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商洛市 >> 洛南县 >> 三要镇

三要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三要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要镇简介

  三要镇位于洛南县东45公里处,东与高耀乡、王岭乡接壤,南与丹凤县为邻,西连寺坡乡,北通灵口镇、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因其地处卢、洛、灵三县交界处,是三条古道的交通要塞,故名“三要”。辖10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3528户,13153人,辖区土地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765亩。
  三要镇地域辽阔,山环水绕,北部土地平缓,光照充足,南部沿蟒岭山系,林木茂盛,中部川道地区,耕地平整,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三要镇海拔760米,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全镇以油松为主的用材林总面积78000余亩,全镇经济林有核桃、柿子、桃、梨、杏等,其中核桃年总产量58000公斤,柿子11万公斤,核桃、柿子是全镇主要果业产品;自然生长的中药材30余种,主要有丹参、桔梗、黄芩、五味、连壳、板兰根、天麻,现全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4500余亩,其中丹参3500余亩,桔梗、板兰根1000余亩,已成为全镇经济产业的骨干项目。三要镇矿产资源有莹石、铅锌、铁等,矿产储量大,品质优,有待规模化开采加工。种植业以烤烟、西瓜为主,现发展烤烟2860亩,年产值175万元,创税35万元。
  三要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将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加强五通建设,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突破发展。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32万人 150平方公里 611021103 711400 0914 查看 三要镇谷歌卫星地图

三要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三要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关街道

  洛南县城关镇位于秦岭东段南麓,蟒岭以北,为县级党政机关驻地,是洛南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有24个行政事业单位,40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委会,337个村(居)民小组,8.7万余人,耕地47863亩。2005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7.48亿元,人均纯收入1985元,是全县乃至商洛第一大镇。    城关镇属暖温带气候类型,以黄色粘质壤土为主。县城地势开阔平坦,四周山岭绵亘。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厂矿林立,商业繁荣。洛河、川河在城东交汇,油路辐射县境各方,通村公路呈网状交织,素有“商洛小关中”之誉。主产小麦、玉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蔬菜、核桃、蚕桑。全镇年种植蔬菜18000亩,获省级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鸡存栏21.5万只,有养鸡专业户148个,年产蛋1800吨;有5个畜牧小区,养猪专业户80个,年产肉1800吨;畜禽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有中小型加工企业3100户,厂矿企业330个,私营企业26户,个体工商户3102个。2006年,全镇新增蚕桑面积1109亩;种植烤烟6400亩,烟农收入600万元。矿产资源有煤、钼、铁、锌、铅、矸等十余种。境内有九龙山(兑山)、馒头山、仓颉园、文庙、药王庙等自然人文旅游景点。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城关镇党委、政府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大局,从构建团结和谐领导班子入手,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强化服务职能,发挥区位优势,抢抓发展机遇,每年承诺办结十件全镇人民迫切希望的实事,使全镇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突破发展。镇党委、政府先后被命名为省级“明星乡镇”、市级“文明机关”,被表彰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旗帜党委,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在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评为“优秀单位”,连续两年为民办实事被县委、县政府考核名列全县25个乡镇第一名。    城关镇党委政府郑重承诺,以一流的投资环境、一流的工作服务,热诚欢迎县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城关作出贡献。.  

四皓街道

  四皓镇位于洛南县城西南7公里处,以四皓岭为分水岭,南为长江流域,北为黄河流域。总面积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597亩。全乡辖11个行政村,130个村民小组,3740户,13938人。全乡平均海拔1030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年气温11.2℃,属暖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处洛南与商州两县交界处,洛洪公路与洛柞公路穿境而过,既是洛南的南大门,又是连接外界的咽喉所在,区位优势明显。    四皓乡因其境内的四皓山得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南药王”之称的唐代京兆游医韦善俊祠座落于本乡药子岭上,成为后人祭祀的圣地。西汉时期四皓先生唐秉、崔广、吴实、周述初隐居于四皓山,史称“商山四皓”,留下千古佳话。这里曾是鄂豫陕革0据地主要活动区之一,陕南游击队第四中队百余人经常活动于四皓及周边一带,在此播下革命的火种,为四皓的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优农兴企抓总量,富民强乡创新业”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山地优势,因地制宜,实施积极的扶持政策,建立了烤烟、核桃、蚕桑、药材四大产业基地。2005年全乡烤烟种植3985亩,产值424.9万元;核桃产量达165吨;蚕桑建园860亩;桔梗、红参等药材种植突破1000亩,产量达80余吨。矿产资源以黄金、铝矿、莹石为主。农产品精加工及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大,前景广阔。以“水、电、路、网”为主的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观,群众生活条件明显好转,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景村镇

