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晋中 >> 灵石县 >> 西城管理委员会

西城管理委员会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西城管理委员会谷歌卫星地图)


西城管理委员会简介

  西城管理委员会位于山西晋中灵石县。下辖:
  140729002001 121 仁里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2 121 滨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3 123 涌泉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4 121 天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5 121 平安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6 121 晋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7 121 万通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8 121 常青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9 123 张矿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140729002 030600 -- 查看 西城管理委员会谷歌卫星地图

西城管理委员会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西城管理委员会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东城管理委员会

  东城管理委员会位于山西晋中灵石县。下辖:   140729001001 121 朝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1002 121 光明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1003 121 新华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1004 121 灯特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1005 121 天星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1006 121 中凯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1007 121 通宇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1008 121 城-区居民委员会   

西城管理委员会

  西城管理委员会位于山西晋中灵石县。下辖:   140729002001 121 仁里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2 121 滨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3 123 涌泉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4 121 天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5 121 平安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6 121 晋阳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7 121 万通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8 121 常青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2009 123 张矿社区居民委员会   

北城管理委员会

  北城管理委员会位于山西晋中灵石县。下辖:   140729003001 121 愉苑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3002 121 兴安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3003 121 金水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3004 121 华苑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3005 121 森源社区居民委员会   140729003006 121 铁西社区居民委员会   

翠峰镇

  翠峰镇地处灵石县城中东部,88%的地域在汾河以东;全镇总面积208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112个自然村,农业户数12364户,农业人口31785人,辖区实际居住人口80000余人,耕地6.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29547亩(小麦12832亩,秋粮面积16450亩,薯类265亩),林地面积17.6万亩(核桃林23000亩),201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6.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189元。   全镇共辖73个基层党组织,3个党总支(翠峰中心校总支、常青总支、像松总支),其中农村党支部(总支)46个,机关企事业党支部27个。共有正式党员1672名,预备党员46名,其中女党员333名,35岁以下党员272名,60岁以上党员451名。   近年来,翠峰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安全生产、环境治理两大关键,切实抓好重大项目落地、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进步五个重点,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工业上,保利、华瀛两大集团进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个(煤矿5个、洗煤厂43个、石膏矿4个、石料厂5个,碳素1个),形成了以煤炭、洗精煤、石膏、碳素为主的主导产业;农业上,粮食总产量达到666万公斤,发展核桃经济林23000余亩,实施退耕还林27000余亩,日元项目2200亩,远山生态造林45000余亩,发展规模养殖户20余户。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投资近10亿元实施了水头、沙峪、曹家原、上村、翠峰等村的改造工程;投入资金1.5亿元,高标准完成了“村通”工程近百公里,完成了190公里的户通水泥路工程,实现了全镇饮水安全,完成了校舍安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三是民生问题有效保障。28020人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14428人参加了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工作,1553户低保户得到应保尽保,168户五保户供养得到保障。与此同时,环保、计生、文化、卫生、综治等事业均得到了新的发展。   2007年以来,先后获得县级以上授予的新农村建设、村村通水泥路、农田水利建设、造林绿化、城区环境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工作等29项荣誉称号。   

