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安康市 >> 旬阳县 >> 桐木镇

桐木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桐木镇谷歌卫星地图)


桐木镇简介

  桐木乡位于旬阳县城西北角,分别与安康东镇乡和本县麻坪、赵湾、小河、仁河口等乡镇接壤,总面积124平方公里,有耕地42000余亩。辖13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和1个街道居民组,共有3612户13482人。
   全乡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距西康铁路、公路9公里,并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高低压电线进村入户,广大农户于1995年告别了油灯历史,农网改造工程正有序实施;蚕桑产业逐步壮大,发种量居全县第一;通信较发达,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移动、联通的相继开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洋竽和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蚕桑、烤烟、黄姜、苎麻、魔竽。其中:蚕桑产业基地形成规模,全乡共有蚕园1万余亩,2004年预计养蚕发种5000张(春蚕3200张,夏秋1800张),产茧25万斤农民实现收入180万元。
   全乡共有中小学校28处,教师105人,在校学生1972人;卫生、计生设施比较齐全,技术力量能基本满足人民需求;乡政府驻地桐木街,是旬阳、镇安、安康三县市农副产品集散地,每逢1、4、7集市日,各地商贾云集,产品交易火热。
   该乡气温湿润,山体多姿,核桃、板栗等各种野果及中药材,到处林木森秀、植被茂盛,山泉清澈叮咚,三岔河宛延东去,青山古刹远近有名,梅花泉冬暖夏凉,水势不减,上石古木参天,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淳朴善良而善于在实践中挖掘的岔园人发明了“地火龙养蚕室”,使养蚕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有了大幅提高,更兼重阳人、重阳话,重阳人的风俗习性浓厚,是较理想的旅游去处!.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124平方公里 610928116 725000 0915 查看 桐木镇谷歌卫星地图

桐木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桐木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镇

  城关镇位于县境中部旬河与汉江交汇处,为旬阳县委、政府驻地,辖25个村,5个社区,208个村民小组,人口54206人,面积228.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0730亩。全镇共分老城、新城、郊区三大板块,老城东南北三面临水,因长期受汉江、旬河曲流的侵蚀,天然形成的"太极山城"就位于此;新城位于旬河沿岸,地势平缓,单位云集;郊区为原菜湾、金洞、庙岭三乡。    城关镇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襄渝铁路、西康铁路、西康二级公路、316国道穿境而过,汉水运输上通汉中,下达武汉。陕南第一街"祝尔慷大道"是游人栖凉之地,汉江大桥沟通南北,党家坝大桥、旬河大桥、康华园大桥跨越两岸,将火车站、小河北、老城、新城连成一体,供水、供电充足。火车站、水陆公司、县运司、安运司汽车站、西安汽车运输公司等交通运输连接东、南、北各地。    城关镇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七年被安康地区行政公署评为全区乡镇企业甲级队建设先进单位;一九九九年被安康地区行政公署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二00三年九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抗洪抢险先进集体。    历史沿革    城关镇是一个新兴镇,一九九六年十月机构改制,原菜湾区公所辖金洞、庙岭、菜湾、城关四乡镇合并为一镇。    镇域经济    城关镇镇域经济发展稳步推进,农村主导产业以烟、姜、畜、桑、菜为主,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化工原料、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个体私营企业蜂拥而起,我镇现有各类企业3976个,集体企业6个,私营企业66个,有限公司3个,个体工商户3892户,从业人数9600人,建筑、餐饮、商贸、厂矿等各类企业齐全。2003年种植烟草5200亩,黄姜1.5万亩,密植桑园5000亩,蔬菜5000亩。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7亿元,财政总收入16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9元。    新世纪,城关镇人民正以饱满的精神,十足的干劲,创新的思维,在抓好农村产业发展的同时,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优势资源    农副特产品种繁多,尤以桐油、柿饼、杜倍、烤烟、黄姜、核桃、香水梨、狮头柑、樱桃、板栗、金银花等品种优质量大而闻名,发展食品工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畜牧业以绿壳蛋、布尔山羊、秦川牛作为农民致富的项目之一。.  

棕溪镇

  棕溪镇位于旬阳县东部,汉江南岸,距县城45公里,东与旬阳县蜀河镇和白河县仓上镇接壤,西与城关镇交界,南与金寨乡、吕河镇相连,北与关口镇、构元乡毗邻。    棕溪镇是1996年10月机改撤区后由原棕溪区所辖长沙乡、棕溪乡、武王乡和关口江南五村合并,设立棕溪镇。全镇辖20个行政村,117个村民小组,8028户, 27689人,辖区面积2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13公顷。棕溪辖区面积居旬阳县之首,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典型的严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适应各类农作物经济作物林果品的生长,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油菜、芝麻、药材等,林物产品主要有蚕桑、黄姜、油桐、核桃、板栗、柿子、花椒、木耳、香茹、天麻、杜仲、苎麻、龙须草等。林果产品主要有桔、柑、桃、杏、苹果等,矿产资源主要有铜矿、硫铁矿、石英石、无烟煤等,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气候温和,植被好,雨水充沛,立体农业层次分明,农林特产品种繁多,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素有“北国江南”之美称。    棕溪镇辖区东西相距25公里,汉水自西向东流经本镇9个村,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汉水是棕溪镇对外主要交通枢纽,西通汉中,东达汉口,是南来北往之要道,新世纪汉江阶梯开发,蜀河电站将上马投建,将迎来更大的机遇。全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襄渝铁路、旬阳公路穿境面而过,横贯东西,江南公路、南环路(棕溪至金寨)公路、武裴公路(武王至白河裴加)公路全面贯通,村组公路星罗密布,实现了村村通路,公路通组率达85%以上,全镇通电率100%,电话通村率达90%,移动、联通镇内主干线手机信号无盲区,电视普及率达99%以上,医疗卫生事业技术水平及设施较先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人民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很大提高。    优势资源    棕溪镇依托土地资源,紧紧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棕溪,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工作思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建设经济强镇为目标,以创新机制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为动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建设步伐,奋力实现两增收目标,2004年可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33亿元,财政收入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30元。.  