  景村镇地处县城以东15公里、洛柞路与景丹路交汇处。东连古城镇,西接城关镇,南壤丹凤县蔡川镇,北临庙坪乡、柏峪寺乡。总面积187.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6200亩。辖34个行政村,1个居民社区、241个村民小组,7个居民小组,10175户。    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总体以平地和丘陵为主,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甘蓝、白菜等,素有洛南“白菜心”之称。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钼、锌、铅、铁、煤、灰石、黏土等,储量可观,开采潜力大。已有四家矿山企业来此投资,建成两家总投资6000万元的钼选厂,日处理矿石1300吨。    近年来,景村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工作目标,多管齐下,真抓实干,实现了镇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极大改观。大力发展烟、畜、果、药、蔬五大主导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省烤烟第二大镇,商洛市烤烟第一大镇,全镇发展烟田面积6500亩,实现烟农收入870万元,创税170万元,烟农户均收入9000余元。依托财安食品有限公司,突出发展生猪养殖,发展养猪专业村3个,建设畜牧小区3处,其中百亩生态养猪基地一个,带动全镇实现年猪存栏35342头,出栏26522头,产值1300余万元。建成核桃、板栗生产基地村8个,建设良种核桃园6300亩,良种板栗园1300亩。依托“天士力”集团,走“公司+农户”发展模式,建成药材基地10个,辐射带动全镇药材种植达到5997亩。依托蔬菜协会和景富公司,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5000亩,实现产值400万元,生产出的无公害蔬菜销往省内外各大超市及肯德基等快餐行业。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完成通村水泥路建设11条、34.87公里、通达14个村,实施8.1公里通达工程一处,景丹路、洛景路相继得到改造。1.7公里“户户通电”工程的竣工使全镇户通电率达100%。有线电视光缆覆盖29个村,接入5600户。程控电话入村率达80%,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完成重点村建设5个,新建移民小区2处,搬迁240户。    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通过改造老街、开发新区、划行归市和环境整治,使一个街道宽畅,商铺林立,楼群整齐美观,市场井然有序,环境卫生宜人的东路明星集镇初具雏形。    社会事业长足进步。全镇现有中学3所,小学20所,在职教师337人、学生5400人。.  

古城镇

  古城镇位于洛南县城东25公里处,东与灵口镇、寺坡乡接壤,西与景村镇为邻,南依蟒岭与丹凤县交界,北与柏峪寺乡毗连。镇政府驻古城街村,现有行政事业单位28个,在岗人数458人。个体私营企业(含工商个体户)220户,从业人员647人。辖19个行政村,164个村民小组,6638户,26476人。总面积121.6平方公里,耕地31892亩,人均1.2亩。林地面积11万亩。年平均降雨量为410mm。    本镇是洛南县东部重要的商贸中心,307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起源于蟒岭山区的沙河,横贯东西,全长21公里。境内川道地域宽阔,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素有洛南“米粮川”之称。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中药材、蔬菜等。林种以油松为主,林产品有核桃、板栗、柿子等。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核桃王”的特大核桃树位于境内蒋河村,比黄帝陵一号柏还粗出尺许、闻名县内外的千年古柏——页山古柏生长在该镇南村,古名“柏折庵”,长年吸引不少休闲爱好者前来观赏,具有一定的旅游开发前景。    近年来,古城镇始终坚持产业兴镇和城镇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烟、畜、药、果”四大主导产业,烤烟面积达3000余亩,年产值347.1万元,创税65万元.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5户,年出售商品畜2800头。以天麻、丹参、桔梗、黄芹为主的中药材面积达到7500余亩,年产值750余万元。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年产值300余万元。年劳务输出8800余人次,年创收1000余万元。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新建成的北新街宽畅亮丽、吸引50余家客商入驻,成为繁荣古城商贸经济,创建洛南东路明星集镇的良好平台。实现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极大改观。    新一届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坚持做到以一流的服务回应群众所需,以一流的业绩实现组织重托。美丽富饶的古城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发展,共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古城。.  

