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长安镇简介长安镇位于融安县中部,近代广西四大名镇之一,现为柳州市融安县县城,总面积20.7平方公里,常驻人口58800人,流动人口约23200人。长安镇南距柳州110公里,东距桂林150公里,北通湖南、贵州。枝柳铁路、209国道、融江河穿镇而过,历来是兵家要塞和物资集散之地。长安镇全镇辖35个村(街)、社区。全镇的自来水、公路、用电、广播电视、移动电话信号基本实现屯屯通。辖区分河东、河西两大片,各有市场两个,每隔2天为一个圩日。其经济支柱主要是农业和商贸,并有少量厂矿企业。2003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1836万元,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3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7128元。长安镇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发展协调。1996-2000年为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获自治区第四届"南珠杯"竞赛活动先进城市奖;2004年分别荣获自治区"卫生镇"和自治区"文明镇"。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二、政府工作思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长安镇的工作思路是:建设稳定平安整治的长安,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构建和谐的自然和社会。1.依托"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农、林业的加工业,以城镇带动农村,增加人民群众收入。2.抓好整治"平安小柳州"建设,提高城市品位,筑巢引凤,让群众安居乐业,做到百业俱兴。三、名优特产1.金桔,融安县是全国金桔之乡,长安市场是全县最大市场。2.酸菜(含头菜),酸脆可口,远销东南亚各国。3.奇石,传承三江石各项特点,个头更为精巧,为天下爱石者追寻。4.罗汉果、茶油、香菇、木耳、冬笋、沙田柚,是市场的主要畅销产品。四、特色农业(一)"小洲头菜" "小洲头菜"为融安县传统特色蔬菜,因主产地为该县小洲村而得名。其加工工艺独特,味道鲜美,清脆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小洲头菜系地方长期自行选育而成的优质品种,具有根块大、皮薄、纤维少、质地脆嫩的特点,平均单株重1.5-2.0公斤,在当地已有一百多年的种植历史。过去由于缺乏引导,种植面积少而分散。.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5.88万人 | 20.7平方公里 | 450224100 | 545000 | 0772 | 查看 长安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长安镇 |
一、长安镇简介长安镇位于融安县中部,近代广西四大名镇之一,现为柳州市融安县县城,总面积20.7平方公里,常驻人口58800人,流动人口约23200人。长安镇南距柳州110公里,东距桂林150公里,北通湖南、贵州。枝柳铁路、209国道、融江河穿镇而过,历来是兵家要塞和物资集散之地。长安镇全镇辖35个村(街)、社区。全镇的自来水、公路、用电、广播电视、移动电话信号基本实现屯屯通。辖区分河东、河西两大片,各有市场两个,每隔2天为一个圩日。其经济支柱主要是农业和商贸,并有少量厂矿企业。2003年全镇财政收入达到1836万元,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是23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7128元。长安镇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人与自然发展协调。1996-2000年为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2002年获自治区第四届"南珠杯"竞赛活动先进城市奖;2004年分别荣获自治区"卫生镇"和自治区"文明镇"。2005年荣获"全国文明镇"称号。二、政府工作思路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长安镇的工作思路是:建设稳定平安整治的长安,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构建和谐的自然和社会。1.依托"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发展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旅游业、房地产业和农、林业的加工业,以城镇带动农村,增加人民群众收入。2.抓好整治"平安小柳州"建设,提高城市品位,筑巢引凤,让群众安居乐业,做到百业俱兴。三、名优特产1.金桔,融安县是全国金桔之乡,长安市场是全县最大市场。2.酸菜(含头菜),酸脆可口,远销东南亚各国。3.奇石,传承三江石各项特点,个头更为精巧,为天下爱石者追寻。4.罗汉果、茶油、香菇、木耳、冬笋、沙田柚,是市场的主要畅销产品。四、特色农业(一)"小洲头菜" "小洲头菜"为融安县传统特色蔬菜,因主产地为该县小洲村而得名。其加工工艺独特,味道鲜美,清脆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小洲头菜系地方长期自行选育而成的优质品种,具有根块大、皮薄、纤维少、质地脆嫩的特点,平均单株重1.5-2.0公斤,在当地已有一百多年的种植历史。过去由于缺乏引导,种植面积少而分散。. |
