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上游。总面积1557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47500。代码:623021。区号:0941。拼音:Lintan Xian。
行政区划
临潭县辖3个镇、13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扁都乡、店子乡、新堡乡、总寨乡、三岔乡、龙元乡、陈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
历史沿革
唐置临潭县,相传县址临近水潭,故名。清设洮州厅,1913年复置临潭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县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有似临潭,因以为名。
2000年,临潭县辖1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长川回族乡、总寨乡、流顺乡、羊永乡、新城乡、扁都乡、新堡乡、店子乡、石门乡、三岔乡、陈旗乡、羊沙乡、冶力关乡、八角乡、龙元乡、卓洛回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10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21316 术布乡 3746 古战乡 5439 卓洛乡 2258 长川乡 9263 羊永乡 8077 流顺乡 8623 新城乡 11593 扁都乡 9255 店子乡 4694 新堡乡 4220 总寨乡 4883 三岔乡 3597 龙元乡 4540 陈旗乡 10001 石门乡 8204 羊沙乡 6449 冶力美乡 9585 八角乡 5287。
【地理位置】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103°52′,北纬34°30′~35°05′。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东邻岷县与卓尼县,西南两面均与卓尼县插花接壤。全县总土地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区,地形西高东低,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
【交通】
临潭交通便捷。省道306线(徐合公路)东西贯穿全境,311线(定新公路)起自定西,经临洮、康乐、冶力关至新城,从北至南贯通,并依此为主干形成了县乡公路网络,全县乡乡通公路、通车。县政府所在地-旧城,距省会兰州345公里,距自治州所在地78公里。国家级风级区-冶力关以省道311线与兰临高速公路相连,距兰州仅160公里。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5万人 | 1557平方公里 | 623021 | 747000 | 0941 | 查看 临潭县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简介 |
---|---|
合作市 |
是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也是藏区唯一设立的县级市,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端,甘、青、川三省交界处,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理座标东经102°54′,北纬39°59′。国道213线和省道306线环城而过。北距甘肃省会兰州250公里,南距四川省会成都860公里,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年均气温1.7℃,无绝对无霜期。 全市总面积2670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246.7万亩,林地面积56.97万亩,城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8万。 合作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西蜀与安多(甘、青、川藏区称谓)藏区连接的重要枢纽,历史上是藏汉交流、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的著名商贸集散地。据史料记载,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合作就是古西羌首领无弋爰剑建立的羌族政权的北塞重镇,而无弋爰剑则因最早将农、牧业生产技术自秦地传入青藏高原东部而著称于世。中唐时期,西北游牧民族吐谷浑在北距合作仅80余公里的枹罕地区建都立国,并开辟打通了历史上著名的西连西域、西藏和印度,南接中原和蜀的“丝绸南路”,合作开始成为这条繁华商贸线上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之一而沿袭至今。 建国初期,合作属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管辖(全藏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之一拉卜楞寺所在地),1956年州府自夏河县迁入合作,从此,合作进入了一个历史的新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自治州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州府合作在甘、青、川安多藏区的政治、经济地位日显重要,州委、州0以战略和发展的眼光,及时向中央和省上提出撤镇设市的请求。199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省人民0正式通知设立合作市,经过筹备,合作市于1998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运作。 市区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畜牧业是全市的支柱产业,牦牛、藏羊、厥麻猪、酥油是当地优势产品,驰名省内外。以畜牧和矿业为龙头的民族工业已初具规模;交通、通讯方便,目前适逢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合作市将是省内外客商投资、开发、合作的理想宝地。 