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繁峙县中南部,乡域总面积275平方千米。乡政府驻东山底村,距县城35千米。1978年称南峪口公社,1983年10月,更名为东山公社。1984年10月改称东山乡,2002年4月,与伯强乡合并,仍称东山乡,下辖47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
境内南属五台山区,北接砂河镇,地势南高北低,羊眼河和砂台公路贯穿南北全境,是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北大门。辖区矿产资源丰富,有钼、铁、铜、金、铅、锌、石英、石灰石、锰、银等,其中钼储量全省第一。平川村居羊眼河的冲积扇,占全乡的四分之一,羊眼河境内流长20千米。2010年,全乡有7955户、27311人;总劳力9278人,其中:男劳力5818人、女劳力3460人。
全乡耕地面积3433公顷。2010年,粮食总产量9688吨,经济总收入14813万元,人均收入3480元。2012年,全乡有8595户、28007人。
辖区以种植玉米、小杂粮、中药材、蔬菜为主。玉米以平川村为主集中连片,达667公顷,年产量达到1500万斤;中药材种植以伯强南山为主,黄芹、柴胡、穿地黄等为主的中药材达到334公顷;蔬菜以联兴的架豆、李庄的西红柿为主,年种植面积达到334公顷;小杂粮以天岩、蛟坨、山会为主,主要品种有黍、谷、豆。此外,还发展特色农业,主要有南峪口、东山底的大葱,杨林的香瓜等。以李庄、中庄寨为主的西蒙达耳牛养殖园区和太平沟、冻冷沟为主的肉牛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百头养殖户达到3个,牛存栏数5000头。以伯强片为基地的绵羊、小尾寒羊、绒山羊养殖存栏数达到1.8万只。猪存栏达到2万头,规模养殖百头以上达到150户,千头以上的2户。家禽存栏10000只。
以钼、金、铁为主的矿产业初具规模。铁矿,以东山铁矿为主,年生产铁精矿粉36万吨。金矿,以耿庄金矿为主,年生产金矿石10万吨。2010年,全乡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800人,总产值完成1.9亿元,总收入1.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58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900万元。
旅游重点以开发伯强毛主席纪念馆红色旅游为主线,辅以天岩的岩山寺壁画、宝藏寺、寿宁寺、洪福寺、普庆寺、坐化和尚洞以及登憨山文化旅游线,太平沟的瀑布、天岩村的文笔塔自然风光游。旅游服务,推出系列农家乐饭菜,把台蘑、豆制品、小杂粮土特产和剪纸、编织等手工艺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扶持做大做强太平沟村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森林泉水厂规模化发展,该厂的水产品口感甜润,富含人体所需的钙、铁、锌、钾、钠等20余种矿物质,是山西省首批国家级认定的饮用水生产企业。
平川10村建起了便民服务店、超市、医疗所,办公大楼、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乡1/3的村户户通水泥路,发展沼气池150座,并安上了节能灯。从2002年起建设的移民新村,涉及14个边远山区村,移民330户、1280人。全乡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5%和97%。全面推进了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97.8%的农民参加了医疗合作,改造了乡卫生所,有条件的村建起了卫生室。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50%的村实现了宽带上网。全乡有八音会3家,女子秧歌队3支,特别是南峪口的社火表演曾多次参加市、县的演出并受到表彰。2013年,奖励优秀教师9600元。杨林村一期168套移民楼工程完工,二期700套移民楼封顶。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8万人 | 140平方公里 | 140924204 | 034000 | 0350 | 查看 东山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繁城镇 |
繁城镇位于恒山支脉铁角岭脚下、滹沱河北畔,镇域面积170平方千米。镇政府驻笔峰村。1978年称城关公社;1984年10月,改称城关镇,辖24个行政村;2002年,全县撤并乡镇,高升寨乡与城关镇合并,遂更名为繁城镇,辖35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 镇域分为南平川、中丘陵、北山区三大地形区,林、草地较多。1978年有6900余户,27000多人;2012年有11984户,29987人。 1991年,山西省政府授予繁城镇产值“亿元镇”称号;北城街被授予山西省产值“千万元村”、农业战线红旗、农村改革红旗等称号。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568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26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2元,分别比1978年[含撤并乡(镇)前的原高升寨乡]增加21200万元、17100万元、3916元。201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9837万元,较上年增长12%。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3000元,较上年增长2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78元,较上年增长19%。2013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383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52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851元。 