关口镇

  关口镇座落于陕西省东南部的汉江北岸,襄渝铁路,316国道沿线;全镇共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1.6万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近些年来,关口镇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为主线,坚持走“工业强镇,生态立镇,科技兴镇,产业富镇”之路,经济社会得到了大步发展。    2003年工农业总值突破2.3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达到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28元,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六个好”乡镇党委,陕西省明星乡镇和安康市小康乡镇。    产业建设独具特色。年种植烤烟5000亩,产值600万元以上;黄姜留存面积12000亩,年可开挖产量1800万斤;拥有大红袍花椒园10000亩,年产量30万斤。    乡镇企业扎根奠基。处陕南千里铅锌矿带中心,铅锌矿远景储量20亿金属吨,拥有铅锌采选企业20余家,正在建设关子沟,活烧沟两个工业区。王沟铁矿遍及东西二崂,埋藏浅、易开发、贮量大、品位高,目前正处于开发初期。 基础设施功能完备。实现了家家通电、户户通水、组组通路、村村通电话“四通”目标。    关口镇山青水秀,风景迷人,大禹治水憩息之地“禹穴”座落于镇东。昔日,禹帝八年治水,浚通九州的伟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而今,关口人民正在发扬大禹锲而不舍精神,在大开发的热土上抒写大发展的新篇章。    招商引资    1、花椒香料加工企业。拥有优质花椒园1万亩,年可产花椒干果30万斤以上,到盛产期花椒干果可达50万斤以上,投资办厂,商机无限。    2、黄姜皂素加工企业。拥有高产黄姜产业园12000亩,每年可开挖产量1800万斤,投资办厂,收入理想。    3、铁矿采选冶炼企业。境内王沟铁矿贮量大、埋藏浅、品位高,目前尚处于开发初期,投资办厂,前景可观。    4、铅锌矿藏采选企业。铅锌矿藏远景贮量20亿金属吨,宋坪、小泥沟、大泥沟、洞八沟等4个小流域内尚处开发初期。投资办厂,一本万利。.  

蜀河镇

蜀河镇蜀河镇蜀河镇蜀河镇  蜀河镇位于旬阳县城以东53公里处,北依秦岭、南傍巴山,临汉江而携蜀河,东与仙河乡、兰滩乡接壤;南与白河县仓上镇毗邻;西与棕溪镇、关口镇交界;北与双河镇、庙坪乡相连。其境内现保存较为完整的黄州馆、杨泗庙、清真寺等民清古建筑,已成为该镇独特的文化资源。    该镇通过两次机构撤并,全镇现辖17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居委会,124个村(居)民小组,8998户,31635人。辖区面积153.02平方公里,有耕地2168公顷。蜀河镇地处秦岭南坡,汉江北岸,属亚热带北缘,秦岭阻北方寒流南下,挡南方湿热空气北进,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寒暑交替,四季分明,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种植。除此,地下的矿藏也十分丰富,铅锌矿、铜矿、沙金矿等金属矿产及板石、石英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遍布境内山山岭岭。基于上述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凭借国家的各种强国富民政策的引导,蜀河镇的历届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强镇富民之路,创新工作机制,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早在2000年已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镇。    蜀河镇位于旬阳县城东部,是陕西省确定的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之一。这里水陆运输方便,四通八达,人文历史悠久,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自魏晋以来,始终保持着兴盛发达之势,人们为了地方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留下了黄洲馆、杨泗庙、清真寺、三义庙等一大批具有各个时期发展特征的古代建筑,其建筑气势宏伟,闻名遐迩。时值改革开放,蜀河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以开放求发展,以发展求生存,全力唱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主旋律,确定了""两开兴五业,三化建五镇,五通提质量,集镇上水平""的工作思路,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们正向着小康目标迈进。    蜀河是南水北调的中线,又是汉江梯级电站开发的重要位置,汉江蜀河电站是国家建设的重点项目。蜀河电站的开工建设又将给蜀河建设带来新的机遇,蜀河人民翘首盼望这一机遇的到来。为此,县委、县政府寄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求蜀河镇政府全力做好配合,把建设电站与地方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同步发展,建成具有""湖光、山色、古镇、蜀歌""现代新蜀河。.  

