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川县哈拉合少乡,位于阴山脚下,大青山北麓,武川县西南67公里处,属呼和浩特市远郊,由原哈拉合少乡、庙沟乡、哈拉门独乡合并而成,属于典型的山区乡。东邻县城67公里,西接包头市固阳县城60公里,南与土左旗察素齐镇相隔35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全乡总辖地面积810平方公里,有行政村10个,自然村113个,有耕地11万亩,现有水浇地7000亩,总户数4480户,总人口16580人。牲畜10万头(只),该乡人文政治环境良好,气候怡人,物产丰富,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农促牧,工、农、牧互联互动的良好局面。境内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境内有封闭式学校1所,学点5个,卫生院3所,兽医站3个,已运营铁矿9个,石墨矿2个,黄金采选矿1个。
交通、通讯情况
集——固公路贯穿乡境内37公里,辐射28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距集---公路7公里为三级黑色路面,113个自然村,村间公路畅通无阻,农民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境内配有程控电话。有35千伏安变电站二座,村村通电,电力供应充足。
气候情况
本乡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2.6℃度,年降雨在350毫米左右,无霜期平均在115天左右。
资源情况
1、农作物品种独具特色,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由过去的“三麦、两豆、三谷一薯”转变为以马铃薯,药材(黄芪、黄芩、党参、甘草)玉米、莜麦、豆类、小杂粮为主,地方流传有:“庙沟的莜面,碌碡湾的糕,榆树店的闺女不用挑”之美谈。因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庙沟莜面则更是上品,外地人以能来这里品尝上地道莜面为不虚此行,山区因其特有的适宜土壤,水质及气候条件所产黄米色鲜味香、筋度大,配以当地特产葫麻油炸食,成为宴请宾朋和庆贺节日必备的独特佳肴。境内是“正北芪”的发源地,其种植历史悠久,以其药性好、成份高、保健药理作用强,制成的“正北芪”系列保健医用品,广泛流通于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2、境内有以马场梁为轴心辐射天然山地草场70万亩,水草丰美,山间溪水流畅,据历史记载,在宋朝曾是北国萧太后皇家的牧马地,马场梁也正是由此而得名,境内有古长城残垣遗迹数处,境内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山间流水潺潺,栖息有百灵鸟等30多种候鸟和13种野生动物。.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66万人 | 810平方公里 | 150125213 | 010000 | 0471 | 查看 哈拉合少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可可以力更镇 |
可可以力更镇简称可镇,是武川县委、政府所在地。可可以力更,蒙古语为“呼和额日格”,意为“青色的山崖”。从明代开始,此地为蒙古族游牧之地;清康熙年间,此地设置官府驿站;清乾隆年间,此地成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通往新疆与外蒙古的必经之地,归化城旅蒙商号大盛魁在此建立通商驿站,因此地南临大青山山崖,故蒙古族牧民称其为可可以力更;至乾隆年间,始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逐渐形成商业集镇后,沿袭原名为可可以力更镇。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此设武川厅;民国元年(1912年)设武川县,厅治、县治均设于此;建国初为武川一区所在地。1958年改称城关人民公社;1965年改为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改为镇革命委员会;1971年改为镇人民公社委员会;1981年改为镇人民政府至今。 原辖西北街、建设街、东官井、西官井、文化街、新东街、新西街、工业北街、工业南街、丰收北街、丰收南街、河边12个居委会;福如东、大水圪洞、巨字号、天力木兔、三圣太、大兴昌、乌兰忽洞、定相营8个村委会。现辖新东街、新西街、东官井、西官井4个社区居委会和大水圪洞、福如东、巨字号、天力木兔、三圣太、大兴昌、乌兰忽洞、定相营8个行政村。. |
哈乐镇 |
哈乐镇位于武川县东部,是县域内三大建制镇之一,其汉文泽名为“关卡”,是首府呼和浩特通往北部草原、二连浩特口岸和蒙古国的交通要塞。 全镇辖地面积846.6平方公里,东西宽26.25公里,南北长34公里。东与乌兰察布市卓资山县、察右中旗毗邻,南与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接壤,西连武川县上秃亥乡、可镇,北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包头市达茂旗。地形地貌特征属南部山区、北部丘陵区、中部较为平坦,平均海拔1500—2080米,两条季节性河流卯独沁河、耗赖山河分别贯穿全镇东西。 一、 政治情况 全镇辖21个行政村,213个自然村,8133户,31154人。镇政府现有干部75人,下设“三办两站一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农林牧水科技综合服务站、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和大豆铺区域服务中心。 