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营镇位于通渭县西部,距县城29公里,总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1米。全镇现辖35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委会、234个村民小组、10186户、42586人(其中农业人口9188户41316人,城镇人口998户1270人)。耕地面积19.4万亩,其中川台地1.3万亩,梯田10.1万亩,退耕还林3.3万亩,坡耕地4.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约4.7亩。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3摄氏度,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无霜期120天左右,属典型的内陆性半干旱半冷凉气候。
马营历史悠久, 民俗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商家云集、贾客会聚之地。宝兰客运专线、天巉公路、马云公路穿境而过,镇区交通便利,通迅发达,人口集中,商贸繁荣,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唐代始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路,自宋代以来“大华川”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在明清时期有“小北京”之誉,被誉为甘肃省四大名镇之一。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有小曲、剪纸、石雕、脊兽、秧歌、高台、皮影戏等,其中,以“马营小曲”为代表的“通渭小曲戏”在2011年被文化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营人才辈出,马营籍华人学者杨子恒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2004年将原黑燕乡、锦屏乡、马营乡合并为马营镇;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乡镇”称号,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全镇现有高中1所、独立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22所、幼儿园1所,高中在校学生2100名、初中学生1590名、小学生1973名、在园幼儿270名;各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102名;有教职工549人,其中公办专职教师505人,代课教师44人。2014年农业生产总值7400万元,粮食产量2.44万吨,人均纯收入4587元,较上年增长601元,增长15.1%。全镇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转。种植业以马铃薯、冬小麦、玉米、胡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为主。全镇目前共有镇干部215人;基层党组织43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党总支1个、联合支部1个、社区支部1个、村党支部35个、产业协会支部4个);党员1313名。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1万人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621121101 | 743000 | 0932 | 查看 马营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平安社区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平安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东关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东关村谷歌卫星地图 |
马营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马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堡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西堡村谷歌卫星地图 |
涧滩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涧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吕阳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吕阳村谷歌卫星地图 |
华川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华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油坊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油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双合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双合村谷歌卫星地图 |
长川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长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
花林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花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元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三元村谷歌卫星地图 |
营滩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营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龙头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龙头村谷歌卫星地图 |
