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 >> 武鸣区 >> 太平镇

太平镇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太平镇谷歌卫星地图)


太平镇简介

  [概况]太平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南与邕宁县毗连,东与宾阳县交界,1994年12月由乡改为镇建制。镇人民政府设在林圩,距县城18公里。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160个村民小组,95个自然屯。2002年有8526户,30790人,其中壮族占97%。镇境属丘陵地区,总面积23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5万亩,石山4.2万亩,耕地面积68699.6亩,其中水田25571亩,旱地43128.6亩。矿产有锰矿、重晶石等。全镇建有小型水库18个,总有效库容量480.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2002年粮食总产量1585万公斤,花生产量1444吨,甘蔗产量3.1万吨,水果17705吨,木薯产量16588吨,蔬菜产量18512吨,西瓜产量9830吨;生猪饲养量9.3万头,出栏量5.52万头。2002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306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1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024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974万元。农业四税完成12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9元。1996年、1997年被评为“南宁市十强乡镇”。全镇拥有中学3所,小学9所,固定教学点15个,有教师269人,在校中学生1622人,小学生3019人。镇有卫生院一所,医生21人,病床14张,有敬老院一个,有集贸市场2个,村村有卫生所,乡村通公路,村村通程控电话,全镇电话装机量1800部。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88台,小型拖拉机1126台,客货运汽车145辆。文物古迹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的葛阳文昌阁。[林业生产]2002年全镇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分别达到17.5万亩、1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3%,森林总蓄积量为30.5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柠檬桉、尾叶桉、火力楠、樟树等。主要分布于镇东南面,即分布于林琅、林渌、文溪、葛阳、朱董等五个村,呈带状,与国有高峰林场的爱沙、延河、东升分场接壤。全镇建有村级集体林场3个,联办林场4个。有森工企业7家,其中木材加工厂6家,松香厂1家。.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3.08万人 237平方公里 450122102 530000 0771 查看 太平镇谷歌卫星地图

太平镇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太平镇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城厢镇

  城厢镇地处武鸣县城,距首府南宁37公里,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信息中心,总面积4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970亩,下辖和平、建设、解放、渡头、灵水、标营6个社区居委会和大皇后、灵源、五海、濑琶4个行政村,人口4.5万人,壮族及少数民族占82%以上,语言交流城区以汉语武鸣官话为主,农村为壮语。城厢镇居于桂西北地区及云南、贵州两省出海通道位置上,公路交通发达,210国道、20323省道在镇内会合,武鸣至双桥一级路、南宁至武鸣二级路、南宁至百色以及水任至南宁高速公路和县城环城道贯穿全镇东西南北中。西江河、香山河绕镇而过,水资源丰富。非公经济是该镇的经济支柱。近年来,城厢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实施“农业稳镇、三产兴镇、项目活镇”战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相继出台一系列引进人才、资金优惠政策,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重点引进和发展了制糖、淀粉、桑蚕加工、建材、造纸、化工、农机、矿产、饲料等高新技术企业。辖区内较大的企业有: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安力泰美诗药业公司、中外合资港鸣陶瓷厂、皇后淀粉化工厂、皇氏乳业有限公司等。建有标营农产品批发、城西家具、农行三角洲、建材装饰等专业性市场,个体工商户5142户,主要从事服装、饮食、加工、商业百货、交通运输、信息传播等门类齐全的第三产业。农业以三大块为主,城郊型经济初现雏形,建成1500亩标准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5000亩蔬菜基地、10000亩水果基地。土特产有龙眼、芒果、香蕉、西瓜、木薯、桑蚕、各种名特优淡水鱼、海虾等。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1.36亿元,财税收入169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40元。城厢镇是典型的壮族聚居地,具有古朴浓郁的民俗民风和悠远凝重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呈多元化特征,传统大型文化活动有“三月三”歌圩、“灵水之秋”壮民族风俗表演等。有著名旅游景点灵水风景区、明秀园、春霞园、秋霞园、狮子山公园等,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近期依托生态村建设,打造农家观光旅游新村,集旅游、休闲、饮食、观光为一体的七星屯生态文明村初步建成。.  

