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山西省 >>临汾 >> 浮山县 >> -乡

-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乡谷歌卫星地图)


-乡简介

  浮山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2年置-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0.4万。浮古公路过境。辖-、韩村庄、大户垣、千阳沟、槐树凹、霍寨、豆子角、杨树河、高虎岭、南湾、李家场、李村河12个村委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等。.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24.5平方公里 141027204 041000 0357 查看 -乡谷歌卫星地图

-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天坛镇

   天坛镇是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的交通、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全镇辖2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村民委员会,现有人口33412人,其中农村人口4666户、19237人。有耕地41778亩,农村经济以发展农业为主,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00元。   近年来,天坛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实际,全面发展,各项工作取得很大成绩。一是围绕农民增收,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精选支柱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重点实施了五大项目,即千亩优质葡萄园、强民乳业公司、绿宝牧草公司、六张沟奶山羊养殖场和邢庄肉牛养殖场,建成了後交煤矿21万吨主井。培育特色农业,投资1000万元,拓展了三樱椒、中华圣桃、中药材、水蛭、北极狐等项目。发展生态农业,完成了10000亩退耕还林工程、3000亩核桃基地工程、8000亩天保工程。推动二、三产业,每年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创收都在1000万元以上。二是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0多万元,完成了11所小学、6所完小、1所中学的维修改造扩建任务。投资80多万元,新建了8处人畜引水工程。投资300多万元。-   天坛镇 总人口32121人。辖39个村委会:北垣、西关、南关、前交、东鲁、金塔、天坛、十里垣、湾里、南王、诸葛、东关、柏村、贾庄、东二里、大邢、安子里、吴家坡、社岭、北关、圪蚂河、巨良、小邢、杜老凹、东腰、马家山、驮腰、邢庄、杏林庄、葛家坡、庞家凹、赵家垣、六张沟、河底、湾子里、贤腰、后交、苇林沟、埝里。  

响水河镇

  响水河镇位于浮山县西南约10公里,省道临翼公路45公里处,东枕司空山,西靠月山岭,南拥二峰山,北毗西佐岭。是浮山县南部经济、文化、商贸经济中心。因古石桥下有水冲如响铃之声而得名,有浮山小江南之美誉。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30华里,属凹川兼丘陵地理特征。地形特点:沟壑纵横、丘陵起伏。全镇辖有16个村委会,74个自然村,总户数4100户,总人口16000余人,人口密度142.8人/平方公里,国土面积13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000余亩,荒山荒坡50000余亩,水浇地面积2720亩。机耕良田30000亩,森林覆盖面积为20%左右。   我镇属大陆性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2℃左右,最高气温37℃—38℃,最低气温零下15℃—16℃。全年无霜期180—21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7—9月份,春季少雨多风,夏季气温较高,秋季阴雨绵绵,冬季气候干燥。   镇域东南部群山叠障,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煤炭资源,铁矿贮量为8千万吨,煤炭贮量为670万吨。土地广阔宜产粮食和土豆等农作物。有大面积荒坡,适宜放牧。西北部为半坡丘陵沟壑相连,光照充足,宜种植粮食作物和干鲜果。   镇所在地小桥流水潺潺而过。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沿河各村种植蔬菜,条件得天独厚,部分农民以种植蔬菜已过上了富裕生活。   镇政府机关驻梁家河村,商贸街南北长约1.2华里,东西长约1.5华里,辖区内有县上派出机构,农行营业所、信用联社、药材批发站、邮政所、电信所、地税所、公安派出所、法庭、交变电站、粮站、土产棉花加工厂等,镇属单位有炼铁厂、中心卫生院、供销社、兽医中心、选矿厂6个,初级中学、中心小学等。镇域内有经商户300户,从业人员1000余人,年营业额达到1亿3千万元。村有商贸户65户从业人员146人,在外地经商办企业的310人,特别是象梁永梓等大批农民企业家更是富甲一方,并带动了本地15户农民过上了超小康的富有裕生活。   全镇目前已达到了村通公路,并有13个村通了柏油路,有15个村安装了程控电话1千余门,有13个村吃上了自来水,有12000口人,2300头大牲畜解决了人畜吃水的困难,有2个村700户农民看上了闭路电视。.  

张庄镇

  浮山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2年置张庄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5公里。面积42.3平方公里,人口1.1万。临(浮)公路、浮(翼)公路过境。辖张庄、佐村、宋家庄、南坂、东郭、涧头、东郭坡、石家凹、小卫坡、城南、北宫、大卫、寨上、西王、南角、古县、圪塔、梁村、南张19个村委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盛产苹果。有省级重点文物“老君洞”,历史上的“双龙桥战斗”即发生在此地。.  

