
麦坪村距熨斗集镇10公里,平均海拔1025米,辖4个村民小组, 152户,640人,耕地面积1828亩,其中水田60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属温饱村二档。村两委班子健全,0党员19名。 该村以“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统揽全村工作全局,突出促农增收这一核心,将烤烟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争取上级支持建密集型烘烤房22个,烟水配套水池1口500立方米,管网3000米,种植烤烟面积达到350亩,培育烤烟大户13户,其中任长军、喻从才、付元和、邱贤贵4名党员种植烤烟均达到20亩以上,在群众中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兼顾劳务、畜牧等增收项目,输出劳务230人,培育畜牧养殖大户6户,发展桑枝食用菌4万袋。 在促农增收的同时,注重抓好民生工作,建集中安置点1处,已安置6户26人,建有五保安置点一处,已安置7人,修建组级道路2条4公里,便民桥1座,建人饮工程1处,解决30户130人的饮水问题,争取项目建博爱小学1所,博爱卫生室1处,移动机站1处。投入资金2万余元,完成了村级活动室改造和绿化。农民进城4户、进镇6户,完成民居改造45户,农民自建砖混结构房屋20户,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 今年以来,村支部深入开展“升级晋档”、“创先争优”、“三问三解”、“作风转变年”活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呈现出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
刘家湾村 |
刘家湾村位于熨斗镇东南面,距集镇3公里,2005年10月与偏坡村合并。有5个村民小组,239户941人,耕地面积1235亩(其中旱地1110亩,水田125亩),2011年人均粮食471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54.4万元。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5人、村委会成员5人。有党员30名,平均年龄54岁。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镇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畜牧、蚕桑等主导产业,全村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5户,年育肥猪累计达到3056头,养牛260头,新建桑园30亩,桑园面积累计达到190亩,年养蚕423张,新建茶园15亩,茶园累计达到36亩。精心动员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今年共向省内外输出务工人员350余人,实现劳务收入158万元。经过全村广大干部村民的艰辛努力,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130元,属小康村一档标准。 |
金星村 |
金星村位于熨斗镇东北方,东与汉阴县汉阳镇健康村接壤,北与喜河镇东沟村相邻,辖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有5个村民小组,169户676人,有耕地面积688亩(其中水田120亩),2009年人均粮食478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3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5元,达到温饱村一档标准。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5人,村委会成员5人。有党员25·1234563245670名,平均年龄48岁。公房化党员活动室及村两委会办公室一层二间90平面米。倒塌一间,危房一间。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镇域经济的发展思路,狠抓畜牧、蚕桑、茶叶三项主导产业建设,全村发展畜牧养殖大户20户,年育肥猪累计达到885头、养牛86头,年养蚕216张,茶园累计达到256亩。精心动员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今年共向省内外输出务工人员200人,实现劳务收入165万元。积极鼓励村民举办个体工商户,全年新发展个体户2户,年收益都超过万元。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110元,属小康村一档。 |
高兴村 |
高兴村距熨斗集镇4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239户,981人,耕地面积1323亩,其中水田145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10元,属小康村一档。村两委班子健全,0党员38名。 近年来,村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激发党员活力,紧盯蚕桑、畜牧产业发展不放松,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该村建成喻家坪、银盘梁蚕桑综合示范点2个,新修蚕桑产业路1条1.3公里,建标准化桑园560亩,标准化蚕室17间1100平方米,培育蚕桑大户17户,年养蚕500张以上,发展桑枝食用菌6万袋,孔令兴、张诗才等党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年养蚕量达15张以上,多次受到县镇表彰,蚕桑产业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为促进全镇蚕桑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积极壮大畜牧产业,拓展增收渠道,已建正大模式圈舍4间300平方米,启动建设万头猪场1个,培育养猪大户20户。 村支部按照“党建工作向上攀升、民生利益向下扎根”的工作要求,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村内建有五保安置点一处,已安置6人,修建组级道路5条10公里,便民桥1座,新建堰塘1口200立方米,堰渠1500米,河堤350米,建人饮工程4处,解决80户350人的饮水问题,农民自建砖混结构房屋36户,完成民居改造45户,农民进城12户、进镇14户。新建村民集中安置点3处,已完成主体工程1处,可安置20户80人,自筹资金完成社区建设迁址场地平整。 2012年村支部将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努力推动本村晋升为小康村二档次。 |
茨林村 |
茨林村位于熨斗镇东部,南临富水河,距熨斗镇2.5公里,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8户,人口937人,有党员20人,党员平均年龄45岁。土地总面积2.4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693亩(其中:旱地561亩、水田132亩),2009年人均粮食412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9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13元,属温饱村一档。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强示范引导,强化工作措施,按照《熨斗镇农村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狠抓桑枝食用菌、畜牧、蔬菜等主导产业建设,以夯实责任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调整种植业结构,新建桑园60余亩,桑园面积累计达到165亩,年养蚕280张。发展桑枝食用菌30万袋,优质茶园68余亩,全年发展畜牧养殖大户7户,年育肥猪累计达到1919头、养牛68头,劳务输出250人,实现劳务收入144.3万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0元,属小康村一档标准。 |
布里村 |
布里村位于熨斗镇西南面,距熨斗集镇6公里。辖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01户,人口789人,土地总面积6.7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728亩(其中:旱地1621亩、水田107亩),今年人均粮食483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27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68元。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5人、村委会成员3人。有0党员18名,平均年龄56岁。有党员活动室及村两委会办公室一层二间76平面米。 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按照《熨斗镇农村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狠抓畜牧产业建设,以夯实责任为突破口,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茶叶、蚕桑等主导产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全村广大干部村民的共同努力,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80元,属小康村一档标准。 |
板长村 |
板长村位于熨斗镇西侧的干沟河,距熨斗集镇5.5公里,2005年10月与药树村合并,村辖6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33户,人口886人。有耕地面积1897亩,(其中:旱地1798亩、水田99亩)。2011年人均产粮47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303.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100元,属小康村一档标准,预计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35元,达到温饱村二档次标准。村两委班子健全,支部成员7人、村委会成员8人。有0党员29名,平均年龄58岁。有公房化党员活动室及村两委会办公室二层四间110平面米。近年来,村两委会紧紧围绕“抓党建、促经济”的发展思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按照《熨斗镇农村目标管理责任书》的要求,狠抓蚕桑、畜牧产业建设,以夯实责任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社会治秩序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