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圩镇地处广西田东县北部,距县城47公里,是田东、田阳、巴马三县的交界区,区位优势明显。全镇面积166.6平方公里。田东至巴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辖11个村民委,107个自然屯,12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61户,总人口23119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三大目标,提出实施“1234210”工程(即:实现1万羽鹅、2万头香猪、3千亩香米、4万亩板栗、10万亩油茶、办好10件实事),稳粮抓钱,开创经济发展的新格
局。200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为6086万元,完成任务101%;乡镇企业总收入2062万元,比去年增长6.4%;粮食总产量为8505吨,占任务的101.6%;人均纯收入1322元,比上年增收128元;财政收入293万元,占任务的111%;计划生育率为92.1%。2002年建起了新农贸市场,建成了镇政府办公大楼,实现了撒乡建镇。全镇现有1所初中,11所小学,在职中小学教师160人,在校学生3269人。2002年以来,义圩镇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创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活动,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镇容镇貌,使城镇的旧貌焕新颜,有力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树立了田东县北大门的新形象。2003年8月,义圩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广西重点镇。.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2.31万人 | 166.6平方公里 | 451022109 | 533000 | 0776 | 查看 义圩镇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平马镇 |
平马镇座落于秀丽的右江之滨,是田东县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桂西的交通枢纽邕色二级公路、南昆高速公路、南昆铁路贯穿其中,交通非常便利。当年-在这里打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使平马镇以闻名全国。全镇面积218平方公里,辖17个村委会,5个社区,10.3万人口,耕地总面54700亩。蕴藏着石油、煤等丰富的矿产资源,盛产香米、香油、香猪、香酒、香芒、香蕉、香料、香鸭等“八香”系列产品。近年来,平马镇实现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成为全市10个首富镇之一,先后获得“自治区文明乡镇”、“自治区重点镇”、“自治区乡镇之星”、“自治区体育先进乡镇”、“自治区社会综合治理模范乡镇”、“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镇”等殊荣。该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定为重点镇后,建立平马工业园,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2003年上半年,全镇共有大小私营企业3983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929多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逐步向产业化发展,全镇形成了8个特色区域经济:即南北糖蔗经济区,面积17000亩;河谷香蕉经济区,面积18000亩,其中引进广西大热门工贸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两个2000亩高科技连片微喷灌香蕉示范场;北部芒果经济区,面积3000亩;右江河谷蔬菜经济区面积(包括复种)30000亩;南北板栗经济区,面积5000亩;北部林业经济区,面积8000亩;河谷畜牧水产立体养殖经济区,饲养水域2000亩;南北区域养殖草食动物经济区,饲养规模10000头。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72亿元,乡镇企业总收入突破13亿元,财政收入28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67元。 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平马镇以创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为载体,积极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品牌,近年来投资79万元建设了镇宣传文化站,内设图书馆、电子信息馆、电教室等8个功能室,藏书量为25000册;投资240万元,建设红军亭、红军码头,红军路、红军陈列室、红军学校、红军烈士纪念碑等“红字”系列,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足迹之旅再添异彩。. |
祥周镇 |
