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楼镇位于邕宁区东南部,距离市中心43公里,镇政府所在地—????那楼街是邕宁区繁华的圩市,是青秀区的刘圩镇,我城区的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的区域中心城镇,辐射十多万人口,城镇面积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2万人,交通便利,有县级公路贯穿过境内直通灵山县太平镇,一个小时时间可以到达首府南宁。镇政府管辖2个社区,20个村委会,有97个自然坡(屯),7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560户。其中:农业19113户,非农业447户。2004年末总人口890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4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实,劳动人数达45142人。全镇土地总面积352.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3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0%。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39亿元,财政总收入675.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全镇土地资源丰富,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淮山、种桑养蚕、水果等,在养殖方面的肉鸡、塘角鱼,是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2004年,温氏养鸡353户,出栏肉鸡420万多羽,纯收入630多万元,塘角鱼养殖120户,水面面积150亩,总产量45万公斤,总收入540万元;种桑养蚕是我镇农民传统的种养项目,亦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支柱产业。2004年全镇桑园面积1.7万亩,产鲜茧340万公斤,产值5440万元(以16元/公斤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99元。我镇的种桑养蚕已形成规模,成为南宁市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淮山是我镇著名特产,享誉区内外,素有“淮山之乡”美誉。2004年淮山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量2260吨,总产值2260万元(以2元/公斤计)。我镇的鲜淮山是含淀粉高,具有固血蓄精的药效,销售量占南宁批发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加工成干条,干片2500多吨,远销广东、湖南、河南、四川等地是广西重要的淮山生产基地,我镇的加工业较发达,有淮山、辣椒的加工,成为我镇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主战场,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雷婆岭摩崖石刻的人文景观和帽子岭水库自然风光。.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 | 1.3平方公里 | 450109101 | 530000 | 0771 | 查看 那楼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蒲庙镇 |
蒲庙镇系邕宁区政府所在地,位于八尺江与邕江交汇处,距南宁市中心15公里,是全城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全镇总面积249平方公里,邕江环抱蒲庙街,飞架河两岸的蒲庙大桥是城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全镇辖17个行政村和4个社区,总人口13.1万人。蒲庙镇交通便利,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工业逐步形成以造纸、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有了初步的发展,优势农产品比如肉鸡、野猪、桑蚕、优质蔬菜等初具规模;交通、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镇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顶蛳山贝丘遗址,五圣宫、蒲津公园等人文景观,龟山、清水泉等自然风光。2005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生产总值2.75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生产总值3.434亿元,第三产业完成生产总值2.96亿元;招商引资完成合同引资7830万元,实际到位资金4188万元;完成财政收入1.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37元,同比增加204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蒲庙镇农业主产水稻、甘蔗、花生等。蒲庙镇甘蔗种植已有悠久历史,明清时期,蒲庙一带已盛产蔗糖;特色、优质蔬菜如千里香、甜玉米、香葱、椰花菜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还畅销钦州、北海、广州、深圳等区内外市场。2005年全镇水稻种植面积6.1万亩,总产量2128万公斤,优质稻占80%以上。全年种植蔬菜4.6万亩,总产量6.58万吨;种植西(甜)瓜1.5万亩,总产量3.5万吨。优质水稻种植、西洋南瓜、马铃薯、韩国白萝卜等订单农业均获好收成,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孟连、州同、光和、新生、新新等村组成的4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长年连片种植优质无公害蔬菜,出产的南瓜、香葱、萝卜、荽茜、韭菜、椰菜等农产品畅销区内外,成为全城区最大的蔬菜种植基地。养殖业朝着良种化、基地化方向发展。良勇村李冬兰野猪养殖业有效带动了全镇的野猪养殖,目前全镇以良勇村为主共养有野猪近1000头,野猪养殖初具规模;以那路、联团、华康等村为主的桑蚕养殖规模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龙岗、和合等村的温氏鸡养殖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全镇生猪年出栏5.35万头,家禽年出栏284.5万羽。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镇森林覆盖率达52%,城镇、村屯、公路、荒山的绿化得到全面加强。一眼望去,青山叠翠,郁郁葱葱,让人心旷神怡。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
那楼镇 |
