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塘红乡位于上林县北部,东接乔贤镇,南邻三里镇,北接忻城县古蓬镇,西与中可乡、西燕镇交界。距上林县城43公里,距南宁市154公里。全乡总面积18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215亩,林地面积37700亩,森林覆盖率为25.4%。分别有南岩、良王中小型水库各一个。三里镇至中可乡的县级公路把塘红乡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以丘陵为主,西部以石山为主。全乡共设有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共有114个自然庄,208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30865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5人。全乡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桑蚕、花生、木薯、黄豆等。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铅锌矿、红铁矿、铝土矿等,石灰石资源尤为丰富。塘红乡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汉、仫佬等5个民族,壮族占总人口的98%以上。这里地杰人灵,百姓安居乐业、民风纯朴热情,民间艺术文化十分丰富。【农村经济】多年来,塘红乡各族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全乡逐步形成了“南蔗北矿,东林西蚕,中部优质谷,发展一个木薯基地”的经济发展格局,即南部以发展糖蔗种植为主,北部以发展矿业生产为主,东部发展经济林,西部发展桑蚕业,中部以种植优质稻谷为主,根据山区旱地多、水田少的特点,发展优质高产木薯。2002年,全乡种植水稻8300亩,玉米8000亩,甘蔗3800亩,桑园2200亩,木薯4500亩。全乡国民生产总值为5286万元,比上年增长8.54%;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2023万元,比上年增长5.6%;粮食总产量为8271吨,比上年增长381吨,增长4.8%;肉类食品产量达1529.24吨,比上年增长6.1%;油类产量达256吨,增长4.3%;财政收入8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410元,比上年增收177元;全乡注册个体工商户450户。.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3.09万人 | 185.18平方公里 | 450125203 | 530000 | 0771 | 查看 塘红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大丰镇 |
【概况】大丰镇位于大明山东麓,北回归线横穿城镇中心,是上林县城所在地,距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32公里,桂中交通枢纽黎塘火车站70公里,均有二级公路连通,宾马公路横贯全镇。辖区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72个自然庄,246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56455人,其中城镇人口12016人,居住着汉、壮、瑶等民族。全镇耕地面积29352亩,以种植水稻为主,是上林县三大优质米基地之一,经济作物有桑、玉米、黄豆、蔬菜、糖蔗等,山林面积45000多亩,盛产八角、杉木、竹子、鲜笋、香菇、木耳、茶叶,素有八角之乡的美誉。矿产资源丰富,有钒、锰、水晶石、金等,其中钒矿储量位居全国首位,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更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大明山天然游泳池、水之源避暑山庄、大明山龙头森林公园已列入上林县十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2003年上半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351万元,同比增长1.5%;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1267万元,同比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25元,同比增收73元。【农业生产】优质谷、桑蚕、水产养殖、八角是我镇四大支柱产业,为巩固和扩大这四大支柱产业,我镇从镇情出发,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积极引导农民顺应市场需求发展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上片桑蚕、下片蔬菜的良好格局,城郊型特色农业有新的突破,其中,优质谷种植面积达2.45万亩;桑园面积达5100亩,预计年产鲜茧810吨;水产养殖面积3276亩,预计年总产量可达1513吨,肉类产量可达2850吨;八角种植面积5万多亩,成林八角年产鲜果约20万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是我镇重点抓好落实的菜篮子工程,也是大丰镇云温、皇周、皇主、大丰、三联五个村(社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沿二级公路种植蔬菜的重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主要种植马铃薯、大白菜、西芹、韭菜、无花果等,种植面积达7460亩。目前,全镇甘蔗种植面积达1507亩;拥军、云城、里丹、云蒙已接种发展奶水牛;云蒙野马河朗德鹅养殖基地已投入运营;拥军坝头庄无花果种植50亩;云蒙、皇主两村引进四川老板种植甜椒250亩。此外,我镇还计划在下半年发展蘑菇生产10000平米。. |
