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地处甘青两省四县(永靖、民和、循化、化隆)交界处的黄河岸边,距县城27公里,西离西宁市、东北离兰州市200多公里,总面积5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m,年平均气温8℃。2006年7月原四堡子乡并入我镇。全镇共辖10个行政村86个合作社,5556户26523人,其中保安族1426户6365人,占全国保安族人口总数的45%,占全镇人口的24%,是全国主要的保安族聚居地;东乡族93户382人,占1.04%;撒拉族371户1584人,占5.9%;少数民族占全镇人口的82.46%。耕地面积为19765亩,人均0.84亩。截止2006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386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05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878万元,集市年成交额达86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适龄儿童入学率97%,计划生育率88.8%,于1998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大河家集镇拥有千年历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黄河古渡--临津渡就在此处。集市贸易活跃,来往客商颇多,是自治县经济开展的主要地区之一。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列入全国100个首批农村小城镇试点集镇之一,甘肃50个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全州经济开展园区之一。目前,集镇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51.5平方公里 | 622927101 | 731100 | 0930 | 查看 大河家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大河社区 | - | - |
---- |
查看 大河社区谷歌卫星地图 |
大河家村 | - | - |
---- |
查看 大河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康吊村 | - | - |
---- |
查看 康吊村谷歌卫星地图 |
甘河滩村 | - | - |
---- |
查看 甘河滩村谷歌卫星地图 |
梅坡村 | - | - |
---- |
查看 梅坡村谷歌卫星地图 |
大墩村 | - | - |
---- |
查看 大墩村谷歌卫星地图 |
韩陕家村 | - | - |
---- |
查看 韩陕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陈家村 | - | - |
---- |
查看 陈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周家村 | - | - |
---- |
查看 周家村谷歌卫星地图 |
四堡子村 | - | - |
---- |
查看 四堡子村谷歌卫星地图 |
克新民村 | - | - |
---- |
查看 克新民村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吹麻滩镇 |
吹麻滩镇是积石山县县府所在地,位于小积石山东麓,地处全县地理中心,东以关家川、胡林家乡相邻,西以积石山脉为界,南与寨子沟乡相接,北以柳沟乡为界,总面积36.54平方公里,海拔2260-2305米。全镇辖7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71个合作社,总人口18860人,其中城镇居民986 0人,有保安、东乡、撒拉、回、汉、土、藏等七种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境内气候高寒阴湿,地下水资源丰富,植被较好,适宜农作物栽植和畜牧养殖。总耕地面积13373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亩,主要种植小麦、油菜、洋芋、中药材等作物。 发展规划 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发挥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广泛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大面积种植膜侧油菜和脱毒马铃薯,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把畜牧业当作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三大产业支柱之一,按照"工业商贸乡企富镇,林果畜牧劳务富民"的工作思路,坚持"南油北药、东椒西畜"的发展战略,依托丰富天然草场资源优势,在国侨办等单位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科技兴牧,大力扶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办利用吹麻滩镇境内气候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水质甜美,是盛夏季节旅游避署的好地方,有积石民俗村、黄草坪、冰川遗迹石海等旅游风景区。周边有盖新坪、香水坪、积石雄关、崔家峡、吊水陕瀑布等旅游景点。我镇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扩大我镇对外开放,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四是利用我镇人力资源壮大的优势,培养一部分中轻年群众去外地打工,学技术,带动全镇经济快速发展;五是我镇属于少数民族贫困镇,要想实施追赶战略,加快发展步伐,就必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外开放开发,广泛招商引资,借助外部力量,发展壮大自已。根据这一思路,积极参加各种商贸洽谈会,大力宣传推介我镇的发展优势,借助西部开发战略对民族地区特殊政策吸引客商;六是认真贯彻省上提出的"两抓两放"战略和州上"三民"战略,结合我镇实际,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招商引资 紧紧围绕我县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十·三六"计划的重点,认真筛选了一批水利、农副产品加工、综合开发等方面的建设项目,确定专门人员,认真细致地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招商引资打好基础。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办法,积极组织参加乡洽会、兰洽会等商贸活动,大力推介我镇的招商引资项目,努力寻找合作企业,争取达成合作意向和协议。同时,参加县上组织的招商引资团赴省内外进行招商引资,想方设法扩大招商引范围,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并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招商引资措施、工作方法和推介管理新机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此基础上,以保安族艺术节为媒介,以招商引资指南为载体,加大对项目的宣传推介力度,促使更多的企业和客商在我镇投资兴业。通过积极努力,逐步走出了一条"借鸡生蛋、筑巢引风、借船出海、你发财、我发展"的路子。建成了淀粉厂、苜蓿加工厂、水泥厂等民营企业。 特色资源 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各项事业提速大开发时代,奋时中的吹麻滩镇已步入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快车道,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资源。一是依托境内气候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水质甜美,是盛夏季节旅游避署的好地方,有积石民俗村、黄草坪、冰川遗迹石海等旅游风景区。周边有盖新坪、香水坪、积石雄关、崔家峡、吊水峡瀑布等旅游景点。我镇充分利用这些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业发展。二是镇上把畜牧业当作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按照"工业商贸乡企富镇,林果畜牧劳务富民"的工作思路,坚持"南油北药、东椒西畜"的发展战略,依托丰富天然草场资源优势,在国侨办等单位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实施科技兴牧,大力扶持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以推广南德温牛养殖和养殖户,以整村推进为重点,加快规模养殖步伐,使畜牧业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在全镇农村经济中牢固树立了"三分天下居其一"的支柱产业地位。全镇有规模养殖村2个、规模养殖厂8个、规模养殖户250户,畜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
大河家镇 |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地处甘青两省四县(永靖、民和、循化、化隆)交界处的黄河岸边,距县城27公里,西离西宁市、东北离兰州市200多公里,总面积51.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800m,年平均气温8℃。2006年7月原四堡子乡并入我镇。全镇共辖10个行政村86个合作社,5556户26523人,其中保安族1426户6365人,占全国保安族人口总数的45%,占全镇人口的24%,是全国主要的保安族聚居地;东乡族93户382人,占1.04%;撒拉族371户1584人,占5.9%;少数民族占全镇人口的82.46%。耕地面积为19765亩,人均0.84亩。截止2006年底,实现工业总产值3860万元,农业总产值达到205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7878万元,集市年成交额达86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0元,适龄儿童入学率97%,计划生育率88.8%,于1998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大河家集镇拥有千年历史,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黄河古渡--临津渡就在此处。集市贸易活跃,来往客商颇多,是自治县经济开展的主要地区之一。1995年被国家建设部列入全国100个首批农村小城镇试点集镇之一,甘肃50个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之一,全州经济开展园区之一。目前,集镇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 |
居集镇 |
