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陕西省 >>商洛市 >> 丹凤县 >> 铁峪铺镇

铁峪铺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铁峪铺镇谷歌卫星地图)


铁峪铺镇简介

  铁峪铺镇位于丹凤县东部,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设炉炼铁建铁匠铺,故得名铁炉铺,又因地处谷峪,地势狭长平缓,后更名铁峪铺。全镇辖9个村,1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83人,总面积144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武关、花瓶子、资峪、北赵川接壤,312国道与西合铁路横贯全境18.4公里,交通便利。农历“二、五、八”为集贸日,每逢集日,商贾云集,市场繁荣。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伟大号召,稳步实施以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村容村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治理。1999年以来,按照“荒山造林、坡地退耕、平地建园、综合治理”的思路,累计完成各种造林13755亩,其中退耕还林7040.9亩,优质矮化核桃建园4250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73.2%提高到2002年的82.7%。2001年以来,抓住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机遇,“山、水、林、田、园、路”综合治理,“生物、工程、技术”措施一齐上,使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产业化经济逐步明晰。以“一搪四改三建一清”为主线的村容村貌建设呈现出“田成方、树成林、水相通、路相连、楼成排、柳拂岸”的新时代农村风貌。
  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畜、药、果”为主导产业,通过抓点示范和小区推动,连绵数10公里的山峦形成“山顶油松戴帽,山间果林缠腰,铁河两岸畜、果、药垫底”的发展格局。“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
  文教卫生发展迅速。1997年完成“普九”校建,近年来“双基”成果不断巩固。高考、中考上线率达到全县前四名。完成校点合并6个,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镇中心卫生院设备齐全,技术水平较高,能承担各种常见病的诊疗,各村卫生医疗网络齐全,担负着常见病的预防和医疗任务。
  铁峪铺镇风光秀丽,龙台观、黄龙洞等自然人文景观令游人流连忘返。黄龙洞涌出的清泉,通过省级专家鉴定,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随着全镇开放开发步伐的推进,铁峪铺旅游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54万人 144平方公里 611022104 711400 0914 查看 铁峪铺镇谷歌卫星地图

铁峪铺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铁峪铺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龙驹寨街道

  龙驹寨街道位居丹凤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辖23个村,275个村民小组,3个居委会,9个居民小组,17465户,58455人。总面积179.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669亩。   龙驹寨镇自古以来即为水旱码头、交通重镇,“午夜有可求之市,鸡鸣多未寝之人”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耸立在丹江岸边的“船帮会馆”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鸡冠插汉”、“龙潭飞瀑”等景观列入商州《八景十观》,新兴的“丹江漂流”已成为丹凤旅游业的龙头。   镇山川皆有,城乡并存,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城区沿丹江两岸盛产小麦、玉米、稻谷等,川塬地带有核桃、柿子、桃、杏等水杂果,北部山区有板栗、木耳、天麻、香菇,南部山区的山萸远近闻名。水泉村生长的香苜蓿,以其独特的地域、水域条件,香味浓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境内矿产资源有石灰石、铁矿等。   改革开放以来,龙驹寨镇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按照“活商兴工强农,科技富民兴镇”的发展思路和“城抓工商,川抓菜果,山抓药菌,全镇畜牧”的发展格局,以增加群众收入、增强镇域综合实力为目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实施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狠抓财源开发,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同时以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为契机,在丹江两岸坡塬地带大力实施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在南北二山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目前,全镇共有乡镇企业4391家,个体私营企业4248户,总收入4.6亿元,其中龙驹电线厂生产的锡铈合金软铜线已打入国际市场,填补了我国电子产品的一项空白。   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西南铁路、312国道穿境而过;丹寺、丹竹、丹峦等公路支线已经油   化,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建设飞速发展,城内幢幢楼房拔地而起,条条街巷宽畅笔直,来往车辆穿梭如织, “一堤三路”建设更是锦上添花;电力、通讯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客商落户龙驹寨。   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现有学校45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43所,适龄儿童入学率99%,在校生9432名。有卫生所33所,基本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让人们.  

