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武当乡位于漳县城东25公里处,平均海拔1700—1800米,年降雨量460mm左右,属典型的半干旱山区,全乡总面积93.7平方公里,共辖10村36社,2033户10065人,总耕地面积3.4万亩,人均3.4亩,上年人均纯收入1650元。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蚕豆、洋芋、油菜、中药材、草畜、干果等。
二、发展前景
乡政府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和实际情况,2006年全乡的工作思路是:开发一山(铁笼山的旅游业开发);治理两沟(石墙沟和锁龙沟流域的干果业);发展三业(草畜、劳务、中药材);实现四个增长(经济总量增长、农业增效、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好两个硬仗(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计划生育翻身仗);办好五件实事。
县城到贵清山的旅游线路贯穿武当全境,又有三国古战场遗址—姜维大战之铁笼山就在武当境内,铁笼山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景区宜人,开发旅游业有广阔的前景,且县上已列入旅游景点之一。
武当的地形以石墙沟和锁龙沟为主,近几年,依托退耕还林,加大了对两沟的治理,在石墙沟主要发展仁用杏和花椒,已初具规模,全部挂果,又林草间作,种植优质红豆草2000亩,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在张坪 、高家沟扶植养殖大户,大力发展草畜业。在锁龙沟流动发展优质核桃和文冠果,既是价值很高的经济林,又是长效的生态林,其产品不仅使游客一饱口福,更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创出特色品牌。
三、发展成就
从2000年开始,武当乡的历届领导班子和干部,在石墙沟流域的治理上,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仁用杏和花椒,现已种植仁用杏2000亩,花椒1000亩,已全部挂果,估计在盛产期,仁用杏亩产在2500元左右,花椒2000元左右,而以前,由于土地十分瘠薄,亩产不足100斤粮食。从2004年到2005年,在退耕还林网带中套种优质牧草3000亩,实施林草间作,草畜转化。.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93.7平方公里 | 621125208 | 743000 | 0932 | 查看 武当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邹家门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邹家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文家门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文家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锁占里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锁占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邓家里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邓家里村谷歌卫星地图 |
李家河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李家河村谷歌卫星地图 |
远门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远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当中岭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当中岭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坪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张坪村谷歌卫星地图 |
张家山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张家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家沟村 | ·漳县旅游·漳县特产·漳县十大特产·漳县十景·定西旅游·定西 | 0 |
---- |
查看 高家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武阳镇 |
漳县武阳镇位于漳河中下游,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0公里,总土地面积72038亩,有耕地面积16870亩,(川水地5121亩,山旱地11749亩),人均占有耕地1.68亩。平均海拔1964米,年均日照时数2115小时,平均气温7.1—7.9℃,无霜期160天,年均降水量为465—517毫米,蒸发量1228毫米,属温和半湿润气候。县内主要河流漳河在该镇境内流长18公里,流域面积3.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2.41亿立方米。 武阳镇辖4村、39社、2个社区居民委会、4个居民小区。全镇共有6079户,18807人,其中:农业人口2065户,9294人,劳动力37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95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000吨,大家畜存栏1799头,羊800只,猪4100头,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539万元,农业增加值达到2255万元。农业种植以果菜、药材为主。漳武公路、文殪公路横穿4村35社,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发展区域经济得天独厚,是漳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武阳镇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立足当地实际,发挥资源优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全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三岔镇 |
|
新寺镇 |
