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辖乡。1961年设哈鹿公社,1969年更名鸣鹿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0.5公里。面积55.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回族占57%、东乡族占5%。新(集)八(松)公路穿境而过。辖洼滩、郭家庄、尕路、拔子沟、扒才沟、鸣鹿关、东沟门、大东沟、胡麻沟9个村委会。地处鸣鹿河两岸。农业主产小麦、蚕豆、薯类。竹柳编织为传统副业。太子山林业总场墩湾分场在境内。境内上洼地村西部的 ? 西峰窝寺,存明代永乐时皇敕一贴、清代顺治铸香巴佛铜像一尊,均为国家二级文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2万人 | 55.1平方公里 | 622922206 | 731100 | 0930 | 查看 鸣鹿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郭家庄村 | - | - |
---- |
查看 郭家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
哈鹿村 | - | - |
---- |
查看 哈鹿村谷歌卫星地图 |
胡麻沟村 | - | - |
---- |
查看 胡麻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洼滩村 | - | - |
---- |
查看 洼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鸣关村 | - | - |
---- |
查看 鸣关村谷歌卫星地图 |
拔字沟村 | - | - |
---- |
查看 拔字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东沟村 | - | - |
---- |
查看 大东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东沟门村 | - | - |
---- |
查看 东沟门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八才沟村 | - | - |
---- |
查看 八才沟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附城镇 |
附城镇地处县城,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4个合作社,人均占用耕地0.85亩,人均纯收入1328元,总人口18560人,其中回族 10115人,汉族7795人,东乡族650人。 该镇发挥地处县城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做大做强畜牧产业,拥有乡镇企业121个,总产值5569万元,农业总产值1406万元。同时把畜牧产业的发展,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突破口,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粮、经、饲之比为4:1:1。康美、康兴两大龙头企业的落户,正带动该镇畜牧产业的更快发展。发展较大规模的养殖厂18个,有新集肉育肥厂、养鸡厂、磨羌村肉牛育肥厂、斜路的奶牛厂,共存栏牛1260头、羊,1000只、禽12000只,依托康美、康兴两大龙头企业的优势,按照“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建成马家咀千头牛育肥基地,新建养殖示范户51户,修建圈舍2800平方米,青贮氨化池21个,养牛600头,建成刘家庙村万只羊育肥基地,养殖户26户,修建圈舍2000平方米,养羊1400只。. |
苏集镇 |
苏集镇位于康乐县西北部,距县城14公里。东接附城镇,南连八丹乡,西邻八松乡,北靠白王乡。 苏集镇于二OO一年撤乡建镇,现辖9个行政村,155个合作社,4217户,20551人。其中农业人口20128人,占总人口的97%,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12404人,占总人口的61.6%。镇内拥有劳动力7013人,其中第一产业5203人,第二产业780人,第三产业1030人,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劳动力3457人,儿童入学率98.8%,人口自然增长率7.5‰,是个多民族聚居区。全镇社会总产值8655万元,其中农业2371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6284万元,财政收入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0元,粮食总产量5542.57吨,油料总产量575吨,肉类总产量620吨,大牲畜存栏4829头(匹),其中牛存栏4098头,羊存栏6585只。 苏集镇在集镇改造中,累计投入资金1512万元,硬化街道3条,长1829米,架设了路灯,并进行了绿化。新建改造商铺350间,5300平方米,建成牲畜、粮油、蔬菜、商贸、木材五大市场,开通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并开通了无线市话小灵通,中国移动网络基本实现了无缝隙覆盖,中国联通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拉通了自来水,农村电网全部进行了改造。 苏集镇是康乐县民营经济强镇,建材、绿色食品加工、角制工艺品制造纸箱包装等产业已初具规模。现有砖厂2个,角制工艺品厂1个,纸箱厂1个,面粉厂1个,安排剩余劳动力350人,有力的带动了全镇经济的发展。