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 >>百色 >> 隆林县 >> 猪场乡

猪场乡行政规划区域 (查看 猪场乡谷歌卫星地图)


猪场乡简介

  猪场乡于1984年11月从德峨乡划出新设。位于本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隆林县城46公里,隆林至西林公路经过该乡。全乡总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18048人,境内主要居住着苗、彝、壮、汉等民族,现设8个村委会,辖32 7个村民小组。有猪场、那绍羊街、岩圩等4个圩场。猪场乡境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可开发利用山地面积大,土地肥沃,适宜各种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生长,乡内的林产品主要有杉木、油桐、松木等,还有生姜生、蕙谷等大宗农副产品。境内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极为丰富。矿产资源有硅石矿、金矿等有待于开发利用,还有小河、那伟河、岩圩河、田洞等4条河流,现已在小河上建有小河一、二、三级水电站,这些电站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用电,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450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098万元;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15.2万元增加到2002年3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20元增力口到2002年840元。.  



人口 面积 行政代码 邮编 区号 地图
约1.8万人 229平方公里 451031208 533000 0776 查看 猪场乡谷歌卫星地图

猪场乡下属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人口 面积 下属行政区域 卫星地图

暂无数据


猪场乡同级行政规划区域


地区 简介
新州镇

  新州镇是隆林各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所在地。辖8个行政村,4个社区,137个村民小组,人口4.1万,土地面积1.23万公顷,聚居着壮、汉、苗、彝、仡佬等5个民族。该镇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四面环山,群峰连绵,地势略高而突出,两侧翼低而稍尖,宛如白鹤展翅往南飞,故有鹤城之美称。国道324线从境内穿过,南昆铁路穿过毗邻县,交通十分便利,是建设“三高”现代化农业和投资建厂的理想之地;盛产水稻、玉米、五谷等粮食作物和板栗、油茶、油桐、生姜、杉木,甘蔗等经济作物,蕴藏有丰富的硅石、石灰石等矿产资源;黑皮果蔗、黑叶白茶,板栗以及荣获广西旅游食品节金奖的黑粽等农产品畅销区内外;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五指山、大树脚民族风情寨、含山梯田等旅游胜景响誉区内外。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6150万元,财政总收入1194.6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714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蓬勃,有金属硅冶炼厂、红砖厂、纸厂、小型水电厂、茶厂等集体、私营企业230多家,实交税金278万元。全镇现有中学1所,完小9所,教学点13个,幼儿园2所,在职教师192人,在校学生总数3592名。镇级图书馆馆设面积152平方米,可容纳120名读者;馆内藏书1万多册,馆年征订刊物25份。有村级图书室4个。有镇卫生院1所,2001年被评为市一甲医院,在岗职工28人,主治7人,医师4人,医士8人,病床28张。有计划生育服务所5个,村委会合作医疗所3个,从业人员65人。    该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建于清代雍正年间(1727年)的铜鼓桥至今完好无损,此外还有建于宋代的古城门、古炮台;清代架的那管古石板桥、那么奉宪禁革设兴团碑等。   该镇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宣统元年(1909年)王斐章组织开展反清斗争;民国21年(1932年)杨刚奶组织有苗、彝、壮、汉等民族参加的起义攻陷县城;1949年12月27日,滇、黔、桂三省边区绥靖司令张玮在新州宣布起义:1950年3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某团在县城新州解放县城,建立西隆县人民政府。.  

桠杈镇

  桠杈镇位于隆林县西北部,距县城76公里,坐落在南盘江畔红水河边,地处国家重点工程、西电东送骨干工程--天生桥二级水电站所在地。全镇设有7个村民委员会,共有壮、汉、苗三种民族,总人口11787人。全镇总面积96.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86亩。              1999年粮食总产量2416254公斤;人均有粮215公斤;财政总收入159.4万;农民人均收入1792元。   桠杈镇位于亚热带地区,冬夏温差小,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种植水果、油桐、花椒、金银花等经济作物,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近年来,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积极带领全镇人民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了一系列具有本地特色的商品经济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5000亩花椒基地和3000亩金银花基地已实施完毕,且苗木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目前,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建设已接近尾声,工程建设单位即将撤走,大量房屋及基础设施面临空置。镇党委、政府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投资办厂,本镇将竭尽全力为客商提供一个宽松舒适的投资环境,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天生桥镇

