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头镇位于该县西北部,距离县城95公里,北与贵州省从江县相邻,西接杆洞乡,东连良寨乡,南和安太乡、滚贝侗族乡接壤。全镇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随着罗城至洞头二级公路以及“洞头—平浪”县联网公路以及的建设,洞头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加快推进洞头镇建设,对于助推该县西北部乡镇的经济加快发展和促进与贵州省接边地区经济与人文交流意义重大。
近年来,该镇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村寨防火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攻坚、文化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该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洞头小河流域治理工程、河堤横跨河水坝等一批项目扎实推进,洞头新区全面启动;高产油茶、牛角辣椒和杉木等优势产业健康发展,百合、香猪、香鸭等产业逐步成为本地经济新兴增长点;7个村和67个自然屯大部分都修通了公路;实施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29万人 | 205平方公里 | 450225204 | 545000 | 0772 | 查看 洞头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融水镇 |
一、融水镇概况融水镇位于广西北部,是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距南宁市380公里,距柳州市110公里,东距桂林市168公里。宋代以来就是华南九大名镇之一,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2003年3月,原融水镇与融水乡合并组建新融水镇,现总面积达323平方公里,总人口达8.46万人。全镇下辖3个社区、15个村民委、134个村民小组。总耕地面积58419亩,其中水田37595亩,旱地20824亩,水果面积为24402亩,高标准果园4550亩。全镇下辖20个镇直机关单位,有医院1所,中学2所,小学19所,幼儿园2所。有党总支部4个,支部67个,其中机关支部19个,学校支部17个,农村支部28个,社区党支部3个。二、工作思路融水镇党委、人大、政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精神,以"-"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保持0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贯彻落实县委提出的"山内竹茶药,山外果蔗桑"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把畜牧养殖作为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县委"三二四三"工作要求,结合融水镇的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镇党委提出的"围绕农民增收,推进两化建设,大兴非公经济,打造旅游品牌"的工作思路,并根据我镇实际科学地划分水果发展、甘蔗发展、药材发展、畜牧发展、民营企业发展等经济发展重点地带。三、名优特产全镇农业名特优产品以沙田柚而出名。沙田柚已被农业部、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为无公害标准化产地认证、产品认证、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农业产品牌中唯一获得认证资格的农产品。四、特色农业近年来,围绕我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条主线,镇党委、政府加大农业品种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对技术、资金的投入、坚定不移地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农业,大力打造有特色的高档农业品牌。1、水果:全镇现有水果总面积2万多亩,建立高标准果园4500亩,低产果园改良12000亩。至目前止,全镇共建立大小果场60个,沙田柚果场20个(连片50亩以上的果场),大力发展沙田柚优势特色水果为主的基本态势已形成。2、甘蔗:利用龙头企业的带动,平原区以发展甘蔗为主,全镇甘蔗种植面积12130亩,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3、畜牧水产: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方式,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年初引进广州柳州宏华生物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养殖无公害柳州麻花鸡。. |
和睦镇 |