二OO二年,苏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州委、州政府确定为全州13个重点经济园区之一,全州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二OO三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全州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 苏集镇自撤乡建镇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镇、商贸活镇、民营强镇、畜牧富民战略,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建材、药材、柳编五大支柱产业,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小城镇建设示范为突破口,依托五大市场,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契机,努力营造“三个环境”,加大改革开放步伐,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
胭脂镇 |
自然环境:胭脂镇位于附城镇、草滩乡和普巴乡正中位置,总土地面积7.39万亩,耕地面积2.45万亩,平均海拔2118米,年平均气温6.6℃,年平均降雨量399.9毫米,全年无霜期134天。 行政区划:辖10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情况:乡镇总户数4089户,乡镇总人口21855人,乡镇从业人员9533人。 六通情况:10个村全部通电、通公路、通邮、通电话,7个村通自来水。 文教卫生:有各类学校14所,教师117人,在校学生3028人;有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13人,病床14张。 经济指标: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1954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078公顷,粮食总产量460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158元;财政收入88万元,财政支出88万元。 名优特产:当归、党参、蚕豆。 旅游景点:庄兴庙风景区. |
景古镇 |
景古镇位于康乐县南部,距县城约30公里,总面积约73.9平方公里,有耕地2.65万亩,人均1.8亩,总人口15233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4884人,3115户,人口密度201人/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行政村,114个生产合作社。全镇交通便利,定新公路纵贯全镇8.9公里,农用车辆畅通所有村社。通讯业发达,电信、移动、联通基站均已开通。地处太子山与白石山林缘地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牟家沟、常家沟、王家沟门、紫沟峡、麻家峡为浓缩的“三沟两峡”旅游资源开发极具潜力,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好处所。 近年来,景古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按照压粮扩经,压夏扩秋,压劣扩优的原则,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建成了景古城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线家滩农业示范园区。特别是景古城坪园区,采用先进的节水喷灌技术,克服了传统漫灌所造成的土壤板结等弊端,有效的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农作物的快速增长。境内多属肥沃的黑麻土,适合农作物特别是当归等中药材的栽植。在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下,全镇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粮经比达1.7:1。具有巨大经济效益和市场潜力的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是当归膜侧栽植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当归亩产值由传统栽植的几百元提高到了3000元左右,最高亩产植达到9600元。2004年全镇膜侧当归种植达4600亩,仅当归一项全镇人均纯收入达709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245元。 景古镇位于康乐南部乡镇的中心,东与定西市临洮、渭源毗邻,南与莲麓镇、甘南藏区相通,集市商贸交易十分活跃,区位优势显著,尤其即将兴建的景古农贸市场,将成为康乐南部最大的药材、山货商贸集散地。同时充分发挥交通便利、集市繁荣的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镇有企业及个体工商户148个,从业人数有292人,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860万元。以地域条件为优势,因势利导,苦干五至十年建成康乐南部商贸重镇。. |
莲麓镇 |