繁城镇传统的种植业以玉米、油料、小杂粮为主,1978年为3534余公顷,2010年为3667余公顷。粮油总产量1978年4930吨,2010年7597吨。干鲜果以杏、桃、梨、苹果、核桃、仁用杏为主,尤以白水大杏突出,2010年达到106.7公顷,总产量达到32.3万千克,占全镇干鲜果总产量的85%以上。蔬菜种植面积为44.7公顷,年产量520多吨。2010年林地总面积达到2467余公顷,是1978年的2.9倍。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全镇猪存栏8300多头、羊存栏13000多只、大畜存栏1330多头、家禽存栏22000多只,规模养殖户达到26家,畜牧业总产值达2300多万元。 甜瓜(香瓜),主要盛产于高家庄和季家庄村,具有百年种植的悠久历史,其瓜个头均匀,皮薄肉厚,沙甜味灵,香飘四野。白水杏,主要盛产于赵家庄,高家庄、上西庄亦有所发展。赵家庄栽培面积突破106.7公顷,受“小气候”影响,鲜杏个大匀称,色泽鲜黄,皮薄肉厚,汁甜味美,包装讲究,远销忻州、太原、大同、北京等地,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时尚绿色产品。豆腐干,主要产于安家地村,选料上乘,配料考究,由浆水豆腐压制而成,色泽纯正,耐嚼可口,风味独特,凉拌热炒均可,经真空包装后远销全国各地。粉丝,北城街东风粉丝厂生产的“太平洋牌”粉丝由绿豆、豌豆和蚕豆加工而成,工艺先进,精细匀滑,雪白如玉,色泽鲜亮,品味正宗,营养丰富,凉拌热食均可,远销广东、湖南、福建及东南亚各地,尤其倍受沿海渔民的欢迎。红薯,主要盛产于笔峰、西义、雁头等村,种植面积达134公顷,受土壤和“小气候”的影响,红薯色泽深、长锥形、两头尖、中间粗,除具有普通红薯和血补中、调节肠道、益气生津、抗衰老、富含维生素A、B、C外,还含有丰富的硒元素和花青素,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 繁城镇镇办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20世纪末期,主要有铸造、冶炼、建材和规模化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年底共有16家,总产值11000万元;2001年以后,主要有建材、选冶企业,2010年底共有21家,总产值19000万元,体现利税330余万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软、硬环境的改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主要发展期集中体现了三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后的前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2008年全面起步参与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和省级环保模范县城创建阶段。主要行业有商贸、加工、修理、运输、餐饮、服务和保健饮品、物流信息业等,2010年底发展到330余家,增加值突破1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30%以上。 2010年,全镇35个行政村全部达到通水、通电、通公路,31个村通自来水,11个村通有线电视,互联网用户达6000户。2006年至2010年全镇共完成通村公路、街巷硬化160多千米。2012年,有2个城郊村改造和硬化路面36千米,8个城中村硬化街巷104千米。全镇完成集中供水3900多户,供气2830余户,东城街、南城街、西城街、北城街、西义村水、暖、气已经实现和县城接轨。境内有繁峙中学、宝山中学、繁峙二中、繁城中学、北城中学等8所中学。有17所(座)小学和幼儿园,其中有2008年投资1300多万元新建的全免费寄宿制小学3所。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87名,病床76张,设有急诊、内科、外科、妇幼科、口腔科、化验室、放射科、CT室等,能开展骨科、普外、妇科等常规手术。全镇建成新农村卫生所(室)、个体执业卫生所(室)23个,并全部验收合格。全镇共有医护人员230余名,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计划免疫儿童卫生保健普及率达到95%以上。全镇有“八音会”、威风锣鼓队、秧歌队13家(支);有新农村图书室、农家书屋28家;有书法协会、棋艺协会9个;境内有滨河公园、碧秀公园共2座;有文化休闲健身广场13个,活动器材齐全。2009年和2011年分别荣获山西省卫生镇和山西省模范公务员集体称号。 2013年,为3所全免费寄宿制学校投入食宿经费138万元,投入设施建设经费122.6万元。为18个行政村安装路灯401盏。落实长效保洁机制,总投资306万元。 |
砂河镇 |
砂河镇位于繁峙县中部,镇域总面积222平方千米,辖43个行政村。1978年称砂河公社,1984年改称砂河镇。2012年末,全镇有14994户,42217人。 1984年砂河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8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乡镇企业明星镇和亿元镇。 2009年投资3400万元集中开展了镇区环境综合整治,先后改造建设集镇主干道10条、专业农贸市场1个。新建固定垃圾填埋场1座。上马了污水处理厂、镇区集中供水等市政工程。完成了弱电入地、镇区亮化等多项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工程。设立了城建所,组建了环卫队、交警队、巡警队,并建立健全了镇区管理长效机制。镇区内有五台山火车站、汽车站,有两家县级医院,有大型宾馆11家(四星级宾馆1家)、加油站5座,有幼儿、小、中学校10所,金融、电力、通讯等设施齐备。镇区内县公安、交警、城建、工商、税务、运管、工行、农行、邮政、联通、网通、电信等单位均设有派出机构。 2010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完成1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355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15600元。2011年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百镇建设工程”示范镇。