祥周镇地处右江河谷腹地,位于田东县城西部,距县城6公里,全镇总面积143平方公里,下辖13个村委会、总人口5.7万人,0中央总--、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法委--曾先后亲临视察祥周镇。祥周镇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二级公路、田东至德保二级公路和右江河道贯穿全境。境内矿产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铁、磷、钙钛土、铝土、硫铁土、锰、膨润土和白性活土等。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十里莲塘、新洲鸳鸯瀑布、祥周沙东小岛、百银银滩等旅游景点,以及独具特色的百球壮乡民族风情村。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917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3820万元,财政总收入9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3元。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科技先进乡镇”、“自治区‘文明镇”,综合实力为百色市“十强”镇;2003年被自治区确定为“小康示范镇”。 祥周镇形成蔬菜、香蕉、西瓜、芒果、香米五大基地,其中蔬菜6万亩、香蕉2.5万亩,西瓜2.5万亩,芒果2万亩,优质香米3万亩。优质香米是广西最大的生产基地,素有“粮食大镇”和“水果之乡”的美称。全镇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境内驻有田东石油化工总厂三万吨炼油厂、田东火电厂、右江矿务局等多家大中型企业,其中右江矿务局是广西最大的褐煤生产基地,年产原煤150万吨,固定资产2.73亿元。目前全镇已形成以石油开采、石油炼制、采煤和发电为主的工业体系,是右江河畔新崛起的工业区。2001年祥周镇被列为自治区第二批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全力打造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城建基础设施完善,城镇面貌日新月异。邮政、电信、银行、运输设备齐全,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全镇科技网络不断完善,建立了农民文化技术中心;投资32万元建成乡镇一流的宣传文化站,设有电子信息馆、音像室、书画展览室、图书馆等功能室;全镇现有18所中小学校。. |
那拔镇 |
近年来,那拔镇党委、政府发动群众解决了饮水那拔镇位于田东县西北部,距县城40公里,东连朔良镇,南与祥周镇相邻,西与田阳县玉凤镇接壤,北接义圩镇。全镇境内南北长约2 1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总面积1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311亩,旱地3153亩,人均耕地1.38亩,现有8个村委会7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北、汉、瑶、毛南等4个民族,总户数3373户,总人口15730人。 那拔镇区位优势突出,交通便利,田东至巴马柏油路贯穿平王、那练、六洲、坡洪四个行政村。 全镇盛产水稻、玉米、甘蔗、板栗、油茶、生姜、木薯等,并已形成甘蔗、板栗、油茶、生姜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地质蕴含着丰富的矿藏,现已探明可开采的有锰矿、铁矿、钛矿、黄金、灰绿岩、滑石矿等矿产。风景优美,有高耸入云的田东县最高山莲花山,山上有异树奇葩,常年云雾缭绕,空气清凉,莲花山茶香飘万里;山下有引人入胜的棋盘滩,滩旁有壮观的瀑布;六柳有常年翠绿、造型奇特的古榕;么西有冬暖夏凉的清泉,可开发成避暑旅游胜地。灵岐河贯穿境内约15公里,沿河群众依托河床养育出“实”、“瘦”、“香”、“甜”、“凉”、“脆”的那拔香鸭,上游有福星水电站,可供那拔、义圩两镇的用电。 难的问题,实现了全镇屯屯通公路,村村通高压电、村村通广播电视。. |
林逢镇 |
林逢镇地处右江河谷中心地带,大西南出海大通道咽喉要地,位居田东县城东部,镇政府所在地距离县城8.6公里。向东可经南宁到达广州、北海、防缄等地,向西可经百色到达贵州云南,右江河、南昆铁路、邕色二级公路横贯全境。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村村通电通车,程控电话可直拨国内外,部分村屯开通了闭路电视。 林逢镇总面积211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49518亩,下辖14个村民委,116个自然屯,259个村民小组,9004户39600人,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矿产资源丰富,有黄金、煤炭、澎润土、方解石块、磷矿、铁矿等。其中煤储量1亿2千万吨;澎润土储量5千多万吨。林逢镇适宜水稻、玉米、黄豆、冬小麦、木薯、甘蔗、芒果、香蕉、龙眼、酸梅、沙梨等生长。截止2003年10月底,全镇农业总产值12806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450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新增注册资金167万元,粮食总产量14408吨,各项经济指标比上年均有大幅度提高。甘蔗是林逢镇的支柱产业,也是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2年全镇甘蔗面积累计达40000亩,甘蔗总产量20.51万吨,人均收入828元。 2003年3月,林逢镇党委、政府把旧房改造作为深入创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和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实,使得林逢旧貌换新颜,成为右江河谷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林逢镇现有集读书学习、电教、科技培训和文化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宣传文化楼一座,建筑面积785平方米,内设有藏书室(藏书1.4亿册)、阅览室、电教影视厅、综合娱乐室、书画室、办公室、科技教育培训室、电脑服务部等8个场所。配有1套卫星接收设备和4台电脑。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22所,教职工353人,学生5363人。镇所在地有卫生院1个,设有16个卫生病床,卫生技术人员共35人。. |
思林镇 |