全市辖七乡四个街道办,39个行政村,9个居民委员会,有272个村民小组。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8.0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7万人,占总人口46.1%,藏族人口4.08万人。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29000万元,实际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5010万元; 第二产业6600万元;第三产业17390万元,工业增加值为2110万元,农业增加值为5000.61万元,财政收入2598万元,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1552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0609万元。 境内国道213线贯穿全市并与省道徐合公路交错相连,各级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贯穿于每乡各村。市内通讯方便,程控电话已与全国联网,市区电话覆盖率达70%。互联网络已在市区内悄然兴起,水电供应充足。全市民族工业有较大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城市建设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快速发展之中。 全市土地总面积22.9万公顷,其中:草地面积16.3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1.22%;林地面积3.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58%,森林覆盖率为7.62%;耕地面积1.59万顷,占土地面积的6.59%,水域面积0.1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7%。 合作市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湿润,高原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冬季漫长,干燥多风,平均气温2℃。光热水基本匹配,光照充足,年均降水558mm,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地表径流深200-350mm,年蒸发量1222mm。自然灾害频繁,主要是霜冻、寒潮,强降温、大雪、冰雹和秋季洪涝等。 大夏河诸多支流和洮河流经本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河流水质好,落差较大,水能蕴藏量较为丰富。在距市府55公里的勒秀乡峡村的洮河干流上建有水电站一座,电站大坝以上流域面积7276平方公里,设计水头14.55米,总装机容量3*2000千瓦,保证出力1816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900万千瓦时,现已并入西北大电网,是我市的一大资源优势。 境内以牦牛和藏系绵羊为优势和各类家畜饲养量达30万头只,年末存栏近25万头只,闻名遐迩的蕨麻猪主产于本地。主要乔木有冷杉、云杉、油松、华山松和杨、桦、柏、柳等;灌木繁多,主要有沙棘、杜鹃类、黄柏、酸梅和楸类等。种植品种主要是青稞、春小麦和小油菜。在广阔的林间草地栖息着鹿、麝、狐、猞、青羊、黄羊、苏门羚、马鸡、雪鸡、红腹角雉;并生长着多种药用植物和食用菌类以及野生淀粉、油料植物与芳香、纤维植物。在沼泽、水域中有石花鱼、绵鱼、小鲵等。 合作市是以牧业为主的新建高原城市,全市现有可利用草场17.4万公顷,主要以亚高山草甸草场和灌丛草甸为优势类型。天然草场每公顷鲜草产量为3120公斤,草地盖度68%,境内以牦牛和藏系绵羊为优势的各类家畜年饲养量达30多万头只,年末存栏25万头只,每年可产各类鲜肉1900吨、 鲜奶5600吨,各类毛皮4.8万张,酥油产量为140吨。 现有林地2.33万公顷,主要为冷杉、云杉、油松等。森林覆盖率(森林+灌木)为7.62%,活林木总蓄积达56.25万亩。 市内地质结构以多合尔--尼克疆成矿构造带贯穿整个辖区,经过地勘部门1958年、1970年先后数次普查勘探,圈定出了金、铜、锑、砷等矿化点多处,同时对一些具有开发价值的矿床进行了概略研究评价。截止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金、铜、锑、铁、粘土等十余处,具有进一步勘查价值的矿化区域六个区块。 合作市是甘南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距省城兰州265公里,离闻名遐迩的拉卜楞寺72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兰州至九寨沟、黄龙寺、则岔石林等黄金旅游热线的中继站,也是安多藏区同内地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窗口,传统的香浪节、插箭节等民间节庆活动频繁,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合作市地处兰州--合作--则岔--郎木寺--九寨沟、黄龙寺旅游黄金热线上。境内旅游资源主要以草原自然风光、藏传佛教文化建筑、藏族民俗风情为主。其中合作米拉日巴九层佛阁是安多藏区著名的佛教古刹,合作市森林公园暨高原植物园,是甘南州的生态旅游资源区,当周、峡村风光、岗岔溶洞景观、太子山自然风景区,是合作市主要的旅游风景区。 |