同年,启动创建国家卫生镇工程。2012年,粮食总产量12500吨,油料总产量240吨,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208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8.2亿元,乡镇企业缴税总额1.53亿元。砂河镇辖区内矿产资源丰富,黄金采选加工、铁矿采选冶炼加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镇内大型企业有12家,其中山西紫金矿业是中国上市公司紫金集团在山西的重要黄金矿业公司,该公司年产值2.9亿元,是繁峙乃至山西的黄金生产龙头企业;中兴实业有限公司主产精密耐磨铸件,总投资19.8亿元,其叉车配重铸件已打入沪、浙等省、市,年产值30多亿元,年利税近3亿元;憨山胡麻油低温冷榨榨油机生产和亚麻酸保健品开发亦开了繁峙制造业之先河,其开发的亚麻酸保健品已打入华北市场,成为养生保健之先导产品。2013年9月29日,创建国家卫生镇工程通过了验收。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4.8亿元,乡镇企业缴税总额1.18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507元。 |
大营镇 |
位于恒山脚下,繁峙县境东部,镇域总面积139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地大营村,距县城50千米。1978年称大营公社,1984年改称大营镇。2012年全镇辖29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有7964户,22671人。全镇有耕地面积4228公顷,人均纯收入3000元。 镇区有铅锌矿、花岗岩等矿产资源。 大营镇传统的种植业以玉米、莜麦、谷子、土豆、胡麻、黄芥为主。1985年以来,不断对中低产田进行开发改造,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50%的耕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单位产量大增。2007年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引导农民种植胡萝卜,亩纯收入达1500元,是一般农作物的3倍。2008年建万头猪场1座。 该镇工业起步较迟,进入21世纪民营企业发展迅猛。2004年,引资6000万元建立了1座年产量80万吨的球团厂。 镇区建有两座商贸市场,贸易活动覆盖大营镇、横涧乡、神堂堡乡、柏家庄乡等周边乡镇和农村。镇内有一处牲畜交易市场,每年7月开始上市,会期15天,交易活畜2000余头。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2009年,全镇拥有大型运输车辆280辆,以运输煤炭为主。 2009年在齐城、龙池河、河南等13个村新建农村医疗卫生室780平方米,配备医疗人员13人,医疗器械13台。村级卫生室的医疗条件和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9个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图书室和硬化体育活动场所。 2010年,镇政府争取上级资金300万元,自筹94万元,实施了大营镇镇区改造工程,新打深井1眼,铺设主管道4854米;铺设排水管道1857米;主街面硬化22188平米,铺设人行道花砖3820平米,路沿板2968米;掩埋通讯网络弱线管11142米;栽植桧柏2103株;配置垃圾箱19个;新修休闲健身广场1675平米;安装路灯123盏。配备街道管理人员6人,清洁人员10人,保洁人员10人。为了拉大镇区框架,自筹资金15万元,并实施镇区西北拓展工程,新修路基1.25千米(东西0.85千米,南北0.4千米),植树893株,填沟改河新增土地3.4公顷。2000年扩建大营中学,占地16675平方米,建教学楼1100平方米,宿舍1400平方米,有教师46名,学生468名,电教化教室60平方米,微机30台。20世纪80年代,建起了大营地区医院。20世纪90年代后,购进脑电图、心电图、B超机等先进设备,大大改善了医疗条件。 2013年,投资110万元在南洪水、齐城等村实施了100户危房改造工程。全镇29个行政村完成安装太阳能路灯727盏,实现了城乡环境卫生清洁工程全覆盖,有保洁员134名、环卫监管员6名;累计投入资金16.2万元,配备了垃圾收集车15辆、清运车5辆、垃圾桶72个。 |
下茹越乡 |
乡域总面积100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下茹越村,位于县城东10千米处。全乡有17个行政村。2012年,全乡有4609户、12580人。 境内有全县库容量最大的水库下茹越水库。北部半山半丘陵地带,有丰富的玄武岩矿石资源。塔西沟村历史上曾产褐煤,俗称柴皮炭。农业以种植玉米,小杂粮、油料作物为主。豆制品加工业名闻遐迩,下茹越豆腐香嫩可口,远销太原、北京等地。 1985年,全乡农村经济收入600万元,人均纯收入279元;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粉丝加工业,使全乡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1995年全乡有企业13户,总产值11502万元,跨入亿元乡镇行列;2010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3894万元,人均纯收入3470元。2012年,经济总收入36165万元,人均纯收入5160元。2013年,经济总收入43398元。 1985年农田面积1833公顷,粮食产量3320吨;1998年农田面积3222公顷,粮食产量4500吨;2003年至2005年实施退耕还林1127公顷,期间实施六郎寨、苏孟庄、乔家窑小流域综合治理287公顷;苏孟庄、乔家窑围栏封山育林工程667公顷;2010年全乡粮食产量5182吨,农业总产值1450万元。到2012年农业经济收入达4351万元。2013年达5221万元。 1985年全乡仅有3户乡办粉丝厂(大沟粉丝厂、大沟粉丝一厂和福连坊粉丝厂),从业人数110人,总产值450万元。1996年,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宏达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建成投产。