双河镇

  双河镇位于旬阳县东北部,距县城约87公里。由原双镇乡、潘家乡、西岔乡合并而成。总面积17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80个村民小组,4875户,18760人。旬阳县主要交通干线大、小北环路和通往湖北的跨省等几条干线在此交汇,形成全县东北部的交通枢纽。由历史和现实及其自然地理位置形成的山区古镇成为全县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已探明铅锌、铜、金、煤矿、大理石有较大的储量和较高的品位。以传统的油桐、蚕桑和新兴的黄姜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以盛产板栗、核桃、木耳、黄花、杜倍等名贵的中药材驰誉陕南;以牛、羊、猪及家禽为主的畜牧业不断在向大批量的商品化转化;以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商贸交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集镇开发、矿产开发为主的多元经济成分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2002年粮食产品税量在种植面积压缩单产量提高中总产量达到5000吨;黄姜种植1.2万亩,年销售黄姜1500万斤,实现财政收入80万元;规范化密植桑园1万亩,年发种量3000张,产茧7.5万公斤,产值90万元。1999—2002年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实现退耕还林累计1.5万亩,为农民争取国家补助粮食年230余万公斤,退耕补助款年100余万元;2001—2003年建高效生态林6万亩,建高效用材100余万亩,经济林果林1万亩,累计造林9万亩。使全镇森林覆盖达到75%以上。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年生猪饲养量1.7万头,耕牛年存栏0.3万头,山羊年饲养量1.5万只,出品0.5万只。乡镇企业决产值达到4000万元,总收入达到420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269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4925万元。财政总收入1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55元。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有各类学校24所,在校学生2930人,入学率达99%;电信、移动、联通通信全部开通,电话机拥有800部,话机1780部,有线电视用户达520户。一些档次高,功能全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一应齐全,集镇基础设施成龙配套;有卫生医疗机构24所,从业人员65人,中心卫生院2001年晋升为市级三等甲级医院,社会福利事业快速发展,全镇享受“五保”老人75人,优抚补助95人,年发放各种救济、补助款6.9万元。.  

小河镇

  小河镇地处旬阳县城以北镇旬公路48公里处,东与公馆乡、南与赵湾镇相连,西与桐木乡、仁河口乡接壤,北临镇安县,素有旬阳“北大门”之称。该镇于一九九六年十月五日撒区并乡时建镇,由原小河区小河口乡和康坪乡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42个村民小组,4347户、16414人,均为汉族,有耕地19456亩,人均1.3亩。海拔高度在400-1200米之间,气候瘟和,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5.4度,平均降雨量900mm,无霜期284天;森林被植完好,沟壑纵横,山川与河流交错,地形地貌立体性和气候垂直变化十分明显,适宜多种动物生息繁衍。可谓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杰地灵。    境内交通发达。有火车站一个,西康铁路、102省道、旬阳北环公路穿境而过,公路通村率达94%,通组率达63%。农村电网覆盖全镇农户99%。有程控电话终端交换机两座,交换能力800门,电话通村率达83%;建立移动电话基站三座,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60%以上。有线电视传输达7个村、26个组,覆盖950户、3800人。集镇有供水站一个,日供水能力可达240吨。镇政府所在地小河集镇地处乾佑河与公馆河、102省道与旬阳北环公路交汇处,集镇内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等设施齐全,聚集能力较强,现有个体工商户88家,各类商业网点18处;横跨乾佑河的旬北环公路大桥和老街钢架桥将小河集镇连为一体。小河集镇不仅是公馆乡、桐木乡、仁河口乡的经济贸易、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更重要的是全镇人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十堰、安康、白河、旬阳通往西安的主要通道和重要驿站。    镇内资源丰富。农业产业化以烤烟、黄姜、蚕桑、中药材、畜牧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年种植优质烤烟4500亩,黄姜累计留存面积7000亩,年养蚕2500张,种植中药材1000亩,畜牧存栏1.8万头。主导产业产值达到2550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工业企业稳步发展,以矿产业开采粗加工为龙头的工业企业基本形成,已探明的汞矿、铅锌、白钨、金、砷、镁、铜、铁等矿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目前,以汞锑、金、铁矿为主的开采粗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镇内有私营金、铁矿开采企业一个,方解石加工企业一个,民营万吨金属镁深加工企业、沙沟口电站、西康高速公路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正在紧张地堪测,即将开工建设。.  

赵湾镇

  赵湾镇位于旬阳县城以北40公里,东与张坪乡交界,西与麻坪镇、桐木乡相接,南与麻坪镇和甘溪镇接壤,北与小河镇毗邻。    赵湾镇是1996年10月机改撤区并镇后由原赵湾区所辖塘兴乡、赵湾乡、红岩乡三乡合并设立赵湾镇,全镇辖31个村,154个村民小组,17479人,总面积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4万亩,属典型山区农业镇。镇内植被良好,小溪河流众多,山川与河流交错,物产丰富,平均海拔830米,气候温和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大陆性气候,适宜众多动植物生息繁衍,经济作用主要有烤烟、蚕桑、黄姜、油菜、药材等,林特产品主要有青竹、核桃、板栗、花椒、天麻、杜仲、柴胡、龙须草等,林果产品主要有桔、柑、杏、枇杷等,矿产资源有方解石、铅锌、铁矿等,气候与自然条件特别有利于烟、桑、姜的发展,年产优质烤烟3万担,是全省烤烟第一镇。    赵湾镇是西安通往重庆和安康生态旅游的重要通道,西康铁路、102省道横贯全境,是黄金线上的重要驿站,历史上就是客商云集,是旬阳北区商贸交流重地。全镇水资源丰富,旬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优美的生态环境、众多的自然景观,百神洞、黄龙洞、帽顶山、系马桩、菩萨殿,牛头包等自然景区正在规划开发之中,旬河梯级开发将迎来更大机遇,龙嘴头水电站建成后,旬河漂流,水上乐园将带动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麻坪镇