永乐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部,地处低山丘陵地带,东与和睦镇,南与罗城县小长安镇,西与罗城县黄金乡,西北与罗城县龙岸乡,北与融水镇、四荣乡交界。乡政府驻永乐街,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2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59公顷,其中水田1979公顷。辖8个村民委,97个自然屯,年末总人口27760人,其中农业人口26771人。该乡为全县的粮食和蔗糖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407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15公顷、产量13332.15吨。2003/2004榨季种蔗2136.66公顷,进厂原料蔗10.7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达35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投资26万元,建成624平方米的乡党政办公楼;筹措32万元,建成长740米的永乐乡主街道水泥路;投资21.2万元,建成乡供水站;投资20万元建成360平方米的乡文化宣传楼;筹资30万元,大修长15.92公里的永龙公路。加强安全生产秩序整治。年内多次组织开展乡境矿区整治,取缔东阳村炮竹非法生产,消除隐患。该乡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率部经过永乐,并在境内犀牛岭安营扎寨。解放战争时期,该乡为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的根据地和大本营,1995年被原柳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 |
三防镇 |
三防镇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九万同山麓,九万大山脉环绕全镇,距离县城85公里,总面积228.6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2034.2亩,其中水田26426.4亩,旱地15965亩。辖洞马、本洞、烟洞、荣洞、乃文、联合、新兴、拉川、兴洞、三联10个村民委和1个三防镇街道社区委员会,123个自然屯,17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71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38人,聚居着壮、汉、侗、苗、瑶、仫佬等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1%。人口自然增长率2.55‰。镇内交通便利,省道20253线穿腹全镇西北。全镇9个村民委已完成农网改造。通讯发达,程控电放、移动电话覆盖全镇。开通14个频道闭路电视网络。该镇属中亚热带,气候温和,雨充沛,四季温差不十分明显,适合发展亚势气候类型的农作物。特产种类繁多,主要有香鸭、香猪、香糯、香菇等。民族风俗独特,民族文化渊远流长,舞龙、舞狮是三防壮族人民较为盛行的节日活动。农业种植以水稻为主,玉米、黄豆为辅。年内全面推广抛秧,旱育稀植等技术,新建沼气池264座,农村“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农业逐步得到推广,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2003年,粮食总产量达562.2万公斤,工业总产值达2198万元,财政收入28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元。全镇有中学1所,在校生958人,入学率为95%;小学10所,在校生189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2%;全镇教职工213人。卫生院1所。. |
怀宝镇 |
一、怀宝镇概况怀宝镇位于融水县西北部,于东经10°87′14″,北纬25°17′30″至25°21′45″。距县城52公里,地处九万大山,贝江中游。南与罗城县龙岸镇毗邻,东与四荣乡接壤,西与三防镇相连,北面连接安太乡。境内森林资源丰富,风光旖旎,林木贮材量居全县第一。水陆交通便利,省道20253线和贝江自西向东贯穿全镇,2001年实现村村通公路。全镇总面积262平方公里,属山区地形,耕地面积2.9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5771亩,有林面积28.78万亩,森森覆盖率70%,辖11行政村(街),111个自然村(屯),总人口1.63万人,有苗、瑶、侗、壮、仫佬、毛南、水、汉等8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8.35%。怀宝镇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苗、侗族有芦笙会,做同伴、唱酒歌,坐妹、打油茶;汉族有舞狮,唱彩调、唱山歌等。怀宝镇在融水县山区乡镇中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是贝江片的窗口乡镇,是客商投资发展,观光旅游的好去处。怀宝镇有着光荣革命斗争历史,1997年3月26日,经柳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划定为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革命老区)。二、发展思路镇党委、政府将坚持以-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认真学习、努力实践"-"重要思想,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及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过去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好用活党和政府给予的各项政策努力奋斗,全力以赴,发展经济,为使广大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镇党委,政府提出:抢抓机遇,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财政增收,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林种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科技培训为手段,长抓八角,中抓黄桅子等药材,短抓灵芝菌,罗汉果等林下作物,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和私营企业。力争把我镇建设成为八角之乡和桂北地区灵芝菌主要生产基地及经济较为发达的新型集镇的发展思路。. |
永乐镇 |