东张乡

  东张乡位于浮山县最南端,东为二峰山矿区,北与响水河镇相依,西靠槐埝乡,南接翼城,交通四通八达,临翼公路干线穿乡而过。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总人口11905人,辖区面积5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0950亩。该乡以农业、铁矿业为主导产业,近些年来,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安康,是远近闻名的“小康之乡”,200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1426万元,人均纯收入为3000元。   该乡在农业方面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从2000年开始,为增加农民收入,乡党委、政府在全乡范围内连续3年实施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核桃工程”,截止2004年已发展地埂核桃10万株,核桃园2000亩。目前已见收益的主要以辛壁、上庄核桃为主,年产在3万斤左右,平均市场价为15—20元/公斤。为做大做强核桃产业,2005年5月由乡政府牵头,民间发起成立了“浮山县干果经济林产品协会”专门从事核桃的生产营销工作。   在工业方面,主要依靠丰富的地下铁矿资源,大力发展采、选、烧、炼产业,目前全乡有采矿点29个,年产铁矿360万吨;选矿厂30个,年产精粉300余万吨;有杰通、强锋、东诚3个冶炼企业;全乡工业利税连年大幅增长,占全县总税收的2/3强。   交通:村村通上油路、水泥路,临翼线穿乡而过,南到翼城县城16公里,北到浮山县城仅15公里,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方便、快捷。    【社会事业】   教育:乡内现有中学一所,寄宿制小学两所(其中正在建设的一所,投入使用后将涵盖其余两所中心校805名学生)。全乡现有教职员工118人,中级职称以上有40人,在校学生1736人。   卫生:乡卫生院拥有固定资产110万元,医师9名,农村卫生保健网络已形成。2005年参加农村医保率达91%,居全县第一。   人畜用水:全乡现有深水井20口。自来水入村率100%,入户率达90%。    【人文景观】   在唐王朝盛极一时的著名道家圣地——天圣宫遗址,座落于贯里村旁。建国前尚有部分建筑,在临汾战役中为支援前线被拆毁,现仅剩小唐王御碑、石刻等。自2000年起,道士庄世元广结善缘,为恢复天圣宫旧貌,一直做着不懈努力。.  

槐埝乡

  槐埝乡位于浮山县城的西南部,系黄土丘陵地带。东临东张乡和响水河镇,南连翼城和襄汾,西接临汾,北靠张庄乡。地形呈南北一道梁,南北长大约40华里,东西宽大约20华里,人口大部分集中在梁上。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1.2℃,南北气温差为5℃左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290小时,无霜期年均为190天,平均降水量为510毫米。自然资源以铁为主,还有金、银、铜等。全乡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党支部16个,其中农村支部13个、机关支部3个,共有党员282名。学校22所,其中中学1所,中心校6所,在校学生共880名。厂矿企业11家,以生产铁矿为主,大部分分布在乡政府以南。总人口为8500口人。全乡土地总面积99326亩,其中耕地面积230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人均耕地2.68亩。农业依然是槐埝乡的支柱产业,在农业方面仍以粮食生产为主。近几年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槐埝乡农业结构调整日趋合理,种植业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同时,凸现出以西瓜、生地、小杂粮为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畜牧业以牛、羊、猪为主要种类,有不少小型养殖场,规模养殖户;林业方面以核桃、大枣为主的经济林;以刺槐为主的灌木林;以杨树为主的木材林的面积明显增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目前,村村通电、通电话,13个村委会有12个通了油路,有7000口人吃上了自来水。2004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3251万元,乡镇企业产值达到了13800万元,粮食产量达到了8081吨,人均粮食生产934公斤,农民人均收入达到了2696元。   槐埝乡北部垣面耕地面积大,水资源丰富。所以,合理利用水资源,变旱地为水浇地,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建设农业园区,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是农民在农业上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本届乡党委、政府着力抓的一件大事。.  

北王乡

  浮山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2年置北王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0公里。面积51.8平方公里,人口0.9万。浮古公路过境。辖北王、桥北、南霍、平里、丞相河、臣南河、马台、杜村、岭上、南茨庄、北茨庄、北高村、史壁村、庄里、北张、张家河、李村、崔村、王石坡、白培垣、范家坡、堡子上22个村委会。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马铃薯等。.  

-乡

  浮山县辖乡。原为乡建制,1962年置-公社,1984年复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24.5平方公里,人口0.4万。浮古公路过境。辖-、韩村庄、大户垣、千阳沟、槐树凹、霍寨、豆子角、杨树河、高虎岭、南湾、李家场、李村河12个村委会。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豆类等。.  