明亮镇 |
【概况】明亮镇位于广西首府南宁市北面,距市区125公里。镇政府驻地为上林县明亮镇亭亮圩,距县城7公里。全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宾马(宾阳至马山)公路穿境而过。水利条件优越,大龙洞水利干渠横贯境内,发展农业生产得天独厚。明亮镇是全县的五大产粮区之一。境内蕴藏丰富的黄金、锰、铅锌、钒等矿产资源。全镇总面积9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有75个自然庄,26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7238户,其中农业户6966户,非农业户272户;全镇总人口30106人,其中农业人口28621人,非农业人口1485人;农村劳动力15329人。全镇耕地32097亩,其中水田25055亩,畲地7042亩。有林面积48400亩,森林覆盖率43.8%。2002年明亮镇充分发挥靠近县城、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科技兴镇,农业稳镇,工业富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同步、较快的发展。2002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7036万元,增长6.5%;财政总收入146.8万元,增长50.58%;农民人均纯收入1855元,比上年增收176元,增长10%。2003年获上林县计生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三等奖、上林县危房改造工作一等奖。【农业生产】明亮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科技兴农,稳粮抓钱,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5650万元,增长3.1%;粮食总产量1431万公斤;全镇水稻种植面积46350亩(两糙面积),总产1298万公斤,其中优质谷约占水稻总面积的65%;玉米种植5925亩,产量104万公斤;花生种植2385亩,产量29万公斤;有各类水果面积3015亩,产量12万公斤;蔬菜种植面积5025亩,产量401万公斤;甘蔗种植2385亩,进厂原料蔗7794吨;渔业养殖1950亩,产量42万公斤;生猪饲养4.3万头,年内出栏2.2万头;家禽饲养16.3万羽,年内出栏9.2万羽;养蚕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总产量达12万公斤。. |
巷贤镇 |
【概况】巷贤镇位于上林县城东南部22公里处,西南紧靠大明山,与武鸣、宾阳两县交界,东北面与白圩镇、明亮镇相连。距宾阳县城仅16公里。全镇辖1个社区、12个村委会93个自然庄,总面积172平方公里,总人口4.4万人。巷贤镇土地肥沃,耕地面积51135亩,其中水田45500亩,畲地5635亩,是上林县的主要产粮区;镇内有丰富的砂金、花岗岩、白泥、锰等矿产资源;丰富的森林资源,林地面积10.5万亩,其中经济林1万多亩,每年出产优质大红八角300多吨;丰富的水资源,有大龙洞干渠和古民、五村两个中型水库,罗蓬河和大庙河水流量大,其中大庙河可建成集发电、旅游、灌溉等为一体的项目;充足的电力资源,境内的五村电站年发电量达500万千瓦以上,有一座1500千伏安的变电站;活跃的市场,有两个商品销售综合市场和一个专用市场?D?D上林猪花市场,圩日成交猪花300?D?D350头,远销县外。2002年,巷贤镇坚持“以农富镇,以工兴镇,以商活镇”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较快发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0727万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总收入278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5.3%,农民人均纯收入1851元,增长10.2%。【农村经济】巷贤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5391万元,同比增长12%;粮食总产量2173万公斤,同比增长3%;人均有粮550公斤。全镇水稻种植面积65100亩,产量1952万公斤,种植优质谷约占水稻总面积的90%,优质玉米种植5550亩,产量122万公斤;花生种植5250亩,产量95万公斤;有各类水果面积1950亩,产量7.5万公斤;蔬菜种植1400亩,产量140万公斤;甘蔗种植1350亩,进厂原料蔗5400吨;种桑6950亩,养蚕2.1万张,产量130万担;八角种植2.1万亩,产量100万公斤;新种速生丰产林1000亩,退耕还林面积340亩;鱼业养殖2400亩,产量63万公斤;生猪饲养4.1万头,年内出栏3.7万头;家禽饲养21万羽,年内出栏16万羽。. |
白圩镇 |