静升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静升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5公里。108国道过境。辖静升、旗介、集广、尹方、苏溪、南浦、南原、草桥、后沟、帅家山、柳树原、靳断墕、椒仲、史家山、核桃洼、土黄坡16个村委会。乡镇企业有煤炭、焦化、运输、建筑等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谷子、蔬菜。古迹有商代墓群,苏溪村的资寿寺、文庙、文峰塔、魁星楼等。   静升镇位于灵石县城以东12公里处,东屏绵山、西望汾河,土地总面积54.96平方公里,全镇辖16个行政村,2.2万余人,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90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50万元。全镇设有5个党总支,29个党支部,党员804人。静升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荟萃之地、商贾云集之所,静升镇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境内景区景点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章,省道东夏线和大运高速路穿境而过。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和文物局联合命名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并位居榜首。同年又被建设部确定为首批全国重点小城镇之一。2006年以来,先后荣获“山西省环境优美乡镇”、“山西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山西省新农村致富技术培训百强乡镇”、“山西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等荣誉称号.2010年3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命名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近几年来,我镇坚持以“-”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在社会各项事业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王家大院为龙头、以历史文化名镇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和以万亩干果经济林、畜牧养殖为支柱的现代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使我镇经济在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走上了快车道;永吉大道、文昌街的建设、供气供热的扩展、河道的整治、流域的绿化等基础实施的到位加快了静升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旧村的改造、新区的建设、古镇的开发和“四化四改”、“五清五规范”工作的推进,使农村容貌和生活环境大为改观;文化站的高标准建设、农民健身场地的全覆盖、校安工程的严要求施工使农村文化阵地更加巩固;农村“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95%的新农合参合率、98.5%的新农保参保率以及100%的户通水、电和95%的户通电话,使我镇的民生、民和、民安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两渡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两渡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府15公里。面积98.5平方公里。   灵石县两渡镇位于城北20公里处,西连吕梁的孝义市,北接介休的义棠镇,横跨汾河两岸,108国道、南同蒲线穿境而过,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自古就是全县的交通枢纽地和商贸集散地,有全县“运输旱码头”和“精煤之都”之称。全镇总面积98平方公里,共有耕地2.8万亩,辖两渡、索洲、崔家沟、冷泉、桑平峪、贺家庄、集屯、徐家山、房家庄、军营坊、景家沟、圪台、曹村、张村、新庄、杨家垣、后庄、南续18个行政村、两渡矿、街道、车站3个居委会,2.7万人。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78元。   一、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两渡镇党委设2个总支、38个支部,其中农村支部17个,机关支部6个,有2个企业党总支,15个支部。共有党员877人,女党员144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达39%,其中农村党员549人,预备党员33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45名。有崔家沟村、冷泉、后庄、南续四个村实行支部、村委“一肩挑”。   (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实践操作的能力。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整治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素质;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程序,深入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进一步深化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做到公开内容全面、真实。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两条主线,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一是深入开展重点工程、重点工作、党旗红活动。每年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年初公开承诺要办的实事好事,党员认真负责,做出庄严承诺,年度评优评奖,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来带动各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全镇共承诺办实事、好事420余件,完成398件。二是不断深化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成立新庄工业小区、聚义、冷泉工业小区企业联合支部,使全镇非公企业党支部达到11个,党员达67人,强化了党在非公企业的渗透力和发展的带动力。三是常抓学习、阵地、作风三项工作不松懈。全面加强了广大党员的理论学习教育,牢固树立科学、民主、依法的执政理念。突出抓好全镇各支部阵地建设,为组织活动提供了坚强的阵地。作风建设上,以“办实事、求实效、见实绩”为主题深入推进了创先争优活动,狠抓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行了政务、村务、帐务三公开,使镇村两级干部党的宗旨观念明显增强,管理日趋规范,自我约束不断强化。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是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全镇范围内6000亩退耕还林工程和东西两山5000亩核桃林的管护。借全省造林现场会召开的契机,对汾河流域实施了综合整治,完成投资1.05个亿,完成108沿荒山主林带和滩涂绿化7885亩,新筑石坝4.5公里。深入推进聚义、华苑、铁新、力源厂矿绿化工程,完成绿化1.2万亩。按照政府主导、板块开发、综合治理的思路,全面启动建设了保利生态示范园一、二、三期建设工程,东山3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完成治理面积2.3万亩。以创建优美园林村镇为目标,完成全镇沿线8村和镇区的园林村建设。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完成了两渡镇、徐家山、崔家沟、圪台、景家沟、张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3200余人的饮水困难,全镇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1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8.05亿,财政总收入达1.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78元。   二是项目建设大幅推进,工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我镇顺利完成了煤炭资源兼并重组工作,整合后全镇保留四座煤矿,技术改造工程全面铺开,年产能稳定提升至330万吨,筑牢了煤炭产业基础。完成了富源、通宇、宏兴三大发运站建设,年发运能力达280万吨。按照工业园区兴工业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把“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作为振兴镇域经济的主要支撑点来抓。引进了总投资23亿元的聚义循环工业园,包括年入洗200万吨原煤的洗煤厂、年产130万吨的焦化厂、年产20万吨-的化工厂、年产2.2亿块(拆标砖)煤矸石多孔烧结砖的新型墙材厂和干熄焦发电厂。引进了与太原煤气化合作项目,300万吨灵北煤矿建设等大型项目,为全镇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三是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集镇功能稳步提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按照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总体要求,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投入资金1.5个亿实施了街道、村巷的硬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建了村民居住区4处,建设了崔家沟、张村、两渡、冷泉、曹村等一批具有代表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东西两山徐家山、后庄完成水泥路建设工程,全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推动了以何氏广场为中心、两义路为主框架的特色城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2个亿,实施了卫生院改造、幼儿园新建、矸石山治理、秋晴桥修复、外环路建设、采煤沉陷、垃圾场建设、秋晴小区、花果山小区、文化中心大楼、信用社、地税所办公楼建设等重点工程25项,集镇面貌大为改观,功能得到大幅提升。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各类民生较好解决。相继建成两渡何氏文化、崔家沟、圪台、桑平峪4个大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聚义、力源等 4个企业文化活动中心,曹村、张村等四个街心公园,为群众健身、休闲、娱乐提供了活动平台;完成滨河小学和两渡小学新建、两渡中学改造工程,提升了办学条件,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工作,持续不断地实施了“扶苗护蕾”行动,解决了1000余名优秀生、贫困生上学困难问题。卫生方面,改造了镇卫生院,各村新建和改造了村级卫生所,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以上,人口与计生工作,以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为中心,以优化服务为重点,提高计划生育的整体水平。全镇人口的出生率为0.73%。民生工作,完善了农村低保制度,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完成全镇敬老院建设,将两渡、英武五保户纳入集中供养。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粮食直补资金、退耕还林资金、家电下乡补助金及时足额发放到户到人,武装、团委、妇联、综治工作样样位居全县前列。   如今,两渡镇村两级干部凝心聚力、戮力同心、与时俱进、争先发展,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强劲势头,为打造全县一流的经济强镇而努力奋斗!   

