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回族镇地处秦岭南麓中段,洵河中上游,北距省城西安102公里,南距县城87公里,是全省仅有的3个回族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473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2573户9086人(回族636户2371人),有耕地5221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3%。
210国道纵贯全镇37公里,全镇有地方道路5条87公里,其中3条能与镇安县、户县相连。正在建设的西汉高速公路从该镇西北角穿过,届时,经西汉高速公路至省城仅66公里。镇所在地集镇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陕南较大的中心集镇之一。
全镇实现了电气化,程控电话四通八达。初级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健全,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6所,初级小学6所。
江口回族镇除了是古子午林荫道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驿站外,境内还有毛楚雄三烈士纪念碑等名胜古迹。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位于西汉高速公路秦岭一号隧道出口的七亩坪是一个集原始森林、高山峡谷、山地草甸、溶洞群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目前正在开发之中。
“果、药”是该镇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果以板栗、核桃、野生猕猴桃为主,板栗园面积达3万亩;核桃面积超过3000亩;野生猕猴桃年产量达28吨。药以天麻和猪苓人工栽培为主,天麻年栽植10万窝以上,猪苓达600亩。畜牧养殖活跃,生猪年出栏8000头,羊出栏1万只左右。木耳、香菇、生漆、魔芋等土特产品量大质优,野生药材有五味子、金银花、桔梗等产量较丰,是陕南山区较大的林特产品集散地。.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万人 | 473平方公里 | 610923102 | 725000 | 0915 | 查看 江口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镇地处秦岭南麓,三面环山,被长安河、渔洞河、东河三水相拥,北至平河梁,南连汤坪镇,西与太山庙乡、龙王镇接壤。总面积3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05亩。全镇辖12个行政村,2个街道居委会,44个村(居)民小组,共6903户20022人(农户2548户,农业人口9385人)。党支部18个,党员人数419人。有学校15所,其中完全小学6所,共有教师66名,在校学生912人。2003年工农业生产总值92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6元,地方财政收入152万元。 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面积达80%,盛产香菇、木耳、板栗、核桃、天麻等山货特产,2002年被县政府列为生态建设示范镇,全镇退耕还林面积4万亩,经济林特园达5万亩。 辖区内悠久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自然景观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平台。境内有四季景色迷人的平河梁-,飞流直泻的十八丈瀑布,素有蓬莱仙境之称的0台,闻名境内外的金鸭浮舟城隍庙,大自然鬼斧神雕的太白神洞,10里之遥两重天的乘凉胜地梁家庄。丰富的旅游资源带动了三产大发展,40余户“农家乐”正以醉人的田园风光,美味的农家菜肴,独特的农家文化,吸引着县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跨入新世纪,被安康市委、市政府授予“六好党委”、“先进乡镇党委”、“市级小康示范镇”的宁陕县城关镇提出了以生态立镇为主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拉大集镇建设骨架,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围绕农业抓产业,城镇抓开发,市场抓三产,主攻栗、菌、畜、药、菜、建材六大主导产业,建设林果、食用菌、药杂、畜牧、蔬菜、建材、烤烟七大商品基地。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把城关镇建成市级经济强镇,使之成为全县农村改革示范区,经济建设辐射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样板区。 “-”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镇机关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机关干部作风得到明显转变,把实践“-”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确保了各项工作见实效。. |
四亩地镇 |