新寺镇位于漳县东南部,南邻草滩乡、东泉乡、西连马泉乡、武当乡,东北两面与武山县马力镇接壤。辖区地势北低南高,流域面积90.3平方公里,海拔1640米—2643米,降雨量450—550mm,无霜期166天,境内龙川河、榜沙河、南河纵横交错,风景优美的贵清峡是国家级森林公署的组成部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镇辖10村88社,总人口20455人,耕地面积27791亩,其中川水地7106亩,山地20685亩,人均占有耕地1.43亩。有学校15所,其中中学1所,完小10所,初小4所,在校学生有4850人。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731元,农业税收60万元。 2004年全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县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实践“-”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全镇干部群众,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争取项目和实施好项目为线,以加强党委自身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保证,以扭转计划生育后进局面为突破口,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实施果菜立镇、科教兴镇、商贸活镇、民营强镇、依法治镇战略,开拓创新,稳中求进,为带领全镇群众在全县率先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目标而奋斗。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镇大力推劝农业产业化,定植优质富土品种果园1000亩,并对老果园进行改造,种植蔬菜型地膜洋芋2000亩,完成地膜玉米订单种植3000亩,落实蔬菜烟叶复种6000亩,蚕豆订单种植8000亩。 根据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全镇发展战略,实施“12345”基础建设项目,把新寺变成大工地,全面实施大开发,谋求经济大发展。动工开发贵清路东段300米主街道;改建农贸市场培育和新建建材市场;拓宽铺油新草旅游路、拓宽铺砂新东路和高新路,改善了交通条件;争取到了中心、三宏、八龙、马门四所小学的寄宿制排危建校项目;在沿川五要实施了国债“一池三改”沼气建设项目,基础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200多万元,拉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 |
金钟镇 |
金钟镇位于漳县县城西部,东径104°43′62″—34°55′05″之间。距县城40公里,北靠殪虎桥、渭源县会川镇,西与卓尼县柏林乡藏巴洼乡接邻,南连大草滩乡,岷县中寨乡三乡,东接殪虎桥乡光明村。全镇决面积280.2平方公里,其中林草面积23.61万亩。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240米—3941米之间,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地区。年最高气温28.9℃,最低气温-22℃无霜期80—120天左右。全镇有13个村委会,90个村民小组,3660户,总人口17295人。其中农业产业人口17192人,非农业人口103人,耕地面积35100亩。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蚕豆、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不归、红黄芪、党参、柴胡、油料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肉质丰富厚的蕨菜,富含维生素的沙棘,珍贵稀有的冬虫夏草、贝母等,大车厂森林中有野山羊、野牛、山鸡等10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全镇草山资源宽广,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有牧场179个,牦牛4441头,羊25280只。 2005年,乡及乡以下农村社会总产值1446万元,其中乡镇企业总产值140万元,工农为总产值130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606万元,乡财政收入5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2元。区域内各级各类社会商品零售总额380万元,工商税收总额10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360万元。 金钟镇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抓住历史机遇,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稳定和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重点是要搞好生态环境,抓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巩固优势产业,充实基础产业,发展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促进全镇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近年来,要以发展为主线,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为核心,以增加科技投入加大作物的科技含量为切入点,以增加群众收入稳定解决群众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为目的。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全面实施“畜牧强镇,药材富民,三豆(土豆、蚕豆、小豆)增收”发展特色经济战略。. |
盐井镇 |
盐井乡位于漳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5公里,全乡共辖11个行政村,74个生产合作社,2914户13740人,有劳动力8353个。大家畜存栏达2079头(匹),羊3219只,猪2852头,鸡存栏达1185只。全乡有耕地32433亩,其中山地30069亩,川地2364亩。建立党支部16个,其中农村党支部11个,现有党员305名,其中男党员261名,女党员44名。有学校15所,教师147名,其中中学教师37名,现有学生2624名,其中小学生2004名,中学生620名。到2003年底,全乡农业增加值达到1137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711.1万元,财政收入达 万元,粮食总产量达419.6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8元。 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盐井乡党委、政府,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提高经济总量的要求,深化对乡情的再认识,围绕“财政增税、农民增收”两个根本目标,确定了“发挥比较优势,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兴办工业,加快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沿川村光、热、水、土资源等区位优势,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大力发展壮大果菜、洋芋、中药材和畜牧等五项特色产业。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先后建成高新农业科技示范,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无公害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暖棚畜禽养殖等四大区域性基地,发展日光温室214座,塑料大棚150个,矮化密植果园800亩,中药材5159亩。依托兴达精淀粉厂,大力发展洋芋产业,洋芋订单4000亩,全乡洋芋产业面积达到13000亩,约占全乡耕地面积的1/3,暖棚养猪、养鸡户达到600多户。来自五大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420元增加到900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 |