居集镇位于积石山县东南,总面积29.58平方公里。西面毗邻青海省循化县,南隔居集河与别藏、中咀岭乡相望,东接铺川乡,北连寨子沟、徐扈家乡,距县城17公里,距州政府临夏市31公里,辖九个行政村,80个合作社,有14个驻镇单位。耕地面积14600亩,全镇共有2543户,13188人。其中 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8624人,占总人口的67%,人均占有耕地1.1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57元,全镇有民营经济企业七家,年产值1300万元。临大公路穿镇而过,集市年成交额1500万元,入学率为96%。 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沿积石山麓有广阔的草场资源。旅游景点有"吊水峡"、香水坪、丹凤山。旅游道路畅通,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2006年4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的原则,成功拓宽改造了居集街道, 居集镇改造建设是我县城镇化进程的一个成功典范,受到省州县领导的高度评价,同时也增强了集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根据镇上提出的"沿路建长廊,山区攻草畜,产业创特色,集镇建市场"的基本思路,发挥区位优势,把居集镇建设成为养殖大镇、蔬菜大镇、旅游大镇、贸易大镇。 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十一五"规划,也是全镇各族人民昂首阔步、与时俱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五年。为此,确定目标任务,制定好结合我镇实际的工作思路,将对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及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州、县-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抓项目,强产业,兴教育,解难题,促发展"的工作重点,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旅游业,开发劳务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把全镇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工作思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按照"沿路建长廊,山区攻草畜,产业创特色,集镇建市场"的基本发展思路,凝聚民心、集中民智、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做大做强四大产业(养殖业、蔬菜产业、旅游产业、劳务产业),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努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一、实现的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993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813万元;实现粮食总产量3807.1吨;完成农民纯收入1465.4元,巩固96%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输出劳务人员4000多人。计划生育率达到8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二、力争解决并要办好的十件实事 1、居集----吊水峡路面进行整修改造,并进行硬化。 2、对劳动八页路进行硬化。 3、利用中部人饮,解决业卜湾、田家、深沟部分村社的人饮问题。 4、解决甘藏大桥、红崖大桥、方寺大桥等7座桥梁. 5、治理居集河床重点段。 6、硬化田郭公路. 7、改造居集南滨河路. 8、硬化甘藏至红崖村社路。 9、开发吊水峡旅游业生态建设。 10、硬化居集镇附近的巷道20条。 三、要抓好发展性项目工作 1、积极争取项目,解决群众困难。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力争上2----5个民营企业。 3、扩大深沟村大棚种植升级规模。 4、在九个村推广新科技沼气项目。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目标任务,镇党委、镇政府决心全力以赴抓好以下工作。 1、全面抓好组织建设,提-部队伍素质。 2、扎实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力争上新的台阶。 3、深入开展综治及维稳工作,切实营造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 4、认真研究,加强与县上单位的联系,落实好提案、议案工作。 5、切实将教育、卫生工作抓好,确保入学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癿藏镇 |
¡¡¡¡ª¡°m²ØÕòλÓÚ»ýÊ¯É½ÏØ¶«ÄÏ,¾àÏØ³Ç¹«Â·Àï³Ì27¹«Àï,¶«¾102¡ã57¡ä,±±Î³35¡ã36¡ä¡£×ÜÃæ»ý25.6ƽ·½¹« Àï¡£¹²ÓÐ10¸öÐÐÕþ´å¡¢90¸öũҵºÏ×÷Éç¡¢2887»§,×ÜÈË¿Ú15138ÈË,ũҵÈË¿Ú14873ÈË£¬·ÇũҵÈË¿Ú216ÈË,ÆäÖÐÉÙÊýÃñ×åÈË¿ÚռȫÕò×ÜÈ˿ڵÄ78.8£¥£¬È«Õò¹²Óе³Ö§²¿12¸ö,Óи÷Àà×ڽ̻³¡Ëù34×ù£¬ÓнÌÖ°ÈËÔ±43ÈË¡£È«ÕòµØÐÎÇðÁêÁ¬Ãࡢɽ¹µ½»´í,³ýÑî¼ÒÁë¡¢µõµØÍÝ´åË®ÉٸɺµÍ⣬ÆäËû´åµØÏÂË®·á¸»¡¢ÓêÁ¿³äÅæ¡¢Æøºòº®ÀäÒõʪ¡£ÍÁµØÎªÉ½ºµµØºÍ´¨µØ£¬Ö²±»½ÏºÃ¡£Á¸Ê³×÷ÎïÖ÷ÒªÓÐСÂ󡢲϶¹¡¢ÑóÓó¡¢ÓñÃ×,¾¼Ã×÷ÎïÖ÷ÒªÓÐÓͲˡ¢ºúÂé¡£¹²ÓиûµØÃæ»ý15100Ķ£¬È˾ù¸ûµØ0.9Ķ¡£È«Õò¹²ÓÐ×ÛºÏÊг¡Ò»´¦,רҵ³¡2´¦£¬¹²ÓÐÆÌÃæ987¼ä£¬Óи÷Àà´ÓÒµÈËÔ±317ÈË¡£ ÔÚµ³µÄ¸»ÃñÕþ²ßÖ¸ÒýÏ£¬°m²ØÕò¾¼ÃÉç»á¸÷ÏîÊÂҵȡµÃÁË¿ÉϲµÄ³É¼¨¡£½ü¼¸ÄêÀ´£¬ÕòÉϽô½ôץס¹ú¼ÒʵʩÎ÷²¿´ó¿ª·¢µÄÓÐÀûʱ»ú£¬Í¨¹ýÕÐÉÌÒý×Ê£¬Éç»á¼¯×ʵȶàÖÖ·½Ê½³ï¼¯½¨Éè×ʽð£¬Ïà¼ÌÍê³ÉÁËÇÅÍ·´å¡¢¸Ê²Ø¹µ´åÕû´åÍÆ½øÏîÄ¿£»ÄÉÄ¥¹µ¡¢Âé°Ó¡¢µõµØÍÝ¡¢ÕòÕþ¸®°ì¹«Â¥£»ÎÀÉúԺסԺ¥£»°m²ØÖÐѧ½Ìѧ¥£»°m²Ø¼¯ÕòµÀ·ÆÌÓ͵ÈÒ»Åú¹¤³ÌÏîÄ¿£¬¼«´óµÄ´ø¶¯ÁËÈ«Õò¸÷ÏîÊÂÒµµÄ½Ï¿ì·¢Õ¹¡£ ¡¡¡¡[¸ÐÐ»ÍøÓÑ"À¼ÌØ"·ÖÏí´ËÄÚÈÝ¡£] |
石塬镇 |
石塬镇位于积石山县北部,总面积52.26平方公里,共辖8个行政村73个合作社,截止2006年底,全乡共有2084户10369人,其中保安族24户142人,东乡族20户98人,撒拉族128户545人,回族108户537人,土族1286户5900人,藏族35户18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乡人口总数的69.04%。 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共有耕地面积1.2983万亩,其中旱地1.1983万亩,占82.2%,人均耕地1.21亩。截止200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6元。农村产业结构调取得明显进展,其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其中以三二家的线辣椒;石塬苟家的千亩花椒林;秦阴、宋家沟的中药材;刘安、沈家坪的双低油菜;肖红坪的暖棚养畜业等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产业优势。 肖红坪集镇始建于1985年11月,辐射甘青两省民和、循化、永靖及本县10多个乡镇,特别是蔬菜、牲畜、粮油、中药材、山货、小百货市场以价格低、销售快而远近闻名,交易十分红火,每逢一、四、七集日各类工商个体户,流动商贩达200多个,完成年集市交易额300多万元,是全县第五大农村集贸市场。 全乡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有乡电影放映队,卫生院、文化站各1个,小学8所,在校学生1300多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特别是肖红坪村樊家的"麻布"戏,苟家的秧歌队,宋家沟、石塬的"花儿"对唱,肖红坪、秦阴的篮球比赛在县内外享有盛誉。 位于临大公路西北侧的乡政府驻地,是2002年10月经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县上一次性投资48万元,从石塬村柴家迁址到肖红坪村樊家的,原来占地12亩,建筑面积达1098平方米,现在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达958平方米,有干部职工240余人,距吹麻滩镇、大河家镇各15公路。 |
安集镇 |
安集地处积石山县城东18公里处的风林村,位于吹桥公路和永靖公路的交汇处,东邻临夏县莲花镇,东北与炳灵寺隔河相望,是“彩陶王”的故乡,富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旅游资源。全乡总面积8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100米以上,全乡共辖11个行政村,89个合作社,3008户,14190人,耕地面 积25111亩。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奋进,锐意进取,苦干实干,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点,坚持改革、发展、稳定这一大局,贯彻中央、国务院“三农”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搞好农村、农民、农业工作,努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截止2006年,全乡农业生产总值达2722.14万元,粮食总产量5926吨,年人均纯收入1249元,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96%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计划生育率达85%以上,全乡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政治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安集乡作为全县花椒百合大乡,集商贸、旅游融为一体。随着特色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充分利用地域广阔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延长花椒、百合加工链条,使花椒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年产花椒500吨,百合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亩均年收入2000元,建成尕鲁坪旅游休闲区,实现人均收入2500元。合理调整发展思路,立足实际,团结拼搏,奋发图强,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建设一个文明、富强、和谐的新安集而努力奋斗。 旅游资源 安集乡地处吹桥公路和永积公路的交汇处,与著名的炳灵石窟隔河相望,具有全县最长的黄河流经线,炳灵电站正在兴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有三坪遗址汇集了马家窑、马厂、齐家、辛店四种类型的古文化层,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王”,出土于安集乡三坪村三坪社,在鲁坪社有军民共建的桃树、云杉、花椒、香柳千亩国防林,绿树成荫,椒香飘逸,还有神秘的鲁班滩遗址、黄河石林,使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秀美风光,可谓物华天宝,成为借炳灵之光,发展安集旅游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是我乡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五年,我们必须按照州、县、乡-会精神,紧紧抓住新的机遇,主动迎接新的挑战,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谋求发展。这是全乡人民的共同心声,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握当前、展望未来,全面推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促进“三农”经济、依靠项目拉动、夯实发展基础,推动产业开发,实施扶贫攻坚,推动教育事业,解决群众五难。路与水上求发展,种、养、洋上做文章,旅游、劳务求突破,集市贸易上台阶,努力建成花椒、百合、洋芋大乡。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执政能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 奋斗目标是:经济发展更加迅速,农民增收加快,逐步实现稳定解决温饱,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社会事业更加进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11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932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6459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4元,社会贫困面大幅度下降,保证所有的适龄儿童受到学校教育,计划生育工作走向正常化轨道。 为了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在今后五年,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1、打好水仗,着力解决全乡的人畜饮水困难。水是历来制约全乡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多年来,历届政府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搞人饮、建水窖,缓解了饮水方面的很多困难,但是还没有彻底解决饮水困难和问题。今后五年,我们一定要“打好水仗,唱响水戏”。一是争取中部人饮项目,彻底解决安集全乡的人畜饮水困难,让全乡人民吃上甘甜的自来水。