邵滩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邵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瓦房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瓦房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黑燕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黑燕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小营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小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兴旺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兴旺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岘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大岘村谷歌卫星地图 |
回岔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回岔村谷歌卫星地图 |
结元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结元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陈坪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陈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石滩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石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赤砂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赤砂村谷歌卫星地图 |
西山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西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锦屏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锦屏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陈家坡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陈家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六里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六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堡子湾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堡子湾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李家川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李家川村谷歌卫星地图 |
黄家去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黄家去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河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大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三义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三义村谷歌卫星地图 |
白庄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白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尖岗山村 | ·通渭县旅游·通渭县特产·通渭县十大特产·通渭县十景·定西旅 | 0 |
---- |
查看 尖岗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平襄镇 |
平襄镇位于通渭县中部,北与北城乡接壤,东与碧玉乡相邻,西南、西北分别和三铺乡、马营镇毗连。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13公里,总面积213平方公里。全镇现辖27个行政村222个村民小组,5个社区居委会29个居民小区,共1.93万户6.3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0.84万户3.93万人、城镇人口1.09万户2.43万人。总耕地面积15.76万亩。海拔2147—1732米,年平均气温6.6℃,年降雨量380mm左右,无霜期150天左右。境内有牛谷河自西向东,流经境内18公里,沿河两岸形成较大开阔的河谷台地,宜于农业生产。 平襄镇是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交通中心。境内交通便利,有国道、省道、县乡公路5条道路经过。近年来,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县确立的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创建“四大基地”、推进“四大工程”的总体思路,抢抓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3341”项目工程、“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和精准扶贫的难得机遇,主动作为,创新实干,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目前,全镇实现了村村通车、村村通自来水,社社通电,且82%的农户用上了动力电。有各级各类学校21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九年制学校3所、独立初中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16所(含教学点3个),有教职工327人,在校学生1923人;有乡村卫生机构29个,中心医院2个。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50元。 |
马营镇 |
