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临汾 >> 襄汾县 >> 新城镇

新城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新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城镇简介

   新城镇地处县境,汾河东畔,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83625亩。东与陶寺乡相依,西同景毛乡、南辛店相望,南和曲沃县的里村毗邻,北与邓庄镇接壤。全镇辖40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有居民9935户,农业人口41099人。
  农业上,提出了“南红枣、北树草、城郊菜、优质粮”的农业调产思路,积极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新城镇的红枣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官滩红枣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名枣”,“官滩枣”这个品牌愈叫愈响,官滩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安家落户,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新城镇工业上,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脱胎换骨改造传统产业,求新求高发展新兴产业”调产战略,几年来,先后推掉了三座100m3以下的炼铁厂,新上了一批新型工业企业,税收呈现了连年递增的良好势头。
  林业上,实施八大林业工程,彻底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先后完成了霍候路双千亩宽林带工程,通道绿化环村林带建设等工程,植树300余万株。
  -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实施了八大林业工程,彻底改善了人民居住环境;教育工作按照“整合资源、提高素质”的方针,狠抓教学质量,争创一流学校;卫生工作按照“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目标,全镇甲级卫生所达到 70%,农民参合率达到98%;计划生育工作,全镇各村建起了计划生育服务室,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06年荣获省计生协会“两为三争一创”活动先进单位,07年荣获山西省建设新农村争创“新农家”活动先进集体;旅游业发展上,完成了丁村路的拓宽改造工作,丁村土布、丁村剪纸等旅游产品正在做大做强。武装、民政、土地、城镇建设等各项事业都有长足发展。
  -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上,举世闻名的丁村文化遗址就在新城镇境内。丁村文化,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和脊推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说明我们 的祖先远在20万年前就在这块气候温暖、草木丰茂的土地上狩猎、采集,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富有汉民族特色的风俗民情和文化艺术,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朴实、智慧和创造。
  1985年筹建的我国第一个汉民族民俗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就在这里开放,每天接待着来自各地的游人。民俗博物馆展示了节日岁时、人生仪礼、民间游艺、物质交通等众多的民俗事项。熔千古风俗于一炉,集民情民趣于一馆。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97平方公里 141023100 041000 -- 查看 新城镇谷歌卫星地图

新城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丁村村 ·襄汾旅游·襄汾特产·襄汾十大特产·襄汾十景·襄汾名人·临汾 0

----

查看 丁村村谷歌卫星地图

新城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城镇

   新城镇地处县境,汾河东畔,面积97平方公里,耕地83625亩。东与陶寺乡相依,西同景毛乡、南辛店相望,南和曲沃县的里村毗邻,北与邓庄镇接壤。全镇辖40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有居民9935户,农业人口41099人。   农业上,提出了“南红枣、北树草、城郊菜、优质粮”的农业调产思路,积极实施“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新城镇的红枣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官滩红枣被评为山西省“十大名枣”,“官滩枣”这个品牌愈叫愈响,官滩枣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安家落户,成为农民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 新城镇工业上,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脱胎换骨改造传统产业,求新求高发展新兴产业”调产战略,几年来,先后推掉了三座100m3以下的炼铁厂,新上了一批新型工业企业,税收呈现了连年递增的良好势头。   林业上,实施八大林业工程,彻底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先后完成了霍候路双千亩宽林带工程,通道绿化环村林带建设等工程,植树300余万株。   -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实施了八大林业工程,彻底改善了人民居住环境;教育工作按照“整合资源、提高素质”的方针,狠抓教学质量,争创一流学校;卫生工作按照“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目标,全镇甲级卫生所达到 70%,农民参合率达到98%;计划生育工作,全镇各村建起了计划生育服务室,成立了计划生育协会,06年荣获省计生协会“两为三争一创”活动先进单位,07年荣获山西省建设新农村争创“新农家”活动先进集体;旅游业发展上,完成了丁村路的拓宽改造工作,丁村土布、丁村剪纸等旅游产品正在做大做强。武装、民政、土地、城镇建设等各项事业都有长足发展。   -   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上,举世闻名的丁村文化遗址就在新城镇境内。丁村文化,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和脊推动物化石而著称于世,说明我们 的祖先远在20万年前就在这块气候温暖、草木丰茂的土地上狩猎、采集,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富有汉民族特色的风俗民情和文化艺术,反映了我国人民的勤劳、朴实、智慧和创造。   1985年筹建的我国第一个汉民族民俗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就在这里开放,每天接待着来自各地的游人。民俗博物馆展示了节日岁时、人生仪礼、民间游艺、物质交通等众多的民俗事项。熔千古风俗于一炉,集民情民趣于一馆。  