临潭县 |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洮河上游。总面积1557平方千米。总人口15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47500。代码:623021。区号:0941。拼音:Lintan Xian。 行政区划 临潭县辖3个镇、13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扁都乡、店子乡、新堡乡、总寨乡、三岔乡、龙元乡、陈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 历史沿革 唐置临潭县,相传县址临近水潭,故名。清设洮州厅,1913年复置临潭县。据《元和郡县志》,因县城东西北三面并枕洮水,有似临潭,因以为名。 2000年,临潭县辖1个镇、15个乡、3个民族乡:城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长川回族乡、总寨乡、流顺乡、羊永乡、新城乡、扁都乡、新堡乡、店子乡、石门乡、三岔乡、陈旗乡、羊沙乡、冶力关乡、八角乡、龙元乡、卓洛回族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4103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城关镇 21316 术布乡 3746 古战乡 5439 卓洛乡 2258 长川乡 9263 羊永乡 8077 流顺乡 8623 新城乡 11593 扁都乡 9255 店子乡 4694 新堡乡 4220 总寨乡 4883 三岔乡 3597 龙元乡 4540 陈旗乡 10001 石门乡 8204 羊沙乡 6449 冶力美乡 9585 八角乡 5287。 【地理位置】 临潭,古称洮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103°52′,北纬34°30′~35°05′。北接康乐、渭源两县,东邻岷县与卓尼县,西南两面均与卓尼县插花接壤。全县总土地面积1557.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区,地形西高东低,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 【交通】 临潭交通便捷。省道306线(徐合公路)东西贯穿全境,311线(定新公路)起自定西,经临洮、康乐、冶力关至新城,从北至南贯通,并依此为主干形成了县乡公路网络,全县乡乡通公路、通车。县政府所在地-旧城,距省会兰州345公里,距自治州所在地78公里。国家级风级区-冶力关以省道311线与兰临高速公路相连,距兰州仅160公里。 |
卓尼县 |
¡¡¡¡×¿ÄáÏØµØ´¦Çà²Ø¸ßÔ¶«²¿£¬¸ÊËàÊ¡Äϲ¿£¬¸ÊÄÏÖݵĶ«Äϲ¿£¬¶«½ÓáºÏØ¡¢ÕÄÏØ£¬±±¿¿Î¼Ô´¡¢¿µÀÖ¡¢ºÍÕþ£¬ÄÏÁÚµü²¿¡¢ËÄ´¨Ê¡Èô¶û¸ÇÏØ£¬Î÷ͨºÏ×÷¡¢ÂµÇú£¬Öв¿ÓëÁÙÌ¶ÏØ²å»¨»·½Ó¡£È«ÏØ×ÜÍÁµØÃæ»ý5419.66ƽ·½¹«Àï¡£µØÀíλÖýéÓÚ¶«¾102¡ã40¡ä-104¡ã02¡ä,±±Î³34¡ã10¡ä-35¡ã10¡ä¡£¶«Î÷³¤115¹«À¿ç¾¶1¡ã22¡ä£¬Äϱ±¿í113¹«À¿çγ1¡ã£¬º£°Î2000-4920Ã×£¬ÏسǺ£°Î2540Ã×£¬Äê¾ùÎÂ4.6¡æ£¬Âé·º£°Î2690Ã×£¬Äê¾ùÎÂ4.9¡æ¡£È«ÏØÏ½1Õò16Ï磬98¸ö´åί»á£¬469¸ö´åÃñС×飬×ÜÈË¿Ú10Íò¶àÈË£¬²Ø×åÈË¿ÚÕ¼×ÜÈ˿ڵÄ62%£¬ÊÇÒ»¸öÒÔ²Ø×åΪÖ÷ÌåµÄÉÙÊýÃñ×å¾Û¾ÓÏØ£¬Óкº¡¢²Ø¡¢»Ø¡¢ÍÁ¡¢ÃçµÈ10¶à¸öÃñ×å¡£Êô¹úÁÐÄÁҵƶÀ§ÏØ£¬Ò²ÊÇȫʡʮ¶þ¸öÖØµãÌìÈ»ÁÖÇøÏØÖ®Ò»¡£ ¡¡¡¡×¿ÄáÏØÏ½3¸öÕò¡¢13¸öÏç¡¢1¸öÃñ×åÏ磺ÁøÁÖÕò¡¢Ä¾¶úÕò¡¢Ôú¹Å¼Õò¡¢ÄÉÀËÏç¡¢´ó×åÏç¡¢¿¨³µÏç¡¢µ¶¸æÏç¡¢Äá°ÍÏç¡¢ÍêðÏç¡¢°¢×Ó̲Ïç¡¢Éê²ØÏ硢ǡ¸ÇÏç¡¢¿µ¶àÏç¡¢É×ÍÛÍÁ×åÏç¡¢ä¬ÑâÏç¡¢°ØÁÖÏç¡¢²Ø°ÍÍÛÏç¡£ ¡¡¡¡×¿Äᣬϵ²ØÓÒâΪËÉÊ÷¡£1939ÄêÉè׿ÄáÉèÖξ֣¬1950Äê¸ÄÖÃ׿Äá×ÔÖÎÇø£¬1955Äê¸ÄΪ׿ÄáÏØ¡£ ¡¡¡¡×¿ÄáÏØµØÓòÁÉÀ«£¬µØÐθ´ÔÓ£¬ÂÃÓÎ×ÊÔ´¼«Îª·á¸»£¬×ÔÈ»¾°¹ÛÐÛ»ë׳ÃÀ£¬ÈËÎľ°¹Û´ÖáîÆÓʵ¡£¾³õ²½µ÷²éÁË½â£¬È«ÏØ¿É¿ª·¢ÀûÓõÄÂÃÓÎ×ÊÔ´ÓÐÏØ³Ç--ìø¶¨ËÂ--¹ÅÑÅɽÉÁÖ¹«Ô°£¬Âé·²Ø×å·çÇéÂÃÓοª·¢Ð¡Çø£¬´óÓø¹µ¡¢¿¨³µ¹µ¡¢³µ°Í¹µ¡¢¿µ¶àÏ¿¡¢¾ÅáÛÏ¿¡¢Ê¯ÃÅÏ¿µÈ°Ë´ó¾°ÇøÁùÊ®°Ë´¦Ö÷Òª¾°µã£¬¶øÇÒÐí¶à¾°Çø¾°µã¶¼¾ßÓÐÏ൱¸ßµÄƷλºÍ¿ª·¢¼ÛÖµ£¬½üÆÚ¿É¿ª·¢µÄ¾°ÇøÖ÷ÒªÓÐÁ½¸öÐ¡Çø£ºÏسÇ--ìø¶¨ËÂ--¹ÅÑÅ´¨ÉÁÖ¹«Ô°ºÍÂé·²Ø×å·çÇéÂÃÓοª·¢Ð¡Çø¡£Èý¹µ£º´óÓø¹µ¡¢¿¨³µ¹µ¡¢³µ°Í¹µÈý´óÉÁÖÉú̬ÂÃÓξ°Çø¡£Á½Ï¿£º¿µ¶àÏ¿¡¢¾ÅáÛÏ¿£¨°üÀ¨Ê¯ÃÅÏ¿£©·ç¾°Çø¡£ÆäÖУºÂé·ÂÃÓοª·¢Ð¡ÇøÊÇÈ«ÖÝÈý´óÂÃÓοª·¢Ð¡ÇøÖ®Ò»£¬Ò²ÊÇȫʡÅú×¼µÄ¸ÊÄÏÁ½¸öС³ÇÕò×ۺϸĸïʾ·¶µãÖ®Ò»£¬¼«¾ßÂÃÓοª·¢¼ÛÖµ¡£ ¡¡¡¡×¿ÄáÏØÈËÎľ°¹Û´ÖáîÆÓʵ¡£ÎÄÎï¹Å¼£¼«Îª·á¸»£¬¾³ÄÚÓÐÆë¼ÒÎÄ»¯¡¢ËÂÍÝÎÄ»¯ºÍÂí¼ÒÒ¤ÎÄ»¯ÌØÕ÷µÄÒÅÖ·£»ÓÐÀúÊ·ÓÆ¾Ã¾°É«ÓÄÑŵݲ¶à¹ÅÉ²ìø¶¨ËÂºÍÆì²¼Ë¡¢É×ÍÛË¡¢¹±°Í˵ÈÊ®¶à´¦ËÂÔº£»ÓжÔÖйú¸ïÃü×ö³öÖØ´ó¹±Ï׵ĵÚÊ®¾ÅÈÎ׿ÄáÍÁ˾Ñî»ýÇìÁÒÊ¿µÄÁêÔ°¡¢¸ÊÄÏÅ©ÃñÆðÒåµÄ½Ü³öÁìÐäв°Í·ðÁÒÊ¿¼ÍÄͤ¡¢¿ª´´Î÷²Ø²ßÄ«ÁÖ´«³ÐÖÆ¶ÈµÄ²ØÍõ¡ª¡ª²ßÄ«ÁÖÒ»ÊÀ¼Ò×åµÄĹµØ¡ª¡ª²ØÍõ·Ø£¬»¹ÓÐÌÆ´ú´ó½«¾ü¸çÊæº²´´Á¢µÄÉñ²ß¾üÖØÕò¡¢ä¬Î÷µØÇø¹Å´úÖøÃûµÄ¾üÕþÖØÕòÑô°Ó¹Å³Ç¡¢Ã÷´ú±ßǽ¹Å³¤³Ç¼°·éìݶպ¾µÈ¹Å´ú¾üÊÂÉè·ÀÒÅÖ·¡£ ¡¡¡¡×¿ÄáÏØÊÇÈ«ÖÝ¡¢È«Ê¡ÂÃÓÎ×ÊÔ´´óÏØ£¬ÂÃÓÎ×ÊÔ´¼«Îª·á¸»£¬Óа˴ó¾°ÇøÒ»°Ù¶à´¦Ö÷Òª¾°Çø£¨µã£©¡£Ä¿Ç°¹æÄ£·¢Õ¹µÄÓÐÄϲ¿Ê¯Ãžø¾°Éú̬ÎÄ»¯ÓÎÀÀÇø¡¢Î÷²¿ÉÁÖ²ÝÔ×ڽ̲ØË×ÓÎÀÀÇø¡¢±±²¿ÆæÏ¿»ÀÈÃûËÂÍÁ·çÓÎÀÀÇø¡¢¶«±±²¿¸ßϿƽºþä¬ÑâÎÄ»¯ÓÎÀÀÇøµÈËÄ´ó¹¦ÄÜ·ÖÇø¡£¶ÀÌØµÄ¾õÄ˲Ø×åÃñË×ÎÄ»¯¡¢ÓƾõIJش«·ð½ÌÎÄ»¯¡¢ÐãÃÀµÄ×ÔÈ»Éú̬ÎÄ»¯¡¢ºñÖØµÄ׿ÄáÍÁ˾ÎÄ»¯¡¢²ÓÀõÄä¬ÑâÎÄ»¯ÊÇ׿ÄáµÄÎå´óÎÄ»¯ÏÖÏó£¬Ò²ÊÇÎå´óÂÃÓÎÎÄ»¯×ÊÔ´¡£ ¡¡¡¡ÒÔÉÁÖÉú̬ΪÖ÷µÄ×ÔÈ»¾°¹ÛÐÛ»ë׳ÃÀ£¬²Ô´äµÄɽ·å¡¢Ç峺µÄºÓÁ÷ÁîÓÎÈËÁôÁ¬Íü·µ£¬×ÔÈ»·ç¹âÈÚɽ¡¢Ë®¡¢ÁÖ¡¢²Ý¡¢ÎªÒ»Ì壬¼æ¾ª¡¢ÏÕ¡¢Ææ¡¢ÐãΪһÌ壬ÊÇȫʡÂÃÓÎ×ÊÔ´¸»¼¯µØÇøºÍ¸ÊÄÏÖݵÄÂÃÓÎ×ÊÔ´´óÏØ£¬ÂÃÓÎ×ÊÔ´¼«Îª·á¸»£¬Óа˴ó¾°ÇøÒ»°Ù¶à´¦Ö÷Òª¾°Çø(µã)¡£ ¡¡¡¡´óÓø¹µÉÁÖÉú̬ÂÃÓξ°ÇøÎ»ÓÚÏØ³Ç¶«ÄÏ10¹«Àï´¦£¬Ê¯·åá϶ë²Î²î£¬¹ÈѼäʯÃÅÈçÆÁ£¬²ÔËÉͦÁ¢ÑÒÍ·£»ÄÁ²ÝÇàÇ࣬ÍðÈçÏɾ³µÄÆì²¼Ô¡¢É£²¼²ÝÔ£»Å¨Òñ±ÎÈÕ¡¢Á÷Ë®äýäýÓÐÊ®Àï»ÀÈÃÀ³ÆµÄÆì²¼Ï¿£¬ÉÁÖïÃÜ¡¢±ÌÂÌÈçȾµÄÆì²¼ÁÖ£¬ÒÔÉÏÈý¾°É«¿ÉÓë¾ÅÕ¯¹µ¾°É«ÏàæÇÃÀ¡£ÆÄ¾ß¡°´ÌÆÆÇàÌìïÉδ²Ð¡±ÆøÊƵÄÈý½ÇÊ¯Ææ·å£¬Í»Ø£¶øÆð£¬¹Û´Ëʯ¾ßÓÐÒÆ²½»»¾°Ö®Ã×ÔÈ»Ìì³É£»´«ËµÖÐÏÉÅ®ãåÔ¡Ö®´¦¡°ÉñŮ̶¡±Ò²²ØÉíÓÚ´Ë£¬»¹ÓÐÁ½ÑÂÐÛÖŲ¢Á¢¡¢Èô¼´ÈôÀ룬ÓÐÒ»·òµ±¹Ø¡¢Íò·òĪ¿ªµÄÒ»ÏßÌ죬¹µÄÚ»¹ÓÐÆÙ²¼¡¢Ëþ·å¡¢Á«»¨·å¡¢Ó·çÕ¹¡¢½ðÖÓʯ¡¢Ì«°×ÍûÔ¡¢Í¨ÌìÖù¡¢ÎÔÁúɽ¡¢ÅÌÁúÏ¿¡¢Î÷ÌìÈ¡¾¡¢·ÉÁ÷Ï¿¡¢Ê®°ËµÀ½»ºÓ¡¢µüɽÓñËñ¡¢µüɽºáÑ©µÈ¾°µã£¬ÊÇÔʼ·ç¾°µÄÌìÈ»³ÂÁйݡ£´óÓø¹µ³ýÁËÆæÉ½ÒìË®Í⣬»¹ÓÐÐí¶àÆæ»¨Òì²ÝºÍÕäϡҰÉú¶¯ÎÊÇÉúÎï¶àÑùÐÔÑо¿ºÍ̽ÏÕѰÓĵĺÃÈ¥´¦£¬Ò²¹¹³ÉÁË׿ÄáÌØÓеķ羰Ïß¡£ ¡¡¡¡Âé·²Ø×å·çÇéÂÃÓξ°ÇøÎ»ÓÚ׿ÄáÏØÎ÷Äϲ¿£¬·øÉäÔú¹Å¼¡¢µ¶¸æ¡¢Äá°ÍÈýÏçºÍ³µ°Í¡¢Á¢Öñ¡¢ËþÕ§Èý¹µ£¬Ö÷Òª¾°µãÓгµ°Í¡¢Á¢Öñ¡¢ËþÕ§Èý¹µÃ¯ÃܵÄÔʼÉÁÖÊÇÖÚ¶àÕäϡҰÉú¶¯Îï·±ÑÜÆÜÏ¢Çø£¬ËØÓÐÉúÎï¡°»ùÒò¿â¡±Ö®³Æ£»ÕâÀïµÄ·ç¾°¸üÊÇÆæÌØ£¬Èç¡°¾ÅÑÛȪ¡±¾ø±ÚʯÑ£¬¶¬¼¾±ùÆÙÓÈΪ׳¹Û£¬Èª¶¥Îª¡°¾ÅÁúɽ¡±ÂÃÓε㣻°ØÏãɽ¡ªÉñÅ®ºþ£¬Ëļ¾ÏãÆøËÄÒçµÄ°ØÏãɽÐÎËÆÉñÅ®£¬±»Ç峺¼ûµ×µÄºþË®Ëù»·ÈÆ£»ÓÐǧÄêÉñ̶¡ª°×µØäöºÍ°×µØÌ²ÃñË×ÕÊÅñ³Ç£»»¹ÓÐä¬Ë®Á÷Öé¾°¹Û£¬ä¬Ë®Á÷ÈëÔú¹Å¼ÏçËþÕ§µØ¶Îºó£¬ÍÑ¿ª²ÝÔ´¨µØ£¬½¥ÈëÏ¿¹ÈÇø£¬ºÓË®ÔÚʯ°¶ÉÏ×ó»÷ÓÒÍ»£¬Ë®»¨·ÉÑÿ·ê¶¬¼¾ÆøÎÂÖè½µ£¬Íļ±Ö®ºÓË®½¦ÆðË®»¨£¬ÐγÉÎÞÊý±ùÖéÓ¿ÏòÏÂÓΣ¬³ÉΪä¬Öݰ˾°Ö®Ò»¡£ ¡¡¡¡·Ö²¼ÔÚ׿Äá¾³ÄÚµÄÖøÃû¾°Çø»¹ÓоÅáÛÏ¿¾°Çø¡¢¿µ¶àÏ¿¾°Çø¡¢Ê¯ÃÅÏ¿¾°Çø¡¢¿¨³µ-ÀÁ¦¹µÉÁÖÉú̬ÂÃÓξ°ÇøµÈ£¬¸üÊdzäÂúÎÞÏÞµÄÃÀ¾°ºÍ°ÂÃîµÈ´ýÓÎÈËÒ»Ò»¿ªÆô¡£ ¡¡¡¡×¿ÄáÊÇÒ»¸öÓÐ×ÅÓÆ¾ÃÀúÊ·µÄµØ·½£¬ÔÚÁ÷¾¾³ÄÚ174¹«ÀﳤµÄ䬺ÓÁ½°¶£¬Ãܲ¼×ŹÅÈËÀà¸÷¸öʱÆÚµÄÈçÒÑÍÚ¾ò³öµÄ¡°Âí¼ÒÒ¤ÎÄ»¯¡±¡¢¡°Æë¼ÒÎÄ»¯¡±¡¢¡°ËÂÍÛÎÄ»¯¡±µÈÎÄ»¯ÒÅÖ·ºÍÀú´ú´óС³Ç±¤Òż££¬Âþ³¤µÄÀúÊ·³¤ºÓÖУ¬ÊÀ¾Ó´ËµØµÄ¸÷×åÈËÃñºÍг¹²´¦£¬·±ÑÜÉúÏ¢£¬¹²Í¬¿ªÍØ¡¢´´ÔìÁ˹â»Ô²ÓÀõÄ׿ÄáÀúÊ·ÎÄ»¯¡£¡õÎâ¼ÌÈÙ¶ÅʤÁÖ¡£ ¡¡¡¡×¿ÄáÃû³ÆµÄÓÉÀ´ ¡¡¡¡×¿Äáϵ²ØÓººÒâΪÁ½¿ÃÓÍËÉ»òÓÍËÉ¡£Ïà´«ºÜÔçÒÔǰÔÚ׿Äá´óËÂËÂÖ·´¦ÓÐÁ½¿Ã²Ô¾¢Í¦°ÎµÄÓÍËÉ¡£¾Ý¡¶µ¤Öé¶û¾¸ÙĿ׿ÄáÀúÊ·ÈçÒⱦ÷Þ¡·ºÍ¡¶°²¶àÕþ½ÌÊ·¡·¼ÇÔØ£º1254Ä꣨-µÚËÄÈÆåÄľ»¢Ä꣩£¬ÈøåÈÅɵÚÎå´ú·¨Íõ°Ë˼°Í±»ºö±ØÁÒÚ¯Ç룬ÔÚ¸°¾©Í¾¾×¿Äáʱ£¬¼ûµ½Á½¿ÃÆæÌØµÄÂíβËÉ£¬±ã½«ËÂÖ·Ñ¡ÔÚÕâÀï¡£µ±µØ²Ø×峯ÂíβËÉΪ¡°ÕÙÏࡱ£¬´ËºóËÂÔººÍµØÃûÒò´Ë¶øµÃÃû £¬¡°×¿ÄᡱÊÇ¡°ÕÙÏࡱ֮±äÒô¡£¡°×¿Äᡱ»¹ÓÐÁíÒ»½âÊÍ£ºÏഫ׿ÄáÍÁ˾µÄ׿Ïȵ±³õ´ÓÎ÷²ØÅΰü×Ú(½ñ´ï×ÎÏØ)Æð³Ì¶«À´Ö®¼Ê£¬ÆäËùÔÚ²¿×åµÄÊ×ÁìÄÂÍú¼á²Î¸æËßËûÃÇ£º¡°ÄãÃÇÒ»Ö±Ïò¶«×ߣ¬¿ÉÓöµ½Ò»Ìõ´óºÓ£¬ÄǶùÓкܶàµÄ½»Ïà(ÓÍËÉ)¡£¡±ÍÁ˾ÏÈ׿Âʲ¿Õ·×ªµ½´ï½ñ׿Äáʱ£¬¹ûÈ»Óö¼ûÁËÌÏÌ϶«Á÷µÄ䬺ӣ¬²¢ÓкܶàÓÍËÉ¡£ÓÚÊÇ£¬ÒÖÖÆ²»×¡Ï²ÔÃÐÄÇ飬ÍÑ¿Ú˵³ö¡°½»ÏàÄá´ï¡±! ÔÚÕâÀï¡°Äᡱ¿É½âÊÍΪ¡°ÕÒµ½¡±¡¢¡°Ñ°¼û¡±¡£°´ËÂÖ·µÄÍÁÈÀºÍµ±µØÆøºòÀ´¿´£¬ÊÊÒËÓÍËÉÉú³¤ £¬µ±Ê±°Ë˼°ÍÅÉÈ˽¨Ë£¬ÕâÀï¿ÉÄÜÓкܶàÓÍËÉ¡£ÈôÖ»ÓÐÁ½¿ÃÓÍËÉÊ÷£¬ºÜ¿ÉÄÜÊǽ¨ËÂǰÒÑÓÐÈËÔÔÅà¡£ª¥ ¡¡¡¡×¿ÄáÒ»Ãû²»¹ýÊÇÒ»¸öÆÕͨµÄµØÃû£¬²¢Ã»ÓÐʲôÉî¿ÌµÄº¬Ò⣬¶ø×¿ÄáÖ®ËùÒÔÔÚ²ØÇøºÍÄÚµØÏíÓÐÒ»¶¨Ê¢Óþ£¬ÊÇÓë׿ÄáÓÆ¾ÃµÄÀúÊ·¡¢×¿ÄáÍÁ˾µÄÕþ½ÌÒµ¼¨¡¢×¿Äá´ó˼°Æä׿Äá°æ¡¶¸ÊÖé¶û¡·ºÍ¡¶µ¤Öé¶û¡·´ó²Ø¾µÈ׿ÄáµØÇø¹â²Ê¶áÄ¿µÄÈËÎÄÀúÊ·Ãܲ»¿É·Ö¡¡¡¡[¸ÐÐ»ÍøÓÑ"µ½´¦Á÷ÀË"·ÖÏí´ËÄÚÈÝ¡£] |
舟曲县 |