马营镇位于通渭县西部,距县城29公里,总流域面积33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21米。全镇现辖35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委会、234个村民小组、10186户、42586人(其中农业人口9188户41316人,城镇人口998户1270人)。耕地面积19.4万亩,其中川台地1.3万亩,梯田10.1万亩,退耕还林3.3万亩,坡耕地4.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约4.7亩。年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3.3摄氏度,年总日照时数2200-2430小时,无霜期120天左右,属典型的内陆性半干旱半冷凉气候。 马营历史悠久, 民俗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利,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商家云集、贾客会聚之地。宝兰客运专线、天巉公路、马云公路穿境而过,镇区交通便利,通迅发达,人口集中,商贸繁荣,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唐代始为“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路,自宋代以来“大华川”一直是牧养军马、茶马互市的基地之一,在明清时期有“小北京”之誉,被誉为甘肃省四大名镇之一。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有小曲、剪纸、石雕、脊兽、秧歌、高台、皮影戏等,其中,以“马营小曲”为代表的“通渭小曲戏”在2011年被文化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马营人才辈出,马营籍华人学者杨子恒当选为2006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华人;2004年将原黑燕乡、锦屏乡、马营乡合并为马营镇;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乡镇”称号,2014年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镇。 全镇现有高中1所、独立初中2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22所、幼儿园1所,高中在校学生2100名、初中学生1590名、小学生1973名、在园幼儿270名;各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102名;有教职工549人,其中公办专职教师505人,代课教师44人。2014年农业生产总值7400万元,粮食产量2.44万吨,人均纯收入4587元,较上年增长601元,增长15.1%。全镇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为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转。种植业以马铃薯、冬小麦、玉米、胡麻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小杂粮为主。全镇目前共有镇干部215人;基层党组织43个(其中机关支部1个、党总支1个、联合支部1个、社区支部1个、村党支部35个、产业协会支部4个);党员1313名。 |
鸡川镇 |
鸡川镇位于通渭县东部,东南与秦安县魏店乡接壤,西与碧玉乡相邻、西北、东北分别与陇山、新景乡毗连,南北长21.16公里,东西宽13.63公里,总土地面积127.98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4%,其中耕地面积86610亩,人均4.1亩,2014年粮食总产量27931.6吨,人均产粮1472公斤。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安逸河和马家河流经34公里,形成狭长的河谷川台地。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50天,属温暖半干旱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胡麻等,经济作物有苹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全镇辖15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4381户农户,总人口18320人,镇人民政府驻地许家堡子村,海拔1657米,距县城37公里,镇区总面积2.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555人。 鸡川镇按照镇党委、政府按照 “一园两养三种四抓” 即“苹果园,养牛、养羊,种玉米、种马铃薯、种中药材,抓项目、抓民生、抓党建、抓社会管理”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林果业,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目前达到8000余亩,果品年产量3000多吨,优质商品率达80%以上;立足全镇旱情,近年来,以推广全膜玉米种植为主抓手,按照“稳川、进沟、扩山”的总体思路不断扩展种植区域,积极创建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确保实现“家家覆、户户种、适宜区全覆盖”的目标,2015年覆膜面积达到5.4万余亩;马铃薯产业呈跨越式发展,持续推广良种良法,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良种率73%以上,马铃薯年平均种植1.2万亩;中药材种植异军突起,品种主要以党参、柴胡、防风、板蓝根等为主,其中四合村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药材种植已向产业化迈进,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规模化程度闻名全县乃至周边县区。镇上通过因势利导,强化服务,在四合村打造2000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个,户均种植面积达11亩。同时,辐射带动川道、上马、许堡等周边村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00亩。 鸡川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积极筹措资金,发展全镇水利事业,改造梯田面积6万余亩;同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筹资筹劳,新修农路道路13条143公里。目前,全镇境内现有乡村公路14条124公里,其中新修6条46.9公里,维修6条80多公里。横穿全镇的刘(埂)——新(景)公路和纵贯鸡川全镇的许(堡)——魏(店)、许(堡)—— 姚(湾)两条乡村路逐步形成“一横两纵”为主的公路主干线,成为鸡川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
榜罗镇 |