  麻坪镇位于旬阳县西北部,东邻赵湾镇,西靠安康市汉滨区,南依甘溪镇,北傍安康市东镇和本县桐木乡,是旬阳“西北重镇”。全镇辖14个行政村 、67个村民小组,3582户,总人口12365人,全部为汉族。镇域面积131平方公里,呈“两山夹一沟”地形。麻坪河绵延百余里纵贯全镇。麻坪镇前身麻坪乡、枫树乡隶属于赵湾区公所,枫树乡政府和麻坪乡政府合并组建麻坪镇。镇政府驻地阳坡街,距旬阳县城48公里,是方圆百里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流中心。民国时期有“大马道”横穿而过,是过去安康至西安的必经之路和重要驿站,因此有“骡马店”之称。麻坪街农历二、五、八逢场赶集之习俗没袭至今,长盛不衰。1984年经旬阳县政府批准,建立“麻坪集镇”,开发20年来,集镇面貌日新月异,已建设“三横四纵”主体框架的山区小城镇。镇域经济飞速发展,实力雄厚,处于全县领先位置。从1996年至2002年,全镇财政收入由87万元增长到193万元;工农业生产总值由1200多万元增长到35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80元增长到1640元。1997年被评为“安康地区财政十强乡镇”,连续四年被评为“烤烟生产先进单位”,同时,被授予市级“社会治安模范镇”、“卫生先进集镇”和县级“文明集镇”。    优势资源    麻坪镇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广博的麻坪大地物产丰富,铁、铅锌、金、白云石、自然石材等贮藏量大,亟待开发;绿水青山之中藏有九里十三湾、将军寨、菩萨殿、五龙山、鲤鱼山、玉皇洞、美女沟、明清建筑、庙宇群、梯子沟溶洞等美丽的人文景观极具旅游开发价值;“五虎群羊”之山势、三月三鱼之传说令人叹为观止;烤烟、蚕茧、茶叶、木耳、核桃、板栗、生漆、香菇、天麻、杜仲等特色产品,质优量足,特别是烤烟、蚕茧、苎麻三大产业已经成为支撑全镇经济的特色产业。麻坪镇优美的环境,麻坪人优质的服务,诚待八方来客,广纳仁人志士,共同开发建设文明开放的新麻坪,创造小康社会的丰功伟绩。.  

甘溪镇

  甘溪镇位于旬阳县城以北20公里处,辖17个村, 108个村民小组, 16900人,总面积136.6平方公里。旬河与镇旬公路自北向南将全镇分割成东西两半,西康铁路穿境而过。210国道、县道、乡道公路纵横交错,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水资源丰富,流经境内的旬河、麻坪河,冷水河流域面积广,水能藏量大,随着旬河开发重点工程钟家坪电站蓄水发电,投资12亿元的大岭电站的筹建,为大力开发水能资源和旅游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镇党委、0按照“建设绿色产业大镇,实现生态经济强镇”的目标,以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形成烤烟、黄姜,蚕桑三业富民,主导产业、乡镇企业、集镇建设三柱擎镇的发展格局。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9元,烤烟种植6000亩,实现产值508万元,利税首次突破百万元大关,达到101.5万元,其中桂花树村优质烟叶被列为国际型优质烟叶生产基地;黄姜面积达到1.35万亩,实现 产值2000多万元,农民收入1300元,成为全县黄姜第一镇;桑园面积4000亩,年养蚕3500张。粮经比例达到1:9,农民人均从三大产业中收入1700元,三大产业成规模化发展趋势,全镇出现5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1800余户,乡镇企 业达产达效, 14家企业运行良好,新农机械厂生产的脱粒机、磨面机、制钵器、山地犁、切片机等小型农具畅销省内外,并获多种专利;季坪砖厂、十字岭砖厂经过重新选址,焕发出勃勃生机;年产60吨水解干燥物的恒源生化 厂,经过污水处理,实现了效益和信誉双赢。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560万元,总收入562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7878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156万元,财政收入达到225万元,(仅农业四税),有中小学校24所,在校学生3238人,通过对教育教学的投入,被省、市命名为教育强镇;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健全,有卫生院(室)21所,医务人员45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综合扶贫硕果盈枝,十字岭通过一改三建。对田、园、林、路、家综合治理、成为市、县新村建设的一面旗帜。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奏响,甘溪镇面临诸多发展机遇,国民经济保持在20%以上速度,财政收入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03年底分别达到1.2亿元和215万元(可比口径),农民人均纯收人突破2000元。.  

白柳镇

  白柳镇共有人口1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11400余人,城镇人口及常驻人口600人,国土面积8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22公顷,城镇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镇区内共有工矿企业单位433个,事业单位26个,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962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2420万元,财政收入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75元,主导产业主要有烟草、黄姜、青竹、畜牧、林果、蔬菜等。    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规划布局合理,镇容镇貌干净整洁,居住环境舒适,商业贸易繁荣,工矿企业林立,信息网络畅通,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大的工业发展潜力。.  

