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镇距紫阳县城6.5公里,南接芭蕉乡,北依城关镇、焕古镇,西接红椿镇。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14419人。
向阳镇是一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秦巴深处育明珠,汉水河畔竟风流。"美丽的向阳镇栖任河而生,寄茶山而依,任、渚两河“鸳鸯水”绘就向阳锦绣山河。清朝中叶以来,向阳就有了“小汉口”的美誉,商贾如云,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客商在此都建有会馆。临江而建的“报恩塔”,饱经历史沧桑,诉说一段知恩图报的美丽传说。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变迁,到了本世纪初,向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襄渝铁路横贯全镇,设有宽大的站台,渔紫公路穿境而过,西渝高速公路将跨境而过,任河、渚河在此交汇,水路通向各地。境内有享誉全国的西北茶叶研究所,茶山秀美,民歌悠扬。
近来年,向阳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战略,面向市场,解决思想,调整结构,突显特色,注重质量,提高效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产业带动、城镇带动、开放带动的发展思路,打茶叶产业优势牌,走发展富硒生态经济特色路,把农业产业化、资源开发、小城镇建设作为促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全面推进茶、桑、畜牧产业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2002年全镇全镇农业总产值2050万元,人均收入1290元,比2001年净增10.4%。全镇共建有天然无公害茶园12242亩,优质桑园4000亩,养羊9121只,养猪10943头。成为全镇农业经济龙头的茶叶产业建设被镇党委、政府作为富民强镇的农村主导产业,2003年全镇建成天然无公害丰产密植茶园5733亩,达到人均1亩茶。
向阳镇风光旖旎,地阜物丰,境内盛产山野菜、食用菌、魔芋、药材、烟煤、板石、石灰石、石棉、红页岩、锂藏量丰富。茶飘香,引风栖。1.4万勤劳淳朴的向阳人民,将以更加优惠的政策、优势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八方客商来向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44万人 | 72平方公里 | 610924104 | 725000 | 0915 | 查看 向阳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紫阳县城关镇是紫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万,全镇辖15个行政村,四个社区居委会,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283元。镇内交通便捷,汉江横贯东西,恒紫、紫渔公路及城焕、城洄路使镇内连成一片,通讯发达,村村通电话,90%的地域有移动网络,能源充沛、资源丰富,瓦板岩储量达2.8亿立方米,石英石、大理石、石灰石、页岩、铌钽矿等矿产丰富,极具开发价值,旅游业繁荣,真人宫道观、陕西第一魔王沟、茶山风光、教场坝民俗小区、楠木山庄、农家公园等景点众多,融秦楚文化精华、集南北风光大成,独具魅力。 近几年,城关镇党委、政府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以转变干部作风为先导,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茶、桑、羊、菜、烟五大主导产业,农业总产值达4000万元,共有高产优质茶园1.5万亩,有桑园1万亩,富硒白山羊饲养量1.8万只,种植大棚菜100亩,无公害露地蔬菜1000亩,发展陕南优质烤烟1030亩,有唐代就列为贡品的金钱桔3000亩。镇党委、政府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共有集体、外资、个体企业90余家,固定资产总值3000余万元,年创利税300万元。 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上级部门和老百姓的认可,2000年以来,先后被省、市、县评为主导产业建设、党建工作、重点项目建设示范乡镇,2002年获全县综合考评第一名。 城关镇这方素有紫阳茶乡、桔乡、歌乡、板石之乡美誉的神奇土地,正呈现出蓬勃地发展势头,镇-徐兴才、镇长谢成彦携热情淳朴、开放进取的城关人民热情欢迎八方客商、四海宾朋来此品名茶、唱山歌、游汉水、逛茶山,共享胜景、共叙发展、兴业发财。. |
蒿坪镇 |