浮石镇 |
一、浮石镇概况浮石镇位于融安县城南部12公里,地属山区,东依泗顶镇,西临融水县,南与大良镇、潭头乡相连,北与城东乡毗邻,依山傍水。全镇总面积26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87公顷 。辖区内有浮石水电站、泗顶矿斯柳工业园、七星水泥厂等10多家大中型厂矿企业和单位,建有三个农贸市场,是一个以农林为主多种经营并举的工业重镇、大镇。全镇辖12个村民委、1个社区委,127个自然屯,7278户,3125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7%0。建有党(总)支部21个,有党员671人。境内居住苗、瑶、侗、仫佬、壮、汉等民族,其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枝柳铁路、20171省道、209国道、融江航道和村屯路网交叉贯穿全镇,距桂林150公里、柳州106公里、融水14公里,寻呼、程控、移动等通讯业务覆盖全境。全镇12个村目前只有木瓜和小律村尚未通车。2002年以来,浮石镇按照"-"和"以德治国"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精神,紧紧围绕区党委"1234610"农村工作思路和市委"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突出特色,落脚点是农民增收"农村工作指导思想,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于"创建文明,促使农民奔小康"的目标,因地制宜,确立"重点发展竹、果,适当发展甘蔗,稳定发展桑蚕,调整优化养殖业"的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思路,整体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全镇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开创文明建镇新局面。2002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1.8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含地、县企业)生产总值1.15亿元,农业生产总值0.73亿元,财政总收入21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65元;社会稳定,镇风、村风、民风反映良好。. |
泗顶镇 |
一、乡镇概况泗顶镇位于融安县城东南部,距县城40公里,是融安县的东南门,东距桂林市119公里,接桂林市永福县三皇乡;南与桥板、沙子两乡接壤,是两乡往县城的唯一通道;西接浮石镇;北与大坡乡相邻;省道306线横穿境内,交通便利,地理区域优越。全镇辖山贝、马田、寿局、上洞、振彩、三坡、泗顶、吉照、儒南9个村民委员会和泗顶社区共103个自然屯,总面积为276.22平方公里,集居壮、汉、苗、瑶、侗等民族,是一个以粮为主,粮林矿并举的山区乡镇。镇政府原所在地位于马鞍山、白面山、腊烛山和元宝山之间,三条溪水汇合处,故取名泗顶,意为三条溪水四座山之顶。泗顶1950年属于融县六区,1952年属于融安县六区,1960年建立新街搬迁(现政府所在地),1984年改名泗顶镇。该镇地属石灰岩山区,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丘陵,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潮湿,年均气温17.8摄氏度,年降水量189.9毫米,土地肥沃,镇内盛产竹木、板栗、柑果、香菇、木耳、薏米、笋干等经济作物,蕴藏有丰富的铅锌、铁、硫铁、硫磺及炉甘石、重晶石等矿产,其中以铅锌矿储量最为丰富,距镇政府仅2公里驻有省区属企业泗顶铅锌矿。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为24222人(含泗顶矿4960人),非农业人口6166人。耕地总面积25940.48亩,其中水田19383.15,旱地 6557.33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3892亩,其中花生379亩,油菜930亩,糖果蔗281亩,西红柿种植达4000多亩,罗汉果种植250多亩。全镇共造林5668.7亩,其中生态林4270亩,丰水梨500亩,椪柑428亩,种植板栗1145.92亩。全镇饲养生猪1.53万头,年末存栏0.54万头,出栏0.99万头;牛饲养量0.655万头,年末存栏0.283万头,出栏0.732万头;饲养山羊0.582万只,年末存栏0.302万只,出栏0.28万只;饲养家禽8.443万羽,全年出栏2.064万羽;水产类总产量185吨,比去年同期增长175%。二、投资指南镇党委、政府本着互惠互利,使客商"进得来、留得住、有钱赚"的方针,欢迎各地客商到泗顶投资办厂,开发泗顶资源,招商引资,合作项目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西红柿深加工项目、畜牧养殖业、矿产品开发。三、项目简介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