殪虎桥镇 |
漳县辖乡。1949年为殪虎桥、竹林沟乡,1958年改为殪虎桥、竹林沟公社,1965年合为殪虎桥公社,1984年改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214.2平方公里,人口1.2万。212国道、景(家店)殪(虎桥)公路纵横过境。辖沙沟台、竹林沟、朝阳、暖水、吴家山、阳纁堡、龙架月、风景、瓦房、东桥、光明、何家门12个村委会。属半阴湿地和高寒山地,多草原和森林,漳河、铁沟河纵横流经全境。为半农半牧区。农业主产小麦、蚕豆、油菜。畜牧业有牦牛、羊。. |
大草滩镇 |
近年来,大草滩镇党委、政府,始终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全面贯彻-“-”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的科学决策,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了种植结构的调整、计划生育、基层党建及劳务输出等多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 一、基本情况 大草滩乡地处漳县西南端与岷县接壤,G212线贯穿全乡7个行政村,全乡有8个村,41个社,2373户,11326人,2005年人均纯收入1359元,占地35.5万亩,总耕地面积29400亩,海拔2300米,年平均气温5.3度,无霜期80天左右,年降雨量500——800mm左右。 二、从调整种植结构入手,增加农民收入。 大草滩乡地处高寒阴湿,作物种类种植单一、且产量-不稳,可是种植蚕豆和地膜当归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多年来,虽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大了种植结构的调整。但由于工作不力,在结构调整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自2003年以来,党委、政府一班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及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深入调查,深入群众,掌握全乡的实际情况,积极筹集资金,协助农户购买优质种苗、地膜、花化肥等农用物资,同时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在生产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加强示范点的建设,以推动全乡种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连续先后在新联村建立了100亩大西洋和夏波蒂洋芋示范基地;在酒店村建立了地膜当归示范基地,500亩地膜当归点,1000亩优质蚕豆点在新联村建立了蚕豆示范基地;在三友——大草滩村建立了300亩优质蚕豆基地,在晨光村建立了地膜当归示范基地,同时每年村村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示范点。这些示范基地的建立,极大的促进了全乡种植结构的调整。. |
四族镇 |
四族乡位于漳县南部,东临马泉、南靠石川、草地河、西接殪虎桥、大草滩、岷县文斗、北连盐井。乡政府所在地四族村距县城38公里,为漳县四大集镇之一,全乡占地139.5平方公里,境内群山环抱,沟壑纵横,可谓“山清水秀”,地势西高东低,海拔在1960—286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6.5℃,无霜期140天,年正常降水量为550—650毫米。全乡共辖8个行政村,55个社,总人口10941人。 全乡经济主要依靠种植业、畜牧养殖业、商贸劳务及野生资源采集加工等,有耕地5万亩,蚕豆、油料、当归为陇上名产,近14万亩林草山地育植了丰富珍贵的动植物资源,野生药材的品种齐全,品质优良,数量丰盈,因而远近闻名,被誉为山珍的蕨菜—其肉质丰厚,含有多种药补抗癌元素,远销海内外。境内有“大爷庙”等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也有风景独秀的“大爷、二爷洞”、“北崖梁”等自然景点,霞布河与南河两条河在境内流程21公里,长年不断,清流见底,水质甘爽,距陇上奇景贵清峡,仅有4公里,是漳县旅游胜之地之一。 自古以来,由于文化落后,交通闭塞,人民生活困难,经济上十分贫困,改革开放以来,四族人民在富民强国的政策指引下,发扬艰苦勤劳的精神和优良传统,使全乡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3年全乡农、牧、工、商、劳务等总收入达到1280万元,粮食总产量760万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40元。尽管如此,但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很落后,有一半村属全县最贫困地区之列,许多优势及丰富的资源有待开发。 乡党委、乡、政府根据四族的乡情民情,在漳县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尽全力大搞农业基础建设,施行科教兴农,加强扫盲力度和综合治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扩大对外宣传,积极招商引资,以推动四族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全面建设,逐步向小康社会迈进!. |
石川镇 |