二是完成三坪电灌改造工程,保证灌区农田有效灌溉。 2、抓好道路建设,彻底解决行路难问题。一是配合工程方,早日铺通永积公路,缩短与省城兰州的距离。二是争取吹桥公路安银段早日开工建设,打通进出安集的通道。三是对辉光—三坪、三坪—头坪旅游道路等几条重要乡村道路进行路基改造,争取铺油,并对全乡所有的乡村道路都铺上砂,全面提高通行能力,保证道路畅通。 3、抓好教育卫生工作。一是按时完成安集中学扩建任务,争取建成安集学区教学综合楼,并对全乡未改造的学校危房全面维修,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水平;二是建立健全村级卫生网络,建成村卫生室,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解决五保户、特困户、病残户在住房、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4、争取完成撤乡建镇工作,提高经济品位。强化商贸流通,扩大集镇建设规模,完成集镇建设规划,搞好现有街道硬化、美化、绿化、亮化,在建成综合市场的基础上,争取建成农贸市场、畜产品市场,继续加快集镇建设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镇品位,早日实现撤乡建镇。 5、进一步扩大花椒基地建设,抓好花椒产业开发。依托麓安山珍加工厂,争取花椒产业的深加工,培育花椒产业合作组织,打通花椒产业的销售渠道。 6、积极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发展订单型农业。扩大脱毒洋芋、百合等种植面积,优化种植产业结构,发展订单农业,畅通农产品销路,农民稳定增加收入。 7、进一步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增加农民工就业门路。在巩固西部劳务市场的同时,加大对东部地区的劳务输转力度,搞好劳务工维权工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实现劳务由西部向东部转变,由苦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 8、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依托炳灵寺、黄河石林、彩陶王出土地、马家窑文化遗址、刘家峡水库、炳灵电站开发旅游业,开通旅游路,完成尕鲁坪旅游开发规划,争取项目,加快开发步伐。 9、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成由管理型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坚持依法行政,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农农民的能力。密切干群关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花椒产业 安集乡地处积石山县城18公里处,位于永积公路和吹桥公路的交汇处,是我县“百里花椒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气候干旱少雨,植被较少,光照充足,无霜期较长,种植花椒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历史,最受人青睐的大红袍花椒,色艳、味美、粒大、肉厚而闻名四方,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按照县上提出的“南油北药、东椒西畜”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地域广阔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现有花椒种植1.8万亩,其中已挂果8000亩,年产花椒量480吨,畅销青海、宁夏、新疆、广东、浙江、山东等地,当你踏上安集乡,满山遍野都是苍翠的绿色,浓浓的椒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花椒的栽植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极大的改善了全乡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花椒大乡,随着特色经济的发展,我们必将立足实际,发挥花椒这一支柱产业的优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百合交易市场建设 安集乡位于积石山县东北部,是一个典型的干旱农业乡。近年来,全乡群众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战天斗地,苦干实干,积极兴水改土,调整种植结构,扩大了以百合、黄芪、柴胡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特别是百合,全乡现已种植1200亩。百合的种植,为干旱山区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捷径。随着乡政府提出的“建成百合大乡”工作思路的逐步实施和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建设一个较大规模的百合市场重要性已日益突出,百合成品未来的销售,深加工的顾虑已成为影响群众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的制约因素。为了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就必须建设一个集百合交易、储藏、加工为一体的市场。可以对安集包括周边乡镇种植的百合进行冷藏和加工,既可以打季节差,增加群众种植百合的收入,又可以通过深加工增加百合的附加值,可解决辐射区内群众销售难的后顾之忧,提高种植百合的积极性,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在三至四年内通过百合市场将安集建成百合种植大乡,百合的贸易集散地。在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的成本,并培植一个新的税源和经济增长点。 积石山县麓安山珍品加工厂 积石山县麓安山珍品加工厂位于县城以东18公里处的安集乡风林村,从吹麻滩通往炳灵寺与莲花的交汇处。 麓安山珍品加工厂始建于2004年5月,全厂占地面积3亩,现有厂房30间,职工10人,技术人员3人,总投资25.5万元。是以生产花椒芽为主的新型绿色食品加工厂,生产的“积石山”牌系列山珍菜是天然的绿色食品,高海拔、无污染、无公害,味美、可口,含丰富的营养元素,是宴请宾朋,馈赠亲友的佳品。年产20吨,实现经济效益30万元,产品畅销到青海、甘肃、沿海一带部分城市各大饭店,现已供不应求。 麓安山珍品加工厂的建成,不仅填补了临夏地区花椒产业加工的空白,而且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实现富乡富民,带领群众奔小康的示范项目。 |
银川镇 |
银川乡位于积石山县东部,东北面与永靖县隔河相望,东面与临夏县莲花乡相接,总面积为69.4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辖12个行政村,99个社,3440户,17777人,其中少数民族1244户,6240人,全乡耕地面积22440亩。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 思想,转变观念,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全乡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全乡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和谐局面。文化体育,维护稳定、广播电视、移动通信、邮政电信土地管理等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 银川已成为全县花椒之乡。随着特色经济的大发展,推动了全乡经济的大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立足实际,发挥花椒这一支柱产业的优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花椒产业 银川乡共有12个村,99个社,3440户,17777人,耕地22440亩,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本乡区位优势,发展花椒产业,现已栽植花椒2.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5500亩、花椒常年产量达65万斤,收入650万元,户均收入1900元,花椒产业已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入的主要途径,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这里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种植的"大红袍"花椒以其色艳、粒大、肉厚、味香而闻名四方,远销四川、广东、山东等地,一踏上银川乡,满山遍野都是苍翠的绿色,阵阵清香的花椒味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花椒的栽植,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极大地改善了全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展示出了山川秀美的新银川风采。 银川尕洼顶旱作物示范基地 尕洼顶位于银川乡胡李村,海拔1900米,区域面积5000亩,是干旱山区,涉及7个社,491户,2300人。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强抓历史机遇,争取项目,大力开发尕洼顶,通过整修梯田,兴建集雨节灌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花椒栽植,药材种植等特色农作物种植,现已形成规模,共栽植花椒5000亩,其中退耕还林1700亩,药材种植1000亩,修建水平梯田3100亩,建成集雨节灌475眼,修建大型集雨场1个,花椒挂果3000多亩,该示范园区已成为全县早作物种植的窗口。 胡李村建材厂 胡李村建材厂位于银川乡胡李村李家寺社、属新型隧道、自动化砖厂、总投资200万元,占地20亩,于2006年10月动工建设、年产砖800万页,产值160万元,吸收劳动力40多人,是我乡引进的第一个大的民营企业。 该建材厂的建成,填补了银川乡、安集乡、临夏县莲花乡三无建材厂的空白,其销售渠道十分广阔。它将对全乡经济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阶段,为全面实现"十一五"计划,抓项目、促发展,根据乡党委的总体安排,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及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县-会精神,以迎党的-为契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农业基础,做大支柱产业,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振兴科技教育,再解群众五难,集中打好项目建设、公路会战、人饮解困三个硬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开创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计划今后努力实现以下奋斗目标 至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842万元,年增长9%以上。 农业总产值2409万元,增长8%以上; 农业增加值1148万元,年增长8.4%以上。 工业总产值1365万元,年增长6%以上;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26万元,年增长12%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0万元,年增长18%以上;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年增长17%以上; 适龄儿童入学率98.7%以上,小学生巩固率98%以上; 计划生育率达到8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 基本解决1500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稳定解决3000名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 办成的以下实事 一是五年内至龙光道路铺油,至刘王道路全面拓宽改造。 二是完成阳坡村整村推进,拓宽改造村社通路15公里。完善村办公场所,扶持养殖户100户,对村小学进行维修。 三是完成银川至柏杨村乡村公路改造、铺砂,阳坡至张家路拓宽改造。 四是完成贾银公路银川段路基拓宽改造并铺油。 五是完成工匠小学征地排危工程。 六是维修部分村社电灌工程。 七是银川机砖厂建成投产。 八是维修龙光等村社人饮工程,新建后庄,麻池等人饮工程。 九是完善水陈、柏杨树、鲁家湾、龙光、银川五个村委会办公场所。 要争取的以下项目 1、争取银川河治理工程。 2、争取胡李小学教学楼建设工程。 3、争取银川花椒加工厂立项。 4、争取60户乐民新居工程。 5、争取水陈村1、2、3社,胡李村三个社、柏杨村五家咀、工匠村5个社,银河上、下朵家等人畜饮水工程。 