四亩地镇位于宁陕县城西部,南与汉中市佛坪县陈家坝镇毗邻,北与户县、周至接壤,距县城64公里,总面积370平方公里。全镇辖5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1179户4357人(其中农业人口4126人),集镇商贸活跃。境内生物、矿产、水力、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是典型的生态林业镇。当地盛产枣皮、党参、猪苓、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已建成万亩板栗、核桃绿色经济林果园。 该镇生态自然景观优美。海拔2396米的天华山和兰花湖是极具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项目。天华山峰顶建有药王庙,山巅盛产中草药,其中以党参最为著名。山色随季节更替而变换无穷,时常为白云紫雾缭绕,其间悬崖飞瀑、凉风徐徐、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而与之遥相呼应的兰花湖又以独有的高山湿地风光见长,湖水清澈见底,周围葱郁的原始森林与湖水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2002年6月9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全镇,房屋、农田、基础设施水毁损失达2.46亿元,为陕南重灾镇之一。在中、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全镇人民挺起铁的脊梁,以伟大的抗洪精神重建家园。目前,防洪堤、公路、水电、通讯等集镇重建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按照“生态立镇,边贸强镇,产业兴镇”的重建发展思路,该镇已完成生态林建设7700亩,恢复和新增个体工商户147户、私营企业3户,新集镇建设基本达到和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四亩地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继续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工作全局,以恢复重建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群众收入为目标,抓投入、打基础,调结构、兴产业。加大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重建致富奔小康步伐。按照县委、县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小康县的发展战略,突出抓好“绿色经济”,力争奋战五年,把四亩地建成以枣皮、党参为主的万亩药源基地,绿色生态边贸大镇。 教育、卫生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两基”成果得到巩固,镇内现有九年制学校、完全小学各1所,在校中小学生844名,学生入学率、“两基”成果巩固率均达100%;村办卫生室5个,中心卫生院1所。. |
江口镇 |
江口回族镇地处秦岭南麓中段,洵河中上游,北距省城西安102公里,南距县城87公里,是全省仅有的3个回族乡镇之一。全镇总面积473平方公里,辖9个自然村,34个村民小组,2573户9086人(回族636户2371人),有耕地5221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3%。 210国道纵贯全镇37公里,全镇有地方道路5条87公里,其中3条能与镇安县、户县相连。正在建设的西汉高速公路从该镇西北角穿过,届时,经西汉高速公路至省城仅66公里。镇所在地集镇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是陕南较大的中心集镇之一。 全镇实现了电气化,程控电话四通八达。初级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健全,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6所,初级小学6所。 江口回族镇除了是古子午林荫道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驿站外,境内还有毛楚雄三烈士纪念碑等名胜古迹。独具特色的人文环境资源和区位优势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广阔前景。位于西汉高速公路秦岭一号隧道出口的七亩坪是一个集原始森林、高山峡谷、山地草甸、溶洞群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目前正在开发之中。 “果、药”是该镇独具特色的主导产业。果以板栗、核桃、野生猕猴桃为主,板栗园面积达3万亩;核桃面积超过3000亩;野生猕猴桃年产量达28吨。药以天麻和猪苓人工栽培为主,天麻年栽植10万窝以上,猪苓达600亩。畜牧养殖活跃,生猪年出栏8000头,羊出栏1万只左右。木耳、香菇、生漆、魔芋等土特产品量大质优,野生药材有五味子、金银花、桔梗等产量较丰,是陕南山区较大的林特产品集散地。. |
广货街镇 |
广货街镇,系1996年由原沙沟乡与沙洛乡合并而成,位于陕西省西南部,秦岭南麓,距省会西安市78公里,是西安、商洛、安康和长安、户县、柞水、宁陕三市四县的交汇处。行政区面积350平方公里,辖5村27个村民小组,1010户4010人。广货街镇自古就是人流、物流的咽喉地段,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秦岭颈项上。境内群山连绵,峰峦叠起,物产丰富,素有“西安后花园,安康北大门”的美誉。 广货街镇地貌特征呈“九山半水半分田”。境内有林地面积45万亩,森林覆盖率85%,以盛产水曲柳、松、杉、椴、桦等几十种珍贵木材闻名遐迩;群山密林里党参、秦贝、天麻、猪苓等50余种名贵野生中药材蜚声省内外;香菇、木耳、白灵菇等高营养食用菌俯拾即是;蕨菜、香椿、灰菜等30多种野菜垂手可得;猕猴桃、五味子、毛栗等15种山野果随处可见;大熊猫、羚牛、大鲵等60余种珍禽野兽时现踪迹;核桃、板栗、冷水养殖乃是县重点生产基地。境内已探明金、铁、石英石等各类矿藏12种。财源建设1998年已列入全市十强乡镇之列。森林公园、三星园、军营度假村在全县首期对外开放,已接待成千上万的省内外游客。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杨柳新枝,鸟语花香;夏季层林尽染,绿意盎然;秋季霜叶似火,野果飘香;冬季冰封雪飘,银装素裹。适居此处令人顿觉铅华尽洗,心旷神怡。 广货街镇交通便利,省道营沙公路、铁文公路横贯东西,国道西万路穿行南北,210国道过境25公里,省道过境35公里,联络着各村各组。通讯、电力设施完备,以程控交换和光缆传输为主的通讯网络延伸全镇,移动、联通网络覆盖镇区达到100%。西北电网、安康电网的两条输电回路均能供电。 近年来,广货街镇党委、政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借外资力,打特色牌,走工业路,发旅游财,美化集镇”的总体方针,率领全镇人民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各项事业发展突飞猛进。 近年来,广货街镇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结构调整。一是以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为重点,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粮经作物比例。二是开发水资源。目前冷水名贵鱼种(红鳟、金鳟、大鲵)养殖,已初具规模。三是开发珍稀食用菌。年生产白灵菇、杏包菇、香菇20余吨。四是发展以家畜、家禽为主的养殖业,年肉类产量达百余吨,产值突破千万元。. |