庾岭镇

  庾岭镇位于丹凤县最北部,东临峦庄镇,西南接蔡川镇,南连龙驹镇,北以蟒岭山脉与洛南县接壤。全镇总面积2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458亩。辖11个村,120个村民小组,4209户,16592人。全镇气候、地形东北和西南差异大,东北炉道、吊蓬片是全县唯一的黄河流域区,西南地区气温平均比全县低3-5℃。   庾岭镇的林牧业资源丰富,山林面积20.7万亩,林木蓄积达365243立方米,有丹凤重点林场莽岭林场。土特产品主要有黑木耳、香菇、核桃、板栗、山萸和中药材等。镇政府驻地街坊村距丹凤县城37.5公里,辖区有丹庾、庾峦、庾三(洛南三要)、庾皇(蔡川皇台)公路,全镇基本上达到了组组通公路。    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有通过省级验收的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骨干完全小学3所、村办小学19所,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医疗卫生网络健全,有镇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站11个。全镇电视收视率达到95%以上。   庾家河有当年红二十五军鄂豫皖第十八次党委会会址,现房屋保存完好,已被确定为青少年革命传   庾家河战斗纪念碑   统教育基地。境内七里荫岭战斗纪念亭是为纪念当年红二十五军与-六十师在七里荫岭激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所建。著名烈士、八路军一二零师野战医院外科主任罗锦文同志系该镇龙骨岩村人。   党的-以来,庾岭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经营、完善配套服务、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开放开发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以“畜、药、果”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发展山萸基地5200亩,板栗基地3300亩,嫁接改造2600亩,核桃标准化建园1200亩,退耕还林1800亩,经济林科管2200亩。发展养殖大户1200户,牛饲养量达到2443头,猪饲养量达到13692头,羊饲养量达到2036只。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3处,农业综合开发2处,开发治理面积达102.14平方公里。通过对流域内“山、水、林、田、路、村”的综合治理,结合移民小区建设,使治理区内达到了“旱能灌,涝能排,地肥、粮丰、山青、水绿、人富”的目标,初步形成了社会、经济、生态、精神文明四位一体的农村发展新格局。全镇有个体私营企业74户,年创利税18万元。.  

蔡川镇

  蔡川镇位于丹凤县北部,距县城50公里,北与洛南接壤,西与留仙坪乡相连,东与庾岭镇毗邻,南与商镇、龙驹寨镇交界。全镇辖10个村,5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20平方公里,2524户,8799人,耕地面积7099亩,林地面积1.4万亩。全年无霜期280天,平均气温13.6℃。   蔡川镇矿产资源丰富,储存量较大的有铜、锑、铁矿。早在清朝年间就因此地铜的储量大、品位高而在此治炼铜,皇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坐落在皇台村。稀有金属锑及加工的精品锑曾远销美、日、英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全镇森林覆盖率高,林产品资源丰富。近年来,大力推广优质矮化核桃,强化核桃科管,核桃已成为蔡川镇的支柱产业,新建优质矮化核桃示范园1000亩。另外木耳、香菇、板栗也因物美价廉而畅销全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已种植山东平邑优质金银花100万株,名贵中药材天麻、灵芝的产量较大。牧草资源丰富,推动了全镇畜牧业的大发展。随着小流域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的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群众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全镇面貌焕然一新。   境内公路相连,交通运输方便。有固定电话500多户,开通了移动通讯。共有中小学17所,在校学生1394人,教职工86人;有全民制医院1所,村级卫生所10个,医务人员45名,医疗器械、药品齐全,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求医用药的需要。.  