赵康镇

  "襄汾县辖镇。1961年设赵康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50.8平方公里,人口2.2万。襄(汾)襄(新)公路过境。辖赵康、晋城、北赵、赵雄、东柴、薛家庄、牛席、南柴、东汾阳、习礼、北柴、西汾阳、扬威、大赵、史威、小赵、南史威、南赵18个村委会。主要农产品有小麦、棉花,是全县的麦棉主产区。    ".  

汾城镇

  襄汾县辖镇。县政府所在地。1961年设汾城公社,1984年建镇。位于县境西南部,面积82.1平方公里,人口3.8万。临新路过境。辖西中黄、南中黄、程公村、李果、张高、薛庄、尉村、三公村、太常村、北高一、南高一、大有村、孝村、良陌、高家庄、汾阳岭、阜育村、定兴村、单家庄、南关、西圪塔、东坡、东关、城内、北关、长子头、北中黄27个村委会。主要工业产品有焦炭等,农产品以小麦,棉花为主,盛产苹果。该镇程公村是历史名人程婴故里。.  

南贾镇

  山西省襄汾县南贾镇位于汾水西岸巴山原头,距县城8公里,有7.8万亩耕地,3.5万口人,21个行政村。东临汾河、西县“本一”水库,有各类提灌站5个,水利条件优越;大运高速路,襄乡线、襄侯路穿境而过,境内水泥路,四通八达交通条件便利;有线电视、通讯设施覆盖全镇,信息传递快捷。全镇产业结构以农为主,粮、薯、果、草、药、畜多种经营竞相发展。近年来,围绕县上绿色“三元”发展思路,我们依托传统优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红薯深加工、中药材购销及中药饮品生产、苹果、仿古家俱、高牧业等五大支柱产业。2003年未全镇农村经济纯收入达10256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201元,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首先介绍我镇红薯产业的发展情况。在种植上,我们狠抓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引进推广了“868”济南红等脱毒优良品种,优种面积达90%以上,每亩增红薯1000公斤。二是科学管理,全面推广了地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红薯裁培做到了科学化、规范化。三是与科研单位建立固定联系,定期举办科技培训,不断引进最新科技成果。目前,红薯种植集中分布在连村、车张、大柴、西尉等9村,总面积达1.5万亩。    在红薯加工上,全镇有粉条、粉丝加工户70余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8家,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年产值达9000万元。“金田园”、“绿康”两个精制粉公司,是近年来县、镇重点引导、扶持、发展的薯类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万吨,年产值达6000万元。”金田园“粉条2000年参加了全国展销会,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绿康“系列产品最近也取得农业绿色产品认证及出口许可证,两企业产品远销太原、西安,年出口达2000吨,深受消费者青睐。此外,全镇从事粉面加工的户达300个,其中规模大户30余个,从事红薯收购的农户达200个,年加工粉面9000余吨。所有这些都为全镇形成公司十农户十基地薯类加工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古城镇