蒿坪镇 ■网友:我心有她蒿坪镇 ■网友:我心有她蒿坪镇 ■网友:我心有她蒿坪镇 ■网友:我心有她蒿坪镇 ■网友:我心有她 蒿坪镇位于紫阳县东北部,距县城20公里,全镇辖2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6830户,27000人,是紫阳县北部的边贸重镇。境内交通便捷,通讯发达,恒(口)紫(阳)公路、蒿(坪)汉(王)公路、蒿(坪)大(竹园)公路呈十字横穿全镇,村级公路伸入全镇17个村;手机、程控电话入户率居全县其他乡镇之首。 蒿坪镇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降水1200mm,自然资源丰富。茶叶、蚕桑、煤炭、富硒植物油、优质大米已形成产业,以“硒都”系列食品为龙头的富硒产品远近闻名。茶叶年产量12万斤,年产鲜茧11万公斤,年煤炭产销量27000吨,年产大米2500吨。近年来,该镇本着“艰苦创业、自强不息、求实创新、开拓争先”的精神,坚持走以工壮镇、以农闻镇、以商活镇、科技兴镇的强镇之路,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为中心,以争创全县(富硒食品基地、小城镇建设)两个第一为重点,以发展(板石、矿泉水、富硒食品)三大特色企业为突破口,以适合山区农村发展模式的“陕南第一村”为载体,把蒿坪镇的各项事业推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促使该镇的“两个文明”建设近两年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蒿坪,是一块沃土。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它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后劲和无限的商机;这里的富硒保健功能食品开发,前景看好;这里日流量310吨的富硒矿泉水,已与香港国际生物科研有限公司签定了正式开发合同;这里板石、花岗岩、石英石储量丰富,质地优良...... 这里更欢迎有识之士走来,携手共同促进开发。. |
汉王镇 |
汉王镇位于紫阳县城以北45公里处,是紫阳县北部的历史名镇和边贸重镇。总面积为81.83平方公里,辖8个村1个居委会,60个村民小组,3907户,14531人。本镇交通方便,水路有汉江瀛湖黄金水道,陆路有横贯全镇的紫石公路;通讯设施齐备,已实现""村村通"";富硒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民风淳朴,社会稳定,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 汉王镇党委、政府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机遇,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农业经济特色,按照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镇的战略目标,确定以蚕桑和白山羊为支柱的两大主导产业,年养蚕发种已达3500张,产茧116吨,产值达140万元;全镇白山羊存栏达3000只;以富硒皱皮柑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两大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富硒皱皮柑为汉王镇所独有,以味甜、汁多形美而出名,因其具有祛寒、镇咳的药用效果,又有提神醒脑、特效解酒的保健功能,乃果中珍品,现有皱皮柑面积4000亩,已挂果皱皮柑年产500吨,产值达300万元;有蔬菜基地近千亩,亩产最高可达9000公斤;烤烟、秦巴硒菇两大后续产业方兴未艾。 汉王镇境内北部有国家森林公园陕南著名风景区--擂鼓台,素有""陕南小武当""之称,常年来此旅游观光和摩拜的游客不断;距集镇2.5公里处有我县重点移民开发项目,汉江旅游景点--中坝岛,它蕴涵着深厚的汉文化、道教文化和汉江文化,岛上有15个品种的鲜果100余亩供游客品尝,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集休闲度假和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马家营古汉墓群披着神秘的面纱,令人心神向往…… 汉王镇属典型的农业乡镇,是紫阳县的""粮仓"",江北万亩灌区茨沟堰、安五堰为本镇的农业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现正在加大以水窖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集镇建设投入,为本镇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为支持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保证一江清水进首都,汉江沿线栽植竹林带2000亩,退耕还林造林10000亩。目前汉王镇已为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济和各项事业正以强劲的势头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汉王,是一块沃土,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潜藏着巨大的发展后劲和无限的商机。富硒绿色保健食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前景,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成效明显…… ". |