那楼镇位于邕宁区东南部,距离市中心43公里,镇政府所在地—????那楼街是邕宁区繁华的圩市,是青秀区的刘圩镇,我城区的百济、新江、中和等乡镇的区域中心城镇,辐射十多万人口,城镇面积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2万人,交通便利,有县级公路贯穿过境内直通灵山县太平镇,一个小时时间可以到达首府南宁。镇政府管辖2个社区,20个村委会,有97个自然坡(屯),71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9560户。其中:农业19113户,非农业447户。2004年末总人口8903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84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实,劳动人数达45142人。全镇土地总面积352.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138.5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40%。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39亿元,财政总收入675.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全镇土地资源丰富,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淮山、种桑养蚕、水果等,在养殖方面的肉鸡、塘角鱼,是我镇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柱。2004年,温氏养鸡353户,出栏肉鸡420万多羽,纯收入630多万元,塘角鱼养殖120户,水面面积150亩,总产量45万公斤,总收入540万元;种桑养蚕是我镇农民传统的种养项目,亦是重要的经济收入支柱产业。2004年全镇桑园面积1.7万亩,产鲜茧340万公斤,产值5440万元(以16元/公斤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99元。我镇的种桑养蚕已形成规模,成为南宁市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淮山是我镇著名特产,享誉区内外,素有“淮山之乡”美誉。2004年淮山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量2260吨,总产值2260万元(以2元/公斤计)。我镇的鲜淮山是含淀粉高,具有固血蓄精的药效,销售量占南宁批发市场的半壁江山,同时加工成干条,干片2500多吨,远销广东、湖南、河南、四川等地是广西重要的淮山生产基地,我镇的加工业较发达,有淮山、辣椒的加工,成为我镇转移富余劳动力的主战场,也是农民增收的亮点。镇内旅游资源丰富,有雷婆岭摩崖石刻的人文景观和帽子岭水库自然风光。. |
新江镇 |
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位于南宁市区东南部,镇政府驻地新江圩,距城区政府所在地15公里,离市区中心32公里,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新江镇交通便利,邕宁至钦州省级公路贯穿境内,新江至那马公路连接桂海高速、南北二级公路。 新江镇总面积16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8个行政村,61个自然坡,220个村民小组。2005年,全镇总人口30200人,壮族人口占95.7%;农业人口占96.8%。全镇有耕地面积38535亩,其中水田26225亩,畲地12662亩。林地面积7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 32%。 农业是新江镇主要的经济产业,以种植水稻、甘蔗、密本南瓜、花生、木薯等农作物和养鸡、养猪、养鸭为主要。2005年,新江镇肉类总产量2795吨,甘蔗总产量11.988万吨,鸡鸭年出栏98.2万羽;生猪年出栏1.52万头;密本南瓜、酸笋是新江镇的两大特产,密本南瓜年产量7000吨,酸笋年产量102吨,产品远销区内外,其中密本南瓜是南宁市的“菜蓝子”样板工程之一。新江镇被誉为“密本南瓜之乡”“酸笋之乡”美称。2005年,全镇财政收入405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533元。 2003年,新江镇被南宁市革命老区建设委员会授予解放战争时期革命老区(乡镇)称号。镇境内有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在汉林村有徐汉林烈士陵园,是邕宁爱国教育基地;座落于新江河上,建于清朝道光十七年的新江古桥(皇赐桥),桥身全石、五拱,结构严紧,至今亦可通车,具很高的考古价值,1984年定为邕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集雨面积为25.03平方公里,总库容2999万立方米的人工湖——英雄水湖,英雄湖区,群山环绕,树木葱郁,碧水绿树,一派旖旎的自然风光,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观光之地。. |
百济乡 |
百济乡位于邕宁区南部,乡政府驻地百济圩,距城区38公里,邕钦三级公路纵贯乡境南北,交通比较便利。全乡土地总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41307人,辖有1个社区及13个行政村,137个自然坡,408个村民小组,耕地总面积4.98万亩,山林面积22万亩,森林覆盖率46%。百济素有“果蔗之乡”的美称,是邕宁区重要的甘蔗、水果、林木等生产基地,大宗农产品有粮食、甘蔗、水果、蚕茧、松脂等。甘蔗是主要的支柱产业,年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年产量约32万吨;水果种植面积3.2万亩,形成了以龙眼、荔枝为主的水果生产基地;现已建成了屯苏林场等5个1万亩林业基地;畜牧养殖是农民一项重要收入来源,百济芝麻土鸭享誉邕城,家禽年出栏约120万羽。目前在那寨水库正在建设的蝙蝠山庄是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现代农业园,一年四季长有各种水果,游人可以自由采摘,设有钓鱼、水上娱乐、美食等项目,是旅游避暑、开展农家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百济乡党委、政府坚持按照“稳粮食、重甘蔗、强畜牧、优水果、扩造林”的总体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做好“山”字文章,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5年,全乡国民生产总值达31126万元,增长4.5%;农业总产值19630万元,同比增长5.1%。乡镇企业总产值11649万元,同比增长6.7%。财政收入480.9万元,完成预算111.8%;农民人均纯收入2588元,比2004年增长8.5%。. |
中和乡 |
中和乡位于邕宁县东部,东与横县毗邻,南连灵山县,西靠镇龙乡、那楼镇,北接刘圩镇、南阳镇。境内有邕宁至灵山公路、平天至那良、中和至南阳四级砂石路通过,交通较便利,是这几个毗邻县、乡、镇的交通枢纽。全乡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3.6万亩,其中水田2.7万亩;森林面积13.2万亩,面上山塘水库面积1590亩。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甘蔗是全乡的支柱产业,是邕宁县典型的产粮大乡。几年来,特别是党的-召开以后,中和乡紧紧抓住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到具体上、实实在在的项目上,按照“市场引路,政府指路,典型带路”的工作思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和乡农业以种植粮、蔗为主,中和乡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走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的道路,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空间。全年粮食产量达15830万公斤;积极引导群众发展甘蔗生产,甘蔗种植面积达1.5万亩,进厂原料蔗6.5万吨,木薯种植面积0.25万亩,产量101吨(干片)。 几年来,中和乡党委、政府作出了不懈努力,加大城镇开发力度,2002年在邕灵公路旁开工建设了中和乡旧城改造扩建工程,当年完成了“三通一平”、街道硬化、排水沟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5万元建设了中和乡宣传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投资8万元,推倒重建一座20蹲位的公厕;投资4万元建设一个占地600平方米的篮球场,投资22万元建设了新的农贸市场,开发区内配套建设日益完善,中和街区面积逐步扩大,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