争取部分乡村道路硬化工程。 争取乡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工程。 突出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以落实党的"三农"政策为核心,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认真落实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项政策。并认真抓好落实。 二是继续实施花椒富民战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抓好扶贫开发工作,以实施阳坡村整村推进为重点,落实好各项扶贫措施。加大扶贫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四是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出。以餐饮、建筑、家政为重点,加大劳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务人员素质。 二、全面加强项目建设 牢固树立"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抓项目就是抓生产力"的观念,五年内,全乡续建和计划新争取项目18个,投资总额约2800万元。 三、以解决农村"五难"问题为切入点,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 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利益的"五难"问题作为工作重点。一是以胡李、工匠等人饮工程设为重点,解决全乡5000多人的吃水难问题。二上以贾银公路拓宽改造,至刘王道路等县乡公路建设的同时,加大乡村道路硬化、铺油工程建设。 三是继续抓好乐民新居工程建设, 四是全力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和"321"结对帮扶工程,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子女上学难的问题,抓好卫生基础理设施建设。 四、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高度重视集镇化发展工作,加强集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实施街道路面整修及排水工程,搞好绿化、硬化、美化、净化、亮化等"五化"工程建设,加强集镇文化建设,要严格按规划大搞市场建设,不断完善集镇功能。 五、以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方向,推进社会事业协高发展 一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二是加快全乡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设。三是认真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四是加强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五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五是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七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完成各项普查、统计任务。 六、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加强对各级干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理论的培训。加强宗教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努力使民族团结进步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七、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历打击各类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强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工作。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搞好安全生产。 八、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加强行政能力建设,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断提高政府科学、民主、依法行政的水平 |
刘集乡 |
刘集乡位于积石山县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总面积48.03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72个行政村,2007年总户数3192户,总人口16404人,其中农业人口16191人,占总人口的98.6%,,其中少数民族7484人,占总人口的46%,少数民族中保安族748户、3998人,撒拉族198户、1251人,东 乡族67户、343人,回族366户、1549人,其他少数民族86人,劳动力7800人。地形复杂,东北部为山梁沟壑地带,干旱少雨;西南部属高寒阴湿地带,植被好,气候湿润;中部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刘集河水源丰富,灌溉便利。蕨菜资源丰富,主要产于河崖、崔家、肖家等靠近积石山麓的村。阳洼、陶家、团结、高李等村大部分保安族有制作制作保安腰刀的传统技术,制作的保安腰刀享誉西北。全乡耕地面积1.95万亩,粮播面积1.72万亩。旅游资源丰富,有盖新坪天然林场、大山庄、崔家峡等风景区。森林面积3200亩,天然草场面积为2.1万亩。临大公路贯越乡境,乡村公路皆通,交通便利。有独立初中1所,六年制小学8所,在校学生2830人,教职工142人,乡卫生院1所。 |
柳沟乡 |
柳沟乡位于县城北部,乡政府驻尕集村,距县城8公里。东 经102°51′、北纬35°45′。总面积50.45平万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7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2006年总户数为2258户,总人口为11564人,其中汉族为7220人,回族1181人,保安族1074人,东乡族304人,撒拉族180人。总耕地面积11 164亩,平梯田6500亩。最近几年,利用黄草坪天然牧场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旅游业,黄草坪东临尕护林旅游区,西临盖新坪旅游区,是体会草原风光的最佳之地。近年根据县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旅游业的精神,大力开发尕护林--黄草坪--盖新坪旅游线路,拉动了当地经济的有效增长。乡镇企业总产值为508万元,全乡有工程队4支,每年能转移输出劳动力4000多人,2006年农业总产值为13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54元,森林面积3000多亩,在上坪村建成1500亩的花椒林基地1处,所产花椒质量好,信誉高。 尕集集市每逢二、五、八为集日,年集市成交额约400万万元。临大公路从南边经过,乡村公路畅通。五年制小学8处、教学点4处、乡卫生院1所、畜牧站1所、派出所1所、信用合作1所。 柳沟乡地形复杂,上坪、张郭家、樊家沟、马家村沟梁纵横,干旱、水土流失严重,水量少,不能满足人畜饮水、气候干燥。至2006年底,全乡修建人畜饮水工程22处,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柳沟、尕集、斜套、袁家、阳山村梁沟相间,水量较丰富,气候较湿润,植被较好。天然牧场黄草坪位于我乡西部,蕨菜资源较为丰富,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洋芋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尕集市场上每年油籽交易额有150多万元。在五台山地区,有少量的冬虫夏草。 发展规划 一、积极向省、州部门立项、报批,计划总投资13000万元对柳三二公路(23.5公里)进行路基改建和铺油硬化。 二、通过有关部门争取资金130万元,对尕集至樊家沟村的路段进行拓宽和路基改造。 三、积极争取资金40万元对柳关公路袁家段2.7公里进行路基改造。 四、为了做好乡村道路的整修改造,我乡计划争取资金30万元对尕集到红崖至柳沟赵王家的乡村道路进行拓宽改造。 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地理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双低"油菜这一优势产业,二○○八年争取全乡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 六、继续扩大上坪村等干旱地区的花椒林基地的栽种面积,做强本乡的经济林产业,提高全乡农民的经济收入。 七、争取资金的投资力度,解决本乡上坪村等部分干旱地区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特色资源 一、大力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做强黄草坪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大力推广经济林产业,特别是花椒产业已经在我乡形成一定的规模。 三、继续鼓励和调动群众积极性,大力发展"冬花"中药材种植面积,增加群众收入。 四、充分利用黄草坪天然草场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产业,推动全乡畜牧业的超前发展。 |
关家川乡 |
关家川乡位于积石山县东北部,乡政府驻何家村何家社,距县城仅6.1公里。东经102°56′,北纬35°46′。总面积68.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047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400亩,水平梯田6000亩。全乡共辖9个村民委员会,99个农业合作社,2006年末总人口为12868人,少数民族人口为3230人 ,劳动力4200人。关家川乡地形复杂,梁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大沟深、海拔悬殊、气候干燥、热量丰富。勤劳朴实的关家川乡各族人民在党 的坚强领导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使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至2006年末,全乡粮食总产量达3950吨,大小牲畜存栏达17270头(匹、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5元,花椒、养殖、劳务凸现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乡村道路硬化里程达17公里,砂路里程达15公里,农电覆盖率达99%,农话、电视基本普及,各村办公场所、村小学及乡卫生院建设基本达标,农村能源沼气正在普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频结硕果,乡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稳步提高。乡党委多次被省、州、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乡镇党委"。 发展规划 关家川乡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抢抓西部大开发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的历史机遇,紧扣州委"三民"工作思路和县委"南油北药,东椒西畜"发展战略目标,以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家庭养殖业,扩大劳务输出,抓好基层组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增加农民收入"为总体工作思路,加快发展,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狠抓优势产业、培育支柱产业。今后一段时间狠抓劳务开发、家庭养殖、花椒种植、马铃薯种植,使劳务、养殖、花椒、马铃薯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同时在川区建成100座反季节蔬菜大棚,干旱山区选种1000亩中药材,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基础。 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全乡通村主干道路全部实现铺油(或硬化),通社道路全部建成砂砾路;实施中部、北部人饮,解决全乡人畜饮水困难,电话、电视覆盖率达到75%以上,困难群众住房得到改善,生活有较好保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稳步改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抓好"普九"成果巩固和劳动力培训,努力提高全民素质。抓好"普九"成果巩固,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普九"完成率,同时,大力开展劳动技能培训,认真推进普法宣传,努力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法制意识和劳动技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 特色资源 一、花椒。 关家川乡下山李家山、白家沟、赵家湾、芦家庄四个村气候干燥、热量丰富,适宜花椒生长。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花椒栽植面积达到14500亩,显现为农业的主导产业。 二、马铃薯。 关家川乡土地多为干旱山地,相比较而言马铃薯产量高、效益好,今年种植面积达到5000亩,加大力度,依托威宝淀粉加工有限公司,再行培育,可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三、水能。 关家川河全长15公里,自西向东流经何家、张家、关集、赵家湾、芦家庄五个村,注入黄河,而黄河在关家川乡境内流经长约5公里。关家川乡境内水能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天理较大,关家川河一级电站已建成投入使用,炳灵电站正在建设,水能利用效益不断提高。 在这里,勤劳朴实的关家川乡各族人民真诚的欢迎各界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兴业。 |