思林镇是桂西一个著名的古镇,历史上曾称上林县、思林县。革命战争年代,在此建立了思林县右江苏维埃政权,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该镇位于田东县东部,镇政府所在地东距南宁市148公里,西距百色市98公里,距县城27公里,南昆铁路、南百二级公路、南昆高速公路及右江河等“三路一江”横穿镇区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极为便利。全镇总面积265.4平方公里,辖19个村(街)147个自然屯,聚居着壮、汉、瑶3个民族,总人口4万人。全镇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8所,功能完善的综合性镇级宣传文化站藏书量达到13000多册。镇智能化土壤诊断施肥技术连锁服务部和电子信息馆,为全镇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其产品销售提供了便利条件。境内有苏维埃政权遗址、鹧鸪坳战役遗址、鸽子山庄、广养洞等风景点。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2.6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71亿元,农业总产值0.9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5.98亿元,财政总收入12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28元。 甘蔗生产和乡镇企业是全镇两大支柱产业。2002/2003榨季,进厂原料蔗16万吨;镇工业园内,有生产“达力”牌高强度瓦楞纸的金荣纸业有限责任公司、金达利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思林第一建材厂、思林塑料厂等企业。. |
印茶镇 |
印茶镇位于田东县南部,是-、甘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革命运动过的红色土地,是百色革0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镇政府所在地距田东县城26公里,田东至天等公路横穿镇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15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353亩,辖9个村民委,80个自然屯,152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24047人。 印茶镇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黄豆等,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全镇种植甘蔗面积1.6万亩,2002/2003榨季进厂原料蔗达8.79万吨,是田东县甘蔗生产大镇之一。镇内生长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苏铁;有外商投资创办的那板万亩林场;还有极具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的近万亩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是旅游休闲渡假的理想之地。矿产储藏量大,主要有锰矿、膨润土等;开采前景十分广阔。 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4728万元,企业总产值达3257万元,增加值达775万元,财政总收入27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5元。基础设施日渐完善,退耕还林和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等扶贫工作成就显著,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商业、饮食、服务、运输、建材等产业逢勃发展;畜牧业发展迅速,山羊圈养、牛品种改良等规模逐渐壮大;科教文卫体事业蒸蒸日上,文化气息浓厚,文化资源丰富。 印茶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镇中心小学1所,村中心小学8所,在职中小学教师176人,在校学生3050人。 印茶镇巴麻革命老区具有光辉的革命历史、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独特的人文精神而名扬区内外,非常适宜民俗风情与红色系列旅游开发。. |
江城镇 |
江城镇位于田东县东南部;距县城39公里,是百色、南宁两地区的交通要塞,东邻本县坡塘乡,南与天等县东平乡接壤,西连本县作登乡,北邻本县印茶镇,古榕江和田东至天等公路贯穿境内,地理位置优越。 全镇总面积19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7万亩,其中水田1。12万亩,旱地0.35万亩,全镇辖8个村民委,81个自然屯,145个村民小组。境内山水田园风光独特秀丽,景色迷人,有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景点一八仙山摩崖造像、五马归朝、向阳关、果柳瀑布、桑洞瀑布、苍日岭、黄九霄古墓、江南月夜景一睡美人等人文自然景观。早在宋朝年间,这里就设置了向武州治,可谓人杰地灵;江城土地肥沃,水利较为完善,盛产指天椒,.黑糯米饮誉区内外;矿产资源丰富,盛产锰矿,素有“田东锰都”之称。 历届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坚持“农业强镇、科技兴镇、商贸旺镇、法制治镇”的发展战略,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的成果: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指天椒、台湾甜竹、苦丁茶、淮山、八角等本镇特色农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带领全镇人民继续实施水、电、路、沼气建设项目,特别是抓好全镇屯级公路建设、水利建设、东天过境公路、果柳电站项目建设等,极大地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逐步实现城镇化、工业化。此外,抓好科教培训、精神文明创建和党的建设,使全镇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镇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全镇社会总产值1.39亿元,财政收入3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 |