焕古镇 |
焕古镇位于紫阳县西北部,从县城逆汉江上20公里。焕古镇因宦姑滩而得名,集镇依江而建,通水路、公路,总面积70.15公里,辖9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人口11655人。 焕古资源得天独厚,焕古茶历史悠久,唐代焕古茶就是宫廷贡品,清朝"紫邑宦镇毛尖"被列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是陕南茶的代表品牌,享誉西北。现有茶园1万亩,其中新建茶园3900亩,名优茶加工厂11个,注册了"焕古"牌茶商标,年产名优茶10万公斤,产值达600万元,已成为支撑全镇经济的骨干产业。蚕桑产业已成规模,现有桑园5000亩,年养蚕2900张,产茧11万公斤,产值150万元。食用菌秦巴硒菇是利用当地富含硒的基质开发出的又一特色产品,采用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出的鲜菇按合同全部回收,销往全国各地,全镇发展秦巴硒菇1万平方米,产值30万元,农民可获纯利15万元。 焕古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达10余种,其中瓦板岩储量最大,质量较好,遍布金塘、黑龙、大连、东红、东河5个村,已有6家客商投资开采,年产板石100万平方米。 焕古境内瀛湖库区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两岸群山叠翠,峻秀挺拔,形成山水相映,水天一色的秀丽景观,还有名胜古迹东明庵(鸿恩寺),现虽衰败,院内古木参天,奇观尚存,具有开发价值。 焕古是汉江绿色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以来,抓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的机遇,退耕2万亩,沿汉江建竹林带3700亩,橘园660亩,中低山建丰产密植茶园4800亩,中高山建生态林1.1万亩,基本形成高山松杉戴帽、中山茶桑缠腰、河边竹橘环绕的生态格局,粮经比由过去的8:2变为2:8,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迈出了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镇的步伐。 2000年以来,全镇认真实施"科技兴镇、特产名镇、矿产大镇、旅游强镇"发展战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3年引进企业9家,引进资金4200万元。 焕古镇党委下设12个党支部,其中9个村支部,街道、教育、机关支部各1个,共有党员393名,其中农民党员324名,4个党员活动室实现公房化。近几年,镇党委抓农村党建工作中,积极开展党建"三级示范、四个带头"活动。. |
向阳镇 |
向阳镇距紫阳县城6.5公里,南接芭蕉乡,北依城关镇、焕古镇,西接红椿镇。辖1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72平方公里,总人口14419人。 向阳镇是一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秦巴深处育明珠,汉水河畔竟风流。"美丽的向阳镇栖任河而生,寄茶山而依,任、渚两河“鸳鸯水”绘就向阳锦绣山河。清朝中叶以来,向阳就有了“小汉口”的美誉,商贾如云,湖北、江西、四川等地客商在此都建有会馆。临江而建的“报恩塔”,饱经历史沧桑,诉说一段知恩图报的美丽传说。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变迁,到了本世纪初,向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襄渝铁路横贯全镇,设有宽大的站台,渔紫公路穿境而过,西渝高速公路将跨境而过,任河、渚河在此交汇,水路通向各地。境内有享誉全国的西北茶叶研究所,茶山秀美,民歌悠扬。 近来年,向阳镇党委、政府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富硒生态经济强县战略,面向市场,解决思想,调整结构,突显特色,注重质量,提高效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出产业带动、城镇带动、开放带动的发展思路,打茶叶产业优势牌,走发展富硒生态经济特色路,把农业产业化、资源开发、小城镇建设作为促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突破口来抓,全面推进茶、桑、畜牧产业化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2002年全镇全镇农业总产值2050万元,人均收入1290元,比2001年净增10.4%。全镇共建有天然无公害茶园12242亩,优质桑园4000亩,养羊9121只,养猪10943头。成为全镇农业经济龙头的茶叶产业建设被镇党委、政府作为富民强镇的农村主导产业,2003年全镇建成天然无公害丰产密植茶园5733亩,达到人均1亩茶。 向阳镇风光旖旎,地阜物丰,境内盛产山野菜、食用菌、魔芋、药材、烟煤、板石、石灰石、石棉、红页岩、锂藏量丰富。茶飘香,引风栖。1.4万勤劳淳朴的向阳人民,将以更加优惠的政策、优势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八方客商来向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