胡林家乡 |
胡林家乡位于积石山县中部,全乡共辖9个村,92个合作社,总人口为12353人。农村总劳动力共5456人,全乡有汉、回、东乡、保安、撒拉、土、藏等七个民族,其中以东乡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52.4%。全乡总面积50.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为14080亩,人均耕地面积1.14亩,乡人民政府驻地在高关村,距县城吹麻滩3公里。 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州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技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干部和各族干部群众以党的-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花椒种植和家庭养殖两项重点工作的力度。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开创了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的喜人局面。 工作规划 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是:高举-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实践"-"重要思想,围绕"十一五"规划,牢牢把握全乡工作的大局,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花椒、养殖、劳务三大支柱产业地位,争取和实施项目拉动战略,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快速发展,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稳步前进。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至201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000万元,工业总产值85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00万元,民营经济总产值达到1000万元,农民均纯收入达到1400元;养殖业收入、劳务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分别达到30%、38%。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今后要全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狠抓花椒产业、家庭养殖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二、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认真实施项目工程,着力解决水、路等农村"五难",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抓好劳务经济。不断加大劳务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劳务人员整体素质,大力开发劳务基地,促使劳务输转由零散型、劳力型向集团化、技能型转变,提高劳务经济效益。 四、抓好禁毒、信访工作,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村级民主法制建设,严格依法行政,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五、抓好基层组织,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使基层组织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强的战斗堡垒。 六、抓好党委班子建设,不断提高乡党委决策水平,驾驭经济工作和领导全局的能力,建设高效、务实、廉洁的乡党委领导班子。 七、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亲民、务实、廉洁"的要求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锻造一支政治上信得过,工作上靠得住,作风扎实,亲民务实的乡村干部队伍。 八、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招商引资 胡林家高关村休闲渡假村项目。胡林家乡高关村离县城4公里,永积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关牙口社以东的河西地带,杨树成林、果园苍翠、河中流水四季常流,春夏两季各种花儿竟相怒放,香气醉人,林中鸟儿鸣叫,秋天一到,果子压弯枝,花椒一片通红,美不胜收,还有成片的闲散地点可供开发,是一个建设休闲渡假村的绝好地点,欢迎各界人士前来洽谈开发。 |
寨子沟乡 |
一、寨子沟乡自然概况: 寨子沟乡位于积石山麓,县城以南,乡政府驻寨子沟村,居全乡各村的中心地带,全乡总面积为35.18平方公里。地形特征为丘陵连绵、沟梁交错。属典型高寒阴湿山区,地下水丰富、雨量充足、气候寒冷阴湿、植被良好,土壤类型主要是黑土。种植的粮食作物 主要有小麦、洋芋、蚕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广阔而肥沃的黑土地适宜于黄芪等药材的种植,开发前景十分美好。由309省道临大公路横穿而过,北靠吹麻滩集镇、南接居集集镇,交通便利,信息灵活,市场前景广阔。 二、寨子沟乡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寨子沟乡是一个由回、汉、保安、东乡、撒拉、土、藏等七种民族杂居的乡,全乡共辖11个村,78个村民小组,2660户,13532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705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52.1%,现有劳动人5967人,全乡总耕地面积为16054亩,全属旱地,人均1.2亩。是全县的贫困乡镇之一,群众经济文化落后。 近几年,寨子沟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基础建设抓项目、增加收入抓劳务、民族团结进步抓创建、保证工作抓党建"为工作思路,注重三农问题,尽力解决群众"五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全乡产业结构主要有三大块:一是农业,二是劳务业,三是畜牧业。通过实施科技兴农,使全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是我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有所作为的重要发展机遇时期,今后五年我乡的发展规划是: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县委"依靠项目拉动,夯实发展基础,推进产业开发,实施扶贫攻坚,推动教育事业,解决群众’五难’"的工作思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努力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二、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县第七次-会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农村建设为动力、粮油生产为基础、劳务输出为龙头、畜牧产业为支柱、解决群众’五难’为重点,和谐社会为整体"的工作思路。 三、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1500万元,乡镇企业包括劳务收入总收入达到10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8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计划生育率达到95%;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四、发展重点与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我乡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乡,基础在农业,加快发展的难点也在农业,因此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提高农业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到2010年,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9000亩,其中侧膜油菜扩大到4500亩,亩增产100-150斤,杂交蚕豆种植扩大到500亩,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4500亩。 (二) 、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优势,要以规模养殖和家庭养殖相结合,村村建立养殖协会,户户搞暖棚养殖,积极推进标准化养殖规模,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建立养殖专业村5个,完成暖棚300座,大牧畜存栏户均2头,羊存栏户均8只,畜牧业收入平均达到250元。 (三) 、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顺应城镇化导向,作强作大劳务产业,鼓励、引导农村富裕劳动力就近进城、异地输转。同时加大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拓宽劳务市场,有组织的输转劳务.乡上计划沿海城市联系建立劳务输出基地3个,组织输出达到2500多人次,占全乡劳动力的40%,其中往劳务基地输出500多人次,建立劳务培训基地2处,培训人数达到劳动力的50%,到2010年计划完成劳务收入户均4000元,增加15%。 2、抓好项目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 (一) 、项目是发展的载体,广大干部群众都要树立发展抓项目意识、强抓机遇、千方百计引进公路建养、 住房建设、 文化教育、 医疗卫生、 人饮工程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计划达到350万多。 (二) 、以稳定解决温饱为目标,充分落实好有关扶贫项目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计划完成乐民新居150户,异地搬迁达到40户。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进一步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工作,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道路问题是群众发展的基础,也是群众能够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关键一步,因此,我乡通过争取项目和资金,广泛发动群众进一步加强乡村社道路建设工作.完成乡村道路硬化4条15公里,其余乡村路都修成农二级砂砾路,实现村村通汽车,家家进农用车。 