通渭县榜罗镇是陇中名镇之一,位于通渭县西南部,地处定西、天水两市辖区的交界地带,南与天水市的甘谷、武山县相接,西与定西市的陇西县相连。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占地面积208.84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7.31万亩,人均耕地4.2亩。全镇现辖24个行政村,2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518户40344人,其中城镇人口1285人,农业人口39049人。平均海拔1938米, 无霜期140天,年降雨量440mm,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温暖半干旱区。 榜罗镇距通渭县城75公里,距甘谷、武山和陇西均在半小时行程圈之内,境内有省道马云公路-榜罗支线、常榜公路和通榜公路穿镇区而过,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坐落于镇政府所在地文丰村,是通渭县西南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近年来,全镇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定西三苦精神和“耕读·坚韧·进取”的通渭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组织保障,努力振兴历史文化名镇。 目前,全镇全面实现了户户通电,2015年年底可实现村村通路、村村通自来水。现有高中1所、九年制学校5所、村级小学15所、镇中心小学1所,幼儿园1所,高中在校学生1068名、初中学生2298名、小学生1783名、在园幼儿248名;各小学附设学前班幼儿103名;有教职工431人,其中公办专职教师417人,代课教师14人。201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到34317.74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65.9元,较上年增长12.6%。全镇共有镇干部141人;基层党组织29个,其中党委1个,党支部28个(村支部24个、政府机关支部1个、联合机关支部1个、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党支部1个、红星社区支部1个);党员1207名。有乡村卫生机构24个,中心卫生院1个。 |
常河镇 |
常家河镇位于通渭县南部,距县城52公里,南与甘谷县接壤。西与榜罗镇毗连,东北、北、西北与襄南、李家店、第三铺乡相邻。平均海拔1590米,镇政府驻地海拔1576.4米,年平均气温7.4℃,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为444.2mm,总耕地面积为12.5亩,人均占有耕地3.46亩。由于植被稀少,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沟沿坍塌等自然灾害频繁。 全镇共辖22个行政村,16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170人,有贫困人口11251人,贫困面为32.05%。全镇共有中小学20所,其中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2012人,专职教师101人;初级中学3所,小学16所,在校学生6277人,专职教师250人;幼儿园1所,教师7人,幼儿68人。农村适龄儿童人数5045人,适龄儿童入学人数499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有镇中心卫生院1个,乡村卫生机构22个,医生总数38人,其中主治医师3人,新修住院部大楼一座,设置病床数20张。 境内通甘路、常榜路穿境而过,与常明路、曹阳路、常高路、阳袁路、常泉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通畅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社社通汽车。中国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户户通农电。 多年来,历届常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劳务产业为抓手;以重视民生为根本”的工作思路,务实创新,扎实工作,全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2014年,全镇上下紧紧围绕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总体目标,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坚持干字当头,以干促变,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发展提速、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
义岗镇 |
义岗川镇位于通渭县最北部,西北、北与会宁县接壤,东北与静宁县相邻,东南、南、西南分别与寺子川乡、北城铺乡、华家岭乡毗邻,距县城39公里。全镇总面积136平方公里,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121个村民小组,共5087户20691人,其中城镇人口717人,总耕地面积8.5万亩。 义岗川镇交通便利、商贸业发达,国道“西南公路”在西部过境,省道“靖天公路”穿镇而过,村、组道路畅通,东胜、明联等7条镇村公路贯穿全镇,为相邻3县7乡9个集市的中心。 镇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与较丰富的水资源,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马铃薯、全膜玉米、蔬菜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发展体系,实现了无线接收电话、电视村村通与义岗川街道有线电视的安装工程;目前有各级学校11所,其中独立初中2所,六年制小学9所,有在校职工109人,在校学生1284人;有乡镇中学卫生院1所,医师22人,护理人员25人,村卫生室18所,全镇启动实施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2003年被命名为“甘肃省小城镇建设综合试点镇”;“四岩山革命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经逐步发展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小城镇。 |
陇阳镇 |
陇阳乡位于通渭县城东北部,四面与平襄、碧玉、陇山、陇川、寺子、北城等乡镇毗连,全乡共辖14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726户1.6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18户1.55万人,总面积106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7100亩。乡政府所在地陇阳村(旧称吕阳铺)距县城17公里,通静公路、陇寺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乡共有党支部15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4个,乡直机关支部1个;共有学校12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0所;共有医疗机构15个,其中乡卫生院1所,村卫生所14个;有供电站l处,户户通电率达到100%;乡村公路14条,其中硬化路5条,实现了铺沙路(油路)“村村通”。全乡共建有水窖2000余眼,自来水入户率95%,人畜饮水较为方便。电信、移动、联通三大通讯网络覆盖全境,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5%。