一、基本情况 石川乡位于漳县南部,距县城55公路处,东连岷县蒲麻镇,南与岷县梅川镇接壤,西靠四族乡,北接草滩乡,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20公里,区内海拔2380米,年平均气温4.2℃,≥0℃日照时数1629小时,≥10℃日照时数1048小时,年降水量500—612毫米左右,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无霜期136天,气候冷凉,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全乡共有9个村,52个社,3050户13841人,总耕地面积33291.6亩,主要种植作物有小麦、洋芋、蚕豆、药材等,退耕还林11111.6亩,封山禁牧17.45万亩。 二、特色产业情况: 石川乡气候冷凉,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具有得天独厚的蚕豆栽培条件,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石川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逐年扩大蚕豆、洋芋等作物的种植面积,并把蚕豆作为富民强乡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既有地域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蚕豆产品,又成立了石川乡蚕豆供销协会,形成一条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道路。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
贵清山镇 |
草滩乡位于漳县东南部,距县城约60公里处,总面积为117.5km2,东连新寺镇,西邻岷县蒲麻乡,南靠东泉乡,北与石川乡接壤,地处东经104026’20""至104034’30"",北纬34034’10""至34039’20""之间。以山高谷深,山塬较缓为主要地貌特征,属于南部中山山塬沟谷农林牧区,全乡海拨为2300—2763米,年积温1549℃,最高气温为(七月份)15.2℃,最低气温为(元月份)为-8.8℃,年平均气温4.3℃,无霜期105天。年日照时数2313小时,最短为5.6小时(二月份),最长为7.7小时(七月份),年降雨量在465.5至497.5mm之间,土壤主要有黑沃土、褐色土和黄粘土等,主要农作物有蚕豆、冬小麦、洋芋、当归、油菜等。 全乡总土地面积176241.2亩,其中:耕地49300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8%,人均耕地3.85亩,退耕还林21144亩(2002年2500亩、2003年7000亩、2004年4255.6亩,2005年7388.4亩)。全乡有12个行政村,47个村民小组,2502户,12206人,上年人均纯收入1462元,农业增加值1796万元,粮食总产量7340140公斤,人均产粮576公斤。劳务输出完成3017人,其中:组织输出938人,培训945人,拾花输出470人,劳务收入达435万元,占农业收入的24%,人均收入为1442元。 乡政府在职干部职工33人,其中:行政人员14人,事业人员(包括工人)16人,临时人员3人。乡财政所5人,公务员1人,临时人员4人。计生办公室4人,主任1人,专干3人;计生服务所3人,正式2人,临时1人。 全乡有学校11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10所,在校学生1945人,教师59人。. |
马泉乡 |
马泉乡位于漳县中南部,距县城西南25km处,境内海拔为2150—2225米,属高寒阴湿山区,地势西高东低,年均气温5.7℃,无霜期118天,年降雨量500mm左右。全乡总人口10398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0310人,非农人口为88人,劳动人口占9000多人,剩余劳动力人数为1800多人。乡政府座落在本乡骆家沟村,全乡共有10个行政村74个自然社,总土地面积128.8km2,耕地面积5958亩,2005年底,人均纯收入为1451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乡政府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形成了劳务、药材、洋芋、蚕豆为主的四大乡域产业,尤其是陈家咀、龚家坪两村,以党参、黄芪、甘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以其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上乘,吸引了陇西首阳、文峰等地的大量客商,谈家山、山庄两村的优质蚕豆在全县蚕豆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定份额,马泉乡人民政府及广大群众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开发。. |
武当乡 |
一、基本情况 武当乡位于漳县城东25公里处,平均海拔1700—1800米,年降雨量460mm左右,属典型的半干旱山区,全乡总面积93.7平方公里,共辖10村36社,2033户10065人,总耕地面积3.4万亩,人均3.4亩,上年人均纯收入1650元。农作物主要有小麦、蚕豆、洋芋、油菜、中药材、草畜、干果等。 二、发展前景 乡政府根据本地的自然特点和实际情况,2006年全乡的工作思路是:开发一山(铁笼山的旅游业开发);治理两沟(石墙沟和锁龙沟流域的干果业);发展三业(草畜、劳务、中药材);实现四个增长(经济总量增长、农业增效、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打好两个硬仗(基层组织建设上台阶,计划生育翻身仗);办好五件实事。 县城到贵清山的旅游线路贯穿武当全境,又有三国古战场遗址—姜维大战之铁笼山就在武当境内,铁笼山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景区宜人,开发旅游业有广阔的前景,且县上已列入旅游景点之一。 武当的地形以石墙沟和锁龙沟为主,近几年,依托退耕还林,加大了对两沟的治理,在石墙沟主要发展仁用杏和花椒,已初具规模,全部挂果,又林草间作,种植优质红豆草2000亩,依托整村推进项目,在张坪 、高家沟扶植养殖大户,大力发展草畜业。在锁龙沟流动发展优质核桃和文冠果,既是价值很高的经济林,又是长效的生态林,其产品不仅使游客一饱口福,更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创出特色品牌。 三、发展成就 从2000年开始,武当乡的历届领导班子和干部,在石墙沟流域的治理上,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大力发展经济林、种植仁用杏和花椒,现已种植仁用杏2000亩,花椒1000亩,已全部挂果,估计在盛产期,仁用杏亩产在2500元左右,花椒2000元左右,而以前,由于土地十分瘠薄,亩产不足100斤粮食。从2004年到2005年,在退耕还林网带中套种优质牧草3000亩,实施林草间作,草畜转化。. |
东泉乡 |
东泉乡地处县城东南部,地势西高东低,东接武山县,南连岷县,北靠新寺镇,西邻草滩乡,全乡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有林地21.1万亩,草场8.6万亩,境内海拔1720米,至3500米,平均气温4.9℃,年积温2400℃,年降雨量450至700毫米左右,无霜期130天左右,属高寒二阴气候。全乡共辖9个行政村,46个生产合作社,1847户8715人,有劳动力6674个,其中女劳动力3216个,总耕地面积25538.2亩,人均耕地2.93亩。大家畜存栏2610头(匹),生猪2453头,羊存栏2606只,鸡6462只。种植业以蚕豆、小麦、油菜、药材为主。境内有金矿、红柱石、萤石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到2005年底,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