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埇镇位于浦北县南部南流江畔,距县城62公里,地处玉林、北海、钦州三市交界处。全镇辖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1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000人,总面积61平方公里。 建镇十多年来,石冲镇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铺建了连接209国道的水泥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程控电话。手机信号覆盖全镇,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陶瓷、烟花、杨桃饮料是镇三大产品,其中杨桃饮料曾获1998年全国科技博览会金奖。农业以种植香蕉、荔枝、龙眼、蚕桑、地菠萝、水稻为主。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6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917万元,第二产业2817万元,第三产业2886万元,财政收入2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 石埇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南北朝时期的越州古城遗址;有曾任-第二军军长和三省总司令香翰屏将军故居;有美丽的越州天湖和南流江,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各方宾客云集,商贸繁荣,是经商、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7万人 | 61平方公里 | 450722102 | 535000 | 0777 | 查看 石埇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平睦镇 |
平睦镇位于浦北县东北面,六万山南麓,镇政府距县城90公里。东南面分别与博白县的双凤、浪平、永安等镇接壤;西北面分别与县内官垌、六石艮镇相邻。 东南面分别与博白县的双凤、浪平、永安等镇接壤;西北面分别与县内官垌、六石艮镇相邻。据地方碑文记载,平睦圩始成于明末清初,1952年成立平睦乡,后几经撤并,1984年复立。1995年建镇至今。全镇现辖11个村委会,211个村民小组,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 -资源状况 平睦镇属丘陵山区,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矿藏有硫铁矿、铜矿等。农林牧果渔全面发展,盛产水稻、小窝养大鱼、生猪、鸡鸭、木材,主要大宗土特产有:大红八角,香、果大、饱满畅销国内外,年产量30万公斤;木茹,年产量3000万公斤,木茹淀粉以洁白度高、质量好畅销国内;蚕桑,丝长、洁白、质量好在广西和全国赢得信誉;柑橙、荔枝、龙眼、玉桂、黄榄果林、松林并茂。年产木材1000多立方米,果园果山4634亩,年产水果80万公斤。 |
小江街道 |
小江镇位于浦北县中部,是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全镇总面积24平方公里,总人口3.8万人,下辖3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完全中学2所、小学6所、幼儿园4所,其中镇办小学院所、幼儿园1所;有医院4所,设有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人民银行、建设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多个储蓄网点,闭路电视覆盖率100%。 小江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主要以商贸、轻工、建筑、饮食、运输业为主。根据地方文化、风俗、消费习惯,建成了江滨西路餐饮一条街、光明路服装一条街、解放南路摩托车城、越州大道家具城、新华路美容一条街等的特色商业街区,年贸易成交额超过去时1。2亿元。 近年来,小江镇党委、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镇、依法治镇、财政强镇、商贸富镇"的发展战略,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的建设,全镇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工业园区配套设施日臻完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已逐步形成制药、纺织、木器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1999年,小江镇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乡镇企业示范区。2002年末,全镇乡镇企业达成1837家,企业总产值突破5亿元;财政收入达成1095万元,连续多年居全县前茅。2003 年,小江镇通过招商引资,新引入皮具制造、工艺纺织、酿酒、保健饮料等6个企业,引资达4500多万元。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重点镇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全力抓好垌心、南区、田山、西塘、北河等开发区建设和绕城二级公路、江滨东西两路、县城三大市场、小江河整治、南北进城两大道、越州大桥、浦北县第三中学等县重点工程建设;2003年初动建设的小江镇政府新办公楼,总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小江镇逐步成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经济繁荣的现代化城镇。 小江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俗独特,明末清初,称岭岗铺,1925年间,以两条绕城南流的小河起名,改称小江圩。1993年,小江镇十丈坡出土唐代魂瓶两件,其中一件内盛优质稻谷。. |
江城街道 |
广西钦州浦北区江城街道 北县撤销小江镇设立小江街道办事处和江城街道办事处 |
泉水镇 |