吕河镇

  旬阳县吕河镇地处汉江之滨,距县城7公里,辖19个村(居),148村(居)民小组,6669户,2.43万人,镇域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镇内交通便利,水陆通行,过境东吕、安旬油路及西康、襄渝铁路沟通东西南北。旬吕江南路已全线通车,进一步拉近了与县城的距离,吕河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镇内程控电话及移动、联通通讯设施覆盖60%以上村组。公路实现村村通。烤烟、黄姜、蚕桑、畜牧、优质林果等主导产业及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十里旱坝川地势平坦,是发展绿色工业企业的理想之地。    近几年来,吕河镇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吕河,强镇富民奔小康”主题,以“农业抓产业、企业抓特色、集镇抓开发、发展抓项目”统揽工作全局,镇域经济特色逐渐显露并加速发展。2003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完成930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4120万元,农业总产值完成5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73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64万元,计划生育率达到99.3%,人口出生率控制在6.79%以内。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主导产业、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各项社会事业稳步推进。    产业、资源    通过几年的大力培养发展,吕河镇以烤烟、黄姜、畜牧、竹桑、狮头柑等为主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以生物、建筑、建材、加工为特色的工企业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平定河优质烤烟示范带、旱坝川优质黄姜示范带、坝河南岸蚕桑示范带三大绿色产业示范带。2004年,全镇发展地膜烤烟2700亩,黄姜留存15000亩,桑园累计3000亩,狮头柑建园1100亩。绿色产业已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依托旱坝川优越地利条件大力招商引资办企业,镇内年产5万吨规模的宝龙水泥厂、首阳机砖厂等四家年产合计达2千万页规模的机砖厂、年产120吨规模的黄姜水解干燥物厂、硫磺钡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一批新的工业项目相继正在考察引进,工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吕河镇新集镇建设方案已经规划修编,正在启动建设。.  

神河镇

  在旬阳县汉江南岸距县城30公里处,有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山林莽莽苍苍,大小神河和金河三水交汇逶迤流淌;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宝藏遍地,民风淳朴;这里改革发展风帆正扬,开发前景灿烂辉煌。这就是神河镇。神河镇是旬阳县三大古镇之一,属1996年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神河镇和平安乡合并组建的新建制镇,是旬阳南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神河镇现辖20个村民委员会,183个村民小组,5043户,19369人,人口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族等少数民族,总面积115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农业山区镇。境内山川纵横,溪河密布,生物、矿产、水能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北亚热带大陆性气候区,是烤烟、黄姜、蚕桑、拐枣、莲藕和青竹的最佳适生区。境内有重晶石、毒重石、绿松石、石棉石等生特资源,重晶石、毒重石已开采利用,每年开采4万吨以上,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古寨轻松倒摩天,观音倒座笔架山,祖师脚登三里碥,下有青龙卧水潭,青狮石象把头点,上有青山毛草店,下有铁锁琵琶关”。形象地描绘出了璇旎多姿的神河。    近年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古老的神河焕然一新,镇域经济和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3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84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9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77元,比上年净增59元,财政收入达到170万元。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强烟、优姜、壮畜、兴竹”的发展思路,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收入的75%以上,稳固形成了王义沟村千亩青竹基地、千亩拐枣基地,丰家岭村千亩黄姜基地,柳林村千亩烤烟基地,台子、湾寺村金银花基地,金河口村大棚蔬菜基地,形成了高山密布林药,中山烟草缠绕,浅川棚菜主导的发展格局,涌现出了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赤岩镇

  " 赤岩镇位于旬阳汉江以南,距县城50公里,属巴山山脉中高山地区,海拔在550-1100米之间,东和沙阳乡接壤,南与铜钱关乡为界,西和神河镇相连,北与金寨乡毗邻。总面积113平方公里。汉江支流吕河穿境而过,气候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1996年10月撤区并乡将赤岩、七里二乡合并组建为赤岩镇,镇政府机关驻地赤岩沟口,原区公所机关驻地。    全镇所辖12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3807户,14266人,其中农业人口13652人,总耕地面积28766亩,其中水田969亩,境内居住有汉族、布依族两个民族;服务机构设置齐全,有6个镇属单位。初级中学一所,完全小学5所,村级教学点11个,在校学生2238人。医疗卫生条件较好,技术力量雄厚。基础设施条件较好,通往湖北省竹山县的东吕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行程17公里,通往县城大小客车第小时一趟,通往湖北省竹山县客车每日一班对开,是连接陕鄂的交通要道。通村通组公路14条,102公里,10千伏高压网电通往千家万户,8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通信业较为发达,电信支局电话交换机部容量512门,发展电话村4个,装机380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机站两座,信号覆盖全镇各村。全县电视联网,有线传输信号28套节目覆盖集镇及全镇5个村。集镇街道路灯通明,辉映夜市,商业网点、个体工商户155家。商品门类齐全,市场繁荣,是赤岩市场经济商品交流的桥梁。以黄姜解干燥物、土纸加工、矿产资源开发和服务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近1000万元,年工业产值3000多万元。以烤烟、黄姜、蚕桑、畜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年种植烤烟6000余亩,黄姜6000亩以上,成片桑园6000余亩,年养蚕1200张,通过抓技术培训,提高喂养量能力,提高单产,逐步发展到年养蚕3000张以上。2003年度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00万元,财政收入139万元,家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元。.  