永乐镇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部,地处低山丘陵地带,东与和睦镇,南与罗城县小长安镇,西与罗城县黄金乡,西北与罗城县龙岸乡,北与融水镇、四荣乡交界。乡政府驻永乐街,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2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59公顷,其中水田1979公顷。辖8个村民委,97个自然屯,年末总人口27760人,其中农业人口26771人。该乡为全县的粮食和蔗糖生产基地之一,200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407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15公顷、产量13332.15吨。2003/2004榨季种蔗2136.66公顷,进厂原料蔗10.73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718元,财政收入创历史新高,达350万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投资26万元,建成624平方米的乡党政办公楼;筹措32万元,建成长740米的永乐乡主街道水泥路;投资21.2万元,建成乡供水站;投资20万元建成360平方米的乡文化宣传楼;筹资30万元,大修长15.92公里的永龙公路。加强安全生产秩序整治。年内多次组织开展乡境矿区整治,取缔东阳村炮竹非法生产,消除隐患。该乡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曾率部经过永乐,并在境内犀牛岭安营扎寨。解放战争时期,该乡为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的根据地和大本营,1995年被原柳州地区行政公署批准为革命老根据地。. |
四荣乡 |
四荣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偏南部,距县城24公里,东与融安县接壤,南与融水镇相连,西与怀宝镇、罗城县交界,北与安太乡相接。总面积2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1.6公顷,水田423.1公顷,林业用地2.2415万公顷,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乡。辖保合、四合、三江、永靖、永安、江潭、东田、荣地、荣塘、九溪10个村民委员会,108个自然屯,年末人口1.80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333万人。该乡资源丰富。盛产杉木和毛竹,年产木材1.5万立方米,毛竹25万条。矿产品主要有蛇纹矿、硅矿、莹石矿等;著名旅游景区有龙女沟、贝江等;全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纵横,蕴藏着巨大的水电资源。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10个村全部通公路,30户以上屯基本通车,移动通讯、电信宽带网服务覆盖全乡。2003年,乡党委、政府实施“屯城经济”、“五边发展”工程初见成效,引进的竹子深加工技术效益颇佳。年末,农业总产值1686.4万元,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1620万元,乡财政收入197.3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21元。乡有中学1所、小学12所。年内建成四荣乡卫生院门诊楼,购进B超机等现代医疗设施。. |
香粉乡 |
香粉概况:香粉乡地处融水县城北部33公里的元宝山南麓。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外地商人到此用香皮树制作香粉,故得名。香粉于1984年10月从四荣乡分出独立建乡。全乡总面积179平方公里,总人口13866人。辖8个村民委,84个 自然屯,119个村民小组,居住着苗、瑶、侗、壮、汉、仫佬、水等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46.3%,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全乡现有1所中学,1所中心小学,7所村完小。年轻的香粉在走过二十余年的光辉历程中,在上级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乡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共同把香粉建设成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自治区党委曹伯纯-、自治区人民政府陆兵主席等领导曾到过这片热土视察和指导工作,给全乡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里资源丰富。全乡拥有丰产毛竹林3.3万亩,素有"毛竹之乡"的美称,香粉过去用毛竹生产的"大方"纸颇负盛名,1918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质奖。主要竹制品有竹凉席、竹胶合板胚、竹签、竹筷等,竹子加工成为农民增收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六甲河由北向南流经乡境,两岸杉竹绿荫,竹海连绵,景色迷人,民族风情浓郁,雨卜村是县苗寨风情旅游接待点之一。农历正月十六、八月十六古龙坡会,内容丰富多彩,有芦笙踩堂、舞狮、对歌、赛马、斗马等节目,享誉区内外。这里地处元宝山南麓,是华南暴雨中心之一,水能蓄量大,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大。现正有4个6000千瓦的梯级电站正在建设之中。乡境内经查有丰富的测花岗岩、锡矿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乡政府驻地由建乡时的一片荒洲变成了初具现代气息的砖房林立,街道宽敞整洁,绿树如荫,街灯光亮的"小香港"。