泉水镇位于浦北县最南部,南与合浦县交界,北跟张黄镇相连,东和石土甬镇接壤,西同大成镇相邻。镇政府距县城54公里,距北海港仅60公里。境内有国道209线经过,是玉林、贵港、横县等地区通往北海、广东的便捷通道,再加上有南流江、张黄江两条比较大的河流,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面积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244亩,其中水田面积14550亩。全镇现辖7个村委会、1个社区,2003年10月末,总人口26127人。 泉水镇物产富饶,不仅有丰富的河沙、河石、石膏矿、铁矿石等资源,还盛产淮山、蚕桑、蔬菜、花生、木薯、速生桉等。最适宜发展淮山、花生、木薯、红薯等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全镇有小型以上水库7座,再加上张黄江、南流江的可利于养殖的水面面积,发展淡水"立体"养殖的潜力较大。张黄江、南流江又是毛蟹的故乡,以其上乘的品质享誉四面八方。 泉水镇经济飞速发展。近年来泉水实施"借助外力,振兴泉水"的工业强镇战略,努力营造"政策优惠、干部重视、群众支持、治安良好、客商满意"的良好投资环境,规划了"泉水工业园区"。目前已有一定规模的企业17家。200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7亿元,工业税收730多万元,财政收入829.6万元,比上年增长47.7%;农民人均纯收入2575元,比去年增长8.8%。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引进缫丝厂、木片厂等龙头企业和兴建农贸批发市场等,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2002年通过引进资金,发展速生桉经济林5000多亩;养鹅、养鱼、养猪业焕发勃勃生机。在工业的带动下,商业、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方兴未艾。 泉水镇基础设施、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教育等事业蒸蒸日上。2002年共投资450多万元兴建了移动电话接收站、旧州综合批发市场、镇文化广播电视站办公大楼、村级水泥等基础设施。规划了旧州村委江口、沙路口自然村和平阳村委平洋江自然村为新村建设示范点,规划了镇政府至消路口共青路两边为开发区,城镇建设日新月异,2002年城镇建筑竣工面积5000多平方米。教育、计生、卫生等事业蓬勃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民有更多的钱用于子女教育,2002年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比上年有了较大增长,计划生育率为90.07%,投资50万元建设镇卫生院综合办公大楼。 泉水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古越州府所在地。. |
石埇镇 |
石埇镇位于浦北县南部南流江畔,距县城62公里,地处玉林、北海、钦州三市交界处。全镇辖7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10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7000人,总面积61平方公里。 建镇十多年来,石冲镇的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铺建了连接209国道的水泥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程控电话。手机信号覆盖全镇,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陶瓷、烟花、杨桃饮料是镇三大产品,其中杨桃饮料曾获1998年全国科技博览会金奖。农业以种植香蕉、荔枝、龙眼、蚕桑、地菠萝、水稻为主。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62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4917万元,第二产业2817万元,第三产业2886万元,财政收入2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50元。 石埇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自治区重点保护文物南北朝时期的越州古城遗址;有曾任-第二军军长和三省总司令香翰屏将军故居;有美丽的越州天湖和南流江,每逢农历二、五、八圩日,各方宾客云集,商贸繁荣,是经商、旅游、度假的好地方。. |
安石镇 |
安石镇位于广西浦北县南部,东与石土甬镇交界,南跟泉水镇相连,西同张黄镇接壤,北和樟家乡相邻。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1公里。全镇现有11个村委,2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为31531人。有25个党支部,党员905人,其中农村党支部12个,党员631人。 安石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水充沛。全镇土地总面积130多平方公里,有林面积10万多亩,耕地面积19011亩,其中水田面积14360亩,属于农业生产镇。我镇现已村村通四级公路、通水、通电、通电话等,交通方便,生活用水和用电等均可满足需求。 安石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教育事业不断进步。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8132万元,人均粮食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312元,财税收入300万元。农林牧渔业不断发展,主要的经济作物有香蕉、荔枝、柑橙、龙眼等。现有金田烟花生产基地、安石镇辉龙工艺厂等企业,其中金田 烟花基地年产值1200多万元,年创税200多万元。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个,完小15所,幼儿园1所。在职中小学教师320人,在校学生4525人。 安石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俗独特。该镇自1981年从泉水公社分开为乡,1994年撤乡成镇,一直来归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管辖。. |
张黄镇 |