太平镇

  [概况]太平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南与邕宁县毗连,东与宾阳县交界,1994年12月由乡改为镇建制。镇人民政府设在林圩,距县城18公里。全镇辖8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160个村民小组,95个自然屯。2002年有8526户,30790人,其中壮族占97%。镇境属丘陵地区,总面积23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5万亩,石山4.2万亩,耕地面积68699.6亩,其中水田25571亩,旱地43128.6亩。矿产有锰矿、重晶石等。全镇建有小型水库18个,总有效库容量480.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2002年粮食总产量1585万公斤,花生产量1444吨,甘蔗产量3.1万吨,水果17705吨,木薯产量16588吨,蔬菜产量18512吨,西瓜产量9830吨;生猪饲养量9.3万头,出栏量5.52万头。2002年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306万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1万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024万元,其中农业贷款1974万元。农业四税完成120.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9元。1996年、1997年被评为“南宁市十强乡镇”。全镇拥有中学3所,小学9所,固定教学点15个,有教师269人,在校中学生1622人,小学生3019人。镇有卫生院一所,医生21人,病床14张,有敬老院一个,有集贸市场2个,村村有卫生所,乡村通公路,村村通程控电话,全镇电话装机量1800部。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88台,小型拖拉机1126台,客货运汽车145辆。文物古迹有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的葛阳文昌阁。[林业生产]2002年全镇林业用地面积、有林地面积分别达到17.5万亩、1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6.3%,森林总蓄积量为30.5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柠檬桉、尾叶桉、火力楠、樟树等。主要分布于镇东南面,即分布于林琅、林渌、文溪、葛阳、朱董等五个村,呈带状,与国有高峰林场的爱沙、延河、东升分场接壤。全镇建有村级集体林场3个,联办林场4个。有森工企业7家,其中木材加工厂6家,松香厂1家。.  

双桥镇

  双桥镇位于南宁市北部,面积207平方公里,辖15个村委会,1个社区委,总人口5.3万人。区位优势明显,距县城和首府南宁市分别为6公里、20公里。交通网络发达,210国道、南武一、二级公路贯穿全镇南北,过境长十多公里的水任——南宁高等级公路穿境而过。黔桂与云桂国道交汇于此,成为南宁至贵州、云南、百色、河池等地的重要通道。通讯网络完善,村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覆盖镇区;电力网络密集,有35千伏变电站两座,可保证生产生活用电;供水充裕、供水管道为400mm。经济资源丰富,为广西著名的水果之乡,水果种植面积达5.7万亩,产量达31251吨,居武鸣县首位。龙眼、芒果、香蕉等水果不仅产量大,而且品质好。双桥龙眼每年有60%远销上海、广州、海南、香港等地。目前,已建立了以下渌、平陆、平福、杨李等村的5000亩“猪——沼(气)——果”立体生态果园,集约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建立了广西十大农业园之一的伊岭现代农业观光园,万亩花卉苗木基地等。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有锰、铅、锌矿、重晶石和石灰石,锰矿总储量达5000万吨,目前开采量10万吨,石灰石总储量达亿万吨,开采方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闻名区内外的“伊岭岩”,当年郭沫若畅游伊岭岩时曾留下“群峰拔地起,仿佛桂林城”的诗句。现已建成集休闲、度假、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九洞山、淀罗湖、伊岭现代观光农业园、绿都花卉基地,秀丽风光与伊岭岩相得益彰,成为姐妹景点。竭诚欢迎国内外客商到双桥镇来投资。全镇85%以上单位和行政村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杨李、下渌两村获创建全国文明村先进单位;伊岭村、镇政府获区级文明单位(村),九个县级文明村(单位),良好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几年来,镇党委、政府按照区党委提出的“南宁市要在全区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托首府,面向市场,以发展城郊型经济为主线,按照巩固提高种植业发展壮大养殖业的总体要求,加大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招商引资力度,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11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6元,农业总产值28403万元,财政收入680万元。.  