洞河镇 |
洞河镇位于紫阳县东部,汉江、洞河、汝河交汇于此,襄渝铁路穿境而过。全镇辖13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面积94.2平方公里,人口18944人。洞河镇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适宜。境内江河纵横,水缓波平,通航里程达100余公里,大小船只近200余艘,上至紫阳,下至岚皋、安康,舟行江波,船帆点点,是流通和商运的黄金水道。乘舟船顺江而下,颇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情画意。岚紫公路、洞大公路、城洄公路、滚三公路相互贯通,水陆交通发达,通讯网络覆盖率达99%。 全镇水、林、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煤、铁、铜、锰、镍、石英石等优质矿产资源。粮食生产以小麦、水稻、玉米、洋芋、红薯为主;农业产业以蚕桑、茶叶、柑桔、蔬菜、畜牧养殖为主,。2005年,全镇产茶57吨,蚕茧230吨,柑桔1125吨,生猪出栏9890头,存栏8531头,山羊出栏9130头,存栏8822只;境内有古戏楼、米溪洞、会馆梁等多处人文景点,洞河集镇依水而建,江面烟波浩淼,渔舟唱晚,民歌悠扬,是紫阳旅游观光的的一个好去处。 近年来,全镇上下同心同德,务实拼搏,加快推进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使全镇蚕桑、畜牧、柑桔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公路、电网、通讯、供水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育“普九”基本实现,计划生育质量稳中有升,多次获省、市、县奖励,农村疫病防治工作卓有成效,群众生活生产条件极大改善,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3元。 开放、发展的洞河镇诚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到洞河开发资源,兴办企业,为洞河的发展献计出力!. |
洄水镇 |
紫阳县辖镇。1950年置洄水乡,1959年改管理区,1966年建曙光公社,1972年更名洄水公社,1984年改乡,1996年改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大巴山北麓,距县府19.7公里。面积27.2平方公里,人口0.5万。权(河桥)洄(水)公路通达。辖洄水、茶稻、桦栎、响水、团包、安心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产茶叶、蚕茧,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为主。. |
双桥镇 |
紫阳县辖镇。1950年置桥镇乡,1956年改管理区,1959年建公社,1966年更名双红公社,1984年复置桥镇乡,1996年设双桥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大巴山北麓,距县府18.5公里。面积27.8平方公里,人口0.5万。权(河桥)洄(水)、双(河)六(河)、双(河)解(放)公路通达。辖双河、庄房、岩坪、东垭、金竹、柴窝、云星、中良、碑垭9个村委会。产茶叶、蚕茧,农业以种植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为主。. |
高桥镇 |
高桥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距县城26公里,因清代跨东、西权河修建的两座木凉桥而得名。全镇总面积为150.77平方公里,东接双桥镇,南与四川万源县庙子乡相邻,西连高滩镇,北邻芭蕉乡。辖11个村民委员会,94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共有人口5382户20520人。有耕地30512亩(其中水田2472亩),有桑园近万亩,茶园6800余亩,有9个名优茶厂,年加工名优茶15吨。黄姜、杜仲、厚朴等药材以及核桃、板栗、生漆等经济作物都有一定规模。二00二年我镇已退耕还林8395亩,粮食总产量为5455吨,人均280公斤,工农业总产值3559万元,人均纯收入1277元。 地下矿藏丰富,主要矿藏有煤、钛磁、硫铁、板石、大理石,已在开发的有煤和板石。待开发的矿产有钛磁、硫铁、大理石等,其中钛磁矿储量达10014万吨、二氧化钛533万吨,且伴生矾磷多种有用矿种,综合回收效益大,属全国大型矿床,具有极大的开采价值。