居民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村屯级公路建设0迭起,现在村村通公路,80%的村已实现屯屯通公路,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的发展。 2004年全乡生产总值297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51元,扶贫攻坚卓有成效,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全乡人民正紧紧围绕县委"农业稳县,工业富县,旅游名县,流通活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以及"山内竹茶牧,山外果蔗桑"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思路,集中精力组织实施乡党委提出的"农字当头,竹字当家,发展茶叶,旅游带动,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努力奋斗。. |
安太乡 |
一、安太乡概况安太乡位于广西第三高峰----元宝山西麓,地处融水苗族自治县中部,距县城68公里。全乡总面积273.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60公倾,水田面积647.2公倾,人均水田面积0.41亩,林地面积21391公倾,全乡森林覆盖率为78%。全乡辖13个行政村,88个自然屯,165个村民小组,5277户;总人口23543人,其中农业人口22952人,聚居着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全乡下辖20个乡直机关单位,有医院1所,中学1所,中学在校生655人,小学15所,其中中心校1所,村完小14所,小学在校生1614人。有党总支部2个,支部30个,其中机关支部9个,学校支部6个,农村支部15个。 二、工作思路 近年来,安太乡党委、人大、政府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山内竹茶药、山外果蔗桑”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根据安太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竹茶富民、旅游兴乡”总体发展思路和“以元宝山旅游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扶贫开发为重点,以茶叶产业化为突破口”的经济工作思路。把茶叶产业化、高产油菜种植、创建“巾帼建功之乡”、“生态民俗旅游示范村”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三、名优特产 全乡农业名特优产品首推茶叶,已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产地认定,安太乡大苗山名茶厂生产的“九万山”名茶全部畅销江、浙、沪地区。 四、特色农业 近年来,安太乡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以茶叶产业化为突破口,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茶叶、油菜、杉木、毛竹、水稻为主的特色农业结构,为全乡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茶叶:全乡目前共有优质茶园3389亩,在江竹村建立了500亩无公害茶叶市级示范样板点。主要茶叶品种有福鼎大毫、福安大白、乌牛早、迎霜、安吉白茶、桂绿一号、龙井长叶等7个品种。引资在洞安村、江竹村、元宝村开办了3个茶叶加工厂,在全乡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化生产的基本态势已形成。2、 油菜:近年来,安太乡大力发动群众利用冬闲田种植油菜,取得了显著成绩。年种植面积达3500亩以上,亩产油菜籽164公斤,年产值达18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80元,带动了相关加工业的发展,3、 杉木:全乡杉木总面积12.6万亩,2004年全乡共销售杉木6934立方米,杉木是安太乡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
洞头镇 |
洞头镇位于该县西北部,距离县城95公里,北与贵州省从江县相邻,西接杆洞乡,东连良寨乡,南和安太乡、滚贝侗族乡接壤。全镇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随着罗城至洞头二级公路以及“洞头—平浪”县联网公路以及的建设,洞头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加快推进洞头镇建设,对于助推该县西北部乡镇的经济加快发展和促进与贵州省接边地区经济与人文交流意义重大。 近年来,该镇全面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村寨防火改造、农村危房改造、扶贫攻坚、文化建设等各项重点工作,该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洞头小河流域治理工程、河堤横跨河水坝等一批项目扎实推进,洞头新区全面启动;高产油茶、牛角辣椒和杉木等优势产业健康发展,百合、香猪、香鸭等产业逐步成为本地经济新兴增长点;7个村和67个自然屯大部分都修通了公路;实施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新农村建设试点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农村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
汪洞乡 |