宁武镇

  宁武镇是武鸣县建制镇,位于武鸣县西南面,距县城8公里,与南宁市城北区毗邻,西江河及国防路过境宁武,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区域面积235平方公里,总人口3.7万多人。宁武镇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然资源丰富,素有“蔗海”、“鱼米之乡”之称,是清末两广巡阅使陆荣廷的故乡。宁武镇地处亚热带,四季温和,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是武鸣县农业生产大镇。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为主,粮食年产量达2万多公斤;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香蕉、龙眼、瓜菜等为主。2002年,全镇甘蔗种植面积3.7万亩,进厂原料蔗达20万吨;木薯种植面积4.1万亩,产量2.6万吨(折干)。农民人均纯收入2639元。良好的农业基础,促进了宁武镇乡镇企业蓬勃发展。2002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9亿元。目前全镇有6家木薯加工企业,年产淀粉2.7万吨。部分厂家已具备变性淀粉生产能力。在镇党委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我镇不断扩大高产木薯种植规模,同时鼓励现有淀粉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淀粉生产产量和质量,力争在短时间内使木薯加工业成为我镇的龙头产业。几年来,宁武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2002年,新种蚕桑500亩;竹荪菇500亩;发展高密度养殖本地塘角鱼、泰国虎蚊蛙、二元杂母猪和三元杂瘦肉型猪,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目前,勤劳勇敢的宁武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业绩。我们诚恳期待广大客商前来我镇投资创业。.  

锣圩镇

  [地理位置]锣圩镇位于武鸣县西部,东北部紧靠南宁华侨投资区,南面毗邻隆安县。20323省道公路贯穿中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29公里,是武鸣县四大圩镇之一。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委员会,162个自然屯,289个村民小组,居住有壮、汉、瑶各族人民11400多户,4.8万人。[历史沿革]锣圩镇自古地处交通要道,元、明、清三朝曾置有巡检司,设有高井巡检察。明清时属武缘县永宁乡。民国属武鸣县西区,为区公所所在地,下设英利乡、锣圩第一乡、锣圩第二乡、锣圩第三乡。解放后,相继设锣圩区、锣圩乡、幸福人民公社、锣圩人民公社等,1984年设建制镇,改称锣圩镇。[自然环境]锣圩镇西部为喀斯特地貌石山,北部有高丘陵山地,东、南、中部以缓坡和低丘陵地为主,辖区面积257平方公里。现有林地面积15.2万亩;耕地面积8.2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3万亩,畚地5.77万亩;果园2.25万亩;石山面积14.5万亩。镇内有锣圩河和乔良、苗圃、仙湖等水库灌溉网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霜雪少见,植物四季常绿,特别有利于发展亚热带果品作物,加上地处公路沿线,紧靠西南大通道,交通便利,是优质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理想的投资环境。近年来,锣圩镇加大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2000年列为广西重点镇。[经济现状]锣圩镇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木薯、麻竹和柑橙、龙眼、香蕉等水果为主,目前已形成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即甘蔗、红橙、麻竹、木薯,是武鸣县甘蔗、水果大镇之一,平均年产甘蔗21万吨,水果3.06万吨。全镇现有红橙面积1.3万亩,年产量2.6万吨,已注册“淝阳红橙”商标的特产优质水果畅销全国各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有以锣皎淀粉化工总公司淀粉厂、酒精厂和镇砖厂、方解石双飞粉厂、麻竹笋加工厂等5家骨干集体企业,1130家个体私营企业。5家骨干企业生产能力分别为年产2.5万吨淀粉、1.3万吨工业、食用酒清、600万块机制红砖和20万吨优质方解石双飞粉,麻竹笋加工厂年可加工鲜笋5万吨。锣皎淀粉化工总公司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大中型乡镇企业,该公司产品“锣皎”牌淀粉自1992年以来先后被评定为区优名牌产品,全国乡镇企业出口产品展销会名牌产品、西南五省名牌产品,畅销全国和东南亚地区。.  

