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坝乡,位于文县东南部,让水河下游,碧口水库周围。东临碧口镇,南与四川省青川县接壤,西邻店坝乡,北靠玉垒乡。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4公里,地域面积1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8%。乡政府驻地田家湾村,海拔700米,距县城100公里。
全乡辖13个行政村(河口、衡家、关子沟、渭沟、陈家坝、银厂、董家河坝、严家、王家、枣树坪、草坝、竹园、白皂), 79个合作社,161个自然村,2091户,8617人。耕地面积11300亩,其中水田299亩,水浇地1926亩,旱地10092亩,梯田4008亩, 杜仲等经济林5000亩,茶园面积2080亩。农民人占有耕地1.31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777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488万元,粮食总产280万公斤, 农民人均有粮325公斤,人均纯收入531元。
范坝乡,以性氏和自然地理得名。1975年,碧口水电站建成后,范坝乡成为库区,让水河畔的一些村社和良田被淹没,乡政府由范坝村迁往田家湾村,仍称范坝乡。范坝是是碧口水库风景区核心部分,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碧波不兴,游鱼欢跃,在有“西湖之秀美”,“太湖之浩瀚”。境内沟湾纵横,峰峦逶迤,森林翠茂,竹木繁多。绿带似的让水河流经全境,碧潭溪流遍布,水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生态区,设有让水河保护站,森林面积达1万多亩。密林深处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绿满山峦的林海中还生长着珍稀树种香果树;让水河清波碧潭里有大鲵繁衍生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历史上就成为文县主要产粮区之一,特别是关子沟一带是素称“东水向西流,湾湾绿油油,九梁十八弯,湾湾水不干,蜗牛稻田遍山野,一碗泥巴两碗饭”的好地方。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桐、茶叶、核桃、板栗、雪梨、苹果等,还盛产木耳、香菌、银耳等。当地时兴家家酿黄酒,已有数百年历史,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范坝黄酒,农家自饮,款待宾客,以其甘醇可口,在当地颇有名气.
范坝乡让水河畔砂金矿藏资源丰富,90年代中期曾形成群采黄金热潮。此外,还有丰富的白皂、衡家铜矿,有银厂的石棉矿。.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73平方公里 | 621222113 | 746000 | 0939 | 查看 范坝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竹元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竹元村谷歌卫星地图 |
河口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河口村谷歌卫星地图 |
行家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行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关子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关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渭沟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渭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陈家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陈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董家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董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银厂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银厂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严家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严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王家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王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草坝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草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枣树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枣树村谷歌卫星地图 |
白皂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白皂村谷歌卫星地图 |
对树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对树村谷歌卫星地图 |
高桥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高桥村谷歌卫星地图 |
坪上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坪上村谷歌卫星地图 |
店坝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店坝村谷歌卫星地图 |
红林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红林村谷歌卫星地图 |