2006年大沟兴达粉丝有限公司600万元技改项目被省政府认定为“两区”开发项目,2008年该公司又被国务院扶资办认定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2009年大沟新建联办砖厂,当年产砖3600万块,其生产技术进行了改造升级,采用了一次玛烧隧道窑的结构,利用余热对砖烘干,流水性作业,生产流程短,节能降耗。2010年全乡有企业19户,从业人员945人,工业总产值17010万元。2012年,工业经济收入27825万元。2013年达33390万元。 1985年全乡有国营商业门市4家,从业人员15人;1998年起,下茹越乡沿国道4大村建起了饭店、修理铺、物流公司、汽车租赁公司。尤其大沟村的运输业带动了全乡的经济发展,到2010年全乡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3714万元。2012年完成服务业经济收入3989万元。2013年收入4787万元。 2010年,全乡17个行政村全部通水通电,道路建设工程总投资242.5万元,硬化路面8.9千米,全乡“村村通”硬化率在90%以上。境内有4所小学。2009年,福连坊村投资91万元新建的标准化小学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2010年下茹越村,大沟村、瓦磁地村小学共投资190万元对校舍进行维修加固。乡内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3人,病床12张,设有急诊、内科、外科、妇幼、化验室、放射科、B超、手术室等科室,能开展普外、妇科的常规手术。全乡建成新农村卫生所17所,并已全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全乡共有医护人员33名,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9%。计划免疫儿童卫生保健普及率达93%。村村建起科技文化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2010年六郎寨、侍倚堡、大王岭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塔西沟、左家窑、苏孟庄、晋王殿改扩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010年,下茹越乡在百姓满意度测评活动中被山西省社会事务调查中心评为“和谐社会建设公众满意单位”。2013年,投资1600万元的寄宿制小学交付使用。投资150万元,实施河道治理530米。全乡配备保洁人员38名,垃圾清运车6辆。为11个村安装路灯262盏。实施危房改造160户。 |
杏园乡 |
位于繁峙县城南,乡域总面积116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杏园村。境内有火车站、货运、杏园初中、生产公司、木材站等单位。站前一条街为主要商业街道,经销各种农副产品及其它日用杂货。本乡交通便利,资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 1978年称铁家会公社,1984年改为杏园乡。2002年随着全县撤乡并镇工作的进行,移民搬迁4个村,涉及6个自然村,保留18个行政村。2012年,全乡共有7496户,20534人。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杂粮、花生、葵花、瓜菜、红薯等。主要养殖业有:猪、羊、牛、驴、骡、鸡等。主要农产品收购有玉米、葵花、小杂粮。境内有豆制品作坊、化肥经销站点等。 1978年以前,产业单一,以农为主,全乡粮食产量最高仅有3000吨左右,农村经济总收入最高不过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192元。当时,乡镇企业即社队企业只有1个砖厂、1个修配厂、1个农场、1个林场和1个装卸队,这些企业规模小、人员少、产值效益很低。2011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063.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00元。 全乡农业内部产业多元并举,种植业向经济、高效、现代化转型,林业向育苗、生态绿化、干鲜果方向发展;牧业向规模化、科学舍饲圈养化发展,猪、羊、牛、鸡饲养总量达到189600头(只)。农产品加工和收购业迅猛发展,豆制品加工作坊等中小型店铺遍布各村,总数突破200余家,形成了产业链快速延伸格局,并彰显出“品牌”活力。西瓜,主要产于古家庄、杏园、大砂、小砂、鳌子头、姚家庄等地,远销河北、太原等地。白菜,主要产于沿河6村,品种齐全,质量上乘,远销到河北、大同等地。小米,主要产于沿河和丘陵各村,每千克售价可达5元以上。豆腐,除各村都有小作坊外,主要集中在杏园、古家庄、南关等村,主要供应城乡居民和各大小宾馆饭店。南关豆制品加工厂采用真空包装豆腐干,远销全国各地。仁用杏,主要产于南关、姚家庄等村,近113公顷,全部为初果期,产量可达万余斤,收入可达4万余元。大棚菜,主要产于古家庄、南关等村。 全乡有加工、冶炼、修理、餐饮、建筑、运输、服务、装饰、信息、劳务等10多个行业150余家,从业人员7809人,年体现产值和收入4043.68万余元。 全乡先后有南关、古家庄、杏园、姚家庄、公主、铁家会、大砂、牛家窑、大峪等9个村跻身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和示范村行列,有8个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卫生村。2011年南关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57元。2012年又有泽萌泉、岗里、鳌子头、黄家庄四村加入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全乡发展管灌和填沟造地533公顷,优良玉米400公顷,小杂粮基地134公顷。完成豆制品加工一条龙作业改制项目一个。先后投入1130多万元,硬化和亮化街巷51千米;设置垃圾点10处;新建农民休闲健身公园6个;组建威风锣鼓队1支;秧歌队4个;成立科普协会和环卫保洁队各1个;成立红白理事会3个。 2013年全乡玉米产值达5136万元。黑山沟、天成、铁家会、牛家窑、北家岭、杏园6个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在铁家会、大砂等4个村打井5眼,铺设管道3800米。实施危房改造135户。在南关、大砂、古家庄等村新建大棚30座。小砂村投资40万元新建健身公园1座。 |