仙湖镇

  仙湖镇位于武鸣县西北部,距县城30公里,东毗府城镇,西邻锣圩镇,北连灵马镇、马山县接壤,南与南宁华侨投资区、城东镇接壤。全镇总面积为203平方公里。镇辖区设有10个村民委、1个社区和2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942人。全镇耕地面积71338亩,其中水田20980亩,畚地44052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甘蔗、玉米、木薯、水果、经济林为主。乡镇企业有淀粉厂、砖厂等。2002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6亿元,农业总产值1.86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2.92亿元,财政收入(农业四税)2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02元。2002年度,先后被评为全区民政工作先进乡镇,南宁 市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南宁市农村工作先进集体,南宁市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南宁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先进单位,南宁市生态能源建设先进单位,南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南宁市三大纠纷调处先进单位。农村经济稳步发展。近年来,仙湖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科技兴镇、种养富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思路,依靠科技,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巩固和发展甘蔗支柱产业,致力于高产高糖高效甘蔗种植。目前,全镇甘蔗种植面积达44185亩,良种蔗覆盖率达92%,建立了邓柳、连才、清白、苏梁、那溪、邓吉六个“吨糖田”示范基地。2002/2003年榨季进厂原料蔗达23.9万吨,是全县产蔗大镇之一。.  

府城镇

  府城镇位于武鸣县北部,距县城32公里,北接马山县,西通仙湖镇,东连陆斡、两江镇,南接东风农场,总面积约273平方公里,设23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323个村民小组,14225户,56500人。府城镇交通便利,道路四通八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古称“思恩府”。新建的水南高速公路贯穿全镇18.6公里,更给府城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1995年3月府城撤乡建镇改称府城镇。镇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六龙、文泉、和平、六韦、那化一带有连绵五万亩的丘陵,适宜种植竹笋、尾叶桉等经济林木,中南部一带地势较为平坦,适宜种植水稻、甘蔗、水果等作物。府城河、元霄河两大水系流经全镇,向南汇入武鸣河。北回归线正好经过府城中部、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全镇耕地面积80017亩,其中水田32389亩,旱地47628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甘蔗、黄豆、龙眼、香蕉等作物,甘蔗是全镇最重要的经济支柱,2002年种植面积45947亩,原料蔗产量32.7万吨,居全县各乡镇之首。六龙竹笋和土榨红糖是有名的土特产。开辟有远近闻名的陆杨龙眼水果开发区,全镇龙眼种植面积达21968亩,茫茫无边的龙眼果场成为府城一大绿色经济景观。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6794万元,农业总产值28385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815万公斤,乡镇企业总收入29565万元,总产值完成13573万元,全年财政总收入3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56元。.  