张黄镇位于浦北县的南部,素有浦北南大门之称。交通十分便利,国道209线和省道S217线两大公路贯穿全镇,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41公里,至北海市也只有80公里,东与樟家乡、安石镇交界,南跟泉水镇相连,西和大成镇接壤,北同白石水、龙门镇相邻,全镇总面积20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41公顷,境内有全区第二大水库--合浦水库,境内库区面积23.96平方公里。全镇现有23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470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73186。 张黄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香蕉、柑橙、荔枝、龙眼、酸梅、黄榄、干葛、淮山、剑麻、竹子等,张黄有"竹子之乡"的美称,竹编产品质量坚韧,远销欧美等世界各地。瘦肉型生猪、美国皇鸽、养鸡等畜禽养殖业相当发达。境内广泛分布花岗岩和水晶石,储量丰富,质量一级。乡镇企业主要有烟花炮竹、剑麻和竹芒编织、凉果加工、造纸制糖等产业,张黄镇工业区比较上规模的企业现有25家,是浦北县最大的烟花出口生产基地,仅是烟花炮竹企业就提供税收600万元,占全镇财政收入的40%。张黄镇经济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43790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6715万元,农业总产值31632万元,财政收入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80元。 张黄镇各种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建有自来水厂、供电站和电信大楼等,生活和生产用水用电均可满足需要,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覆盖全镇各村。城镇开发建设发展快,城区面积有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23000多人,2000年被批准为全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文教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张黄文化中心曾被国家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镇内有中学四所,其中张黄中学是县属高完中,全日制小学30所,在职中小学老师875人,在校中小学生12550多人。张黄医院系浦北县南部的一所综合性地段医院,国家卫生部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建设有宽阔雄伟标志性的世聪广场和东方大道等一批先进的城镇基础设施。 据有关史料记存,张黄镇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起初是一黄氏和张氏祖先先后在此设店卖茶、卖粥,后来逐渐成为集市,因圩场起源于张、黄两姓,张黄故此而得名。张黄镇逢农历三、六、九为圩日,集镇商贸市场相当活跃繁荣,是浦北县南部乡镇的中心集镇和农副产品集散地。1932年著名爱国将领香翰屏在张黄倡办建立合浦县农业学校,1951年迁并钦州农校。. |
大成镇 |
大成镇位于浦北县的最南端,东与本县张黄镇接壤,南和合浦县常乐镇相邻,西同灵山县文利镇隔江相望,北跟本县白石水交界。全镇辖15个村委会,一个社区,192个村民小组,2002年年末总人口30394人,总面积1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07亩。 大成镇地处灵山、浦北、合浦三县交汇处,交通便利,209国道由东向西穿镇而过,成百水泥砼过境公路直达镇政府所在地大成圩。金联至罗城三级公路由北向南贯通。2000年实现了村村通四级公路。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成镇的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基层设施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教育事业循序渐进。大成镇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是广西著名的"香蕉之乡"。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11670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837万元,工业总产值1114万元,第三产业总产值719万元。财政收入4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70元,1999年注册了"通天牌"香蕉商标,树立了品牌意识,增强了市场占有份额和产品竞争力,并逐步把"通天牌"香蕉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全镇现有普通中学一所,小学13所,在职中小学老师3532人。. |
白石水镇 |
白石水镇位于广西浦北县西南部,距县城57公里,东南北分别与县内的张黄、大成、北通、龙门等镇接壤,西与灵山县文利、武利镇交界。国道209线穿境而过。全镇面积86.87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1个社区居委会,165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61413人。 白石水镇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肥沃。有山地面积66841亩,耕地总面积25600亩(其中水田面积18189亩),种植水果50000多亩。盛产荔枝、龙眼、香蕉、果蔗、莲藕等经济作物。尤以黑叶、三月红、妃子笑等优质荔枝的大量出产享誉区内外,2002年荔枝产量超1000万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大镇。 近年来,白石水镇人民围绕镇党委提出的"223"经济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经济全面繁荣。荔枝、香蕉种植、烟花炮竹生产成为白石水镇的经济支柱。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68亿元,年财政收入400.6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562万元。