光裕堡乡 |
乡政府驻地光裕堡村,距县城19千米,乡域总面积100平方千米。1978年称光裕堡公社。1984年10月,改称光裕堡乡。2002年下辖15个行政村,含10个自然村。1980年全乡有2792户、9905口人;2012年有4680户、12888人。 光裕堡乡是半山半丘陵区,山区面积占52%。野生植物资源较丰富,中药材有30多种,自然森林分布在南部山区。矿产资源贫乏,只有少量窝铁矿和金矿。兴达粉丝晒粉场 光裕堡乡主要种植玉米、小杂粮、西瓜等。主要养殖猪、羊、獭兔、大牲畜等。1980年耕种土地2413公顷,粮食产量429万千克;“十一五”以来,全乡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建成了667公顷特色小杂粮基地、1000公顷高效丰产玉米基地、333公顷西瓜套种葵花优特基地。2010年,2462公顷耕地的粮食总产量达到580万千克,油料总产量达到3万千克。1980年实有林地面积76公顷、零星树19万株;“十一五”以来,全乡主要以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和育苗为主,林地面积累计发展到1334公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光裕堡乡产的苹果十分有名,甜度大、耐贮藏,供不应求。进入90年代由于果树腐烂病的影响,果树逐年减少,“十一五”期间,全乡再次把干鲜果作为主导产业,共有干鲜果37公顷。1980年底大牲畜存栏1065头、猪存栏2394头、羊存栏3634只;“十一五”以来,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畜牧业规模发展,建成了宏祥万头养猪场、聚增500头养羊场、绿洲万只獭兔场、吉祥园万只养羊场和富云牧业有限公司。2010年底全乡大牲畜存栏3950头、生猪存栏5750头、羊存栏13000余只、獭兔存栏5200只,总产值达到1572万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乡个体经济发展迅速,粉丝厂最多达到了6个,总产值达3000万元。2010年全乡有大型涉铁企业9个,总产值达到9000多万元,其中鑫利磁选厂年产值2600万元。 全乡以种植业为主,玉米为主导产业。2012年玉米种植面积1866.7公顷,平均亩产达600余千克。养殖业有猪、鸡、羊、牛、獭兔等5类。2012年,以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建起了9个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养牛520头、羊4600只、猪2100头、兔2500只。 全乡工商业基础薄弱,各村仅有便民店和粮食加工厂,季节性的“华岩月饼”加工厂发展到了30余家,每年产值250万元以上。 从2007年开始,先后建成了8个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了人居环境。全乡11个村全部通了电话、有线电视和网线,通了水泥路,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乡敬老院逐年扩建。20世纪70年代村村建起了新学校,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15所。2013年全乡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9名,病床8张。全乡建成了村卫生室11所,共有医护人员17名,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医疗保健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了96%,计划免疫儿童卫生保健普及率达97%。村村建有舞台、农家书屋、健身广场和篮球场。全乡有8支文艺表演队,特别是梨峪村的文艺表演队,多次代表本乡外出表演。 |
集义庄乡 |
位于繁峙县中部,乡域总面积76平方千米。1978年,称集义庄公社。1984年改称集义庄乡,辖21个行政村,4个自然村。2012年,全乡有5447户,15966人。 集义庄乡以农业为主,全乡水浇地达1025公顷,有可用灌溉机井68眼。历史上支柱产业为粉丝加工业。粮食主要种植玉米和小杂粮,南坡种植药材。1998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500万元,粮食总产量4000吨。2010年,粮食产量达6800吨,经济总收入31977万元。201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6913吨,经济总收入3554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 境内主要企业有宏盛铁矿公司,年产铁精矿粉10万吨;宏基矿业公司,年产铁精粉5万吨;富民铁精粉10万吨项目,年产达10万吨。 全乡有初中2所,小学17所。2006年新建的兴旺庄明德小学是全乡第一所寄宿制小学,2012年有学生320余名。2009年新建的下永兴综合性寄宿制学校(包括小学、初中),2012年有学生150余名。2007年新建700多平方米的卫生院综合楼。设妇产科等6个科室,有病床16张,医护人员16名。全乡建成村级卫生室18所,有村医18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2%。2011年,全乡21个行政村全部通水、通电、通公路。大宋峪、小宋峪、下双井、常胜4个行政村完成街巷硬化。新农村示范村有果园村、下永兴村。新农村推进村有南龙兴、北龙兴、兴旺庄、大圣地、集义庄5个村。2008年,果园村被评为繁峙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12年,兴旺庄、果园两村被省环保局命名为“生态文明村”。 全乡文化事业逐渐繁荣,果园村的威风锣鼓队享誉全县,每逢正月各村村民组织自编自演节目;下永兴村一年一度的三月庙会由来已久,届时交易市场活跃,四邻八村的村民齐来赶集,热闹非常。2012年,全乡村级文化活动室,农民健身场地和“农家书屋”的覆盖率达到100%。 2013年,由繁峙县新发地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235万元,在本乡新扩建日光温室13.3公顷,新建集智能联栋温室、育苗棚、生态餐厅、仓储、采摘园于一体的生态科技园。该公司对果园青园合作社一期工程的80公顷日光温室进行了整合,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的“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山西丰锦园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480万元在本乡新建1座占地6975平方米的蔬菜市场;新建了1座2400平方米的保鲜冷藏库,解决了园区产后市场及销售的问题。 |