板榄镇 |
一、板榄镇概况板榄镇地处柳州市融安县东北部,东北与桂林市临桂县、永福县及本县雅瑶乡毗邻,南接本县大将镇,西与本市三江县相连,北与桂林市龙胜县接壤。北部东岭村与三江、龙胜、临桂交界,素有"鸡鸣三县"之称。全镇总面积421.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759.1公顷,其中水田1450.4公顷(折21756亩,人均0.9亩),旱地1308.7公顷,林业用地面积37577公顷(折563655亩,人均23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9.2%。全镇辖17个行政村,1个社区,236个村民小组,居住有汉、壮、苗、瑶、侗、仫佬、回族等民族,东岭、官昔两村为瑶族村,2003年末总人口25000人。镇政府设在板榄社区,距县城42公里。板榄镇属山地、丘陵地形,镇内河流主要有浪溪江和保江河,流经全镇12个村,境内河流长约65公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发展林农业,年平均气温18.2℃,年均降雨量1897毫米。全镇公路长150多公里,尚有1个村未通车,即贫困村东岭村。有10个村已开通程控电话。镇内有中学1所,在校学生1300多人,小学24所(含教学点),在校生1600多人,共有教师234人;有文化广播站1个,有图书馆1个,板榄彩调历史悠久,群众文化生活丰富,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农民收入以林业、水稻、红薯为主,渔牧业为辅。有市场1个,市场比较繁荣。镇内有竹木加工、食品加工、建材等工业企业74家,从业人数2000多人,主要产品有拼板、木衣挂、圆棍、茶叶等。土特产品有罗汉果、金桔、香菇、油茶、茶叶等。板榄镇是融安县最大的林业镇,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镇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757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4%。有林地面积36580.5公顷,其中针叶林面积17731.7公顷,主要树种有杉、松;阔叶林面积12800.5公顷,主要树种有枫香、荷木、酸枣、樟树、百花木等;竹林面积2302.3公顷,主要竹种有毛竹、假楠竹、篙竹、甜竹、大头竹、苦竹等;经济林面积3746.3公顷,主要有油茶、柑桔、沙田柚、板栗、八角等。森林覆盖率为86.13%。. |
大将镇 |
一、大将镇概况大将镇位于融安县城的东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0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58平方公里,有林面积31.2万亩,耕地面积31725亩,其中水田面积22254亩。辖14个行政村和大将社区,229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25612人,其中农业人口为24604人,有汉、壮、瑶、侗、苗、仫佬等民族。大将镇地处中低山区,境内长板路、古雅路横穿而过,是板榄镇、雅瑶乡的必经之地,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以种植杉、松 油茶、果树、竹子为主,每年林业税收占全镇财政总收入的70%左右。浪溪河、保江河两岸盛产篙竹,每年均有5万床左右的竹凉蓆及其它竹制品销往外地。大将镇是融安县金桔的主要产地,素有"金桔之乡"的美誉,现有桔林面积13600亩,其中新种3600亩;挂果林面积10000亩,年产4000多吨。还出产香菇、木耳、罗汉果、沙田柚、八角、椪柑、橙子等。粮食作物主种水稻,旱地作物多为木薯、红薯、芋头、玉米等。2002年粮食总产量达9750吨,优质谷种植面积达832亩,产量达256吨。乡镇企业有633个,从业人员1345人。乡镇企业总收入6052万元,实现利润325万元。财政收入1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57元。2003年大将镇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有计划地调减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嫁接金桔的种植面积。今年调整836亩耕地用于种植嫁接金桔,全年新种嫁接金桔、滑皮金桔共1730亩。在建立东潭洋板的300亩连片嫁接金桔样板点基地,大将、才妙、古云、东潭的四个金桔低改样板基地和大潭生态家园示范基地的同时,还新建了三马、大潭两个用水田连片种植嫁接金桔的示范基地。全年完成人工造林5694.9亩,其中水田造林341.3亩。