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家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东临龟石水库和天堂岭林场,南与钟山县毗邻,西与恭城隔界,北与富阳镇接壤。全乡总面积109.2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柳家村,距县城11公里。下辖1个社区9个村委,127今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197人。其中瑶族人口9768人,汉瑶人口6429人,龟石水库搬迁移民1.1万人。
全乡有水田6841亩,早地4842亩,可开发利用水面5318亩,山场107621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优质木薯、水果、药材等种植为主,尚属起步阶段。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8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973万元,国民经济总产值51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89元。境内有林面积4942.2公顷。用材林1603.3公顷,经济林1316.2公顷,森林覆盖率58.58%,是县木材、松脂产地之一,县城公路直通乡政府驻地。全部村委均通机动车辆,但交通基础仍处薄弱状况。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根据依山傍水的乡情,积极实施“12510”工程,即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引导 农民转变一个观念,做活山、水两篇文章。建设优质粮优质果(以脐橙为主),优质蔬菜(无公害蔬菜为主),特色畜牧业(以奶水牛、瘦肉型猪、黄牛品改为主)。速生丰产林等5大农业商品基地。抓好以落实十件大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促进柳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789人,教职工55人,中心校、完小8所;教学点26个,在校学生2758人,教职工122人,有文化广播站1个,卫生院1所。.
人口 | 面积 | 行政代码 | 邮编 | 区号 | 地图 |
---|---|---|---|---|---|
约1.62万人 | 109.24平方公里 | 451123203 | 542800 | 0774 | 查看 柳家乡谷歌卫星地图 |
地区 | 人口 | 面积 | 下属行政区域 | 卫星地图 |
---|---|---|---|---|
暂无数据 |
地区 | 简介 |
---|---|
富阳镇 |
富阳镇是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委、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运输中心。全镇辖区面积205.2平方公里,下辖7个社区和18个村委,总人口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耕地面积4.35万亩,是富川第一大镇。2001年9月3日,该镇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204个重点镇之一。 近年来,该镇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生产型农业向经营型农业转化,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效益好的经济作物,提高林、果菜、禽等在农业生产中的比重,突出发展优质、高效种养农业,培植了脐橙、早柑、反季节蔬菜、优质稻、优质烟、瘦肉型猪、奶水牛等特色经济和主导产品,农业科技园、“吨粮田”、“万元田”的建设产生了良好效益,优质稻、名优水果、高效养殖、经济林、精细蔬菜和反季节蔬菜、优质烟等6大农业基地和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该镇的饲养业比较发达,建有瘦肉型猪、奶水牛等良种品改基地,鸡、鸭良种饲养基地以及立体养殖基地,并辐射全镇。2003年全镇人均收入达到1730元,比上年增长82元,实现农业总产值13266万元,比上年增长4%,财政收入达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1.5%。 近年来,该镇乡镇企业总收入、总产值分别以年均17%和19%的速度递增。1999年4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自治区乡镇企业示范区,至2003年10月,全镇企业个数达1506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440家,初步形成了以建筑建材、小水电、农副产品加工,制药、化工、冶炼等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以私营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日益发展成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市场贸易繁荣,商业和饮食服务业遍布全镇。计划生育、综治工作等各项事业也得全面发展。. |
白沙镇 |
白沙镇地处两省三县交界之地,东与湖南江华县河路口接壤,南与钟山望高毗邻,北接莲山等镇,是富川的“南大门”。全镇总面积96.87平方公里,内辖6个村委、1个社区,88个村民(居民)小组。2003年末,全镇总人口12858人,其中农业人口12346人。 白沙镇交通十分便捷,207国道和203省道纵横全镇。境内水利、森林、矿产资源丰富。白沙河贯穿南北,乌羊山、砂龙冲等水库、塘坝星布其间;全镇林地面积3.21万亩,森林覆盖率23.4%:铁矿、大理石等矿产远近闻名。全镇现有耕地面积9776亩,其中水田面积4637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红薯为主,经济作物有花生、烤烟等。 近年来,该镇在认真做好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文章。农业方面,建立了大肉杨梅、板栗、红瓜子、速生桉、任豆树、广佛手、凉薯、小南瓜、生姜及其他精细蔬菜样板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465元,比往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乡镇企业方面,立足本镇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西部大开发和广东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契机,以白沙民营企业基地建设为重点,设法改善投资环境,主动接受望高工业园辐射,先后引资2000多万元,兴办了冶炼厂、炮竹厂、竹器厂、木材厂、加油站、变电站等企业。2001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11493万元,成为白沙经济的重要支柱;财政方面,不断加大财源建设,大力发展林果、药材种植,做好现有企业改造升级以提高其对财政的贡献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及第三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对冶炼厂、矿山、电 站等重点税源及其他零散税种的征管,杜绝了税收流失;2003年,本乡财税收入80.3万元。. |