正沟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正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前山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前山村谷歌卫星地图 |
交流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交流村谷歌卫星地图 |
柏元村 | ·文县旅游·文县特产·文县十大特产·文县十景·文县学校名录· | 0 |
---- |
查看 柏元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城关镇 |
城关镇,位于文县中部、白水江中游。东接尚德乡,南靠上丹乡,西邻铁楼、石坊乡,北连桥头乡。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15公里,面积15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1%。镇政府驻双桥街,县城海拔940米。 全镇辖辖1 个居民委员会,17个行政村(城关、滴水崖、关家沟、申家坡、园茨头、贾昌、刘二坝、凡昌、干沟坪、刘家咀、金条山前山、金条山后山、大渡坝、高崖、西元、白衣坝、鹄一坝),64个合作社,49个自然村,3602户农户,14694人,劳动力9091个。有11个行政村(城关、白衣坝、鹄一坝、大渡坝、西元、申家坡、高崖、贾昌、园茨头、凡昌、刘儿坝)坐落在白水江两岸,2个行政村(刘家咀、干沟坪)位于白马河下游,2个行政村(李家坝、关家沟)地处关家沟,2个行政村(金条山前山、后山)地处高半山。耕地面积15374亩,其中水田2046亩,水浇地4754亩,旱地8574亩,梯田1356亩,经济林 亩,纹党1700亩,蔬菜694亩,农民人均耕地1.04亩。全镇共有 户 人(其中农业人口 户, 人;居民 户, 人)。2001年,全镇经济总收入2531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783万元,粮食总产499.7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22公斤,人均纯收入1110元,是全县农民收入最多的乡镇。 城关镇,因地处县城城关而得名,历史上曾为兴文乡、兴文区、兴文镇,是文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共文县县委、文县人大常务委员会、文县人民政府、文县政协,县直各部门皆驻城区。县城城区常住人口 人,其中城市人口 人,农民 人,流动人口 人。城区面积 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人。 全镇地势西高东低,荒山较多,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白水江、白马河流经全镇13个行政村。城区村民以工商业为主,其余各行政村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黄豆、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纹党、花椒、柿子、柑橘、核桃、梨、苹果、桃、杏、樱桃、石榴、蕨菜等。贾昌柿饼,历史悠久,制做工艺独特,以个大、霜厚、甜润闻名于省内外,用开水冲泡可以溶化,为甘肃省著名土特产品,有镇咳润肺等功效,是保健、馈赠亲友的佳品。境内白衣坝、白坝山、大渡坝有煤矿。此外,还有丰富的石灰石矿。. |
碧口镇 |
碧口镇,位于文县东部,白龙江下游。东北靠肖家乡,南邻四川青川县,西依范坝乡,西北和王垒乡接壤。南北长26公里,东西宽13公里,地域面积196平方公里, 占全县总面积的4.83%。镇政府驻地碧口街,距县城85公里,海拔624米。距四川昭化火车站103公里,距四川广元盘龙飞机场120公里,2个多小时便可抵达。 全镇辖1个居民委员会,8个行政村(碧峰、响浪、何家湾、石土地、井 地、曲水湾、白果、李子坝),63个合作社,75个自然村。其中5个行政村(碧峰、响浪、何家湾、石土地、井地、曲水湾)地处白龙江沿岸,有2个行政村(白果、李子坝)坐落在深山。境内有60多个企事业单位,省属企业有碧口水电厂、白龙江金矿,县属单位有移民局、文县二中、文县第二人民医院等,其余均属县级财贸、工交、文教、卫生等单位的下属单位。 全镇有5024户,16396人 (内有回族301人),平均每平方公里78.55人。其中农村人口2000户,8470人;城市人口7926人。耕地面积11630亩,其中水田571亩,水浇地3425亩,旱地7634亩,经济林面积8500多亩,茶园4000亩,蔬菜120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37亩。2001年,全镇经济总收入1894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287万元,粮食总产213万公斤, 农民人均占有粮251公斤,人均纯收入1061元,完成税收 万元,占全财政总收入万元的 %。 碧口,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多为四川经商落户移民,语言、服饰、习俗、民宅无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辙,故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说。 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商船列队,搏击惊涛骇浪,号子声声震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勾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 |
尚德镇 |