三要镇

  三要镇位于洛南县东45公里处,东与高耀乡、王岭乡接壤,南与丹凤县为邻,西连寺坡乡,北通灵口镇、河南省灵宝市朱阳镇。因其地处卢、洛、灵三县交界处,是三条古道的交通要塞,故名“三要”。辖10个行政村,84个村民小组,3528户,13153人,辖区土地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765亩。   三要镇地域辽阔,山环水绕,北部土地平缓,光照充足,南部沿蟒岭山系,林木茂盛,中部川道地区,耕地平整,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三要镇海拔760米,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全镇以油松为主的用材林总面积78000余亩,全镇经济林有核桃、柿子、桃、梨、杏等,其中核桃年总产量58000公斤,柿子11万公斤,核桃、柿子是全镇主要果业产品;自然生长的中药材30余种,主要有丹参、桔梗、黄芩、五味、连壳、板兰根、天麻,现全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4500余亩,其中丹参3500余亩,桔梗、板兰根1000余亩,已成为全镇经济产业的骨干项目。三要镇矿产资源有莹石、铅锌、铁等,矿产储量大,品质优,有待规模化开采加工。种植业以烤烟、西瓜为主,现发展烤烟2860亩,年产值175万元,创税35万元。   三要镇新一届党委、政府将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不断加强五通建设,持续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突破发展。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灵口镇

  灵口镇位于洛南县城东45公里处,系秦豫两省结合部。东与洛南县王岭乡、河南省卢氏县为邻,南与寺坡乡、古城镇接壤,西与柏峪寺乡、石坡镇交界,北与庙台乡、上寺店乡毗连。现有行政事业单位32个,在岗人数460人。企业32个,辖28个行政村、172个村民小组、5505户、22430人,其中农业人口21420人。总面积190.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32301亩,人均1.5亩。境内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盆形结构,洛河横穿中心。平均海拨760米,年均气温13.4℃,年平均降雨量为450mm。    灵口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以油松、桦树等天然林为主要林种的林地面积达77000亩,以连翘、二花、丹参等为主的中药材产量超过20万公斤。钾长石、赤铁矿、铅矿、海泡石、洛河沙金等矿产资源十分可观。其中钾长石储量达8700万吨,位居全国第一,亚州第二。特色农产品以核桃为主,年产量超过40万公斤。    近年来,灵口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艰苦创业精神,着力培育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实现了镇域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和农村面貌的极大改观。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烟叶种植面积6000余亩,年产值750万元,创税150万元。畜牧业实现“双达标”,收入占到全镇农业总产值的33.6%。以核桃和花椒为主的林果业面积达6300亩,年收入450万元。劳务产业实现年输出劳务7000人次,其中长年在外务工的3240人,创收3500万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米”字型公路骨架初具雏型,灵木、灵黄、灵三、灵上、灵庙和古灵六条主干线路车辆通行量与日俱增,窄口、沙河口、洛河、龙河四座大桥将灵0通动脉连为一体。移动电话覆盖面达到65%,电视入户率达86%,40%的村已经拉上了自来水;边贸小城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以灵口集镇为依托,通过建设新街,改造旧街,使商店林立,企业增多,人流、物流日渐增加,农副产品交易量不断扩大。    “真抓实干求突破,诚心实意建和谐”,灵口镇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寺耳镇