罗汉果种植达2470亩,优质板栗种植达620亩,农网改造完成线路改造45公里,有90%的村屯已进行了改造。电、电视、电话都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话装机量达到1014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斗争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镇治安状况良好。二、支柱产业(一)大将镇金桔简介大将是融安金桔的主要产地,目前全镇共有金桔林面积13600亩(其中新种5100亩),挂果10000亩,年产金桔700万斤。大将金桔是清朝乾隆年间从江西吉安府引进,至今已有246年历史,其果以皮薄肉多、味甜且香、营养丰富,有化痰止咳的治疗功效,闻名全国。1985年在浙江宁波召开的全国金桔技术研究会上评为全国第一等;1988年全国金桔研讨会上,产量、品质、质量名列第一;1993年被评为中国优质水果产品及科技成果金奖;1995年在全国新技术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故素有"金桔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明确提出了"金桔富镇、竹木强镇、农业稳镇"的经济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山区综合开发初具规模。在镇人大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将金桔生产确定为本镇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做金桔文章。同时以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竹则竹为原则,本着"品种调优,质量调好,效益调高"的方针,大力推进山区、农业综合开发,2003年新种植嫁接、滑皮金桔3100亩,为我镇的后续财源,提高森林资源效益打下了基础,使我镇金桔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标准、上档次发展。. |
大良镇 |
一、发展新篇解放后,大良镇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大良镇农业以水稻、甘蔗为主,辅以水果蔬菜及其他经济作物。2003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3.24万亩,其中优质谷种植面积达2.59万亩,优质谷种植率为80%,粮食总产量达1.46万吨。甘蔗种植全部实现良种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3年达2.25万亩。进厂原料蔗总产量达7万吨。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209国道曹家屯段两侧果树郁郁葱葱,秋时果实累累,令人向往。水产畜牧业发展迅速,2003年全镇猪、牛、羊饲养量达3.3万头,出栏生猪11053头,山羊3557头,牛1200头,家禽15万羽。水产品产量达710吨。(二)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稳步发展近年来,大良镇对乡镇个数采取了"提供资源、挖掘潜力、招商引资、积极配合、加强扶持"的做法,使之保持稳步发展。已建成矿粉厂、松脂厂年产值在600万以上,为大良镇提供了100多个就业机会、20多万元税收。至2003年底,全镇个体经济总户数达208户,总收入突破9000万元大关,税收突破100万元。(三)财政收入逐年增加,金融事业稳步发展大良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切实减少农民负担这一工作目标,加大税改和财源建设工作步伐,强化税收征收,严格按照税法征收,税收工作做到应收尽收,财政工作取得可喜成绩,2003年全镇财政收入达297.4万元。大良镇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加大支农力度,2003年发放各种支农贷款990万元,促进了农业生产,活跃了农贸市场,同时,金融事业自身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3年存款额达2196万元。(四)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市场贸易繁荣大良镇是自治区确定的小城镇建设重点之一,当地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商贸比较发达。镇党委和政府把加强小城镇的建设与管理当成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紧、抓好,做好领导、人员、经费、措施四到位,使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1994年和2000年分别筹建了两个开发区,使镇住面积增加到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5000人以上。很多农村群众到大良镇建房,增加了城镇人口比例。1999年,引进资金建成日产120吨的大良水厂,结束了大良镇无自来水的历史,改善了居民生活,为小城镇建设打下基础。. |