一、汪洞乡概况汪洞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桂西北的九万大山山脉腹地,北与贵州省榕江县及本县同练瑶族乡交界,南邻罗城县龙岸镇,西连环江县东兴镇,东接三防镇和滚贝侗族乡,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91公里,309省道线贯穿全乡四个行政村。全乡总面积2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5353亩(水田7986亩,旱地7363亩),林业用地面积189平方公里,活立木总蓄量63万立方米,杉木15164亩,竹林10271亩,八角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8%。总人口17794人,现辖腾合、廖合、结合、平时、八洞、罗洞、产儒、新合、池洞九个行政村,113个自然屯,140个村民小组,有壮、汉、苗、瑶、侗、水等民族,其中壮族占有人口的60%。现有卫生院1所,初级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完小8所。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快速。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居民用上了自来水,通了程控电话和移动通讯,农网改造率达90%以上,全乡九个行政村,除了池洞村外,八个行政村通了农网电。2003至2005年间,重点抓村、屯级路建设,现在九个行政村通了村四级公路,90%的自然屯通了屯级路。交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使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汪洞乡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当地民风淳朴,民族风情浓郁,有丰富的民族文化:二月社、三月三、庙会、歌会、中元节等。当地市场较为繁荣。每月逢一、四、七为圩日,是附近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之一,也是本乡商品流通的重要场所,设有全县山区乡镇最大的黄牛交易集市。森林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全乡森林覆盖率为78%,系融水镇主要林区之一。多条河流在此汇集成贝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开采的矿产有锡、铜、镍和高岭土,此外还有铀矿。. |
同练瑶族乡 |
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地处县城西北部,西接环江县龙岩乡,西北接贵州省从江县秀塘乡、刚边乡。距县城110公里,地势西低东高,四面大山环绕,土质多为花岗岩红壤和沙页岩黄红壤,年降雨量1870毫米,无霜期300天,年平均气温15℃,气候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是个旅游避暑的胜地。全乡总面积300636亩(2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100亩(水田5430亩,旱地4670亩),林业用地面积240735亩,有林面积194053.5亩,其中毛竹面积3.6万亩,杉木、杂木林面积16.5万亩,年可产商品材6000立方米,毛竹50多万条,森林覆盖率为76.6%。散居着瑶、苗、侗、壮、汉、水六个民族。现辖同练、朋平、和平、如劳、英洞、大平六个行政村,108个自然屯,人口10778人,其中瑶族人口占48.18%。年末人口自然增长率1.6‰。该乡境内动植物资源、农副、土特产品丰富。植物类有杉木、松木、五角枫、举木、麻栗、红豆杉、黄杨、罗汉松、山爪木、红椎、毛竹、寒竹、毛椎、板栗,香菇、木耳、甜笋、八月笋棕皮、金银花、勾藤、米椎、杨梅、冬梅、水李、山桃、山楂梨等;药材类有:黄连、天麻、茯芩、黄柏、杜仲;动物类有香猪、香猪、香鸭、土鸡、土鹅、山羊、兔;量少名贵的珍藏稀动物有:穿山甲、娃娃鱼、野鸡、猴子、竹鼠、野猪、锦鸡、白面狸等。 传统农业以水稻为主,2000年以来开发了高寒山区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以量多质优占有市场,小有名气。主要品种有西芹、本芹、大蒜、红萝卜、法国青刀豆、荷兰豆、芥菜等。过去主供桂林、南宁等地,现在逐步打入全国各地市场。矿产资源丰富,据地质资料表明,以大平村为中心方圆30公里内有6.4万吨金属量的锡矿蕴藏,现年产锡矿产值200万元。已探明的还有石棉矿、铜矿、铅锌矿、铀矿等矿种。目前,铅锌矿、铀矿也有少量开采。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英洞河是珠江流域的源头,水能资源丰富,现该乡已获审批的小水电建设项目有11个,正在建设的有7个。同练至和平河段已开发三级电站,装机容量达6000千瓦。正在开发和有待开发的有九龙河、平浮河、朋平河、大弄河、如劳河等。乡镇企业以竹木加工为主,毛竹以加工为竹针、竹片、竹席、竹筐、竹烟筒、香烛梗等,用毛竹制造钱纸是该乡群众传统工艺,年产量在20吨左右。木材加工制品以折叠椅、躺椅、方条、拼板方、衣架、单板、车箱板、枕木为主。. |
滚贝侗族乡 |
滚贝侗族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高寒山区,是广西唯一的侗族乡。乡人民政府驻吉羊村大云屯,距县城92公里。总面积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03.87公顷,其中水田529.2公顷,旱地874.7公顷,林地面积21797.5公顷,辖同心、平浪、平等、同乐、支文、烈洞、尧佐、尧贝、三团、滚贝、吉羊等11个村委会,99个自然屯。年末总人口1.835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9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有侗、苗、瑶、汉、壮、水6个民族,侗族人口占总人口46.7%。滚贝侗族乡平均海拔达700米,年平均气温为18℃。通车里程90多公里。土特产品主要有香猪、香鸭、香菌、木耳、重阳笋。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兼种马玲薯、辣椒、红薯、芋头、木薯、玉米等农作物,财政收入和农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竹、木销售和劳务输出。