陆斡镇

  陆斡镇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县城22公里,辖23个村民委,1个社区,356个村民小组,196个自然屯,总人口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0.4万人。全镇总面积246平方公里,北部为丘陵,东、西、南部以缓坡和低丘陵山地为主。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水田4.9万亩,山林面积10.6万亩,石山面积1.1万亩。有忠党、岜益、西甲、达马、下潘5个县管工程水库还有合夫、头龙、照明、鸣山、韦祖、鼠泉等8个镇管工程水库及香山河。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木薯、西瓜、龙眼、香蕉等为主。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33493万元,农业总产值2831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30元。农贸市场有陆斡、二塘、那羊,三天一圩。运输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个体经营单位880家,200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88万元,拥有汽车108辆,大中型客车28辆,客运货运三轮车238辆,农用车、拖拉机1948台,摩托车3818辆。有镇办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初中4所,小学24所,教学点58个,幼儿园4所。中小学教师628人,其中中级教师86人,幼师4人。设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广播站,有村级图书室24个,灯光球场52个,镇中心卫生院有医生40人,护士40人,设有门诊、X光、放射、B超、化验、心电图、留医部等科室和大输液制药厂、住院病床80张;有村级卫生所5所,居民卫生所1所,乡村医生60人。2002年电话装机1168部,有8个村安装-地面接收站。该镇香米名扬四海,荣获1999年广西优质米评比第一名,现有香米种植面积1万多亩。2000年农历十月十五日,该镇举办首届香米节。甘蔗种植面积3.2万亩,2001-2002年甘蔗入厂原料蔗达15.3万吨。水果种植面积21677亩,其中香蕉、龙眼、芒果、李果和其他水果分别为4361亩、6140亩、2991亩、4244亩、3941亩,总产量14280吨。木薯种植面积将近3万亩,西瓜16632亩,总产量32288吨。该镇乡镇企业稳步发展。2000年企业1522家,其中集体企业5家,个体户、私营企业1517家,从业人员4839人。企业总产值51620万元,企业主要产品有淀粉、麻绳、酒精、红砖。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目前全镇有一个市级文明村,一个市级文明单位,有县级文明村12个,县级文明单位12个,全镇有8个村文艺宣传队。.  

两江镇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两江镇位于武鸣县东北部,东靠风景秀丽的大明山,西依绵延肥沃的小明山;南邻马头镇,北接马山县境。全镇自南向北形成一条26公里长、7公里宽的“峡谷走廊”,总面积19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14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居民委员会、130个自然屯、298个村民小组、10554户42050人,其中壮族40202人、非农业人口1848人。全镇耕地面积4.8万亩,其中水田3.7万亩,畚地1.1万亩,山林面积16.5万亩。北回归线穿过中部的“马鞍山”南面,属于亚热带地区,雨量较充沛,气候温和宜人。镇内赵江、剑江、福江三条河流,流经10个村,有7座中小型水库。大明山是国家水源林自然保护区,水资源较为丰富,是武鸣县“灵水”的水源头。大明山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稀土元素。锰、钨、铅、锌、铜矿和辉绿岩石材矿,具有可观的开采前景。经过地质勘查,大明山铜矿的储藏量C+D地质级量共27万吨金属量,属中型矿山。大明山“缘林”的辉绿岩石材矿,所获C级工业储量281624平方米,D级远景储量1263380平方米,C级储材量可为年产5000平方米商业原料的矿山服务20年以上。辉绿岩加工成板材后的颜色、花纹、品种,获得有关石材专家的赞赏。二、工业企业1985年重新组织开采大明山铜矿,以采矿业为龙头,带动选矿业、运输业、矿山商业、饮食业等各业的发展。1996年底,全镇镇办企业10个,村办企业12个,联合办企业169个,个体办企业520个,镇内从事企业人员共计3300多人;大明山两江铜矿区民采矿日出毛矿量250-300吨,当年年产毛矿量7万吨。由于铜精矿市场价格连年下跌,2001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做好服务和扶持环节,积极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生产铜矿的冶炼厂2家经技改后出矿率可达到98%,确保铜、铅、锌的综合回收。大小水电站有12座,每年可上网3500万度,支援县内外的经济建设。两江镇辣味综合食品厂已投入生产,推出的“璇力威”牌辣椒产品,远销山西、广东、贵州、湖南、河北等区内外。2002年,镇内有冶炼厂、食品厂、茶厂、矿泉水厂、科利尔助剂厂等企业58家,企业总收入47700万元,总产值37000万元。三、农业生产主要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甘蔗、花生、黄豆、木薯、红薯、林果等,畜牧业有猪、牛、鸡、鸭等。甘蔗面积17000亩;八角种植已发展到40000多亩;退耕还林完成5700亩。.  