全镇12个村均建有两层以上的办公楼,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白石水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3年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建设公路、街道;通讯发达,交通便捷,汽车运输业迅猛发展。投资置业环境更趋优越。几年来,白石水镇坚持"多轮子驱动,多轨运行"的方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全镇现有烟花、食品、化肥、金属制品、加工等企业、厂约1150多家,其中个体私营企业1122家,国营企业4家,私营企业14家。小型水电站1座。2002年全镇实现企业总产值2.31亿元,总收入2.67亿元,税利1958万元。 文教卫生、民政事业不断进步。全镇现有普通中学1所,小学18间,在职中小学教师320多人,在校学生4050人。2003年共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学生公寓楼、教工宿舍楼、医务综合大楼,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医疗条件。投入资金30多万元兴建了1栋二层、730多平方米的镇社会福利院,使孤寡老人、五保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
北通镇 |
北通镇位于浦北县西南部,全镇辖14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13985户,总人口58000多人,镇党委下设33个党支部(党总支),其中村党支部(党总支)14个,社区党支部1个;党员1475名,其中农村党员995名。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8万亩,山地面积10万亩。自开展农村"-"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以来,全镇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以"-"重要思想为指导,带领全镇人民抓好两个文明建设,取得累累硕果。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23亿元,农业总产值2.1亿元,财政收入78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1元,比上年增202元。镇党委荣获县"十星级"党委,招商引资、财税、村镇建设、计划生育、生态沼气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均获得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 北通是一个农业大镇,被誉为"水果之乡",全镇种植荔枝、龙眼60000亩,香蕉20000亩,养殖业以养鸡为主,平均年养鸡250万羽。大宗企业以烟花炮竹和外贸编织为主。去年北通镇围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立足镇情,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开展党建、生态长廊大会战,以清湖福多堂生态绿色家园为示范村,推进"八改十化",建设绿色家园,全镇建设示范自然村16个,建设沼气池539座。在干部管理方面,实施了"一线工作法"和"干部监督网"工程。 为了振兴北通经济加快北通发展,北通镇今年围绕"全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人口增长率控制在12‰以下"这四大指标,实施八大工作重点--抓好招商引资和乡镇企业发展、抓好小城镇建设、抓好交通设施建设、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好计划生育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抓好科技教育工作、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在党建方面,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学习教育活动与基层组织建设相衔接的路子,按照"科教富村、经济强村、文明建村、依法治村、民主理村"的"五村"建设要求,以"创星争旗、规范管理"、"城乡联谊、三级联创"、"党建带团建"活动为载体,实行"六卡" 联谊帮扶卡、承诺公示卡、督查反馈卡、联创绩效卡、奖惩激励卡管理;实施"五大工程"--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党建扩大工程、党建双优工程、党员先进性示范工程、村干部素质提升工程,争创"五个好"红旗乡镇党委。. |
三合镇 |
三合镇是1984年底从北通镇分出来的乡镇,位于浦北县城的西部,东与江城镇相邻,西与灵山县的新圩、佛子镇交界,南与北通镇毗邻,北与福旺镇接壤,相距县城19公里,全镇总面积88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1个居民小组,有159个生产队,5960户人,总人口32428人。 三合镇属丘陵地带,土壤肥沃,武利江纵贯南北,成为沿江两岸排灌的主要河道,有耕地面积15983亩,人均耕地0.54亩。三合镇的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种植业以水稻、香蕉、荔枝、龙眼种植为主,盛产水稻、香蕉、荔枝、龙眼、甘蔗、柑橙、芒果、黄榄、甜竹笋、蔬菜、生猪、鸡鸭、鱼类等,2002年,全镇种植水稻12000亩,香蕉6693亩,荔枝25301亩,龙眼6810亩,柑橙610亩,芒果645亩,黄榄465亩,生产竹笋干1793担,生猪存栏量18460头,耕牛存栏量1970头,三鸟饲养358740羽,养鱼710亩,全镇林业用地5387.4公顷,其中有林面积5054.2公顷,以马尾松、湿地松、红椎、白椎、米椎、杉木等为主。 近年来,三合镇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镇中心校2001至此2002年度均获县教育成绩优秀奖,2002年春季学期有8人考上县重点中学,其中中心小学王婷以207分获县初考第二名,中心校获钦州市初考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全镇2002年教师共撰写论文20多篇,其中获自治区奖12篇,市级奖8篇;镇中学2002年度获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中考三合中学葛晓华以总分585分夺取全县第一名、钦州市第五名,三合中学获县教学科研先进单位。. |
龙门镇 |