  寺耳镇位于洛南县东北部,镇政府驻地寺耳街,距县城55公里。东邻陈耳镇,南连石坡镇,西界巡检镇,北接潼关县及河南省灵宝。全镇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58亩,辖11个村,81个村民小组,2029户,8249人。    寺耳镇地处秦岭南麓,地势由北向南倾斜,系高寒山区。林牧业资源丰富,山林面积186323亩,人均22.6亩,以油松为主,并有薪炭林木及核桃等经济林木。境内矿藏丰富,以金、铁矿为主。土特产有木耳、香菇、核桃、药材等,特别是野生药材,如连翘等,量大质优,被称为“药材宝库”。    寺耳镇山大沟深,植被覆盖好,怪石、奇松、山泉随处可见,人文景观“五仙窑”美丽传说流传至今,花子骨山峰,为秦岭段高峰之一,晴天登高可远眺华山、黄河。    文化、教育、卫生、交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有初中1所,中心小学1所,完全小学4所,村办小学1所。医疗卫生网络健全,有镇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11个。辖区内有石寺、寺巡、寺陈公路,全镇基本实现了组组通公路。    近年来,寺耳镇积极实施三项带动(开放带动、项目带动、小城镇建设带动),四大工程(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骨干财源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狠抓五大产业(牧、果、桑、药、劳),累计发展标准化核桃建园400亩,退耕还林3400亩,牛饲养量达到3920头,猪饲养量达到4900头,羊饲养量达到1700只。积极实施扶贫开发战略,已完成工赈移民二处,在建一处,完成扶贫重点村建设三个村,新开发街道一条。全镇共有个体私营企业17户,全镇已初步形成了社会、经济、生态、精神文明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巡检镇

  巡检镇位于洛南县城北45公里处,东邻寺耳镇,西接驾鹿乡,南连石坡镇,北依潼关县。全镇辖10个行政村,70个村民小组,2062户,8224人,总面积146平方公里,耕地548公顷,人均1.09亩,林地21万亩。    全镇南北狭长,东西较窄,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畜、林、矿、药”成为强镇富民的主导产业。畜牧业以生猪、羊、肉牛为主,已发展百头养猪大户7户,蜂王村成为养牛专业村,羊有布尔山羊、绵羊等;林业资源丰富,以油松为主,还有栲树、柏树、桐树等,以核桃为主的林产品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项目;矿产分布广,种类多,特别是金、银、铅、铁、硅等,含量大,品位高,极具开采价值,目前已形成硅石等非公有制企业6家;中药材有天麻、丹参、柴胡、五味子等,全镇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野生中药材种类多,储量大。    镇政府驻地巡检街村,自古是洛南通往潼关的要道,洛潼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齐全,地理条件优越。巡检街集镇建设步伐加快,经过扩建改造,现街道整洁、设施齐全。境内有老君山、华严寺等风景区,景色优美,风景迷人,是旅游、避暑的理想去处。.  

石坡镇

  石坡镇地处秦岭南麓,洛南县北部,东邻陈耳镇,南接柏峪寺和庙坪乡,西连石门镇,北与驾鹿乡、巡检镇相连。全镇辖22个行政村,189个村民小组,6632户,25428人。其中农业人口23824人,非农人口1604人。总面积356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8660公顷,耕地面积3272公顷,人均耕地1.9亩,境内以山地为主,为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公路交通便利,洛潼公路横贯全境,为本县北部主要集镇之一,是周围群众农副产品集散地。    近年以来,石坡镇党委、政府坚持“稳粮、扩烟、优果、强牧、兴桑”的方针,现种植烤烟4065亩。建成2000亩良种核桃园。新建畜牧小区2个,发展生态养殖场20个,带动全镇畜牧总量增加。同时建成2000亩标准化桑园,促进蚕桑产业在我镇有较大发展。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集镇功能日益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境内矿产资源、水资源丰富,以铁矿、麦饭石矿、石英矿为主,开发前景广阔。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已形成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石湾铁矿、华岳麦饭石公司、商树砖厂等企业效益可观。李河电站开工建设,“十一五”期间投入生产,将有力带动石坡经济社会发展。    全镇有高级中学1所,中学1所,小学29所。广播电视入户率达90%,固定电话入户率达70%,移动电话覆盖面达100%,医疗卫生网络健全,现有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22个。.  