峦庄镇

  峦庄镇位于丹凤县城东北50公里,地处蟒岭山区,东、西、南分别与桃坪乡、双槽乡、北赵川乡接壤、北与河南省卢氏县官坡镇相邻。全镇辖10个村,120个村民小组,3758户,13840人,有耕地7262亩,林地236400亩,总面积207平方公里。峦庄镇全境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高寒山区,年平均气温8.7℃,年平均降水量778.9毫米。   峦庄镇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有云母、石棉、绿柱石、银、钽等。土特产品以木耳、香菇、板栗、桃核、天麻为主,板栗年产量50多吨,核桃100余吨,年产天麻成品20余吨。适生小麦、玉米、大豆、高梁及杂粮杂豆。   近年来,峦庄镇依据镇情和资源优势,按照“调粮、稳菌、扩药、护林、兴牧”的经济发展思路,确定了“羊、药、果”为兴峦富民的三大主导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多方争取投资,依靠科技进步,加强配套服务,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肉羊产业以推广良种(布尔山羊)、科学饲养、规范管理为主要手段。药材生产以天麻有性繁殖为主,大力推广黄姜、五味子、黄芩、二花、山萸等中药材种植,全镇建起10个中药材基地,种植面积达3500亩。果业方面,已建成了从中南至河口百里万亩板栗林带17085亩,挂果面积7619亩;核桃生产由山下川,由实生树种转化为优质矮化良种,种植5000亩。三大主导产业产值650余万元。峦庄镇先后被县政府定为“板栗、食用菌产业开发基地示范乡镇”,1998年4月被县政府评为优势产业开发先进单位。与此同时,镇政府依托集镇狠抓乡镇企业、劳务输出等其他经济收入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丹峦公路实现了油路化,各村组都有简易公路相通。高低压线路已廷伸到各村组,实现了组组通电。85%的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10个村已架设了光缆,安装了程控电话,村村、组组通电话。硬化了镇中心街道,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吸引了湖北、河南等广大外地客商前来经商,小城镇已基本形成,成为丹凤县北部山区的经济,文化、贸易中心。    全镇有小学27所,初级中学1所。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已有8个村接通了有线电视,可同时接收20套卫星节目。镇内有中心医院1所,医疗设备齐全。.  

铁峪铺镇

  铁峪铺镇位于丹凤县东部,相传太上老君曾在此设炉炼铁建铁匠铺,故得名铁炉铺,又因地处谷峪,地势狭长平缓,后更名铁峪铺。全镇辖9个村,1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83人,总面积144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武关、花瓶子、资峪、北赵川接壤,312国道与西合铁路横贯全境18.4公里,交通便利。农历“二、五、八”为集贸日,每逢集日,商贾云集,市场繁荣。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响应“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伟大号召,稳步实施以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村容村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治理。1999年以来,按照“荒山造林、坡地退耕、平地建园、综合治理”的思路,累计完成各种造林13755亩,其中退耕还林7040.9亩,优质矮化核桃建园4250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73.2%提高到2002年的82.7%。2001年以来,抓住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机遇,“山、水、林、田、园、路”综合治理,“生物、工程、技术”措施一齐上,使农业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产业化经济逐步明晰。以“一搪四改三建一清”为主线的村容村貌建设呈现出“田成方、树成林、水相通、路相连、楼成排、柳拂岸”的新时代农村风貌。   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推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以“畜、药、果”为主导产业,通过抓点示范和小区推动,连绵数10公里的山峦形成“山顶油松戴帽,山间果林缠腰,铁河两岸畜、果、药垫底”的发展格局。“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   文教卫生发展迅速。1997年完成“普九”校建,近年来“双基”成果不断巩固。高考、中考上线率达到全县前四名。完成校点合并6个,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镇中心卫生院设备齐全,技术水平较高,能承担各种常见病的诊疗,各村卫生医疗网络齐全,担负着常见病的预防和医疗任务。   铁峪铺镇风光秀丽,龙台观、黄龙洞等自然人文景观令游人流连忘返。黄龙洞涌出的清泉,通过省级专家鉴定,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随着全镇开放开发步伐的推进,铁峪铺旅游产业前景十分广阔。.  