夏门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夏门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中南部,距县府10公里。   夏门镇位于灵石县城中南部10公里处,是大运路和东夏线交叉必经之地,全镇共辖26个行政村,总人口15340人,共有耕地26502亩,林地26750亩,粮食年产量350万斤左右,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豆类、核桃为主。夏门镇境内地下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全镇共有煤矿7座,年生产原煤120万吨,并逐步形成洗选煤企业36个和年生产优质水泥65万吨的西山水泥建材有限公司一家。我镇紧邻县城,位于县城中南部,商业较为发达,主要以饮食、修理、工业品、商业零售服务为主。全镇共有学校6所,镇级卫生所1所,农村合作医疗点26所。  

南关镇

  南关镇是2001年由原南关、仁义、西许、富家滩四个乡镇合并组成的。位于灵石县东南部,距县城26公里,东、西、南分别与沁源、汾西、霍州相接。境内仁义河、汾河两河交汇,西山、南山、北山三山环拱。辖42个行政村和四个居民区,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余人,农业人口23453,耕地面积33909亩。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商业发达,历史悠久,经济以煤焦产业为主,是著名的经济强镇、商业重镇、文化名镇。镇域国土面积占到全县四分之一以上,经济总量占到全县的五分之一以上,是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在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   第一,它是连接南北的结合地。南关镇及周边地区的-古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沟通晋中、临汾两个盆地的咽喉要道,也是南北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是南关在区位优势的历史见证。近年来,随着交通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南关镇作为灵石乃至晋中的南大门,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大运高速纵贯南北,北接太原,南连运城,108国道横穿全境,南同蒲线在南关设有站点,并分布着5条铁路专用线。三条纵向交通线把南关与中心城市连接更加紧密。   第二,它是产业发展延伸的承接地。南关镇具有丰富的资源禀赋,煤炭资源几乎遍布全境,依托资源优势,南关工业园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聚源、宏峰两家大型焦化企业已投入生产,年产值达20亿元。同时,南关镇利用所拥有的宝贵旅游资源,引入资金、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投入1亿余元,开发石膏山风景名胜区,已被列入晋中市“一城三山四院”旅游开发计划,与此相配套的高档次有特色的餐饮服务业也迅速在周边发展起来。   第三,它是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地。南关地区是全县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煤、铁矿、铝钒土、石灰岩、石英砂、矿泉水、木材储量丰富。境内现有年产30—60万吨的大型煤矿3座,年产原煤100余万吨;洗煤厂34家,年洗选能力达350余万吨,机焦厂2座,年产量120万吨,电厂1座,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并且有铁路发运站3个,年总发运量达800万吨。   第四,它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地。南关地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地处我镇东部的仁义村就是一个传统文化浑厚的古村,作为-古道和灵沁古道相交的重要驿站,是古代灵石乃至晋中举足轻重的商贸重镇,仁义村有旧时庙宇17座,古城门至今巍然屹立。还是灵石著名的武术之乡。留有的古庙大部分保存较好,尤以关帝庙和三官楼风貌最佳。在仁义村内,至今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一段官道,北接太原、南通临汾。   特殊的区位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突出的承接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决定了南关镇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中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镇党委、政府始终把镇区的建设和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并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及城建部门的大力支持,多次召集相关人员座谈、讨论,结合南关镇实际,充分认识到把南关镇列为省级重点镇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今后南关镇发展的主要举措,通过这些举措来提升镇区服务功能,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段纯镇