东山乡 |
位于繁峙县中南部,乡域总面积275平方千米。乡政府驻东山底村,距县城35千米。1978年称南峪口公社,1983年10月,更名为东山公社。1984年10月改称东山乡,2002年4月,与伯强乡合并,仍称东山乡,下辖47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 境内南属五台山区,北接砂河镇,地势南高北低,羊眼河和砂台公路贯穿南北全境,是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北大门。辖区矿产资源丰富,有钼、铁、铜、金、铅、锌、石英、石灰石、锰、银等,其中钼储量全省第一。平川村居羊眼河的冲积扇,占全乡的四分之一,羊眼河境内流长20千米。2010年,全乡有7955户、27311人;总劳力9278人,其中:男劳力5818人、女劳力3460人。 全乡耕地面积3433公顷。2010年,粮食总产量9688吨,经济总收入14813万元,人均收入3480元。2012年,全乡有8595户、28007人。 辖区以种植玉米、小杂粮、中药材、蔬菜为主。玉米以平川村为主集中连片,达667公顷,年产量达到1500万斤;中药材种植以伯强南山为主,黄芹、柴胡、穿地黄等为主的中药材达到334公顷;蔬菜以联兴的架豆、李庄的西红柿为主,年种植面积达到334公顷;小杂粮以天岩、蛟坨、山会为主,主要品种有黍、谷、豆。此外,还发展特色农业,主要有南峪口、东山底的大葱,杨林的香瓜等。以李庄、中庄寨为主的西蒙达耳牛养殖园区和太平沟、冻冷沟为主的肉牛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百头养殖户达到3个,牛存栏数5000头。以伯强片为基地的绵羊、小尾寒羊、绒山羊养殖存栏数达到1.8万只。猪存栏达到2万头,规模养殖百头以上达到150户,千头以上的2户。家禽存栏10000只。 以钼、金、铁为主的矿产业初具规模。铁矿,以东山铁矿为主,年生产铁精矿粉36万吨。金矿,以耿庄金矿为主,年生产金矿石10万吨。2010年,全乡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800人,总产值完成1.9亿元,总收入1.4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580万元,利润总额达到1900万元。 旅游重点以开发伯强毛主席纪念馆红色旅游为主线,辅以天岩的岩山寺壁画、宝藏寺、寿宁寺、洪福寺、普庆寺、坐化和尚洞以及登憨山文化旅游线,太平沟的瀑布、天岩村的文笔塔自然风光游。旅游服务,推出系列农家乐饭菜,把台蘑、豆制品、小杂粮土特产和剪纸、编织等手工艺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扶持做大做强太平沟村五台山国有林管理局森林泉水厂规模化发展,该厂的水产品口感甜润,富含人体所需的钙、铁、锌、钾、钠等20余种矿物质,是山西省首批国家级认定的饮用水生产企业。 平川10村建起了便民服务店、超市、医疗所,办公大楼、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乡1/3的村户户通水泥路,发展沼气池150座,并安上了节能灯。从2002年起建设的移民新村,涉及14个边远山区村,移民330户、1280人。全乡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都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5%和97%。全面推进了农村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97.8%的农民参加了医疗合作,改造了乡卫生所,有条件的村建起了卫生室。大力发展通讯网络建设,50%的村实现了宽带上网。全乡有八音会3家,女子秧歌队3支,特别是南峪口的社火表演曾多次参加市、县的演出并受到表彰。2013年,奖励优秀教师9600元。杨林村一期168套移民楼工程完工,二期700套移民楼封顶。 |
金山铺乡 |
位于繁峙县中东部,乡域总面积161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金山铺村,距县城40千米。1978年称金山铺公社,1984年改称金山铺乡,辖14个行政村。2002年撤乡并镇,小柏峪乡并入,下辖行政村30个。2012年底全乡共有6531户,19308人。 全乡耕地面积4800公顷。北部山区有金矿和铁矿资源。 2005年以来,经多方筹集资金1100余万元,新打机井35眼,修复配套机井11眼,铺设节水管道96700米,使全乡水浇地面积 蔬菜种植园区 达到1867公顷,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0%,人均水浇地面积达到0.1公顷,从而提升了全乡的农业生产水平。根据本地以种植玉米、小杂粮、油料为主的特点,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高产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现代农业玉米种植面积1333公顷。并建成滢泓粮油加工厂,延伸小杂粮、油料深加工。依靠本地产品的品质优势发展瓜菜种植267公顷,以西瓜、胡萝卜为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全乡的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引进辉煌奶牛场、银河奶牛场、农业生态园发展畜牧养殖业,以此为龙头带动全乡共发展各类养殖场15座。2010年末,全乡奶牛存栏量达到1400头,猪存栏量达到5000头,羊存栏量达到17000只。同时引进华茂精密铸件项目,并与长宁钢铁集团合作投资12亿元,建成生铁冶炼、球团加工、烧结辅料、60万吨高速线材等生产系统,于2010年9月顺利投产。同时,乡政府积极配合县国资部门完成辛庄金矿改制任务,从而带动全乡的运输、劳务、服务等产业的发展。全乡的“种、养、加、冶”产业结构已初具规模,经济发展走上了多元化的轨道。 2013年底全乡30个行政村,各村的通水、通公路、通电率达到95%以上。境内共有小学15所,其中寄宿制小学3所。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3名,病床15张,并设有各类科室;村级卫生所29所,医护人员29名,全部验收合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8%。建成农家书屋22个,基层组织活动场所22个。201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53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