莲麓镇位于康乐县最南端,距县城47公里,总面积74平方公里。全乡有12个行政村,67个合作社,2274户、10910口人,人均耕地面积1亩,其中水浇地4700亩,全镇90%的村吃上了自来水。洮河、冶木河流经全镇6个村,著名的莲花山旅游名圣就在本镇境内,这里平均海拔2100米,平均气温6℃,年降雨量550mm,无霜期为120—130天。2004年,人均纯收入1030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03万元,计划生育率为95.54%,全镇有13所学校,1443名学生,适龄儿童入学率98.7%。 莲麓镇是一个以种植和旅游为主的农业综合镇。近年来,镇党委、镇政府结合镇情、民情,坚持开放、开发、搞活的方针,制定“科教兴镇”战略,突出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中药材种植、塑料大棚蔬菜种植和山野菜以及洮河、冶木河奇石加工的支柱产业。退耕还林,庭院经济林已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随着整村推进帮扶项目的实施,畜牧产业、花椒基地产业的开发引导逐步形成。通过招商引资建设旅游度假村、洮河电站、海甸移民搬迁、莲花山旅游专用道等一大批项目正在付逐实施。. |
康丰乡 |
康乐县辖乡。1961年设康丰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面积35.8平方公里,人口1.4万,其中回族占41%,东乡族占14%。辖辛雍家、道家、段家坪、杨家台、头岔、温家、田家沟、何家沟8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玉米、薯类,盛产胡麻、芥子等。. |
虎关乡 |
基本情况: 虎关乡位于康乐县东北部,距县城6.5公里,地处交通要道。全乡共10个行政村,115个生产合作社,4219户,22648人,有回、汉、东乡三个民族。2004年底,全乡共有农业人口21824人,占总人口的98.2%,少数民族13676人,占总人口的61.5%;全乡耕地面积18760亩,人均耕地面积0.86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307元,人均占有粮400公斤。 主要特色产业: ·食用清油加工业 以我乡高集村为主的食用清油加工业做法精湛,历史悠久,工艺经验丰富,具有醇正、味美、价廉的特点。全乡现有清油加工农户32户,年加工清油约150吨,年创产值约50万元。 ·卫生香加工业 卫生香加工业是我乡独具特色的产业,以关北、二十铺等村为主的汉族群众以农户为生产经营单位,全乡现有卫生香加工农户三百多户,其做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经验丰富,从选定原料、加工制作、染色等工序方面严格制做,进行精细加工,所加工的卫生香具有味香、色美、价廉等特点,深得广大用户的信赖和好评,产品远销于四川、西藏、青海、陕西、新疆等省内外,年创产值264万元,户均年收入8000元。 ·农作物复种 由于我乡温度相对高,气候热,适宜复种,在夏季冬小麦收割后,我乡关北、二十铺、关丰、高集和吴坪等村群众大面积复种长城12号玉米百天熟,绿萝卜、山东大葱和饲草,增加了农民收入。 ·建材行业 全乡现有砖厂6个,生产的砖质地坚硬,颜色好看,深得县内外广大用户的好评,产品销量大,价格低,每个砖厂年产值20万元,就近解决了剩余劳动力。. |
流川乡 |
康乐县辖乡。1955年为苏家乡,1958年更名流川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北部,距县城16公里。面积39.9平方公里,人口1.3万,其中回族占84%。康(乐)广(河)公路穿境而过。辖苏家、 h 清水、范家、古城、团结、小甘沟、二家沟、菜子沟8个村委会。地处流川河两岸。农业主产小麦、薯类、油料、蚕豆、大麻。有粉丝、卫生香加工及纺织等副业。. |
白王乡 |
白王乡位于康乐县北部,距县城约25公里,交通通讯便利,总面积65平方公里,全乡辖10个行政村,96个合作社,耕地面积2.3万亩,人均1.8亩,全乡共有农业户数2537户:共12685人,人口密度195人/平方公里。2004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14元,农业总产值为1600刀元,财政收入为23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108万元,人均占有粮403公斤,全乡有学校11所,有学生168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5。82%,伞乡共有寺院18个。. |
八松乡 |
康乐县辖乡。1950年设八松乡,1958年并入苏集公社,1961年析置八松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67.2平方公里,人口1.2万。为新(集)八(松)公路终点。辖岔路、那尼头、列纁、南山、塔庄、纳沟、牛家新庄、八松、龚家庄、魏家寨10个村委会。南部地区山峦重叠,多灌木林。北部处八松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素有“米粮川”之称。农业主产小麦、蚕豆、薯类、油菜子。产药材当归、党参等。葱滩村有太子山林业总场及药水林场。. |
鸣鹿乡 |
康乐县辖乡。1961年设哈鹿公社,1969年更名鸣鹿公社,1983年置乡。位于县境西部,距县城20.5公里。面积55.1平方公里,人口1.2万,其中回族占57%、东乡族占5%。新(集)八(松)公路穿境而过。辖洼滩、郭家庄、尕路、拔子沟、扒才沟、鸣鹿关、东沟门、大东沟、胡麻沟9个村委会。地处鸣鹿河两岸。农业主产小麦、蚕豆、薯类。竹柳编织为传统副业。太子山林业总场墩湾分场在境内。境内上洼地村西部的 ? 西峰窝寺,存明代永乐时皇敕一贴、清代顺治铸香巴佛铜像一尊,均为国家二级文物。. |
八丹乡 |
康乐县辖乡。1950年设八丹乡,1958年并入上湾公社,1961年析置八丹公社,1983年复置乡。位于县境中部,距县城14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0.8万,其中回族占98%。新(集)八(松)公路穿境而过,有公路接蒿(支沟)临(洮)公路。辖羂家、芦子沟、黄家庄、斜路坡、吊庄、李子堡、叶素、麻湾8个村委会。地形南北狭长,丘壑相间。八丹河穿境而过。农业主产小麦、蚕豆、薯类,盛产胡麻、芥子、当归、党参等。竹编为传统副业。. |