雅瑶乡 |
雅瑶乡位于融安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全乡总面积240平方公里,水田1.4万亩,用材林24万亩,辖福田、雅瑶、大琴、章口、黄金、冠带、车平、苏田八个行政村,105个自然屯,149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万人。全乡已实现村村通公路(80%的屯通公路)、村村通程控电话(75%的屯通程控电话),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全乡围绕"四篇文章",按照"一竹二果三八角"经济工作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全乡"三个文明"健康发展。雅瑶乡是典型的山区林业乡,竹木资源丰富,全乡有毛竹6.2万亩,毛竹低改8000亩。群众利用丰富的毛竹资源,办起竹席加工厂,全乡有竹席加工厂近100家,年产竹席20万床,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竹席加工是雅瑶乡的支柱产业之一,利用这一优势,还引进竹针厂1家,竹筷厂2家。雅瑶乡的木材资源丰富,全乡有木材加工厂34家。雅瑶乡盛产罗汉果、八角、香菇、木耳、油茶、板栗、竹笋、金桔等土特产品,其中罗汉果和八角是雅瑶乡的特色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致力于用水田种植水果和罗汉果。2004年,罗汉果种植总面积已达1.2万亩,八角种植面积1.01万亩。其中:用水田种水果250亩,用水田种罗汉果3000亩。2003年,全乡种植罗汉果总产量已达2000万个,产值达1000万元,仅罗汉果一项就为群众人均收入达800元,预计今年罗汉果收入可达2500多万个,总产值达1500多万元,又为群众人均收入达850多元以上。2003年10月组织种植罗汉果乡土专家成立了黄金村罗汉果协会,目前,该会会员已发展到200多人。协会通过开展举办罗汉果种植技术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研究防治罗汉果病虫害、进行低产改造和品种更新以及联系销售等提供罗汉果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为加强管理,提高品质,协会还将在2004年底新建一个容积为70立方米的罗汉果集中烘烤房,每次烤果可达1万公斤。雅瑶乡立足于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下大力气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搞好竹木加工及水电资源开发和街道房地产开发。全乡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富饶、开放的雅瑶诚挚地欢迎有志者投资置业。. |
大坡乡 |
一、大坡乡概况大坡乡位于融安县城东部20公里,北部与大将、雅瑶两乡相接,南部与泗顶两镇相交,东部毗邻桂林市永福县的百寿镇,西部连接城东乡,全乡总面积205平方公里,境内冬暖夏凉,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一处良好的避暑胜地。大坡乡由四条河水汇聚成一条大河,辖岗伟、下寨、同仕,治安、星上、星下、福上、福下、六局9个村委会,1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056人,以壮族为人口为主,占总人口95%以上,素有壮乡之称。大坡乡的经济结构以农业、林业为主。主要土特产有油茶、板栗、竹、松杉,罗汉果等。其中板栗和油茶是全乡的传统种植项目。无论是其种植面积,年产量还是产品质量均居全县第一,享有"板栗之乡"和"油海之乡"的美称。基础设施建设焕然一新。近年来,大坡乡加大了对全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全乡9个行政村都通公路,村村架通高压电,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5个村民委开通了程控电话。全乡新建了8个村委办公楼,架起了3个移动基站和1个联通基站,收视率遍及全乡每个角落。全乡的油路和同仕村四级路正在施工中,星下村的洪河水电站也在施工过程中,全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地改善。大坡乡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以竹木为主。目前,竹木加工厂都是一些小厂,没有规模。河流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发展水电潜力大。经勘测统计,全乡有5处以上可建水电站,目前在建的只有星下村红河水电站。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改善投资环境,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今后将在竹木加工,水电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工作力度,全面促进全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二、政府工作思路大坡乡党委、政府围绕建设一个高效服务型的政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务。制定"发展’三个项目’,低改’三个品种’,抓’一个加工厂和一路一站的建设’"的经济发展工作思路,并围绕这一工作目标,深入地开展各项工作。发展’三个项目’是指发展金桔,罗汉果和丰产油茶的种植,每年这三个品种的种植面积都超过1000亩以上。低改’三个品种’是指油茶,毛竹和板栗的低改。抓’一个加工厂’是指抓好一个竹木加工厂的投资规模。’一路一站’的建设是指抓好乡级油路,同仕四级公路和红河水电站的建设。. |