乡政府驻地街区面积2平方公里,平均集日客流量0.15万人。 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2350米,最低1840米,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7℃,全年无霜期140天。境内群山起伏,省级森林公园鹿鹿山已成为通渭人民观光避暑的旅游胜地。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豌豆、马铃薯、胡麻。特色产业甜玉米和中药材种植、养殖业。 近年来,陇阳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创建“四大基地”、推进“四大工程”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今年制定了“1246”总体工作思路,即:围绕一个主题(农民增收),大力实施两项建设(项目建设和法治建设),着力培育四大产业(玉米、马铃薯和中药材、草畜、劳务),全力推进六项重点工作(民生保障、综治维稳、基层党建、社会事业、安全生产、生态环境),进一步依托区位、交通、生态等有利条件,克难攻坚,蹈厉奋发,着力打造形象显魅力、经济有实力、发展现活力的一流强乡,努力把陇阳乡建成通渭县东北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 |
陇山镇 |
通渭县陇山镇位于通渭县东部,距县城28公里。全乡共辖16个村民委员会,111个村民小组,3570户,15771人。总土地面积119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84万亩,林地面积4.5万亩,草场面积4.256万亩。平均海拔2010米,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无霜期135天左右。 全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会议和全乡经济工作的有关部署要求,以精准扶贫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导,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实施“基础建乡、产业兴乡、畜牧活乡、劳务富乡、民生稳乡”的五乡战略,严格落实“两个责任”,自上而下传导压力,自下而上靠实责任,推动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目前,全乡有职业中学1所777人,九年制学校1所213人,小学10所683人,幼儿园1所91人。各类学校专职教师208人,民办教师19人。全乡有陇山职中、陇山学区、卫生院、派出所、工商所、国土所、信用社、电管站、兽医站等乡直单位9个。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63.1元。 |
陇川镇 |
陇川镇位于通渭县东北部,南于陇山乡接壤,西南于陇阳乡、西于寺子乡相邻,东北两边和静宁县毗连。总面积118平方公里。全乡共有15个村委会,120个村民小组,3318户,15139人。学校15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完全小学13所,幼儿园1所。耕地面积67989亩,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800米左右。平均气温12℃,年日照数3100小时以上,平均降水量500mm以上,无霜期150天左右,光照充分,水资源丰富,素有通渭“小江南”之称,发展果蔬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2015年全乡上下紧紧围绕“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精准扶贫为主线,以促农增收为目标,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着力培育苹果、玉米和马铃薯、中药材、草畜四大产业,积极创建旱作循环农业之路,在扶贫开发、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民生保障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越来越接近全面小康的目标”的发展路子,全力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 |
碧玉镇 |
碧玉镇位于通渭县城东部,东邻鸡川镇、西接平襄镇、南邻襄南乡、北依陇阳乡,乡政府所驻地新城村距县城16公里,平均海拔1660米。全乡东西宽13公里,南北长16公里,总面积129.16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105337亩,平均海拔1660米,年均降水量390mm,无霜期140天左右。310国道和华双公路贯穿境内6村31社,交通便利。 碧玉乡历史悠久,从李家坪遗址(位于碧玉乡碧玉村下店子社后山)发掘的出土文物及史籍看,伏羲后裔古人类很早即在此一带生息,其地牛谷河北崖、牛洛河以东、雷岔河以西、王岔河以南的开阔区域筑有几城,刀斧剁成,悬于峭壁,形成关口,有一夫把关、万夫莫开之险;自周以来羌戎即据其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陇西郡,辖襄戎邑。虽属秦辖。至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为汉所平,襄戎国殁,平襄县立。此前襄戎邑据天险之要,练精兵之术,与秦汉多有交锋,均为所胜。当地盛传有国王女碧玉督战守关,智武曾称雄一时,后封碧玉为公主,褒其品节如玉之纯坚也。“碧玉”地名由此而来。 现辖16个村民委员会和11个乡直单位,118个村民小组、4086户、18962人,其中贫困人口6499人,占总人口的33.57%,享受农村低保的801户3228人,占总人口17.3%。现有耕地面积9.14万亩,人均4.9亩,其中梯田8.5万亩,人均4.7亩。2014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75万吨,人均1449.2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至目前,全乡有9个村通柏油路(水泥路),118个社乡村公路通达率100%;照明电入户率100%,86个社通动力电;共有移动电话用户24000余部,固定电话用户4200余户;有线电视用户1600余户、户户通用户2400余户;自来用户3143户。有各级各类学校17所,其中中心小学1所、初级中学1所、幼儿园1所,有教职工185人,在校学生1456人;有乡村卫生机构29个,中心卫生院1个。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90元。 全乡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洋芋、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胡麻、油菜为主。近年来,蔬菜(主要是“七寸红”大棚辣椒)、中药材(主要是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特种苗木(主要是侧柏、山杏、刺槐、山毛桃)、畜牧养殖(主要是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区域性特色产业逐渐成为全乡经济支柱产业。2014年全乡共种植全膜玉米5.1万亩,大棚蔬菜400余亩,特种苗木育苗1800余亩,种植中药材3200余亩。 |