石门镇

  石门镇位于洛南县城北15公里处,东邻石坡镇,西接麻坪镇,南连城关镇,北依渭南华阴市和华县,镇政府驻地石门街村,自古是商洛通往关中的要道,素有洛南“北大门”之称。全镇辖20个行政村,184个村民小组,6792户,23998人,总面积180平方公里,耕地28314亩,人均1.1亩左右,林地18.7万亩。    全镇南北狭长,东西较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境内主产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以白麻而远近闻名。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种有金、银、铅、钼、铁、钨、锰等,非金属有石英砂、二氧化硅等,含量大,品位高,极具开采价值。石灰石藏量丰富,遍布全镇,氧化钙含量达50%以上。绿、黄、红、白四色大理石,十几家企业正在开采。林产品以油松为主,还有栋、柏、柳、桐、椿等。中药材有天麻、红参、柴胡、党参、五味子、麦冬等。“畜、烟、果、药、桑”成为强镇富民的主导产业。生猪、肉牛存栏居全县之首,烤烟面积和产值为全县第一。桥河村核桃省内外闻名,花卉、奇石特色产业年交易额达40余万元。交通、通讯极为便利,省道洛华路穿境而过,已开通4000个自动程控电话,移动联通网络覆盖全镇。境内企业密集,黄龙钼业小区是全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现有包括钼业在内企业共计69家,支撑起全县矿产资源开发半壁江山。全镇文化娱乐设施齐全,风景优美,旅游业前景广阔。“云蒙观华”不胜险,罗沟溶洞有奇观,庙沟泉水清又甜,石门烟雾天下传更是名符其实。境内玉虚洞风景区,名扬省内外,是我县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矿、畜、烟、桑、药”五大产业,带领全镇人民艰苦创业,顽强拼搏,使石门的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来石门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麻坪镇

  麻坪镇位于洛南县西北部,镇政府驻地麻坪街,东南距县城20公里,东连石门镇,西邻保安镇,西北与渭南市华县毗邻,南与城关镇接壤,驻海拔1016米,区域海拔差在80米至700余米之间,日光照时间平均为5.3小时,属中温2类区域。总面积137.7平方公里,境内以山地为主,素有“六山三水一分田”之称。全镇辖17个村,155个组,4506户,16474人,耕地面积19140亩,人均耕地1.16亩,林地面积116728亩,人均7.1亩。    该镇山丘面积较宽,土质以红沙粘土为主,植被较好。全镇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主产小麦、玉米、豆类、杂粮。近年来培育形成了烤烟、核桃、中药材、食用菌生产为主的支柱产业,全镇烤烟适生村9个,2006年烤烟面积1831亩,实现产值300余万元,核桃年人均收入在200元左右,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境内的云蒙山(又名书堂山),系秦岭支脉,呈东西走向,长约10公里,宽约8公里,主峰海拔1745米,为洛南群山之首,苍松翠柏,奇石独尊。相传神话人物神农雨师赤松子曾云游于此,据载汉代张良兴汉灭秦,辅弼刘邦称帝建国,功臣思退,在此隐居。清康熙初年,即在山顶建有古刹数座,其中万寿宫有正殿、中殿、前殿各三间,殿阁雕梁画栋,至今保存完好。每年阴历9月17、18、19三天为庙会日,香客如云。山上有舍身崖、马头峰、“书堂雪花”、“云蒙观华”等自然景观,山下有磨斧石、试斧石等奇石景点,四季游人不绝,留连忘返。.  

洛源镇

  洛源镇位于洛南县西部距县城45公里处,因洛河发源于此而得名,为洛南、商州、蓝田、华县四县交界之地,海拔135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坡差较大,沟壑纵横,境内草链岭海拔高度2645.8米,为全县最高处。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11°,最高气温37°,最低气温-18°,属亚热带高寒山区,雨量充足,年降水量790—830毫米,无霜期175—194天,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地表为黑沙土壤,宜林、宜耕、宜牧。    全镇辖14个行政村,135个村民小组,4582户,17756人,总面积1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325亩,人均0.7亩,林地面积12.3万亩。洛源镇农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洋芋为主,经济作物有-、漆籽和核桃,林业以华山松、油松和桦树为主,是我县用材林主产地。是全县名贵药材和畜牧业主要生产基地,盛产党参、猪苓、红胡、黄芪、西洋参、天麻等二十多种名贵药材,其中西洋参种植、加工、销售已成一条龙模式,生产有礼品参、西洋参粉、西洋参酒、西洋参贷泡茶、西洋参饮片等六个系列产品,产品销往西安、上海、北京、山东、等省市和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洛源境内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金、银、铜、铁、钼、铅、锌等。洛源特产豆腐干,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远销西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太原等地。洛源的洋芋糍粑香醇可口,远近闻名。    洛源境内不仅有建于清代的“药王会馆”(现为洛南县一级保护文物)遗址和“龙潭”(即洛河源头)等名胜古迹,而且还是商洛著名的革命老区,1928年唐澍同志领导的工农革命军,曾在此坚持武装斗争。1946年,石治民等同志领导的洛华游击队,曾在洛源树起革命旗帜,建立两岔河区政府。    近年来,洛源镇党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主导产业,全镇已基本形成“畜、药、果、加、劳”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年猪存栏6220头,出栏7363头,牛存栏3100头,出栏1610头,羊存栏3104只,出栏2389只。建成东村、五龙两个畜牧小区,建成五龙村仔猪繁育基地一处。累计种植中药材2760余亩,全镇完成退耕还林13417亩,栽植核桃路6条37公里,核桃沟5条350亩。洛源街、腰庄、老庄、农林四个豆腐干专业村,兴办了兴隆豆腐干加工厂,目前发展豆腐干生产加工户200多户,户均年收入近万元,建成规范化豆腐干作坊20个。年组织劳务输出6610余人。.  