二、进一步搞好人畜饮水工程,努力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 通过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利用中部、东部人饮工程,到2010年底努力全乡农户吃上自来水。 4、狠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寨子沟乡只所以经济文化落后就是因为过去就没有重视教育,没有重视人才培养的原因。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干部要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带头注视教育,动员本社和身边的适龄儿童全部入学,乡上通过多方面的争取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使我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力争今年顺利完成普九任务,到2010年底,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以上,巩固率达到98.5%以上,升学率达到100%。 (二) 、卫生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着实动员群众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力争今年参合率达到90%以上,到2010年底达到100%,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三) 、计划生育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稳定人口的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率,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少生快富"工程,巩固三为主成果,创建优质服务乡。到2010年力争计划生育达到98%,人口自然增长率在8‰之内。 5、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新积石。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干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继续实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加快社会治安防御体系建设步伐,加强预防工作,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充分发挥司法调解、民间调解组织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整治活动,坚持不懈的开展禁毒斗争,努力巩固无毒社区。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2、强化政府职责,全面统筹协调发展; 3、健全机制,明确责任保证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 |
郭干乡 |
郭干乡 在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东南部,有一块充满活力的热土,这里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大沟深,土地开发潜力较大,这就是郭干乡。全乡总面积24.92平方公里,辖7个村、51个、社、1412户、7158人。乡政府驻郭干村。有保安、东乡、撒拉、回、土、藏、汉等七个民族的群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全乡耕地面积6663.1亩。乡境内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450毫米 。 一、2008年所做的工作 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乡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深化乡情认识,提出了“特色产业促农民增收、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科教文卫促社会和谐”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8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工作综合考核获二等奖、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一等奖。 具体表现在: (一) 提出年内要办的八件实事取得新成效 1、郭酸路(郭干至酸梨树村)路基拓宽改造工程:郭酸公路是郭干乡酸李树村通往铺川乡曹家的一条主要乡村公路,全长8.2公里,涉及郭干乡酸李树村8个社、231户、1100多名群众。由于原有道路路基差,毁坏严重,晴通雨阻,群众的通行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进一步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改善当地群众行路难的状况,从2008年4月下旬实施拓宽改造工程。路面拓宽为6.5米。共出动劳力2400人(次),租用铲车20个台班,移动土方4000多方,埋设管道4处36米 ,铺砂2500方。并一次性完成了边沟开挖等附属设施建设,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行路难的问题。 2、郭干至满陈家村路基拓宽改造及马黄路(郭干段)路基改造工程:马黄公路(郭干段)全长10.8公里,涉及郭干乡海家、徐家、满陈家三个村17个社,450户、2200多人。该路原来只有2—3米 的宽度,坡陡弯急,通行能力差。根据全县农村道路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安排部署,乡上把马黄路(郭干段)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细化任务,落实责任。从2008年5月下旬开工建设,路面从2—3米拓宽为8米,共租用铲车3辆、挖掘机2台、280个台班,移动土方35万立方米,发动群众7000多人次,占用耕地103亩,拆迁房屋58间,砍伐椒树8000多株。马黄公路(郭干段)建成后,从根本上解决了海家、徐家、满陈家3个村各族群众的行路难问题,促进了全乡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3、中郭路郭干段路基拓宽改造工程:乡党委、乡政府及时组织群众对水毁路段进行了维修,完成了陈沟简易桥加固,保证了中郭路郭干段畅通。硬化工程由县交通部门组织实施。 4、大杨家村整村推进项目:项目已完成。修建了羊棚60座、发放羊190 多只、并以全部投入使用。完成道路整修铺砂4公里,极大地改善了该村群众的行路难问题。 5、郭干村办公场所维修工程:已完成办公场所维修,并已投入使用。 6、大杨家村办公场所维修工程:与大杨家村整村推进项目一并实施,并已完工投入使用。 郭干至徐家,大湾至海家公路拓宽改造工程虽多次进行了汇报衔接,但因受诸多方面因素制约未能实施,列入2009年的工作计划。 (二)争取的项目有了新进展 大杨家小学危房改造项目:积极汇报衔接,投资74多万元对大杨家小学进行整体搬迁,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大杨家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大杨家村适龄儿童的上学难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徐家电灌维修项目、中部人饮工程项目的延伸: 与县水电部门衔接,已完成徐家村阴山电灌维修及设备配套。 满陈家小学、牧野沟小学危房改造项目、满陈家电灌维修项目、郭干至大杨家乡村道路硬化工程项目、乡政府办公楼建设项目:已上报有关部门争取立项解决。 (三)抓好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1、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 进一步调整农作物产业结构,扩大玉米、马铃薯和 花椒 种植面积。 全乡完成旱作农业技术全腹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 3500亩,其中在1000亩玉米示范基地建设中,大杨家村完成570亩,酸梨树村完成470亩。完成马铃薯种植1500亩,其中千亩示范点上,大杨家村完成400亩,郭干村完成300亩,王家村完成300亩。 2、大力发展花椒产业。 在满陈家、徐家、王家完成了花椒栽植8200亩,真正使花椒成为北部干旱山区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 以“美化家园、打造绿色郭干”为主题,完成郭干村东山绿化500亩,栽植侧柏3000株,杏树1000 株,落叶松2000株。 3、郭干村乐民新居工程进展顺利。完成35户,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困难。 4、全力开展文教卫生工作。教育工作中狠抓了教育教学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适龄儿童入学、少年入学、“两免一补”等工作,切实巩固“普初”成果,高度重视“普九”工作,为郭干学区解决了1000元的“普九”经费,通过了州政府的“普九”验收 。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有效实施,完成参合率96.5%,被授予全县新农合工作一等奖。 5、计划生育各项责任指标全面完成。计划生育工作主攻纯女户结扎、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工作。去年,全乡共出生70人,出生率为10‰。纯女户结扎4例,计划生育率达到94.3% 。征收当年及历年社会抚养费42390元。上报“少生快富”项目户14户。2008年考核中名列全县第九名。 6、加强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针对全乡存在的一些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突出的实际,乡党委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大力宣传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创办星级宗教场所,及时调处矛盾纠纷,认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坚持“三禁”并举方针,巩固提高无毒社区工作,有力的维护了全乡的社会稳定。 7、加大了劳务输出和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全乡完成长短期劳务输转 3759人,完成技能培训5起,588人。群众的劳务收入有了一定增加。 (四)认真开展了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全乡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制定了乡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制度,规定学习篇目,其中把党的-报告、中纪委十七届二次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理论等内容作为必学篇目,要求乡党委中心学习组集中学、全体干部职工反复学,努力把握理论精髓,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同时,对《积石山县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和郭干乡《实施意见》进行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对每个干部职工进行测试,要求大家熟悉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十个方面的内容并深刻理解。学习过程中,每个干部职工记学习笔记8000字以上,撰写心得体会文章2篇以上,举办学习专栏2期,讨论完善《郭干乡工作制度》40种。通过学习,全乡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全乡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郭干乡政府机关面貌有了较大改观。 为了给全乡干部职工营造一个拴心留人、团结共事、和谐进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乡党委、乡政府努力克服资金困难,坚持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一点资金,着力改善和优化工作环境。完成了乡政府机关院子硬化和美化,改善了办公条件。