龙王镇 |
龙王镇位于宁陕南部,镇政府距县城49公里。东临安康市桥亭乡,南连汉阴县铜钱乡,西南交石泉县迎丰镇,北接本县太山庙乡。最高海拔2135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总面积250.7平方公里,辖10个村,28个村民小组,1509户5246人。龙王镇共有耕地面积11211亩,其中水田1940亩,旱平地2000亩,25度以上坡地7000亩。年粮食总产量2000余吨;油料总产量35吨。 2000年以来,龙王镇围绕县委、县政府调整主导产业的总体思路,制定了“长抓干果、短抓桑,兼顾畜牧、药、杂、姜”的产业发展思路,力争到2005年粮经比例取达到5:5。该镇经济作物主要以黄姜、蚕桑、药杂为主。目前,已发展黄姜850亩,种植良桑2300亩,年养蚕1000余张,已成为宁陕县黄姜和蚕桑的主产区;畜牧养殖主要发展猪、牛等家禽,2003年猪、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500头、650头、800只。 龙王镇在招商引资方面有着优越的条件。首先是交通便利。总长22公里的关铁三级公路贯穿本镇6个村,拓展村级公路6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其次是电力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本镇有装机容量2400千瓦的电站1座,装机容量300千瓦的村级电站1座;有年产炭化硅500吨、产值达180万元的炭化硅厂1个;有杨八姐梳妆台、子午道遗址、中沟村千古龙洞等人文自然景观。三是当地民风纯朴,村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社会治安环境良好。 龙王镇现有联办初级中学(太山庙中学)1所,教职工27人,在校学生305人。有小学11所,教学班25个,教职工40人,在校学生520人。三年来累计撤并规模过小、生源不足的村组小学10所,累计投资35万元新修1500平方米的校舍。龙王小学、铁炉小学、绿烟小学、中华小学、渔洞小学等大部分校舍面貌焕然一新。 龙王镇现有中心卫生院2所,村级卫生室10个,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得以基本保证。镇政府还聘有卫生防疫员14名,并与其签定了目标责任状,落实了待遇,定期召开了卫生防疫工作会,并进行业务培训,有效预防了各种流行病的传播。 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农村变化日新月异,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天然林禁伐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
筒车湾镇 |
筒车湾镇位于宁陕县西南部,距县城29公里,在建的西汉高速公路贯穿全镇26公里。该镇于1996年由原五龙乡、筒车湾乡、油房坳乡合并而成。全镇辖8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1295户4829人,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457万元,粮食总产量2293吨,人均纯收入1088元。 筒车湾镇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呈不规则长方形。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无霜期230天,平均海拔700余米,有林地22万亩,森林覆盖率73%。境内盛产板栗、核桃、木耳、香菇及中药材等绿色土特产品。发源于秦岭山脉的汶水河贯穿全镇,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有羚羊、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药材以天麻、猪苓、杜仲、枣皮为主。蜿蜒的河水、层叠的群山、孕育着无尽的绿色,是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理想地方。筒车湾因古色古香的筒车而得名,筒车是中华民族农业发展史上的骄傲,该镇正以开放的胸怀、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广纳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把筒车湾建设成陕南有名的民俗旅游强镇。 近年来,筒车湾镇抢抓西汉高速公路建设的历史机遇,按照“拉大集镇骨架,建设商贸村镇,发展六大产业,形成绿色经济强镇”的思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了实现由温饱型经济向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镇党委、政府面对汶水河开发的历史机遇,结合镇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广大投资商和个体私营企业主到该镇投资。目前乡镇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实现了乡镇企业从集体向私营,从小规模走向快速发展的新突破。同时,克服“6.9”洪灾的影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8万元,兴修4座铁索桥,解决1000余人的过河难问题;新修2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400户2000余人的用水问题;3个组50户200人的用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实现了户户通电目标。争取各类资金40余万元,新修堰渠、河堤恢复水田100余亩。积极与县移动公司联系,开通了移动电话,通讯条件明显改善。. |
金川镇 |