  位于襄汾西部边缘,东与景毛乡相连,西以姑射山与乡宁县为邻,南与汾城镇接壤,北与南辛店相接。是临(汾)新(降)公路与襄(汾)光(华)公路的交会点,地理座标为东径111o1′,北纬35o37′,总面积113230.5亩,其中耕地65000亩。   全镇辖39个行政村、户藉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2003年底实有劳力36522人。各村均有乡村便道公路与两条干线(襄光线、临新线)相连,交通比较便利。所有村镇均开通了程控电话。    经济发展战略(2004-2010年)    抓好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以炼焦、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之路。2003年被县政府确定为四大工业园区之一的“化工园区”。    优势产业    古城镇工业基础较好,全镇工业部门结构以焦炭、建材、冶金工业为主。2003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1850万元,工业销售产值77043万元,工业增加值为27176万元,营业收入为155077万元,主要工业企业数为10个,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为12000人。该镇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52个,从业人员达到12000人,占全镇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4%,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191850万元,实现利润2.2亿元,上缴税金1.3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情况    依据古城靠近乡宁煤田的资源优势,多年来以发展煤炭加工为主,成为远近闻名的煤焦之乡,特别是2001年以后,新建11个重点焦化企业300万吨,企业职工达4000余人。    农村小康建设    近几年来,随着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镇农村经济增长速度非常迅速,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692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551元,是襄汾县的小康镇,山西省小康建设自强乡镇之一。    投资环境,招商引资项目    该镇地处平原、临新、襄光两条公路交汇,镇区店铺林主、商业繁荣、电力、电信、税务、金融、工商等部门齐全,是襄汾县的经济强镇。该镇工业基础好,第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在襄汾县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希望引进节能、环保、科技含量高的化工企业;煤焦深加工企业。境内有三官峪、豁都峪两条涧滩,平均宽200米、长10000米,面积达200万平米,折合30000亩。这是古城发展企业不占耕地最具优势的资源。.  

襄陵镇

  襄陵镇西依姑射山,东邻汾河水,北与尧都区金殿镇相接,南为本县南辛店乡,全镇共有29个行政村,9400余户,38000余口人,耕地面积3700余亩。    该镇紧邻临汾市,临夏线从本镇穿过,交通便利,冶炼业发展较早。目前全镇主要是以冶炼铸造、建材工业为主。资源丰富,品质极高,建材产品以其质量优、价格廉、产量高闻名全国,其产量占全国产量的将近20%,主要产品有石膏粉、高强石膏粉、纸面石膏粉、矿棉板、铂镁板、325#、425#矿渣水泥及各种型号的暖气片、面包铁。飞虎铸造公司生产的电动机外壳销往浙江等地。新建有纯净水生产项目。纸面石膏板、水泥、铸铁为我镇三大主导产品。冶炼、建材我为镇两大优势产业,100m3以上炼铁炉10个,占全县三分之一,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成为华北地区规模较大的生铁集散地之一。    二OO二年前,该镇农业主要以单一的种植粮食为主,工业以上小冶炼、小型石膏粉厂为主,近年来,襄陵人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凭着脑子活,善经营,会管理,依托特有的区位优势及石膏资源优势,按照县委、县政府确立的“五大突破,二十项任务”和建设轻型建材工业园区的战略目标,农业上,走种草养畜一体化之路,新建规模养殖场13个,其中百头养牛场5个,3000只养羊场2个,万只獭兔场一个,千只养鸡场5个,建成了井头、齐村、东街、李村、屯大百头养殖区。实施林业富民工程,完成了临夏线、高速路、园区路、开发路、循环路通道绿化工程,完成了黄崖村1000亩退耕还林工程,500亩枣粮间作工程,景村1000亩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此同时,建立木材交易市场8个,建立木材加工企业3个,有利地消化了树林,提升了林木经济效益。以黄崖村为重点,大力发展了大棚蔬菜,全镇共发展大棚250余个,种植露地菜300余亩,极大地增加了群众收入。.  