东起乡 |
东起乡位于融安县东南边缘,距县城40公里,在209国道东面,北面与浮石镇相邻,南与大良镇接壤,东与沙子乡、泗顶镇交界;全乡总面积76平方公里,全社会耕地面积9369亩,其中水田7807亩,旱地1562亩;下辖安太、红日、长丰、崖脚、良村五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4个区定贫困村)40个自然屯;全乡2485户10340人,其中农业人口10038人,是个典型的农业小乡,也是全县仫佬族居住最集中的地方。2002年人口自然增长率1.74‰;财政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8元。本乡四面被昌崖山和四盘岭等群山峻岭环抱,地形两头小中间大,呈菱形,东边为土岭,西边多为石山,南北有一条季节性河流(由北流向南)--明江河贯穿,全长16公里,秋、冬两季,由于中游河床被砂石填高造成断流。年平均气温16-18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春秋雨量偏少。东起乡土地肥沃,多系丘陵黑灰色壤土和黄壤紫色土,为黑灰色泥质、风化岩、粉沙岩、石灰岩等母质发育的土壤。本乡经济价值的树种主要有:松、杉、椎树、山图树、榕树;具有开发欣赏价值的有五针松、软叶松(据考察全县仅有东起乐岗屯有);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为主,兼种红薯、黄豆、花生、木薯等;土特产品主要有沙田柚、柑子、李子、板栗,以板栗和李子产量最大,占以上土特产品产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约180吨。2002年,本乡借退耕还林之机发展板栗1150亩。牲畜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年出栏生猪达到人均1头猪,肉兔养殖较为广泛。近两年来,山羊饲养发展较快,年饲养量达11000头,同时也涌现养羊致富专业户谢范宽(东起乡崖脚村乐岗屯),2002年,该户存栏山羊214只,出栏87只,收入17000元,人均收入4250元。交通较前两年有较大改善。有一条全长7.5公里的四级公路与209国道相连,基本实现村村通村级公路(路况较差),60%的屯通屯级公路。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全乡有水泥篮球场12个,95年获地区授予"体育之乡"称号。. |
沙子乡 |
沙子乡位于融安县东南部石山区,距县城50公里,东面与桥板乡相连,西面与东起乡、大良镇接壤,北面与泗顶镇毗邻,南面与柳城县、鹿寨县相接。地势北高南低,东面为石灰山地,喀斯特地貌发达,西面为丘陵,中部较为平坦,土质为红壤土和冲积土,全乡土地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337亩,其中水田14630亩,旱地6707亩;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8℃,年均降水量1536毫米。沙子乡民风淳朴、人民热情好客。全乡辖麻山、三睦、红妙、沙子、桐木、古益6个行政村,48个自然屯,93个村民小组,2004年底全乡有2994户,总人口13290人,其中农业人口12800人。辖区内居住着汉、壮等民族,其中壮族占全乡人口的68%。全乡经济主要以糖蔗、畜牧养殖、林业、矿产等为主要产业。农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黄豆、红薯、油菜等为主;矿产资源有铁、硫铁、重晶石矿等,小有名气的亚新矿、西口矿、中金矿、铁厂矿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全乡建有中小型水库四座,其中库容为354立方米的社宜水库,风景优美,古益河水力资源丰富,是开发水产养殖业和水力发电的风水宝地;红妙皇宫洞内岩溶千奇百怪,颇具旅游开发潜力。近几年来,沙子乡基础建设焕然一新,交通、通信、电力等方面迅速地发展,乡村公路网络、通信网络基本形成,全乡基本实现了公路、通信、高压电村村通,屯屯通。目前,沙子通往县城的公路已全线铺好柏油,通往柳城太平镇的公路已全线开通,并且通信信号覆盖全乡,极大地促进我乡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为我乡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才是硬道理。沙子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改善投资环境,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今后将在水电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旅游开发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促进全乡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