2003年,全乡退耕还林50.9公顷,毛竹低改668.8公顷。粮食总产38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400万元,财政收入12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元。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年内,引入民营企业5家,开发养牛基地1个,建设小水电站4个,引资8000万元,年内到位资金4000万元。动工兴建乡境内汪洞至平浪、平浪至洞头两条联网公路,建成三团村第一台区农网工程,新建沼气池265座。全乡有乡直单位18个,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577人;小学12所,在校生1491人,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98.6%。办有学前班10个,学生159人;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2人。. |
杆洞乡 |
杆洞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东与洞头乡相连,南同滚贝乡接壤,西跟同练乡相邻,北和贵州省从江县交界。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44公里,是全县最边远、最偏僻的高寒山区乡。全乡行政区域总面积2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492亩,人均耕地面积0.4亩。辖12个行政村,76个自然屯。总人口24351人,其中苗族占总人口85%。聚居有苗、瑶、侗、壮、汉等民族。人口自然增长率8.29‰。该乡为单一山地地形,平均海拔在800—1000米,平均气温摄氏17.6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水力资源丰富,一条流程60公里、落差1000米、流量7884万立方米的河流自南向北流经乡境。物产丰富,有木材蓄积量1.44万立方米,有 天然草场面积约16万亩,竹子3.2万亩。茶叶2884.17亩,药材5460亩。盛产杉、椎、桐等良材,林下产香菇、木耳。药材主要有厚朴、黄柏、杜仲、天麻、黄莲、金银花。地方特产主要有高显茶、花孑子辣、松美烟、八月笋、野百合。2003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61万亩,推优率92%;粮食总产量572.5万公斤,人均有粮238公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0.214万亩,总产24.3万公斤。造林4720亩,其中新植毛竹1780亩,茶叶1300亩,三木药材1160亩。毛竹低改10180亩。完成15000亩天然草场改造,实施杂交牛品种改良试点,完成人工授精改良牛配种90头。财政收入59万元,人均纯收入1024元。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投资15.8万元完成人饮工程1处。修复历年受损水利工程21条,改善灌溉面积2560亩。中讲公路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修通小河村培养屯等3条屯级路;完成杆锦公路勘测设计等项目前期工作;动工兴建培苗屯等8条屯级路。引进外商在高培乌昔、党翁、花孑子动工开发梯级电站。建成沼气池342座,配套改造卫生厕所267个。新增-频道4个。全年共发布新闻广播121条次,出版黑板报13期,举办文体活动14场次。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中考教学质量综合分全县排名第5位,初考排名第10位,有29人被县重点中学录取。. |
安陲乡 |
安陲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北部,地处元宝山腹地,东靠融安县,西连香粉乡,南与四荣乡接壤,北和大浪乡、白云乡毗邻。总面积287平方公里,有林面积1.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7.44%。辖江门、大段、洋岭、龙口、暖坪、九同、三寸、泗溪、新塘、大伞、大田、乌吉、吉曼13个村委会,109个自然屯。总人口2.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6人,聚居着苗、瑶、侗、壮、汉、土家等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人口自然增长率4.9‰。安陲乡物产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以盛产杉木和竹子而闻名,是全县主要的木材产地之一,素有“木材之乡”的美称,现有木材蓄积量达60万立方米,竹子4667公顷,年伐竹量超过40万根。已探明的矿产品有锡、锑、铁、铜、花岗岩、重晶石等十多种,其中锡矿和重晶石的储量最多,辖区内九谋—101锡矿矿区和龙口红茶坳重晶石矿区,年创税100多万元。主要珍稀动物有穿山甲、猴子、野猪等;珍稀植物有罗汉松、紫木、黄檀、楠木、金丝草等。主要土特产品有香菇、木耳、玉兰片、茶叶、沙田柚等十多种。2003年,该乡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八角、黄栀子等周期短、效益高的经济林品种,形成了以黄栀子、八角为重点的特色新兴产业。年内粮食总产量551.10万公斤,人均有粮250.50公斤,农业生产总值2507.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2元。年内,投资23.64万元建成1栋面积503平方米的暖坪村小学教学楼。该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教职工44人,在校生572人;小学11所,教职工145人,在校生1435人。. |
大浪镇 |