莲山镇 |
莲山镇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南部,东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和本县新华乡交界,南接白沙镇,西临龟石水库,北与古城镇接壤。镇政府所在地位于莲山街,距贺州市46公里,距县城12公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富贺二级公路纵贯南北,村村通四级公路,全镇辖11个行政村,39个自然村,17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128人,总面积107.5平方公里。 莲山镇是贺州市重点小城镇之一,是全县的主要产粮区和水果生产基地,也是全县较大的农贸交易市场。圩日日成交额达50万元以上。辖区内有国营天堂岭林场,有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水上乐园一碧溪湖,有闻名全区的富川蜜梨和万亩优质脐橙基地一一广西绿园脐橙有限公司。有丰富的硫铁、稀土等矿产资源。 · 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5901万元,财政总收入27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61元。全镇现有小水电、建材、食品、化工等10多家企业,招商引资环境优越,运输、商业、饮食、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方兴未艾。全镇现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1200人,教职工70人,有中心校1所,村完小8所和教学点18个,在校生3700人,教职工258人。 莲山镇现有镇级宣传文化中心1个,镇级图书馆1个,藏书6000册,11个村建有村级图书室,藏书达到300册以上。. |
古城镇 |
古城镇位于县城东南部,距县城4公里。全镇辖9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29个自然村,总面积42.65平方公里。2002年末总人口20567人,其中农业人口19770人,非农业人口799人,瑶族人口4037人,占总人口的17.63%。 古城镇富八二级·公路穿境而过。全镇现有耕地面积19828亩,林业用地占总面积的21.57%,森林覆盖率为15.79%。镇境内水资源丰富,横塘水库可覆盖镇内大部分灌区,境内有冷菜塘、扬沙塘、周家塘、马蹄塘等小型水库和塘坝9处,提水工程15处,非常适宜于发展水产养殖事业,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改革开放以来,古城镇经济获得了长足而迅猛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稻、优质果、瘦肉型猪、反季节蔬菜为主的四大产业,2003年实现财政收入122.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560元。全镇现有普通中学1所,9所小学,中小学教师290人,在校学生3960人。 古城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瑶、汉两族同胞聚居,民俗风情纯朴、独特。富川历史上著名的古城起义就发生于此。. |
福利镇 |
福利镇位于县城东部,东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交界,西、南、北与新华乡、石家乡、富阳镇和葛坡镇毗邻。总面积90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委和1个社区,67个自然村,226个村小组,总人口2.23万人。耕地面积22845亩,其中水田16175亩,旱地6670亩。 福利镇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是县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烤烟、水果、反季节蔬菜主要生产基地。2002年,粮食总产量10654吨,农业总产值6240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195万元,财政总收入87.6万元,农民纯收入1562元。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蔬菜、枣子等。 全镇现有森林面积336万亩,建有山塘水库17座,小一、小二型水库四座。镇境交通便利,有福利至富阳,福利至新华,福利至石家,福利至葛坡,福利至湖南白芒营等公路。福利圩集是我县与湖南边界较大的农贸、交易市场之一。 镇内设有中学1所,在校中学生725人,设有完全小学10所,教学点7个,在校小学生2995人。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利镇特别是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较大突破,特色农业、订单农业脱颖而出,优质谷、夏阳白、花生油、蜜枣、脐橙等农副产品产出数量大,质地好,销路广。2002年全镇种植反季节蔬菜24750亩,产值达2200多万元。该镇的反季节蔬菜享誉粤港澳,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乡镇企业有石材厂、红砖厂、水泥砖厂、煤球厂和油料加工厂。科技、文化、教育事业蒸蒸日上,10个村委有9个建起了教学楼,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全镇被自治区、地区、县授予的文明村(单位)共16个,曾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2000年被地区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 |
麦岭镇 |