龙门镇位于浦北县南部,东与樟家乡交界,南同张黄镇相邻,西跟北通接壤,北和江城镇相连,镇政府所在地距离浦北县城15公里。全镇现有23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440个村民小组,2002年来7.8多万人,总面积223.4公里。 龙门镇资源丰富,主要有香蕉、扁柑、荔枝、龙眼、黄榄、木材等。其中柑橙种植历史悠久,现在柑橙面积10000亩,年产量达3500万公斤,素称"扁柑"之乡,香蕉也是该镇重要的经济来源,十万亩连片红椎林,为全国之最,其间生长的野生蘑茹--红椎菌,其经济价值很高。龙门镇旅游景点有石柱岭、人头石等,其中"椎林叠翠"为钦州市八景之一。 该镇地理环境优越,位于钦浦二级公路和浦北至合浦公路的交汇处,交通十分便利,又有龙门、马兰两个圩场在公路线上,商贾云集。 近年来,龙门镇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发展较快,2002年,全镇共有企业1330家,其中编织业发展尤为迅速,目前,已有13家上档次的编织厂落户龙门工业区,龙门正朝着全区最大的编织城方向迈进。随着工业化建设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也不断发展,目前,该镇城镇面积已由原来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8.3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99亿元,农业总产值2.31亿元,财政收入132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 该镇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较快,现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28所。. |
福旺镇 |
福旺镇位于浦北县中部,距县城19公里,西邻灵山县佛子镇、平山林场,东、南、北分别与本县官垌、江城、寨圩等相邻。全镇面积为231.48平方公里,管辖25个村委会及1个社区,2002年末总人口7.1万多人。 福旺镇区位优势较明显,土地、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较为丰富,各项基础设施正在完善之中。近几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镇人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优质稻谷、冬菜、(苦丁)茶叶、荔枝、龙眼、八角、黄榄、桠柑、蚕桑、香蕉等十大农业生产基地,经济增长较快。2002年,财政收入达4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19元,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3.92亿元。 福旺镇从2001年以来,完成了江左桥头小区、镇脚开发区、福旺农贸市场、古立农贸市场、福旺自来水厂、镇文化大楼等建设项目。目前,广西浦北县友光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厂、福旺水厂游泳池、古立至六寮公路、福旺大田引水工程正在前期建设中。在建的浦北县泉水至寨圩二级公路贯穿本镇全境,交通网络比较完备,是北部乡镇的窗口城镇,更是商家投资首选的好地方。还有小有名气的"人间仙境"犀牛湾,会令你留连忘返。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本镇加大了发展教育事业的力度。全镇共有小学32间,中学2间,全国重点职业中专浦北县一职校位于镇中心,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在校学生达14598人,教、职工人数960人,教师队伍素质优秀,尤其享誉全县乃至全钦州市,培养哺育出大批优秀的社会有用人才。. |
寨圩镇 |
寨圩镇位于浦北县北部,省道20123线与20124线交汇点上,处于三市县四的交汇点,距离县城40公里,距离 北海市170公里,东距玉林市72公里,西至钦州市150公里,北与贵港市接壤,全镇现有21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至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7.01万人。寨圩镇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本镇盛产松、杉、八角、玉桂、荔枝、柑橙、龙眼等林果。矿产资源锰、铅、锌、磷、铬、钛、铁和石灰石等,是浦北县的工业重镇,镇境内有县水泥厂、县淀粉厂、县化肥厂、县松香厂、县寨圩糖厂、县铅锌矿等国有企业。乡镇企业项目主要有烟花炮竹、针织厂、塑料厂、木器加工厂、竹签厂、金属拉丝厂、纸厂等。本镇是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全区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2.98亿元,财政收入8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0元。 寨圩镇基础设施较完善,现有一个可容纳4000多人的体育场和一个藏书达万册的图书馆。有线电视普及率100%,群众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该镇有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二层农贸市场一个。寨圩镇金宝小区二期开发工程主要建设占地40亩,建成后可容纳摊位5000个,提供就业机会10000个以上的工贸专业批发市场一个和进行遍地产开发)正在建设中。 该镇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全镇有固定电话6000多台,无线通信网络覆盖所有自然村,移动电话用户4200多户。 1984年9月,实行政社分设,正式成立寨圩镇。多年来,该镇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大力进行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乡镇工业,第三产业,使该镇成为浦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
乐民镇 |