段家河镇

  段家河镇于2002年元月1日与原力加乡合并,建立段家河镇,镇域面积125平方公里,西邻汉滨区早阳乡,东连本县城关镇,北接甘溪镇,南靠汉滨区关家乡,汉江穿境而过,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121个村民小组,4650户,17693人,拥有耕地面积18822亩,镇属企业20个,镇内交通方便,襄渝、西康铁路、316国道贯通镇东西,铁路车站两个,汉水码头7处。全镇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公路,4个村看上有线电视。    近年来,段家河镇积极调整工作思路,抓示范,抓服务、抓指导,不断加强特色农业建设,提出了“优姜、强桑、壮果、兴竹”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打造狮头柑和樱桃两个品牌,种植狮头柑3000亩,樱桃2000亩,发展桑园8530亩,年养蚕4000张,种植天麻4000多窝,引进良种金银花13.2万株,栽植青竹1万余亩,黄姜留存面积1万亩。.  

仙河镇

  仙河乡位于旬阳东部,因贯穿全境的仙河水而得名,东面以玉皇殿、黄龙观、界牌石为界与湖北景阳乡接壤;西面以鸡冠寨、干柴垭、小尖山为界分别与蜀河镇、庙坪乡接壤;南面以汉江、罐沟为界与蜀河镇接壤;北面以牛心石为界与湖北省郧西县关防乡接壤。全乡总面积110平方公里。37公里的蜀牛公路贯穿全境,分别与湖北关防乡、景阳乡交汇。全乡共5657户,22823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996年10月,由原来仙河、观音、尖山三个乡合并而成,1997年由原来的36个村合并为现在的19个行政村,由原来的155个村民小组合并为现在的98个村民小组。居民以汉族为主,回族人口仅有几户,分布在大沟村。    仙河乡是一个农业大乡,以水田居多,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仙河乡依托区域优势,调优产业结构,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抢抓西部开发机遇,以烟草为龙头,粮、姜、桑、果、畜、竹齐抓并举,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年财政收入13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666元。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抢抓退耕还林机遇,绿化和美化山川,同时加大以水田集镇为龙头的吉家庄、油房湾、竹园河、尖山沟、西沟、牛心石小集镇开发,集镇规模不断壮大,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移动、联通、电信、公路基本通到了全乡的沟沟岔岔。    优势资源    近年来,仙河乡不断加大绿色产业建设步伐,在原有桐油、柿饼、龙须草三大特产的基础上,按照强烟、优姜、壮畜、扩桑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了烟、姜、桑、畜、竹的普模式。同时,在“果”上做文章,优化品种结构,扩大种植规模,天花沟的板栗、牛家山的百皮梅已成为名优特产。仙河乡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铅锌、氧化金、砂金、水晶石、锰、煤、板石等矿产资源,板石已正在开采,其它矿产资源有待开发。仙河乡境内山川秀美,风景宜人,文化旅游业优势明显,有马王庙、玉皇殿、观音庵遗址,有仙河祭祀宫和李家咀南北朝墓等人文景观,石刻有小尖山明代石雕像,稀有名贵树木黄樱树,旅游景点有牛心石、小尖山、老爷山。.  

金寨镇

  金寨乡位于巴山北麓,旬阳县南端,东与本县沙阳乡、白河县西营镇相接,南与本县赤岩镇相邻,西与本县神河镇相连,北与本县棕溪镇接壤。国土总面积133平方公里,10个行政村,68个村民小组,4114户15849人。    本乡属山区地带,以中山为主,地势东高西低,东西地形剖面呈“∨”型,海拔256米-1336米,境内有全县最高山脉-歪头山1336米。河流属汉江水系,分大、小金河由东向西纵贯全境,境内流长45公里,自东向西流入吕河。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5.4℃,无霜期253天。    金寨乡人口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仅有3户2人回民,1户3人蒙古族。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出现负增长,人口总量大幅下降。1998年全乡4269户16164人,2003年下降至4176户15849人,5年时间人口总量下降 1.9%,人口密度为117人/平方公里,分别集中在沿河道和中、低山。2003年人口统计报表显示,全乡15849人,男 8528人,女7321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6:100,共有劳动力7980人。    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902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2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4元。基础设施方面,金(河口)-张(权口)主干线油路已铺设,通往白河县西营镇公路和棕溪镇公路已贯通,全乡18个村实现了村村连,组组通公路,公路里程达270公里,有9个村开通了程控电话,修建了移动通讯基站2处,联通基站1处,有线电视已通往权口村,全乡共有5村172户开通了有线电视。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新型集镇已基本形成。文化方面,机关档案室收集各类档案1600余卷;金寨、张河中学图书室收藏各种书籍2万余册,金寨乡的旅游景点颇多,尤以歪头山溶洞群,乡内有仙花洞、九龙瀑布、神仙洞、黄龙洞、九仙洞以及红岩寨等众多自然景观,“西庵庙”遗址尚存,是一处有待开发的良好旅游景点。教育事业方面,乡内有中学2所,完全小学6所,村级小学13所,现有在校学生2656人,在校教师137人,师资力量雄厚,每年有30名以上学生考入大专以上学府深造,中学升高中升学率达65%以上,连续两年居南区首位,军事方面,乡武装部组建了11个民兵连,640人,有基干民兵100人,成立民兵应急分队2个20人。卫生方面,乡内有卫生院1个,卫生所1个,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村合作医疗机构12人,村医18人。.  