舟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陇南市武都区,北接陇南市宕昌县,西南与本州迭部县、陇南市文县以及四川省九寨沟县接壤。地处南秦岭山区,东南至西北走向的岷山山系贯穿全境。气候属温暖带区,海拔高度在1173-4504米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高差悬殊,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平均气温14.1℃,年均降水量400-800毫米左右,年日照时数1842小时,总土面积3009.98平方公里。 舟曲县辖20个乡,2个镇,有村委会210个,村民小组528个,分布在395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13.59万人,其中藏族人口4.39万人。乡村总户数2.58万户,农业人口11.88万人,年末耕地面积0.95万公顷,林地面积8.24万公顷,草场面积0.85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坡面积2.40万公顷,园地面积0.06万公顷。 【行政区划】 舟曲县辖2个镇、20个乡:城关镇、大川镇、曲瓦乡、巴藏乡、大峪乡、立节乡、憨班乡、峰迭乡、坪定乡、江盘乡、弓子石乡、中牌乡、南峪乡、三角坪乡、池干乡、八楞乡、武坪乡、插岗乡、拱坝乡、铁坝乡、大年乡、博峪乡。 【历史沿革】 1955年由宕昌县、岷县析置舟曲县。境内有白龙江,藏语称为舟曲,因水为名。 1955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甘南藏族自治州原属的舟曲、碌曲、玛曲3个行政委员会的组织,并分别设舟曲县、碌曲县、玛曲县。舟曲县管辖的区域是:原宕昌县(原名西固县)的峰叠区、武坪区、城关区、阳乡,原属岷县的洛大乡、官鹅乡、大河坝乡和原属武都县的坪牙乡等地区,并且把这些地区调整为3个区、25个乡。县人民委员会驻原西固县城。4月9日成立。 2000年,舟曲县辖22个乡:城关乡、大川乡、三角坪乡、池干乡、八楞乡、武坪乡、憨班乡、峰迭乡、坪定乡、江盘乡、弓子石乡、中牌乡、南峪乡、插岗乡、拱坝乡、大年乡、铁坝乡、博峪乡、曲瓦乡、巴藏乡、立节乡、大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2788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曲瓦乡 4658 巴藏乡 4820 大峪乡 5506 立节乡 5159 憨班乡 4889 峰迭乡 10869 坪定乡 4838 城关乡 18570 江盘乡 4772 弓子石乡 7838 中牌乡 2637 南峪乡 4040 大川乡 5863 三角坪乡 5514 池干乡 4083 八楞乡 4419 武坪乡 6402 插岗乡 3256 拱坝乡 5140 铁坝乡 7053 大年乡 3683 博峪乡 3880。 【资源优势】 境内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主要有金矿石56.8万吨,铁矿石8.4万吨,煤矿295万吨以及矿泉水等。境内“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年均径流总量36.88亿立方米,其中白龙江为28.9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76万千瓦,已开发利用的仅为1.15万千瓦,占1.51%,正在开发建设的有10.11万千瓦,占13.30%。具有地方传统和民族风情的旅游节主要有舟曲正月十九灯会、博峪采花节、巴藏朝水节、坪定-等,风景旅游景点主要有翠峰山度假村、武坪大海沟度假村、武坪森林公园、舟曲二郎山公园、南峪龙王沟避暑山庄、立节拉尕山森林草原旅游区。已发现古文化遗址40多处,现存明清时期历史石碑10多块,遍布全县自然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人文景观有100余处,有宗教文化活动场所寺院26座。 【国民经济】 2003年,完成生产总值2.2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0.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859万元,增长1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2万元,增长9.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15元,增长7.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99亿元,增长0.45%,又创历史新高;人口自然增长率7.81‰。 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在特色基地建设、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输转中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种植业生产稳中有增,粮食总产量2.52万吨,比上年增长12.58%,油料产量760.30吨,增长8.50%,药材产量1079.5吨,增长1.45%,水果总产量5471.18吨,下降0.98%。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进展顺利,经济林果基地建设和荒山荒坡治理进一步加强。完成造林面积3496.6公顷,其中退耕面积2000公顷,四旁植树40万株,林产品花椒、核桃、木耳产量分别为523吨、245吨、29.3吨,比上年增长8.73%、23.12%、33.18%。各类牲畜年末存栏14.05万头(只),其中大牲畜5.21万头(只)、羊5.84万只、猪3.00万头;肉类总产量3609.56吨,下降1.58%。地膜种植面积2080公顷,示范推广作物新品种20个。天然林保护完成封山育林333.3公顷。“长治”和国债项目工程共治理小流域22条,植树22.89万株,新增梯田341.6公顷,治理面积38.33平方公里。建小水利工程18个,恢复水浇地113.3公顷。 国有工商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对22家国有工商企业改革、改制进行全面部署,提高了工商企业的生产活力。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33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6万元,独立核算工业企业销售收入1648万元,分别增长1.00%、4.1%、1.50%。商贸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都有所回落,分别下降9.09%、18.54%,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完成S313线境内53公里的拓宽改造,城区滨河北路和滨河商贸城建设竣工,城区二期上水工程完工,两河口110千伏输电工程和农网改造进展迅速,改建农网10千伏线路230公里,建35千伏变电所2个,职业中学教学大楼、县医院门诊大楼建成,扩建乡村学校11所,在建项目两河口电站、农村节能配套建设、两馆综合楼、城区电网、立节电站、黑水沟铁厂、丁字河口35千伏电力工程与铁合金厂、防洪、移民等主要工程正在进一步建设之中。 