武关镇

  武关位于丹凤县城东35公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要塞”之称。辖12个行政村,133个村民小组,3388户,总人口14023人,总面积15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928亩,森林覆盖率45%。武关河从北向南流经全镇31公里,沿岸良田千亩。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武关属暖温带气候,全年无霜期310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各种作物生长。武关核桃栽植历史悠久。六十年代初全国十六省市核桃现场会曾在武关召开,“商洛专区每户种一升核桃”的经验被全国推广就源于武关。1997年以来,全镇进行优质核桃建园300亩,核桃累计栽植面积达8000亩,年产核桃540吨。生漆、油桐生产有一定规模,斜峪、桥西、白阳关的生漆,毛坪的桐籽很有名气,年产生漆10吨、桐籽200吨,运销西安、河南。芝麻、花生、花椒是该镇的传统产业,年产油料数十吨,在商洛市很有名气。毛坪建成茶园500亩,三年后可出产绿色无公害茶叶。全镇种植黄姜等中药材1500亩。沙果、油桃、梅杏、大枣及一年三熟葡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优化产业布局,建成南坪、段家湾畜牧小区,年养生猪超万头、鸡万只;建成桥西、惠家坪养羊专业村,年出栏商品羊5000只。建成武关畜牧购销服务中心,初步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的产业化之路。   武关为古之名关,为关中四塞之一,名胜古迹有:武关古城、秦楚分界墙、烽火台、全国核桃现场会纪念碑等。武关八景(余光返照、石桥古渡、笔山鹿鸣、砚水鱼跃、龙潭古寺、白崖仙迹、莽岭神芝、玉泉串珠)使历代墨客骚人留下千古绝唱。武关已载入《全国名胜辞典》。周总理亲笔题写的“八一公社”奖状保存完好;1959年全国林业现场会树纪念碑于武关西岗,现字迹清晰。312国道武关大桥与西合铁路大桥交叉横跨武关河,形成武关又一景观。少习山、笔架山相对而立,四季苍翠,是登山休闲的好去处。   全镇交通便利。312国道横贯东西11公里,西合铁路与之平行穿境而过,在武关建有车站,丹凤—武关公交车运营正常,日流量500余人。   社会事业蒸蒸日上。全镇共有学校23所,中学1所,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所有学校完成危改;医疗网络健全,保证农村医疗需要。.  

竹林关镇

  竹林关镇为丹凤县的东南门户,是一个“一鸡鸣三县、两河注一关”的边贸重镇,这里曾是“水舟通荆襄,驼马入蓝关”的水旱码头,商贸活跃,因竹子居多而得名。改革开放以来,竹林关大开关门,招商引资,稳农兴商,先后被树为省、市级文明集镇和文明市场,被誉为陕南集镇建设的一颗明珠。2002年先后被中、省授予全国和全省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竹林关镇辖16个村,75个村民小组,5329户,21068人,有耕地17871亩,总面积148.73平方公里。丹竹公路、山郭公路穿境而过,可直达县城及山阳、商南等县。丹江河、银花河交汇于竹林关镇政府驻地竹林关村,水力资源丰富。   竹林关镇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山清水秀,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和中药材生长。农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豆类、薯类为主。 全镇有中药材120余种,产量较大的有黄姜、二花、天麻、柴胡、猪苓、钱皮、川地龙、香炉草、桔梗、丹参、远志等30余种。特产以水晶著称,以竹编、草编闻名,以柑桔、棕榈独有,以龙须草为大宗。经济林木有核桃、柿子、大枣、板栗、桔子、苹果、竹子、山茱萸、油桐等。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以龙须草产量为最大。野生保护动物有林麝、锦鸡、黄羊、果子狸等。名优土特产品有核桃、板栗、柿子等。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有铁、镁、钡,非金属矿有砂金、水晶石、石灰石、石材等。   竹林关镇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已初步形成了以商贸、餐饮、建筑建材、加工贩运为主的沿江、沿河、沿路工贸型经济带。其中建筑建材系列包括砖瓦业、板材加工、建筑安装等企业,工艺美术品系列包括地毯、绒绣、草编、竹编企业,采矿系列有矿石、水晶工艺加工等企业。年生产各种规格板石25万平方米,工艺茶几2500套,年产值550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港台等地。华兴工艺绣品公司自1997年8月投产以来,加工各类绣品8万余件,产值达400万元,实现利润20万元,产品主要销往日本、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恒丹生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758万元,年产皂素150吨,产值6000万元,年创利税280万元,其中税金100万元。该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为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小康做出了较大贡献。.  