二、 交通情况 哈乐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呼—集、呼—锡、集—固三条省道穿境而过,并交汇于镇政府所在地;哈—西等乡村公路四通八达,90%以上的行政村已通柏油路。 三、 气候情况 气候条件冬长夏短,昼夜温差大,无霜期90—120天,年平均气温2.5℃,年降雨量300毫米左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四、 资源情况 境内土地肥沃,全镇总耕地面积29.98万亩,其中:水浇地26455亩,林木面积 12.65万亩,草场面积55.45万亩。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使境内适宜种植马铃薯、油菜籽、莜麦等农作物,80%的荒山荒坡宜林宜牧。全镇拥有劳动力20250多人,从事农牧业生产的有19100多人,剩余劳动力1950多人。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蕴藏有花岗岩、黄金、石棉、煤炭、云母、水晶石、钨等矿物质。即将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淖儿梁高山湿地草原是自治区四大高山湿地草原之一,湿地内植被保存完好,原始林木茂盛,山青水秀,是不可多得的高山湿地自然资源。 五、 基础设施配套情况 全镇213个自然村已全部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通讯网络健全,移动、联通、网通的基站覆盖全镇的每一个角落。镇政府距县城可镇25公里,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逐年加快,该地已成为武川县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农畜产品集散地。驻镇单位有信用社、粮站、加油站、邮电所、工商所、税务所、供电所、公安派出所等。. |
西乌兰不浪镇 |
西乌兰不浪镇地处武川县西部,距县城可镇45公里。是武川县西部地区的中心地带,交通十分便利,地理位置非常优越,通讯较为发达,镇政府所在地西乌兰不浪村建有中小学校、中心卫生院、粮站、农村信用社、派出所、电管站、兽医站等镇直机关、加油站、面粉厂、奶站、马铃薯和粮食购销市场、药材加工厂等沿街商业店铺近300家。全镇辖地面积614.7平方公里,其中草原面积35万亩。下辖9个村委会,110个自然村,18个驻镇镇直单位。全镇现有常住户4374户,农业人口17226人,非农业人口1540人。由汉族、满族、蒙族、回族四个民族组成,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镇,当地民心淳朴,群众正直善良、热情好客。 一、 组织情况 乌兰不浪镇党委、政府在“-”重要思想的正确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发展这一主题,切实抓好机遇,遵循规律,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带领干部群众,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镇政府现有干部职工41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18人、中专10人,高中13人,年龄最长的49岁,干部平均年龄35岁。9个村委会两委成员总数为37人,其中村委会委员14人,支部委员23人,两委平均年龄43岁、最小的28岁。镇党委班子由9人组成,按照2006年机构改革方案要求,全镇设3个党政综合办事机构: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物办公室,同时,党政综合办公室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护稳定办公室的牌子,社会事务办公室挂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的牌子。设3个事业机构:即农牧林水科技综合服务站、文化、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区域服务中心。镇办公电话:党委办8866048、-办8866068、镇长办8866058。 二、交通情况 镇内交通便利,呼——白、集——固、哈——西三条公路穿镇而过,客运班车可直达呼市、包头、固阳、武川、达茂等地,农畜产品和矿产品能及时畅通地销往各大城市。 三、气候情况 镇所辖区域属低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1766.4米,降雨少,年平均降水量为34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7——9月份,无霜期95——115天,光照充足,年日照时2900多个小时,风较大,多集中在春秋两季,平均风速三级左右,多为西北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年降水量少,气候干燥,风沙化严重,是这一地区的显著特点。. |
大青山乡 |