保安镇

  保安镇位于秦岭南麓,洛河流经境内,永(丰)洛(源)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驻地保安街距县城西25公里,北接华县,东连该县永丰镇,南邻商州,西与洛源镇接壤,形成了“六山夹三川”的地貌结构,是一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土石山区。海拔1050米,属暧温带山区气候,季风影响明显,四季分明。总面积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250亩,人均0.79亩,林地面积14.6万亩,全镇辖18个村,153个村民小组,6596户,2636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95人。    保安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远在1万多年前,文字始祖仓颉造字于保安的盘底村。境内有仓圣词、玉石洞、牡丹洞、墨染黑潭、灵龟负书等自然景点。保安属革命老区,是鄂、豫、陕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唐澍、刘志丹、-、-、汪峰等曾挥戈秦蟒,转战洛水。保安八道河村唐岭有西北革命军总司令唐澍遇难处革命遗址。    保安山青水秀,资源丰富。乔灌木树种16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到55.5%。特色产业有林果、药材、畜牧、草编等,以油松为主的用材林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是国家级速生产林和油松种子基地。核桃、蚕桑发展面积0.5万亩。中药材分布广、品质优,可利用的达200种,年产量20余万公斤,其中边翘、丹参、桔梗、天麻、等收购量居洛南之首。饲草资源得天独厚,为发展畜牧产定带来广阔的前景。境内已探明矿产资源有30余种,主要有金、银、铜、钼、铅、铁、石灰石、甲长石等,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稳农打基础,招商注活力,调整结构促增收,强化五通促发展,强工活商建强镇”的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果、菜、药、桑等产业,使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退耕还林栽植核桃树4000多亩,建优质良种核桃园1000多亩,栽桑树800多亩,种良种菜2000多亩,种植药材2000多亩,初步形成“果、菜、药、桑”四大支柱产业。2005年社会总产值达606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863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183元。    投资350万元,于2006年8月建成日可选矿300吨的保丰铅矿选矿厂,填补了保安地区无工业的空白,有力地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永丰镇

  永丰镇地处洛南县城西12公里处,素有洛南“西大门”之称,西邻卫东镇,北接保安镇,东、南与城关镇和四皓乡接壤,洛洪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全镇东西长六公里,南北跨度十五里,属两川一梁一山的川塬地带。全镇总面积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71亩,下辖14个行政村,18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000人,其中农业人口19224人,驻镇单位27个,是洛南大镇之一。    永丰镇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有“小关中”之美誉。全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特别是大豆生产久负盛名,被命名为“绿色无公害万亩大豆基地”。在历届镇党委、政府的努力下,全镇已形成了“烟、畜、果、药、桑”五大主导产业。烤烟面积已发展到4000多亩,产值达到300多万元;畜牧业已建成街西、永丰、冀洼、李村四个科技养殖示范小区,百头以上规模养猪大户达到108户,猪、牛、羊总饲养量达到4.2万头(只);林果以良种核桃为主,发展良种核桃建园1500多亩,建成了核桃路、核桃沟;中药材建成了以丹参为主的冀洼村“天士力药源基地”,辐射带动全镇发展中药材3050亩,年产值627万元。2006年开始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已建成桑园1700余亩,发展态势良好。    永丰镇近年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在今后的工作中,永丰镇将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畜、烟、果、药、桑”五大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突破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永丰,开创团结、稳定、发展的新局面。.  