尚德乡,位于文县东南部,白水江中游,地处沿江川坝。东与口头坝、横丹乡为邻,南与丹堡乡接壤,西连城关镇,北靠尖山乡。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18公里,面积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7%,是全县面积最小的乡之一,在25个乡镇中排列倒数第二,仅多于舍书乡。乡政府驻地尚德村,距县城10公里,海拔高程880米。 全乡辖8个行政村,27个合作社,28个自然村。其中尚德、上坝、马泉、水坝、田家坝、尹家坝等6个行政村地处白水江沿岸, 丰元山、韩家山2个行政村地处高半山地带。全乡有1509户,5899人,劳动力3630个 ,平均每平方公里有68人,为全县人口密度最大的乡。耕地面积7190亩,其中水田890亩, 水浇地3367亩,旱地2633亩,梯田7270亩,经济林果园1950亩,桔园645亩,纹党426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21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52 万元,粮食总产达到169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553元,人均占有粮287公斤。 尚德乡,原名“雄德乡”,被来往人误叫为“穷德乡”,当地群众认为此名不好,遂改为“尚德乡”,即崇尚道德的意思。是沿白水江古人类活动开发较早的农业区,据考古发现尚德乡水坝坪上有新石器时代石岭下文化遗址和尚德王家坪新石器时代寺洼齐家文化遗址。这些文化遗址对研究白水江流域古代人类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川坝、山地、沟壑皆有。水利资源丰富,白水江流经川坝6村,此外还有丰元山小河等22条溪流。交通便利,国道212线穿境而过,经过尚德、马泉、水坝3个行政村,沿江的田家坝、尹家坝两村也通县乡公路。全乡生产条件比较优越,是全县的富裕乡之一,属白水江沿岸经济发达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水稻、玉米、黄豆、蔬菜、水果等。当地历史上就是文县蔬菜、水果的主要生产基地。被称为“尚德三俏” 的蒜苔、 橘子、 红辣椒闻名遐迩,有“橘乡”、“蔬菜之乡”之称。农村实行责任制后,当地农民群众兴起种橘种菜热,依靠科技作务,成立了农民蔬菜研究会、农民柑橘研究会。. |
中寨镇 |
中寨镇,是仅次于桥头乡的全县第二人口大乡,也是200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千元的四个乡之一。位于文县西北部,中路河上游。东接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南邻马营乡,西和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北靠舟曲县博峪乡,南北长20公里,东西宽17公里,地域面积292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37%。乡政府驻地中寨村, 距县城45公里,海拔1380米。 全乡辖16个行政村(中寨一村、二村、三村、阳志山、峡沟、桑元、大海、松坪、新农、英雄山、墩上、哈西沟、新寨、通屯沟、黄土子、麦架沟),60个合作社,27个自然村,3637户, 16512人(其中藏族1150人)。耕地面积27995亩,其中水浇地9798亩,旱地18197亩,梯田20273亩。经济林果1700多亩,纹党3900亩(居全县各乡镇之首)。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515万元,其中多种营收入1833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75%,粮食总产476.7万公斤, 农民人均有粮229公斤,人均纯收入1102 元。 中寨,为文县四大边寨之一,历史上曾为“安昌古郡”,居聚少数民族,明清以后以“土司”管理,王土司世袭百余年。中寨筑有城墙,建有“土司衙门”,村民俗称“衙门场”,后因多家单位搞建设而废,仅留有衙门场遗址。 今有安中公路过境,直通甘南州舟曲县博峪乡,交通便利,每天有二、三十辆交通车南来北往。全乡地势呈北高南低,无霜期较短。境内的中路河发源于舟曲县博峪乡境内海拨3846米的日边扎,经博峪、四川九寨沟县永和乡、中寨、马营,从石鸡坝乡安昌河处流入白水江,流程90 公里,年均流量11.6万立方米。境内有5条溪流,加上中路河穿越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条件较好。地势开阔,平坝较多,且面积大。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黄豆、荞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纹党、当归、生漆、花椒、椒辣、核桃等。大海沟一带林林茂密,有冷杉、云杉、桦木、椴木等优质用材林木和珍贵动物香獐,是白水江林业局在我县境内主要林区,设有中路河林场。 境内五花山(精割聂耳山),海拔3983米,为古阴平八景之一,“素岭奇花五彩秀”的诗句脍炙人口。清代文县籍诗人肖籍《素岭奇花》诗曰:遥看素岭倚云赊,万古千秋自雪华。峰指氐羌冰剑冷,嶂围西塞玉屏斜。何年遗像犹深洞,此日灵湫时泛槎。一树花开烂五色,维杨玉蕊不堪夸。. |
临江镇 |
临江乡,位于文县东北部,白龙江中游。东接武都县外纳乡,南与口头坝、尖山乡为邻,西依桥头乡,北靠梨坪、舍书乡。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13公里,地域面积11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7%。乡政府驻地临江街,距县城82公 里,海拔800米。 全乡辖13个行政村(临江、阳儿坝、园岭山、东风、大坪、月亮坝、山背后、欧家坝、寨子、四新、蒋冯、巩固、蒋家湾), 52个合作社,56个自然村,1737户,7328人,劳力3785个。耕地面积9589亩,其中水田400亩,水浇地3531亩,旱地5658亩,梯田9126亩,经济林果3200亩,纹党680亩,农民人均耕地1.30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79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09万元,粮食总产17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33公斤,人均纯收入545元。 临江乡, 因面临白龙江而得名,坐落在白龙江畔,地处文县与武都县交界处,素有“文县北大门”之称,“212”国道穿境而过。境内山大坡陡,峻岭重叠,沿白龙江两岸川坝地较少,雨量少,气候干燥,无霜期短,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差,是文县的贫困乡之一。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洋芋为主,经济作物有纹党、花椒、核桃、烟叶、地下矿藏较为丰富,已探明的有邓家沟硅矿,东风沟石英矿、重晶石,圆岭山、沟岭子的钴锰矿,冷堡子、寨子、欧家坝的赤铁矿、硅矿。 临江,是文县开发较早的地方,原始氏族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临江坪和蒋家湾新石器时期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遗址(有陶片、罐盆器具),杨家湾有齐家文化遗址。 据有关研究人士考证表明,临江即古葭芦镇,三国时姜维驻戍,与邓艾屡战于此。南北朝时,为氐人杨氐人杨氏武都国、阴平国都址。境内牡丹寺,始建于光绪年间(1885年),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几经重建,如今更具特色,为当地一胜景。 自古以来,临江设有渡口。明代诗人冯时雍《临江晚渡》诗曰:文州尽日渡江关,烟锁秋林鸟正还。鼙鼓入云山漠漠,马蹄踏栈水潺潺。阶民候火迎官府,蜀客囊金趁市寰。附峪柴扉多隐约,题诗聊并画图看。明代诗人兵备、许路《宿临江》诗曰:夜深灯火宿临江,又逐鸡声促晓装。行盖润沾连日雨,征衣寒袭两山霜。书生用武三千字,老将屯兵十二万。但愿峰烟息万里,不炉尘土日奔江。. |