镇内已建成砖厂一座,年产红砖1500万匹;有煤矿四个,年产煤10万吨;有板石厂一个,年生产板石3万平方米。 近年来,我镇干部学习白河精神,充分发扬"三苦四实"作风。计划三年内养蚕达5000张,名优茶产量达40吨,养羊总量达20000只,养猪总量达30000头,户均出栏商品猪6头。促使钛磁铁矿尽早开发利用及农贸市场的建成。 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县直属高桥中学设在境内,近几年学校加强管理,连续三年取得佳绩,高考升学率均在95%以上。镇内有设备齐全的中心医院一所,有村卫生室14个,镇、村两级防保组织健全,学生就学,患者就医都极为方便。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8条村级公路45公里,还有5条正在建设之中,有60%的组已通公路,电力、通讯方便,移动、联通相继建成。襄渝铁路从我镇境内通过,权河火车站是我县境内一个最大的货运站,交通方便快捷。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溢人,有古朴风雅的廊桥,六月结冰的风洞、白鹭满枝的古树,保存完好的古墓建筑等,更有热情好客、勤劳忠厚的人民,实属旅游和投资的好去处。. |
红椿镇 |
红椿镇位于紫阳县城西北,米仓山中部,渚河中下游,东邻本县焕古镇,向阳镇,南部芭蕉乡,广城乡,西邻汉中市镇巴县巴庙镇,北与东木乡、燎原乡接壤,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8公里。全镇总面积114.5平方公里,最低海拔331.9米,最高海拔1582.8米,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共4183户16863人,其中农业户数3759户、15839人。 全镇农业产业以茶叶、畜牧、蚕桑为主。现有基础茶园2.2万亩,大型茶叶加工企业2个,标准化畜牧养殖场1个。是全县3个人均茶园面积超过1亩的乡镇之一。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艰辛努力,集镇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础设施条件日益完备,全镇村级公里通达率为90%,农户通电率达到了100%,程控电话基本到村,移动通讯覆盖50%,有3处移动基站正在筹建。2005年底,红桑路拓宽铺油改造完成,更是为红椿镇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境内板石、水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2004年3月底,福建闽泉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投资1.35亿元,在渚河沿线的红椿、深阳、尚坝建设的总装机1.58万千瓦的三个水电站同时开工,拉开了红椿镇招商引资的序幕。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盘龙观位于红椿镇盘龙村,山势逶迤,流水潺潺,其间绿树葱茏,翠竹掩映,2004年,被紫阳县确定为旅游景点开发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的运行当中。 红椿镇民风淳朴,景色秀丽。2006年初,电视电影《希望》的主场景,被制作方西安大龙风范影视公司确定红椿镇拍摄,不日将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红椿这片深藏在大山里的水土将会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了解。 渚河涌春潮,茶山唱新歌。勤劳、热情的红椿人民诚挚欢迎各方有识之士到红椿投资、发展。. |
高滩镇 |
高滩镇位于紫阳县城西郊,东邻高桥镇,南接绕溪乡,西与毛坝镇接壤,北与广城乡交界。襄渝铁路贯穿而过,紫渔公路横跨其中。辖七个村一居委会,共15629人,总102.8平方公里,是两乡一镇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高滩镇属典型的农业乡,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煤、石灰石、铜矿、钛磁铁矿、石英石、板石等。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在不断深化镇情的基础上,依托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大兴主导产业,确立了"农业抓调整,城乡建设抓基础,三产发展抓流通",举起蚕桑发展的拳头,优化黄姜、魔芋、畜牧、林特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矿山、魔芋精加工、碎石厂、旅游四大企业群体,不断强化小集镇、交通运输、集贸市场建设;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1370万元,乡镇企业产值达2320万元。 