  天生桥镇是因位于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建设所在地而得名。该镇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北部。西北濒临南盘江,与贵州省隔河相望。是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北部的重镇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全镇总面积184平方公里,共辖10个行政村,96个自然屯,2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482人,境内居住着壮、汉、苗等民族。全镇耕地面积1.4万亩,2002年企业总产值5602万元,实现利润400多万元,财政收入100.9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5元。    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一、二级水电站就座落在该镇境内,省道332线纵贯全境,一级站高坝畜水后形成高原天湖,为该镇养殖业和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水上运输业不断发展,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区位的优势,为全镇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过几年的建设,镇政府的所在地已发展成为一座占地2平方公里的新兴城镇,城区内已建成一个占地面积为6000平方米的露天农贸市场。天生桥码头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卫生条件大为改善,各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外商的投资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几年来先后.从贵州、云南等地引进人才和资金,技术到库区发展网箱养鱼,目前已发展到1200多箱,有力地带动了库区养殖的发展。   该镇紧紧围绕着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即在石山区重点发展种植花椒,在泥山区重点发展种植板栗、杉木,在库区周边重点发展种植竹子和松树等,走可持续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  

平班镇

  平班镇由原隆林委乐乡、扁牙乡两乡合并成立,位于隆林县东部,距县城30公里,全镇总面积225平方公里,下辖17个行政村,总人口31700多人,主要民族为壮族。 平班镇为广西重点工程平班水电站所在地,投资50多亿元的隆林火电厂也计划在该镇境内建设。平班镇交通便利,北靠煤炭大省贵州,区位优势明显,西南重要出海通道324国道横贯全境,即将建设的隆百高速公路也将贯穿该镇。平班镇还是隆林县最大的退耕还林镇,林业资源丰富,共建设有松树、桉树、杉木、板栗等基地共10万亩。  

沙梨乡

  沙梨乡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东部,是进出隆林县的“东大门”。沙梨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素有隆林县“板粟之乡”、“西瓜之乡”之美誉。全乡总面积135.4平方公里。目前,全乡辖7个村,1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310人,居住着壮、汉、仡族、苗、布依五个民族。   沙梨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第十届领导班子根据沙梨乡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制定了新的工作思路(12345):“一个模式”—即形成春(夏)烟—夏西瓜—秋板粟冬果(茶果、柑果、橙果)的经济发展模式。“两个优势”—324国道线横穿全境,交通便利优势;与田林相接壤、与贵州省隔江相望的边线优势。     “三个重点”——即抓基础;抓稳定;抓发展。“四个调整”——即粮食作物面积调低;作物品种调优;经济作物面积调大;经济效益调高。“五个工程”——即经济园林工程;种子工程;山川秀美工程;生态效益工程;素质工程。   班子建设成绩显著   多年来,乡领导班子全面贯彻“-”重要思想,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从乡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带领全乡人民发扬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先后获得了“隆林各族自治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百色地区先进集体”、“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团结先进集体”、“隆林各族自治县学习‘-’重要思想先进党委”、“百色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隆林各族自治县‘双文明’先进集体”等称号。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沙梨乡属于土山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少。为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发展壮大农村经济,领导班子根据该乡地处省、县、乡际交界,西南内陆出海通道——国道324线经过全乡中心、南盘江绕境而过,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的区位优势,制定全乡短、中、长期工作发展规划蓝图,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力争几年内使该乡成为南盘江畔一颗璀璨的.  

隆或镇

  者隘乡是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1985年从扁牙乡分割出组建的新乡,位于隆林县东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新州镇12公里,总面积93.5平方公里,其中有山面积43.2%。泥山面积占56.8%。全乡共有5个村民委员会,29个自然屯,51个经济合作社。总人口数6660人(其中农业人口数6463人)。主要居住着壮、苗两个少数民族,壮族占67.52%,苗族占32.13%,其他民族占0.35%。全乡耕地总面积达11152亩,其中田2010亩,地9142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72亩,全乡境内资源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矿产资源有:锑矿、金矿、锰矿、大理石、红绿玉石等。    全乡经济发展的结构模式从1985年前单一的水稻种植和玉米种植的传统模式,发展到现在的以杂交水稻种植—良种玉米种植—果蔗种植—藤梨种植—花椒种植—麻竹种植—畜牧养殖的多元化结构模式。促进了全乡农、林、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44.79万斤,增长12.6%;2002年农民人均有粮628斤,农民均纯收入达1431元。.  