【概况】白圩镇位于上林县东南部,是上林县的“东大门”,交道十分便捷。途经该镇的公路有省内道路的宾上二级公路、勒欧公路(省道20203l线)两条主要干线,县道有万白公路、白玉公路等,贯穿境内的南、西、北。宾上二级公路和宾上忻省道在集镇文汇,成为白圩镇的两条主干线。该镇距离广西首府南宁110公里,趴离宾阳25公里,距湘桂线黎塘火车站56公里,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全匡重点建设的204个集镇之一。全镇土地总面积1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51743,水田39l14亩,旱地12629亩。全镇辖13个村(居)委会和1个工业园区,106个自然村屯,3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5.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5万人,非农业人口1.05万人。白圩镇资源丰富,地广土肥,交通便捷,水利条件好,盛产优质大米、糖蔗、鱼苗等,是全区优质米生产基地和水产养殖业基地,素有桂中“鱼米之乡”的称号。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与时俱进,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围绕“特色农业强镇,小城镇建设兴镇,工业富镇,商贸活镇,以治安保稳定,以教育促发展”的发展思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促进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为132l7.3万元,增长9%。其中财政总收入为269.6万元,完成任务106.23%,增长77.9万元,增长40.6%;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3700万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841元,增加173元。【农村经济】白圩镇是上林县的农业大镇。镇党委政府从本地资源情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特色农业,逐步形成了优质米、糖蔗和畜牧水产三大支柱产业。白圩镇粮食生产根本实观良种化,每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万多亩,主要种植万家香、九O三、丝苗、博优一O二五等优质谷。. |
三里镇 |
【概况】素有“一枝花”之美称的三里镇位于上林县东北部23公里处,是上林县东部地区最大的一个中心集镇。东与来宾县毗邻,南与澄泰乡接壤,西同西燕镇连接,北跟乔贤镇、塘红乡交界。省道20231线贯穿南北,是我县通往柳州、忻城以及忻城通往南宁的必经之地,也是县内贯通乔贤、木山、塘红、中可等4个乡镇的交通枢纽。镇政府所在地距离首府南宁市、港口城市贵港市、重工业城柳州市分别是132公里、194公里和198公里。全镇总面积19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万亩,下辖1个社区14个村委会,167个自然庄,327个村民小组,2002年未总人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3万人,非农业人口0.27万人。2002年,三里镇按照“稳农促工抓项目”的发展思路,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为宗旨,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旅游名镇、企业强镇。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233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65万元,比上年增长19.5%;财政收入完成285.1万元,完成全年财政预算收入任务的129.3%。三里镇旅游资源丰富:以风光秀美、旖旎迷人而出名的“小桂林”?D?D三里洋渡风景区就坐落在三里境内。有被徐霞客称为“岩冠”的明镜岩以及随处可见的怪岩幽洞,有历史研究价值较高的汇水桥畔石壁上的《千军镇、钓矶、千古伟绩》等11处明、清代摩崖石刻碑,有名扬县内外的特六庙和佛教重地观音阁等,有的建筑时代久远,并以独特别致为主要特征的古建筑物,有美丽神奇传说的古墓群,加之与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独特的民风相结合,形成了一道靓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大旅行家徐霞客对三里一带的岩溶地貌叹为观止,认为可与桂林山水相媲美(“小桂林”之称由此而得来),以至于在此逗留了54天,并写下了一万多言的游览记载,这是他在广西游览、考察除桂林外记载最多的地方。【农村经济】三里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三增”方针,按照“一粮二蔗三薯四桑五渔”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巩固甘蔗支柱产业,发展木薯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和桑蚕业。. |
乔贤镇 |