桥板乡 |
一、桥板乡简介桥板乡位于融安县东南部,地处东经109度29分49秒~109度38分17秒,北纬24度46分13秒~25度00分30秒,距县城62公里。乡政府所在地在桥板街,美丽的拉寨河和东安河在这里汇合,是长(安)桥(板)公路的终点。东与永福县三皇乡接壤,西与本县沙子乡毗邻,南与鹿寨县平山镇交界,北与本县泗顶镇相连。全乡境内总面积为233.37平方公里,其中石山面积196.36平方公里,是典型的石山地区。目前全乡下辖桥板、古丹、下良、良老、中村、古板、阳山、江边、温塘、二村10个行政村,108个自然屯3679户,总人口为17929人,壮族人口占99.3%,是一个壮族人口集中居住地。桥板乡地处广西四十八弄腹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境内遍布地下河及溶洞,山多地少。山中有丰富的矿藏,据初步探明,蕴藏有铅锌矿、硫铁矿、氧化锌矿、磷矿等,大部分分布在古丹、良老、下良、江边、古板等村境内。早在乾隆年间(1739年),古丹的群众就已用土法炼铅,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一九四七年,原百寿县长罗正芬曾在古丹廉价收购铅锌矿运往柳州高价出卖,获利不少。目前,已开采的有古丹、乾旺、土草弄铅锌矿及屯秋、沙岭铁矿。因此,采矿业及矿产品加工是桥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外地客商投资的热点。桥板乡地势形似烟叶,东北角西南角共长。东西两部下,中部自南往北隆起,形成屋壮地貌。东面宽平坦,南面多丘陵,西群山围绕,北面漫山重叠,出现有小盆地。丘陵地带海拔高度430至600米,山峰一般海拔高度770至800米。自然石灰岩溶洞较多。此外,还有一些可供观赏的岩溶洞,特别是乾境岩,位于桥板村境,距乡府所在地1.5公里,洞内宽阔,景色迷人,是历来当地人民游览胜地。难以利用的石山地带占全乡总面积59.7%。桥板乡粮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2004年,全乡优质西红柿种植面积达5000多亩,产量达17500吨。由于山多地少,饲养山羊又成了全乡群众另一项主要的经济来源,据统计,2004年全乡山羊存栏近15000只。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快。. |
潭头镇乡 |
潭头乡位于融安县西南部,距柳州市77公里,距融安县城52公里,离国道209线5公里。东北部与融安县大良镇、浮石镇相邻,西南部与柳城县龙头镇、伏虎华侨农场接壤,西北部与融水县和睦镇、融水镇交界。全乡地势南高北低,东西窄,南北长,形如美人蕉叶。乡境内东面是南北走向的石灰岩群山,西面是南北走向的土岭岗,中部是连绵不断的丘陵地段和大小不均的平原和梯级农田,一条青流河从东南向北流经七个村,注入融江。该乡总人口2.34万人,有汉、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其中汉族居多,占83.2%,壮族占14.8%。全乡共有大岸、培村、红岭、龙城、东相、西岸、岭背、何洞、潭头、新林、新桂等11个村民委、72个自然屯。(一)土地气候资源潭头乡共有土地面积176平方公里。有耕地总面积34944亩,其中水田28340亩,畲地6604亩;有山岭坡地12万亩,其中丘陵地1.5万亩,耕地、丘陵、土山、石山纵横交错。全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温差不大,光照适中,雨量充沛,空气湿度较大,冬季严寒,夏季炎热,生产季节较长,农、林、牧、果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二)水利资源潭头乡有许多小河溪流,一条青流河上接大良石门河,自南向北贯通全乡境内流入融江,解放后全乡修建了中小型水利工程54处,其中小(二)型水库7座,水干渠两条,沿河有电灌站5座、拦河坝12座、水轮泵25座,形成错综复杂的水利网。1958年开工兴建潭头乡拦河大坝水利工程,1961年春全线通水,这条水干渠分东西两条,长达20公里,流经新桂、潭头、西岸、东相、龙城、培村六个村,设计灌溉面积 11692亩。石门水库于1969年冬动工,1977年冬建成,石门水库干渠完成31.16公里,支渠完成10条总长60.7公里,工程总投资1010万元。建成后大良、潭头两个乡14个村受益,其中潭头段支干渠共38公里,有新林、新桂、潭头、西岸、东相五个村受益。全乡水库面积0.8万亩,设计灌溉面积2190亩,两条水干渠、山塘水库、电灌站、水轮泵的建成使用,可解决全乡 14638亩的耕地用水,也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创造得独天厚的便利条件,为潭头乡农业增产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