桥头镇 |
桥头镇,位于文县北部,洋汤下游,是全县人口最多的大乡,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10.2%。东靠临江、梨坪乡,南接尖山乡、城关镇,西连石坊、堡子坝乡,北接屯寨乡。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3公里,地域面积22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4%。乡政府驻地桥头坝,距县城65公里,海拔1000米。 全乡辖23个行政村(桥头、宅子坪、为头、杨家山、扎河、刘家湾、丰坡、草坪、建华、黄家、固镇、张家湾、大成家、张家坝、坪上、安子坡、罗家坪、桂花、庙坡、新寺、新舍、椿树坪), 117个合作社,134个自然村,5061户,21740人,劳动力9855个。全乡大村大寨较多,千人以上的村有13个。全乡耕地面积28661亩,其中水田893亩,水浇地9356 亩,旱地18412亩,梯田26280亩,经济林果2万亩,纹党1260 亩,农民人均耕地1.32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658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955万元,粮食总产量496.6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79公斤,人均纯收入512元。 桥头乡,以其驻地桥头村而得名,是文县开发最早的农耕区,百顷山新寺、新舍和为头等大村寨就是例证。按地域又可分为河坝、为头、罗家坪、草坪四大片。60年代曾设罗家坪乡,辖新寺、新舍、罗家坪、安子坡、庙坡、桂花等村,后合并为桥头乡。212国道穿境而过,县乡公路“赵天路”在赵家坝与国道相连,逆洋汤河,经屯寨乡,直通天池湖畔。赵家坝“十二拐”公路,曲径高路入云端,疑似银龙舞蹁跹,为212国道线上一大奇观。境内溪流众多,水利资源较丰富,洋汤河流经全乡,此外还有燕儿河、草坪河、建华河、大成家河等溪流。境内山大沟深,村民大多居住洋汤河两岸高半山,长期以来交通不便,近年来广大农民劈山筑路,大部分行政村通了公路,交通状况大为改善。境内降雨量少,气候干燥,无霜期短。历史上是县内主要产粮区,主产小麦、玉米、水稻、洋芋、荞等。经济作物有纹党、当归、花椒、核桃、蜂蜜等,是全县花椒主产区,近年又开始广种油橄榄。境内新寺、新舍有“左百顷,右百顷”之称,因地块大、土质好闻名全县,但旱灾频繁,产量不稳。为头、扎河村一带亦有大块平坦良田,被群众称为“天然水平梯田”。 桥头乡人类活动较早,庙坪和张家坝发现新石器马家窑文化。相传“固镇”一地有城墙、大兵寨遗址,是值得可考文化层现象。. |
梨坪镇 |
梨坪乡,位于文县东北部,地处龙巴河流域。东邻舍书乡,南接临江乡,西靠桥头、屯寨乡,北连武都县外纳乡。南北长24公里,东西宽11公里,地域面积17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36%。乡政府驻地李家坝, 距县城100公里,海拔高程1326米。 全乡辖22个行政村(李家坝、尚家坝、侯家坪、堡子里、井坪山、细燕、尖脉、玉坪、金坪、草坪、九原寨、赵村、刘家沟、李家河、尹家磨、梨树道、元头、马家山、沟底下、大寨、碧贡山、任家坪),69个合作社,44个自然村,3152户,13088人(内有九原寨等村藏族591人,回族61人) ,劳力6762个。人口在全县各乡镇中排列第四,仅次于桥头、中寨、堡子坝。耕地面积22860亩,其中水浇地2815亩,旱地20045 亩,梯田11009亩,经济林果4129亩,党参1150亩,农民人均耕地1.75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358万元,多种经营收入587万元,粮食产量230万公斤, 农民人均有粮155公斤,人均纯收入726元。. |
天池镇 |
天池乡位于甘肃省陇南文县。下辖: 621222216200 220 天池村 621222216201 210 屯寨村 621222216202 220 芝麻村 621222216203 220 鹞子坪村 621222216204 220 李村 621222216205 220 王家庄村 621222216206 220 关坪村 621222216207 220 白马村 |
堡子坝镇 |
堡子坝乡,是全县第三人口大乡,仅次于桥头、中寨乡。位于文县北部,马连河流域。东接桥头、屯寨乡,南邻石坊乡,西依石鸡坝、马营乡,北靠甘南州舟曲县。南北长21公里,东西宽17公里,地域面积28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乡政府驻地堡子坝村, 距县城20公里,海拔1220米。 全乡辖16个行政村(堡子坝、陶家坝、寺陡坪、中岭山、月元、白崖山、朱家台、柏树坪、八家河、新胜、季家堡、堡子坪、牌坊、马儿河坝、德胜前、福场),76个合作社,87个自然村,3358户,15460人(内有藏族275人)。耕地面积24414亩,其中水田370亩,水浇地5417亩,旱地18627亩,梯田17718亩,花椒等经济林果3800亩,党参1834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57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348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1171万元,粮食总产642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1013元(是全县25个乡镇中收入上千元的3个乡乡之一),人均有粮427公斤。 堡子坝乡,原名马莲乡,因盛产马莲草而得名,其河水又称马莲河。1949年,因乡政府驻地堡子坝村,而名堡子坝乡。堡子坝乡开发较早,上世纪50年代初,文物考察队已发现朱家台有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址。此地原多系藏族同胞居住,明洪武28年,明王朝南京派兵镇守,来将为王、郭二姓,王姓为世袭千户长,有一叫王腾龙的任守御,郭姓为其先锋,初到时称“都司坝”。后子地多,王姓的王家堡,郭姓清泥湾叫“郭遍山”。到清代开始筑起“城堡子”,故名堡子坝。六、七十年代,曾设季家堡乡(乡政府驻地季家堡村),后合并为堡子坝乡。 全乡地势北高南低, 山大沟深, 北部-山海拔4187米,坐落在堡子坝、屯寨两乡交界处,为文县乃至陇南地区最高山峰。水利资源丰富,马连河为文县八河之一,发源于该乡海拔3983米的五花山(俗称穷药山),由45条山涧小溪汇成,流经全乡,经石坊乡中排、东峪口村汇入白水江,流程29.5公里,年均流量3.43立方米/秒。该乡弋家坝村有一“水池”,水面20多亩,是因地震摇塌山崖堵塞谷口而形成。交通方便,国道通往乡政府,乡村公路通往马儿河坝、长草坪农场等地。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等。经济作物有纹党、当归、花椒、生漆等。还有-、石膏、黄金等矿藏。. |