金川镇位于宁陕县东北部,由原黄金乡和小川乡合并而成。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10公里,东南与镇安县东川镇、月河乡接壤,北和本县江口回族镇、丰富乡联界,县级公路沙金路贯穿全境。全镇总面积133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有1056户4168人。 全镇有完全小学3所、卫生院3所、卫生室6个。境内砂石资源、水资源、林地资源十分丰富。有陕西最大、全国最高的铁坚衫。该镇所产板栗以“个头玲珑、颗粒均匀、饱满结实、色泽鲜艳、涩皮易剥、栗肉香甜、久煮不散”而闻名,盛产天麻等中药材和黄丝菌、牛杆菌等野生食用菌。 面对2002年“6.9”和2003年“8.29”两次特大洪灾的重创和人均耕地严重不足的现实,他们经过深入调查,理性提出了并按照“依靠科技管理园、林下经济大发展、恢复重建抓项目、劳务输出挣现钱、组织建设抓规范、维护稳定好局面”的工作思路,狠抓板栗丰产园管理、持之以恒发展林下种养业、坚持劳务输出,取得了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的胜利。. |
皇冠镇 |
皇冠镇地处秦岭腹地南坡中段,东与本县旬阳坝镇、城关镇接壤,西与新场乡交界,南与筒车湾镇毗连,北与江口镇相邻,距县城75公里。镇域总面积455.77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546户233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人,耕地总面积2635.3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13亩。境内群山起伏,峰峦叠嶂,植被茂密,山清水秀,森林覆盖率达92%,自然风光迷人,人文景观独特,尤以“三线十八景”令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镇内交通便利,通讯发达,“一纵三横”公路网基本形成,正在建设中的西汉高速公路纵贯全镇4个村,途经镇内32公里,高速公路建成后,皇冠距省会西安仅1小时车程(91公里)。 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47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64元,财政收入实现20.5万元。自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全镇以“木头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基础失去支撑,而重新确定的“栗、菌、药、畜”四大主导产业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缓慢。但西汉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为皇冠镇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炒红汶水河、炒热三产业”的发展战略深入人心。合力促开发、谋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蔬菜种植、家禽养殖业等产业规模渐增,收效明显。粮经比例不断优化。生态旅游综合开发已经起步,首期城镇开发项目启动并稳步推进。 结合镇情实际,借助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机遇,积极整合境内资源,全力打造生态旅游强镇。按照“谱好一部曲(汶水河开发)、做好两篇文章(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建设)、狠抓三大工程(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整治)的经济发展思路,发展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强化领导,夯实责任。形成了领导出力、干部用劲、合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氛围。同时广泛宣传,让外边的人了解皇冠,投资于皇冠,让镇内的人增强机遇意识和拼抢意识,主动投身于汶水河开发热潮中去。. |
太山庙镇 |
太山庙镇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30公里,与汉滨区和镇安县接壤,辖6村28个组5503人,耕地7000亩,林地18万亩,总面积273平方公里。该乡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关铁路、长新路、月太路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 全乡经济收入以传统农业种植和农村多种经营收入为主,2003年全乡工农业产值24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293元。传统农业以种植水稻、玉米、大豆、薯类为主。农村多种经营以板栗、花椒、核桃、药材为主,名优土特产有“手扒崖”花椒、秦党、核桃、星星腊肉等。乡境内森林覆盖率达94%,植物资源共有1100余种,动物资源70多种;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81745千瓦,可开发量8992千瓦。境内己探明1个钼矿富矿体和4个-矿体,钼金属储量874.80吨,-矿体中砷金属储量4655吨,-矿储量6747吨,铊金属储量3271吨,银金属储量250吨,大部分矿体具露采条件,矿石品位较高,可选性良好,且矿点附近办厂地形条件良好,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太山庙、莲花寺及清初牌坊和戏楼等文物旅游资源丰富。陕南抗日第一军著名将领何振亚在这里留下的战斗和生活事迹更成为太山庙人民奋进的精神动力。 近几年来,太山庙乡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抓住退耕还林(草)、扶贫综合开发的机遇,全力以赴,真抓实干,使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的生机。目前,以“林果、药杂、畜牧养殖”三大产业为主的绿色农业己初具规模,以板栗、花椒、桑树、核桃为主的林果建园达1.5万亩,以天麻、黄姜、猪苓和秦党为主的药杂基地基本形成。经过全力打造,腊肉食品厂、石英砂厂、机砖厂等一批龙头乡镇企业己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面对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新机遇、新挑战,围绕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太山庙乡党委、政府将以全新的姿态,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全力实施一个战略(经营绿色战略),努力抓好两项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突出发展三大产业(林果、药杂、畜牧养殖),着力建好四大基地(林果基地、药杂基地、养殖基地、竹林基地),努力实现全乡由粮农向林农的根本性转变。. |