土门镇

  土门镇位于丹凤县南部、流岭南麓、银花河畔。踞丹凤县西南咽喉,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银水撞金钟,鸡鸣闻三县”之说。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辖10个村,110个村民小组,3237户,13026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按照“党建工作树形象,基础设施创佳绩,经济建设上台阶,社会治安保稳定”的工作思路,勤政务实,一任接着一任干,使镇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调农业结构,兴药材产业,建药材大镇”的农业发展思路,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抓住西部大开发良好机遇,争取资金,架起了126延米土门银花河大桥,结束了晴通雨阻过河难的历史。开发土门大桥引线“丁”字型商贸街218米,路灯、绿化一步到位,建成商贸区,活跃了镇域经济。   按照乡村公路等级化的思路和要求,先后修通了10个村的公路,实现了村村组组通公路。发动群众打水窑780眼,修蓄水池190个,解决了人畜饮水难问题。争取电信部门投资,安装程控电话交换机,建成基站通,加快了信息的传递。   流域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得到优化。从1999年起先后发动群众开展了神其沟、八十河、龙王庙河、七星沟四条流域治理,为当地山变绿、水变青、人变富奠定了基础,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寺坪镇

  寺坪镇位于丹凤县城西南23公里处,东与竹林关镇交界,南与毛里岗乡、土门镇为邻,西与花园乡和商镇接壤,北与月日乡、龙驹寨镇交界。辖7个村,69个村民小组,2197户,8462人,总面积7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93亩,人均0.8亩,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镇。全镇共有中小学27所,全民制医院1所,村级医疗站22个。   寺坪镇林木资源丰富,是国家油松飞播林重点试验基地,境内飞播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的60%以上,油松纯林达23115亩。主要土特产品有板栗、香菇、木耳、核桃、山茱萸、天麻等,其中山茱萸为主导产业,年产量达110多吨。   寺坪镇气候宜人,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境内有高台寺、杨岩寨、娘娘庙等多处古迹。境内交通方便,丹凤至寺坪、丹凤至竹林关、丹凤至土门、丹凤至毛里岗、丹凤至花园五条公路横贯全境,是丹凤南部两乡三镇的商贸集中地,大量的农副产品及土特产由此销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城镇增容三大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完成了丹寺公路、丹竹公路的油路铺设工程及白桑塬小流域治理工程;二是发展优质核桃基地2300亩,山茱萸基地3200亩,退耕还林3034亩,初步形成了“山顶油松生态林,山坡沟岔山茱萸,河川沿岸核桃林,村庄院落畜禽园”的生态农业格局;三是社会秩序稳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四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容村貌逐年改善。   镇党委、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是:突出三个重点(依法治镇、科技兴农、兴产富民),实施四大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基础设施工程、扶贫开发工程、天保工程),建设五大基地(优质山茱萸基地、核桃基地、药业基地、养殖基地、高效农业基地),实现寺坪镇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商镇

  商镇位于丹凤县城以西7.5公里处的流岭北麓,东部与龙驹寨镇隔老君河相望,南部与寺坪镇和花园乡以流岭山脉为界相接,西部与棣花镇相连,北部与留仙坪乡毗邻。全镇辖16个村,197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27200人,总面积122.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902亩。   商镇历史悠久,史载战国时,此地因秦国改革家商秧封地而得名。唐、五代、金、宋曾在此建商洛县,历经500年,故又称“商洛第一镇”。境内风景名胜古迹较多,南有商山,北有鱼岭水库,风景优美。城镇中有省级重点文物(秦汉“四皓墓”)及商洛市飞播造林飞机场,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在8000人次以上。   商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312国道、西南铁路横贯东西,丹景公路、商洪公路、商么公路纵贯南北,镇村、村组道路交叉成网。电力供应充足,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可以直拔国际和国内各地,有日供水量10万立方的自来水厂,有线电视已实现与光缆并轨,可同时收看到40余套丰富精彩的电视节目。城镇之内工、农、副、商、饮食、服务等六大专业市场商贾云集,百货聚汇。镇郊周围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有一江(丹江)两库(鱼岭水库、么丈沟水库)三河(老君河、大峪河、瓦房河),保障全镇工农业生产用水。   为实现富民增收目标,镇党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小区建设、小城镇建设三大重点工程,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迅猛。小城镇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300余万元,先后打 通中心街、石家街、商镇老街等主要街道3条8公里,建临街门面房300余间,使城镇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至3.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增至1.2万人。建成镇办企业14个,使乡镇企业星罗棋布,主要企业有建国皮革厂、冷藏库、果酒厂、油脂化工厂、柠檬酸厂,年产值达8500万元。在农业生产中,始终围绕“农民增收”目标,依托畜、药、果三大产业调整结构。.  