朔良镇 |
朔良镇地处田东县北部丘陵区,东与平果县接壤,北与河池市巴马县的那桃、百林两乡交界,全镇总面积394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民委,3.3万人口,是全县辖区面积最广的乡镇。环县路横贯全境,镇 村公路四通八达,镇政府驻地距县城52公里,建设中的田东至巴马平田三级油路横穿境内,其中朔良经祷午至南百二级公路的柏油路已开通,水、电、路、通讯等均很便利,是两市三县八镇商品集散地,人流物流旺盛、商贸繁荣。2003年8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重点镇”。 全镇总耕地面积261 20亩,林地面积30.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是田东县最大的林业生产基地,被誉为“绿色生态山乡”。酸梅、板栗,油茶、八角、甘蔗和七里香猪是该镇六大传统产业,苦丁茶、桑蚕、山地西瓜是该镇的三大新兴产业,素有“土特产仓库”的美誉。境内蕴藏的金、硅、石英等多种矿产资源,品位高、储量多,极具开采价值。属于红水河水糸的灵岐河流经全境,水能蕴藏量1.56万千瓦,有待开发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朔良展现了广阔的开发前景。 朔良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6年8月,百色起义主要领导之一的余少杰同志召集右江区党员在该镇杏花村百审屯成立了当时右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 1998年12月实现撤乡建镇,同年建成全市乡(镇)级建筑面积最大、功能最齐全、市场效益最好的农贸市场,并于1999年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市场。现城区面积2.5万平方公里,人口6千人,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布局合理,呈现出“一镇三街”的格局。 红砖厂、木材加工厂、酸梅加工厂、百敏金矿、6万亩速生桉基地、硅矿冶炼相继落户建成投产。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27835万元,财政总收入7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2元。 2001年和2002年连续荣获全县目标管理一等奖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等奖。2002年被评为百色市“九五”期间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
义圩镇 |
义圩镇地处广西田东县北部,距县城47公里,是田东、田阳、巴马三县的交界区,区位优势明显。全镇面积166.6平方公里。田东至巴马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镇辖11个村民委,107个自然屯,123个村民小组,总户数4761户,总人口23119人。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三大目标,提出实施“1234210”工程(即:实现1万羽鹅、2万头香猪、3千亩香米、4万亩板栗、10万亩油茶、办好10件实事),稳粮抓钱,开创经济发展的新格 局。2002年完成农业总产值为6086万元,完成任务101%;乡镇企业总收入2062万元,比去年增长6.4%;粮食总产量为8505吨,占任务的101.6%;人均纯收入1322元,比上年增收128元;财政收入293万元,占任务的111%;计划生育率为92.1%。2002年建起了新农贸市场,建成了镇政府办公大楼,实现了撒乡建镇。全镇现有1所初中,11所小学,在职中小学教师160人,在校学生3269人。2002年以来,义圩镇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深入开展创建右江百里文明河谷活动,着力打造地方特色,加大投资力度,不断完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镇容镇貌,使城镇的旧貌焕新颜,有力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树立了田东县北大门的新形象。2003年8月,义圩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广西重点镇。. |
作登瑶族乡 |
作登瑶族乡位于革命老区田东县的南部大石山区,东与平马镇交界,西南与 德保县接壤,北与布兵镇相邻。乡政府所在地离田东县城23公里,全乡有21个村委会,221个自然屯,308个村民小组,居住有壮、瑶、汉、侗族、仫佬五个民族共7543户37766人。全乡总面积为376.4平方公里。目前全乡森林覆盖率38%。作登瑶族乡是田东县唯一的民族乡,田东至德保公路横贯其中,交通便利。龙须河是作登瑶族乡的母亲河,沿岸风光旖旎,民族风情独特。河上建有作登、登高、坡圩三个梯级电站,其中登高、坡圩两个电站是田东县经济能人班光习投资9300万元兴建的全国最大的私营水电站。两个电站年发电量9300万千瓦/时。龙河石灰厂、登高泉纯净水厂、美甜甜笋加工场、大板民族风情村、那旺养殖小区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龙须河两岸。作登河鱼、作登玉米鸡肉质好、味甜,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瑶族百人唢呐队享誉区内外。 全乡有村部办公楼20栋,文化站大楼一座,内藏图书9462册。乡卫生院拥有B超机、X光机、心电图检测仪器等比较先进的医疗设备。全乡有初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小学20所,在职教职工333个,在校生4587人。 2002年全乡财政总收入357.8万元,分别比1988年(125.313万元)、1998年(267.4574万元)增长了185.5%和19.3%。2002年人均纯收入945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