  灵石县辖镇。1958年设段纯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府3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   段纯镇位于灵石县城以西30公里处,东临夏门镇,西接交口县双池镇,南与坛镇乡、梁家焉乡接壤,北与交口乡为邻,是全县重点打造的三大工业重镇之一。全镇辖28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总人口16404人,其中农业人口15624人,非农业人口780人,耕地面积42482亩,全镇现有基层党支部35个,其中农村支部28个,机关、企事业单位支部7个,党员总数635名。镇区内除中煤循环经济园所属企业外,还有其它工业企业31个,其中中煤化工企业1个、煤矿2座、硫铁矿7座、洗煤厂17个,其它4个。2012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51726万元,比2011年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10444元,比2011年增长17%。   

马和乡

  灵石县辖乡。1963年设马和公社,1984年改乡。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府18公里。   和乡位于灵石县城东15公里处绵山脚下,东越太岳山连沁源县,北与静升镇相邻,西南与翠峰镇接壤。全乡辖15个村委,9000余口人,总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655亩,是县城的上风、上水方向且紧邻县城的水源地,属灵石县水、土、日照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境内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地理景观。地理位置优越,毗邻正在建设的县城新区,大运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永吉大道直通县城,交通十分便利。在灵石县县域范围内,马和乡拥有优越的区位、交通、用地、生态、环境、水资源和旅游服务条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乡镇。  

英武乡

   英武乡位于灵石县域西北20公里。全乡辖14个行政村、27个自然村,总面积5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万亩。农户2000余户、人口6800余人。共19个基层党支部,300余名党员。乡域内现有煤矿6座,年设计生产能力375万吨。核桃栽植面积1.75万亩。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英武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煤炭之乡”和“核桃之乡”。先后荣获“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山西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山西省环境优美乡镇”、“全省治超工作优秀乡镇”、市级“红旗基层党组织”、市 “核桃产业示范乡”和县委、县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优胜乡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紧紧围绕“本质安全标兵乡”建设目标,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度警觉,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发展工程、生命工程、民生工程下大力抓好。连续几年取得了全县安全生产和打击私挖滥采第一的好成绩。特别是2010年,全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现场会在灵石召开,英武乡作为县政府三级网格的示范点,接受了时任张璞市长的观摩指导。随后,全市其他8县1区1市的观摩团纷纷慕名而来,探寻、学习“英武经验”。   二、特色产业呈现亮点。终把核桃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加强生态建设的重点,响亮提出了“换书记不换主意,变乡长不变主张”的口号,扭住核桃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拧住核桃栽植,一村连着一村栽;抓住核桃管护,一环扣着一环管;稳定核桃收入,一年更比一年好,形成了乡有规划措施,村有发展目标,逐级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乡核桃种植面积1.75万亩,人均2.6亩。高标准建成千亩核桃样板园区5个,打造老核桃基地4个。累计培养了20亩以上的核桃种植示范户240余户,本土技术人员20余名。   三、生态建设成果丰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管护并举、绿化美化并行”的原则,凝聚各方力量,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先后实施了2.8万亩造林绿化项目和13个村庄绿化工程,构筑和完善了我乡“三路、三线、三大园区”绿色走廊大格局。全乡林木覆盖率达53%。   四、社会事业惠泽民生。牢牢把握服务惠民宗旨,做到惠民政策优先落实、不走过场,民生问题优先解决、不打折扣。建立健全政府教育六项基金。全乡饮水安全、村级卫生所建设、村通水泥(油)路、户通水泥路、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场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均实现了全覆盖。   “十二五”时期,英武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再造两个灵石、冲刺全国百强”奋斗目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实施“1234”工程(即打造 “魅力英武” 这一名片、提升“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和核桃干果经济林建设”两个品牌、强化“精英人才、党员干部、村经纪人和乡土实用人才”三支队伍、推进“绿色英武、人文英武、活力英武、幸福英武”四项建设),强力推进“本质安全标兵乡、核桃经济样板乡、特色农业先行乡、生态文明示范乡”四乡建设,全面推进乡域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率先转型跨越发展,着力打造“魅力英武”靓丽名片。   