襄南镇 |
襄南镇位于通渭县南部,距县城22公里,北接平襄,南与甘谷接壤,西依李店,东与碧玉、秦安毗连。全乡共辖19个行政村,1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624人,其中农业人口4924户21818人,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6万亩,其中林地面积3100亩,草场面积3.32万亩。全乡共有公路总里程111.9公里。境内沟壑纵横,平均海拔1805米,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45天,年降雨量449.5mm。全乡现有小学19所、幼儿园1所、普通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农村书屋17个,乡镇卫生院1座,村级标准医疗室6所。实现户户通电、村村通车,自来水入户工程完成99.3%。 乡政府所在地马店村,通甘公路、通常公路穿越其境,交通相对便利。该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安排部署,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乡情实际,着力培育玉米、草畜、果菜、马铃薯和中药材四大产业。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加大草畜转化工作力度,全力建设林果业基地,扩大马铃薯和中药材种植面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在双联行动、扶贫开发、结构调整、项目建设、民生保障上取得新突破,努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和谐发展。 1949年设襄南区,1958年改为公社,1983年改置乡。 |
什川镇 |
什川镇位于通渭县西南部,东北与马营镇、东南与三铺乡、西南与榜罗镇、西北与陇西县毗连,区域总面积16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5万亩,人均占有4.76亩,全部是山旱地,林业用地29473.5亩。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山峦起伏,深沟大涧,平均海拔2112米,年均气温5-6℃,无霜期135天左右,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属温凉半干旱内陆气候,十年九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典型的半干旱农业区。现辖16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447户,总人口20289人,其中农村人口4320户19185人。总面积16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4518亩,主要粮食作物以冬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胡麻、马铃薯、中药材。 近年来,全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创建“四大基地”、推进“四大工程”的总体思路,发扬“三苦”精神,加快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该乡全面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车、98.4%的农户通自来水;有乡村卫生院机构17个;有各级各类学校8所,其中独立初级中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6所,农村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现有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 1949年设什川区,1958年改为公社,1983年改置乡。位于县境西部偏南,距县城32公里。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1.6万。马(营)陇(西)公路纵穿境中部。辖什川、古城、八里湾、贾家坪、大湾、吴家湾、新庄、漆麻、盘龙、地八、崖边、山坡、泰山、上阳坡14个村委会。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横。农业主产小麦、豌豆、马铃薯,兼产胡麻。大湾村秦家坪是中国汉代诗人秦嘉和徐淑夫妇的故乡。. |
华家岭镇 |
华家岭镇位于通渭县西北部,西邻安定区,北靠会宁县,南接马营镇,东接北城乡、义岗镇。境内梁岭交错,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在22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3.4℃,无霜期125天,平均年降雨量500mm,属二阴温凉山区。全乡现辖18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8254人,总土地面积15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3602亩,其中林草地面积48861亩。 华家岭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是西兰、华双两条公路的交汇点,历史上以高寒、干旱、坡陡弯急而被旅人视为畏途。近些年,随着当地生态建设和能源建设的推进,沉寂了多年的华家岭靠着不断续写新篇正逐渐回归到人们的视野中。1998年退耕还林还草战略大力推广以来,华家岭利用自然条件,发展起以培育云杉、落叶松、油松等含蓄水源阻挡风沙树种为主的高山育苗基地,如今已成为内蒙古、青海、宁夏、陕西等省区的重要树苗供应基地,当地人高兴地称树苗是“遍地的绿色银行”。 昔日令人头疼、惹人讨厌的漫天狂风,如今在风能资源开发中也被有效利用, 2012年5月,投资42亿元的华能华家岭风电工程正式上马,项目分四期进行,规划总装机500MW,覆盖范围420平方公里,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年发电收入达6亿元,年可实现利税收入7500万元,目前一、二期工程已建成并网。在特色产业发展上,乡上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乡主导产业来培育,按照“扩大规模、壮大基地、做大产业”的总体要求,大力调整结构,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化经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在全面实现全乡马铃薯品种优质化的基础上,将华家岭乡建成全县乃至全市最大的良种繁育基地,构筑通渭马铃薯产业大发展的新格局。 