梅子镇 |
梅子镇地处宁陕县西南,距县城56公里,距210国道25公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西汉高速公路横贯境内18公里,与石泉县、佛坪县相邻。宁陕县最大的河流——汶水河纵贯全境。全乡面积73.46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25个村民小组,共669户2526人。全乡户户通电,电话普及率达60%。有丰富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石灰石、花岗岩、云母等矿产资源。全乡有耕地4120亩,人均1.65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洋芋、小麦、大豆、红薯等农作物为主。2003年粮食总产量934吨,人均占有粮食370公斤。乡境内有个体工商户46家,小型私营企业7家。农业经济收入以天麻、板栗、蚕桑、药杂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快以水窑、村组公路和农网改造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以板栗、天麻、蚕桑、药杂为主的主导产业,重点开发畜牧养殖,大力发展竹器手工业,建材、矿产(石英石、花岗岩、云母)业。2003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30元。集镇建设、生态旅游、娱乐休闲、餐饮服务、兴企办厂等项目正在规划实施。 农业稳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梅子乡在稳定水稻、玉米、大豆、红薯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板栗、蚕桑、天麻、枣皮、黄姜等中药材。目前,全乡发展板栗园8600亩,种植黄姜300亩、桑园480亩。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在高速公路途经的汶水河两岸栽种了5000余亩竹林带,成为汶水河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乡中心校教学质量综合考评名列全县前茅,多次被评为“县级年度考核先进单位”,2002年被授予“市级文明校园称号”。全乡有1所卫生院,6个村卫生室。 全乡广大干部群众通过深入学习“-”重要思想,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不断增强,形成了处处为民办好事、谋福利的良好氛围。. |
新场镇 |
新场镇地处秦岭南麓,宁陕县西北角,东与皇冠镇接壤,西与四亩地镇相连,南与筒车湾镇连界,北与周至、户县毗邻。全乡总面积348.17平方公里,天然林面积7.65万亩,耕地1414亩,辖4个行政村,14个村民小组,有316户1216人。境内有省属森工企业宁西局林区公路一条纵贯全乡4村14个村民小组。国家级天华山森林公园建设区域覆盖全乡2个村8个村民小组,涉及农户161户772人,占全乡总户数的50.9%,占总人口的63.48%。 新场乡因境内有一地势险要地方盛产珍贵药材,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南来北往的客商聚集在这里做生意,客商约定每月二、五、八逢场,于是“新场”便流传下来。 新场乡平均海拔1100米,属于高寒边远山区,山清水秀,境内资源丰富。一是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境内有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羊、豹、华南虎、娃娃鱼等。野生药材有猪苓、党参、天麻、黄姜、五味子等。二是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全乡有林地约59123亩。三是水能资源及水产资源丰富。全乡河流众多,星罗棋布。四是矿产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有东沟硫铁矿、窑湾石矿、够爬梁和花石的小金矿。五是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利用。六是全乡境内有荒山约两千余亩尚待开发。七是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众多。有花石溶洞、花石神仙洞、兰花湖大草原、西河大王遗址、板房沟陈氏将军坟遗址等。1935年红军途经花石韭菜坪刻制的宣传标语至今保存完好。 随着天然林禁伐,以木头为支撑的地方经济失去了基础,乡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实际,立足为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后勤保障,大力开发荒山荒地,着力开发优势资源,走“扩药、养蜂、种果(核桃、板栗)、兴菜”的路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该乡于2002年引进湖南客商投资200万元兴办树脂加工工厂一处,目前县级各项申报手续已经办妥,省、市手续正在办理之中,可望2004年上马投产。该项目为群众增加了致富新途径。今后乡党委、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将进一步加大力度、优化投资环境,让真心来该乡投资开发客商得到优质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