2000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再次掀起了兴桑建园热潮,落实新栽桑340万株,面积5700亩,桑园面积由98年的3700亩增加到现在的1.1万亩,养蚕年达5000张;加快黄姜后续产业建设,发展黄姜种植户1300多户,面积已达6500余亩,已有400多户种植户走上富裕之路。退耕还林步伐加快,1999年以来,共实施退耕还林14352亩,全镇2212户受益,99年-2002年连续四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产业化建设"、"蚕桑生产"、"退耕还林"先进单位。 国家级重点水利建设--高滩电站年内可正式动工兴建,高滩镇集贸市场建设项目已经申报,高滩镇的旅游业任河漂流已经成为西安等省内外游客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望夫寨、石牌楼、明清墓、天天香桂花树等有名景点甚多。 勤劳淳朴的高滩人民,将以更加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八方客商来高滩投资办厂,共谋发展。. |
毛坝镇 |
紫阳县毛坝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任何中游,辖八村一居委会,总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15000人。毛坝镇因地处川陕之咽喉,又名毛坝关,经济发达,集镇繁荣,长期以来,一直为紫阳任何流域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紫阳三大镇之一。 近年来,毛坝镇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抓产业、促工业、办事业”的工作思路,抢抓历史发展机遇,举全镇之力,大力发展“茶、桑、畜”三大主导产业建设,全力促使“水电、矿产、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工业项目发展,努力兴办“教育、文化、卫生”三大社会事业,不断坚强党建、精神文明和“平安毛坝”建设,实现了经济、社会、文化和党的建设全面、和谐发展。全镇建有10000亩丰产密植茶园,年产优质、无污染富硒茶100吨,竹山绿茶畅销县内外;有5000亩密植桑园,年产鲜茧200吨;有3000亩密植魔芋,年产鲜芋6000吨;有生猪、山羊养殖大户500户,年出栏家畜30000头(只);有全县最大的水力发电厂,年发电总量10000万kw/h;有全县最大的魔芋食品加工企业,年产魔芋精粉500吨;有紫阳西南最大的板石加工企业,年销板石10万平方米;有全县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经济最强、功能最完善的农村集镇;有浓郁和极富特色的巴山民歌和旅游景点...... 勤劳、朴实的毛坝人民热忱欢迎四海宾朋前来紫阳最富魅力日新月异的毛坝关观光、旅游;善良、热情的毛坝乡亲诚挚邀请在外创业的毛坝籍儿女常回家看看!. |
瓦庙镇 |
瓦庙镇位于紫阳县西部偏南,米仓山中,东邻高滩镇,南壤毛坝镇,西、北两面与镇巴县观音、田坝、白河乡镇交界。总面积85.48平方公里,地形南北长,东西窄,东西宽10公里,南北长25公里,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境内海拔450~1800米。镇政府驻地瓦庙子自然镇。全镇辖九个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3445户,14156人。 改革开放以来,全镇的经济和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098万元,粮食总产达56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543元。以玉米、水稻、洋芋为主的粮食生产;以蚕桑、养羊、黄姜、魔芋、中药材、家庭养殖为主的多种经营生产;以板石、毒重石、煤炭、水电开采开发为主的乡镇企业;以劳务输出为主的外来经济构成全镇经济的四大格局。农田水利和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至2002年底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境内拥用镇村主干线公路12条,总通车里程70余公里,实现村村通路。有装机容量200个千瓦的青龙洞电站与大电网联网和两个共93个千瓦的个体电站供全镇用电。集镇有线电视、村村通已基本覆盖全镇。镇内通讯发达,程控电话已装机150余部,EPS电话装机30余部,已实现村村通电话。2002年建立的移动通讯又覆盖集镇及周边村组。 自二○○○年以来,全镇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是全镇以公路为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共新修村级公路五条30余公里,改造加宽毛瓦主干线公路14公里,基本达到村村通公路。