柏家庄乡 |
位于繁峙县东北部,乡域总面积114平方千米,乡政府驻柏家庄村,距县城50千米。面积114.3平方千米。全乡共有18个行政村。2012年,全乡共有3643户、9990人,有耕地3267公顷,其中退耕还林664公顷。 柏家庄乡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2010年全乡粮食总产量2520吨,油料总产量18吨,农村经济总收入377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0元。 南部平川区的小南川、柏家庄、安乐庄、北辛庄、东涧岔、西涧岔、新乐庄7村建设高效节水园区,机井数量已达28眼,可灌溉耕地200公顷。以西涧岔村为中心,在全乡大力推广、发展以鸡、猪的散养为主的原生态养殖业。以柏家庄村为中心,发展小杂粮和油料加工业。北部山区11村(仲沟、柴洼、上角峪、安民、罗家坪、羊圈、西沟、红沟、元树、岳沿庄、万民庄)全面实施以养牛、养驴为主的种草养畜项目,同时发展以黄芪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黄芪种植面积达33公顷。2012年生猪存栏达8266头,规模养殖户80余家。山区万亩生态畜牧园区肉牛存栏4931头,肉驴存栏390头,其中肉牛规模养殖户2家,肉驴规模养殖户1家。本乡境内北部山区铁矿石资源丰富,有选矿厂1座(兴生铁矿有限公司)。 2010年,全乡18个村全部通了水泥路,17个村通了电,15个村实施了安全饮水工程。锅粑山药、豆面凉粉、莜面饺饺、调苦菜是本乡的特色饮食。2013年,全乡实施危房改造45户,为15个村安装太阳能路灯310盏,清理洪水河北段河道9000米。 |
横涧乡 |
地处繁峙东北部,乡域总面积159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横涧村,距县城65千米。1978年称横涧公社,1984年10月改称横涧乡。2012年,全乡下辖25个行政村,有5249户、14599人。 域内东临泰戏山,南接仰头山,西倚孤山,北踞平型关。因横涧村居盆地中央,滹沱河由东向西横贯全境,故名横涧。滹沱河发源于本乡桥儿沟村。横涧乡有丰富的铁、石英、云母等矿产资源,已探明铁矿贮量1.2亿吨。 横涧乡传统的种植业以黍谷、豆类、土豆为主,并引进玉米、西瓜等高产、经济作物。2010年全乡耕地3457公顷(其中退耕还林980公顷),粮食产量3990吨,人均554斤。全乡大畜存栏3378头,猪存栏1401头,羊存栏2620只。有“繁峙县森山林牧业有限公司”和“繁峙县滹沱河农牧业有限公司”两个生态林牧业实体,均分别投资1000多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2009万元,人均纯收入为3098元。2013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4560吨,油料达31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365元。 横涧乡乡镇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铁矿开采和磁选已形成一定规模。全乡有铁矿5座,磁选企业17家。2010年生产铁精矿粉30万吨,产值25500万元。其中山西平型关铁矿有限公司有采矿场3座,选矿加工厂2座,矿石贮量5870万吨,设计生产能力年开采铁矿石120万吨,生产铁精矿粉60万吨,年产值近6亿元。2007年引进诚达企业(集团)公司投资5亿余元开发建设风电工程。一期49.5兆瓦工程已于2011年3月并网发电,年上网发电量1亿余千瓦时,二期49.5兆瓦工程于2012年6月并网发电。 随着软、硬环境的改善,全乡运输业和物流信息业发展迅速。2011年底有大型运输车辆150余辆,物流企业8家。 2013年,全乡有小学14所、中学1所。有乡卫生院1所,村村有卫生所,98%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村村建起科技文化室、农家书屋。 |
神堂堡乡 |
位于繁峙县东南边陲,乡域总面积421平方千米。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将原庄旺乡和神堂堡乡合并为神堂堡乡,辖48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 境内纯属山区,且落差较大,最高海拔为2230米,最低海拔为680米,为县境最低端。境内主要河流有两条,一条为青羊河,源于五台山东台顶脚下,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最上游的支流之一。另一条为大沙河,源自横涧乡白坡头村。两河经神堂堡村合二为一,至茨沟营村出境入河北省阜平县,归于大清河。神堂堡乡山大沟深,植被良好,土壤肥沃,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金、云母、花岗岩、石英、长石等。1978年全乡有耕地面积1226公顷,有2698户、9259人。2010年有耕地759公顷。2012年有2835户、7398人。 神堂堡乡于1999年率先脱贫。此后,全面实施骨干产业强乡、招商引资兴乡、林业发展绿乡、三产链接富乡战略。全乡国民生产总值1978年为45000元,2010年达到324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78年为45元,2010年达到3496元。 201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达到430吨,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2013年,粮食总产45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160元。 