【概况】乔贤镇位于上林县城最北部53公里处,东邻来宾与合山,南连三里镇,西接塘红乡,北靠忻城县,是“三县一市”的交汇区域,省道209线贯穿南北,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商贾云集。1998年8月撤乡设镇,全镇辖7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09个自然庄,19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063户,人口33797人,是壮、汉、瑶族聚居地。全镇土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63公顷(其中水田936公顷、畚地727公顷),林业用地4294.9公顷,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甘蔗、木薯、花生为主。乔贤镇素有“文艺之乡”的美称。群众自行组织的秋月、民族、寨受等舞剧团,每年在全镇内外演出36场。2002年,乔贤镇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较快发展。荣获全县两个文明建设先进达标乡镇称号。【农村生产】乔贤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根据本镇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科技兴镇、农业稳镇、林业富镇、依法治镇”为目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全镇优质谷种植面积10000亩,占全镇水稻面积10520亩的95%;甘蔗种植面积9500亩,入厂原料蔗达5.2万吨;木薯种植面积8000亩;秋冬菜种植1700亩;造林绿化4350亩,退耕还林3217亩;畜牧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镇农业总产值达1077万元,比上年1024万元增长5.18%。【乡镇企业】继续深化现有企业产权制度,产业结构调整的改革,采取低门槛优惠互利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2002年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70户,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74户。【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乔贤镇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和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投560万元开发占地61亩的城东市场。以此带动房地产的开发,促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乔贤市场的搬迁,增加农民进城就业门路,改善城镇容貌;二是做好乔贤镇自来水厂建设的前期工作,以解决镇政府所在地机关学校、沿街居民和附近几个自然屯群众饮水难的问题;三是投资25万元建设乡村道路,为林业生产、优质木薯等农产品生产创造便利的交通条件;四是投资250万元在横岭、恭睦建立速生丰产林工程基地;五是投资37万元,完成312座沼气池建设;六是投资20万元完成恭睦村5处人饮工程建设。. |
西燕镇 |
【概况】位于桂中部大明山东麓,距上林县城15公里。西靠大明山及马山县,北连本县塘红、中可乡,东接本县澄泰乡、三里镇,南与县城所在地的大丰镇相连。全镇总面积29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有134个自然庄;总户数9783产,其中农业人口8811户,非农业972户,年末总人口40878人,其中农业38625人,非农业人口2254人,农村劳动力17582人。全镇耕地面积26234亩,其中水田15663亩,畲地10571亩,有林面积64119宙,森林覆盖率33.1%。2002年,西燕镇充分发挥地处大明山山脚的优势,坚持“科技兴镇,农业稳镇,水电富镇,旅游强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较快发展。全镇工业农业总产值达9684万元,比上年增长15.7%,财政总收入达191.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收入的100.7%,农民人均纯收入2104元。【农村经济】西燕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科技兴农、稳粮抓钱、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3309万元,增长5.42%,粮食总产量1033.2万公斤,同比增长0.8%,人均有粮270公斤。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0825亩,总产量810.5万公斤,种植优质谷约占水稻总面积的80%:优质玉米种植11400亩,产量197.4万公斤;花生种植1545亩,产量19.3万公斤;有各类水果面积800亩,产量6.5万公斤:蔬菜种植3960亩,产量513.4万公斤;甘蔗种植4305亩,进厂原料蔗18018吨;鱼业养殖2万亩,产量103.5万公斤;生猪饲养12350头,年内出栏12810头;家禽饲养4.7万羽,年内出栏4.2万羽;养蚕业也发展较快,总产量达70.5万公斤。. |
澄泰乡 |