桐木镇

  桐木乡位于旬阳县城西北角,分别与安康东镇乡和本县麻坪、赵湾、小河、仁河口等乡镇接壤,总面积124平方公里,有耕地42000余亩。辖13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和1个街道居民组,共有3612户13482人。    全乡交通运输业较为发达,距西康铁路、公路9公里,并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高低压电线进村入户,广大农户于1995年告别了油灯历史,农网改造工程正有序实施;蚕桑产业逐步壮大,发种量居全县第一;通信较发达,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移动、联通的相继开通。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洋竽和豆类;经济作物主要有蚕桑、烤烟、黄姜、苎麻、魔竽。其中:蚕桑产业基地形成规模,全乡共有蚕园1万余亩,2004年预计养蚕发种5000张(春蚕3200张,夏秋1800张),产茧25万斤农民实现收入180万元。    全乡共有中小学校28处,教师105人,在校学生1972人;卫生、计生设施比较齐全,技术力量能基本满足人民需求;乡政府驻地桐木街,是旬阳、镇安、安康三县市农副产品集散地,每逢1、4、7集市日,各地商贾云集,产品交易火热。    该乡气温湿润,山体多姿,核桃、板栗等各种野果及中药材,到处林木森秀、植被茂盛,山泉清澈叮咚,三岔河宛延东去,青山古刹远近有名,梅花泉冬暖夏凉,水势不减,上石古木参天,被全国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千佳村”,淳朴善良而善于在实践中挖掘的岔园人发明了“地火龙养蚕室”,使养蚕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上都有了大幅提高,更兼重阳人、重阳话,重阳人的风俗习性浓厚,是较理想的旅游去处!.  

构元镇

  构元镇位于旬阳县城东部,是旬阳县东区第一乡,距旬阳县城14公里,地处汉江北岸,东与关口镇相连,南与棕溪镇一水相邻,西接城关镇,北与张坪乡、双河镇接壤,乡域总面积161.5平方公里,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过程区,平均海拔920米,平均气温15℃,平均降雨量80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乡内辖12个行政村,104个村民小组,3331户,12072人,均为汉族居民,耕地总面积21349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1678元。    乡境内交通便利,襄渝铁路行程8公里,水陆航运25公里,乡村公路176公里,四通八达,水陆运输方便,实现了村村通目标。通讯便捷,自动电话遍布农家,移动、联通通讯发射塔立于政府驻地,现有固定电话450部、移动通讯300部。乡境电力充裕、有线电视不断延伸,“三通”目标均已实现。    乡境内农作物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薯类;经济作物有烟草1000亩、黄姜8000亩、芝麻、油菜等;畜牧业有羊6200只、牛4100头、猪5400头;林牧种植有蚕桑1000亩、青竹5000亩、花椒、核桃、柿子、生漆、干果等;境内矿石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铅、锌、金、铜等;乡域有驰名的生态旅游景点“羊山八里川大草甸”,各项建设正在筹备之中,将成为中外宾客旅游的绝好去处。    工商企业发展突飞猛进,有大小矿山、选厂矿12个,商业服务64家,运输专业户140个,加油站1家,同时还有砖厂、建筑施工队、饮食、木、铁器加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现有工、企、商从业人员800余人,年工企业总产值达8000余万元。.  

石门镇

  石门镇位于巴山北麓,旬阳县南端,东与本县赤岩镇、铜钱关乡相接,南与陕西省平利县、湖北省竹溪县相临,西与安康市坝河乡、本县桂花乡相连,北与本县神河镇接壤。国土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685人。乡政府设在谌家院。    本乡属山区地带,以中山为主,地势东南西低,西东地形剖面呈“L”形,海拔460-1480米。河流属汉江水系,大神河由东向西纵贯全境,境内流长85公里,向西流至吕河口注入汉江。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灾害旱、涝较为频繁。石门,因原石门乡政府驻地附近岩石上有人工开凿的垭口通道,形似“门”而得名。1984年7月,人民公社更名为乡,调整后改称为白庙、石门、楼房乡;1996年10月撤区并乡后,将白庙、石门、楼房三乡合并为石门乡,辖43个村民委员会,144个村民小组;1998年1月调整为19个村民委员会;2001年9月调整为12个村民委员会,80个村民小组。    石门镇人口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仅有1户满族4人。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连年出现负增长,人口总量大幅下降。1998年全乡3166户,13098人,2003年下降至3159户,12685人,5年时间人口总量下降了10.3%。人口密度为94人/平方公里。2000年11月1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乡12894人,男6695人,女6199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08:100;共有劳动力7131人。    2003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875万元,财政收入达到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7元。基础设施方面,神(河)-楼(房)主干线公路养护不断加强,路况明显改善,全乡12个村56个组通路里程达到88公里;楼(房)-西(垭)公路已经开通,形成“旬阳大南环路”;乡内有便民桥10座。开通了4个村的有线电视,8个村通了程控电话;集镇建设初具规模。文化方面,机关档案室收集各类档案200多卷;石门中学图书室收藏各种书籍10000余册;石门的名胜古迹盛多,有“西岱顶”清代古庙建筑遗址,“百庙湾”、“百步梯”、“将军石”、“龙潭子”等众多自然景观。“西岱顶”有一脚踏两省三县之称(湖北省竹溪县、陕西省平利县、旬阳县)。.  