招商引资成果喜人。年内共协议和签约项目资金45.38亿元,内有水电站13座,装机容量40.11万千瓦,资金44.76亿元;矿产项目3个,资金0.62亿元;建成水电站2座。 全县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859万元,财政支出11791万元,分别增长15.45%、2.2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3亿元,贷款余额1.19亿元,财政自给率3.8%。 【社会事业】 全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年末各级各类学校数179所,其中:完全中学2所,独立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10所,完全小学46所。县委党校、县幼儿园、职业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电大工作站各1所。校舍总面积达9.39万平方米。全年在校中小学生23061人,教职工1042人,适龄儿童总数17079人,入学率为98.07%。医疗机构26个,医务人员417人,病床数312张。村级和个体医疗服务站(所)168个,人员168人。儿童计划免疫入保率100.00%,四苗覆盖率97.93%。州庆50周年文艺汇演获“集体二等奖”。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6.13%、88.29%。 【人民生活】 2003年,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15万元,比上年净增79元,增长7.62%;城镇职工人均货币年工资10896元,净增1118元,增长14.43%;县上统一筹资为2.57万户农村住户投了家财保险金;全力开展了“两个确保”工作,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4810人,养老保险1385人,离退休人员参加社会统筹272人。安置了2001年大中专毕业生201名和退役军人22名的就业。 【现任主要领导】 中共舟曲县委书记:范武德 舟曲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全尼西(藏族) 舟曲县人民政府县长:迭目江腾(藏族) 政协舟曲县委员会主席:梁明新(藏族) 中共舟曲县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 杨加(高辉明王苟代) |
迭部县 |
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南州东南部,白龙江上游的高山峡谷地带。地理坐标东经102°55′~ 104°05′,北纬33°39′~ 42°20′之间。海拔高度1600米~4920米之间。全县辖12个乡,52个行政村2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万人,系藏民族聚居区。总土地面积为5108.3km2,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75公里。县境内青山碧水,层岭叠章,遍布悬泉、飞瀑、神湖、秀峰、隘峡等奇丽而壮观。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6.7℃。县内有森林、矿产、水能、草场、珍稀动植物,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全县林地面积30.07万公顷,占总面积的58.32%。水利资源目前境内装机容量达2.9万千瓦。天然草场235.28万亩。现已探明的有金、铜、铁、钒、镁、白云岩等17种矿产资源。县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有大熊猫、羚羊、雪豹、梅花鹿、红腹锦鸡、水獭等国家重点保护珍稀动物27种。野生经济植物主要有沙束、蕨菜、木耳、羊肚菌、蘑菇等无污染天然绿色食品,受到国内外商家的青睐。野生药材植物127种,中药材总量在3200吨以上,还有很多营养丰富、具有保健作用的野生植物和菌类资源待开发利用。 迭部县辖1个镇、11个乡:电尕镇、益哇乡、卡坝乡、达拉乡、尼傲乡、旺藏乡、阿夏乡、多儿乡、花园乡、桑坝乡、腊子口乡、洛大乡。 全县形成了以省道为骨架,县乡公路为网络的公路交通体系。目前境内有省级公路干线2条,143公里,地方道路39条,739公里。县城及大部分乡镇开通了程控自动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县主要乡镇及主干道。110KV输电线路翻山越岭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长江水系白龙江贯穿全境110公里,县境内自产水量15.92亿立方米。是全省人均占有水量的21倍。县城位于白龙江北岸,至今已建成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广场等设施基本齐备,商贾云集,店铺密布的林区重镇,成为迭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迭部古称"叠州",藏语的意思是"大拇指",被称为是山神"摁"开的地方。有红军长途中的"俄界会议"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天险腊子口战役等革命遗址,以及然闹马家窑文化遗址和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23座,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光旖旎,森林广布,草场茂盛,是甘肃不可多得的一座绿色资源宝库。 |
玛曲县 |