者保乡

  者保乡地处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北部,距县城24公里,东面为平班水电站,西与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水电站毗邻,南与县缄接壤,北与贵州省册亨县隔江相望,全乡总面积193平方公里。共有13个行政村,208个村民小组,2003年末总人口27421人,主要居住着壮、汉2个民族。    者保乡90%是泥山,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油茶、油桐是传统的优势产业,近年来,果蔗生产初具规模,大力发展立体养殖结构,水下养鱼,水面养鸭,山上养羊。盛产香糯、优质玉米、油茶、冰脆李、沙梨、果蔗、蔗糖、禽蛋、鸡鸭、木材等,“者保香糯”、“者保油茶”在县内外有口皆碑。随着我国富民政策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平班水电站的兴建,带动了者保经济的发展。全乡国民生产总值5114万元,财政收入46.69万元,农民纯收入1419元。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建有敬老院,拥有初级中学1所,乡中心校1所,村完小12所,幼儿园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者保1983年由公社改为乡。者保乡位于南盘江畔,地处桂黔交界处远近闻名的“南盘江大桥”是桂西北地区与贵州省黔西南州往来的重要通道:每逢重大节日都在江上举行漂流活动。境内的江同水库是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同福神鱼洞作为“西隆八景”之一:有“金井神鱼色异彩”的美誉,不但景色优美而且有着传奇的动人故事,成为者保的一个形象景点。者保风味小吃甚多,者保狗肉味香肉甜称得上“皇牌菜谱”,许多人都慕名而来亲自品偿。.  

者浪乡

  者浪乡地处隆林各族自治区县西南部,距县城9公里,聚居着壮、汉、苗、彝、仡佬等5个民族,共辖11个村民委员会,129个经济合作社3815户17238人。境内总面积1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4142亩,其中水田483.5亩,旱地9307亩,林地占47.8%,境内海拔80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隆天、蒙金公路贯穿境内,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茶、杉木、板栗、茶叶、水果、毛竹、油茶、蔬菜、果蔗等。    者浪乡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现已修通村级公路6条、市级公路43条,建成地头水柜177个20601立方米、沼气池546座,全乡共有0.3公里以上水利113条,总长152.5公里。    者浪乡从2003年起,切实加快全乡小城镇建设步伐,开展者浪“十里河谷小康示范”创建活动,现建起800亩冬菜和反季节蔬菜基地,2.5万亩板栗基地,3万亩毛竹基地,5000亩茶叶基地,在河谷两翼初步建成了经济林走廊和油菜走廊。全乡现有企业5个,乡集体综合楼3栋,乡级文化站1个,内设图书馆(内有藏书6000多册、报刊杂志20多种)、“-”讲习所及群众娱乐场所室藏书6000多册,报刊15种。   2002年,全乡国民生产总产值1508万元,粮食总产量3824690公斤,人均年收入938元。   "   "者浪乡地处隆林各族自治区县西南部,距县城9公里,聚居着壮、汉、苗、彝、仡佬等5个民族,共辖11个村民委员会,129个经济合作社3815户17238人。境内总面积1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4142亩,其中水田483.5亩,旱地9307亩,林地占47.8%,境内海拔800米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雨量1350毫米左右,隆天、蒙金公路贯穿境内,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茶、杉木、板栗、茶叶、水果、毛竹、油茶、蔬菜、果蔗等。    者浪乡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现已修通村级公路6条、市级公路43条,建成地头水柜177个20601立方米、沼气池546座,全乡共有0.3公里以上水利113条,总长152.5公里。.  

革步乡

  革步乡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60公里,北面濒临南盘江,与贵州省兴义市巴结镇隔河相望,东南面和西面分别与本县的天生桥镇、者浪乡、常么乡、金钟山乡和猪场乡接壤,属国家重点工程天生桥一级水电站重点淹没区,有宽广的水面,有优质丰富的水资源,是水上养殖投资的好环境。全乡总面积2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266亩(田5876亩,地29390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全乡所辖15个行政村123个自然屯182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2.2万人,居住着壮、汉、苗3个民族。   全乡农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经济收入主要靠生姜、桐果、蔗糖、淡水养殖,架网捞虾等。2002,年全乡总收入3455万元,粮食总产量558万公斤。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有粮分别达到1352元和248公斤。现已实现村村通电,通路、有广播电视,村村有完小、村郎、村医疗卫生室、百分之九十八的农户住上稳定牢固的瓦房。.  