大浪镇属于麻石电站库区,总面积260.5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和一个社区委员会,总人口22495人。大浪是三柳高速在柳州北部三县中唯一设出口的乡镇,地理资源优势得天独厚,产业以无公害天然生态保健食用茶油综合加工利用、特色水产养殖、竹木加工及林下经济开发、高山蔬菜和劳务输出为主。近年来,大浪人发挥集体智慧,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油茶种植、农贸交易等重要产业,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人居环境越来越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要把大浪建成融水县融江片的商贸、物流中心,建成柳北三县重要的商贸集镇。该镇负责人表示,将抓住撤乡建镇契机,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按照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充分挖掘产业化发展,打响打亮生态牌,创建“山中有城,城中有水”的生态园林城镇,同时,发展旅游产业,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形成休闲娱乐、农家餐饮、商业居住、特色产业、水源地保护五大功能。 |
白云乡 |
白云乡位于融水县城北隅,东南连大浪乡,东北与三江县交界,西南毗邻安陲,西北接壤红水。白云乡人民政府驻地竹口街,距县城91公里。白云乡地处山区,最高海拔1500米,最低海拔500米,境内群山绵亘,沟壑纵横,山峦起伏,雄峙逶迤,境内河流90.2公里,蜿蜒的大湾河、保江河、六百河汇合田寨河注入融江。白云乡辖田里、白照、枫木、高兰、帮阳、龙岑、公和、荣帽、瑶口、大湾、林城、大坡、保江等13个行政村,78个自然屯,176个村民小组、16个乡直单位,全乡总户数6728户,总人口32007人,其中苗族19900人,瑶族6617人,侗族1142人,壮族3858人,汉族490人,是一个少数民族大乡。全乡总面积2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28.7公顷,水田面积851.4公顷,林地面积16598.81公顷,草场面积199.98公顷,水域面积278.61公顷。白云乡物产丰富,资源优厚。诸山的斜坡岭脊生长繁多的植物,有自然薪炭林,人造杉木林,而且盛产糠杉,境内生活着繁多的飞禽走兽,地下有丰富的铜、锡、砷等矿产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云乡党政领导班子以-理论、"-"重要思想和-精神为工作指南,加强三个文明建设,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基础建设不断完善。按照2005年统计,农业总产值(可比价)完成337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304元,人均有粮276.7公斤,全乡13个行政村有12个通村级公路。 工作思路和特色经济按照县委提出的"山内竹茶药,山外果蔗桑"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本乡实际,乡党委提出了"发展竹茶药,开发小水电"的经济发展思路。白云乡属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少数民族山区乡,农业、林业、畜牧业是主要产业。围绕乡党委提出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一方面发展林业、药材种植,主要种植毛竹、杉木、八角、黄栀子、茶叶、罗汉果等,;同时,抓好畜牧养殖,主要有生猪、牛、山羊、家禽、水产品等。另一方面,依托境内水资源、木材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中小型水电站、木材加工和矿产开发,鼓励和争取县外资金前来投资修路,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经济。. |
红水乡 |
红水乡位于融水县东北部,乡政府驻地红水村,距融水县城100公里,与本县白云乡、良寨乡,安太乡和拱洞乡接壤。共辖8个村民委,28个自然屯、14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645人,均为苗、瑶两个少数民族,其中苗族占总人口的97.6%。全乡土地总面积为133.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305亩,其中水田面积7087亩。境内林地面积16.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6%,木材蓄积量14.88万立方米。主要矿产品有铜、云母、石棉、砷沙等。水力资源丰富,特别是良双河,水流急荡,落差较大,2004年引进水电老板建成一座装机容量为200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天友电站)。乡党委、政府尽量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使投资商放心投资。 2004年粮食总产量490万公斤,人均有粮245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55元,同比增长5.2%,全乡工农业总产值4006万元,财政收入64万元。全乡主要经济来源以杉木、茶叶、八角、柑子等为主。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乡茶叶种植面积6470亩,形成了以杉木、茶叶为龙头产业的经济格局。辖区内有2个茶叶加工厂,"元宝山"牌茶叶系列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产品远销-一带。目前,全乡有初级中学一所,在校学生580人,入学率69.5%;小学10所,在校生1361人,入学率98.7%。红水乡的人民勤劳、纯朴。独特的民族节日有:每年三月中旬的春社、农历七月十六日闻名暇尔的良双"闹鱼节"等。节日期间举办吹芦笙、对歌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活动。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全乡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农网电,中国移动网络覆盖全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拱洞乡 |