罗波镇

  罗波镇位于武鸣县东部,距县城24公里,东与宾阳县交界,西邻陆斡镇,南邻太平镇,北邻马头镇。宾(阳)武(鸣)公路贯穿中部,交通较为便利。全镇总面积161平方公里,辖有13个村委会,1个社区,192个村民小组,103个自然屯,2002年有9948户,37709人。2002年耕地面积38406亩,其中水田22426亩,畚地15980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木薯、水果、经济林等为主。乡镇企业主要有淀粉厂、酒精厂、砖厂、水厂、纸厂等,主要产品有普通淀粉、变性淀粉、机砖、机制包装纸等。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13712万元,财政收入(农业四税)4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19元。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整体效益不断提高。近年来,全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农业方面,抓好“水田”建设,促进“三高”发展,建设了9000亩“吨粮田”,1000亩“吨糖田”,1000亩“万元田”;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共种植甘蔗3500亩,优质谷3000亩,良种木薯6000多亩,水果8187亩,西瓜1000亩,辣椒1250亩。主要种养基地有:天马片的1.6万亩大头甜竹和7千亩速生桉基地,梁彭村的500亩油桃基地,陆元水库鱼——鸭立体养殖基地,农服中心万羽肉鸡基地,联新村300亩三元杂母猪养殖基地等。企业方面,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胆引进资金和项目,加快了企业的发展。龙头骨干企业万泉淀粉厂,去年投入资金380多万元,完成了5000吨变性淀粉生产线的建设,所生产的普通淀粉、变性淀粉质量优良,市场竞争力较强。主要企业万全砖厂、酒精厂等均运转正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近年来多渠道筹措资金,完成了渠道硬化8公里,加固了渌樟、陆元、渌下、布凌等小(一)、小(二)型水库坝首;建设了石梁桥、新梁桥、务定桥和四李路、板蒋路、务定路等;完成了螺山屯、上土泥屯、潭村、四陈村、伏岜、六岜、雷丁等一批人畜饮水工程;全面完成了电网改造工程;建设了3800多座沼气池;建设了秀山、锦山移民搬迁区,使158户557人告别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过上幸福生活。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凤林村雷丁屯去年被评为南宁市生态文明村。科技文卫事业进一步发展。.  

灵马镇

  [概况]灵马镇位于武鸣县西部,与平果、马山、隆安县毗邻。20323省道、灵马至马山周鹿两条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所在地灵马圩,是武鸣县与平果县四塘镇、隆安县敏阳乡、马山县片联乡、周鹿镇商贸中心集镇,素有武鸣“西大门”之称,距县城50公里。2002年5月撤村改社区后下辖13个村民委员会和1个社区,135个自然屯,2002年有9451户4322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其中政府所在地人口6031人。以壮族、汉族为主要民族,壮汉杂居。全镇面积195平方公里,东、南、北部以丘陵山地为主,西部为喀斯特地貌石山。耕地面积29.24万亩,其中水田1.81万亩,旱地1.21万亩,林地面积7.62万亩,其他18.6万亩。全镇共有花景、下生、王眉、渌洋、清水、下吊等13座水库灌溉网络。农贸市场有灵马圩,三天一圩,每圩日早上8点钟成圩,下午5点钟散圩,平常圩日人流量6000一8000人次,最高峰可达2.5万人次。全镇拥用汽车145部,农用车、拖拉机607部,摩托车2050辆。2002年电话装机1021户,个人拥有移动电话2500多部。[农村经济]该镇主要以农业为主,除了传统农业外,形成地方特色的农业产品有:大肉姜、荞头、草席、旱藕,其中肉姜干姜片曾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草席销往福建、广东等地。2002年粮食播种面积53205亩,总产量15390.9吨,2002年推广水田免耕技术和优质谷种植,水稻总产量8803吨。甘蔗种植5590亩,产量27828吨;水果种植1386.9亩,产量5356吨;果蔗种植525亩,产量2887吨;席草种植1850亩,产值684万元;大肉姜种植3500亩,产值700万元;荞头总产量3540吨,产值70.8万元;旱藕种植100亩,产值150万元;全镇速生尾叶桉35000亩;年生猪出栏47000头;家禽出栏147526羽;水产品总量870吨;2002年农业总产值138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324元。[木薯生产]2001年全镇木薯种植面积6400亩,产量20480吨;2002年,灵马高源淀粉厂完成技改,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镇党委、政府启动发展壮大木薯生产工程,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生产模式,优化调整结构,推广良种良法,木薯种植9000亩,产量3150吨;按镇党委、政府提出的构想,预计2005年木薯种植15000亩,产量52500吨。.  