邓庄镇

  邓庄镇地处襄汾县东北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尧师故里”之称。农业方面,该镇正在由简单农业向高效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迈进;积极创优发展环境,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企业,为建设经济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庄镇地处襄汾县东北部,北与尧都平阳接壤,南与人类最早发祥地之一的“丁村遗址”为邻,东靠举世闻   名的塔儿山“陶寺遗址”,西临汾河岸畔晋襄公陵,是全县最古老的重要集镇之一。全镇共有土地86057.71亩,辖29个行政村,43000余口人。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素有“尧师故里”之称。   积极创优发展环境,招商引资30亿元,先后建成了一批重点企业,为建设经济强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初级产品向循环经济转变,由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向节约环保型、科技进步型企业迈进,全镇已淘汰落后企业36家,建设规模型现代化企业10余家,并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排头兵,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鄢里村将投资3500万元,建设的天美食品有限公司,日产优质面粉400吨,二期工程计划投资5000万元,新上一条啤酒生产线,将成为山西南部最大的粮食加工基地。在下西梁村建成的喜来乐食品开发公司,年可加工腐竹系列豆制品2000余吨。   特色农业方面: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农民在河坡村、段村、西侯村充分利用荒沟、荒坡、废弃砖窑等闲散土地发展双孢菇栽培,全镇已建起土窑洞25个,双孢菇培床面积6000平方米,日产鲜菇达1000公斤以上。户村苹果荣获 “山西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年产量达200万公斤。全镇已形成以户村优质苹果、下西梁大豆、燕村芦笋、北梁大棚蔬菜、东邓大白菜、段村双孢菇、温泉大葱、河坡养鸡、斛冢养牛、席村养兔、张礼养猪等特色种养业,正在由简单农业向高效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农业迈进。  

陶寺乡

  陶寺乡位于城东北10公里的塔儿山下脚下,东邻翼城,南接曲沃,西连新城镇,北与大邓乡接壤。全乡土地面积66平方公里。共有20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5861户23141口人,耕地面积54428亩,多属山地。东山塔儿山储藏有丰富的金、铁、石膏等矿产资源。霍侯路擦乡而过 ,临襄线穿境而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陶寺文化遗址在其境内。    优势产业    陶寺境内储藏有丰富的金、铁、石膏等矿产资源。其中铁矿储量占全县的85%以上。    近年来,陶寺乡从县城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和本乡实际出发,以发展潜力产品为主攻方向,以上大项目为切入点,关小建大,扶优扶强,先后关停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企业30多个,新上1.5米以上铁石15个,128m3以上炼铁炉3座。目前全乡共有企业156个,选厂60个(其中1.5米以上的20个),大型铁厂3个,采、选、炼、业一条龙、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陶寺乡立足本乡土地贫瘠且多山地的实际,国地制宜,大力发展枣粮间作,连片栽植优质枣树1000亩;大力发展干鲜果业,先后在沿此村栽植树苹果、核桃、柿子等果树1500多亩;大力发展牧草业,种养一体化的路子,先后种植苜蓿2000亩,养牛7845头、猪31800头、羊69400头、兔128780只、鸡149100只,并形成东坡沟盘道两个专业养牛村,陶寺、崔家庄两个专业养羊村,李庄、东坡沟、陈庄三个专业养兔村;大力发展荒山造林,先后在贾沙 、常垣、崔家庄 等四村栽柏、松、柏、侧槐5000多亩,全乡形成粮、草、林、果、养、五业并进的良好局面。.  

永固乡

  襄汾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1年设永固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汾河西岸,面积50.3平方公里,人口2万。襄汾线二级路过境。辖永固、南姚、车回东、续村、万宁、马村、北众、丰亨、乔村、家村、官庄、仁佑、南董、西吉、东吉、南王16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是全县麦棉主产区。乡镇企业以造纸、榨油为主。.  

景毛乡

  襄汾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1年设景毛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部,面积45.5平方公里,人口2.1万。襄光路过境。辖景毛、新成、南高、北高、西郭、柴寺、陈郭、吉村、堡头、古县、董村、申村、柴王、北小张、南小张、东李、北李17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乡镇企业以炼焦、制砖为主。.  