上湾乡 |
康乐县上湾乡地处县城西,乡政府所在地上湾街距离县城12.6km,铺油公路直通县城,交通便利,距兰临高速大约一小时车程。 上湾乡东临县城,南接胭脂镇、草滩乡、北与八丹乡、鸣鹿乡接壤,西面是极具魅力的太子山原始森林区,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全乡总面积59km2, 共计14个行政村,148个合作社,总人口19029人,是一个回族、东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农业人口18882人,非农业人口147人,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当便宜,适合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全乡乡镇企业有位于吓庄村竹木加工厂、老庄村的机砖厂、上湾乡的大型面粉加工养殖场共十几家,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收入,有力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全乡总耕地面积26620亩。人均占有耕地1.5亩,农民人均纯收入1150元(2004年)。位于本乡西部的三条沟村,沙塄村、马吧村、兰家村由于邻近太子山原始森林区,气候凉爽宜人,空气湿度大,适合甘肃拳头产品百合种植,在农业科技部门指导下,学习外地经验、已经试种成功,如果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开发种植,形成规模以后,可以结合劳动力资源丰富及劳动力价格优势进行深入加工,为拥有东南亚市场的外贸企业提供货源。 位于上湾的少数民族特色的清真寺、特别是上湾街的东乡族、回族的拱北清真大寺及拱北是集中国古建筑及中东阿拉伯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民族特色建筑群。再加上太子山原始森林区、气候凉爽宜人,是一个搞暑期旅游和少数民族农家游的好项目,开发前景诱人。 上湾乡全乡人民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经济,诚招天下客商、为奔小康和创造和谐社会积极开拓前进。. |
草滩乡 |
草滩乡位于康乐县南部,东面与临洮县衙下镇接壤,南与太子山林区毗邻,西与上湾乡相接,北与胭脂乡相邻。年降水量600—800mm,年平均气温6℃,无霜期120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白碗豆、油菜、洋芋、蚕豆、当归、党参等中药材、草场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潜力很大。 全乡共有13个行政村,135个生产合社,总人口为15971人,其中少数民族(包括回族、保安族、东乡族)占总人口的84%,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乡。全乡共有耕地面积25000亩,人均占有耕地1.7亩,人均占有粮310公斤,2004年底人均纯收A1120元,贫困面为5.0%,全乡共有宗教活动场所28个,其中清真寺22个,伊斯兰道堂4个,佛教寺院2个,全乡共有小学13所,中学所,在校学生257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 |
五户乡 |
五户乡位于康乐县南部,距县城24公里,康冶公路贯穿全境,通讯网络遍布全乡,平均海拔2232米,年平均气温5.1℃,无霜期114天,年平均降雨量611.8mm,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农业乡,总面积为43.8平方公里,全乡耕地总面积21605亩,人均1.9亩,有10个行政村,67个合作社,总户数2324户,总人口11246人,2004年农业总产值12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9元,农村贫困面为5.24%。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计划生育率92.6%,人口自然增长率2.54‰。全乡有干部35人,其中合同工5人,全民工4人,临时工1人,大专以上10人,中专24人,初中1人。农作物主要有春小麦、冬小麦、小豌豆、蚕豆、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料、膜侧当归、百合、柴胡、冬花等。全乡只有1个乡镇企业,1户民营企业。群众的生活水平占全县中上水平。 优势项目: 1、药材种植 根据土壤条件分析,五户乡全部是大黑土,颗粒疏松、土层厚,适宜各种中药村生长,经检测药用成份含量高。2004年药材产量达1894.4吨,只要进一步加大投资,科学栽培、科学管理、提高品质,发展中药材种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可靠途径。 2、舍饲畜牧业 由于近年来草牧矛盾突出,养殖户已将传统的放牧饲养变为舍饲养殖,到2004年底全乡大牧畜存栏3731头(匹),出栏500多头(匹),羊出栏598只,生猪出栏3433头,家禽出栏12950只,肉类总产量达462吨,纯收入近274万元,畜牧业收入占全乡农民纯收入的20%。只要以康美、康兴等龙头企业为依托,走“农村养殖、城郊屠宰加工”的路子,也不失为增加农民收放的又一条可靠途径。 3、 新技术接受快 由于五户乡农民群众思想观念转变快,各种企业新技术的推广较为普及。2004年种植地膜小麦120亩,地膜药材3042亩,地膜玉米422亩,地膜洋芋90亩,间套带田500亩,小豌豆2400亩,种植黄芪、板蓝根、冬花、柴胡等优良品种药材100亩。农民群众善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优势是发展农村经济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