拱洞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北部,南与红水乡、东北与三江县洋溪乡、西与良寨乡、北与大年乡交界,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15公里。板大公路、大年河过境。全乡总面积152平方公里,森林面积7366.6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5.9%;耕地面积867.5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626.6公顷,旱地240.9公顷;辖拱洞、广雄、平卯、瑶龙、高武、龙令、龙培、龙圩、大沟、洋鸟11个村委会,42个自然屯。总人口227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1人,民族有苗、侗、瑶、壮、汉等,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23‰。拱洞乡以种植水稻为主,在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其它经济作物生产。土特产品有桐籽、芒心藤等,药材有田七、桔梗、茯苓等。2003年,乡党委、政府按照"山上茶果竹,田里粮鱼菜"经济发展思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确立了以茶叶、毛竹、水果为主兼顾传统产业如杉木、八角、黄杞子等多种经营相结合的产业结构。全乡现种植茶叶5758亩,水果2500亩。粮食总产量511.3万公斤,财政收入4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6元。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年内,动工兴建通乡柏油路,改建拱洞至洋鸟四级路,修通拱洞至广雄、松拖至龙圩屯级公路。完成全乡农网改造工程。新建沼气池200座。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421人,教职工 32人;村完小11所,教学点10所,在校生2667人,教职工135人;有中心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3人,在无国界医生组织的帮助下,新建16所村级卫生室,培训村医,较大提高了村医业务水平。. |
良寨乡 |
良寨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中北部,地处黔桂两省交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30公顷,其中水田405公顷,旱地424公顷。辖良寨、大里、苗坪、归坪、塘苟、安全、培洞7个村民委。年末总人口1.71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9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49‰。良寨乡四面群山巍巍,一水环流,境内塘苟山1100米,为最高峰,平均海拨550多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水稻、蔬菜、鱼类、木材等。 2003年,粮食总产量 350万吨;工业总产值完成500万元,同比增长10%;农业总产值2026万元,同比增长5.6%;财政收入5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8元,增收25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91.29万元建成大里村委办公用房1栋,维修培洞、塘苟、归坪3个村委办公用房,新建大里村公路过水路面滚水坝1座,国里屯人畜饮水工程1处,完成村级公路桥涵6座,修建村级公路路面排水沟25公里,完成1050米乡主要道路路面硬化和全乡农网改造工程。建成沼气池70座。全乡有九年制学校1所,完小7所,教学点16所;在校生2258人,教职工131人。卫生院1所,社区服务站1所,村合作医疗卫生室3个,医务人员14人。. |
大年乡 |
大年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处在黔桂两省三县交界,距县城138公里。全乡总面积104.83平方公里,林地面积6666.67公顷,其中杉林面积3103.60公顷,耕地面积1020.40公顷,水田421.53公顷,旱地598.8公顷。辖大年、古楼、木业、归合、高僚、高马、吉格、林浪8个村民委35个自然屯。总人口1.4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3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93‰。该乡水陆交通便利,大年河由南向北过境。系板大公路北端,南通融安、三江。开通村级公路3条,总长27公里。农业以种植杂交水稻为主,兼种玉米、红薯、椪柑、毛竹等作物。水稻推优面积357.67公顷,占水田面积84.85%。种植椪柑166.69公顷,八角70.6公顷,罗汉果15公顷。果园经济业已成为该乡财政增收新亮点。注册的“苗岭椪柑”品牌誉享区内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全乡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木材销售及拼板加工。年末,农业总产值1693.34万元,财政收入48.48万元,人均收入995元,人均有粮241.20公斤;乡镇企业总收入460万元;肉类总产量591.33吨,水产品总产量105.50吨。农村信用社年末存款余额1850万元,比上年增长33.19%。年内完成沼气池建设140座,配套改造卫生厕100个。建设地头水柜33个,总容量1650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