石坊镇 |
石坊乡,位于文县西部,白水江中游。东连城关镇,南接铁楼乡,西邻石鸡坝乡,北靠堡子坝乡。东西长18公里,南北宽11公里,地域面积13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4%。乡政府驻地石坊街,海拔高程1000米,距县城15公里。 全乡辖14个行政村(石坊一村、石坊二村、邓草坝、杨卜沟、后 坝、东峪口、高峰坝、槐树、中排、元坪山、旧关、柳元、上柳元、泥山),31个合作社,28个自然村,2331户,9431人。耕地面积13048亩,其中水田1300亩,水浇地5313亩,旱地5273亩,水平梯田8279亩,花椒等经济林果园1789亩,纹党600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333万元,多种经营收入712万元,粮食总产372.6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819元,人均占有粮395公斤(360公斤?)。 境内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川坝较多,有10个行政村坐落在白水江两岸。交通便利,国道和省道东青公路穿境而过。土地资源较好,雨量充足,水利资源丰富,白水江和马莲河流经而过。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黄豆为主。经济作物有纹党、花椒、核桃、柑橘等。 境内无烟煤矿较多,藏量丰富,燃量极高,开采历史悠久,清末就有人开采,直至今,是全县煤矿主要生产基地。由于采挖粗放,上世纪60年代发生矿体燃烧,达数年不熄,造成资源严重破坏。此外,该乡张家坝有丰富的硅矿石、石英石。 地处白水江畔的东峪口村,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田园风光美不胜收,今为国道、省道交汇处,凭借地理位置优势带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2001年,中国记协帮扶20万元,群众捐款集资12万元,建起了一幢教学大楼,学校更名为“记协小学”,并由0中央委员、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国记协主席邵化泽亲自题写校名,生源来自两乡一镇,学生由原来的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全乡有中、小学校15所,在校学生 人,其中完全中学1所(文县三中)、小学7所、村学7所。设有中心卫生院、粮站、工商所、营业所、派出所、邮电所、供销社等机关单位。文县水泥厂坐落在该乡邓草坝村关庄,距县城20多公里,设计年产水泥2.5万吨,产品除畅销本县外,还销往九寨沟等县。. |
石鸡坝镇 |
石鸡坝乡,位于文县西部,白水江中游。东连石坊乡,南邻铁楼乡,西与四川省九寨沟县草地乡接壤,北靠马营乡。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11公里,面积178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56%。乡政府驻地安昌河,距县城30公里,海拔1240米。 全乡辖11个行政村(石鸡坝、陶家湾、朱元坝、插柳山、水磨沟、沙渠、边地坪、哈南、岷堡沟、薛堡寨、新关),42个合作社,31个自然村,2437户,10588人。坐落在岷堡沟里的薛堡寨村是一个藏族村寨,有藏族同胞548人。全乡耕地面积16124亩,其中水田814亩,水浇地10335亩,旱地4975亩,梯田4138亩,经济林果1800亩,党参1959亩,农民人均耕地1.54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284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685.6万元,粮食总产32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03公斤,人均纯收入1000元。. |
丹堡镇 |
丹堡乡,位于文县东南,丹堡河下游。东邻横丹乡,南接刘家坪乡,西依上丹乡,北靠尚德乡。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2公里,地域面积12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在全县25个乡镇中名列倒数第三。乡政府驻地丹堡村,距县城20公里,海拔940米。 丹堡乡,辖10个行政村(纸房、丹堡、杨杜沟、郭尹坝、吕家坪、梁家坪、岔沟、蒲池、前山、丰元坡),32个合作社,49个自然村,1441户,5558人(内有藏族345人),劳动力3059个。其中有4个行政村(纸房、丹堡、杨杜沟、郭尹坝)地处丹堡河两岸,6个行政村(吕家坪、梁家坪、岔沟、蒲池、前山、丰元坡)坐落在高半山。耕地面积8997亩,其中水田963亩,水浇地2041亩,旱地5993亩,梯田2232亩,经济林果园1650亩,蔬菜面积590亩,纹党69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61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92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97万元,粮食产量132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242公斤,人均纯收入618元。 丹堡乡,地处丹堡河下游,曾名“下丹堡”,后改为“丹堡”。