【概况】澄泰乡位于上林县城东部,距离上林县城7.5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115公里,通往南宁市的二级公路贯通了乡境,交通便利,水村资源丰富。全乡辖12个行政村,119个自然庄7868户,总人口41028人。全乡土地总面积112平方公里,居半山区半平原地区,耕地面积35757亩,其中水田25337亩,畲地10420亩,农作物以水稻、玉米、甘蔗、蔬菜、桑蚕是农民经济收入的支柱,是上林县粮、油、蔬菜生产主要基地,今年被农业部列为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之一,产品有优质米、果蔗、青椒、凉薯等,产品销往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同时,澄泰乡也是上林县的工业基地和旅游胜地,上林县水泥厂、象山水泥厂、龙口水泥厂、澄泰泡菜厂、清光水电站等企业均集于其中,我县象山工业园区也座落在我乡,闻名遐迩的洋渡风景区,经过几年的开发建设已具备接待游客的能力。阳山的漂流、下金的烧烤滩等旅游休闲项目已初具规模,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旅游收入20万元以上。【农民生活及财政收入】澄泰乡把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本地经济人引回外商收购我乡农产品,确保农民增产又增收。认真做好软硬环境的建设,吸引外资发展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吸引外资发展水电站、农贸批发市场、松香厂建设,2003年度,澄泰乡国内生产总值11509万元,比去年增长8%;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118元,增收137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60万元;比去年增长16.5%;全面推进税费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农业税征收已完成96.8万元,占任务的95.5%。. |
木山乡 |
木山乡,位于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东北部,是“两县两市”的交接处,行政区域面积149.83平方公里,乡镇企业稳步前进,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培植甘蔗支柱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木山乡卢于寺 木山乡于1987年11月建乡,位于上林县的东北部,东临来宾市,北靠忻城县、合山市,南接我县三里镇,西连乔贤镇,是“两县两市”的交接处。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49公里,全乡总面积124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居委会、6个村委会,有72个自然屯、12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823户,其中农业人口4718户,非农业人口105户;2002年末总人口20015人,其中农业人口18947人,非农业人口1068人,农村劳动力10129人。 木山乡(图1) 木山乡耕地面积20604亩,其中水田3989亩,旱地16615亩。有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5.6%。2002年,木山乡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本乡具体实际,紧紧围绕“粮食稳乡,甘蔗富乡,交通活乡,科技兴乡”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文明建设得到稳步、较快发展。全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652万元,比上年增长9.2%;全乡固定投资达660万元,比上年增长32%,工业农业总产值达1000.9万元,比上年增加74.1万元,增长8%,财政总收入达183.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收入的106.4%,农民人均纯收入1615元比上年增收177元,增长12.3 %。2002年,木山乡两个文明建设在县评比中获二等奖,计生目标管理获二等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获三等奖。 -经济建设 木山乡依据具体乡情,抓机遇,扬优势,调产业结构,以“科技兴乡,粮食稳乡,甘蔗富乡,财政增收,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培植甘蔗支柱产业。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917万元,同比增加84.9万元,增长3%,甘蔗种植面积达19800亩,首次突破人均种蔗1亩大关,优质、高产、高糖品种占甘蔗总面积90%,入厂原料蔗达10.8万吨,位居全县各乡镇之首,甘蔗真正成为全乡农业支柱产业;粮食总产量297.2万公斤,其中水稻种植面积6705亩,产量182.9万公斤,种植优质谷占水稻总面积80%,玉米种植5400亩,产量81.7万公斤,花生种植面积3105亩,产量36.2万公斤,蔬菜种植1950亩,产量54.1万公斤,生猪养殖1.9万头,家禽饲养5.5万羽。 2002年,木山乡乡镇企业稳步前进,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8218万元,比去年增加了879万元,增长12%,企业总产值为6892万元,比上年增加了682万元,增长10%。 -基础设施 2002年,木山乡积极主动争取项目,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快经济快速发展和为民办好事实事的重要内容来抓:一是投资120万元的木山过境公路建成通车;二是投资19万元完成了东庄---西庄、新良---南山等到7条总长21公里的屯级公路;三是总投资概算159万元的木山自来水厂已动工兴建;四是投资30万元建设木山敬老院如期开院;五是投资37.6万元的木山中心校教学楼已建成投入使用;六是投资37万元的乡文化综合楼已动工建设;七是总投资30万元完成275座沼气池;八是投资70万元的移动基站、 投资60万元的联通基站相继投入使用。 |