棣花镇

  棣花镇地处丹凤县城西15公里处,全镇总面积77平方公里,现有耕地11675亩,人均耕地0.58亩。辖16个村,90个村民小组,5500户,20796人。现在有森林保护区5000亩,林场18个,自然保护区1个。   镇政府驻地棣花街,312国道、西南铁路和即将建设的西南高速公路穿镇而过。该镇人口居住比较集中,交通便捷,基础设施齐全,经济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乡镇企业和批发零售等第三产业发达。   棣花镇具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湿润的山地气候条件,水稻和莲藕的栽植成为本地特色经济。以林果业、大棚蔬菜、中药材为主的主导产业发展迅猛,尤以万湾的梅李享誉省内外,土特产品以巩家河的樱桃、南沟、条子沟的板栗闻名。   棣花历史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全镇,丹江河畔的寺内蹲塔、柏树挂鞭、二龙拱桥、法兴寺和二郎神庙最为有名。棣花镇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达,人杰地灵,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  

花瓶子镇

  花瓶子镇位于丹凤县东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东邻武关镇,东南与商南县白玉镇接壤,南与竹林关、东岭乡相连,西与月日乡相接,北与铁峪铺毗邻。辖8个村民委员会,36个村民小组,2261户,9811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80亩。   花瓶子乡群山环绕,重峦叠嶂,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属全县贫困乡之一。全乡荒坡面积22900亩,有自然草场1200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林业资源极为丰富,有乡办林场1处1200亩,村办林场5处5200亩。   花瓶子乡已有7米宽的乡级沙石路面公路81.5公里,村组公路252公里,建成了南通竹林关、北接铁峪铺镇、东南连商南(太吉河)南北迂回、全乡畅通的公路网络,实现了村村通车,组组通路。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乡党委、政府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想方设法筹集资金,进行校舍改造。目前已建起花瓶中学教学楼一座460平方米,双河小学、油房坪龙王砭初小、石门庙沟初小危房改造已竣工投入使用,使教学环境有了明显的改观。   花瓶子乡林业资源丰富,境内的橡树、青钢树、松树数目庞大。林特产品有:板栗、核桃、柿子、山萸、樱桃等。农业生产主要以洋芋、玉米、小麦为主,黄豆、大豆、绿豆、杂豆、高梁为辅。全乡每年种植脱毒洋芋4800亩,平均亩产3200斤,最高亩产3918斤,最大薯块达1.6斤,单株最高产量3斤,薯块大(半斤左右),质量好,深受西安、湖北、河南客商的好评,洋芋年产值可达480万元。   在产业发展中,以林果业(板栗、核桃、山萸)、中药材、薯芋、养羊为主。现已建成板栗基地6处3200亩,核桃建园5处3000亩,山芋建园6处2670亩,花椒建园1处350亩,樱桃、桃等果类经济林面积逐年扩大。发展药材7317亩,其品种有黄姜、黄芩、连翘、柴胡、丹参、二花、丹皮、当归、山楂、百合、天麻、杏仁、灵芝等40余种。花瓶子乡山坡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全乡有自然草场1200亩。在退耕地内人工种植草苜蓿3600亩,为发展养羊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全乡养羊514户、5695只,产值156万元;建立了赵湾、花中(国家肉羊示范村)、油房坪三个养羊基地村,共发展养羊390户,羊存栏2674只、出栏217只;全乡生猪存栏8000头,其中木笼养猪3000头,养猪产值240万元。.  


铁峪铺镇特产大全




铁峪铺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