玛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以四川省为邻。总面积10190平方千米。总人口4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尼玛镇,邮编:747300。代码:623025。区号:0941。拼音:Maqu Xian。 行政区划 玛曲县辖1个镇、7个乡:尼玛镇、欧拉乡、欧拉秀玛乡、阿万仓乡、木西合乡、齐哈玛乡、采日玛乡、曼日吗乡。 政区沿革 玛曲,系藏语,意为黄河。因临黄河而得名。1955年设县,1961复置。 1955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甘南藏族自治州原属的舟曲、碌曲、玛曲3个行政委员会的组织,并分别设舟曲县、碌曲县、玛曲县。玛曲县管辖的区域是:原属夏河县的欧拉、三乔科、卓格尼玛、齐哈玛4大部落,并且仍按4大部落进行工作。县人民委员会驻卓格尼玛部落。6月16日成立。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2次会议决定撤销碌曲、玛曲2县,将原2县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洮江县。洮江县驻尕海。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4次会议决定:恢复玛曲县,以合并于洮江县的原玛曲县行政区域为玛曲县行政区域。 2000年,玛曲县辖8个乡:尼玛乡、阿万仓乡、齐哈玛乡、采日玛乡、曼日玛乡、欧拉秀玛乡、木西合乡、欧拉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1399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尼玛乡 13449 欧拉乡 3883 欧拉秀玛乡 2465 阿万仓乡 4727 木西合乡 2557 齐哈玛乡 4280 采日玛乡 4063 曼尔玛乡 5975。 玛曲,系藏语“黄河”之意。位于黄河上游,即所谓的河曲地区,县名因之。玛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的交界处,属高山草原区,沃野辽阔,是天然的优良牧场,自古为游牧民族活动的场所。拉卜楞寺建立后,这里的大小部落成了该寺的 “拉德”(神民)、“穆德”(政民)、“曲德”(教民),直接受拉卜楞寺政教势力的控制。1928年建立夏河县后,划归夏河。1943年设立信义、自由、欧拉3个乡。解放后,于1955 年建县,1960年与碌曲合并为洮江县,1962年分县,县治设在美都塘。玛曲县下辖欧拉秀玛、欧拉、尼玛、曼玛、采日玛、齐哈玛、阿万仓、群强8个乡,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有人口2.57万多人,基本上是藏族。玛曲县是甘南州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所产河曲马远近闻名。玛曲县辖1个镇、7个乡:尼玛镇、欧拉乡、欧拉秀玛乡、阿万仓乡、木西合乡、齐哈玛乡、采日玛乡、曼日吗乡。 历史 玛曲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上一个藏民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也许出于黄河对这片神奇土地的迷恋她流经该县并形成180度的大转弯,把美丽的玛曲拥容在这独特的第一湾里, 构成了草原上这一秀丽的风景线──黄河首曲。 玛曲地区,古称羌区锡支河流域。远古称占据高原三峰者藏族六姓氏之一,以白鹿为图腾的董氏(即党项)即迷所属玛柯繁衍于此(《安多政教史》)。春秋战国时,董氏后裔已发展成许多部落。秦时仍属滇零之"种存部"。晋北朝时,黄河首弯部属党项弥药地区。隋时大部属河源郡。唐时属吐蕃将军悉参(节度使)多弥卫(卫府设在河曲)属同恰 (州)九州六部之──玛柯(藏语、意为河曲)董氏。宋时,属吐蕃诸部脱思麻(多弥)地区。元时属吐蕃等处宣慰司之脱思麻路,此地仍沿称零地。明朝时,除卓格尼玛属陕西都司洮州卫外,其余属朵甘都司赞善王分地──巴西诸郡。清时隶蒙古厄鲁特和硕特部,1723年发生"罗卜藏丹津事件"后,属清朝钦善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辖。1777年兴起的拉卜楞之盟在河曲首先组成流官制欧拉部落。1898年河曲南山全归拉卜楞管辖。1928年隶夏河县。1953年3月中共甘南工委派欧拉工委和欧拉行政工作组进入玛曲开展工作,9月设立玛曲行政委员会。1955年6月,经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设县。 因"玛曲"系藏语黄河的译音而得名,称玛曲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1959年1 月,玛曲、碌曲合并,称洮江县。1962年1月,撤销洮江县,恢复玛曲、碌曲县,行政仍属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县辖8乡36个村委会,一个畜牧试验站和一个大鹿养殖场。 产业 总面积10190.8平方公里,总人口3.82万人,其中:牧民人口3.08万人。自建县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四十余年的历程。四十余年来,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按照"以牧为主,多种并举"的发展思路,使我县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全县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玛曲县在经济协作与开发上拥有区位、资源和政策三大势, 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
碌曲县 |
碌曲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与四川、青海省为邻。总面积5298平方千米。总人口3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玛艾镇,邮编:747200。代码:623026。区号:0941。拼音:Luqu Xian。 碌曲县地处甘、青、川三省交界,青藏高原东部,甘肃省西南部,全县总面积5298.6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为2900米—4287米,相对高差为1333米,年均气温为2.3℃,全日照时数为2222.1--2351.8小时;照百分率为50~53%,太阳年总辐射较强,总辐射值理论值为51983.9J/cm,相对无霜期15天。 碌曲县城距州府合作78公里。碌曲县是藏语“洮河”之意,洮河发源于碌曲县西南倾山和其支脉李恰如山南麓的代富桑草原,在甘南境内全长330公里。碌曲一年降雨量在633-782毫米之间,洮河及其支流遍及全县,白龙江发源于郎木寺,河流纵横,水量充沛溪流清泉遍布,使碌曲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总面积5208平方公里,其中;草场面积约591万亩;林地25.7万亩;耕地面积4.44万亩,人口仅有3万余人,其中藏族占80%以上。 