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安徽省 >>淮北市 >> 杜集区 >> 朔里镇 >> 官庄村

官庄村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官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官庄村简介

  官庄村位于朔里镇最南端,东临淮北市东外环路,南与矿山集办事处朱北社区接壤,下辖官庄、丁庄、吕庄三个自然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570户,2832人,土地面积4821亩,耕地面积1890亩,可用水面近1000亩。设一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8名,其中男党员50名,女党员8名。农作物主要以小麦、大豆、玉米种植为主,间有油菜、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特色经济以养殖业较为突出,牲畜或家禽几乎家家都有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村养猪专业户2户,年出栏商品猪1000余头;养兔10家,年出栏1500只;养牛4户,年出栏15头;养鸭6户,年产肉鸭近40万只;养鸡10户,年产肉鸡15万只;村内有鱼塘30多口,主要交给村民承包。全村有运输专业户10余户;工程施工企业1户;水泥预制企业2户;五金建材、小商品、农业生产资料、缝纫、小吃等个体经营户24户。其中劳动力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约600人,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5800余元。目前村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秋季至今,两委人员通过积极发动、干部带头的方式带动村民栽植果木,调整了我村的产业结构,目前我村种植苹果400亩,梨树50亩,葡萄等其他果木50亩,预计到2016年,我村的人均收入能突破万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 -- 340602100 235000 -- 查看 官庄村谷歌卫星地图

官庄村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官庄村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朔北社区

  朔北社区位于朔里镇北侧,宿丁公路穿村而过,由原朔北行政村和原葛洼行政村的葛洼自然村全并而成,北接沈集新村,西临徐楼村,东临龙河,与石台镇隔河相望。    该社区现有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00人,朔北村从85年开始塌陷,葛洼从82年亦始塌完,土地全部被朔里矿征用,仅存拉坡边角土地800余亩,人均0.2亩。    近年来,朔北社区利用区位优势,农村经济得到发展。经过土地治理后,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业;对1200亩大塌陷水面公开招标,实行围栏围网发展养渔业,引导农户解放思想,发挥优势,进行经营活动;同时利用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养鸭业,全社区有各类养殖户31家。通过内引外联,外出务工、养殖、经营就业等形式,全社区有1500人实现了再就业,占全社区劳动力的95%。2007年全社区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390元,绝大多数农户走上了富裕之路。   

朔南社区

  一、地理位置    朔南社区位于朔里镇东部,龙河以西,龙河以东为石台镇,南部和矬楼村接壤,北部和朔里矿工人村紧紧相连,朔里镇人民政府就坐落在我社区内。    二、历史沿革    朔南社区前身为朔里大队,1985年分村,朔里大队分为朔东村、朔西村、朔北村三个行政村,2007年区划调整,朔东村与朔西村合并为朔南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朔西村村部,合并后的朔南社区共有1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00多人,在册土地不足100亩,其中0正式党员51名,一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    三、经济发展    朔南社区属煤矿塌陷区,地少人多,且多为拉坡地和塌陷水面,有进行大规模肉鸭养殖的便利条件。为增加村民收入,朔南社区充分利用塌陷区搞水产养殖和肉鸭养殖,并成立了禽业合作社,在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朔南社区现在已经形成具有鸭棚170余栋,年产肉鸭300万只的养殖规模,社区居民因养鸭而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朔南社区也成为远近闻明的养鸭特色村   

段庄村

  段庄村位于朔里镇西部,总人口3725人,总户数636户,18个村民小组,党员72名,其中女党员8名。全村土地面积300余亩,塌陷地水面2300亩,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和经营庭院经济为主。村集体收入主要来自房屋出租、养兔场、养殖小区和专项资金收益。    段庄村南北跨度大,从老庄到南朱楼距离五公里左右,为方便管理,将村部设在中间的段庄,老村部也进行了开放式村部建设,并于2009年初竣工。为方便百姓出行,村村通工程也与2007年底竣工,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段庄村为了方便村民的日常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在村部前建造了灯光球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方便群众锻炼身体;在村部建造了图书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少儿之家图书室,使村民可以时常来丰富知识,交流学习;同时还组织了腰鼓队,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方便村民就医,在村部旁还建造了一个村卫生室,可以及时帮助村民解决健康问题,为附近的其他群众也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葛塘村