红军镇

  红军镇位于旬阳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林家坪,距县城约103公里。红军乡南与旬阳县双河镇相邻,西与陕西省镇安县接壤,北与湖北省郧西县交界,属两省三县交汇处。辖9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3328户12639人,民族分为汉族和回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9%以上。    红军乡气候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带,一年四季分明,降雨受季风影响,多雨季节集中在夏末秋初的七至十月。红军乡总面积约155平方公里,地形多为沟岔、中山,属南羊山槽形谷地,南北两侧高,平均海拔700米左右,最高海拔2100米(南羊山顶峰),地表森林草地覆盖率73%。发源于上马村的竹筒河、庄院村的圣驾河将红军乡分为三岭两岔,形成比较独特的地形。总耕地面积23121亩,其中水田1635亩,天然林15.7万亩。当地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土豆、黄豆、红苕等,地方特产主要有甜杆酒、板栗、核桃等,孕育着金雕、锦鸡、林麝、竹鸡、兔、獾、野猪、鹿、羚羊、羚牛、果子狸等多种野生动物和金银花、天麻、柴胡等名贵中药材。红军乡以境内红军烈士墓而得名,是全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解放前属四行乡第二保;1950年组建为丰积乡;1958年改称红军公社;1984年更称红军乡;1996年10月乡镇机构改革将圣驾、竹筒二乡并入红军乡。    该乡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据地质部门勘测,在位于蔡家岭和南羊山一带有汞锑、金、铁、氧化镁等矿藏。素有“中国汞都”美称的青铜沟汞矿位于红军乡的庙湾村,探明汞锑矿石储量136万吨,汞金属量7258.44吨,锑金属量25705.16吨。现保有矿石量68万吨,汞金属量3000吨,锑金属量12000吨。此外,矿区尚存未开采但已探明的小沟汞锑矿带,该矿带保有汞金属储量:742.78吨,锑金属:1161.95吨。汞品位:0.105~1.703%,锑品位:0.1~9.59%。乡内有汞锑开发企业两个,分别为陕西汞锑科技有限公司和旬阳县金鑫矿业有限公司,企业年产值约1.2亿元,上交国家税金800余万元。.  

仁河口镇

  仁河口镇位于三县交界之地,区域面积85平方公里,东与本县小河镇接壤,西与汉滨区东镇连畔,南邻本县桐木乡,北交商洛市镇安县柴坪、达仁两镇。仁河口乡为台阶状地形及河谷形,雨量充沛,是典型的北亚热带暖湿带湿润气候,平均海拔580米,悠悠旬河穿境而过,另有一条来自镇安县的达仁河交旬河于境内东端。仁河口乡政府驻地正处两河交汇口,故名仁河口。    仁河口乡解放前称原生乡,1949年属小河区辖之仁义乡、财旺乡、水泉乡;1958年合并三乡称仁河公社。1984年更称仁河口乡,辖仁河口、元台、二里、桥上、水泉、王莽、瓦屋场、叶家坡、磨石场、枫坪、段家沟、麻湾、方家湾、大安场等14个行政村。1998年由14个行政村合并为仁河口、桥上、水泉、王莽山、瓦屋场、枫坪、段家沟、方家湾等8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2003年底,全乡共1869户7076人,其中农业人口6921人,耕地面积13095亩,其中水田645亩,水平梯地6700亩,人均基本农田1.2亩。农业总产值1550万元,乡企总产值90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20元,乡本级财政收入达到38万元,粮食总产量2435吨,油料总产量67吨,人均占有粮食始终稳定在400公斤以上。    乡域经济    仁河口乡区域优越,交通便利,商贸繁荣。由于地处两市三县交界之地,旬河和达仁河交汇流经乡域,历史上仁河口曾是旬阳连通镇安县柴(坪)、达(仁)、木(王)镇的水旱码头,乡政府所在地正处于两河交汇的三角区内,水陆贯通,约有3000多名外乡人口的购销活动常年在仁河口进行。20世纪80年代,随着两(河关)仁(河口)和仁(河口)达(仁)公路开通,仁河口北上可经汉口直通西安,南下沿旬河汉江直达安康。境内县乡公路里程23公里,乡村道路30公里,公路通村率100%,基本实现乡路硬化、村路沙石化。通电话村5个,装机数量192部,乡内移动通信已开通,覆盖集镇及周围4个村,农电入户率达98%,自来水通村率30%,有线电视通村率60%。要想致富,三通先行,仁河口乡因三通成绩显著,全乡共有运输个体户42户,客运、货运、中短运输、工地装载已全部保证,并开通了仁河直达县城、仁河至镇安县城客运线路。.  


桐木镇特产大全




桐木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