柏峪寺镇

  柏峪寺镇位于洛南县中部,距县城27公里。东与古城镇相邻,西与庙坪乡毗连,南与景村镇接壤,北与石坡镇交界。总面积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65亩,人均1.6亩,辖11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1825户,6836人,其中农业人口6607人。    境内东西狭长,南北较窄,洛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土地大部分为坡塬地,土壤以粘土为主。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山青水秀,四季分明,具有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征,年均日照2700小时,降雨量800—1100mm,50%以上集中在7、8、9三个月。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药材为主。    境内的罗汉洞是一个以古、奇、险为主要特点的佛教文化胜景,素有“汉唐古迹”和“洛阳小龙门”之美称。全景有26孔古洞,80余尊罗汉塑像。洞窟以梯形自下而上分布于洛河一侧的悬崖之上。新建的白玉护栏如一条白龙跃出水面,绕山腰腾空而起。整个景观远望山青水碧,近观洞幽像奇,拾级而上,景致连绵,居高望远,心旷神怡,是一个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稳粮、扩烟、强牧、优果、抓桑”的总体思路,坚持产业兴乡,大力发展“烟、果、畜、桑”四大支柱产业。烟叶种植面积2006余亩,年产值150万元,创利税50万元。以核桃、花椒、板栗为主的林果业面积达到1200亩,年收入98万元。桑树栽植面积达600余亩。畜牧养殖大户38户,全乡牛饲养量1218头,猪饲养量4869头,羊饲养量1720只。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3年以来,新修吊桥6座,总投资60万元,新修通村、组道路15条,94公里,电话覆盖率达98%,有线电视正在开通之中,柏峪寺街道拆迁改造工作有序进行。当前,柏峪寺乡党委、政府正在团结带领全乡人民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奋力谱写实施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高耀镇

  高耀镇是洛南县的“东大门”,连接陕豫两省,东连河南省卢氏县官坡镇,西接三要镇,北临王岭乡,南依蟒岭山脉与丹凤县峦庄镇和瘐岭镇接壤。全乡总面积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169亩。辖11个村,89个村民小组,3204户,12094人。地形东南高,西北低,且气候差异较大,暖温带和亚热带特征兼而有之,四季分明,降雨充沛,气温平均比全县低3—5℃。乡政府所在地西塬距县城50公里。    境内道路畅通,四通八达,省道洛柞路穿境而过,通村水泥路通达三要镇。林业资源丰富,山林面积164282亩,林木蓄积量达390156立方米。物产丰富,林特产品有核桃、柿子、黑木耳、香菇、板栗等,年产核桃60万公斤,柿子120吨,其中以柿饼最为知名,远销湖北、天津、上海、广东等地。中药材有连翘、丹参、五味子、桔梗等。野生动物有野猪、草鹿、青羊、野兔等40余种,鸟类有喜鹊、画眉、猫头鹰、锦鸡等80余种。    高耀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人文景观众多。境内的文显山(又名云架山),海拔1710米,山势独特,奇石巍峨,南崖栈道,陡峭险峻,“文显翠屏”为洛南八景之一,亦为“四皓”隐居之首地。高耀观星台,相传为宋朝高怀德之父高耀子夜观天象之地。八里干涧十样景中的刀石,栓马桩,箭眼流传着杨门女将杨八姐的古老传说。瓮沟河两山相夹,三瓮品列,青石急流,空谷传响,更是春夏旅游的好去处。    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有乡中心校1所,完全小学3所,村办小学9所,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有乡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11个。全乡电话普及、电视入户率达到95%以上。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人民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加快经济发展。畜、果、药、烟四大主导产业初具规模,蚕桑产业开发起步良好。累计发展经济林3700亩,核桃建园1000亩,退耕还林1800亩,新建桑园2000亩,种植烤烟800亩,发展养殖大户120户,牛饲养量167头,猪饲养量23000头,羊饲养量2600只。全乡个体私营企业71户,年创利税18.5万元。实施流域治理工程2处,完成扶贫重点村建设2个,启动2个,全乡8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    充满活力和希望的高耀乡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共谋发展。.  


三要镇特产大全




三要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