米家垣乡

  米家垣乡地处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城东南的,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乡。总人口5732人   22个村委会:牌子瑶、陈家圪塔、米家垣、古堆、化家河、靳家岭、英雄圪塔、腰庄、帝家垣、熬圪塔、滴水潭、高家坡、史演河、左家沟、庞家垣、赫家坡、西马、河路、高家山、东马沟、辛庄、赵城。 近年来,该乡党委、政府立足当地实际,着眼群众利益、以人为本,以特色种养富民,以绿色产业兴乡,从发展绿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积极促进农民增收,为群众办实事。全乡群众积极参与其中,   -   发展   米家垣乡党委、政府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强化基础,壮大产业,创新品牌”的思路,他们不等、不靠、不要,立足实际,面向“三农”,依托地广、坡多、草丰的资源优势,确立了“以特色种养富民、绿色产业兴乡,努力建设优美和谐、生态文明乡镇”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按照当地群众长年从事农业生产积累的丰富经验,建设了优质谷子、小杂粮种植园区,优质小麦、玉米种植园区,黄牛、波尔山羊、土鸡等养殖园区,初步形成了“一村一业”的发展格局,全乡形成了“龙头带起来,基地促起来,中介服务活起来,绿色品牌亮起来,农民富起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山区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了农民持续增收的步伐。   -   农业及经济   在具体工作中,他们加大了政策扶持、技术推广、资金帮扶、购销服务等方面的力度,围绕特色种养,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采用“公司+基地+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先后建设了以英雄圪塔、庞家垣、史演河为中心的绿色标准化谷子生产基地,带动了全乡7000余亩谷子产业的发展;建设了以古堆、牌子瑶、靳家岭、辛庄为中心的畜禽养殖基地,在过去养牛、养鸡、养羊龙头养殖大户的基础上,今年又先后培育了史演河占鹏养猪场、占玲养羊场、辛庄养鸡场等一大批龙头养殖大户,在龙头养殖大户的拉动下,全乡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建设了以靳家岭、赵城、史演河、高家坡为中心的优质核桃基地,春季建设了陈家圪塔、牌子瑶、靳家岭、史演河、辛庄6个村2000余亩地埂核桃生态经济林基地,共栽植核桃4万余株,冬季核桃经济林建设辐射到全乡21个村委会,发展地埂核桃生态经济林5000余亩,栽植核桃树苗9000余株;建设了以东马沟、滴水潭为中心的经济林元宝枫基地,在庞家垣至滴水潭新修的8.5公里通村公路两旁栽植元宝枫6000余株,荒山补栽补植达到2万余株,元宝枫栽植面积逐步扩大;建设了以熬圪塔、滴水潭、东马沟、左家沟为中心的中药材基地,全乡发展中药材种植1000余亩。通过基地建设,该乡的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逐年提高。此外,他们在特色品牌上下工夫,使该乡发展成为“神山贡米”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黄粉虫养鸡示范基地、滑家河野兔养殖示范基地,成为波尔山羊、黄牛、土鸡、土鸡蛋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山区农产品的档次,拓宽了农产品的营销市场,带动了山区农民增收。   -   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   同时,米家垣乡党委、政府不断改善社会公益事业建设,近年来,他们以实施惠民工程为切入点,为群众办了十件实事:一是建设农村沼气池200座,实现标准化沼气建设目标;二是修建3个自然村通村油路,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三是解决10个自然村人畜饮水困难,实现农民群众饮水安全;四是完成125口人移民搬迁任务,改善山村群众生活条件;五是对全乡电力低压线路进行全部改造,降低电费成本,提高群众用电质量;六是完善乡文化站建设,新建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配0书资料300册,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七是对全乡36.3公里通村油路,全部实施通道绿化,并进行全面养护管理,提高农村道路好路率;八是实施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使沿路行政村50%的户能看上有线电视;九是完成15个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实现80%以上的村级卫生室达标;十是建立百岁老人救助基金,发放长寿优待金,并为残疾人白内障患者实施康复复明手术。他们通过兴办实事,为特色养殖富民,绿色产业兴乡,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1]  

寨圪塔乡

    浮山县寨圪塔乡位于县城东部山区,系太岳山余脉,东距沁水县域40公里,全乡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0公里,面积220.2平方公里,约占全县的1/4,东南邻沁水县,北靠安泽县,全乡山峦连绵,沟壑纵横,西高东低,红凹山海拔1511米,是全县海拔最高点,山交河源出四十岭,贯穿全乡,是全县最大的河流,也是唯一没有受到工业污染的河流,山交河向东流入沁河。   -   气候及资源   寨圪塔乡平均海拔1200—1300米,年平均气温20.3℃,降水量630mm,无霜期110—130天,冬季较寒冷,夏季凉爽,是休闲避暑的好地方,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6%,2005年获山西省环境优美乡镇荣誉称号,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的有连翘、野玫瑰、柴胡、血参、二花等,野生动物有豹子、野猪、野羊、野兔、野鸡等,地下矿产主要是煤和天然气,储量丰富。   -   行政及农业   全乡辖15个行政村,共有1500余户,5773人,居民原籍涉及河南、山东等8省市83县,风俗习惯不一,民间礼仪各异,基本沿习了了原籍习惯,并逐渐与当地风俗相融合,彼此相处融洽。   全乡耕地面积1.7万亩,人均2.5亩,农、林、牧三业齐头并进,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种植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亩产均在千斤以上,户产多在万斤以上。其他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豆类等。  


-乡特产大全




-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