甘圩镇

  甘圩镇位于武鸣县境南部,东毗双桥镇,西邻南宁市城北区双定镇,南连广西高峰林场,北与宁武镇接壤,距县城24公里,在建的河池(水任)至南宁高速公路经过境内。1987年9月,从双桥分划出设立甘圩乡,2000年11月,由乡改为镇建制,镇人民政府驻甘圩。2002年,全镇辖一个社区和4个村民委员会、18个自然屯、80个村民小组,有5476户2.3万人,其中壮族2.1万人,非农业人口13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1.1%。全镇行政区域总面积91平方公里。北部为喀斯特地貌石山,南部以高丘陵山地为主,耕地面积1889公顷,其中水田779公顷,旱地1071公顷,林地面积3927公顷,石山面积3150公顷。镇境内有马定、那添、那望、黄道四座小型水库。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木薯和龙眼、香蕉、西瓜等水果为主。建立有甘圩私营企业工贸区,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厂房面积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4568万元。从2000年创建至今,已有149家工厂、企业、个体户落户区内,其中有18家规模较大的建材厂和30家大型的采石场。主要产品有双飞粉、腻子粉、超细粉、石粉、轻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和碎石、方解石等。金峰化工建材有限公司为广西首家、全国第五家使用高科技纳米技术。工贸区内新建的35KV的变电站为工贸区开发提供电力保障。旅游开发逐渐形成气候,规划投资5000多万元的纳添、添灵旅游度假山庄建造初具旅游规模。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1.13亿元,企业总值1.97亿元,财政收入2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620元。镇内有一农贸市场,三天一圩,个体工商户有422个。2002年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896万元。全镇拥有汽车318辆,小汽车12辆,小型客车38辆,客、货运三轮车40辆,农用车、拖拉机416台(辆)、摩托车5407辆。2002年全镇有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初中1所、13个教学点,幼儿园8所,中小学教师174人。农业服务中心有农艺师2人,助理农艺师1人,镇级有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广播电视站。有村级图书室5个,灯光球场9个和设施齐全的渌口文化活动中心。.  

马头镇

  马头镇位于武鸣县东部,东靠大明山,与上林县交界,镇人民政府驻地马头圩,距县城37公里,全镇有12个村委会、1个社区,有5833户共24738人。镇东部的大明山,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米,为桂中南最高峰,西部为高丘陵地带,中部为冲积-原。马头镇资源十分丰富,全镇土地面积161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1.5万亩,耕地面积26589亩。近年来,马头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每年种植反季节西瓜2000多亩,苦丁茶500多亩,山上有10000多亩八角林,所产的西瓜、苦丁茶、八角畅销区内外,2002年农业总产值12396万元,粮食总产量1144万公斤。乡镇企业主要有淀粉厂、编织袋厂,淀粉厂每年生产淀粉6000吨,产值12738元,2002年企业总收入17446万元,2002年镇农业四税完成48.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32元。马头镇历史悠久,古迹有四周古墓葬群及明清时期镆铘巡检寨石城遗址,在安等秧坡和元龙坡出土的商代提梁卣及战国时代铜盘、陶器、镯、环玉饰、兵器、石砺、石苑等1千多件文物。.  


太平镇特产大全




太平镇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