塘红乡 |
【概况】塘红乡位于上林县北部,东接乔贤镇,南邻三里镇,北接忻城县古蓬镇,西与中可乡、西燕镇交界。距上林县城43公里,距南宁市154公里。全乡总面积18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0215亩,林地面积37700亩,森林覆盖率为25.4%。分别有南岩、良王中小型水库各一个。三里镇至中可乡的县级公路把塘红乡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以丘陵为主,西部以石山为主。全乡共设有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共有114个自然庄,208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30865人,其中农业人口29165人。全乡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甘蔗、桑蚕、花生、木薯、黄豆等。主要矿产资源有石灰石、铅锌矿、红铁矿、铝土矿等,石灰石资源尤为丰富。塘红乡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着壮、瑶、苗、汉、仫佬等5个民族,壮族占总人口的98%以上。这里地杰人灵,百姓安居乐业、民风纯朴热情,民间艺术文化十分丰富。【农村经济】多年来,塘红乡各族人民在中国0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效”目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全乡逐步形成了“南蔗北矿,东林西蚕,中部优质谷,发展一个木薯基地”的经济发展格局,即南部以发展糖蔗种植为主,北部以发展矿业生产为主,东部发展经济林,西部发展桑蚕业,中部以种植优质稻谷为主,根据山区旱地多、水田少的特点,发展优质高产木薯。2002年,全乡种植水稻8300亩,玉米8000亩,甘蔗3800亩,桑园2200亩,木薯4500亩。全乡国民生产总值为5286万元,比上年增长8.54%;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2023万元,比上年增长5.6%;粮食总产量为8271吨,比上年增长381吨,增长4.8%;肉类食品产量达1529.24吨,比上年增长6.1%;油类产量达256吨,增长4.3%;财政收入83万元,完成全年任务的114%;农民人均纯收入1410元,比上年增收177元;全乡注册个体工商户450户。. |
镇圩乡 |
【概况】镇圩瑶族乡成立于1984年,位于上林县西北部,距县城43公里,与马山、忻城两县毗邻,是南宁市三个民族乡和革命老区之一。全乡总面积113平方公里,下辖1个社区和10个行政村,54个经联社,176个民小组,182个自然屯;总户数5640户,其中农业人口5348户,非农业292户,2002年未总人口为23293人,农业人口22124人非农业人口1169人,其中瑶族人口6289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7%。全乡耕地面积17323亩,其中水田4500亩,地12823亩。有林面积15000亩,森林覆盖率达37%。镇圩瑶族乡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藏有滑石矿、方解石、石英石、大理石等,其中滑石矿储藏量达2167万吨,是广西第二滑石矿生产基地,其主要分布在东罗、古登、佛子、望河村一带。目前年开采量达40万吨,产品供不应求;大理石、方解石、石英石主要分布在东罗、怀因村,发展前景十分看好。全乡工业农业总产值达4586万元,比上年增加390万元,增长8.5%,财政收入309.5元,比上年增收7.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收入的101.4%。农民人均纯收入1560元,比上年增收130元,增长8.33%。1998年至2001年镇圩瑶族乡连续四年夺取上林县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奖的桂冠。【农业经济】镇圩瑶族乡党委、政府在加大引导矿产资源开发的同时,切实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以“发展特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1425万元,同比增加33万元,增长2.3%,粮食总产量487万公斤,同比增产8万公斤,增长1.6%;人均有粮162公斤。其中水稻种植面积3900亩,总产量312万公斤,种植优质谷约占水稻总面积的86.7%;优质玉米种植9500亩,产量133.3万公斤;花生种植90亩,产量6400公斤;甘蔗种植540亩;生猪饲养6300头,年内出栏5954头;家禽饲养2.9万羽,年内出栏2.8万羽;镇圩地处大石山区,以“靠山吃山”的发展思路,近几年来该乡转变了传统的种植观念,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种植八角以及速生丰产林,到目前全乡桑园面积达186.7公顷,总产量达3.万公斤,八角林6000亩,挂果林500亩,年产量达3万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