西贾乡

  " 襄汾县西贾乡地处县城西南,南与永固、赵康接壤,西与汾城交接,北与景毛为邻,东与南贾相依,有19个行政村,92个村民小组,22958人,60030亩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目前全乡发展较快,群众受益较大,积极性较高的是露地菜生产,基地主要以辣椒、西红柿、白菜、萝卜等蔬菜为主,总面积突破4500亩,运销临汾、运城、晋东南等地,直接影响周边蔬菜市场行情。其中,重点村西彭仅露出菜一项,全村纯收入超过200万元,人均增收1500元。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    (一)以农业综合开发为主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二是全年开春对2002、2003年度的农业开发区的道路,机井、水电设施等进行了全面维修保养,成立了专业管护以伍,建立健全,管护机制。二是投入资金500余万元,投工3.5万个动用机械300余台次,新开、整修迈路27000余米打井并配套10眼,架设输变电线路4200余米,埋设、修砌节水管道,防渗渠2万余米,新增节水地1.8万余亩,改善了浇地2.2万余亩,新增水浇地6000余亩。为农民增效,农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继续深入开展“基础教育年”活动。一是完成了对西贾中学建设的八大工程。即:1、投资34万元,建成学生宿舍楼两幢,面积700平方米;2、投资4万元对原教学楼进行了装璜;3、投资2万元,筑生活区围墙160平方米;4、解决了西贾中学的封闭问题;5、投资23万元,新建锅炉房和暖气设备,解决了学生宿舍冬季取暖问题;6、投资40余万元,新建综合大楼一幢,面积816平方米,解决了学校仪器、试验、电脑多媒体等用室问题;7、投资1.5万元,建成学生存车库250平方米,8、投资4万元,建成了门楼门卫室,初中面貌焕然为新。二是对2003年“基础教育年”活动的工程进行了完善和提高,各村学校进行了“四化”达标建设,如西毛村学校共投资3.5万元,完成了校园围墙建设、操场建设、道路硬化、校园绿华、美化、电化。三是在全乡教学中开展了党员上岗和中小学校长供职及教师供职活动,严格了规章制度,促进了教师爱岗和师风师德建设。.  

南辛店乡

  襄汾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1年置南辛店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2.2万。临新公路从境内通过。辖南辛店、南许、北许、南吝、北吝、西梁、梁段、北关、西贾、北贾、南贾、西邓、东徐、刘庄、西徐、新民、中陈、北陈1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水稻等。乡镇企业以炼焦为主。传统产品有锣鼓等。.  

大邓乡

  大邓乡地处塔儿山脚下,属山区丘陵,全乡共21个行政村,78个自然村,共1.9万人口,3.5万亩耕地。    我乡为深入贯彻党的-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实现我县提出“三大目标”、“八大任务”,团结带领全乡人民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同心协力谋发展,被中央临汾市委授予“先进党委”,0襄汾县委、政府授予“经济强乡”荣誉称号。    一、坚持以人为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在农业上加快种养一体化的步伐,全乡种植苜蓿5000亩,投资200余万元的福兴牧草加工厂生产正常,羊存栏2.5万只,牛5000头;山地种植药材3000亩,退耕5800亩,还林8700亩,栽值千亩片林1个,千亩林网1个,共植三毛杨20余万株,2000亩8万余株的枣粮间作,发展沼气100户;投资522万元新建中学一座,投资200余万元建成杨成492米的三级提水设施,解决后山群众吃水困难问题。为农民收入突破3500元奠定基础   。    二、坚持发展为目的,为企业排忧解难,发展我乡经济    为鑫盛铁厂上电协调占地问题,开通了上西梁至铁厂一条长3000米的沙石路,为众泰铁厂上6000KVA发电厂用水困难,建128m3铁炉4座和158m3铁炉1座,2×3000KV自备煤气电厂2座,1.5m以上大型选厂5座,为今年突破税收4000万打下良好基础。    三、优化发展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建设经济强乡    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在社会生活方面,治理教育乱收费,农村“三乱”,医药购销中的不正之风;在生产经营方面,重点治理公路“三乱”、企业“三乱”及村扰乱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方面,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新城镇特产大全




新城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