境内地形呈多样性,川坝、坪台、高山、沟壑皆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利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林茂竹翠,四季长青的丹堡河滋润着两岸的千顷良田,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等粮食作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尤其当地盛产的大米,以香甜油润著称,历史上曾为贡品。经济作物主要有纹党、花椒、天麻、生漆、蜂蜜及各种瓜果蔬菜。境内群山沟壑中蕴藏有硫磺矿,丹堡河中还有水獭、珍贵的药用羌活鱼。当地农历二五八逢集,集市源远流长,始建于明朝成化六年,是附近上丹、横丹、尚德、城关、刘家坪等6乡镇的乡场,各种山货琳琅满目,赶集者擦肩接踵,热闹非凡。丹堡河畔建有装机容量100千瓦水电站,已运行30年,为全乡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县最长的乡村公路“何马公路”穿境而过,境内还有公路溯丹堡河而上,直通上丹乡。 丹堡乡村民科技意识强,科学种田水平较高,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栽培杂交稻,种植地膜玉米,大搞小麦、玉米制种。近年来,丹堡、吕家坪等村的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广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增加了农民收入。马家前山一带有大片荒坡和弃耕地可利用,丹堡、前山等村农民承包搞开发,建起以核桃为主的千亩经济林果园。1999年,实现了整乡脱贫。. |
中庙镇 |
文县辖乡。1949年设中庙乡,1958年并入碧口公社,1960年分设中庙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县境东南部,白龙江下游两岸,距县城100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人口0.8万。212国道过境。辖中坪、肖家、联丰、后渠、余家湾、侯家沟、孔家山、大团鱼、郭家坝、李家坝、强坝11个村委会。境内罐子沟海拔550米,为甘肃省海拔最低点。经济比较发达。乡镇企业涉及黄金开采、油桐子加工等行业。农业主产玉米、小麦、水稻、黄豆,土特产有蕨菜、薇菜等,远销海外。. |
范坝镇 |
范坝乡,位于文县东南部,让水河下游,碧口水库周围。东临碧口镇,南与四川省青川县接壤,西邻店坝乡,北靠玉垒乡。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4公里,地域面积17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8%。乡政府驻地田家湾村,海拔700米,距县城100公里。 全乡辖13个行政村(河口、衡家、关子沟、渭沟、陈家坝、银厂、董家河坝、严家、王家、枣树坪、草坝、竹园、白皂), 79个合作社,161个自然村,2091户,8617人。耕地面积11300亩,其中水田299亩,水浇地1926亩,旱地10092亩,梯田4008亩, 杜仲等经济林5000亩,茶园面积2080亩。农民人占有耕地1.31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777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488万元,粮食总产280万公斤, 农民人均有粮325公斤,人均纯收入531元。 范坝乡,以性氏和自然地理得名。1975年,碧口水电站建成后,范坝乡成为库区,让水河畔的一些村社和良田被淹没,乡政府由范坝村迁往田家湾村,仍称范坝乡。范坝是是碧口水库风景区核心部分,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碧波不兴,游鱼欢跃,在有“西湖之秀美”,“太湖之浩瀚”。境内沟湾纵横,峰峦逶迤,森林翠茂,竹木繁多。绿带似的让水河流经全境,碧潭溪流遍布,水利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里是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生态区,设有让水河保护站,森林面积达1万多亩。密林深处栖息着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动物;绿满山峦的林海中还生长着珍稀树种香果树;让水河清波碧潭里有大鲵繁衍生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这里历史上就成为文县主要产粮区之一,特别是关子沟一带是素称“东水向西流,湾湾绿油油,九梁十八弯,湾湾水不干,蜗牛稻田遍山野,一碗泥巴两碗饭”的好地方。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有油桐、茶叶、核桃、板栗、雪梨、苹果等,还盛产木耳、香菌、银耳等。当地时兴家家酿黄酒,已有数百年历史,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范坝黄酒,农家自饮,款待宾客,以其甘醇可口,在当地颇有名气. 范坝乡让水河畔砂金矿藏资源丰富,90年代中期曾形成群采黄金热潮。此外,还有丰富的白皂、衡家铜矿,有银厂的石棉矿。. |
铁楼藏族乡 |
铁楼藏族乡,是文县唯一的民族乡,也是陇南地区7个民族乡之一。位于文县西南部,白马河流域。东邻城关镇,南连上丹乡,西南接四川省平武县,西北与四川九寨沟县接壤,北靠石坊乡和石鸡坝乡。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32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8%,是全县面积最大的乡之一,在25个乡镇中名列第四,仅次于上丹、店坝、刘家坪乡。乡政府驻地铁楼村(又称铁楼寨),是文县四大边寨之一,距县城25公里,海拔1300米。 铁楼乡辖16个行政村(铁楼、景家坝、肖家山、下墩上、演武坪、新寨、旧寨、麦贡山、入贡山、小沟桥、石门沟、强曲、草河坝、李子坝、枕头坝、寨科桥),51个合作社,44个自然村,2340户, 10566人(其中汉族1691户、7888人;藏族630户、2678人),劳动力6294 个。耕地面积16662亩,其中水田 349亩,水浇地6351亩,旱地9962亩,梯田9820亩,经济林果860亩,党参703亩。农民人均耕地1.57 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295万元,多种经营收入734万元,粮食总产333.7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635元,人均有粮316公斤。. |
刘家坪乡 |