二是产业建设初具规模,至2002年底,全镇累计新栽良桑350余万株,桑园总积已达到5000亩,建小蚕共育室三处三间,推广方格簇近10万余片,新修和改建蚕室200余间,全镇年蚕种发种量由原来不足800张增加到现在的1600余张,预计三年内户均能喂养一张蚕;建养羊示范村2个,发展养羊大户300余户,羊年末存栏达8000只;全镇种植黄姜5000亩,并计划三年内发展黄姜10000亩;全镇现有魔芋种植面积3000亩,年产鲜魔芋600万斤。三是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2002年投资180万元的小集镇顺利竣工,扩大了集镇规模,彻底改变了瓦庙对外形象,集镇现有15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由于交通方便,客货车辆川流不息,年客运量2万人次以上,货运30万吨以上;有个体工商户120家,私营、民营企业13个;投资800万元的白河口水电站如期动工,预计今年年底即可竣工投入使用。. |
麻柳镇 |
麻柳镇位于大巴山北麓,地处紫阳县西南边陲,西通汉中,南接四川,自古就有“秦川锁钥”之称。全镇面积78.56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1个社区、5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00多人。 麻柳镇属于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镇内重峦叠嶂,山势嵯峨,清泉溪流,蜿蜒跌宕,水沉寨、野猪尖、二州垭、硝洞湾、一线天、石笋等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奇丽俊秀。神奇的大巴山风光和迷人的秦巴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以大巴山高腔为主调的紫阳民歌和独具神韵的盖碗茶艺把聪慧、灵秀的麻柳人的万种风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麻柳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交通便利,襄渝铁路和渔紫公路横贯其中,在建的襄渝二线和包茂高速公路建成后,麻柳镇将加入西安和重庆的“半日经济圈”;集镇功能完善,数字程控电话、移动通信覆盖全镇,网络宽带、有线电视已经开通;镇内矿产资源丰富而独特,蕴藏的有锰、铅锌、硫铁、煤、石灰石等,高品位的锰矿和石灰石资源为全县独家所有,湘贵锰业、浙陕水泥公司等企业纷纷在此安家落户,其中的湘贵锰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成为全县最大的工业企业。 近年来,勤劳朴实的麻柳人民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立足本镇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走绿色产业富民,特色工业强镇之路。三年来,兴建密植茶园3000亩,改造低产茶园4000亩,茶园总面积达到10000亩,引办茶叶加工厂3家,年加工名优茶近万公斤,成为紫阳县无污染茶叶生产基地之一,“陡天坡”毛尖已走出陕西进入西北市场。同时,依托镇内丰富的锰、铅锌、硫铁、煤、石灰石资源,大力发展招商引资,引办工业企业5家,全镇工业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成为紫阳县任河工业经济走廊的龙头。 县十三次-会后,麻柳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将按照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开放兴镇、项目立镇、民营富镇的发展战略,切实加快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麻柳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将麻柳打造成安康市最富活力的边贸集镇和工业经济强镇,努力创建一个繁荣、富强、和谐、美丽的新麻柳! 热忱欢迎有识之士来麻柳投资兴业、旅游观光!. |
双安镇 |
双安镇位于陕西省紫阳县北部,西邻汉水,南与汉王镇相邻,东与汉滨区牛蹄乡为界,北与蒿坪镇接壤,全乡面积72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65%,总人口14000人。紫石(紫阳-石泉)公路横贯全境,沿紫石公路可直达汉滨区及汉阴、石泉县城。全乡村组级公路入户率达75%,乡村公路迂回网络已经形成。境内已开通联通、移动通讯。 双安乡是紫阳县富硒区的中心地带。以硒资源为载体的主导产业已具雏形:蚕桑产业发展已居全县榜首,全乡已建12000余亩密植桑园,全年喂养能力已达6000余张。以舍饲养羊、养猪和本地土鸡为主的畜禽基地基本建立。在全力发展本地白山羊的基础上,引进南江黄羊、布尔山羊进行杂繁,不断优化种群结构,促进了养羊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养羊年存栏已近6000只,养猪存栏近4000头,养鸡存栏达10万只。以烟、姜、菇为主的后续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富硒土壤培植出的秦巴硒菇,具有很高的保健和治病功效。