乐民镇位于浦北县的西北部,距离县城55公里,东与寨圩镇毗邻,西南与灵山县石塘镇接壤,北与横县马山乡交界。全镇总面积82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1个社区,93个自然村,218个生产队,2002年末总人口3。9万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乐民镇地处玉林、横县、灵山一市两县的交汇点,有玉林至钦州、乐民至横县两条二级公路过境,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圩镇街道规划合理,绿化、美化、排污等基础设施完善。 自然资源丰富,经济稳步发展。乐民镇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狠抓以水泥生产为龙头的建材业发展,巩固烟花、炮竹、塑管、双飞粉、轻钙、石灰等企业的生产成果。全镇现有水泥集团一个,下属三个子公司,年产水泥30万吨,"菩娇山"牌水泥荣获"国家水泥产品质量认证,质量体系符合ISO9002国际标准",被广西区工商局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烟花炮竹厂2家,塑管制品集团公司一个,下属16家子公司,年产塑管5000吨,产品远销区内外。飞粉厂11家,石灰厂5家,轻钙厂2家。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4。9亿元,工农业生产总值5.04亿元,财政税收670万元,人均纯收入2603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乐民镇党委、政府支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引导农民增加科技投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乐民镇利用土地肥沃的优势,大力种植优质谷万余亩,有优质荔枝、龙眼、芒果、三华李等水果5000亩以上。2003年,通过积极吸引外资和技术种植甘蔗3000多亩。 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近几年来,农民富裕,建造新房数量加快,乐民镇积极协调土地、村建等部门,对有条件的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并且每户都要规划建造一座沼气池,从而在根本上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2002年六黎生态示范新村建成使用,到2003年全镇规划建设米田板、太宝园、黄马共5个生态新村,计划在近年内村村规划有新村。到目前为止,全镇有平佳、乐民两个村委,共12个自然村铺设水泥村道约45公里,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旧貌。 乐民镇历史悠久,2000年,在乐民镇莫村发现了20万年前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遗址。. |
六垠镇 |
六垠镇位于广西浦北县北部,东北分别与玉林市兴业县成均镇、城隍镇交界,南与本县平睦镇、博白县双凤镇接壤,西与本县寨圩镇、官垌镇毗邻,全镇辖18个行政村,323个自然村,总人口4.3万人。 六垠镇自然资源丰富。全镇总面积225.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水田面积1.8万亩,有林面积21万亩。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铅、锌等含量最高,座落于镇内的浦北铅锌矿有限责任公司年产铅、锌各种矿产约5700万吨,总产值达2200万元。经济林发展迅速。盛产木材、八角、玉桂,其中八角林面积已达10万亩,年产鲜八角约5000吨,已注册的"浦北县绿万山香料有限公司"的大红八角远销东南亚及国内各大中城市,六垠镇成为名副基实的"八角之乡"。另外,酸梅、竹笋、茶叶、松脂等发展也较快。 六垠镇生态建设发展迅猛。以建设沼气池为龙头,推出"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并形成"八改"(即改厕、改路、改水、改栏、改厨、改灶、改低产果园、改文化设施),全镇已建设以沼气池为主的生态新村26个,两年连获市、县沼气建设重点镇,并向建设生态镇的目标迈进。 六垠镇经济发展较快。2002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62亿元,比上年增长8%,财政总收入479.7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2374元,比上年增长200元。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今年刚建好的文化体育中心(文化楼、舞台、篮球场、小花园)已成为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六垠镇旅游业开发潜力很大。该镇山青水秀,民风淳朴,"葵岭飞瀑"是县八大景点之一,极具开发价值。. |
官垌镇 |
官垌镇位于广西钦州市浦北县的东北部,地处六万山区,南临北海、钦州,北靠玉林,距离玉林市仅90多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乡镇。全镇方圆199平方公里,镇境内山恋迭嶂,溪河纵流。共有宜林山地23万亩,仅有耕地2.2万亩,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官垌镇处于北纬22度20度以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全镇共17个村委,292个村民小组,38000多人。 官垌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以八角为主的经济林"三分江山有其一"的格局,全镇共有八角经济林约10万亩,总产约350万公斤,总收入约2450万元,官垌的八角进行了注册商标,名曰"万山牌"八角,官垌已成为全县生产八角最大的基地。另外,在养殖方面,淡水鱼养殖面积达1000亩,总产约157万斤,产值约1570万元,官垌鱼以其独特清甜的味道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并远销县城、灵山、玉林、钦州等地,八角、官垌鱼已成为官垌镇的主要经济支柱。近年来,官垌的城镇交通、通讯设施得到改善:官垌街道全部硬底化,改造两条旧街;成功开发南北小区,加快了垌口、大岸、文明、历山等新村建设步伐;开通了官垌根竹至旺土充、垌表村委9公里多的四级公路;目前建有移动以及联通基站各一个,全镇的讯号覆盖率达80%以上。 官垌人杰地灵,热情好客,以其优美、秀丽的山水风光,"山绿、水青"而著称,官垌的名胜古迹有地处福明军营顶传说李自成部队的"百二火灶"遗址、官垌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官垌牛皮滩瀑布景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