刘家坪乡,是全县海拨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边远偏僻乡之一,面积仅次于上丹乡和店坝乡。位于文县东南,摩天岭北麓,让水河上游。东邻店坝乡,南邻四川省青川县,西接上丹乡、丹堡乡,北靠横丹乡。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9.5公里,地域面积34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9%,在全县25个乡镇中名列第三。乡政府驻地刘家坪村,距县城45公里,海拔1200米。 全乡辖4个行政村(刘家坪、关口、关头、深沟),17个村民小组,32个自然村,均坐落在高半山和深沟峡谷,群众居住十分分散。全乡有498户,1863人(内有藏族65 人) ,平均每平方公里仅有5.7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一些村民搬迁他乡,男到外乡女家落户等诸多原因,人口呈负增长,是全县三个人口下降的乡之一,比10年前减少了200多人。耕地面积5011亩,其中水浇地435亩,旱地4576亩,水平梯田150亩,经济林果园面积650亩,党参235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2.7亩,是全县人均有耕最多的乡。2000年,全乡基本解决温饱。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262万元,多种经营收入141万元,粮食总产93万公斤, 农民人均占有粮402公斤,人均纯收入600元。 刘家坪乡,以性氏集居而定名。境内的让水河为文县八河之一,发源于该乡摩天岭,横贯刘家坪、店坝、范坝乡,在范坝乡草坝汇入碧口水库,流程68、8公里,年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天池梁山海拔2345米,坐落在怀刘家坪、横丹、店坝乡交界处。全县最大的县乡公路“何马公路”穿境而过,南下通往店坝、范坝、碧口,北上通往县城,每天有交通车营运。全乡4个行政村和一些合作社均通公路,但由于边远偏僻,依然显得交通不便。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东南部有森林和灌木。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洋芋、荞为主。经济作物有纹党、核桃、猕猴桃、木耳、菌类、薇菜、蕨菜、天然银耳等。经济用材林有松、柏、漆、桦、椴、青 等树种。. |
玉垒乡 |
玉垒乡,位于文县东南部,白水江下游,碧口水库上游,东连碧口镇,南接范坝、店坝乡。西依横丹乡,北靠口头坝乡。东西长39公里(是全县最长的乡),南北宽8公里,地域面积23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89%。乡政府驻地玉枕村,距县城46公里,海拔700米。 全乡辖12个行政村(蒿坪、齐心坝、马家沟、何家坪、徐家湾、李家坪、余家、玉垒、筏子坝、黄路、大山、冉家坪),56个合作社,156个自然村,1273户,5637人,群众居住分散。耕地面积10300亩,其中水田273亩,水浇地2665亩,旱地7362亩,梯田3950亩,高山耕地占86%,经济林果1230亩,农民人均耕地1.75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87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70万元,粮食总产22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81公斤,人均纯收入786元。 玉垒乡,因境内有玉垒关而得名。全乡在白水江两岸,国道212线穿境而过。素有“四多四少”,山大林少,坡多坝少,水多地少,崖多路少。气候干燥,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差。境内草坝山海拔2158米,坐落在与范坝乡交界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黄豆;经济作物有油桐、木耳、核桃、生漆、核桃等。1975年,因修建碧口水电站,淹没川坝良田2000多亩,搬迁到高半山18个村、100多户、500多人。碧口水库建成后,玉垒成为”水泽之乡“,水产养殖随之兴起,库内沟湾有珍稀动物水獭栖息。库区水面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水上运输,水上运输随之兴起,有机动木船20余艘,农民到碧口赶集,运送山贷等土特产均用木船。境内有省水文总站蒿坪水文站。 境内古玉垒关,是文县著名四大雄关之一, 位于关头坝大桥下一公里处,两崖峭壁,势极陡险,为唐宋以来置戍守处。旧省志称为“秦蜀咽喉”。其关隘险道有诗为证,明代诗人张其亮《玉垒关》诗曰: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门无警析长收,岩前月白鸡啼哓,林外风清雁瞰秋,瞻彼路傍来往客,谁腾紫气驾青牛。三国时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今俱淹没于碧口水库底。乡政府驻地原名“玉枕”。据说山崖间有一石,状如玉笋,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及,人力难取,故而得名“玉枕”。宋代诗人鲜于先《玉枕》诗曰:群山耸秀抱孤峰,一枕依稀玉色同。织女不知机石坠,嫦娥翻觉海蟾空。明代设有驿站,故又名玉枕驿。. |
口头坝乡 |
口头坝乡,位于文县东部,白龙江下游。东邻武都县武库、草河乡,南连玉垒、横丹乡,西与尚德乡相接,北和尖山乡接壤。东西长24.5公里,南北宽14公里,面积21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乡政府驻地口头坝村,距县城100公里,海拔700米。 全乡辖15个行政村(口头坝、下西山、上西山、阳山、苍园山、长丰、冉寺坝、坪上、成家山、柏林、高家山、豆家湾、畦次坝、柳家、坟坪子),68个合作社,76个自然村。冯坪子村为碧口库区移民村,有移民户35户, 135人。全乡共有1929户, 7845人,劳动力3325个。耕地面积13759亩,其中水田151亩,水浇地2554亩,旱地13608亩,梯田10874亩, 经济林果园4380亩,党参950亩,农民人均耕地1.73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71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01万元,粮食总产160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205公斤,人均纯收入525元。 口头坝乡,原因挖出一“狗头金”而名“狗头坝”,后演释为“口头坝”。