  葛塘村位于朔里矿西侧,萧淮公路东侧,东西朔纵路贯穿我村,南北葛蔡路贯穿我村,全村10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6126人,土地面积4180亩,张庄、黄楼两个塌陷村庄,塌陷土地近1000亩。    葛塘村辖葛东,葛西,黄楼,张庄,孟镇寺,后坡里,纵楼,后葛塘,陈庄,吴楼10个自然村,葛塘行政村驻葛东自然村。辖区内有一所中学,两所小学,一个大型农贸市场,一个加油站,中型超市(淮北市通达购物广场)一家,两座变电所,五家医疗机构,其中一个镇级卫生院,一家银行,一座20路公交站,一个警务室(属朔里派出所),小型面粉厂一家,一家工业园。    众邦创业园坐落葛塘村,占地面积约300亩,入驻企业15家,主要生产机械、化工、纺织、制造等。占地160亩的众帮一期项目驻满,二期500亩规划设计编制完成,道路、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组织实施,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工业经济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已达24家。  

徐楼村

  朔里镇徐楼村在朔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坚持“重点工作求突破、中心工作抓主动、常规工作讲实效”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和“清洁乡村,美化家园”的要求,同心同德,真抓实干,促进了全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情况:    徐楼村隶属于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位于朔里镇政府西北约3公里处,北邻宿州市萧县丁里镇胜利村接壤,符夹线铁路从两村之间穿行而过,南有朔纵公路,交通便利。全村由徐楼自然村、岳庄自然村、常庄自然村、刘村自然村4个自然村组成,下辖15个村民小组,人口3182,耕地面积2412亩。   历史文化:    徐楼村现有颛孙子张墓园一座。据了解,颛孙师,字子张,春秋时期陈国人(公元前503年—公元前447年),孔子弟子,与子游、子夏等并列孔门七十二贤人,是儒家八派之首—“子张之儒”的创始人。颛孙子张墓园位于徐楼村刘屯东南300米,是我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颛孙子张墓园原有一松树林和石人石马,后多次遭受破坏,现仅保存有地下部分。淮北市副市长王莉莉以及市委宣传部、市政协文史委、市文广新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历史文物专家曾专门召开颛孙子张墓园保护和利用研讨会,指出对颛孙子张墓园进行恢复性保护,要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现实意义,彰显其文化内涵,以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我市文化影响力。   基础设施建设:    徐楼村新建开放式村部,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配套建设整齐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愉悦百姓生活。2007年,徐楼村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保证村庄之间的通畅。为真正服务百姓,村两委决定把路延伸到每家每户,真正把便利带到每户人家。2010年4月底,户户通工程已全部竣工。这在全区来说,都是“冒尖”的好事。    徐楼村由于地势比较低、离河道也远、水沟不畅等原因,经常是涝不能排,旱不能浇。农民只能在夏收的时候收点粮食,经过夏天雨季的“洗礼”,到了秋收的时候,地里总是欠收。2009年村里争取到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资金投入达140万元。4公里的机耕路平整了,132座桥涵闸立于沟渠上,5000米长的水渠蜿蜒于田边,32眼机井盛着清清的水,真正做到了让百姓旱涝保收。   科教文卫:    2008年,徐楼小学纳入学校危房改造工程。工程分两期进行,一期建设24间校舍,二期建设18间校舍,前后共投入近80万元。2010年5月底,学校全部建成。新校园的建设资金,采用国家拨款和地方自筹相结合的方式。   组织建设:    徐楼村现有一个党支部,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0名(含有2名预备党员),其中女党员8名。   经济发展:    徐楼村以生产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为主。徐楼村民同时根据市场行情,大力发展养殖业生产,现已发展养鸭户60余户,存栏3万多只,年销售肉鸭10万只左右。养殖业的发展,鸭粪用来作肥料,改良了土地结构,减少农业投资,同时也使粮食产量逐年增收。  

坡里村

  坡里村位于萧淮公路与符夹铁路线西侧,东西长5000米,南北宽4000米,总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村民小组45个,总人口6787人,村民代表138人,耕地面积5466亩,一个党总支,五个党支部,党员137人,主要以生产小麦、大豆、蔬菜、苹果、葡萄为主。     刘楼自然村,种植优质高效苹果1000亩,已打出品牌“相王苹果”,畅销省内外,亩产6000斤,每亩经济效益高达6000多元,总收入每年600万元,房武楼自然村种植优质高效大棚蔬菜500亩,打出品牌为“房武楼牌”,蔬菜每年总收入高达300万元。坡里种植葡萄苹果300亩,每年收入150万元。   