麦岭镇地处桂东之北,湘桂交界,其北与湖南省江永县回龙圩、黄甲岭、松柏等3个乡镇相邻,南与本县葛坡镇接壤,东通石家,西邻油沐,是富川县的北大门,省道20161线贯穿全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险要,曾驻扎有麦岭部队。民国21年(公元1932年)麦岭镇为富川县第三区,后改称乡。新中国成立其行政建制几经变化,1996年改乡设镇,始称麦岭镇。 麦岭镇总面积207平方公里,其中森林覆盖面积882公顷,耕地面积24537亩(水田14947亩,旱地9590亩);全镇辖13个行政村15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7万人,另县第三水果场,日富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国有林场、森工林场、松山鸡养殖场亦在麦岭辖区内。全镇有党总支1个,党支部22个党员695名,全镇以盛产春烤烟、水晶米、小颗花生和茶油而闻名。全镇13个行政村实现了通公路、通电、通电视电话目标。2002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809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8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6元。. |
葛坡镇 |
葛坡镇位于县城北部,东与石家乡交界,南与福利镇和富阳镇相连,西和城北镇接壤,北同麦岭镇相邻。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5公里。全镇辖1个社区和12个村委,64个自然村,161个村民小组,2002年末总人口20299人。 葛坡镇全镇土地总面积91.87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64170亩,林业用地28690亩,水域2335亩,耕地面积22287.6亩。 葛坡镇经济建设快速发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以“粮、菜、果、烟、林、水牛晶改及瘦肉型猪”为主的6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200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6673万元;有以蜜枣加工为龙头的761家乡镇企业,2002年总产值4510万元;财政收入309万元。人均收入1540元。文化广播、教育、卫生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现全镇已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各村都设有村部卫生医疗点;全镇现有普通中学1所,13所小学,在职中小学老师232人,在校学生4011人。 该镇于1984年从麦岭乡分立,1996年撤乡建镇至今。. |
城北镇 |
城北镇位于富川的西北部,距县城15公里,东邻葛坡镇,北通朝东镇及湖南江永县,西与桂林市的恭城县接壤,系富川县七个小城镇建设重点乡镇之一,以盛产优质春烤烟、优质米、反季节蔬菜、脐橙、美国布朗李、大肉枇杷而著称。全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2.3万亩。下辖1个社区,11个村委会,84个自然村,194个村民小组,4812户农产,总人口20917人。城镇人口3850人,城镇化率18.7%,森林覆盖率44.8%;全镇耕地面积19852亩,其中水17507亩,旱地2345亩,可开发利用山塘水库水面2100亩。 全镇设置初级中学1所,完小9所,教学点16个,有正式教职工232人(含退休32人),代课老师13人,小学在校学生2746人,中学在校学生1027人。 城北镇境内交通便利,水力资源丰富,拥有电站6个(即观音山、二九山、凤溪电厂、凤溪三级站、栗木岗电站、大源电站),装机容量3000多千瓦。 在经济工作方面,围绕“稳烤烟、强果蔬、兴养殖、办企业、活流通”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农业开发正向基地化、规模化、企业化方向发展,优质春烤烟基地、以脐橙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优质粮基地已初具雏形。 目前,全镇优质粮种植11000亩,春烤烟3512.5亩,水果3500多亩,优质蔬菜23000亩(复种面积),生猪出栏3.71万头,牛出栏2700头。2002年本级财政收入5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23元。. |
朝东镇 |
朝东镇地处桂东北,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西北部,西北与湖南省江永县桃川镇、源口乡交界,西南面为都庞岭余脉高寒山区与恭城县接壤。东北面石山峡谷地带与本县城北镇、油沐乡交界。镇政府驻地朝东街,距县城29公里。全镇现辖15个行政村,1个社区,65个自然村,16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765人。 朝东镇境内黄沙河、石鼓河、鸟源河三条河流分别从东南北面流向西面汇合流入湖南。全镇共建有小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9座,总蓄水量达1453.5万立米。全镇土地总面积约158.7平方公里,林业用地为3.87万亩,占总面积的60.7%,森林面积27538亩,其中水田23413亩,盛产水稻、烤烟、蔬、芋头、水果、鱼类、生猪、水牛、鸡鸭、禽蛋等,土特产以烤烟、芋头最著名。2003年全镇农业总产值达752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财政收入214.2万元。 该镇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柏油公路从南面至北横穿而过,南至县城,北至湖南、桂林。全镇实现村村通公路,交通四通八达。镇政府所在地300亩小城镇建设开发区已初具规模,2001年在广西“南珠杯”和贺州市“桂东杯”评选活动中分别获得“进步城镇奖”和“优秀城镇”奖,2003年完成了自来水供水工程。境内建有一座35KV变电站,境内建有鸟源、石鼓、石林电站,总装机容量3200KV、2000KV的高宅电站正在建设之中。且已并入电网,可满足城镇、农村工业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全镇已完成农网改造,并已实现了同网同价。全镇已实现了村村通电话,联通和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超过90%。 朝东镇集田园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丰富、民族风情绚丽,更兼有岭南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于一体的旅游景区,享有“小桂林”之美称,该村历代科举状元、进士7人,故又有“状元村”之美誉,是全国少有的瑶族状元村。是全区旅游景区“十大名胜”之一。. |
新华乡 |