安装了电视卫星接收装置,保证了干部职工正常看电视节目,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受区域条件的影响,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特色产业开发层次低,如具有一定特色的畜牧、花椒、洋芋等产业还处于低层次的开发运行,效益不明显;群众生活困难,一遇自然灾害,群众返贫现象严重; 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愿望有一定差距,农村群众“五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建设小康社会任务重、构建和谐家园任务重、压力大、困难多。 二、2009年的工作的主要任务 2009年全乡工作的 指导思想 是:以党的-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县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工作会议、县人代会、政协会精神,以紧抓机遇、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抓特色、保增收、争项目、强基础、重民生、促和谐为主线,以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村道路、人饮工程建设、贫困户危房改造、劳务产业开发为重点、提高标准抓亮点,靠实责任抓落实,全力实施好“789”工程,实实在在地办成几件既推动全乡经济发展、又惠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继续推动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 办成七件实事: 1、完成郭干至王家道路拓宽改造工程。 2、中部人饮延伸工程开工建设。 3、完成郭干村100户沼气项目建设。 4、全面完成王家村整村推进项目。 5、完成牧野沟小学维修工程。 6、完成满陈家小学维修工程 . 7、在大杨家村建设乐民新居50户。 (二)争取八个项目: 1、争取王家至满陈家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立项并开工建设。 2、争取王家至徐家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立项并建设。 3、争取郭干至海家道路拓宽改造工程立项并建设。 4、争取郭干至大杨家道路硬化工程立项建设。 5、争取酸梨树人饮工程立项建设。 6、争取大杨家至铺川乡冯王道路立项建设。 7、争取满陈家提灌维修改造工程立项并完成改造。 8、争取徐家村阳山提灌改造工程立项并完成改造。 (三)抓好九项工作: 1 、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抓好全覆膜双垄沟播玉米及脱毒马铃薯示范点建设,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大杨家村、酸梨树村完成双垄沟播玉米种植2000亩,海家、徐家、满陈家三个村完成脱毒马铃薯种植2000亩。 2、狠抓项目建设,重点抓好王家村整村推进项目。 3、切实关注民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解决群众“五难”,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4、加强劳务产业开发。劳务培训125人,有组织输转劳务1475人,劳务收入年人均达到5000元以上。 5、坚持不懈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坚决完成计划生育各项责任指标,不断促进计划生育工作上水平。 6、高度重视教育卫生工作。进一步巩固“普九”成果,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全力搞好新农合工作。 7、深入持久地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全力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 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斗保垒作用。 9、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纪律和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重视学习、素质过硬、组织信任、群众欢迎、作风正派、工作扎实的干部队伍,为全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009年是郭干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一年。展望前景无限好、只争朝夕启新程。郭干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人民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县委七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工作会议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苦干实干、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努力以新的作风、新的干劲、新的作为加快全乡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的成绩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礼! |
徐扈家乡 |
徐扈家乡位于积石山县城东南约10公里处,地处牧野沟流域,属干旱半干旱山区,全乡共辖6个行政村,57个合作社,1727户,9318口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6.3%,乡域总面积2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795亩,人均耕地0.84亩,人均纯收入1080元,乡内五年制完全小学3所,三年制小学2所 ,一年制教学点2所,现有学生1292名,教师46名。共有清真寺27座,政府干部职工27名,村、社干部75名,全乡0员137名,劳动力419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4.7%,计划生育率94.6%。收入在625元以下的贫困户占13%,重点救济对象246户。 发展计划 今后五年,是"十一五"规划全面实施的五年,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五年,也是全乡建设新农村,整体脱贫,走向小康的关键五年。 今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普及科技教育,解决群众五难,畜牧劳务并进,维护社会稳定,搞活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工作思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实现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万元,乡镇企业包括劳务输出收入总产值达到3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元,儿童入常率达到96%,实现普九、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优质服务乡。 主要工作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靠政策、靠科技、靠投入,努力增加农业收入;二是做大做强畜牧养殖,以规模养殖和家家暖棚养殖相结合。力争扩大畜产品商品量,努力增加畜牧业收入;三是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宣传动员和鼓励引导广大群众外出搞劳务,努力增加劳务收入。 2、抓好项目建设,改状况农村基础设施。抢抓机遇,争取项目,积极引进公路建设、住房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与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改状况农村面貌。 3、狠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搞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 |
中咀岭乡 |
中咀岭乡地处积石山县南麓,属高寒阴湿区,全乡共辖6个行政村,66个合作社,2176户,共11378人,其中少数民族8955人,占总人口的79%,人口出生率为12‰,计划生育率为96.5%。全乡总面积2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05亩,人均耕地1.03亩,人均占有粮250公斤,年人均纯收入达910 元。全乡六年制完全小学5所,四年制小学1所,教学点1所,现有学生134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6%。 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一五"规划,以"农业奠基、畜牧带动、劳务增收、项目拉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强化农业基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群众"五难"问题,全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十一五"规划,是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 一、指导思想 高举-理论伟大旗帜,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是第一要务,强化农业基础,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群众"五难"问题,全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工作思路 今后五年的工作思路是"农业奠基、畜牧带动、劳务增收、项目拉动、科学发展"。 三、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力争突破1600万元,同比递增60%;粮食总产量达到2500吨,同比递增16.6%;农民纯收入达到1500元,同比递增50%;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计划生育率提高到90%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 四、必须作好的十项工作 1、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2、不断拓宽劳务渠道,狠抓劳务输转工作; 3、持之以恒地狠抓计划生育工作,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力争使全乡计划生育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4、坚持不懈地狠抓综治、禁毒及维稳工作,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5、矢志不渝地抓好安全生产、地方病防治及动物防疫工作和畜牧产业开发; 6、加大力度解决群众"五难"问题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7、深入持久地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切实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 8、千方百计着力解决困难群众及-的生产生活,确保生活逐年改善。 9、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建设及党风廉政建设,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10、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小关乡 |