罗里村

  罗里村位于朔里镇西部,与萧县仅一山之隔,由前罗、后罗、刘尧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2个村民小组,人口3200多人,约700户,设立1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现有党员52名,村两委班子齐全,人员团结。经济作物土地面积3400亩左右。主要以胡萝卜为主,间以中小规模的养殖业、果树种植共同发展。    罗里村根据本村实际,根据市场行情,通过村两委和村民的努力,开始建设胡萝卜种植基地,从开始的小规模种植,一直发展到如今年产1万吨,年利润达到300万元的胡萝卜种植基地,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规模种植基地,并注册了“相王牌”商标,远近闻名。2008年成立胡萝卜专业合作社。为使产业协会规范发展,在协会建立之初就明确了由民办、民管、民受益,实行“支部+协会”模式。实行这种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在组织农民发展生产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支部班子成员直接参与协会工作,既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又协调和处理胡萝卜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直接服务于产业,服务于农民,对胡萝卜产业的健康发展和协会的规范化建设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矬楼村

  矬楼村位于朔里镇偏东南方向,毗邻朔南居委会,共有45个村民小组,5620人,土地全部被朔里矿征用,全村共有114名党员,6个党小组,其中特色党小组3个,分别为“文明新风尚”党小组,“民事调研”党小组,“村庄搬迁”党小组。  

官庄村

  官庄村位于朔里镇最南端,东临淮北市东外环路,南与矿山集办事处朱北社区接壤,下辖官庄、丁庄、吕庄三个自然村,共有11个村民小组,570户,2832人,土地面积4821亩,耕地面积1890亩,可用水面近1000亩。设一个党支部,4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8名,其中男党员50名,女党员8名。农作物主要以小麦、大豆、玉米种植为主,间有油菜、棉花、芝麻等经济作物。特色经济以养殖业较为突出,牲畜或家禽几乎家家都有养殖。具有一定规模的:全村养猪专业户2户,年出栏商品猪1000余头;养兔10家,年出栏1500只;养牛4户,年出栏15头;养鸭6户,年产肉鸭近40万只;养鸡10户,年产肉鸡15万只;村内有鱼塘30多口,主要交给村民承包。全村有运输专业户10余户;工程施工企业1户;水泥预制企业2户;五金建材、小商品、农业生产资料、缝纫、小吃等个体经营户24户。其中劳动力主要靠外出务工增加收入,目前外出务工人员约600人,2011年,年人均纯收入5800余元。目前村内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012年秋季至今,两委人员通过积极发动、干部带头的方式带动村民栽植果木,调整了我村的产业结构,目前我村种植苹果400亩,梨树50亩,葡萄等其他果木50亩,预计到2016年,我村的人均收入能突破万元。  

沈集村

  沈集村位于朔里镇北部,东部、北部、西部都与丁里镇相邻,下辖沈集、土楼、刘庄、王台、陈谷、陈台、朱庄7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全村现有人口6327人,1628户,全村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18亩,蔬菜大棚约400亩,人均纯收入达6378元。   一、组织设置   沈集村现有党总支1个,共有党员109人,总支委员5人,下辖4个党支部,其中淮北市北方心连心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是2012年3月由镇党委批准成立的合作社党支部。   二、农业结构   村农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养殖。种植业主要以小麦、大豆和设施蔬菜大棚为主,小麦单产超千斤,蔬菜大棚以辣椒、黄瓜、吊瓜等瓜果蔬菜为主,亩收入达15000元,养殖业以鸡、鸭、猪为主,其中王台、刘庄养殖小区年销售肉鸭30万只,村里劳动力以运输和外出务工为主。   三、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村现有村村通水泥路8000米,新村主干道水泥路2500米,垃圾池60个,自来水入户,安装路灯130盏,灌溉站4座,水渠1000米,井126眼,桥涵200座,新建的集开放式村部、卫生室、农家书屋、文化娱乐广场于一体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已投入使用,有六年制小学3所,村级幼儿园1所,现有43名小学教师,456名学生,学校配备图书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各种健身器材。   四、发展目标及规划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利用1—2年时间,完成新村道路内水泥路面的建设,投资5万元,实施人畜饮水工程,铺设管道2000米。   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沈集心连心合作社党支部的带领下,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规模,在两年内再建大棚200个,带领群众发展致富。   3、沈集村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庄搬迁工作 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村风气正、干部作风,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强,干群关系融洽,呈现一片和谐氛围。   


官庄村特产大全




官庄村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