地处白龙江沿岸,白龙江流经全乡23公里,西北有长丰等3条大沟水汇入白龙江。全乡分为长北、长南两大片。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山大沟深, 坡陡地瘠,长丰沟深12公里。境内的云雾山,海拔2615米。自然条件差,土地瘠薄,降雨量较少,制约着粮食生产发展。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荞麦、洋芋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纹党、花椒,还有天麻、猪苓等杂药。因海拨较低,气候温暖,竹园随处可见,经济林果繁多。阳山苹果,长坪花椒,已成为本乡名产。 乡境内长丰沟有丰富的沙金矿,明清年间就曾开采,曲里拐弯的金洞随处可见。先民们凭着古老原始的工具,探矿定位之准确、采金方法之绝妙,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口头坝曾出现群采黄金热潮,破坏了资源和植被,后经治理整顿,刹住了乱采滥挖。 历史上这里曾是甘、青、蒙、新等省区商贾下碧口入川的黄金通道之一,口头坝村为南来北往商客的驿站,骡帮马队行进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清脆的铜铃声摇出了山野乡民的喜悦,使这里成为偏僻山乡的繁华之地,解放后随着甘川公路的开通,这里驿站已成为厍历史,昔日的繁华已风光不再。如今,境内县乡公路与国道212线在尖山乡河口村连接,这条公路沿白龙江而下经口头坝村,进入长丰沟可直通阳山村,全长35公里,每日均有交通车营运。. |
尖山乡 |
尖山乡,位于文县东北,白龙江和洋汤河畔。东北靠临江乡,东南接口头坝乡,南临尚德乡,西邻城关镇,西北与桥头乡连接。东西长22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13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6%。乡政府驻地老爷庙村,距县城70公里,海拔860米。 全乡辖10个行政村(老爷庙、木元坝、铁谷、尚家山、草芽、山根、尖山、高峰、河口、核桃坪),40个合作社,44个自然村,除老爷庙、河口、草芽3个行政村坐落在川坝外,其余村全都散落在高半山。全乡有1289户,5799人,劳动力2281个。耕地面积9490亩,其中水田495亩,水浇地1160亩,旱地7825亩,梯田 5114亩,经济林果6100亩,党参1870亩,农民人均耕地1.63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608万元,多种经营收入381万元,粮食总产181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20公斤,人均纯收入613元, 尖山乡,境内有座山脉,称为“尖山”,为文县八景之一,其山势独特俊秀, 峰顶尖若笔锋, 尖山乡因此而得名。尖山独峰秀岭,明清之时已是人们旅游区,为历代文人墨客赋诗赞咏,尤以“尖山卓笔凤来鸣”诗句最为脍灸人口。 清代诗人肖籍《尖山卓笔》诗曰:万山深处一峰圆,翠抹丹涂画里妍。鬼斧削成真似管,神工造成疑如椽。雨来喜见珠矶落,霞起争夸绵绣翻。中夜遥看明月过,恍从云外写婵娟。随尖山沟向南,翻八盘山,过关家沟,可进入文县县城,曾为近百年人行要道。 白龙江和洋汤河从乡境内流过。全乡自然条件差,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山大沟深。群众居住分散,素有“五山五断头,十沟九不流,耳听人说话,半天难碰头”的谣谚。气候干燥,无霜期短,自然灾害频繁,春旱秋涝,夏季冰雹和暴雨多。境内虽有白龙江和洋汤河,但由于川坝地少而利用率不高。粮食作物以玉米、洋芋、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纹党、当归、花椒、核桃、蜂蜜、生漆等。高山林区有桦、椴、松、漆木等优质林木。国道212线穿境而过。境内白龙江畔的苗家坝有修建水电站的良好坝址,已经水电部勘测,规划修建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的水电站。. |
舍书乡 |
舍书乡,位于文县东北部,地处舍书河流域,东北靠武都县外纳乡,南接临江乡,西靠梨坪乡。南北长16公里,东西宽8公里,地域面积6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地域面积的1.28%,在25个乡镇中倒数第一。乡政府驻地板石,跑距县城100公里,海拔1580米。 全乡辖10个行政村(板石、赵家堡、坪湾、扎多山、红崖、茹家、许家坝、坪河里、糜地场、黄瓦),29个合作社,29个自然村,1128户,4812人,劳动力2309个。全乡耕地面积8129亩,水浇地2505亩,旱地5524亩,梯田2585亩,经济林果4800多亩,党参 720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68亩。2001年,全乡经济总收入524万元,其中多种经营收入212万元,粮食总产1368万公斤,农民人均占有粮284公斤,人均纯收入712元。 舍书乡,历史上曾名“敕书”。据传,宋朝年间,此地百姓贫困僚倒,无力交纳皇粮,而聚众抗粮,后府决定惩罚乡民,后朝廷下“赦书”一道,赦免百姓钱粮,遂得乡名“敕书”,后演变为“舍书”。 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舍书河穿境而过,但流量小,冬春季节下游时有断流。气候干燥,山大沟深坡陡,无霜期短,降雨量少,冬春风大,伏旱秋涝,有“一沟两分岔,土地两坡挂,土少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谣谚。村落多在半山,虽有乡村公路,交通仍为不便,自然条件恶劣,为文县贫困面最大的贫困乡。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洋芋和其它杂粮,经济作物有花椒、核桃、党参等。乡境内野生牡丹较多,根部之皮可以入药。 舍书,穷乡出英才,僻壤人灵杰。刘润寰(1923——1960),舍书板石人,曾用名刘润彩,1949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甘肃省委党校教员,勤奋教学,深受学员敬佩,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病逝-农场,1979年沉冤昭雪。舍书人氏刘郁采,1950年参加工作,曾任甘肃日报社部主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省委机关刊物《党的建设》副总编、省委党史办主任,正厅级,著文颇多,有长篇通讯《看,阳山人怎样征山战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