全乡辖地面积527.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1801户,6854人,劳力3218人,每户至少有1人撑握1种农村适用技术。境内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2122米,抢盘河纵贯西部,南流出境,乡政府驻地南乌兰不浪村,距县城15公里。全乡耕地面积5.6万亩,其中水浇地1400亩,农作物种植以马铃薯、油菜籽、莜麦、小麦、青玉米为主,粮食总产量为600万公斤。现阶段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小畜存栏9.8万头(只),其中羊9.4万只。境内有天然森林11.3万亩,天然草场36.5万亩,人工林15.8万亩,人工草场6.4万亩。大青山境内多为山地,属阴山山脉大青山中段,奇峰耸立、浪泉飞溅,自然景观独特。呼——武公路17公里处蜈蚣坝旅游区的白道在古代就是一条重要的通道和关隘,周围分部有秦汉长城、魏帝行宫、吉鸿昌悬崖提词、老爷庙旧址等古迹遗址,此外境内有哈达门(占地3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2.5%)、井尔沟、井眼梁、牌楼馆、碌碡湾等生态景区,集大自然雄、奇、险、幽之特点,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避暑纳凉的道选之地。 大青山是革命老区,井尔沟曾是大青山抗日司令部及骑兵三团驻地,革命遗址较多,并建有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一处,是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大青山乡境内野生药材种类繁多,主要有柴胡、防风、秦艽、芍药、大黄、黄芩等近200多种,另外,有沙棘、樱桃、山杏、红柳等,很具有开发价值。 大青山乡矿产资源丰富,境内有沙金、脉金、石灰石、大理石、铁矿石、褐煤等,其中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是水泥建材、化工产品的主要原料。大青山乡现有年产50万吨化工灰为龙头的厂矿企业有限公司和石灰石开采加工企业12家,石料开采破碎企业12家,砖厂2个,养殖厂3个,制酒企业1个,金矿1个。武川鑫川工业园区座落于大青山乡马莲滩村,园区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6家,其中冀东水泥投资4亿多元,年产150万吨水泥塑料,将成为拉动武川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
上秃亥乡 |
上秃亥乡因所在地在上秃亥村而得名,秃亥是蒙语意为“拐弯子”。位于武川县中部丘陵区,距县城西北15千米处,东与厂汉木台乡接壤,西南分别与中后河乡、东土城乡交界。总面积119.5平方千米。辖4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有农业人口8209人。1936年,成立了义和乡,建国后划归厂汉木台乡管辖,1962年,成立上秃亥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上秃亥乡。. |
德胜沟乡 |
得胜沟乡在日军占领期间,成立义美乡,属第八区所辖。光复后,改为义庆乡,属第四区所辖。解放后,1953年设纳令沟,1958年成立东风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为纳令沟人民公社,1984年改社建乡,称纳令沟乡。2001年撤乡并镇将蘑菇窑乡合并到纳令沟乡,名称定为纳令沟乡。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更名为得胜沟乡。 -二、基本情况 得胜沟乡位于武川县西南部,距县城可镇42公里,地理特点为丘陵构成的山区,山地面积大,平均海拔1700米。总面积496.2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总户数1802户,农业人口6872人,耕地面积64500亩。 -三、政治情况 乡政府下设3个办公室 1、党政综合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转达、处理上级各部门来文来电承办乡党委、大人、政府、纪检、群团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的文件草拟收发,会议召集,协调联络,检查督促,来信来访,社会治安,后勤服务,基层组织管理等日常事务。 2、经济发展办公室,主要职责:贯彻执行财政、财务管理有关方针、政策;制定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协调县税务、财政等部门完成财政税收任务和财务收支工作,负责国有资产管理,扶持和引导涉农组织的发展,监督检查行政村财务执行情况的农民负担等工作。 3、社会事务办公室,主要职责:土地、教育、文化、卫生、扶贫、民政、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等方面的工作。 电话:-室:8862018 乡长室:8862016 办公室:8862007 -四、交通情况 由于地处山区,交通条件较差,现有通乡油路1条,各村以土路为主,今年将进一步拓宽现有的通乡油路,并将新建通往得胜沟、李气沟两个旅游景点的油路,现在正在施工,预计2008年7月完工。 -五、气候情况 我乡地处大青山腹地,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干燥,一般年降雨量在300—350mm左右,无霜期120—125天,沿山地区有独特的小气候条件。 -六、资源情况 1、自然资源 我乡自然资源丰富,境内有天然桦树林和国家保护物种云彬,矿产有铜、铁、金、银铅、镍等。 2、劳动力资源 我乡共有劳动力5000多人,由于土地稀少,剩余劳动力较多。 3、物产资源 我乡农作物主要以马铃薯、油料、莜麦和杂粮为主,马铃薯年产量在180万公斤左右,油料在90万公斤左右。 4、旅游资源 得胜沟、李齐沟地处武川县得胜沟乡最南端的深山老林之中,抗日战争时期是八路军大青山抗日支队司令部所在地及革命活动中心,素有“塞外小延安”之称。1938年秋,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120师贺龙派师715团与第二战区民族战地动委会游击第四支队总动委会晋察绥工委部人员从山西五塞出发挺进大青山,得胜沟、李齐沟便成为大青山支队司令部和省委、行署等机关的驻地,是“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1964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95年投资建设占地面积650平方米的陈列室,对司令部、教导队、卫生队、李井泉司令员故居、电台、李齐沟的“郝区政府”等革命历史遗址、遗迹进行了重建和修复,基本恢复了历史原貌。2004年我们乡又投入了大量资金在蘑菇窑建成了呼和浩特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已建成20个图片展厅,展厅面积达1500平方米,彩喷200平方米,陈列了反映大青山军民战争史的大型图片530块。2005年在展区南山建青少年生态园一处,占地2平方公里,栽植云彬、松树、刺梅、丁香等树种5万多株,2005年得胜沟、李齐沟被国家六部委命名为全国106个红色旅游重点经典景区之一。 |