华家岭乡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乡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11所,教学点4所,在校学生1267人,入学率为100%。今年全乡已建成4000亩马铃薯机播示范基地1个,500亩黑膜马铃薯示范点1个;云杉育苗协会1个,云杉育苗专业合作社2个,目前全乡育苗面积已有6000多亩;依托合作社通过企业订单已种植黑燕麦饲草6000亩;全乡牛羊规模养殖户285户,养殖(场)专业合作社8个。 1949年设华岭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1年更名为华家岭公社,1983年改置乡。位于县境西部偏北,距县城29公里。面积157平方公里,人口1.8万。312国道(旧线)、华(家岭)通(渭)公路纵横贯境。辖新站、小牛沟、大牛沟、朱家堡、梁家罕 、石卜沟、高尧、骟马沟、黄鹤滩、牛家山、世歌尧、活马滩、后湾、席家罕 、老站、石窝、李家岔、班家岔17个村委会。属高寒山区,华家岭海拔2457米,为四水分流地区。乡镇企业有地毯、农机具、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小麦、莜麦、马铃薯,盛产胡麻。. |
北城铺镇 |
北城铺镇位于通渭县城北16公里处,东西宽约12km,南北长约15km,总面积169平方千米,东邻寺子、陇阳两乡,南接平襄镇,西南、西北分别与马营、华岭、义岗川镇相毗连,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地面积广,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资源严重缺乏,水土流失严重,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000——2343米,气候干燥,温差大。年均气温7.7℃,年降水量约450MM,无霜期135天左右,年蒸发量1500㎜以上。耕地109964亩,农民人均4.79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扁豆、豌豆、洋芋、胡麻为主。全乡共有19个村委会,151个村民小组,5034户,23877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17163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1273人。全乡共有贫困户3601户15266人(其中农村五保户111户127人,农村低保户1077户3792人),贫困面达71.53%。至2014年底,粮食总产量达到23572.13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左右。 |
新景乡 |
新景乡位于通渭县东部,地处天水、平凉、定西(秦安、静宁、通渭)三市(县)交界地带,乡政府驻地大寨村,距县城52公里,全乡总面积105.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3624亩、退耕还林13000亩、荒山造林9000亩,梯田58991亩,实现了“生态化”和“梯田化”乡建设。全乡共辖13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2981户,总人口12854人。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7-8℃,年降雨量480㎜左右,无霜期135天。先后被省、市、县命名为“文明乡”、“地级文明乡镇”、“文明单位”。 近年来,我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精准扶贫的难得机遇,主动作为,创新实干,提出了“一线、两建、三养、四推广、五注重(一线:以维护社会稳定,跨越发展为主线;两建:即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三养:即养牛、养羊、养獭兔;四推:即推进玉米种植、推进洋芋种植、推进药材种植、推进林果种植;五重:即注重民生、注重安全生产、注重计划生育、注重基层组织、注重矛盾调处) ”的工作思路,实施项目带动,优化产业结构,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推动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刘新、新贾、陇东公路穿境而过,通达秦安、静宁,交通便利,商贸繁荣,区位优势明显。洋芋、全膜玉米已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独特的二阴区域成就了境内核桃产业,本地核桃县内闻名;邻近秦、静的区位优势使王湾村的苹果产业远近闻名。文化、教育、体育、卫生设施齐全,事业繁荣。有各级各类学校12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10所(含教学点2个),有教职工124人,在校学生895人;有乡村卫生机构14个,其中中心医院1个。 2013年大寨、张山、张河3村实现整村脱贫,脱贫人口123户530人。2014年旧庄、半岔、姚河、马湾、白杨、小沟等6村实现整村脱贫,脱贫806户3683人,贫困面下降到7%,实现全乡整体脱贫目标。剩余206户900人计划在2017年底前全面脱贫。 |
李店乡 |
李家店乡位于通渭县南部,东接襄南乡,东南、南与常家河镇相邻,西、北分别与三铺乡毗连。乡政府驻地李家店,距通渭县城36Km。现辖12个村77个村民小组3395户15413人,总耕地面积7.47万亩(其中有梯田41000亩),人均实有耕地3.93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9.3%;林地1177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7.7%;居民建筑用地6071亩,交通用地1203亩,牧草地11673亩,水域面积1297亩,果园806亩,未利用地44802亩。全乡东西宽约14.3Km,南北长约16.5Km,总面积101Km2。李家店乡地处黄土高原南部边缘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地貌主要由峁状丘陵、梁峁状残塬与小的川、台地组成,山梁起伏,沟壑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600-1800米。苦水河由西北而东南流经全乡,沿岸多形成狭长的河谷台地。 李家店乡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类型,四季分明,干旱少雨,光照资源丰富。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风力一般为一到四级,有时会出现七、八级大风。最热月平均气温约在19.9℃,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在-7.6℃左右,年平均气温为8.2℃,年温差较大。年降水量为300mm,多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9%,季节变化率较大;无霜期145天;农作物一年一熟,属旱作农业区。干旱、冰雹、霜冻、低温和连阴雨为主要灾害性天气。 