金钟山乡

  金钟山乡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的西部,在美丽的天生桥水电站人工湖畔中游,距县城100多公里,离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坝首约40海里,东南与西林县接壤,西北与贵州省兴义市沧江乡隔湖相望,素有“省尾”之称。全乡总面积27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10385亩,其中田2754亩,地7631亩,境内有较多的库杈水域面积。全乡共设有6个行政村,辖84个村民小组,18个乡直单位,1个国有林场(县直属),总户数为2712户,总人口12817人,其中有2个村188户907人是库区后靠移民,居住着壮、汉、苗等民族。2002全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4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91元。    全乡粮食生产以水稻、玉米为主,冬季主要种植小麦、荞麦、油菜。主要支柱产业是油桐,生姜、畜牧养殖,到2003年止,全乡油桐种植面积(含与林场联营部分)65130.3亩,产量达380多万斤,年产生姜30多万斤,养殖以牛、马、骡、猪、鸡为主,大牲畜2300头(匹),生猪存栏4792头,山羊3988只,家畜39300多只。   巍巍大山,-茫茫,千年尘封的原始森林。金钟山山顶海拔1819.89米,生长有万亩迷宫般的天然四方竹(属目前世界稀有竹种),山腰环绕百里长廊红杜鹃,山脚山环水抱与天生桥的万峰湖连成一体,形成金钟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目前通往上顶的路、水、电、通信设施基本完备,是一片期待开始的处女地。.  

德峨乡

  德峨乡地处隆林各族自治县西南部,距县城36公里,西与西林县接壤,隆(林)西(林)三级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隆林西南部的重要门户,是隆林南部乡镇以及滇、黔、桂三省 (区)重要交通枢纽。全乡辖9个村民委151个小组,居住着苗、彝、壮、汉、仡佬五个民族,共有3898户17334人,少数民族占全乡人口93.6%。全乡总面积210平方公里,有耕地15918亩,其中旱地13076亩,水田2842亩。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西南部是石山区.东北部为泥山区,最高海拔1957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为1600米,属云贵高原余峰,日照时数1384小时,日最高温度24℃,平均气温14.42℃,年均降雨量为1500毫米,为多雾阴雨高寒山区,故有“小东北”之称。2003年农业生产总值70l万元,财政总收入102.7万元,人均有粮416斤,人均纯收入895元。全乡各所站、中小学、幼儿园配备齐全,人员配置科学,齐心跟党走,共同托起德峨美好未来。   一、基础设施逐年完善,机关干部工作效率得以提高,群众生产生活得以改善。   几年来,该乡致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至2003年底,全乡村民各户用电正常,138个自然屯通广播电视,106个自然屯通公路,隆(林)西(林)公路穿境而过,穿越路程达14公里,车辆日流量达1200辆(、次),其中,辖区内有客车2辆,小车10辆,农用车38辆,营运马仔12辆,摩托车156辆;通讯设备覆盖全乡境内各村,有通讯手机、电话、呼机等2500多台;建有水池224座共计29290m3,有沼气池253座,绿化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形成全县交通便利、交通工具丰富、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面广、通讯覆盖面全、生态环境保护完好的重要乡镇。此外,第二农贸市场的开发、“国际苗族跳坡节”场地及建筑的起动,乡政府大院基础建设修建及五层办公大楼的竣工,加上云集的外来投资者、外来客商和全乡团结的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即将把德峨推向城镇化重镇。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科技农业迅速发展,社会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基础。   近年来,该乡“三家”班子领导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农民增收为主题,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施水稻、玉米品种良种化,烤烟优质化,山上还林还草绿色化,饲养肉用牲畜环保化。.  

猪场乡

  猪场乡于1984年11月从德峨乡划出新设。位于本县西南部,乡政府驻地距隆林县城46公里,隆林至西林公路经过该乡。全乡总面积229平方公里,人口18048人,境内主要居住着苗、彝、壮、汉等民族,现设8个村委会,辖32 7个村民小组。有猪场、那绍羊街、岩圩等4个圩场。猪场乡境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可开发利用山地面积大,土地肥沃,适宜各种经济林和用材林的生长,乡内的林产品主要有杉木、油桐、松木等,还有生姜生、蕙谷等大宗农副产品。境内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极为丰富。矿产资源有硅石矿、金矿等有待于开发利用,还有小河、那伟河、岩圩河、田洞等4条河流,现已在小河上建有小河一、二、三级水电站,这些电站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用电,全乡工农业总产值由1985年的450万元增加到2002年的2098万元;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15.2万元增加到2002年3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320元增力口到2002年840元。.  

蛇场乡

  蛇场乡位于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南部,东邻岩茶乡、龙滩乡,南与西林县普合乡相接,西接德峨乡,北与长发乡和克长乡毗邻。乡政府驻地距县城80公里,全乡总面积237.13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101个自然屯,2003年末总人口1.56万人。蛇场乡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居住着壮、汉、苗、彝、仡佬等5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 6%,其中苗族中的支系栽姜苗族为隆林县独有。    蛇场乡耕地面积17530亩,水田4216亩,旱地13314亩。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是烤烟。多年来,烤烟生产已成为蛇场乡的重要支柱产业,蛇场乡也成为隆林县的主要烤烟生产基地,每年种植面积达7000亩以上,产值560万元以上,境内盛产核桃、糖梨、花红果、李果等,黑糯米是蛇场的特产。畜牧业稳步发展,养殖品种以隆林黄牛、黑山羊为主,黄牛年养殖量在5000头以上,山羊养殖量在10000只以上,均因品种优良而远近闻名。2003年,全乡国内生产总值达231 5.04万元,财政收入1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4元。.  