二份子乡 |
二份子乡位于武川县西北部,北与达茂旗交界,西与固阳县接壤,东、南分别与本县西乌兰不浪镇、哈拉合少乡毗邻。全乡地形呈西高东低、南山北川形状,总面积为763平方公里。境内由山地、丘陵和相间穿插的河谷盆地构成,丘陵、山地占一半以上,平均海拔1700米。气候属干旱、半干旱草原气候,寒冷温差大,干燥多风,年降水量280—310毫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全年无霜期为85—105天,年均气温2.7摄氏度,日照时数2800小时。 乡政府驻地二份子村地处104省道117公里处,距县城71公里,因地处交通要塞,所以在上世纪初就成为辐射周边百里区域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的重镇。2006年6月在乡镇机构改革中与原东红胜,西红山两乡合并后,全乡现辖15个行政村、132个自然村和3个小村镇,居住着汉、蒙、回、彝、傈傈等多个民族,总户数5812户,总人口23761人;全乡共有可耕作土地28.08万亩(其中水浇地1.1万亩),退耕林草地6.9万亩,截止6月末有大小畜9.4万头(只)。乡政府所在地驻有地区中学、小学、派出所、信用社、中心卫生院、电管站、兽医站、邮政电信及医药、烟草批发等企事业单位。按照机构改革要求,乡政府内设党政综合(联系电话0471—8864002、0471—8864068)社会事务和经济发展3个办公室和1个区域服务中心以及农牧林水科技综合服务站和文化、卫生、人口与计生服务站等3个事业站所。14名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平均年龄为37.6岁,乡-范志中,政府乡长杜明君以及人大主席王瑞3位主要领导均为大学本科文化。 二份子乡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独特的矿产资源和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开发潜力较大,属典型的农牧经济型产业区。农作物主要以小麦、莜麦、荞麦、大麦、马铃薯为主,兼有豆类、玉米、油料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家畜有马、牛、骡、绵羊、山羊等。这里的土地还适合沙棘、枸杞、柠条等野生经济植物和各种牧草、药材的生长,据实地考查,境内现有麻黄、柴胡、黄芩、防风、甘草等野生药材上百种,特别是人工种植的黄芪为正宗的“正北芪”,品位好数量大,年均产量可达2万吨以上,现急待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主要有褐煤、风化煤、钾长石、硅铁石、磁铁石和石硫石等,据初步探测,所有这些地下矿藏,不仅储量可观而且品位极高,极有开发利用价值。. |
哈拉合少乡 |
武川县哈拉合少乡,位于阴山脚下,大青山北麓,武川县西南67公里处,属呼和浩特市远郊,由原哈拉合少乡、庙沟乡、哈拉门独乡合并而成,属于典型的山区乡。东邻县城67公里,西接包头市固阳县城60公里,南与土左旗察素齐镇相隔35公里,平均海拔1700米,全乡总辖地面积810平方公里,有行政村10个,自然村113个,有耕地11万亩,现有水浇地7000亩,总户数4480户,总人口16580人。牲畜10万头(只),该乡人文政治环境良好,气候怡人,物产丰富,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农促牧,工、农、牧互联互动的良好局面。境内资源丰富,投资环境优越。境内有封闭式学校1所,学点5个,卫生院3所,兽医站3个,已运营铁矿9个,石墨矿2个,黄金采选矿1个。 交通、通讯情况 集——固公路贯穿乡境内37公里,辐射28个自然村,乡政府所在地距集---公路7公里为三级黑色路面,113个自然村,村间公路畅通无阻,农民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境内配有程控电话。有35千伏安变电站二座,村村通电,电力供应充足。 气候情况 本乡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2.6℃度,年降雨在350毫米左右,无霜期平均在115天左右。 资源情况 1、农作物品种独具特色,近几年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由过去的“三麦、两豆、三谷一薯”转变为以马铃薯,药材(黄芪、黄芩、党参、甘草)玉米、莜麦、豆类、小杂粮为主,地方流传有:“庙沟的莜面,碌碡湾的糕,榆树店的闺女不用挑”之美谈。因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庙沟莜面则更是上品,外地人以能来这里品尝上地道莜面为不虚此行,山区因其特有的适宜土壤,水质及气候条件所产黄米色鲜味香、筋度大,配以当地特产葫麻油炸食,成为宴请宾朋和庆贺节日必备的独特佳肴。境内是“正北芪”的发源地,其种植历史悠久,以其药性好、成份高、保健药理作用强,制成的“正北芪”系列保健医用品,广泛流通于市场,产品供不应求。 2、境内有以马场梁为轴心辐射天然山地草场70万亩,水草丰美,山间溪水流畅,据历史记载,在宋朝曾是北国萧太后皇家的牧马地,马场梁也正是由此而得名,境内有古长城残垣遗迹数处,境内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山间流水潺潺,栖息有百灵鸟等30多种候鸟和13种野生动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