按照国务院新的扶贫标准,2013年底全乡识别出贫困户1036户4796人、贫困面31.43%,其中崔河、三坪、坪合、姚川、祁咀、老庄5个村实现了整体脱贫;2014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4432元,当年实现脱贫99户480人、贫困面下降到28.3%,其中常坪村脱贫82户400人,实现了整村脱贫。目前,全乡有5个村(李店、三湾、尚岔、刘岔、郭坪)还没有脱贫。 李家店乡交通比较便利,有通(通渭)榜(榜罗)公路——通甘(甘谷)公路通渭段、马(马营)李(李家店)公路贯穿南北,向南、向东、向北的乡际间的可达性强,全乡农村公路(油路、水泥路)通达率66.67%,实现了村村通汽车。但各村内部道路都比较单一,且均为等外公路,路面宽窄不一,在十三五规划期内有待改善。 乡镇公共设施发展较快,电力设施发展比较完善;广电事业发展较好,12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电、通电视与通电话,通户率都达99%;全乡累计建成集雨水窖7214眼,户均2.1眼。全乡累计完成自来水入户2641户(含南部人饮661户);已完成水表安装1653户、占入户总数的90%。 全乡现有完全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级小学4所、幼儿园1所,在校教师237人、学生2239人(高中837人,初中659人,小学532人,学前班及幼儿园211人)。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教优先”战略,立足全乡实际,认真履行政府职能,推动了全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发展;乡村医疗卫生机构13个,其中有乡镇卫生院1所,医院病床21张,每千人1.4张,医生数22人,基本的门诊、化验、-、防疫、治疗、急救等功能健全。 1974年由襄南公社分设李店公社,1981年更名为李家店公社,1983年改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7公里。面积101平方公里,人口1.7万。通(渭)甘(谷)公路过境。辖李家店、坪河、洮家川、郭坪、祁家嘴、老庄、三坪、常家坪、刘家岔、尚家岔、崔家河、三湾12个村委会。境内山大沟深,苦水河斜贯东南部。有少量草编生产。农业主产小麦、小杂粮、马铃薯,盛产胡麻。. |
三铺乡 |
第三铺乡位于通渭县西南部,东接平襄镇,东南与李家店乡、常河镇相邻,西北与什川乡、马营镇相连,乡政府驻地距离县城21.5公里,通高、马李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乡共辖19村112组3900户16753人,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8万亩。全乡地势北高南低、山梁起伏、深沟大涧,境内平均海拨1920米,属冷凉半湿润区,年降水量420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无霜期130天左右,年均气温5—6摄氏度,苦水河流经其境,以咸水为主,局部有含淡水的黄土丘陵潜水区。土壤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适宜种植玉米、洋芋、冬小麦、豆类、胡麻、以及小杂粮等农作物。 第三铺乡民风淳厚,文化底蕴深厚,穿境而过的战国秦长城遗址是第三铺乡历史悠久的有力见证。群众纯朴善良、勤劳正直、热情好客、人才辈出,中科院院士姚檀栋是首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和“冰川冻土基础理论奖”获得者,我国冰芯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近年来,第三铺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全省上下深入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3341”项目工程、“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的难得机遇,以精准扶贫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主导,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提高、社会管理创新五项任务,着力推进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增加全乡农民收入,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345元。目前,全乡实现了户户通电、村村通车、98%的农户通自来水;有各级各类学校15所,其中独立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九年制学校1所、六年制完全小学11所(含教学点1个),幼儿园1所,现有教职工158人,在校学生1367人,学校占地总面积95786平方米、建筑面积11371平方米;有乡村卫生医疗机构20个,其中中心医院1个,村卫生室19个。 1955年设第三铺区,1958年改为公社,1983年改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16.5公里。面积166平方公里,人口1.6万。有公路通县城。辖第三铺、石家庄、城墙湾、姚家湾、党家堡、芦子滩、荞地湾、小岔湾、万家岔、王家河、侯家坡、陈家沟、西坪、蒲岔湾、阴坡、金川、郭家坪、郭家山18个村委会。境内山梁起伏,沟壑纵横。有少量草编生产。农业主产小麦、豆类、马铃薯,盛产胡麻。境内有战国秦长城自西南至东北穿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寺子川乡 |
寺子川乡位于通渭县北部偏东,西北与义岗川镇接壤,东北靠静宁县,西南与北城乡相连,东南与陇川乡相接,南与陇阳乡毗邻,总面积11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486亩,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属干旱山区。全乡共辖15个行政村、127社3340户16454人。年降雨量450毫米左右,无霜期135天左右,适宜小麦、洋芋、果菜、饲草、树木的种植。 寺子川乡是通渭县的偏远乡镇,境内交通便利,近年来,该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实施“五大战略”、培育“四大产业”、创建“四大基地”、推进“四大工程”的总体思路,务实创业,造福于民,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目前,该乡全面实现了户户通电,15个村通自来水;有各级各类学校16所,中心小学1所,中学1所,乡村小学14所,教职工158,在校生1229人;全乡15个村都有村级卫生机构,有卫生院1个。 1949年设寺子乡,1958年并入义岗公社,1961年分设寺子公社,1981年更名为寺子川公社,1983年改置乡。位于县境北部偏东,距县城21公里。面积117平方公里,人口1.4万。通(渭)会(宁)公路沿境内西部边缘通过。辖刘家窑坡、王儿岔、窎嘴、花亭、郑阳、谢黄、寺子川、峡口、大营、山坪、中心、董家沟、风凰、董家山、长城15个村委会。境内群山起伏,金牛河贯流中部。有地毯、农具等厂。农业主产小麦、莜麦、马铃薯,盛产胡麻。战国秦长城由该乡入静宁县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