小关乡位于积石山县西南角,平均海拔2300米,全乡共有6个行政村,57个合作社,2082户,10079人;全乡总耕地面积为14200亩,人均占有耕地1.4亩。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副业为辅,农作物以油菜、蚕豆、小麦为主,自然灾害频繁,常年产量低而不稳。由于小关乡地处偏僻,信息闭塞,群众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生活普遍困难,"五难"问题仍是制约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乡现有低收入人口931户、5251人,占总人口52.1%,绝对贫困人口275户、1540人,占总人口的15.3%,而且返贫现象十分突出,为全县最贫困乡之一。 发展规划 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县第七次-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从战略的全局和高度出发,以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重点,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和各族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解决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实工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促进全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把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工作思路:牢牢把握稳定和发展"两大"主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通过三至五年的不懈努力,把我乡建设成为全县具有盛誉的养殖基地、劳务输转大乡。 1、畜牧业 充分利用沿积石山麓一带草场资源优势,在大茨滩、尕阴洼、大寺、小关四个村大力发展草场养畜。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养殖大户,每年建成1-2个示范养殖大户,以养殖大户示范带动草场养畜和暖棚养畜的发展,经过三至五年的时间使草山养畜和暖棚养畜发展成为山阴地区群众发展经济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2、劳务产业 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有组织、有计划的分期分批向外输出劳务人员,特别是向浙江、山东、福建等南方发达地区输送劳务人员,年均输送200-300认,为我乡劳务人员赴南方打工开拓渠道,树立样板,进一步巩固我乡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开辟的劳务基地,为今后向南方输送大批劳务人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将劳务产业做成增加我乡群众收入的主要产业。 3、林业建设 林业生产坚持以生态林和经济林相结合,以规模连片种植为重点,在沿山区一带种植生态林,进一步美化环境,保持水土流失;在川区种植经济林,大力推广啤特果、沙棘等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力争3-5年内建成基地2个,规模产销渠道1个。 4、农业生产 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努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加快产业优化结构调整步伐,引导群众因地制宜,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落实农业主要增产措施,增加农业中的科技含量,力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总面积的一半,进一步增加群众收入。 5、教育 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为重点,采取"321"帮扶结队等各种措施办法,想方设法让适龄儿童入学,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实现"普九"目标。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面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及时扫除青壮年文盲,进一步提高我乡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6、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按照工作重心下移的要求,充分发挥村社计划生育专兼职干部的作用,形成乡、村、社三级组织联动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抓好基础工作的同时,以纯女户结扎、计外费征收、"少生快富"、奖励扶助、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程等工作为重点,力争改变以往工作方式,使计生工作逐步走向政府宣传教育、群众自主、自觉实施的轨道。力争3-5年内计划生育率达到9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5‰以内。 7、维稳工作 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平安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突出巩固"无毒社区",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为重点,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采取多种措施,建立健全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的阵地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按照"治安抓禁毒,维稳抓宗教"的总体要求,始终保持警觉态势,超前防范、提前介入、趋利避害,基本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县上无-"的维稳目标。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宗教和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政治局面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小关乡党委、乡政府号召全乡各族干部群众把所有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党的-精神和县第七次-会描绘的宏伟蓝图上来,充分调动各族各界力量,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为实现我乡"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努力奋斗。 |
铺川乡 |
铺川乡位于积石山县东南部,东面与银川乡接壤,南面与临夏县营滩乡、井沟乡毗邻,西面、西北分别与别藏乡、郭干乡相连,总面积为 31.18 平方公里。辖铺川、上庄、下庄、张巴、元林、湫池、代山 7 个行政村, 60 个合作社。其中,铺川、上庄、下庄、分布在川区,其他四个村分布在山区。全乡共有 2193 户,总人口 11346 人,其中农业人口 11267 人。有汉族、回族、东乡族、土族、藏族等 5 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 45% 。耕地面积 13449 亩,其中水浇地 3565 亩。 截止 2007 年底,全乡农业生产总值达 2304 万元 ,粮食总产量 3652 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333 元。有小学、教学点 8 所,在校学生 1180 名,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98.3% 。有宗教活动场所 27 处,其中伊斯兰教 16 处,佛教 5 处,道教 6 处。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乡党委、乡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各族干部群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开放,团结奋进,锐意进取,苦干实干,扎实工作,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牢把握稳定、发展这一大局,贯彻中央、国务院“三农”惠民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认真搞好各项工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发展规划 今后五年,是我乡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五年,我们必须按照州县精神,紧紧抓住新的机遇,主动迎接新的挑战,在新的起点和更高层次上谋求发展。 指导思想是: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县-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强化农业基础,做大支柱产业,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振兴科技教育,再解群众五难,集中打好项目建设、公路会战、人饮解困三个硬仗,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奋斗目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济快速发展,强化基础设施,搞好劳务输转,突出生意兴乡,确保社会各项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到 2011 年,农业总产值达到 2109 万元,粮食产量达到 3752 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1510 元,计划生育率达到 86%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5.2 ‰以内。适龄儿童入学率 98.7% 以上,小学生巩固率 98% 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后五年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气候温暖的优势,重点抓好旱作农业、马铃薯种植、延伸核桃基地试点工作,做到农业增产增收。 2 、抓好道路建设,彻底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全面完成铺川至代山公路的的拓宽改造及铺砂,拓宽改造下庄至八家沟社道路等三条公路;硬化村社道路三条;新建桥 2 座,保证社社通公路,全面提高群众的通行能力。 3 、坚持以人为本,抓好文教、卫生工作,提高全民素质,认真贯彻落实教育目标责任制,全部改建学校危房,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彻底解决上学难和看病难问题。 4 、全力解决全乡的人畜饮水问题,利用五年时间,解决山区四个村、川区三个村的饮水困难,让群众喝上清澈干净的自来水。 5 、加强维稳工作,做好移民区群众的稳定工作,实施好移民区的项目,保证全乡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6 、做好巴家沟堤防工程,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做好全乡 8 处电灌的维修和 2 处二、三级提灌的建设工程,增加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 7 、拓宽劳务输转渠道,引导群众从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从西部向东部转变,增加农民工就业门路,努力为农民搭建就业挣钱的平台。 8 、狠抓计划生育工作,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目标管理指标,做到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和谐发展。 9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提高为民办事的能力,努力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10 、利用社会资源,兴办以建材为主的乡村企业一处。 花椒产业 近年来,乡党委、乡政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本乡区位优势,发展花椒产业,现已栽植花椒 7800 亩 , 花椒常年产量达 18 万斤,收入 20 万元,户均收入 1000 元,花椒产业已成为全乡的支柱产业、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极大地改善了全乡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条件,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种植的“大红袍”花椒以其色艳、粒大、肉厚、味香而闻名四方,远销青海、宁夏、四川、广东、山东等地。花椒的栽植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特色经济的发展,我们必将立足实际,发挥花椒这一支柱产业的优势,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积石山县鑫鑫铁合金厂 积石山县鑫鑫铁合金厂地处铺川乡上庄村的中庄社,该厂建于 2002 年,占地 4 亩,现有职工 60 人,总投资 280 万元,年产量 2500 吨,年生产值为 1800 万元,年经济效益 50 万元。该厂的运行解决了我乡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我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