克长乡

  克长乡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47公里,是一个泥石交错的大石山区。全乡现辖7个行政村,82个自然屯,2726户,12715人,居住着壮、汉、苗、彝、仡佬5个民族,全乡总面积143平方公里。    克长乡有通往岩茶、介庭、隆或、长发等乡镇的公路穿乡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是隆林南部七乡的中心。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克长乡成了南部地区商品集散地,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有充满神奇色彩的溶洞群和地下河资源,有宽广的硬化街道长廊、有大马道草坪、卡达水库等自然景观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更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人称“小桂林”、“小鲁之邦”,是一块大有开发潜力的旅游和商业宝地。    克长乡自1950年歼灭-残兵败将和地方土匪势力后,人民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家园行动,现在的克长乡是座座大楼平地起;街道硬化标准漂亮;人民生活欣欣向荣,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文化悠久,能人倍出。全乡各族人民正在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的带领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走出了以发展烤烟、油菜、雪梨、蔬菜、山羊、黄牛等多业并举的发展之路。.  

岩茶乡

  岩茶乡位于隆林县城南部,距县城63公里,是全县有名的""鱼米之乡""。岩茶乡辖6个村93个社,总面积142.93平方公里,聚居着壮、汉、苗、仡佬等民族共2224户12191人,壮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85%。   这里山川秀美,资源丰富。境内水力资源仅次于隆林的冷水河,开发梯级小水电站前景看好;地下矿藏有锑、黄金、水晶、硅石等,冶炼行业久盛不衰。            岩茶乡是隆林南部6个乡的中心点,地理位置优越,市场繁荣,交通便利,货畅其流。加上水电、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使该乡成为南部山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并拥有全县唯一的""隆林报、隆林广播站驻乡记者站""。   岩茶乡是因盛产茶油而得名。在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7℃的亚热带气候和独特的环境里,茶树生长良好,油质天然纯正,产量较高。全乡有茶树10万多亩,每年榨季各地客商云集,由于茶油不含胆固醇等有害物质,具有美容保健之功能,加之采用传统工艺精榨而成,属纯天然绿色食品。因而深受好评,作为送礼佳品享誉四方。    岩式茶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这里泥土地区占90%以上,山势平缓,境内溪流遍布,耕地面积14202.4亩,其中水田面积5589亩。目前,该乡油茶、杉木、毛竹、烟稻轮作、冬菜已形成规模,在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方向领先一步,成为隆林县较早跨越温饱线,向小康迈进的乡镇之一。   这里有良好的自然人文景观,更有优越的投资环境:一是享受民族自治县所有的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二是乡情纯朴,群众勤劳、善良、文化素质高;三是治安好,社会稳定;四是投资项目多,开发前景广阔;五是基础设施齐全,服务环境优美。   目前,岩茶乡一万二千多各族人民正以新的姿态,欢迎前来投资开发和观光旅游的各界人士。主要开发的项目有:l、油菜品种改良与茶油深加工项目。计划引进""软枝油茶""等良种,在5年内更新原有老品种4万亩,使其产生更大效益,同时欢迎联营、独资兴办茶油加工厂,重新搞好包装及广告宣传,推出特色和名牌产品;2、3万亩毛竹联营种植项目,走""公司+农户""发展道路,在3~5年间建成岩茶河流域50里""绿色长廊"";3、200万袋装香菇生产项目。.  

介廷乡

  介廷乡位于隆林县东南面,是隆林、田林、西林三县交界处的重要乡镇。介廷乡于1969年从岩茶乡分出,建立乡级建制。现辖8个村委会,104个村民小组,境内居住着壮、汉、苗3个民族,总人口13086人,总面积203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为泥山,雨量充沛,适宜农林牧及水果生产;水力资源丰富,目前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有平达电站、那达一、二级电站。介廷乡是三县土特产的集散地,又是天然的中药材宝库,主要有灵芝、天冬、三时青、首乌等药材,还有香菇、云耳、黑糯,薏米等特产。介廷乡境内森林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木材有20万立方米以上:此外,境内还有十分丰富的矿产和溶洞资源,目前可开发利用的有金、硅、铁等矿产及马窑村的溶洞资源。.  


猪场乡特产大全




猪场乡景点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