新华乡是1984年从原福利公社分出来的一个新乡,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东部。东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大石桥、涛圩、河路口等乡镇接壤,南、西、北面分别与本县莲山、古城、福利等乡镇毗邻,全乡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辖10个村委会1个社区62个自然村192个村民小组。现有总人口18398万人,乡政府驻地在新华乡集镇西面台脚岩下,距县城24公里,相距湖南涛圩镇、大石桥乡的政府所在地7公里,河路口8公里。水泥路及二级柏油路直通县城,四级路与湖南涛圩、河路口相通,已实现村村通公路、通电话、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全乡有耕地面积14929.1亩,其中水田6960.32亩,旱地7968.78亩。盛产优质稻谷、玉米、花生、红薯、辣椒及豆类等。经济作物有优质春烤烟,反季节蔬菜,台湾小南瓜。春烤烟是该乡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区、市、县烟叶主要产区之一, 1989年全乡种烟1.02万亩,产量101.22万公斤,产值282.36万元,1996年被自治区授予烟叶生产基地先进乡荣誉称号,2002年反季节蔬菜、台湾小南瓜种植面积达1.64万亩(含复、套种),产品畅销广东、海南及港澳等区内外城市。生猪饲养量4.2万头,其中瘦肉型猪比例已提高到32%,牛、羊饲养量6754头。鸡、鸭9.9万羽,境内有小型水库3座,农田基本得以灌溉。现有林果面积24000亩,森林覆盖率11.4%,用材林以松、杉木为主,速生桉次之,水果有枣子、柿子、四月红桃、早熟柑桔、蜜梨、板栗等。此外,还有黄杞子、柴湖等中草药材也有一定规模。 乡境内有14公里长的三级水泥路一条,四级村道46条,电视覆盖率100%,电讯覆盖率达85%,乡镇企业及个体私营企业、农业企业有190家,其中大型企业8.8 万吨新华水泥有限公司一家。投资1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7家,从业人员1056人,企业年总产值6126万元,2002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8832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06万元。乡财政收入1 72.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33元。新华乡逢一、四、七为圩日,是湘桂贸易重要集散地。 该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6所,教学点8所,新华中心校是自治区民族寄宿制学校,全国人大委员、原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奉恒高,原梧州地委-任现春等领导均系该校学生。有乡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23人。从2000年起人口自然增长率均控制在7%。. |
石家乡 |
石家乡位于县城东北部,东面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接壤,北面与湖南省江永县毗邻,全乡总面积91.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 3960亩。乡人民政府设在世家,距县城20公里。全乡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共有56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480人,瑶族人口占48.96%,境内瑶汉人民操民家话和七都话。 全乡林业用地8.581万亩,占总面积的63.69%,森林覆盖率为25.66%。盛产水稻、春烤烟、蔬菜、鱼类、生猪、生牛、鸡鸭、禽蛋、木材等。坪珠富人公司有2100多亩的脐橙、白果种植基地,石枧颖泉公司有1000多亩的脐橙种植基地。农村牧鱼全面发展。龙窝塘是县域东面石家河的发源地。解放后,修筑龙窝塘、桥头江、石家、芦家、石梯坳、月亮弯、大田弯等小型水库和塘坝34处,引水工程6处,堤水工程27处,兴建石家小型水电站1处。保水灌溉面积逐步增加,2002年粮食总产量4919吨,人均产粮351公斤,工农业总产值3980万元,财政收入23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0元。 有三级柏油路通往县城,有县级公路通往福利、麦岭镇。1个社区,7个行政村都通四级路。 乡驻地有集贸市场,有农业服务中心、林业水果站、卫生院、文广站、计生服务所、中学、中心校等单位19个,各行政村设有完全小学,自然村落设教学点。. |
柳家乡 |
柳家乡位于县城西南部,东临龟石水库和天堂岭林场,南与钟山县毗邻,西与恭城隔界,北与富阳镇接壤。全乡总面积109.24平方公里,乡政府驻柳家村,距县城11公里。下辖1个社区9个村委,127今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197人。其中瑶族人口9768人,汉瑶人口6429人,龟石水库搬迁移民1.1万人。 全乡有水田6841亩,早地4842亩,可开发利用水面5318亩,山场107621亩。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优质木薯、水果、药材等种植为主,尚属起步阶段。2002年全乡粮食总产量18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1973万元,国民经济总产值515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489元。境内有林面积4942.2公顷。用材林1603.3公顷,经济林1316.2公顷,森林覆盖率58.58%,是县木材、松脂产地之一,县城公路直通乡政府驻地。全部村委均通机动车辆,但交通基础仍处薄弱状况。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根据依山傍水的乡情,积极实施“12510”工程,即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引导 农民转变一个观念,做活山、水两篇文章。建设优质粮优质果(以脐橙为主),优质蔬菜(无公害蔬菜为主),特色畜牧业(以奶水牛、瘦肉型猪、黄牛品改为主)。速生丰产林等5大农业商品基地。抓好以落实十件大事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促进柳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全乡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789人,教职工55人,中心校、完小8所;教学点26个,在校学生2758人,教职工122人,有文化广播站1个,卫生院1所。. |