碌曲县西部是高原山地,广阔的草滩成为优良的天然牧场;东部地处洮河流域,沿洮河两岸山岭陡峭,小片河滩地是主要的农业种植区,平均海拔3500米。缓缓流淌的洮河水犹如草原母亲的大动脉,滋润着这块美丽神奇的西部草原,全县三分之二的地区是适宜放牧的草原。县境内生存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十多个民族,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兼营农林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草原小城。这里水草丰美,草原辽阔、山川秀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碌曲县在历史上地处泛指为“羌中”。十六国前凉时,境内强川护军,驻地设在今晒银滩至尕海措宁一带,是当时丝绸之路河南道的必经之地。隋置洮源县、洮阳县;唐初置西沧州,中宗景龙之后的715年陷于吐蕃;宗为角厮所属;元为洮州辖域;明为洮州卫属地;民国属临潭辖区。1953年,始将临潭县所辖的西仓区分出单设,1955年6月正式成立碌曲县。 行政区划 碌曲县辖2个镇、5个乡:郎木寺镇、玛艾镇、尕海乡、西仓乡、拉仁关乡、双岔乡、阿拉乡。 历史沿革 碌曲,系藏语,意为泉水河。1955年由临潭县析置碌曲县。 1955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甘南藏族自治州原属的舟曲、碌曲、玛曲3个行政委员会的组织,并分别设舟曲县、碌曲县、玛曲县。碌曲县管辖的区域是:原属临潭县的西仓、双岔、郎木寺3大部落。县人民委员会驻西仓。6月18日成立。1958年12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2次会议决定撤销碌曲、玛曲2县,将原2县的行政区域合并设立洮江县。洮江县驻尕海。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4次会议决定:恢复碌曲县,以合并于洮江县的原碌曲县行政区域和德乌德市的部分地区为碌曲县行政区域。 2000年,碌曲县辖7个乡:玛艾乡、西仓乡、拉仁关乡、双岔乡、阿拉乡、尕海乡、郎木寺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9675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郎木寺乡 4299 尕海乡 4173 玛艾乡 8310 西仓乡 2564 拉仁关乡 2478 双岔乡 4830 阿拉乡 3021。 |
夏河县 |
夏河县位于甘肃省南部。是甘肃南行旅游线进入甘南州的第一站。夏河多深谷高山,自古为“将兵略地”,因藏传佛教文化独特,风情浓郁而有“小西藏”之称。现有人口13万,面积8037.7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800米,年降水量516毫米。总人口8万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驻拉卜楞镇,邮编:747100。代码:623027。区号:0941。拼音:Xiahe Xian。 行政区划 夏河县辖3个镇、11个乡:拉卜楞镇、王格尔塘镇、阿木去乎镇、桑科乡、甘加乡、达麦乡、麻当乡、曲奥乡、唐尕昂乡、扎油乡、博拉乡、吉仓乡、牙利吉乡、科才乡。 历史沿革 1926年由临夏、临潭及青海省循化县析置拉卜楞设治局,1928年设夏河县。因大夏河得名。 1996年5月2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6]35号)批准同意设立合作市(县级),以夏河县的合作镇及那吾、佐盖曼玛、佐盖多玛、卡加曼、卡加道、勒秀、加茂贡等7乡为合作市的行政区域。 2000年,夏河县辖1个镇、14个乡:拉卜楞镇、扎油乡、甘加乡、桑科乡、九甲乡、达麦乡、曲奥乡、麻当乡、科才乡、王格尔塘乡、牙利吉乡、塘尕昂乡、阿木去乎乡、吉仓乡、博拉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726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拉卜楞镇 12868 桑科乡 6089 九甲乡 5082 甘加乡 6654 达麦乡 3724 王格尔塘乡 3832 麻当乡 5736 曲奥乡 2624 唐尕昂乡 3009 扎油乡 3489 博拉乡 5681 吉仓乡 4296 阿木去乎乡 6170 牙利吉乡 4949 科才多 3059。 自然资源 境内有优质天然草原千万亩,牧养各类牲畜百万头(只),是甘肃省重点畜牧业县之一,盛产有“高原之舟”称谓的牦牛、甘加羊、蕨麻猪等优良品种;森林覆盖率达12.7%。 在浩瀚的林海和无垠的大草原上,生息着豹、水獭、香獐、雪鸡等珍禽异兽和麝香、牛黄、冬虫夏草等名贵药材;蕴藏着品位较高的金、银、铜、铁和大理石等几十种矿藏;大夏河、洮河及其支流十余条纵贯全境,199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二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 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一个以拉卜楞寺为龙头,以甘加、桑科草原为两翼,具有民族特色的行、住、食、游、购、娱乐齐全的旅游业正悄然兴起。拉卜楞寺金碧辉煌,八角城展显历史沧桑,白石崖溶洞、达尔宗湖、森林峡谷风光神奇,民族风情绚丽多彩,令人流连忘返。 交通通讯 夏河县地理位置优越,古有“东同三陇,南接四川,西连康藏,北近青蒙”之称。历史上曾是甘、青、川三省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活动的中心和“茶马互市”鼎盛之地,也是青藏高原通向内地的门户,被历代封建王朝视为边塞军事要地。现在,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沟通了甘、青、川三省周边市县,并成为通往九寨沟的必经之路。 通讯设施初具规模。近年来夏河县邮政、电信、移动、无线寻呼的服务质量向“高、精、深”发展,技术水平和业务范围紧跟全国发展步伐,网络建设不断加强,业务普及程度日益提高。无线寻呼、移动电话、数据通讯、可视会议电话已实现全国联网,计算机互联网,传真存储转发、 IC卡电话、各类图文及信息服务也已开通运行。从而为各国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