王禹乡

  王禹乡位于灵石县城西南四十公里的山区,从西北至南18公里边界与临汾市汾西县相连,北与我县梁家焉乡、东与坛镇乡、南与南关镇接壤,海拔1152米,全乡国土总面积57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33个自然村,共3195户、8441口人。王禹乡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   文化底蕴深厚。王禹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当年大禹治水,在此驻扎,现存的有禹王祠、望汾源、禹王饮马池等遗址,王禹因此得名。王禹历来重视教育,兴学育人之风源远流长,王禹牛家被誉为灵石八小家之一,2011年王禹村被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主导产业凸显。王禹境内沟壑纵横,属典型的丘陵土石山区,全乡耕地面积28601.6亩,以种植玉米、小麦、小杂粮为主。“一乡一业”主导产业为核桃产业,目前核桃树总量达到1.1万亩,实现人均1.3亩。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有煤、硫、铁、铝矾土等,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通过煤炭资源整合,现保留2座年生产能力60万吨的煤矿,分别是国泰宝华煤业和红杏元富煤业;有2座年生产能力120万吨的跳汰洗煤厂,分别是恒烨煤化和丰茂煤化。   基础设施完备。我乡现有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心校,教职员工90名,在校学生746名。境内主要交通道路为富王路和道梁路,分别为 12公里、14公里。25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户户通水泥(油)路,里程近200公里。   生态环境优美。华北最大的五万亩的天然侧柏林与我乡东南部10个村相连,加之王禹老百姓自古以来就有植树造林的好习惯,和近几年全方位绿化工程的实施,我乡森林覆盖率达52%以上,享有“天然氧吧”美称,近两年我乡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乡”和“省级生态乡”,王禹、回祖、秋泉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   

坛镇乡

   坛镇乡位于灵石县西南山区,总面积5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132亩,全乡17个村委,29个自然村,人口8055人,享受社会保障的有7865人,其中五保户33人,农村低保370人,农村养老保险910人,合作医疗6552人,农业比重较大,经济相对滞后。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为目标,以抓投入、扩内需、保增长为根本途径,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安全与发展两个主题,突出抓发展,重点抓项目,持续保稳定,在争先中发展,在进位中突破,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创了各项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坛镇乡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整体提高,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的带动下,已经成功转产陆宇煤化公司,建成年产1万头的现代化生猪育肥猪场一座,中小型养殖场十余家,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三农”工作扎实推进、按照长抓种植、短抓养殖的思路,不断加大投入,长抓核桃管护,目前,核桃产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养殖业发展迅速,全乡现有中小规模养殖户20余户,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集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到下,坛镇乡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团结拼搏,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之路。   

粱家焉乡

  梁家墕乡位于灵石县西部山区,境内属典型的山岭重丘区。县内与王禹乡、坛镇乡、段纯镇为邻,县外与吕梁市交口县、临汾市汾西县接壤,全乡面积88平方公里,总人口10149人、26个行政村。   “十二五”以来,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再造两个灵石,冲刺全国百强”总体思路和三县建设具体举措,在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讨论、研究,科学确定了“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为统领,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全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山区农业大乡,大力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核桃经济强乡,合力巩固畜牧养殖业,依靠畜牧养殖富乡,抢抓发展机遇,实施“三个一”工程,即:建设万亩精品核桃园,万亩农业高效田,万亩资源开发区,力争在利用综改试验区与我乡实际结合上取得突破,为建设更加富裕、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梁家墕而努力奋斗。   

交口乡

  交口乡地处灵石县西北角,东临英武乡,北依孝义市,南接 夏门、段纯两镇,西至交口县接壤。地势为两峡一川,解木公路延川而过,孙义河贯通南北,煤炭资源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交口乡所辖下设18个村委,25个自然村,分别是:交口、南头、漫河、温家沟(含崖底)、马家庄(含下庄、岭立)、庆余、西庄、孙义、安家岭、圪塔(含圪塔原)、程家庄(含龙池)、楼珍、朱家岭(含南沟)、梅印(含南岭)、金庄、东逻、小王庄、木瓜曲。全乡共有人口7325人,2310户,全乡面积6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为23908亩,2008年全乡经济收入3.4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8960元,粮食总产量260万公斤。   


西城管理委员会特产大全




西城管理委员会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