目前全乡已发展6000平方米,全部产品被福建客商收购,并与科研机构进入深度加工开发。以手工粉条和变蛋加工为主的富硒小食品加工,正按照农户+公司的运作模式,引导农民兴办小型加工企业,吸引和组织大户组建营销公司,通过统一质量标准和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推进小食品加工产业升级。 全乡已初步形成以蚕桑、畜禽为主业,以烟、姜、菇、食品等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的经济发展格局。止2002年底,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23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4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0%。. |
东木镇 |
东木镇位于紫阳县西北角,距县城17公里,东、西与本县红椿镇、焕古镇相邻,南北与本县燎原乡、本省汉阴县接壤,面积72.16平方米,辖6个村47个组2280户10450人。全乡人均占有耕地1.5亩,户均拥有水田面积1.2亩。交通方便,通讯便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止2002年底,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12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余元,境内有三家合资板石开发企业,年生产出口板石20万平方米,是目前全县极为重要的新型开发区。 全乡矿藏盛誉海外,境内的铌钽矿国内少有,并有金矿、钛矿可供开发,耐酸板石储量大,达30亿平方米。工业、城镇建设发展迅猛,新型集镇初具规模。98年以来,该乡调整思路,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因村而宜,上项目抓落实,初步形成板石、中药材、蚕桑、特种养殖、生态农业五大经济板块。2001年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结合乡情、村情,提出了全力实施"331"工程,即"三千"(规范化中药材3000亩,标准化富硒茶园3000亩,户均富硒畜产品增收1000元)。"三万"(新修万米堰渠,完成2万亩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现年养蚕1万张),"一"(一个以板石为主的矿产资源开采,组建龙头企业)。按照领导包村抓落实,专业骨干抓技术、工效挂勾抓责任的机制,在干部中全面推行"双百分考核,双向管理"考核机制。以此,激励干部做示范、抢抓机遇调整结构,力促项目达规模,推动经济大发展,确保农民增收入。经过近三年来的不懈努力,全乡共建成优质密植桑园6000亩,年养蚕发种达3000余张,实现低产茶园改造2000亩,建名优茶加工厂一个,实施完成退耕还林(草)7500亩,发展黄姜500亩,种植天麻2000平方米,天保工程37300亩,飞播造林设计3.5万亩,已首播13680亩,使产业调整、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同时,基础条件较好,公路实现村村、组组通公路,里程达71公里,程控电话、移动通讯遍布村组,电网改造正在实施。特色产品悄然兴起,境内有天然中华鳖,名优富硒茶、黑木耳、香菇、天麻等市场紧俏产品。其桂花全年12个月,月月开花,花香四溢,现有近40万株苗圃基地,是绿化城市、美化家园的稀有珍品,新培育的富硒西瓜名噪县城。. |
界岭镇 |
界岭镇位于紫阳县西南部,距县城97公里,全乡辖5个行政村,1518户,6089人,境内公路村村相通,农电网入户率达80%以上,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有线电视光缆信息输送工程都已完成。 界岭乡自然资源丰富,无烟煤储量大,绿板石畅销海外。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艰苦创业、抢抓机遇、谋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产业结构调整,偏远的界岭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退耕还林 形成满园青山绿水,兴桑种药养畜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今,硬化了集镇街道,完善了基础设施,引来了外地老板投资开矿办厂,也培育出了扬名省内外的爱老如父,撼动巴山的优秀民政干部赵昌联。 界岭乡是一块远山沃土,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文化底蕴厚重。全县有名的民歌手王安银、李永秀等就生长在这秀野之中;这里盛产的钢鳅鱼,口感鲜美、细腻,已成为高达近百元钱一斤的馈赠佳品;这里有着很大的独具特色的发展后劲和无限商机,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开发,携手打造界岭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