神堂堡乡干鲜果基地已成规模,红富士苹果优质二代品种达到500公顷,优质绵核桃树达到230公顷。2012年,全乡苹果产量达800万千克,核桃产量3.5万斤。 2004年开始,神堂堡乡大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铁矿开采和磁选已形成一定规模。至2010年底共有规模以上磁选股份有限公司5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2个,中小型企业3个。2010年企业总产值完成2.34亿元,税收完成9800万元。 林业主要以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围栏封育、人工造林和育林为主。至2010年,全乡共飞播造林10533公顷,围栏封育7000公顷,封山育林3533公顷,人工造林2334公顷,退耕还林867公顷。2013年,又飞播造林1333公顷,其中:山核桃333公顷,落叶松667公顷,油松333公顷。 矿山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全乡的运输业、物流信息业以及劳务输出,2010年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980余人,年收入增加2000万元。路边经济主要有饮食业、批零商店及超市、修理业等,年收入增加1200万元。2012年,劳务输出1300余人次,创造收入达260万元。2013年,劳务输出1200人次,收入280万元。 2010年,全乡48个行政村全部通水、通电、通公路,85%的村通有线电视,89.5%的村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互联网用户达530户。2006年新修了全乡乡矿企业资源路。2008年实现了全乡村村通公路,硬化里程达60.5千米。2011年实现了户户通街巷硬化全覆盖,折合3.5米的宽度共计62.51千米。全乡已完成沼气、秸杆气池试验区23户。全乡有九年一贯制全封闭寄宿制学校1所,在校学生115人。六年制小学两所,在校学生85人。寄宿制九年义务学校达到县级验收标准。乡内有卫生院1所,医护人员11名,病床18张,设有急诊、内科、外科、化验室、放射科,能开展普外、妇科的常规手术。建成新农村卫生室17所,并已全部验收合格,投入使用。全乡共有医护人员38名,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医疗预防保健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5.6%。计划免疫儿童卫生保健普及率达90%。2012年,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全乡48个行政村达到全覆盖。神堂堡乡山川秀美,名胜古迹甚多。著名的有韩庄长城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应关城。2013年,全乡共有清洁人员94名。改造危房50户。国道108线神堂堡至钟耳寺段6.5千米道路升级改造项目完成1.47亿元,完成率68.2%。 |
岩头乡 |
地处繁峙县西南部山区,乡域总面积315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岩头村,距县城30千米。2002年,原岩头、茶铺、宽滩3乡合并为岩头乡,辖56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 岩头乡地处五台山区,山大沟深,峨河横贯全境,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1978年有2821户、8747人。2012年有4317户、10909人。 2010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43581万元,人均纯收入2934元,粮食产量780吨,大牲畜存栏5557头,羊11923只,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500人。 全乡以种植玉米、谷子、黍子、莜麦、大豆、马铃薯为主,耕地面积1740公顷,林业以封山育林为主,全乡有林地5133公顷,畜牧业以养牛、马、羊为主,有牧草地1万公顷,农、林、牧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到10%左右。 20世纪90年代后期,岩头乡有乡办铁矿1座,年产量近10万吨。2002年,通达公司投资1.1亿元建成年产精矿粉80万吨的大型铁选厂。此后,以铁选业为主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2007年,全乡涉铁企业发展到23家,其中通达、宝山、岩头、宏山、下庄等5家企业投资均在亿元以上,企业上交税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0年企业税费达到了1.41亿元,全乡工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 跨入21世纪,围绕铁矿业,全乡的运输业、餐饮业、物流业、信息业均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旅游服务业不断升温,第三产业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占到20%。 全乡有2所全免费寄宿制小学和1所全免费中学,99%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通讯网络全乡覆盖,村村通水泥路,村村实施了街巷硬化。 2010年开始,新建了曹辛庄移民新村,绿化了一条长达16千米的生态沟,修通了从古北台寺通往五台山台顶和从下峨河村通往光裕堡乡的两条致富路。区域内还新建了两处农村组织活动场所,修水泥路15条,修蓄水池一座,铺设引水管道1000余米,修筑拦河坝200米,围栏种植仁用杏、白水杏6.7公顷,种植常青树3万余株,建信号塔一座,架设固定电话通讯线路16千米。2013年,改造危房115户。全乡配备保洁人员56名。繁五线木格至塔坪段25千米公路改造工程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